李四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原来是矿工啊?

京 东 价:
[定价:¥]
PLUS会员专享价
您购买此商品可享受专属价
增值业务:
重  量:
搭配赠品:
服务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二十世纪中国蒙古族学者:李四光、梁漱溟、萧乾、艾思奇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或电子***。
凭质保***及京东商城***,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李四光-小传
《中华名人百传》(全四卷)夏于全
许光宏 主编
  李四光(公元1889 年 - 1971 年) ,湖北黄冈县人,原名李仲揆。  ○清贫家世  黄冈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又称黄州。它位于武汉东南,长江北岸,隔江与鄂城相望,是湖北 “雄峙江浒” 的一个重要门户。
  19 世纪中叶,太平天国从广西崛起, 如同海洋的波涛,迅速推进到长江流域, 曾经三占武昌,四克汉口,六进黄冈。太平军英勇奋战的事迹和传播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给这里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下张家湾在黄冈县城北二十五公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现今村子已经不存在,当地的人民公社在这里修起了一座水库,叫回龙水库。
  就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李四光开始了他的童年。
  李四光出生的时候,祖父、 祖母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人,叫库里。他何时来此落户,已无从考证。库里通达汉文,曾在村里开设私塾为生。
  后来与一位汉族妇女结婚,生得一子,取名卓侯,字康爵,并且改姓李。
  李卓侯从小随库里念书,长大后成了一位 “穷秀才” 。他继承父业,终身从事塾师职业。
  李四光是李卓侯的次子,上有一兄,名伯涵。后来又添了两个弟弟,一个叫和叔,一个叫季寿;两个妹妹,一个叫希白,一个叫希贤。希贤刚生下四个月,就送给了一个远亲做女儿,改姓赵。李四光的生母姓龚,汉族,是一个朴实的乡村劳动妇女。她是李卓侯的后妻,耳濡目染,也认得几个字。
  这个农村塾师家庭的主要财产, 是两代辛苦积蓄下来的三亩地。但是,全家老的老,小的小,劳动力不足,就只好跟一位姓徐的搭伙耕种。由于人多田少,生活开支还得靠私塾学生的一点学费来贴补,但这笔收入也很微薄。李四光的母亲龚氏,经常绩麻纺线,赚点零钱,补贴家用。逢上好年成,还能过得去, 一遇荒年,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
  地里收不到多少东西,私塾里的学生也少了。不得已只好向地主借那 “大加二” 利的谷子,以渡饥荒。
  李卓侯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乡亲有为难的事,都愿找他商量。他还同黄冈革命党人吴贡三,殷子衡等来往较密切,并为吴贡三编写的《孔孟心肝》这本反清小册子润色文字。1906 年12 月萍(乡)、 浏(阳)、 醴(陵)起义失败后,吴贡三等人被捕,李卓侯受到牵连,被迫逃到南京躲了一年多。事情过去,他才回乡继续任教,直到1923 年逝世。
  家庭所受的种种苦楚,深厚地埋在李四光幼小的心田里。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
  “每忆及先父母在世情况,则僵坐不欲出一言。人惊而问之,则支吾其词以告,实在所不忍言者矣。 ”  ○勤劳少年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 14 个年头。他勤奋好学,性情温和,并有一颗善良的心,经常受到家里和乡亲的赞扬。他从五六岁起,就帮着母亲打柴、 推磨、 扫地、 提水……样样都做。在家庭教育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一天没有柴烧,生米就煮不成熟饭,这一点,李四光从小就有体会的。
  听祖父讲故事,是李四光幼年时期最喜欢的一件事情。这时的库里已病卧在床,但他十分宠爱这个孙儿。李四光最喜欢听祖父讲当地流行的太平军在黄冈的斗争事迹。
  每听过一遍,他就能把故事的情节记得清楚,还能有声有色地讲给别人听。
  李四光五岁时,他的祖父病逝了。这一年,正是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就在这一年,李四光跟着一位陈二爹的老先生启蒙。一年后,转到父亲李卓侯执教的私塾去念书。
  李四光读书很勤奋。每天早饭前,朗读和背诵书文,饭后听讲课,练毛笔字或作文写诗。晚间,同哥哥伯涵一起挑灯学习, 直到深夜。有时李卓侯因事外出,学生们就吵闹起来。甚至用课桌搭戏台,但他从不参与。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筋,凡他遇到的不能理解的事物,他总要追根究底,直到得出满意的***为止。在村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他们常在这儿玩,对于这块石头,李四光曾经产生过疑问: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 他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直到三十多年后的 1933 年,他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一文中还提到了这件事,认为它可能是一块冰川流行时从远方运来的巨大的砾石。这件事反映了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已显露出他对探索大自然奥密的特殊兴趣。
  李四光聪敏灵巧,对于农家的一些技术活学得很快。他还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具。他很喜欢做 “船” 。因为他听父亲讲过,甲午战争时,由于我们的船不如人家,结果吃了败仗,所以他想长大后去造船,争一口气。
  农村的生活,使李四光同穷苦的农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那是在他八九岁一个冬天的深夜,村里有一家失火,在嘈杂的人声中,李四光不见了,母亲急得到处找他。原来李四光从家里拿了一只木桶,跟着大人去救火了。当乡亲们把这家的一位老婆婆救出来的时候,李四光看见她在深夜的寒风中冻得直发抖,就赶紧跑回家去,要母亲找件衣服给老婆婆穿,老婆婆非常感激,乡亲们也都连声称赞。
  进城求学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化了一批主张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洋务派。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他在湖北开矿办厂,振兴实业,同时设立新学堂,培养人才。这种新学堂,除继续教学生读经书外,还讲授一些科学知识。
  省城开办新学堂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李四光,向父母提出上学的要求。父亲李卓侯很支持他,马上向乡亲借路费,就在 1902 年冬天,李四光挑起行李,告别父母,前往省城武昌。
  进了武昌城,李四光来到设在水陆街守备衙门内的湖北省学务处报名,准备参加入学考试。由于初到大城市,一时过于紧张, 李四光在填写报名单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了一个 “十四” 当他发觉写错了时,便将 “十” 字添成李” 字,但四这名字不好听,正在为难时,抬头看见堂上挂着一块扁。 “光被四表” ,他灵机一动,在 “李四” 后面加了一个 “光” 字。从此,李仲揆就又名李四光了。
  湖北官办的新学堂,是从高等小学堂开始的。认为小学是培养人才之源。李四光经过考试,被录取到西路高等小学堂读书,入学学生全部寄宿,伙食、 服装、 用品等均由学校供给。为此,李四光全家都很高兴。
  这个小学开设的有修身、 读经、 中文、 算术、 历史、 地理、 格致、 绘图、 体操九门课程。
  每日上课六小时,其中读经占二小时,学期四年。李四光在这里学习非常用功,特别对西方科学知识很感兴趣,他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各科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留学日本  1904 年7 月,李四光由于学习成绩优异, 被破格选派到日本留学。湖北这批官费留日学生,一共九十名。其中,高等小学堂的学生,只有四所学校,而且每校只选一人。
  要远涉重洋出国求学了,李四光回到黄冈向父母辞行后,便赶到上海同大家会合,乘轮船去日本。按照留学生监督的指定,李四光进了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这个学院,是专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一所普通中学。留学生初到日本,大都先在这里学习日本语言和初等数理化,三年毕业后,再进专门学校。当时全院有十多个班,分别以中国地名命名,每班约四五十人。
  按照清政府学部规定,李四光在此期间每月可以领到月金三十三元的官费,但是每月的学费和膳宿费要交去二十五元,其它一切费用,都靠剩下的八元来开支,生活是比较清苦的。当然,对李四光来说,由于他从小就习惯于过艰苦的生活,这点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1907 年7 月,李四光在弘文学院毕业以后,按照自己的志愿,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有成效,离中国又近,所以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很多。但是,入高等以上学校的却很少。学工、 农、 格致等各项实业专科的更是寥寥无几。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本方面因中国留学生增加太多,各高等专门学校和大学限制中国留学生入学人数。例如,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每年仅吸收中国留学生十名。而当时等候进校的学生竟有千余人。李四光能被录取,是不容易的。
  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是1899 年开办的,坐落在大阪北区玉江町。学校设有机械、 应用化学、 窑业、 酿造、 采矿冶金、 造船、 舶用机关和电气八个学科,修学年限均为三年。李四光从小立下了要为祖国学造船的志愿,所以他选择了舶用机关这一学科。
  这一年的暑假,李四光回国探亲。这时,他家已迁到了距下张家湾约有三公里的香炉山。李四光一回到家里,全村立刻热闹起来。他兴奋地向父母和乡亲讲述自己在国外的见闻,还把带来的各种动物、 植物、 矿物和轮船的图片贴在墙上,大家都觉得新鲜。
  李四光几年来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回到家乡首先感到村里吃的是门前塘里的水,很不卫生,他就想到了一个人工过滤的办法。他买来一口大缸一口小缸。在大缸的下端凿一孔,装一根竹管子,缸底放一层石子和一层沙子,然后盖一层白布,把挑来的塘水倒在大缸里,塘水经沙石层过滤,从竹管流入小缸内,混水变成了清水。乡亲们跑来看,都称赞这个办法好。
  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李四光年轻的心灵里,已经孕育着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为人民谋福利的意愿。
  九月初,李四光回到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这时全校有学生400 余人,舶用机关科一年级新生 19 人,李四光是班上唯一的外国留学生。这里所学的课程比弘文要繁重得多。第一学年有数学、 物理学、 无机化学、 力学及材料强弱论、 舶用机关、 制图、 英语等。
  第二学年增加了冶金学和造船学等,第三学年又增加了电气工学、 水力学、 工业经济等。
  由于李四光在国内只读了一年半的新学,到日本后的前三年,也是重补习日文,理科学得比较少,现在来到这样正规的高等工业学校,学习这么多的课程,这对他来说,是很不轻松的。但是,李四光采取了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几门主课上去的办法,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时他的数学成绩还不太好,后来他到英国留学时,就对数学很下功夫,努力把成绩赶了上去。  ○加入同盟会  李四光在东京弘文学院上学的时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中国同盟会诞生的前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所宣传的革命主张,在当时的留日学生中,影响一天比一天扩大。抨击清朝政府、 鼓吹革命的书报杂志,如《湖北学生界》、 《新湖南》、 《江苏》……纷纷在东京出版。曾经名噪一时的康有为、 梁启超,则因为他们那一套君主立宪的主张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在留日学生中的影响不断缩小,并为不少人斥为保皇党而抛弃掉了。
  急于寻求新知识的李四光,此时除了学日文,准备进专门学校外,对祖国的革命也非常关注,他经常出入在留学生会馆赴集会、 听演讲。
  1904 年12 月,宋教仁来到弘文学院学习,李四光同他来往较多。宋教仁又介绍他结识了马君武。这使他受到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中,围绕着剪不剪长辫子,竟然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一场关键。那些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人认为长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是一种耻辱, 毅然把它剪掉了。而封建思想顽固的人,生怕丢了辫子,将来当不成官,见不得人,死死地护住它。不肯剪掉。李四光到东京不久,就决然把辫子剪掉了,表示自己站在革命的一边。
  1905 年7 月,孙中山由法国来到东京,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从事筹组同盟会的工作,以联合所有革命的团体。
  有一天,李四光正在吃晚饭,一位朋友走来低声告诉他,孙中山已经到了东京,决定明天在赤坂区开会。李四光听了非常高兴,感到能够有机会见到大家敬仰的孙中山,是很难得的。第二天,他们一起来到了赤坂区。当他们脱鞋入室时,看见已经有二三十人席地而坐。除孙中山以外,还有黄兴、 宋教仁、 刘道一、 马君武等人。开会时,孙中山、 黄兴等相继演说,提出革命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新的革命组织。经过讨论,大家都表示同意。并将组织的名称,定为 “中国同盟会” 。接受孙中山的主张,以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作为同盟会的宗旨。接着同盟会会员举行了宣誓仪式。在李四光宣誓完了之后,孙中山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从此,年仅 16 岁的李四光,就成为孙中山在日本组建同盟会时的第一批年轻的会员。孙中山的勉励,对于李四光后来努力学习,立志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是有深远影响的。
  8 月 20日下午,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本金弥子爵的宅邸,中国同盟会举行成立大会。到会的有 100多人,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 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下设执行、 评议、 司法三部,公推了各部任职人员。并定东京为同盟会总部所在地。
  李四光参加同盟会之前,虽然痛恨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它所带来的民族灾难,迫切要求改变这个现状,但是,他的思想主要还是受了康有为、 梁启超要求学习西方、 变法维新的影响,认为中国所缺的,主要是物质文明,即指那些轮船、 火车之类的东西。到日本之后,他开始接受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国家要富强,非从政治上先来个改变不可,而要实现这一点,康、 梁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推翻清朝政府。至于用什么方法去推翻它。在一段时间里他是不明确的,甚至认为这方面的问题,应该由社会活动家去考虑,而他自己则应该在发展祖国的科学技术方面多做点工作。
  同盟会总部在东京的成立,引起了清朝的恐慌,立即密托日本政府对革命党人 “随时踪迹,窥其举动。 ” 同时加强对中国留日学生的控制。为此,遭到了中国留日学生的普遍反对。路矿学堂首先罢课,弘文学院继之。两三天波及各校。陈天华愤而投海自杀,鼓励同志誓死救国。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决定全体罢学回国,不在日本受辱求学, 曹亚伯、 马君武等被选为国纠察员。
  当李四光准备同其他留日学生一起归国的时候,孙中山打来一个电报,不赞成留日学生全体回国,怕被清政府一网打尽。同时,日本政府在内外舆论的压力下,答应了中国留学生的多项条件,其中包括正式承认中国留日学生会馆的合法权利。1906 年 1 月11 日,中国留日学生开始复课。
  1910 年7 月,李四光毕业回国。在武昌,他应聘在昙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校任教,开始从事教学、 研究工作。1911年 10 月 10 日晚上,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考试,成为 “工科进士” 。消息传到北京,李四光非常兴奋,立即与好友收拾行装南下。到武昌后不久,李四光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武昌起义点燃的革命烈火,很快燃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腐败的清朝政府终于土崩瓦解了。
  1912 年1 月 1 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正式改国号为 “中华民国” ,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历史上的终结。这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不久,李四光又被委任为南京临时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委员。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之后,认为兴办实业是 “中国存亡的关键” ,并通电指示各省都督设立实业部。
  1912 年2 月 7 日,湖北省政府投标公选部长,李四光得票最多,被选为实业总部长,时年 23 岁。
  3 月 5日,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指示,将实业部改为实业司,李四光担任司长。
  他于是四处奔走,日夜操劳,制定振兴实业的蓝图。
  正当湖北各项实业开始出现生机的时候,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孙中山被迫辞去总统职务。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三个月,就把政权拱手交给了北京的袁世凯。
  李四光心情十分沉重。虽然他对袁世凯的面目还不可能有什么认识,但孙中山毕竟是他心目中的领袖,孙中山辞职了,今后中国的前途如何 ? 他思想上未免有些惆怅和担心。
  1912年 4 月 9日,孙中山来到武昌,他在演说中解释说: “仆此次解职,外间颇谓仆功成身退,此实不然,身退诚有之,功成则未也。 ” 12 日,李四光等前去探望孙中山,孙中山向他们讲述了社会革命的重要性,以及平均地权、 兴办实业等政策问题。
  袁世凯上台后,开始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工业造福人类,建设新湖北的愿望已成幻想。1912 年7 月,李四光数次提出辞职,终免此官。
  李四光辞去湖北司长以后,内心非常苦闷,他眼看革命的果实落在了旧军阀手中,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不知今后怎么办。当他得知不少革命党人公派出国学习的消息之后,认为自己现在 “力量不够,造反不成,一肚子秽气,计算年龄不算太大,不如再读几年书,准备一份力量。 ” 便当即向当时的政府提出了继续出国留学的要求。这时,黎元洪对付湖北革命党人的办法是:感到威胁太大的就杀,能拉过来的就收买,两者都不好办就送走。所以,李四光的愿望最后得以实现。
  李四光等出国留学的人员尚未成行,就于1913 年 3 月 20 日,突然发生了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刺的事件,全国震惊。面对袁世凯的毒手造成的血的教训,李四光进一步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
  3 月下旬,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使李四光心中又有了一线希望。但是,孙中山兴兵讨袁的号召,真正响应者不多。孙中山发动的 “二次革命” ,不到两个月就烟消云散后不得不又离开上海去日本。这让李四光非常失望。
  7 月下旬,李四光怀着沉重的心情,同王世杰等人一道,坐船从武汉到上海,买好了出国船票。就这样,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远涉重洋,去寻找 “科学救国” 的道路。  ○为国学习  李四光到达大不列颠帝国的首都,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伦敦之后,先到中国驻英使馆留欧学生监督处报了到。这时,我国留英的学生中学理工科的较多,李四光按照自己的志愿,决定学习采矿。但是,他的英语不太熟练,数理化学科也还需要补习,因此,他决定先进预科。
  英国的大学中,当时采矿方面的较为著名的有伯明翰大学,收费比剑桥、 牛津等大学少一些,设施方面也不差,李四光就进了伯明翰大学。
  在学校附近,李四光找到了一家公寓住下来,主人是一位英国老太太,待人非常热情。同时,住在这公寓的,还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丁燮林,两人一见如故, 相互帮助,相互照顾,非常亲密。他们还一起跟着房东老太太实习英语。李四光特别用功,还看了不少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不到一年,他的英语就说写自如了。后来,他还学了德语、 法语。
  他在外文方面下的这番苦功,为他以后几年的学习,乃至日后的科研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3 年12 月 27日,中国教育部颁发了《留欧官费学生规约》,规定留欧期间不得转学或改赴他国,未毕业前不得请假回国,违者停发官费。这样,李四光在伯明翰大学,一直读到毕业。
  但较为平静的学习生活,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的生产机构转为军事生产,物价开始上涨,生活用品日益短缺。买支蜡烛都十分困难。有的留学生,干脆停学回国,但李四光却节衣缩食,克服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下去。
  李四光从预科转到采矿科,经过一年的学习,感到要采矿,离不开地质。因此,他决定转到理科学地质,从头学起。
  李四光进了地质系之后,由一位包尔顿教授指导他学习。这位教授对他非常热心,李四光对他也很尊重,经常向他请教,得到不少的教益。
  大战期间,英国许多大学由于收入减少,支出降不下来,只好靠增收学生的学费,才能维持。这时正好英国许多矿山,因为工人和技术人员征去当兵,缺乏劳动力,李四光便利用假期,跑到矿山,找些临时工作,赚点生活费,继续自己的学业,这也让他对矿工生活有了实际的体验,对这一带的地质情况也有了实地的了解。
  1917 年7 月,李四光通过了学士考试之后, 利用暑期, 查阅了一些地质资料, 编出了一副中国若干地区的路况和线勘图送给包尔顿看。包尔顿看后,当即高兴地指出,如果能在这基础上再进一步做些工作,说明今天已认识到的程度,总结前人的工作,还要进一步提出今后研究的突破点,这将是很有意义的。包尔顿的话,激起了李四光强烈的责任感。他立即着手广泛收集当时的有关中国地质的科学文献,进行仔细的阅读,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评价和见解,最后用英文写成长达 387 个打字页的论文,标题为《中国之地质》,并于 1918 年5 月提交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 月通过了答辩。
  全篇论文分为地形、 地质概况和经济地质三个部分。其中,以第二部分中的地层一章内容最为丰富,占整个论文的二分之一以上。在叙述每一时代的地层之后,都附有详细的化石表,注明每种化石出现的层次和地点。可以看出,李四光当时是把地层学研究作为最基础的工作,并且是下过一番苦工夫的。
  由于这篇论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李四光学习期满之前,伯明翰有位老师愿为李四光介绍一份作地质工程师的工作,但他要为祖国找矿而婉言拒绝了。
  李四光为了在回国之前再多获得一些广阔的实际地质知识,他到康尔锡矿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又赴欧洲大陆作了一番地质考察,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琳琅瑰丽的冰川地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人自己办地质事业是从 1912 年开始的。当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设立了地质科,由章鸿钊任科长。1913 年开始调查煤矿, 1914 年因感人力不足,自己开办训练班。1916 年,招收的 30 名学员中,有 13 名毕业。其中有丁文江、 谢家荣等。就在这一班毕业生的基础上,成立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由丁文江任所长。
  1919 年,丁文江到欧洲考察,知道李四光是专学地质的,希望他回国教书。这虽与李四光的初愿不尽相符,但他还是同意了。不久,李四光接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0年初,李四光到了伦敦。在这里会到了丁燮林、 王世杰。他们两人也收到了北京大学的聘书。他们一道筹划回国的事。  ○教学和研究  春去夏来,天气逐渐转暖了,李四光和丁燮林、 王世杰一行,从英伦起程,经巴黎、 柏林、 莫斯科、 西伯利亚于 1920年 5 月回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开始了他的教授生活。
  北京大学自从 1917 年蔡元培来校任校长之后,仿效欧美,对校制进行了一番改革。
  主张各派学说 “兼收并容” ,把一座原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改良主义的旧大学,改造成为提倡 “民主与科学” 的近代资产阶级的大学。
  李四光到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加上实习,全周授课 23 个小时。李四光讲课非常认真。讲课前,他总要参考大量书籍资料,编写提纲,准备挂图和实物标本等,一丝不苟。
  他对学生们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从岩石的肉眼识别,到显微镜下的鉴定,以及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他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
  野外观测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李四光告诉学生们,自然现象一般都是很复杂的,一定要由近及远,由简入繁,按这样的程序工作。他常常带着学生到北京西山等地区进行实地教学。有时还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同学们的观察兴趣。地层层序, 走向倾角,断裂亏位,他都要求大家实测,并记在观测本上。岩石、 矿物、 化石都要采集标本,注明地点。
  但是,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地质系学生的野外实习受到了限制。当时地质系的房屋很少,设备也十分简单。上实习课时, 30 多人合在一起,围着仅有的三架显微镜, 拥挤不堪,学生们对此很不满意。李四光便几次找蔡元培校长,终于通过了 “津贴地质旅行案” ,同时实验经费也有所充实,地质系师生均感满意。
  对于毕业青年学生的前途,李四光是十分关怀的,杨钟键于 1923 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准备去德国留学,他写信征求老师的意见,李四光感到当时中国还缺少研究古脊椎动物的专家,便建议他最好选择脊椎古生物,并为他介绍了导师。杨钟键学成归国后,毕生从事中国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成为我国最早在这方面作出了大量贡献,并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声誉的科学家。
  李四光来到地质系之后,依旧保持着严谨的治学精神。他一面教书,一面进行着科学研究。他把备课、 讲课、 带学生学习当作实践的极好机会,不断地积累资料,不断地思考和研究问题。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 中国第四代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从这期间开始的。
  李四光在进行这些项目的科学研究时,始终掌握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结果追索到原因的治学方法,因此能不断地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观点提出挑战。虽然不可避免的引起某些争论,但却也因此而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重视。
  1921 年春夏之交,李四光领着学生到河北邢台南的沙河县作野外的地质实习。一天,他带着学生,横穿沙河盆地时,望见远处有一座中等高度的孤独的小山,外貌圆满。
  当他走到近处时,发现地面上有一些奇怪的大石块。难道这是古冰川的遗迹 ? 他立即进行系统而细致的观察,如果是冰川作用的堆积物,那就很可能在积物中找到冰川条痕石。结果他们果然发现了三组不同方向的非常清晰的擦痕。冰川遗迹的可能性更大了。
  同年六七月间,李四光又到山西大同盆地,进行煤田地质调查。他发现一条东南方向延伸的山谷,长约数公里,这次,他一看就认定是冰川 U 谷,并在谷中找到不少带擦痕的大石块和卵石。
  李四光把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写了一篇报道,题为《华北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最新的一个地质年代内大部分地区多次发生的冰川活动总称。
  中国曾否有第四纪冰川,对研究我国第四纪地质和地貌是一个关键问题。对解决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等有关问题,也很重要。李四光在第四纪冰川问题上,第一次向外国地质学权威提出挑战。
  许多外国地质地理学者名流,来中国考察,都认为:中国无第四纪冰川。
  1922 年5 月 26日,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李四光作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的学术演讲,提出了中国曾经发生过第四纪冰川。证据就是太行山东麓及大同盆地发现的冰川作用的遗迹。
  当时,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听了李四光的演讲,只是轻蔑一笑,态度非常冷淡。这使李四光感到颇为惊讶。安特生当时在中国地质界影响颇大, “顾问大人” 不说话,本来很有兴趣的其他地质工作者,也就噤若寒蝉了。
  但李四光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只是当时他主要精力放在对蜓科动物化石的研究上了。经过五年多辛勤工作,他终于在 1927 年写下了《中国北部的蜓科》这一古生物学专著,他破天荒地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法,在国际上博得很高声誉。至今,他的蜓科分类法在世界古生物学上仍被广泛应用。
  1926 年7 月,广东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了。
  1927 年4 月 6 日,李大钊被张作霖逮捕,28 日在北京被杀害。1927 年 6 月,张作霖自称大元帅,指派刘哲为教育总长。不久, 北京九所国立大专学校被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北京大学也一度中断。
  这时,北伐军经过 “宁汉分裂” 与 “宁汉合流” ,打击排挤了中国***,成立了南京政府。
  南京政府决定设立中央研究院。首先筹建的研究机构,有社会科学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观象台等。这在有志于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先行者蔡元培、 杨铨、 李四光等人的心目中,都认为有一个合法的机构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
  李四光离开北京南下,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28 年 1 月, 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担任所长,同时兼任北大地质系教授。
  李四光在这里度过了 20 多年的艰难岁月。
  地质所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每隔不久,他们便要扛起 “地质研究所”
  的招牌在上海马路上转移。直到 1933 年秋,坐落在南京鸡鸣寺路的办公楼建成,地质所才算有了正式所址。
  李四光在 1921 年首次报导华北地区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时,安特生的冷漠态度似乎是对李四光的一次挫折。其实,他们时常思考着第四纪冰川的问题。但是在李四光提出了那些非断层擦痕所能解释的条痕面后,安特生既不同意,又提不出其它合理的说法,这就使李四不能不感到失望。
  但要找到更多的遗迹,的确又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有一次在去北戴河、 秦皇岛的旅行中,李四光曾经看到一些类似冰川封丘的地形,但在附近并没有找到确定的冰川堆积,他的期望又一次落空了。
  在一系列挫折、 困难和失望的打击下,李四光的信心也不免开始动摇了。
  时光流逝,十年过去了。虽然第四纪冰川问题的研究暂时陷入停顿状态,但是蜓科化石的创造性研究使他获得了国际的荣誉海水进退和大陆山脉阵列的研究,表明他正在叩击地壳运动秘密的大门,酝酿着一门新的学科的出现。
  1931年夏天,李四光以兼任教授的身分带学生到江西庐山实习,挺拔秀丽的庐山迎接了这位探寻地球秘密的科学家。
  有一天,当他们登上含鄱岭向东眺望时,东西两侧各地的不平常的地形外貌一下子吸引了他。在这 900 米海拔以上的崇山峻岭之中,溪水日夜穿流,为什么谷地反而不深峻,而是这样平缓呢 ? 而在谷底,又看到粘土中夹杂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和砾石,表面上还隐约有冰川擦痕。
  尤其是牯岭山谷的一块巨石,重约万斤,凌空平躺在另一块巨石上,从周围环境来看,它既不可能是山上崩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人力搬放的。
  李四光想,这里是不是可能发生过冰川呢 ? 但暑假已到,来不及继续观察研究了。
  这年, “九·一八” 事件爆发,第二年,上海又爆发 “一·二八” 淞沪抗战。由于时局紧张,学校没有安排李四光野外教学任务,他就带着思考,同地质所的喻德渊等人,再次来到庐山考察。
  李四光终于得出结论:
  庐山在第四纪地质时期,至少经过两次冰期,冰期就是地质历史上发生大规模冰川的时期,两冰期之间因气候温暖,冰川消融退缩, 称为间冰期。庐山还可能有过第三次冰期。他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只有山谷冰川特别发达的山区,才有山麓冰川的发生。这个意见,为以后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工作指出了方向,找到了打开第一道门的钥匙。
  1933 年11 月 11 日,北京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李四光作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学术演讲。但与会的地质界著名人士大都持怀疑态度。
  1934年,由丁文江等筹集了一笔钱,邀请当时担任燕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的英国地质学者巴尔德及德日进、 诺林几位外国学者到庐山考察。在实地考察中,许多人对这里的奇特地形表示谅讶。但这场讨论和考察,由于对方固有的成见和缺乏探讨问题的态度,李四光仍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1936 年5 月,李四光赴黄山考察,通过详细观察,认为山谷两侧岩壁的下部保存了几条平行排列的不同长度的冰磨条痕。方向一般都朝着山谷的下方微微倾斜,反映了冰层移动的方向— — —这是长江下游的某些地段确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证据。
  1936 年9 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一文,引起了中外学者们的注意,德国知名冰川学家费斯曼读了以后大为吃惊,两次跑到黄山去看冰川遗迹,连声说: “看到了,看到了。 ” 认为 “这是一个翻天复地的发现” 。他立即给德国的土壤冰川杂志写了文章。
  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贡献,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但他仍不满足于已获得的资料, 1936 年 8 月第四次赴庐山,并且在芦林买了小房子,把全家搬了过来。
  这次庐山考察得到的证据更多了。1937 年他完成了《冰期之庐山》的原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划分了冰期与间冰期。
  1937 年8 月13 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登陆之后,派飞机轮流轰炸南京。12月 13日南京沦陷。1938 年10 月,广州、 武汉失守,中央研究院也奉命随政府迁至内地。
  李四光带着他的研究所在没有住房、 天天防空、 缺乏经费的困难处境中落户桂林。
  在抗战八年的艰难岁月里,李四光在桂林度过了将近七个春秋。当时的桂林,没有战火的骚扰,有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
  1945 年1 月 11日,是蔡元培诞生纪念日,李四光继作《从地质学观点看中国山脉之形成》的学术讲演后,又出版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一书。这对建立地质力学这门学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抗战胜利后,李四光从重庆回到了上海。他不愿意去地质研究所所在地的南京这个国民党严密控制的城市,往来于沪杭之间。他想要出国,而环顾世界,似乎也没有一个好去处可让他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的适当环境。
  1948 年初,李四光接到参加国际第十八届地质会议的通知。考虑了两天,他决定去英国。8 月 25日,因二战而延期七年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会议,在伦敦亚尔培大厦开幕了。
  由于中国战场上人民军队的节节胜利,各国科学家都感到了中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极大的敬意看着李四光。
  李四光发表了《新华夏海的诞生》一文。他的论文语句精炼、 逻辑严密,他叙述和论证了这个新华夏海的产生起源。他的用语丝毫没有越出地质科学的范围,但每一个听众都似乎听到了字里行间另一种火辣辣的深意:新华夏海的起源,即新华夏构造系的诞生,隐伏着一种强烈的含意:也就是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
  国际地质会议闭幕之后,李四光和夫人许淑彬没有立即回国。他们在英国进行教学和研究,又逗留了一年。
  国内正在进行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胜利一个接一个。北平的解放,紧接着是在北平的和谈。谈判无成,渡江之战,三天后南京就解放了。
  李四光的心早就飞回了祖国,虽然他还没有启程。
  1949年 10 月 1日,新中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李四光收听到开国大典的消息后,再也按捺不住了,便和夫人商量一定要早早赶回祖国,但回家的路途也是辗转复杂的。尽管这样,李四光还在归途中构思了一篇辉煌的学术论文,并于1951 年发表。题目是《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这是一篇地质力学的学术论文,但却饱含感情,特别在结尾处,他借用了地质的语言,表达了祝福新中国的热情,他纵论了地质时代中的世界地质发展形势,最后写道: “这样,我们的结论是,随着地球的旋转加快,亚洲站住了……”
  1950 年4 月 6 日,李四光从深圳进入了祖国的怀抱,完成了从伦敦到广州 9760 海里的行程。
  这是祖国 ! 离开了两年,不 ! 是两个时代。现在见到的已是解放了的新中国了。  ○踏入国门  肩负重托  中国***在开国之初,为建设理想的富强国家而体现的魄力和远见,使李四光感到可以为中华民族真正贡献自己一生的心血了。
  他揭开了自己科学事业中崭新的一页。
  踏入祖国的大门,李四光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要为中华民族贡献力量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1950 年5 月 6 日,李四光和妻子许淑彬到了北京。这年他已 60 岁。
  他们住在饭店四楼,推开西窗,便是金光灿烂的***城楼,可以看见北京美丽的景色。各种印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接,感动不已。许多老朋友闻讯赶来,叙旧话新。
  他没有想到,第二天下午 4 时,周恩来总理就亲自来看望他们了。总理满面笑容,英姿勃勃,大踏步走进房间,紧紧地握住李四光的手向他询问起来。一股暖流遍布他的全身。
  李四光轻快地回答了总理对他旅途和健康的询问,尔后两人又纵论了国际局势。
  李四光发现,总理十分注意倾听他对西欧的现场感受。后来,总理在第二次政协会议上作了国际形势报告中还引用了李四光在这方面提的事实与观察。总理虚心与谦和的态度,引起李四光加倍的景仰之心。
  这次到北京以前,李四光已经知道自己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当时他不太想承担这样高级的行政领导职务,他也认真考虑过国家的重托,担心自己力不从心,仍想回到南京,回到他的地质研究去从事地质研究工作。
  但是,周恩来总理亲切的告诉他一个感人的情况: “在北京准备召开一个全国性的地质会议。地质会议等你等了五个月了。有人说:李四光不会回来啦,会议不要再延期了。我告诉他们:李四光是一定会回来的 ! 他现在还没到家,那我想,一定是路上发生困难了……”
  总理继续说: “我们坚定地相信你会回来 !”
  巨大的暖流冲击着李四光的心房。他这时再次体会到:中国***人为了建设理想中的富强国家,在科学事业的准备方面,具有何等的魄力和远见啊。他马上站起来,向总理表示: “原来是这样啊,总理 ! 党叫我做什么工作,我就做什么工作。 ”
  李四光的科学事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49 年10 月 19 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中国科学院,任命郭沫若为院长,李四光、 陶孟和、 竺可桢为副院长。
  李四光在担任中科院副院长的同时,接受了周总理交给的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的任务,并担任了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后又提任地质部部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委会主席、 中国科协主席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51年 12 月 30 日,中国地质学会举行成立 30 周年的大会。理事长李四光做了《中国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作了一些什么》的报告。那天,天气很冷,漫天大雾,但会场上热气腾腾。李四光总结了我国地质界的 30 年经验和教训,最后指出:
  地质学本来是西北欧和北美发展出来的一门科学。可是,西欧、 北美是两块屡受张力作用而支离破碎的区域,那是不能够作为构造地质的基本事实的。
  而在我国,这个困难并不存在。亚洲大陆的地质构造,从来是统一的。主要的部分完整、 清楚。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基础上,用我们自己的方法,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1953 年,飞雪过去,春天来临。雪融冰消的一天,***主席在中南海的一间客厅里接见李四光,总理也在座。
  谈话中间,***关切地问李四光,我国天然石油的远景怎样 ?
  李四光早在 1932 年就注意了这个问题。在 1933 年的《东亚构造格架》一文中,他已作出回答。因此,他乐观、 肯定地说: “仅就新华夏体系而言,仅就石油而言,且不说其它的构造体系和其它资源,新华夏体系的沉降带,既生油,又储油。这就可说明我国天然石油远景辉煌,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确是很大的。 ”
  听到这里,周总理笑着说: “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我很拥护你。 ”
  ***主席也笑了。接着,他又作了关于地质和石油的一系列指示,李四光听得心潮澎湃。
  ***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当然知道,这些话是就我国石油的远景而言的。他们要知道的就是远景。远景问题明确了,就可以下决心、 定计划,集中优势兵力来打大的歼灭战。
  李四光用他的知识和智慧,描绘了我国石油、 煤炭、 金属、 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开发的壮丽的远景。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而在他进入古稀之年时,他才找到了“归宿” ,参加中国***。正像他在支部大会上说的一样,他 “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才开始。 ” 他以 70 岁的高龄,继续奋斗在地质战线上。
  李四光要求入党,是1957 年正式提出来的,他向党表达自己的这个愿望,也经过一番严峻思索。
  早在 1951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先生曾向李四光提出,请他参加“民革” 。后来,还有人请他参加 “民盟” 和 “九三学社” ,他都婉言谢绝了。他曾把这件事和自己的态度,向中国科学院党组织作了汇报。当时,李四光的心愿是想参加***,但就怕不够资格,所以不敢提出来。特别是对自己当初没有投入到革命队伍中去,内心非常惭愧,同时,他也觉得,自己离一个***员的标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在对党的事业的贡献上,自己也还没有做什么。一段时间,李四光只好把要求入党的想法深藏在心里。
  尽管李四光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他还是没有勇气提出入党问题来。1957 年 1月他因患肾脏病,赴杭州疗养。3 月的一天,他正在休息,突然听到外面有人说: “周总理来了。 ” 他还没来得及穿好衣服,周总理已经到了会客室门口。坐在沙发上后,总理首先问起李四光的身体和病情,后来,便问起了李四光对参加***的想法。李四光望着总理亲切、 热情的目光,心中充满了幸福的激情。他向周总理诉说了自己要求参加***这个多年来的心愿,和为什么考虑多年而又没有提出来的原因。针对李四光的思想,周总理耐心地说: “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需要知识分子为党工作,你不要太爱面子嘛,可以和地质部党组织谈谈。 ”
  周总理的这次谈话,使李四光增添了勇气。
  1957 年6 月 25 日,李四光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他读***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后的感想,题目是《党能领导科学工作》。
  李四光首先认为: “绝大多数科学家在科学工作要不要党的领导这个问题上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同意见主要在领导方法上。 ” 接着,他也尖锐地指出了当时在科学领导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李四光最后说: “只要就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几十年来历史经验教训来说,只有***在中国的政治历史上出现以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脱离了受屈辱受压迫的生活,并且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要迅速的富强起来,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之外,肯定是没有其它路可走了。 ”
  1958 年10 月 18 日,李四光填写了入党志愿书。
  12 月 2 日,***地质部办公厅第一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了李四光的申请。李四光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他分析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说: “通过群众帮助和工作实践,我逐步地确定了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从而初步学会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处理一些问题,但是,我知道我的学习还很不够,缺点错误还很多,希望大家予以帮助。 ”
  这是李四光倾吐心声的一次发言。
  这就是一个曾抱定 “科技救国” ,而在旧中国苦苦求索的科学家的真实的思想轨迹。
  1958 年12 月 29日,***中央国家机关委员会正式批准接纳李四光为***预备党员。从此,李四光又跨入了人生的一个新的高度。
  195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也是李四光入党后的头一年。他曾对一位外国朋友说: “我个人能够生逢这样伟大的时代,我深深感到生活真有意义,生命值得珍惜。 ”  ○实现抱负  鞠躬尽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有这样的两件大事,成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过去的许多年间,我们中国曾经被称为 “贫油国家” ,一切石油制品,都被称为 “洋油” 。但是60 年代以后,中国人民把 “贫油” 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了。我们的祖国,不仅不再是贫油的国家,而且成为了石油输出国。
  地震是人们最害怕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较多的国家。长期以来,人们对地震充满了恐惧,又毫无办法。谁知道老天爷哪一天发怒呢 ? 但是我国的地震工作者现在不仅有了预报地震的理论,还初步掌握了预报地震的方法。
  人们在谈起这两件令人骄傲的事情的时候,都必然和李四光的名字紧密地联系起来。
  李四光在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规律中,运用了力学观点,倡导了地质力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科学发展史表明,一门自然科学在理论上的突破,往往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有密切的关系。
  20 年代到 40年代,正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受到攻击而几乎销声匿迹的时候,李四光把应用力学引入到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他认为,地球上各种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地壳在运动中必然有一种力在起作用,这种力一般称为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形变,留下波浪起伏的褶皱、 纵横交错的断裂等各种构造形变。那么,反过来,依据构造形势的力学特征,就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式,进而探索地壳运动的方向和起源。
  这种严密的逻辑方法, 李四光称之为: “反其道而行之” 。也有人把它称为 “反序法” 。这套说法,克服了传统构造地质学那种孤立描述构造形态的偏向,发展了地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当然,地质力学的研究工作发展到理论化的程度,并把它作为一门地质科学的边缘学科来看待,完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地质力学概论》的问世,就是一个标志。
  40 年代中期李四光出版《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此书虽然也是总结性的文献,但仅仅是地质力学的一个雏型。
  1951 年发表《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
  1953 年发表《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
  1954 年发表《旋卷构造与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及其它构造体系复合问题》。
  1955 年发表《地壳运动问题》。
  1957 年发表《莲花状构造》。
  1959 年发表《东西复杂构造带和南北构造带》。
  它们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地质力学的内容。
  1959 年1 月,李四光在青岛疗养时开始了《地质力学概论》的写作。
  1962 年初,李四光终于完成了这部重要著作。可以说,这是李四光四十年实践的经验的总结,是他在地质力学方面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成果。
  李四光在这本书中,第一次把已经认识了的构造体系,明确地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横亘东西的复杂构造带,即纬向构造体系;二是南北走向的构造带,即经向构造体系;三是各种扭动构造体系。他把 “多字型” 构造, “山字型” 构造、 “人字型” 构造等,统统纳入扭动构造这一大类之中。这样,有关构造体系的认识,更加系统化了,就像生物学分类似的,有纲有目,有种有属。这一发展,也是其它大地构造学派的巨著中所缺乏的。
  李四光所分的三大构造类型,不仅对我国和东亚濒太平洋地区的地质构造作了比较完整的描述,而且对于整个大陆构造和太平洋底部构造的基本特点也作了概略的阐述。
  李四光尤其通过对构造体系各种类型、 等级的划分,指出了某些重要矿产的分布规律以及找矿的方向,这对地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展示了科学的预见性。
  1964 年底,三届人大会议期间,在人民大会堂有一位工作人员对李四光说: “请你到北京厅去一下。 ” 李四光拉开门跨进北京厅时,发现***主席在坐,李四光以为是通知错了,就说: “主席,对不起,我走错了门。 ” 说罢欲转身出门。
  这时,***走过来,握住李四光的手说: “你没有走错,就是我找你的。李老,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 !”
  李四光暗自诧异,心想,太极拳我刚刚学,主席怎么一下子就知道了呢 ? 于是回答说: “我的身体不好,刚学会一点,太极拳打得还不好。 ”
  主席温和地笑了,原来主席指的是根据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引,在新华夏沉降带中找到了一系列油田。主席指的是地质部和石油部协同作战,以及石油工人开发了大庆油田的辉煌战绩。
  “主席,这都是遵照您的指示做的啊 !” 李四光激情满怀的说。
  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 50 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1915年至 1917 年,美孚石油公司克拉普和菲尔勒,率领一个钻井队,在陕北一带打了 7 口探井,花了300 万美元,因收获不大走了。1922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去写了《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提出了 “中国贫油” 的论点。他的文章归纳了三个原因,大意是:中国的中新生代缺乏海相沉积,古生界又是不含油的类型,除西藏、 西北某些地区外,各时代地层都遭受了强烈的褶皱裂以及火成岩的侵入,于是,他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从此, “中国贫油论” 就流传开来。
  但是,李四光根据他对中国地质的深入研究,对 “中国贫油论” 一直持反对的态度。
  他早在 1925年《燃料的问题》时就说: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最大。而且还有许多地方出油并非完全没有希望。1935 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期间,又暗示在我国东部有可能找到石油。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经济领导部门的同志,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心我国究竟有没有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
  自从 1953 年年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第一个年头,***、 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征询他对开发我国石油资源的看法后,党中央采纳了李四光的意见。石油地普查工作很快在全国开展起来。
  1955 年1 月,地质部组成了新疆、 柴达木、 鄂尔多斯、 四川、 华北5 个石油普查大队。
  6 月,决定组织松辽平原踏勘组。
  1956 年3 月,地质部、 石油部、 中科院又联合成立了以李四光为主任的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
  在李四光和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1955 年,起步不久的全国石油地质工作就获得了丰收。到 1958年,已在新疆、 青海、 四川、 华北等地发现了几百个可能储油的构造。在达尔油砂山,冷湖等构造上探到了工业油流。
  1955 年7 月,根据李四光部长的决定, 派遣由孙殿卿带队的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调查小组,来到地质部632 队大队部所在地格尔木。经过勘查和钻探,这一带果然打出了工业油流。建立了冷湖油田,为高原开发和巩固边防作出了贡献。
  1959 年国庆节前夕,赴松辽地区进行地质普查的科技工作者,在表面地层覆盖,岩层露头少、 缺乏油气苗显示的东北平原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大庆油田,实现了在我国东部找油的重大突破。
  这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和钻探工人根据李四光 “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 理论,深入松辽平原同心协力,艰苦奋战的成果。
  1958 年9 月 24 日,石油部在黑龙江省肇州县高台子构造柞基三井,首次获得自喷工业油流。
  9 月 26日,地质部在吉林省扶余县雅达红构造块二十七井,也获得工业油流,从而迎来了 1966 年大庆油田的大会战。
  以后,又在华北平原打出了当时国内产量最高的油井,发现了油流和多层油砂,这些地方现在已成为胜利油田。
  “中国贫油论” 的帽子终于摘掉了。
  李四光的地质学理论和根据这一理论在中国广大地区找到的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得到了***、 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嘉奖,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称颂。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现象较为普遍。大力开展地震预报和地震地质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李四光坚定地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1966 年 3 月 5 日,河北邢台发生 7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3 月 22日下午,邢台地区又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在此期间, 李四光由于动脉瘤等疾病,医生嘱咐他不能有过多或过重的体力活动,但他仍劝服众人而去了邢台。考察了地震引起的地表各种形变,还同科研人员一起谈话,探讨地震预报的途径,分析今后地震可能发展的趋势。
  1969 年7 月 18 日,渤海发生地震以后,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会议厅召集了有中国科学院、 地质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会议。在会上,他宣布中央决定成立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四光担任组长。李四光感到自己的担子更重了。
  为了指导全国的地震工作,保卫京津地区的安全,他经常分析研究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多次爬山涉水,深入房山、 延庆、 密云、 三河等地区,调查地震地质现象,视察地震地质工作。
  这时,李四光已80 高龄。而且动脉瘤随时都有破裂的危险,但他不顾个人的安危,把全部心血倾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亿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上。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 “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 看来,他对攻破 “地震预报” 难关,还是满怀信心的。
  自从 1965 年动脉瘤确诊之后,到 1971年这六年中间,李四光知道自己的生命不长了。但他总想能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多贡献一点力量。
  直到 1971年 4 月 20 日,他还会见了石油部***一厂和国家计委地质局第二海洋石油地质考察队的负责人,不知疲倦地同他们谈渤海地质构造与找油的关系。这是李四光最后一次同基层干部谈话。
  4 月 24日,李四光的体温突然上升到摄氏三十八度,住进北京医院。28 日下午,北京医院约请了阜外医院的心血管专家给李四光会诊。他还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第二天清早一定要把全国地图集带到医院来。
  可是,到 29 日 8时 30 分,由于动脉瘤突然破裂,李四光休克了。尽管周总理立即派来了医务人员,但也没能挽救回这位科学家的生命。1971 年 4 月29 日 11 时,这位卓越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
  5 月 2日下午,是个阴雨天,***中央、 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和中国科学院在八宝山公墓举行告别仪式,悼念李四光的逝世。
  告别仪式由郭沫若院长主持,周恩来总理嘱咐李四光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李四光的遗著整理出来。他对参加告别仪式的人群说: “我们一定要继承李四光同志的工作。 ”
  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离开我们了 !
  千万个有为的科学家将在这块大地上成长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