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此人极为低调,低调到什么程度?别说外人在网上找不到大到惊艳的功绩,就连他的熟人对他的评论也只有“聪明”,以及对他能做到那么高位置感到吃惊。因此以下仅个人观点,以求抛砖引玉。&br&&br&首先,朱在PIMCO的工作经历确实是不折不扣的亮点。&br&&blockquote&Mr. Zhu joined Pimco as a trader and derivatives specialist in 1999. &b&He is a member of the investment committee&/b&, which develops the firm's macroeconomic outlook, and&b& manages roughly $23 billion in assets. Pimco had about $940 billion in assets under management as of Sept. 30.&/b&&/blockquote&这个资金管理规模确实不小,但23 billion相对PIMCO整体的940 billion资产也算不上一个很高的比例,因此有些中文媒体上说到“稳坐PIMCO第三把交椅”之类的,对此我个人不置可否。具体到他在PIMCO的职位有多高的含金量,PIMCO内部人士才能给出更准确的评价。&br&&br&最近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关于他的文章也隐性地给了自己的态度,里面提到,外管局觉得自己头寸构成太单一,大部分都是美国国债,以至于美联储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中国外汇储备,美债价格一波动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外汇又亏了多少,这信息实在太透明,也太容易被国民施压了。当隔壁大爷都能看着美债指数吐槽外管局的表现,这压力能不大吗。分散投资除了分散风险,同时还能隐藏自己头寸的实际内容,至少普通民众不会再轻易知道外管局是赚是亏了,外管局面临的公众压力自然会小很多。朱的角色似乎更多也是在这个分散投资的大方向里做做细节指导,和领导沟通,减少外汇中美债的比例后增持些其它什么标的。寄期望于朱的投资实力拯救一切我觉得并不现实,朱自身管理过的资金和外汇储备仍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包括之前外管局投European Crisis Bailout Fund的举动,也说明外管局的很多投资更多不是以收益率,而是以政治目的为考量的。&br&&blockquote&His title at SAFE, &b&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sounds technical, but his work is deeply political, said individuals with close ties to SAFE. &/b&First, Mr. Zhu had to persuade his superiors to take risks investing China's reserves, which are viewed as national patrimony and routinely described as &em&xue han qian&/em&-- money earned by &the blood and sweat& of Chinese workers. Adding to the pressure, China's big sovereign-wealth fund, China Investment Corp., was criticized in China for taking losses on bets on Wall Street firms befor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and SAFE didn't want to open itself to similar criticism.&br&&b&As a result, SAFE tries to limit its investments outside Treasurys to amounts small enough to hide from the public in case the bets go bad, said a person close to SAFE.&/b&&/blockquote&&br&另外,PIMCO和外管局的关系不是新鲜事,PIMCO在北京设有办事处,有传闻PIMCO和外管局关系一直都很密切,外管局原来就有投资PIMCO旗下的基金,包括朱分管的对冲基金,因此双方关系不浅,双向都比较了解,算是自己人。同时PIMCO来说,有自己的前员工担任中国外管局的首席投资官,也是极其有利的事情。&br&&br&最后,外管局和中投这几年在互相争夺人才是公开的秘密,外管局高薪招朱回来也有立招牌的作用,以期吸引更多在国外业内高层里的中国人才回归。
谢邀。此人极为低调,低调到什么程度?别说外人在网上找不到大到惊艳的功绩,就连他的熟人对他的评论也只有“聪明”,以及对他能做到那么高位置感到吃惊。因此以下仅个人观点,以求抛砖引玉。 首先,朱在PIMCO的工作经历确实是不折不扣的亮点。 Mr. Zhu joi…
谢邀。&br&SABC模型是我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中国学生比起日韩学生有哪些不足之处?&/a&这个***里用到的。&br&当时提到SABC是为了说明,“对不同level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同level的人享受着不同的社会资源,也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br&&br&首先得阐述两个概念:&b&内部评分表和外部评分表&/b&。&br&外部世界对个体的评价是外部评分表。外部评分表越高,这个人在&b&世俗意义上越优秀、越成功&/b&。&br&内心世界对自我的评价是内部评分表。内部评分表越高,这个人越能达到&b&心灵的满足与自由&/b&。&br&&br&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内外评分表重合极大,因为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内部评分表的自知,&b&面对外部价值观的胁迫时就会选择随波逐流而放弃初心。&/b&&br&&b&没有一个强大而合理的内部评分表的人几乎不可能卓越。&/b&&br&&b&梵高会在画出向日葵之前就乖乖地当个农民;爱因斯坦在毕业即失业后就会乖乖地找个小职员的工作一直做一下。假如不坚持内部评分表,为了一时的利益受到外界的胁迫而放弃所有未来的天才会不计其数。&/b&&br&&br&&br&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中国的理工大学缺少什么?&/a&的文末部分提到过&b&be different VS be better? &/b&的问题。&br&&blockquote&从清北到211,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do things better上。大家崇拜的是GPA更高,哇,TA专业排名前三呢;申请的学校更好,哇,他去H大了,哇,她去S大了;找的工作薪水更高,哇,他刚毕业年薪XX万了。本来这算是一种三观比较正的氛围,但当它统治几乎所有学校时,它会导致非常多的恶果。&br&我们的技术狂热者在哪里?我们的genius在哪里?精英们都逐大流了,谁还能成长为genius呢? &br&&br&&b&只知道去do things better不知道去do something different&/b&。 &br&&b&一拨一拨的人冲上去,为更好而竞争,却不为不同而喝彩。&/b&&br&&b&为更高的分数,更好的学校,更高的薪水,好像所有人都迷恋着这样诡异的气氛。&/b&&/blockquote&&b&一个好的内部评分表是be different&be better的必要条件。只在意外部评分表的一群人当然都会选择做类似的事情,在be better的路上走向极端。这类人通常不值得深交。&/b&&br&&br&另一方面,一个&b&完全依赖内部评分表并忽略外部评分表&/b&的人则容易变得懒惰、懦弱。在彻底失去与外界思想的联系后,内部价值观甚至可能变得扭曲、畸形。变得只剩空洞的梦想,只有虚假的情怀。&br&&br&&b&A-level学生毫无疑问是在外部价值观体系下和其内部价值观体系下都表现优秀的人。通俗一点地说,他们在拼命实现自己内心追求(或者说梦想)的过程中,同时也能达到世俗意义下的优秀。&/b&&br&&br&原来邀请我的题主是一名高中生。那这里就如你所愿举三个例子。精力有限,简单描述一下就好了。&br&以下三位都是我好友。(还好都不上知乎...)&br&&br&【不好意思。删去了三位朋友的详细信息。】&br&...&br&&br&【成功=外部评分表高分;幸福=内部评分表高分】&br&&br&&br&三种家境的人,寒门阶级、中产阶级、富贵人家,从左到右内部评分表越来越与世俗追求的东西相异,但是三位都以属于自己的态度和方式不断地证明着自己。&br&他/她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远远超过绝大多数学生。&br&他/她们都还保持着不大的可能性成为S-level级别的行业领袖。&br&(H君-执着地创业,然后站在潮浪之巅?;S酱-明星建筑师,名声响彻云霄?;Y酱-继承家业,更上一层楼?)&br&不管怎样,他们最后都一定至少能得到&b&属于自己的幸福&/b&和&b&属于外界的成功&/b&。至少我这么相信着。&br&&br&我则会在他/她们的旁边见证着他们各自的人生,看看三个有趣的故事会如何发展下去。&br&&br&最后再讲讲W君吧。W君也是我大学同学,19岁就拿到斯坦福大学ME系PhD全奖录取。但我并是不因此而对他记忆深刻的。毕竟,即使是他这样优秀的人这个世界也并不少见。&br&我与W君的交谈主要集中在各种deadline前的学术交流中,所以对W君的内部评分表不甚了解,他对此似乎也还没清晰意识。一般来说,这类型的人并不让人印象深刻。但是W君在与我的交流中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内敛与温和,那股远超少年班平均水平的风度着实让人意外。(W君与我同班,并不是少年班的学生。)学习可以提早三年,但成长不能,他始终比我一辈的同龄人少三年去完善自己的内部评分表。相信&b&任何时候多加三年的人生历程,他都有足够的器量变成远胜同龄人的内外兼修之天才&/b&。(一般的少年班学生的成长与他相比的话似乎来还不能让人很放心)不仅轻而易举地获得属于外界的成功,还能收获自己内心的幸福与自由。&br&&b&没有形成稳固的内部评分表的话,最多只是优秀而随波逐流的普通人而已。&br&&/b&&br&【希望有帮助,错别字见谅。】
谢邀。 SABC模型是我在这个***里用到的。 当时提到SABC是为了说明,“对不同level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同level的人享受着不同的社会资源,也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首先得阐述两个概念:内部评分表和外部评…
&p&2.22更新:&/p&&p&看到某些回答,我觉得这是个华人圈子的严重问题,必须多说几句。&/p&&br&&p&首先,美国是个法制社会。什么叫法制社会?就是有钱就是爷。你能花的起钱请律师,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远的有辛普森一案,近的有朋友开车被撞车被对方诬陷结果公司法务帮忙摆平的例子。你要以为美国是个公平公正平等的社会,滚你丫的。这次高亢的事情他绝对官司打不赢,为什么?因为2sigma敢拿几千万上亿跟他耗,耗到他倾家荡产,不管他偷没偷。&/p&&br&&p&其次,华人在美国太他妈胆小怕事不团结了,出了事首先往自己身上推。一个笑话就是,如果组里招了个印度人,两年后你再看这个组,全他妈是印度人。如果组里招了个中国人,咦,两年以后这组里还是只有一个中国人。我在美国碰到过中国人排挤中国人的,中国人坑中国人的,同一个办公室抱团的我真没见过!就凭几个主流媒体报道和法庭确认,你就知道他真的偷了?退一万步,就算他偷了,我们也该据理力争啊,凭什么让这种恶心人的华尔街血汗工厂欺负中国人啊?像这种公司眼里有法律吗?!高盛大摩小摩八颗雷起家时候恶心事情干的多了去了,现在华府还不是舔他们屁股?今年小摩和八颗雷都被查了吧,你见他们CEO被搞了?文艺复兴的西蒙斯吹的牛逼,被员工爆front-run非法交易,有下文吗?靠搞flash order交易所和高频交易公司把散户坑惨了,SEC查个p了?华尔街水深的很,根本不是平常人想的高大上(第一他们要包装自己发一堆软文招到顶尖学校的毕业生当自己的廉价劳动力,第二国内的童鞋对这种美帝五百强天生就有好感),猥琐的事情干的多了去了。如果你每天盯盘,你就会发现有些走势明显是投行操纵市场。SEC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你丫别给我捅大事,一般小动作我睁一眼闭一眼算了。为啥?第一是根本查不过来(law enforcement成本很高好不好),第二是SEC跟业界关系密切,具体你懂的。是,一年50万美金收入是不少,远超99%的美国人,可如果这个人给公司创造了上亿的利润呢?&/p&&br&&p&一个典型的情况就是,像2sigma这种公司特别喜欢找中国人俄国人当程序员,工作严谨认真,听话,给他们一年20万给办绿卡就高兴的跟什么似的。更恶心的某些公司在亚洲搞个血汗工厂,靠国内程序员便宜大赚特赚(具体名字不说了)。中国人勤勤恳恳工作,有社会地位吗?印度人又懒又喜欢偷鸡摸狗,人家能当上微软CEO,中国人呢?看看最近被搞的SAC那个印度人多少花头,中国人敢那么搞?&/p&&br&&p&面对这种事中国人就该团结起来,你他妈搞我们的程序员我们就抵制你们公司搞罢工搞辞职,这种公司技术部门没中国人根本玩不转(最搞笑的有次纽交所线路出了问题我打***过去,对方说的英文太烂我听不懂,结果他看我的email签名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接着开始跟我讲汉语),我们对他提供法律援助跟你们死磕打官司。他们一碰到员工跳槽就拿non-compete甚至栽赃陷害让FBI搞你,你越软弱越没地位。华人在美国混的时间不短,地位有吗?我感觉中国人的地位还比不上韩国人。看看安德鲁撒克逊,意大利人,爱尔兰人,黑人,哪个不是靠暴力和团结在美国站稳脚跟的?你说中国人贪婪?!那是你没见过美国人。中国人就喜欢辛辛苦苦种庄稼,美国人他妈看你收成好直接飞机大炮抢走完事。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美国人怎么上班的知道不?一周五天每天6-8小时不加班,午饭可以吃1-2小时,家里有事或者看病就直接请假,下班手机关机(除了众所周知的投行里的底层员工,这话题不展开了,每周80小时,但也没国内累)。印度人怎么上班的知道不?你让他加班他直接上街游行。澳洲,欧洲之类的更不用提了。每天24小时拼命干活还觉得自己不够努力的,我只知道东亚这边的人是这样的。&/p&&br&&p&If you don't know how to play dirty, America is not for you. &/p&&br&&p&=================================================================&/p&&p&说实在的我倾向于认为他是无辜的。之前被高盛搞得坐牢的serge我见过,本人非常谦虚和有才华。但是像2sigma, citadel和goldman这种公司特别的恶心,利润都被上头拿了,干活的程序员分成很少。他们怕员工跳出去赚大钱,所以就想办法整跳槽的员工。这种fund舍得花大价钱取证和找律师的,基本一告一个准。所以…程序员们还是去硅谷吧,安全的多。&/p&
2.22更新:看到某些回答,我觉得这是个华人圈子的严重问题,必须多说几句。 首先,美国是个法制社会。什么叫法制社会?就是有钱就是爷。你能花的起钱请律师,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远的有辛普森一案,近的有朋友开车被撞车被对方诬陷结果公司法务…
作为MBA的是否有用的讨论,最为激烈的时间点是在次贷危机之后。&br&对商学院最大的挑战点在:&br&1.学校一向以学术为主导,企业以市场和绩效为主导,学究的MBA价值何在?&br&2.好的企业同样可以提供优质的培训,凭什么就要脱产或者占用大量时间花费大量经费去读MBA?&br&3.行业都是有针对性的,MBA如果是泛泛的讲下,那意义何在?&br&针对这些问题,国外的商学院给出的***是:&br&1.导师资源向市场倾斜,引进企业高管授课的同时对教授进行考核淘汰没有企业咨询或者时时更新的教员。说白了就是没干货的都滚蛋。&br&2.所短学制周期,并且与企业挂钩,论文期间大量的课题都需要在企业实践中完成。这部分也为后续学员就业提供了支持。&br&分割线,上面两点是国外的做法。具体内容可以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翻译出版的&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685476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BA教育再思考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对国内来说:&br&从学制来说分类为:&br&Fulltime全日制:周一至周日均可能安排课程,课业量较大,往往集中了该校最好的师资,而学术上较有成绩的也往往出自这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派遣资格,很多同学通过这种方式切换职业,比如从it切换到金融,传媒切换到管理咨询等等。&br&International国际班:英文授课,全日制 在职均有,好处是教材和沟通环境都是英文,对于外企平台的同学有很好的接入优势。对外企的就业也相对容易一些。(注意这里说的是相对)&br&Parttime在职:周一至周五晚 周六日白天安排课程,好处是沉默成本低(在国内不少老板也喜欢这种形式,一个骨干做到瓶颈,推荐他去念个在职,累丫一个贼死,至少在上学和备考的2、3年内减少了这些人的流动性。)缺点是P班一旦集中开课,学校往往会调集非一线导师其上阵,至于水平如何就看学校的了。这点也是大家都喜欢骂国内MBA没货的原因,理由很简单,想让最牛b的教授周末加班影分身给大家上课,童话里都不敢这么写啊。&br&从学校来说(只说北京,其他地方没研究):&br&综合类MBA基本就是北大 清华 和中欧&br&北大侧重投资,这点听下宣讲会录音就知道,满篇都是鼓吹怎么通过ipo圈钱倍增身价的话;&br&清华侧重项目,面试的时候会追着个人材料里面的能力部分穷追猛打,课业负担繁重,不过清华出来的同学在做项目的时候据说也略受投资者青睐。&br&中欧没研究&br&其他的院校可以说都是专项类的MBA&br&人大偏人力资源,国企背景多&br&对外经贸偏对外贸易&br&北理是房地产&br&北邮是it产品圈&br&中财是CPA CFA转管理的聚集地&br&传媒扎堆的都是广告主和媒体公司老板&br&北师强大在于心理学&br&。。。。。。&br&。。。。。。&br&&br&所以这里可以做个简单总结,MBA合不合适,要看自己的需求,比如:跳槽、生孩子(别乐,这样的妹子大有人在)、开公司认识人。明确了自己的需求再找供应这项内容的学校就对了。最倒霉的莫过于专业不对口发现老师和同学各种没法沟通。苦b的度过了几年,浪费了银子和青春。&br&论投入产出比,媒体人可能在传媒过程中做一两个案子成名或者干脆签个广告主下来,性价比怎么样想想便知。&br&&br&PS:对于帝都来说,双证的MBA一旦开始学习,不少学校都是可以提供户口转档为北京集体户口的,这个时候无论是摇号买车还是进一步买北京身份,对于在帝都苦b打拼多年的老哥老姐们不失为一种让公子***能在北京参加高考的机会。为了这个,不少倒霉老哥苦b1年为联考。。而这部分人往往不关心上什么课认识什么人。&br&&br&总之,MBA是一项教育方面的消费,提供了有限的资源供应。至于值与不值,要看自己把握了。&br&&br&应blakan,发个帝都MBA特色资料,以备参考:&br&&img src=&/5e05e11fda4d69e211b1_b.jpg& data-rawwidth=&587& data-rawheight=&5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7& data-original=&/5e05e11fda4d69e211b1_r.jpg&&
作为MBA的是否有用的讨论,最为激烈的时间点是在次贷危机之后。 对商学院最大的挑战点在: 1.学校一向以学术为主导,企业以市场和绩效为主导,学究的MBA价值何在? 2.好的企业同样可以提供优质的培训,凭什么就要脱产或者占用大量时间花费大量经费去读MBA?…
&p&基本上一百万美元是个坎儿,这以下稳定在100%的很多。之后越大越难做。基金一般是千万美元起,资本越大越难盈利,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你的风险随着资本增加基本是指数级增加的&/p&
基本上一百万美元是个坎儿,这以下稳定在100%的很多。之后越大越难做。基金一般是千万美元起,资本越大越难盈利,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你的风险随着资本增加基本是指数级增加的
谢邀。问题都比较理想化。&br&1. 否。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某种指数领先于其他指数。类似的,每一个很短的时刻都存在某种最好的产品。但为什么跟风险无关呢?因为这些都是“后验”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强调的一点是收益期望与风险在最优状态下成正比,无论你说股指也好,黄金也好,都是历史价格,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这和期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就引出了下一问题的***。&br&&br&2. 至少没有公开的特别优秀的模型。有本书叫Market Wizards,里面有各种美国的CTA谈交易经验。但实际上CTA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大概3-4年,而那些书中的大牛很多也在最佳fund排行榜一段时间就销声匿迹。交易界永远的传奇,jesse livermore以亏光家产悲剧收场。如果一个模型告诉你,你看我预测的多么准效果多么好,多半是为了推销模型。模型是怎么建立的?是建立在已有的数据上。模型的本质是规律,也就是说,因为有某种内在规律,使得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信息对未来的信息进行无偏估计,那么这就称为“真实的”模型。那么真实的模型到底存在么?这是个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命题,但是未来是否由已经发生的事物决定?(严格地说,是大量未来发生的事情是否能根据已经发生的事进行无偏预测)我觉得这就看你信不信宿命论了。&br&大多数模型之所以没法真正赚钱,是因为条件期望的问题。我可以建立一个在回测状态下无比精确的模型:假设过去N天的股价依次为x1,x2,x3...xT, 则建立映射f(x1, x2, ..., xS)=x(S+1) (说明:x(S+1)是第S+1天的股价,不会用下标。。。)。那么你会发现这个模型可以对历史价格进行无比精确的预测。但是这个东西就是trash,因为预测能力为0。大多数的模型,包括各种Time Series model,都是为了验证某种假设,比如说周期性,马尔可夫性,之类的,而建立的。也就是说,模型本身是为了验证某种规律而设立的。如果建立模型的人没有想法,那再复杂的模型也没有。但是,如果说世界有阿列夫0种可能,思想就有阿列夫种可能,大部分都明白“10个idea9个不靠谱”这种道理。所以,集合(思想)的幂远大于集合(真实数据),假设前者为B,后者为A,那么B fit A的概率远大于A fit B的概率,这就牵扯到贝尔斯定理了。所以太多的模型很好看,但是用起来很垃圾。&br&&br&比较好的模型,包括我听说的、我用的、我以前的老板用的、我朋友用的、因为各种诉讼被公开出来的,都是很简单的模型。你可以说文艺复兴模型牛逼,因为是个数学家建立的。但是他们被公开的模型相当简单。然而普通人未必有那个资源去实现这种模型。有可能我跟你说起这样的模型,你会说“不会吧这样还能不亏死?” 你需要团队。Citadel和高盛的数据库比Nasdaq的机房占地面积还大。巴菲特索罗斯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需要投入。很多交易平台一年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你还需要运气,我见过很多人用相似的模型但是有人赚死有人亏死。后期可能是经验,但前期还是需要点运气的。否则你根本没勇气在这一行干下去。&br&&br&3. 假设该系统存在,如果该系统被多于1个人掌握会怎样?被全人类掌握会怎样?我想很容易得出矛盾。况且你要求解该系统,还必须要求其具有稳定性。否则近似解和真解千差万别。&br&&br&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可解、稳定、唯一的。假设你在光滑桌边上放置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切的圆柱形刚体,用第三个相同的光滑刚体,使其圆心在这两个刚体的切线方向沿切线撞击这两个刚体,你会发现碰撞结果是不稳定的。(俯视图是两个相切圆,第三个圆沿中线去撞击这两个圆)。当第三个刚体偏离一个无线小的位置时,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差别(C先碰A和C先碰B和C同时碰AB)。这仅仅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的简单的3刚体碰撞。现实中,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往往不仅不是可解的,也不是稳定的、唯一的。全世界最强大的计算机被用来预测天气,可是很多人还抱怨天气预报不准。在市场上,找对对手,找对朋友比什么都重要。Susquehanna的创始人曾经对我们说过这么一段话:“有一个人是全世界玩扑克玩的第五好的,可是他玩扑克玩的倾家荡产。为什么?因为他老是跟玩的最好的4个人一起玩牌。”&br&&br&其实这才是市场的真谛。不管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市场就是个大赌场。只是没人那么说,把散户吓跑了大家都吃什么啊?所以牛市永远比熊市好赚钱,牛市散户都哗啦啦进来了,就跟现在的房地产一样,经纪商做市商套利的都两眼放光。熊市散户全跑了,就剩各种专业投资投机的相互倒腾了。很多人听郎咸平吹个牛就开始说不对啊,美国的股市就很规范啊,是为了股东服务啊,国内是特殊情况。我建议这种太傻太天真的童鞋稍微读点美国历史,看看100多年前美国股市、期市建立初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也关注下债券到底为什么火起来的。水至清则无鱼,这是真理。&br&&br&说点别的,市场上赚钱大致两个方法,基础派和技术派,一种通过市场上没有的信息赚钱,一种通过市场的不效率赚钱(市场已有的信息)。这两点重要的都是有比你弱的人,或者看报表不如你,或者内幕消息不如你,或者资源不如你,或者速度不如你,或者市场的接入不如你,等等。而你赚钱的潜力也取决于比你弱的人有多少。如果太多也不行,你在赚钱之前就被市场吃掉了。比如说你觉得一个股票值1000,其他所有人都觉得值1块,你在10块钱的时候买,等了20年还是1块你就只能干瞪眼了。重要的是See it first while others see it finally. 股市有其内在规律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股市level 1 data是免费的,你在yahoo finance和google finance或者交易所网站都能查到,但是延时15分钟。真的是技术做不到么?如果你花钱看到实时的level 1,你就比那些不肯花钱买数据或者一天看一次股价的老大爷获取了很多的信息了。如果你肯一个月花几千刀买bloomberg的客户端,那你就有更多的信息了。这行说白了就是做生意,你付出成本获取机会。跟其他行业没差。
谢邀。问题都比较理想化。 1. 否。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某种指数领先于其他指数。类似的,每一个很短的时刻都存在某种最好的产品。但为什么跟风险无关呢?因为这些都是“后验”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强调的一点是收益期望与风险在最优状态下成正比,无论…
谢邀。高频交易我非此中高手,故问题不敢贸然回答,积蓄多时,终敢开口,所以此处作长文聊聊高频交易,请慢读。&br&&br&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流派。在投资界,若巴菲特、彼特林奇一宗是九阳真经,武林正道,以绵绵不绝的内力和朴实无华的招式号令天下,那浑水、香橼之流做空公司,则是武林异类,苦修吸星大法,劫人钱财于做空之际,人见人惧,却无法忽视之。在这些名门恶衙之外,还有一群高频密宗,着实高筑墙(或许永远金融圈最强的设备)、广积粮(闷声发大财)、缓称王(低调无名),世人罕知其存在却不知自己单单交易或许都曾经过其系统流过。&br&&br&空谈其设备如何之强、钱财如何鼎盛、人物多么桀骜都无法触及高频交易的本质----为何要做高频交易,不谈本质光谈现象,很容易沦为Wolf of Wall Street这种娱乐圈为土豪立传的软文。&br&&br&高频交易分支庞杂,我仅能在此梳理一条线,但是其本质无法离开市场微结构(Market Micro-Structure)这一核心问题。一个高频交易者对于市场微结构的痴迷,就好比辩护律师对于法律条文中细节的痴迷,或者政治结构套利者对于社会制度缺陷的痴迷----一个漏洞可以造就一轮财富或权力。&br&&br&从中国开始接触证券市场的朋友很难对市场微结构有天生的敏感,比如我,因为中国市场是天生自上而下的市场,证监会如同上帝,上帝说要有个市场,于是便有了市场,证监会说要有涨跌停板,于是有了涨跌停板,证监会说要有t+1,于是有了t+1的现行制度。但是美国的市场恰恰相反,是自下而上的市场,先有离散的经纪人,大家各自帮助客户做交易,混乱到了一定程度,大佬牵头,聚在梧桐树下,约法数条,才有了今天华尔街和纽交所的雏形----这世间本无交易所,交易的人多了,才有了交易所。因此这种自下而上的系统天生是开放式和激进了,是各方利益均衡的产物,难以避免的会出现各种漏洞----最简单的形式莫过于另一派人各种不服,另开山头设立交易所交易相同的证券,于是两个交易所之间的价差就出现了。而中国,在现行体制下,很难出现另一个交易所交易同样的证券----这两种体系的差异源自于其基因,不需要区分高下,各有好处,而我个人认为中国现行体系是封闭金融体系保守风格的最佳选择。&br&&br&高频交易的雏形是discretionary arbitrage,即显式套利,或者咱们更加接地气的说----搬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之前比特币人民币交易所的价格比美元交易所高50%以上,众土豪纷纷出动,在美国低价全仓买入,传送回国,然后再高价卖出。这种策略一点也不低端,在美国70-90年代,由于交易所林立,如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太平洋股票期权交易所、费城交易所、纽约交易所等等,同一个主体为了融资方便,可能多处发行,价差经常出现。90年代以前由于互联网技术不普及,很多个人交易员可以简单的在多个交易所之间搬砖,人工“高频”交易。上一代的geek们也是极富创造力,开发出了机器手等“自动化”下单系统(不是程序,是真的机械手),实现那个时代的高频交易。&br&&br&但是如果你关注市场微结构,你会发现有些价差是时间难以消除的----比如同一个股票在一个交易所永远高于另一个交易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A、H股的价差。这些价差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原因----比如A股买入后是无法在HK市场卖出的。或者比如当时在美国,A市场可能交易费用高、交易量低,那么其价格可能高于B市场,以补充做市商的做市的难度(也可能相反)。这种情况下简单的搬砖就不行了,你需要人为的修正价差----或者去动态套利----做统计套利,这里面学问很深,后面再触及。&br&&br&回到美国市场,在87年和99年发生了几件大事。首先是87年10月股市崩盘了一天,这一天创造了指数的历史跌幅,也让交易所开始大量引入电子化。第二是99年开始全国推行Consolidated Order Book,把所有交易所的限价单并到一个表里面。这两件事情极大地重塑了搬砖行业,也使得高频交易从可选成为了必须。电子化的引入造成了一些精通计算机的经纪人开始尝试用机器做自动化交易,自然推高了行业的交易速度;而Consolidated Order Book使得你很难再靠肉身显式的去跨交易所套利了----因为一看去全国的交易所都并成一个交易所了。&br&&br&我相信做中国股指期货套利的从业者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早期的当期期货和股指的差距经常到40元左右,而现在日内高点可能在20元左右----而且昙花一现,也就是说你要抢到那个价差20元的单,你需要有速度的优势了。因此我听说大量的高频交易开始被应用在股指期货上了。&br&&br&也正是在年这段时间,大量的高频交易传奇公司开始出现,最有名的莫过于Getco、Knight、Jane Street之流了。这里插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同时下单和电子游戏程序员。Getco最初成立时,极力招募的不是华尔街的金融奇才,而是在芝加哥各地的顶级电子游戏程序员。因为最初的高频交易最关键的就是异步下单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学问很深:现在假设在交易所A和B有价差,你需要同时下一个卖单和买单去赚取这个差价,你怎么下单?&br&&br&最简单办法就是串行下单,我先去交易所A成交,然后根据成交数量去交易所B下同样数量的单,如果B机会已经消失,则追单保证仓位平掉。这样明显不利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那如果同时并行下单呢?同时下单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天才知道最后两边各会成交多少,比如A、B各下一个单位的单,A成交了0.8,B成交了0.7,这个0.1的差额怎么办?在这个方面,电子游戏程序员比华尔街的金融家清楚多了----在网络游戏中,如果你和别人PK,都只剩1点血了,都发出了攻击的指令,谁该死?在这方面,每天与网络通信和并行数据交换打交道的电子游戏程序员有着天生的优势。&br&&br&这个年代,不需要策略也可以赚取可观的利润,我们姑且称此中方法为Pure Arbitrage (纯套利),但是门槛低的游戏,玩家就多,最后利润比街头开小卖部还低。于是乎就开始有了统计套利的介入,我相信这也是题主提问的原动机。统计套利的高频交易和纯套利最大的差异是统计套利允许在信号确认的情况下,保持一段时间和一定水平的活跃仓位;而最大的相似之处是利用低频交易者对细微价格的不敏感和报价速度的低下。&br&&br&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吧,比如你在高频交易做微软公司的股票的统计套利,你的模型告诉你指数、苹果的股票还有谷歌的股票这三个因子对于微软股票的短期价格波动具有极强的判定力(统计显著),那么你在这三个因子判定上涨时,你发现因子预测价格高于当前盘口(当前盘口更新不及时),你买入微软的股票却不立刻做空三个因子的资产组合,而是等待一段时间再做出对冲、平仓的行为。这是个很简单的例子,但需要的模型就不再是简单的两个交易所的价格了----你需要一个经常拟合的线性模型和即刻的置信度估计。类似的是期货中间的当期合约与远期合约的套利。这种时候,就有些稍复杂的模型介入了。在模型的选择上,我觉得最终的规律都是选择当前环境下可行的最简单的,从统计上来说,因子越多模型的稳定性越差,而投资本身也是以大道至简为通行规律。&br&&br&说到这里,你可以发现高频交易的本质是利用技术的优势去捕捉暂时的市场错误----或者用自恋的话说,我在帮助市场先生改正错误。如果不以此为本心而为了高频而高频,那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我个人觉得很多长线投资的思路强行移植到高频交易中,是很可能制造悲剧的。&br&&br&后期在美国高频交易的发展中,另外两类产品成为主流----期权自动化做市(Option Automatic Market Making)和可转债套利(Convertible Bond Arbitrage),其实原理无二,你把握好了本质,做法都很类似,只是原来你只需要对冲一次项(first order)的价格波动,而现在你可能需要对冲的是波动性风险(Volatility risk)或者信贷违约风险了(Credit Risk)。Jane Street现在大量就在进行期权自动化做市的交易,而Citadel则是在Ken Griffin的带领下从哈佛的宿舍里面靠着可转债套利发家直至今天的巨头。这里不一一展开了,有心者一定会自己去探个究竟。&br&&br&到今天,其实美国各大市场中高频交易都到了很尖端的水平----colocate服务器,模型越来越复杂而且程序越来越先进。而很多公司都在做着类似的交易,因此我个人感觉,其商业模式已经类似于比特币的挖矿了----大家都在拼命争取获得下一个block(交易)的奖励,而最终获得者好似于中签一般。这个领域无论是DE Shaw这类巨头还是曼哈顿下城新兴的众多prop trading firm都感觉赚钱不易了。不过在国内,随着市场深度(产品类型、数量、流动性)增加,反而出现了很多套利机会,而今年关于期权正式面市的消息也是给了高频交易者很多期待。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如同电影Margin Call里面说到的----赚钱无非三种方式:be the first,be smarter或cheat。在中国,cheat与双轨制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而be the first成就了中国第一代因为主动或被动下海的创业家们,现在慢慢高频交易者这块smart的群体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施展,其实是绝对的福音。&br&&br&匆拓千字,若有谬误,请海涵。
谢邀。高频交易我非此中高手,故问题不敢贸然回答,积蓄多时,终敢开口,所以此处作长文聊聊高频交易,请慢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流派。在投资界,若巴菲特、彼特林奇一宗是九阳真经,武林正道,以绵绵不绝的内力和朴实无华的招式号令…
只看收益率是不行的,还要看风险。传奇人物Paul Tudor推崇的一个指标是收益率/最大回撤。在20年前的黄金时代,好的机构能够做到2,现在竞争太激烈了,能做到1就算不错了。&br&&br&机构公布的业绩是去除了业绩提成费的,一般这个数字是20%,但是有的基金更高一些,如西蒙斯的大奖章的提成比例是44%。&br&&br&机构里最辉煌的业绩莫过于索罗斯30多年的30%年复合收益,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业绩更好,但是历史要短一些,未来能否打超越索罗斯还很难说。&br&&br&实际上影响业绩的并不是规模大小,一般只有在非常庞大的时候(超过10亿美金)才会影响到业绩,一般都是机构为了降低风险和波动而自愿牺牲收益率。&br&&br&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要10多年,如果一个散户能在10年的时间里达到30%的复合收益率,那么其已经获得财富自由了,或者早已成为机构投资者。事实上,能够在10年里,将回撤控制在15%以内,年收益达到20%的机构也是凤毛麟角。
只看收益率是不行的,还要看风险。传奇人物Paul Tudor推崇的一个指标是收益率/最大回撤。在20年前的黄金时代,好的机构能够做到2,现在竞争太激烈了,能做到1就算不错了。 机构公布的业绩是去除了业绩提成费的,一般这个数字是20%,但是有的基金更高一些,…
我是做电子化交易的,2010年底入行,也算day trading吧。毕竟latency不是micro seconds量级的。&br&&br&12年报税的时候我走进报税公司,在预约的accountant面前坐下。他问我是什么职业?我说我是quantitative analyst。他说我知道,你的title里写了。你具体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trader,我trade stocks。他微微叹了一口气说:“I was once a trader. I traded equities in India.& 我惊讶地问你为什么不继续做下去,在美国trade stocks? 他说 &You know, trader is a job for the young people.& &br&&br&我觉得这是对trader这个职业最好的写照。&br&&br&我们做电子交易的非常稳定,入行三年多,除去最开始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几个月,亏损的天数用一只手都能数过来(除去服务器bug崩溃这种,那就没办法了)。每一天上万笔交易,几百只股票,就仿佛一个个战场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做对还是做错,P&L不会说谎,一个人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自己决定的后果,day trading可以。不管你怎么粉饰自己,不管你的ego多么强,市场都会把你的错误血淋淋地呈现,不给你任何否认或狡辩的机会。所以在这三年多时间里,我每天都经历的无数个自省的过程,给我的感觉是,这三年比之前十年成长的都多。&br&&br&这一行的竞争异常激烈,曾几何时,prop shops都喜欢招职业运动员。trading和比赛或者战场没有任何的区别:残酷。你必须go aggressive或者go home。即使是同一个公司的兄弟,当我们打开软件开启策略,竞争就开始了。你不能赚钱你就被淘汰,不管你多么有经验,入行多少年。&br&&br&在我入行的2010年末,day trading和hft已经走过了最好的时光。这行最开始大约在两千年,交易所用分位制替代了分数制,业界大佬和刚接触电子交易的dealer们发现了交易机会。听我的前老板说,他们2004年左右写了个策略进行美加市场间套利,然后在两年后彻底不赚钱了。这或许是这行很好的写照:策略在短时间之内彻底过时。江湖传言,Citadel有一个运行十年并且还在赚钱的策略,这简直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一般的策略也就2-3年。随着2007年的交易所改革,大量的floor trader开始了day trader生涯,监管的漏洞让大量的broker dealer如雨后春笋般兴起,day trading和hft赢来了最好的时光。我听说08年的时候我们公司的trader一天可以赚1万多美元,好的时候甚至能到4万多。但好景不常,因为大家的策略都差不多,为了更好地execution,这行演变成了拼速度和拼尔虞我诈能力的arm race,而那些付不起高昂线路费用的小trader被迅速淘汰,这就是我入行时候的光景。&br&&br&这行非常的残酷,一个prop shop招100人进去,大概90个都在前6个月淘汰了。知乎上很多人在股票里亏了钱觉得无助,跑上来问怎么赚钱?事实是,没有***,放弃吧,做点别的----是的,没有人可以帮你。也许你缺乏运气,就犹如高考失利,但没人会管你,你会被淘汰。剩下的10个能撑过2年的也就3-5个,但是2年后市场风格变了(策略有效期一般2-3年),也不一定能撑过5年。一个人要指望这行做到老,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业界大佬倒下的多了,我曾经实习的地方,一家100多个trader的prop shop,也在去年轰然倒塌。&br&&br&trader就如同士兵。每个人都向往冲锋陷阵,但你真的做好牺牲的准备了吗?没有任何演习,没有任何理论知识能保证你远离死亡,取得胜利。而且,有谁能当一辈子士兵呢?&br&&br&Trader is a job for the young people.&br&&br&另外,这行非常那啥,具体的 &a data-hash=&98e521af66df3ea438bff6d3d3bd0592& href=&///people/98e521af66df3ea438bff6d3d3bd059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杨博麟& data-tip=&p$b$98e521af66df3ea438bff6d3d3bd0592& data-hovercard=&p$b$98e521af66df3ea438bff6d3d3bd0592&&@杨博麟&/a&已经说了,是这样。尔虞我诈太正常,能找到信任的人合作非常难。这行没有任何操守可言,谁会在钱和美德之间选择美德?Seriously,你真的愿意放弃100万选择美德?我这几年经历过的应该也是所有day trader经历过的,被忽悠被坑被骗被朋友出卖,简直就是一部血泪史。好在收获也是很多的,也学会了很多战斗经验。&br&&br&回顾我入行这几年,真是机缘巧合。在市场上赚钱的方法千千万,但你必须有运气才能发现几个。幸运的是我发现了一两个,在不断改进下现在还在赚钱。监管的改变,漏洞的改变,分分钟就能让一个人从天堂到地狱,所以我时刻都有危机感,不会大手大脚花钱。不管赚再多都让我不会自我膨胀,不管赚再少也不会让我自怨自艾。每天经手那么多钱,反倒是觉得钱像数字了,就那么回事。也就是说,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对未来恐惧,谦卑地对待金钱,也许是我做这行最大的收获吧
我是做电子化交易的,2010年底入行,也算day trading吧。毕竟latency不是micro seconds量级的。 12年报税的时候我走进报税公司,在预约的accountant面前坐下。他问我是什么职业?我说我是quantitative analyst。他说我知道,你的title里写了。你具体是干什…
&strong&以下已经是三年多前的***了。&/strong&&br&&strong&换了个ID 寿烧喜二,主要用于回答关于装修、购物、家居等话题。&/strong&&br&&strong&另外开了个专栏,见下:&/strong&&br&&strong&&a href=&/softpron& class=&internal&&就是软文 - 知乎专栏&/a&&/strong&&br&&br&&strong&SHARP ES-V530L 洗衣机&/strong&&br&去年这个时候出来的,应该算我用过最牛X的洗衣机吧。&br&&img src=&/fe8b84f276b070ed11f9_b.jpg& data-rawwidth=&296& data-rawheight=&2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6&&&br&洗衣容量10KG(被子棉袄都放进去无压力),脱水噪音37db,&br&用电用水包括洗涤剂都超省,烘干什么加一块用电额定功率1200W左右。&br&以上指标都秒杀当时市场一切滚筒洗衣机。(带烘干4KW不稀奇)&br&还有一堆消臭、银离子杀菌、周边空气净化之类十多项功能对日本电器来说都是例牌。&br&&br&最牛逼的是号称“涡轮增压”烘干功能,羽绒服,绒毛玩具进去什么样,出来更蓬松,就像太阳下晾晒了3-4个小时,手上热乎乎的,一股阳光的味道,免烫衬衫基本出来就可以穿了。&br&&img src=&/b2ebebcdee6f2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4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b2ebebcdee6f2_r.jpg&&&br&但是今年貌似被日立 BD-S7400L干掉了。&br&&b&不过日本工匠的精益求精超乎想象,夏普今年推出Z100应对(日本还没上市,评论里已有人发现国内有售!)&/b&&br&&br&蓬松感又提升等级了,全棉衬衫进化:(市面哪台带烘干的湿洗洗衣机全棉衬衫出来能如右图?!)&br&&img src=&/fabe9c475ae05afcadf2a_b.jpg& data-rawwidth=&637&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7& data-original=&/fabe9c475ae05afcadf2a_r.jpg&&&br&&br&以上两个品牌的洗衣机,特别是夏普滚筒洗衣机,在日本之外的地方鲜有人关注。&br&&br&&br&&br&&strong&Brompton 折叠自行车&/strong&&br&&br&英国都市国民车,基本设计还是1970年代第一代样款(要说日本人怎么会在工艺设计上就特服英国人),每年会出小改进款。&br&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我用过最适合都市代步的车子。&br&&br&&img src=&/32af9f536de972c39bd2b34f26da9cd5_b.jpg& data-rawwidth=&798&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8& data-original=&/32af9f536de972c39bd2b34f26da9cd5_r.jpg&&&br&设计极尽精妙,每个不起眼的小部件都有多用, 比如工具包藏在管里。许多精巧的设计一段时间后越用越佩服。&img src=&/8f6b96c9bacc3a18f18a832f7fa1563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8f6b96c9bacc3a18f18a832f7fa1563e_r.jpg&&&br&车头可以挂公文包和折叠蓝,丝毫不影响折叠和骑行。(因为固定在车架,不跟龙头和前车轮转)&img src=&/d20a3a8b2de89f3a2e9a221ca0cf6cdc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d20a3a8b2de89f3a2e9a221ca0cf6cdc_r.jpg&&&img src=&/d5ab90a322ba8318cbd9bb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5ab90a322ba8318cbd9bbc_r.jpg&&折叠后如”铁板一块“携带方便,出国坐飞机可以轻松放入行李箱,一般轿车车后备箱可以放上3-4辆,一般标准的轿车的停车位可放&strong&42辆!&/strong&&img src=&/bab8fc401e1b4728761ca_b.jpg& data-rawwidth=&508& data-rawheight=&7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8& data-original=&/bab8fc401e1b4728761ca_r.jpg&&看电影,喝咖啡,会餐可放座位边上,&img src=&/cf1ce95e72d9cd9193f9_b.jpg& data-rawwidth=&712& data-rawheight=&9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2& data-original=&/cf1ce95e72d9cd9193f9_r.jpg&&&img src=&/5ac9e057b46e76ab6b6be4d206d05f8d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5ac9e057b46e76ab6b6be4d206d05f8d_r.jpg&&&br&下有导行轮可推行,不用锁,&strong&基本去哪儿都可以随身携带,没锁的车不会被偷&/strong&,进超市有选购折叠篮可以轻松变成购物车推行。&img src=&/a214ee0da37b00c8ffe772d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214ee0da37b00c8ffe772d3_r.jpg&&&br&折叠方便(最快&strong&10秒&/strong&内)三折叠,展开后,车子很长,1.90的人骑起来也不局促,下面这个视频必看!值得一提的是,变身手推车时,那个车头的篮是不用拿下的。&br&&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zc4OTkwMjI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Brompton Bicycle - drivepro
/v_show/id_XMzc4OTkwMjI0.html
&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从10岁小男孩到60+老太太,雨天雪地,无论都市通勤,还是山野远行,全适应!车轮小,&strong&加速快&/strong&,平地一般可轻松骑到&strong&25KM/H&/strong&(跟很多竞技自行车没法比,但都市骑行够用,我用2速车骑在城市道路上可轻松超越大多数电动车)原厂变速从单-6速可选(也有人改11速),一般2速够用。车带后避震,无前避震,碰到不平路面就手略不爽,屁股无碍,如果换上brooks坐垫绝配!车子刚性和稳定性极好,骑行起来颇有人车合一的感觉,国外有人拿这个折叠车玩BMX。&br&&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zAzNDU3NDQ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绅士淑女车 Brompton(小布) 变身 BMX
/v_show/id_XMzAzNDU3NDQ4.html
&i class=&icon-external&&&/i&&/a&&br&颜色有10多种,可选各种艳丽个性颜色两两搭配,潮人可玩。&br&&img src=&/8d14d198b5edb59c5885e82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7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8d14d198b5edb59c5885e82_r.jpg&&&br&&br&唯一缺点,英国人死古板,车架坚持用粗重的铬钼钢,因此总重都在10KG,但是保证了车的刚性和耐用。(个子小的MM不妨推行)也有钛版出售,略轻,但贵5K人民币,性价比略低。&br&&br&主要部件英国原厂生产,不需要花费什么改车,质量稳定,车架用到传家下一代也没问题,香港售价已经不是最平,(2014.5改),前几年大概6K人民币可买,但一直供不应求,国际市场每年涨价,现在香港、英国也都过万人民币了,有兴趣购买的建议还是淘宝或京沪的专卖店问问。&br&知乎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想了解详情,要找dealer去官网。&br&www.&b&brompton&/b&.co.&b&uk&/b&/ &br&&br&。台湾的山寨产品倒一直是7K。但这质感,点看图!&br&&a href=&///?target=http%3A///item.htm%3Fspm%3Da230r.1.0.204.wlO3pH%26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台湾生MIT CYCLE PRO-BP01内变七速16寸折迭车似BROMPTON小布&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去国外旅行携带方便&br&&br&&br&&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Dg2NzA5NDY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v_show/id_XNDg2NzA5NDY4.html
&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郊游时的载货能力(右图需购拖车):&img src=&/b3e44fbc8038e8bded72_b.jpg& data-rawwidth=&775&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5& data-original=&/b3e44fbc8038e8bded72_r.jpg&&&br&&br&带人:加个配件可以带个娃。&br&&img src=&/20eb38c8f3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20eb38c8f32_r.jpg&&&br&&br&(这个车不用停车架,车身一甩,如上图就停稳了)&br&&br&更多图见:&a href=&///?target=http%3A///groups/bromptonfolder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lickr: Brompton folding bicycl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其实说起来中国人都应在电视上见过这车,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伦敦市长就骑着辆进场。&br&&br&PS:上个月去了伦敦一趟,刚到EUSTON附近(当地时间六点),门口抽根烟功夫,五六辆各种颜色小布过去了,之后每天作为观光客到处逛(1-2区),到处可见小布的身影。所以评论里那位老兄说这个车在伦敦也少见,可能现在情况不同了哦。
以下已经是三年多前的***了。 换了个ID 寿烧喜二,主要用于回答关于装修、购物、家居等话题。 另外开了个专栏,见下:
SHARP ES-V530L 洗衣机 去年这个时候出来的,应该算我用过最牛X的洗衣机吧。 洗衣容量10KG(被子棉袄都放进去无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299 人关注
392 人关注
136 条内容
9955 人关注
1034 条内容
7321 人关注
250 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