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游戏竞争激烈不激烈!

厦门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点评详情

说说你在公司的工作经历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你的岗位晋升路线是怎样的?需要达到什么标准能够获得晋升?公司晋升机制你觉得是否合理?

你觉得公司在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未来发展前景如何?与同类公司相比优势在哪?

处以中层,前景不好,没有优势,因为生产的东西比较专业,所以竞争不是非常激烈,但是最近数码相机,单反相机不好卖了,所以销量越来越少,员工的福利也就越来越不好了,所以,我本人不建议大家到这里长期发展,但是,专业对口的人还是可以试一试,因为其中很多的技术是中国人不会的,相机是非常高精密的。

我不支持法人代表山根洋介
  • 你是否愿意推荐朋友来这里工作?原因是什么?

    经常加班,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很大。 ...

  • 你觉得具有哪些特质的人更适合来这里工作?

    毕竟是日资公司,相对来说,比较正规。因为厦门歌乐电子企业有限 ...

  • 公司的工作节奏怎么样呢?是否会经常加班?如果加班有什么加班补助吗?

    发工资准时,制度很好,工作任务分配明确。 ...

  • 你是如何评价CEO或你的直属领导的?工作氛围和团队怎么样?

    工资待遇较好,对大学生也很多福利,培养路径也不错。遇到的领导 ...

在厦门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工作过么?

来自工作3年-在职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2年-前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1年-在职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1年-前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6年-在职员工的点评

来自 16职业,21员工分享











上个月有幸采访了同济大学的校友,复旦大学兼职导师,同济大学投融资校友会副会长陈宝胜先生。陈先生就国内目前的投融资行业的环境、发展趋势谈了他的看法,然后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为我们这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提出了一些人生选择方面的建议。

陈先生目前就职于中国500强青建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海德邦和投资管理公司。海德邦和不是纯粹的市场化运作的投资管理公司,而是更多的承载着集团的投资战略。除了做一些财务投资之外,陈先生需要帮助集团做一些大的战略投资、全程参与集团的资本运作。

提及目前的中国投融资市场,陈先生表示目前中国有两类投资公司,一种是类似于海德邦和,依托于一个集团或者上市公司,围绕集团的战略,进行资本运作的投资公司;另一种则是纯粹的投资管理公司。

陈先生认为,未来真正有发展前景的,还是依托于产业,依托于集团,依托于上市公司的投资公司,因为此类公司可以为收购标的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帮助收购标的公司更好的发展;在投资过程中,陈先生认为,退出是比投资更重要的事情,设计良好的退出路径,以及退出时如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极大的考验着投资管理人;在投融资行业工作,陈先生强调“踏实”“靠谱”的人格品质,强调“做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只和靠谱的人合作”,在时间成本极为昂贵的金融行业,通过“靠谱”和“诚信”来降低时间成本是成功的关键。

Q:为什么您认为,投资公司依托于产业会更好呢?

A:国内目前在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国内在资金方面是不缺的,缺的是一些好的项目,好的项目在选择投资者的时候,一方面是需要投资者提供一些资金,但是更重要的是,投资者需要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在增值服务方面,如果仅仅是做一些财务投资,没有依托于产业,那么这家投资公司,就不可能提供非常深入的增值服务。如果一家投资管理公司,是依托于产业,依托于集团,这样不仅能够给投资标的提供资金,它还能够帮助投资标的,在产业上下游整合资源,提供各类增值服务。

Q:陈先生,在您的从业生涯中,您认为最成功的一个案例是什么样的?是如何满足了集团的战略需求的呢?

A:一个集团要得到很好的发展,不能仅仅靠经营上来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依托于资本市场。在十年前,我们帮助集团在香港借壳上市,也就是青建国际,在借壳之后,我们将新加坡的建筑和地产业务装进去。这样有利于帮助集团,有一个资本运作平台,能够快速发展,我们为集团的战略发展,做了比较大的贡献。

Q:在香港借壳上市后,会帮助我们在资金上面获得更好的来源吗?

A:各个方面吧,集团如果只靠经营利润的积累,会发展的比较慢。一定要善于运用资本运作,资本运作一定要有上市公司的平台。首先因为上市公司比较透明,会增加公众、合作方对你的信任;同时因为上市公司管理比较规范,这样更有利于融资,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来增发股票,可以来发债,可以有各种各样融资的渠道。所以我觉得一个集团一定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平台,当然我们现在拥有的只是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台,我们近期也在努力要帮集团在国内主板也有一个资本运作平台。

Q:那么在您的职业生涯中,觉得最挑战和比较困难的一个案例是怎样的呢?

A:我们曾经投了一个中药企业,当时想要并购退出,最初是和国内的一家上市公司谈,因为中间涉及的利益都比较大,到了最后的时刻,对方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又提出了附加条件,想在中间多赚一个亿的便宜,所以这个事情就没有做成功,导致我们后来多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把这家中药企业,并购给了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在投资的过程中,其实投资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要实现退出,你要对你的投资人负责,你要能够把钱拿回来。其实,退出是比投资更重要的事情。但是在退出方面,因为金额比较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包括还有人性,对人性的一个深度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协调、中和能力非常关键。

Q:那么,您当时收购这家中药企业的原因是什么呢?

A:它是一个国家保护中药品种,我们觉得它有稀缺性。投资看中它未来的一个增值空间,稀缺性就很关键。事实证明,在后来的一两年中,它发展的也比较快,证明了我们的判断。在退出的过程中,很多投资机构给不了投资人好的回报,就是因为他们把退出没有设计好。此外,在退出的过程中,对人性的判断和协调,一定要形成合作共赢的一个局面。专门有一门学问叫“行为金融学”,17年拿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在投资并购这一领域,这门学问非常有用。

Q:中药企业从投资到退出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呢?

A:三年不到一点,本来应该是两年退出,因为在投资时就开始考虑退出了。退出比投资更重要,我们在做投资方案时,就在同步推出它的退出方案了。

Q:您提到退出谈判的时候,要注重对人性的判断和协调,有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A:做投资管理人,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利益的平衡。一般来说,会分化成两类投资管理人,一类是什么事情的藏着掖着,希望通过藏着掖着,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还有一类投资管理人是,把所有的实际情况都摊到桌面上谈清楚,哪些因素有利于事情的推进,哪些因素不利于事情的推进,这些不利的因素讲出来,大家一起研究如何来克服。我基本上属于后一种,我认为市场上做的比较成功的,应该都是后一种。投资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如果没有信任,你会把对方想成是最坏的人,一个合同条款你可能谈一个星期都谈不下来,但是如果你有了信任的关系,其实很多事情就很好推进,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藏着掖着,把所有的问题都摆到桌面上。其实对方跟你将心比心,他觉得你比较诚恳,他对你有了信任关系,大家一起想办法,反而更容易解决这个问题。

在投资过程中,信任和靠谱很重要,你一定是很实在,给对方产生信任感,这反而是更好的方式。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销售人员,并不都是口才特别好的销售人员,可能有些销售人员说话都是磕磕巴巴的,但是他们能成功,是因为待人诚恳,做事靠谱,给人信任感,反而更能做的更好,我们做投资也是一样的。

Q:那么如果您遇到藏着掖着的合作对象,要怎么解决呢?

A:对于投资人,时间是最宝贵的,基本上每天都在出差,碰到老是含含糊糊的人,我会很干脆不要和这样的人合作。含含糊糊的人,不够靠谱,我会一般快刀斩乱麻,赶快停止。因为时间精力有限,必须把时间精力放在靠谱的人和事情上去。在不靠谱的人身上,估计十件里面可以成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是靠谱的人,估计十件事情里面可以成五六件,所以我必须放弃那些不靠谱的人和事情,因为即使能够成功,付出的机会成本也太大了。巴菲特也说过,有很多机会,但是要抓住很靠谱的、高价值的机会。不可能每一个机会来了你都去捕捉,你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时候,你可能要思考,哪些是高价值、靠谱的机会,然后这个时候你去出手。

提起目前投融资行业的发展趋势,陈先生认为随着注册制的推进,并购退出和IPO退出的收益会慢慢持平;国内的投资机构目前在增值服务的提供上、专业能力上,都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好消息是,国内未来的投融资行业,一定会向越来越专业化、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上发展。

Q:并购退出方面,在英国是并购形式退出远远大于IPO退出,在您这边的工作中,是不是也是同样呢?

A:这个在国内和英国并不完全一样,在国内IPO退出还比并购退出略占优势。这是个好事情也是坏事情。在国内,IPO退出会比并购退出的收益率更高,但是它导致国内大批投资机构,对并购退出不重视,也没有能力,它是只依靠IPO退出,但是IPO在国内受行政影响比较大,有时候证监会走走停停,一旦IPO停摆,这些投资机构就找不到更好的方式退出,导致投资的期限拉长,回报率降低。我觉得这是国内的投资机构需要向英国学习的地方。其实中国现在正在逐步推进注册制,推进注册制之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间套利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到时候可能并购退出和IPO退出的收益会持平,在这种情况下,并购退出更多是一个健康的状态,但是我们国内可能在专业人才,心态,在市场发展方面,都还有一个过程来看齐。

Q:在投资的开始决定是并购还是IPO形式退出,是否也会影响我们帮助投资标的成长的路径?

A:中国国内的投资机构和国外投资机构,现在有一个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投后增值服务的提供。中国有少数非常优秀的投资机构,在把资金投入之后,会非常关心怎么来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价值同时设计好退出渠道。但是中国大多数投资机构,“靠天吃饭”,把钱投入之后,仅仅参加董事会,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干更多事情。如果这个项目并购退出或者IPO了,可能都不是他的功劳,可能是另外一波专业人士帮他在运作。现在好的势头是,已经有些投资机构认识到这个问题了。现在绝大部分,百分之八九十的投资机构,在“靠天吃饭”,但是已经有一部分优秀的投资机构,开始提供专业化的价值增值服务,我觉得这些投资机构,未来肯定会慢慢发展起来,相反那些仅仅靠投钱的,靠关系的会慢慢被淘汰的。

Q:您刚刚提到“关系”,您觉得关系在投资并购的市场中,能占到多少比重呢?

A:我觉得这也是根据市场的发展,像以前,前几年国内的pre-IPO项目特别热,那个时候关系可能要占一半以上,因为pre-IPO项目风险小,很快上市,中间又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里面会有一些关系。但是现在,像我们这种,靠自己专业水平吃饭的人,我们现在感觉很明显,市场越公开透明,越有利于我们这种靠真实水平吃饭的人来发挥我们的能力,我们觉得关系你说没有也不现实,不管在哪个国家,都会有关系。但是我觉得现在专业水平越来越重要,你能不能给它提供一些好的增值服务,能不能帮它一起来成长,这是很多企业家,引进投资者的时候思考的问题。

Q:可以举例说明“增值服务”吗?

A:比如说有一家公司——深圳的智美达,我们投资了两年不到,还没退出。但是现在它每年的净利润和营业额,都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增长。它的总部在深圳,但是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产品,都销售到北美和欧洲,它主要是做家庭的智能设备。我们当时也不算收购,是股权投资,因为我们集团在新加坡做地产,做建筑非常出色,当时我们就把它引入到新加坡,给新加坡开发的小区、地产项目,给买房的人提供一个可选项,有些智能的家庭设备,让你的家庭更加智能化。这个一方面,增加了我们在新加坡销售地产的品质,另一方面呢,也帮我们的合作伙伴,打开了新的市场,提高了它们的销售额和利润。

如果没有产业基础,仅仅是给企业家投钱,这种投资机构我不是很看好,因为未来企业家思考的也越来越明白,真正好的企业不缺钱,各种钱会来找它,这个时候它就会想,哪些投资机构能够给我提供除了钱以外的增值服务,它就会选哪一家。这个趋势我觉得在国内非常明显,未来国内的投资机构会越来越专业化,这样才能给你所投资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提及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陈先生认为“脱虚向实”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对于国内目前投资公司大量收购海外资产的情况,陈先生认为收购海外资产是一个大的趋势,中国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往外走,吸收海外优质的技术和品牌,来更好的增值自己;在个人的投资偏好方面,陈先生偏好弱周期性的医药医疗行业、目前热门的新能源汽车和智慧城市行业。

Q:现在是一个软硬结合的投资发展方向吗?

A:国内提出一个口号,要促进金融行业“脱虚向实”,如果没有一个实业的支撑,仅仅玩一些虚的金融,是不可持续的。这个泡沫终归有一天会破裂的。国家现在在大力提倡“脱虚向实”,***前几年有一个非常好的论调“两只鸟论”,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这个过程会比较痛苦,但是一定要有这个过程。金融一定要服务于实体。

Q:国内很多投资公司倾向于收购海外资产,您怎么看?

A:我认为这是一个大的趋势,16年的时候,中国就超过了美国,成为了最大的海外并购国,但是在17年,因为17年外汇储备大量下降,有大量的资本到海外去,国家在政策层面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限制资金的外出。但是未来的趋势势不可挡,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净资本输出国。我常常和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聊,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会说,在国内,我已经是这个细分领域的龙头或者佼佼者了,在国内没有好的收购标的了,这个时候就一定会往海外走,希望在海外收购好的技术、好的品牌。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而且需求量非常大。我们想要的不是房子、地产、球队这些,而是海外好的技术和品牌力并购。

在这一方面,中国政府头脑特别清晰,它其实是鼓励大家出来并购的,但是你不能去买地买楼,搞足球俱乐部这些虚的东西。这个趋势我非常看好,中国未来一定是越来越往外走,在海外并购的数量和金额会越来越多。

Q:您个人在国内做投资,会更倾向于哪些行业呢?

A: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第一块是医药医疗行业,中国慢慢进入人口老龄化,未来大健康、医药医疗市场空间非常大,并且医药医疗行业是弱周期行业,只要有人口基数在,这个行业就会一直往前发展。

第二块我比较看好新能源汽车,中国无疑是汽车大国。谷歌也在研究无人驾驶。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包括它的上下游,未来会有很多发展机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的弯道超车战略已经成功了。

第三块我比较看好智慧城市,包括政务的智慧啊,智慧家居、智慧出行等等,让人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向。

智慧城市的概念比较大,上海去年开了一个研讨会,给我的启发很大,说智慧城市首先要有城市的大脑,城市的大脑会运转的越来越快、越来越敏锐,包括大数据只不过是它应用的一个方面。其次要有城市之心,城市一定要越来越包容,越来越让生活的人感觉很舒适,越来越便利。

Q:医药医疗的投资回报比较慢,需要五到十年,有部分投资人并不是很愿意,您如何看这个时间上的问题?

A:是这样,因为大健康医药医疗是一个非常大的投资领域,里面有非常多的细分领域,你说的仅仅是一些新药的开发,新药的开发要经过几期临床,不能拿这一个很小的细分领域,来代替整个医药医疗。例如医疗器械,其实有很多投资领域投资周期并没有那么长;并且投资周期长也不存在问题,即使新药研发,也可以有几只基金,像跑接力棒一样来实现。比如投初创型的技术,在一期临床的时候,可以把股份卖掉,这时候第二只基金,做后端的,它可以接手。每一只基金可以衔接起来,各自做不同的事情,因为每一只基金有各自不同的投资风格和不同的投资理念,投资于一个公司不同的时期。

在投融资行业的专业问题之外,陈先生也就个人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两条实用的建议。首先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和热爱的领域和方向,第二是在这个方向努力地往前冲,战胜那些挫折和痛苦,人们往往在挫折和痛苦中,才能成长地更快

Q:您以前是同济的博士,复旦的博士后,也做过很多相关行业不同的事情,最后怎么决定定在投融资这一块呢?

A:我本科是学工科的,在西安交大学空调压缩机,硕士时我觉得我对管理更感兴趣,因此硕士在西安交大读的营销学,又考到同济读博士,读的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然后再工作中又慢慢往金融转,因此我觉得既然往金融转了,还是要去学一个科班出身,这样的话拿出来更有说服力,我就去复旦读了一个金融的博士后,当然我现在也是复旦他们金融这一方面的兼职导师。我觉得相当于我这个人生,是从工科转到管理又转到金融,为什么老是这么转呢,我觉得是你自己要找到你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因为我在学工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对管理好像更感兴趣,学了一些管理以后呢,我就觉得好像我对金融这种每天都能接受一些挑战的事情更感兴趣。所以说我觉得虽然我这么转来转去,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你自己真正对什么感兴趣,每一块都可以做的很精彩,但是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可能半夜出来看文章学习你都不觉得累,你反而觉得很轻松很开心。首先应该弄明白你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点。

第二个就是你这个转型不一定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因为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肯定会有一些比较困难痛苦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时候自己一定要努力,咬紧牙关往前冲,我觉得老天很慈悲,如果你自己明确了你的方向,老天肯定会帮你的。人往往在挫折和痛苦中,学的是更多的。如果一个人不经历挫折和痛苦,这个人也成长不起来。现在我搞并购,感觉很明显,并购一定要和实业结合起来,才能把并购做好。这个时候,我前面学的工科学的管理,全部没白费,我反而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为什么我做并购会比一般的人做的好一些呢,就是因为我有产业、管理的背景,我又懂金融,我算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我会比仅仅懂金融财务的人做的更好一些。

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竞争并不是很激烈,我觉得自己资质其实很平庸,但是只要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你想要什么,然后努力往前冲,你就能将大部分人甩在身后,因为大部分人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愿意付出努力。特别是在金融管理领域,很多年轻人很浮躁,其实踏踏实实做靠谱的事情,就能超过大部分人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