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伟合 学术造假领域为何频频爆出造假事件

>更多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回复排行
皖ICP备号&&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名校“学术造假”事件为何频发?--七犀鸟--凤凰网博客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中国名校“学术造假”事件为何频发?
&&&&&&&&&&
&&&&&&&&&&&&&&&中国名校“学术造假”事件为何频发?
&&&&&&&&&&&&&&&&&&&&&&&&&&&&&&&&&&&&&&&文/七犀鸟
4个月前,浙江大学处理了博士后贺海波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如果这个事件仅仅是校内争端,恐怕现在这件事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未料,对该事件负有监管不力责任的李连达院士怀疑并指责举报者的背后有利润竞争方面的动机。
这种指责扩大了战火,使该事件演变成为浙江大学药学院与两家上市公司之间的战争。和清心寡欲的院士不同,上市公司的声誉对品牌关系重大。对上市公司来说,保护荣誉等于保护未来流畅的现金流,这种情况下,当事各方想熄火也不可能了。于是,这个事件再度成为新闻焦点。
学术造假事件,世界各国都曾经发生过。可是,让人感觉忧心忡忡的是,这几年大陆名校的学术造假事件似乎过分的频繁,甚至频繁到方舟子等打假专家忙碌到只打“大老虎”的程度了。
原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乃是大陆名校的日益强化的“学术大跃进”色彩浓厚的人员管理制度和氛围。
和学术氛围相对比较宽松的普通高校相比,大陆名校的“学术大跃进”制度更加严厉。这也怪不得大陆名校,因为他们拿了太多来自中央各部委的财政资金支持,担负着全中国学术科研方面“赶英超美”的历史重任。
赵本山在09年春节的小品《不差钱》,形象地暗示了大陆名校在学术进步压力之下的尴尬。比起地方名校,他们不差钱;比起欧美日印的同行,他们差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每年的诺贝尔奖金得主公布,对大陆名校的中国最有可能向诺贝尔冲击的科学家们来说,都是一个冲击和煎熬。
在这种压力下,大陆名校不得不将“科研量化体系”引入校园,同样是名校教授,却分为三六九等,收入差距不可同日而语。如此情况下,想不产生浮躁情绪很难。可是,大陆名校大多数教授都是很严谨的,问题是,教授严谨,却防范不了不把学术事业当成终身追求的学生的学术造假行为。
现在人们考研考博,多数算计得很清楚,报考目标大多聚焦到著名导师。这就导致大陆名校的知名导师往往带上几十名硕士博士生。而读过研究生的人都知道,如果论文不属上导师名字,就很难被高级别学术期刊选用,而在大陆名校读研,不在高级别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基本不可能毕业。这样就导致了类似于李连达院士受到牵连悲剧的发生。
大陆名校这种“学术大跃进”色彩浓厚的制度氛围,等于给大陆名校教授们埋下了一颗颗随时可能被竞争对手引爆的不定时炸弹。而且,基本上越有名气越有影响力的博导越容易被引爆。这些不定时炸弹甚至可能成为同行同业恶性竞争的武器或者工具。
其实,和一夜走红的超女超男不同,世界名校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炼成的,学术地位也并非可以速成。和报章评论不同,科技界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没有数月、甚至数年的潜心研究,是不可形成的。欧美高校很多教授靠几篇有分量的论文就可以享受终身就业保障。“学术大跃进”除了加速大陆学术论文泡沫泛滥、给大陆名校知名教授埋下不定时脏弹臭弹以外,并没有其他好处。真正造就大师的大学,乃是学术氛围宽松,教职工之间很少因为利益等级而相互倾轧,更多相互交流的大学。如果大陆名校“学术大跃进”制度体系不改,未来类似于李连达院士涉及到的这样的学术造假震撼弹就可能更多地被引爆。至于下一个被引爆的是谁?只有天知道。
有不一样的发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