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诡异 “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的梅花一...

字号:大 中 小
笑向百卉诉寸心
——《红楼梦》诗词之草木考释
摘要:文章拟从《红楼梦》诗词入手,以文字解析、训诂的方法对其中出现的草木意象一一作出考释。旨在通过对于《红楼梦》诗词之草木的本意、象征意义的深入剖析,体会曹雪芹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文化涵养及卓越的诗词技艺。
关键词: &诗词 &&&草木& &&文字
&&&训诂 &&&考释& &&&&
《红楼梦》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尤以诗词曲赋为甚。其意象又多见于草木,不加详审,断乎不可明其意蕴。笔者之于文字、训诂之学,知其大概,未肯竟学,仍不揣谫陋,强以为文,以期窥其一斑,并祈求教于方家。
红楼诗词所见草木繁芜丛杂,要作考释,无异于老虎吃天,颇觉无从下手。读吴厚炎先生《&诗经&草木汇考》,稍有浅识,借其体例,编排考释,如次二章:(注:凡《红楼梦》诗词所见草木,依出现次数多少排序;出现次数相同,则以在诗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
第一——释草篇
1.兰(蘭)
原诗摘句: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袭人判词》)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世难容》)斗草庭前,兰芽枉待。(贾宝玉《芙蓉女儿诔》)生侪兰蕙,死辖芙蓉。(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蘭,香草也。形声。从艸,阑声。——《说文》衡兰芷若。——《汉书·司马相如传》兰槐之根是为芷。——《荀子·劝学》
作者按语:兰属菊科,多年生,草本。其生于山泽,茎、叶、花俱有微香。兰,寓意高洁,所引原诗用“兰”处,多属此意。祝秉权先生认为——唯“斗草庭前,兰芽枉待”之“兰芽”,除本意高洁外,另寓晴雯之纤手,与上句“捉谜屏后,莲瓣无声”之“莲瓣”寓晴雯之小脚相对,高见甚是。
原诗摘句: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竟芳之月。(贾宝玉《芙蓉女儿诔》)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语皆绝。(贾宝玉《芙蓉女儿诔》)生侪兰蕙,死辖芙蓉。(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芙蓉也。从艸容聲。——《说文》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文选·张衡·东京赋》谢诗如芙蓉出水,斯言颇近矣,故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皎然《诗式》
作者按语:木芙蓉即为木莲,落叶大灌木,叶大呈掌状,花大有柄,色有红白,夜变深红,供观赏,叶和花均可入药。水芙蓉当为荷花,如上所引皎然《诗式》所言似是。按:芙蓉常喻指美女,原诗所言,“蓉桂竟芳”,似指木芙蓉;“蓉帐香残”应言帐色似芙蓉,或可寓意晴雯貌美如芙蓉。
原诗摘句:捉迷屏后,莲瓣无声。(贾宝玉《芙蓉女儿诔》)藉葳蕤而成坛兮,檠莲焰以烛兰膏耶?(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莲,扶渠之实也。从艸,连声——《说文》荷其实莲。——《尔雅》。益树莲茭。——《淮南子·本经》莲藕觚卢。——《汉书·司马相如传》接天莲叶无穷碧。——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宋·&周敦颐《爱莲说》
作者按语:莲,多年生,草本。生浅水中,叶大而圆,花可有粉红、白色等。果实曰“莲子”。《说文》明言,其子曰“莲”,其花曰“荷”,其根曰“藕”。按:此析言也,若统言之,则“莲”可指代全体。“莲瓣无声”,言少女脚步轻盈,取其形似,自是妙不可言;祝秉权先生认为此句似还有一义:今晴雯已逝,雀迷屏后,再也听不到她的脚步声了。无声,和下句“枉待”近义相对。“檠莲焰以烛兰膏”,亦言若即若离之间,疑逝去少女之精魂燃灯,焰起而似莲也。
原诗摘句: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警幻仙子赋》)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香菱判词》)
古籍书证:荷,芙蕖叶。从艸,何声。——《说文》隰有荷华。——《诗·郑风·山有扶苏》有蒲与荷。——《诗·陈风·泽陂》荷叶之清香。——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作者按语:析言之,“荷”为叶,“莲”为花;统言之,则“荷”亦可指代其花。“荷衣”,语见屈原《离骚》中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极言其人傲然高洁,卓尔不群;“根并荷花一茎香”,大抵解释为“连根和荷花的香一茎相通”,此言之未深,愚以为“荷花”即“莲花”代指“英莲”,暗指其一生遭遇坎坷,命途多舛,实在令人悲伤。
原诗摘句: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癞头僧嘲甄士隐》)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贾宝玉《红豆曲》)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林黛玉《代题杏帘在望》)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惜春《谜语佛前海灯》)
古籍书证:芰也。从艸淩聲。楚謂之芰,秦謂之薢茩。——《说文》照日菱花出。——《善斋吉金录》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杨凌 《明妃怨》 缑山无梦碧瑶笙,玉台有主菱花镜。——关汉卿 《玉镜台》 旧说,镜谓之菱华,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埤雅·释草》:
&作者按语:菱,菱科,一年生,浮叶,水生。茎、叶、果实极特殊。主根较弱,长约数尺伸入水底泥中,蔓细长完全沉于水中。然此处所引诗句中所言似与本义联系不甚紧密。如《埤雅》所释,“菱花”常指古代铜镜中一种刻有菱花的镜。“菱花空对雪澌澌”之“菱花”当代指“香菱”;“菱花镜里形容瘦”自当指菱花镜;“菱荇鹅儿水”之“菱”却又确指本义;“不听菱歌听佛经”之“菱歌”,亦有出典——&南朝宋鲍照 《采菱歌》之一:“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乐府诗歌中不乏此类,皆为表现男女爱情之曲。此处当为言惜春目睹兴衰成败之后,逐渐参透人生,红尘看破,皈依了佛门。
原诗摘句:怅惘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薛宝钗《忆菊》)撒盐是旧谣,苇蓑犹泊钓。(贾宝玉《芦雪庵即景联句诗》)
古籍书证:苇,大葭也。从艸,韦声。——《说文》震为萑苇。——《易·说卦》
作者按语:苇即芦苇,为禾本科,芦苇属。多年水生或湿生,禾棵高大,生长于河堤泽畔,世界各地均有生长,叶、花、茎、根均可入药。“蓼红苇白断肠时”即言水蓼、芦苇开花之时,时维深秋,自当菊花开放,“自古逢秋悲寂寥”,自燃也就是“断肠之时”了;“苇蓑犹泊钓”意即“长着芦苇的水中,蓑衣人仍在垂钓“,所用仍然是其本义。
原诗摘句: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芦雪庵即景联句诗》)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苇之未秀者。从艸叚聲。——《说文》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葭。——《尔雅》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汉书·中山靖王传》沙洲葭苇。——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 作者按语:依据《说文》解释,“葭”即“蒹葭”即“初生的芦苇”。古籍中亦可通指“芦苇”,《诗经》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诗句为证。“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即用此意;“葭动灰飞管”,则是另有深意——古时预测节气,以芦苇茎中薄膜烧制成灰,置于十二乐律铜管、玉管之内,移之密室,时至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葭灰即自动飞出。
原诗摘句: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贾宝玉《冬夜即事》)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林黛玉《题帕三绝其三》)
古籍书证:竹,冬生草也。象形。——《说文》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世说新语·政事》
作者按语:竹,“花中四君子”之一,自来是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已有节,势入凌云尚虚心。”是其真实的写照。.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按:“梅魂竹梦”,说梅花、竹子俨然睡去,是统言之竹;“窗前亦有千竿竹”之“竹”却非统言,实乃“湘妃竹”,亦称“斑竹”,典出《述异记》,舜帝南巡,逝而葬于苍梧,娥皇女英未及相见,泪洒湘水之竹,化为血泪之痕迹,故名之曰“湘竹”。书中“潇湘馆”之得名,亦为此也。
原诗摘句: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林黛玉《代题杏帘在望》)
古籍书证: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小篆,象韭生于地上之状。——《说文》囿有见韭。——《夏小正·正月》丹熏之山,其草多韭。——《山海经·北山经》韭曰丰本。——《礼记·曲礼》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诗·豳风·七月》
作者按语:《说文》以音训之法解释,因其一种而久生,故谓之“韭”。 即现在所谓“韭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而扁,夏秋间开小白花;叶和花嫩时可食,种子可入药。有诗曰“发如韭,割复生”。所引原诗——“一畦春韭绿”,春韭翠绿如玉,一片生机盎然,清新自然,一片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
原诗摘句: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林黛玉《代题杏帘在望》)
古籍书证:莕,菨餘也。从艸杏聲。荇,莕或從行,同。莕,或从行。——《说文》參差荇菜。——《詩·周南》接余也。——《毛傳》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餘。浮在水上,根在水底,與水深淺等。大如釵股,上靑下白。鬻其白根,以苦酒浸之,肥美可案酒。——《疏》
作者按语:“荇”,即今所言“荇菜”,多年生,草本。叶略呈圆形,可食用,浮于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结椭圆形蒴果。全草可入药。所引“菱荇鹅儿水”一句,用其本义,极力渲染农家田园生活之怡然。
原诗摘句:蘅芷阶通萝薛门,也宜墙角也宜盆。(史湘云《咏白海棠其二》)闻馥郁而薆然兮,纫蘅杜以为纕耶?(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蘅,杜蘅,香草。——《玉篇》堇荼茂兮扶疏,蘅芷雕兮莹嫇。——《九思》
作者按语:“蘅”即“杜衡”,古书记载的一种香草。《楚辞》中多见此意象,以此类香草喻指人品行高洁,超然不俗。所引诗句“蘅芷阶通萝薛门”之中“蘅”、“芷”、“萝”、“薛”皆是也。
原诗摘句: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中秋夜大观园凹晶馆即景联句》)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宝玉吟诗)
古籍书证:花宜懷妊,婦人佩之必生男,故名宜男。——《本草注》焉得萱草,言树之背。——《毛诗·伯兮》
作者按语:萱草,又称忘忧草(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古称母亲居室为萱堂,后因以萱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19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里,黛玉进贾府时,“荣庆堂”两边的对子道是——“瑞草南壁下,萱花北堂前。”按,此大概与康熙南巡时,御笔亲书“萱瑞堂”赐予曹寅之母有关联。所引“色健茂金萱”一句,所用当是实指萱草,并非象征意义;而“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则是指代高堂无疑了。
原诗摘句:剪剪舞随腰,煮芋成新赏。(《芦雪庵即景联句诗》)
古籍书证: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形声。从艸,于声。——《说文》士卒食芋菽。——《史记·项羽本纪》其实葵菹芋。——《仪礼·士丧礼》
作者按语:芋,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植培。地下有肉质的球茎,含淀粉很多,可供食用,亦可药用。俗称“芋奶”、“芋艿”、“芋头”。所引之诗句“煮芋成新赏”即是此本义。“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宝玉编排黛玉,小耗子变的“香芋”亦当指此。
原诗摘句: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贾宝玉《咏蟹》)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贾薛宝钗《咏蟹》)
古籍书证:御湿之菜也。——《说文》楠梓姜桂。——《史记·货殖列传》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
作者按语:姜,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须根不发达,根茎肥大,呈不规则块状,灰白或***,有辛辣味,可作蔬菜、调料,亦入药。依据《说文》释义,姜有抵御湿寒之功效。所引“泼醋擂姜兴欲狂”、“性防积冷定须姜”皆因姜可御湿之故也。
原诗摘句: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薛宝钗《忆菊》)
古籍书证:辛菜,薔虞也。从艸,翏声。——《说文》予又集于蓼。——《诗·周颂》蓼类性皆飞扬,故字从翏,高飞貌。——《本草·释名》 
作者按语:蓼,一年生,草本,叶披针形,花小,白色或浅红色,果实卵形、扁平,生于水。茎叶味辛辣,可调味。全草入药。亦称“水蓼”。
“蓼红苇白断肠时”一句,借用“水蓼”这个意象,营造出的是悲凉的气氛,联系全诗来看,薛宝钗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但无法掩盖内心的无奈甚至是无望。
原诗摘句: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香菱《咏月诗三首》其三)撒盐是旧谣,苇蓑犹泊钓。(《芦雪庵即景联句诗》)
古籍书证:蓑,草雨衣也。从艸,衰声。秦谓之萆。——《说文》。蓑,辟雨之衣也。——《郭璞·山海经注》何蓑何笠。——《诗·小雅·无羊》橐车载蓑笠。——《仪礼·既夕礼》被蓑以当铠鑐。——《管子·禁藏》仲几之罪何?不蓑城也。——《公羊传》
作者按语:《说文》所言,其质也;《山海经注》所言,其用也。按其所指,当确为“蓑衣”。“绿蓑江上秋闻笛”之“绿蓑”与下句开头“红袖”对看,当是以“绿蓑”代指山野之人。这首诗是香菱写的第三首,已接近诗词的真谛,此句是虚写,联想到旅人思乡和怨女思夫,使人感到无尽的凄凉和孤独的心境。如《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张志和的《渔歌子》便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子,也是用此意象,营造出凄凉寂寥之氛围。
原诗摘句:楸榆飒飒,蓬艾萧萧。(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艾,冰台也。——《说文》削冰令圆举以向日,干艾于后,承其景则得火,故曰冰台。——《博物志》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王风·采葛》求三年之艾也。——《孟子》
作者按语:《说文》所言,其功用也,但言之未详。《博物志》所言可谓审慎。艾,即今所言艾蒿也。菊科,多年生,草本,叶可为艾绒,供针灸之用。“蓬艾萧萧”,以草木无情反衬人之重情,极言人亡物在,物是人非之悲伤。
原诗摘句: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芦雪庵即景联句诗》)
古籍书证:生枲也。从艸焦聲。——《说文》芭蕉。——《玉篇》甘蕉,一名芭蕉,或曰芭苴。茎解散如丝,可纺绩&,为絺綌,名蕉葛。——《南方草木狀》覆之以蕉。——《列子·周穆王》
作者按语:蕉即芭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多用其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此句乃是史湘云所联诗句,意象使用平实,传达的意思明确,粗犷中透着细心,符合人物性格。祝秉权老先生认为“难堆破叶蕉”一句暗示了湘云的婚姻悲剧,存疑待考。
原诗摘句:荆棘蓬榛,蔓延户牖。(贾宝玉《芙蓉女儿诔》)楸榆飒飒,蓬艾萧萧。(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蓬,蒿也。从艸,逢声。——《说文》彼茁者蓬。——《诗·召南·驺虞》桑蓬矢六。——《礼记·内则》若纵火于秋蓬。——《楚辞·沈江》飘萍浮而蓬转。——潘岳《西征赋》
作者按语:蓬,多年生,草本,花色白,中心***,叶似柳叶,子实有毛。“荆棘蓬榛,蔓延户牖。”是借此意象表现晴雯因生性傲然,无端招致流言蜚语。这里是隐晦地说法——“荆棘毒草,爬伸到门前窗口。”“楸榆飒飒,蓬艾萧萧。”乃言晴雯死后,西风古寺旁,鬼火闪烁;落日下的荒坟上,散落着零星的白骨。楸树榆树飒飒作响,蓬草艾蒿萧萧低吟。草木犹此,人何以堪?阅读至此,让人更添哀痛。
原诗摘句: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山茝,藁本也。——《广雅》茝兰芳。——《汉书·礼乐志》。侧载臭茝。——《史记·礼书》沅有茝兮&澧有兰。——《楚辞·九歌·湘夫人》
作者按语:茝,古书记载,系香草名。即今之所言“白芷”。自屈原《离骚》以降,诗词中往往用香草喻指品行高洁,志趣雅然之君子。相反此处“薋葹”指的是“苍耳和蒺藜”,与“茝兰”构成对比。若“茝兰”指代风流灵巧的晴雯,则“薋葹”当系捏造谎言,诬告诽谤之小人无疑。
第二——释木篇
原诗摘句: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警幻仙子赋》)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出照宫闱。(《元春判词》)
古籍书证:榴,果也。从木,留声。——《说文》張騫使西域回所得。——《博物志》若瘤,石榴也。丹实垂垂若赘瘤也。——《博雅》
作者按语:《说文》所言,过于粗略;《博物志》所解,则仅言其从何而来;《博雅》所载虽系因声求义,然其所言最确。按,榴,即石榴,落叶灌木,花红且艳,果实球状,多籽,籽肉可食,根、皮可为驱虫药。确系张骞出使西域时自安石国带回,故名“安石榴”,后略称“石榴”,又简称“榴”。因石榴多子,故民间多植于庭院,以求多子多福;榴花红艳,故又喻指生活红火。“榴齿含香”,言仙子风姿绰约,丹唇皓齿,貌美不凡,此与东方朔自言“目若玄珠,齿若编贝”有异曲同工之妙。“榴花开出照宫闱”当系比喻用法,喻指元春在宫中红极一时,然俗语云“花无百日红”,此时的富贵已极已为将来之盛极而衰埋下隐患。
原诗摘句: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判词》)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虚花悟》)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林黛玉《葬花辞》)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香菱《咏月诗三首》其二)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邢岫烟《芦雪庵即景联句诗》)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薛宝琴《梅花观怀古》)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贾宝玉《姽婳词》其三)
古籍书证:柳,小杨也。——《说文》折柳樊圃。——《诗·齐风·东方未明》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本草》
作者按语:柳,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柔韧,叶狭长,春华,花黄绿色,子有白毛,随风飞散,有“垂柳”、“河柳”、“杞柳”等。因隋炀帝赐柳树姓“杨”,故又称“杨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诗句。“金闺花柳质”言迎春貌美且娇弱;“桃红柳绿”言春光美好;“柳折花残”以“柳”代指美女将军,字里行间满是对美人逝去的极度哀伤与惋惜。
原诗摘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好了歌》注)白杨村里人呜咽。(《虚花悟》)
古籍书证:杨,杨木也。从木,易声。——《说文》杨,蒲柳。——《尔雅》
杨与柳别。杨,枝劲脆而短,叶圆阔而尖;柳,叶长而狭,枝软而韧。——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作者按语:杨,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极多,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木材可做器物。所引此二句诗中所言“杨”,确系“杨树”,非指“杨柳”。“衰草枯杨”,言贾府破败之后的凄惨悲凉之景;“白杨村里人呜咽”所说“白杨村”当喻指坟冢所在,因古人多在坟地种植白杨,故有此称。
原诗摘句: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袭人判词》)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薛宝钗《咏蟹》)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竟芳之月。(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江南木,百药之长。从木圭声。——《说文》草木之滋,姜桂之谓也。——《礼记·檀弓》桂有三种: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丹桂生桂阳。——《本草图经》梫,木桂。——《尔雅·释木》牡桂卽木桂也。——《苏恭云》杂申椒与菌桂。——《离骚经》单名桂者,恐或是牡桂,人多呼丹桂,正谓皮赤尔。——《陶弘景·别录》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招隐士》 
作者按语:通言之,桂即木犀,亦称“桂花”。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椭圆形,花***或黄白色,极芳香,果黑色。花可作香料 。按:“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袭人是一位天生要做奴才的人,忠于主人是决不打折扣的。之所以说她“温柔和顺”,说她“似桂如兰”,是曹雪芹想把她塑造成一位那个时代最理想的“义仆”形象——“贤袭卿”。当然,这仅仅是封建统治者眼中的“贤”,陈其泰就曾批道:——“以袭人为贤,欺人太甚!”“桂霭”即桂花之香气,此处显系《说文》所言之“江南木”, “蓉桂竟芳”之“桂”亦然。
原诗摘句: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虚花悟》)沁芳之泉,枫露之茗。(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枫,枫木也。厚叶弱枝,善摇。形声。从木,风声。——《说文》枫欇欇。——《尔雅·释木》。(注:“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孙注:“生江上,有寄生枝,高三四尺,生毛,一名枫子,天旱,以泥泥之,即雨。”)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楚辞》
作者按语:“青枫林下鬼吟哦”一句中之“青枫林”,一般注者认为“同白杨村”,即同指“坟冢所在”。似确。有杜甫《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为证。“枫露之茗”即“枫露茶”, 据清代《养小录·诸花露》载:“仿烧酒锡甑、木桶减小样,制一具,蒸诸香露。凡诸花及诸叶香者, 俱可蒸露,入汤代茶,种种益人,入酒增味,调汁制饵,
无所不宜……”将枫露点入茶汤中,即成“枫露茶”。此茶加工繁琐考究,属茶中极品,难怪第八回中宝玉“早起沏的一碗枫露茶”,到晚上仍然记得尚不曾吃,可见其弥足珍贵。
原诗摘句: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林黛玉《代题杏帘在望》)
古籍书证:桑,蚕所食叶木。从桑,从木。桑者。神桑也。——《说文》桑者,中央之本也。——《贾子胎教》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礼记·内则》系子包桑。——《易·否》无折我树桑。——《诗·郑风·将仲子》天子命桑。——《穆天子传》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作者按语:桑,桑属,落叶乔木。树皮有浅裂,叶子椭圆形,花单性,花被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实可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然“桑榆”合解,则另有指代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均借指“日落之地”,也喻指晚年。“桑榆燕子梁”之所言“桑榆”当指农家房屋之栋梁所用材料,明言燕子筑巢之址乃桑木和榆木的屋梁。
原诗摘句: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林黛玉《代题杏帘在望》)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林黛玉《葬花辞》)楸榆飒飒,蓬艾萧萧。(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榆,白枌。从木,俞声——《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堇萱枌榆。——《礼记·内则》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庄子·逍遥游》
作者按语:榆,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械、家具等。“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参见上一条;“柳丝榆荚自芳菲”之“榆荚”原意为汉代铸造古钱币名称,故以“榆钱”解之,似乎恰切;“楸榆”之“榆”,当为实指“榆树”。
原诗摘句: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中秋夜大观园凹晶馆即景联句》)
古籍书证:合棔,木名。一名合欢。——《广韵》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結,每风來,辄自相解了不相牵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崔豹·古今注》
作者按语:&棔,木名。一名合欢。落叶乔木。叶夜间成对相合。花淡红色。木材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细,可制家具﹑枕木等。所引诗句——“庭烟敛夕棔”即用本义。
原诗摘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咏白海棠》)不求大士瓶中露,为求嫦娥槛外梅。(贾宝玉《访妙玉乞红梅》)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薛宝琴《咏絮》)
古籍书证:枏也。可食。从木每聲。——《说文》其木多梅梓。——《山海经·中山经》有条有梅。——《诗·秦风·终南》墓门有梅。——《诗·陈风·墓门》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山海经·中山经》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作者按语:梅,蔷薇科,落叶乔木,少有灌木。早春开花,后生叶芽。花以白色、淡红色为主。气味清香。核果近球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后一般呈***,味极酸。梅花开早春,铁骨铮铮,雪里飘香,故有“傲然高洁,卓尔不群”之美名。历代文人喜赏梅花,故而梅得以为”四君子“之一。所引诗句之中,凡用“梅”处,皆实指“梅花”。
原诗摘句: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贾宝玉《冬夜即事》)
古籍书证:松,松木也。形声。从木,公声。——《说文》山有乔松。——《诗·郑风·山有扶苏》如松茂矣。——《诗·小雅·斯干》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搜神记·干将莫邪》
作者按语:松,常绿乔木,极少为灌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子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结球果,卵圆形或圆锥形,有木质的鳞片,木材和树脂都可利用。松柏为常绿乔木,故人皆以“坚贞、不畏强暴”之美名冠之,如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陈毅元帅亦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然此处“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之诗句,更应强调的是其艺术手法,庭院内松影横斜,只有仙鹤在漫步;雪花如梨花,洒落地下,却听不到莺语呢喃。此等手法与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及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等写法皆有共通之处。
原诗摘句:楸榆飒飒,蓬艾萧萧。(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楸,梓也。——《说文》楸梧早脫,故楸谓之秋。——《埤雅》望长楸而太息兮。——《楚辞·哀郢》
作者按语:楸,落叶乔木,干高叶大,夏天开黄绿色细花,木材质地致密,可做器具&。《说文》以同意事物互训,《埤雅》以声音相训。所引诗句“楸榆飒飒”当系实指本义。
原诗摘句:闻馥郁而薆然兮,纫蘅杜以为纕耶?(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甘棠也。牡曰棠,牝曰杜。樊光曰:赤者爲杜,白者爲棠。——《说文》杜树大者插五枝。——《齐民要术》
作者按语:杜,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纫蘅杜以为纕”确系仿用《楚辞》“纫秋兰以为佩”无疑。以香草喻指志行高洁之君子,自《楚辞》始,而后世文人多有沿用,《芙蓉女儿诔》一篇比比皆是也。
原诗摘句: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薛宝钗《咏蟹》)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语皆绝。(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桐,荣也。——《说文》荣,桐木。——《尔雅》(按,与梧同类而异,皮青而泽,荚边缀子如乳者为梧,亦谓之青桐。皮白,材中琴瑟,有华无实者为桐,亦谓之梧桐。)其桐其椅。——《诗·小雅·湛露》桐始华。——《礼记·月令》工之侨得良桐。——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作者按语:桐,树名,古书中多指梧桐科的梧桐,还有大戟科的油桐,玄参科的泡桐等。古人依据《遁甲书》的记载——“梧桐可知月正闰岁。生十二叶,每边六,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有闰则十三叶。视叶小处,则知闰何月。立秋之日至期,一叶先坠。”而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俗语。故而梧桐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例如“一声梧桐一声秋”等。“桂霭桐阴”、“桐阶月暗”皆言秋季,所不同的是,前者写乐景,后者抒哀情,前后对看,不忍卒读。
原诗摘句: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芦雪庵即景联句诗》)
古籍书证:《说文》无椒字。茮,菜也。子寮切。徐鍇曰:茮,卽今之椒。椒榝醜莍。——《尔雅·释木》椒树似茱萸,有针刺,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吳人作茗。今成臯山中有椒,谓之竹叶椒。东海诸岛亦有椒树,子长而不圆,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此,肉作椒橘香。——《诗经陸疏》 皇后以椒涂壁,称椒房,取其温也。——《汉官仪》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荀子·礼论》驰椒丘且焉止息——《屈原·离骚》(按:土高四墮曰椒丘,又山顶亦曰椒)
作者按语:椒,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具香气。单数羽状复叶,果实作调味料,并可提芳香油入药。种子可榨油,叶制农药。按:“香粘壁上椒”一句,详加索隐,当指椒房贵人(元春),虽身处帝王之家,本不愿勾心斗角,然“斜风仍故故”,“树欲静而风不止”,招致后宫妃嫔之怨恨,因而屡屡不得安宁,最终早死宫中。祝秉权先生认为此是黛玉诗,是否喻指元春有待商榷,“香粘壁上椒”一句,和上句义近相对上句似喻待遇人格高贵;“光夺窗前镜”,似喻宝琴自身的品格(或才智)之高。“香粘壁上椒”也似喻黛玉的高格。芦雪庭联诗多与诗人自身性格命运有关。高见甚是!
原诗摘句:荆棘蓬榛,蔓延户牖。(贾宝玉《芙蓉女儿诔》)
古籍书证:荆,楚木也。形声。从艸,刑声。——《说文》
以牡荆书幡。——《汉书·郊祀志》白刑堪为履。——《广州记》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者按语:荆,马鞭草科,牡荆属落叶灌木。种类极多,有牡荆,黄荆,紫荆等。枝条柔韧,可编筐篮;果实可入药。如:荆榛(有棘刺的灌木丛);荆钗裙布(荆枝作钗,粗布为裙。指妇女朴素或贫寒的服饰);荆天棘地(遍地荆棘。比喻艰险困厄的境地);荆花(即紫荆花,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当言美人逝去,萧索荒凉之境遇,借物抒情,动人心肠。
& &&至此,考释红楼诗词之草木凡三十五种,盖释草二十,释木十五。诸多草木,今人已难识其本来面目,或知其古名而不明其今义,或晓其今义而不知其古为何物。“观今宜知古,无古不成今”。而训诂乃是连通古今的桥梁。鉴于此,小子不自量力,依“乾嘉学派”治学方法,之于庞杂的史料,细加厘剔,以期明其义理。所谓“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考释其草木可明曹氏之博观约取,可知红楼诗词之情思。确与不确,只好任人评说,然终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石头记》译林出版社,2011。
[2]郭锐,《红楼梦诗词赏析》崇文书局,2007。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
[4]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
[5]《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6]《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7]《辞源》商务印书馆,2010
[8]《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9
[9]《山海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汉书》中华书局,2007
[11]杨宏选《先秦诸子散文选译》上海古籍,2009
[12]姜亮夫《楚辞今译》北京出版社,1981
[1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
[14]《康熙字典》万卷出版公司,2010
[15]《昭明文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16]《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
[17]《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8]《搜神记》中华书局,2012
[19]《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0]《本草图经》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