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百节镇机场迁建不是在百节镇吗?据说镇上都...

『商南机场正在建设』相关搜索
(C)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达州有机场吗』相关搜索
(C)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1269|回复: 4
[原创]四川达县所有建制镇系列介绍(排名不分先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四川达县所有建制镇系列介绍(排名不分先后)
@达县万家镇简介
&&& 万家镇位于达县东南部,距县城45公里,跨梁(梁平)、达(达县)、开(开江)三县交界处。地形以平坝、低山、丘陵为主,东为山地,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西为丘陵,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中为平坝,远近闻名,盛产粮油。全镇幅员面积72平方公里,有田土面积21663亩,其中田16427亩,土5236亩。森林面积达到25000多亩。东与开江县的任市镇,梁平县的新盛镇交界,南与大树镇接壤,西与黄都乡,东兴乡相邻,北与麻柳镇,大滩乡相望。辖十七个行政村(普乐、迎风、高峰、南垭含干坝、永兴、三星含红光、五洞含杨坝、保卫、兴安、八角、蔡坝、碗厂沟、双桥含新拱桥、黄家沟、凉风、樊家、向阳含南水口),一个社区居委会,212个组,总人口达34841人,其中农业人口31275人,非农业人口3065人,有农村党支部18个,机关单位支部5个,有党员1005名,其中男798名,女207名,镇级单位下设中、小、卫生院、兽防、、信用、农机、电管、邮政、粮所等单位,全镇设置齐全,设备完善,功能多样,人才济济。
&&& 截止2007年底,财政供养人员122人。其中:在职人员86人(行政34人,事业52人),退休36人&
@达县福善镇简介
&&& 福善镇位于县城东南方,国家AA级区真佛山脚下,距离达城35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福善场,又名干坝子。清道光二十三年(1897)建场,2002年撤乡建镇。境内东西高,中间低,属丘陵地区。东部魏家山海拔910米,与西部金刚山相对,形成两道天然屏障。
&&& 全镇幅员面积4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有人口1449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2人,农业人口13840人,全镇共有3876户,其中农业户3750户,居民户126户,有耕地面积10470亩,人均纯收入3800元,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和薯类,矿产丰富,主要产煤、石灰石等。业和蚕桑是福善镇的支柱产业。农田灌溉以塘库为主,卫星水库灌田3000亩。总产粮食11090.6吨。存栏耕牛1999头、生猪20941头。亭子至福善公路抵真佛山寺前,全村11个村已村村通水泥路。境内有小学三所,初中一所,卫生院一所,合作医疗站十一所,广播站、队各一个。
&&& 2007年,镇人民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带领全镇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七***精神,认真践行“****”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3357”发展战略,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强化落实,坚持以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第一要务。2007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860万元,占计划的115%;人均GDP完成8165元,占计划的1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40元,占计划的120%;乡镇企业技改项目一个,完成投资60万元,新增民营企业2个,乡镇企业入库税金完成174万元,占计划的100%;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三百工程成绩显著,种植蔬菜600亩,占计划的120%;产茧4.9万公斤,占计划的122%;畜牧发展势头良好,培育养猪100头以上的生猪大户1户,水禽养殖大户15户,家畜家禽免疫率100%;全镇劳务开发输出4100人,实现劳务收入2600万元,占计划的100%;计划生育率达到92%;场镇建设规模已形成,场镇经营和管理秩序良好;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任务;真佛山景区开发二期工程即将开工;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良好;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大、政协、武装、团委、妇联群团等开展有序;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达县金垭镇简介
&&& 金垭镇位于达县西南部,距县治29公里,幅员34.6平方公里。清乾隆初建场,民国24年(1935年)置金垭镇,民国29年(1940年)省镇置乡。1958年改为金垭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金垭乡,2002年更名为金垭镇,镇政府驻金垭场。至2005年底已建成三条街,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天然气、自来水、街道硬化、下水道、交易市场、汽车站、场镇路灯等基础建设俱全。场镇各种商品经营个体户45家。全场住户2230人。
&&& 境内整个地势平坦,洲河、铜钵河流经境内交汇处,森林面积达931公顷,气候温和、空气清新。粮食以水稻、玉米、油菜、小麦为主。2001年至2005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00吨以上,经济作物以苎麻、蚕桑、柑橘、西瓜、土烟、蔬菜、药材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鸡、鸭、鱼为主。企业以沙石场、小砖瓦厂、小作坊为主。至2005年底工农业总产值达8500万元。
&&& 境内交通线东通210国道,西接襄渝铁路覃家坝火车站,北通河市机场。
@达县石板镇简介 &&&& 达县石板镇位于达县南部,距市城区17公里,距达州火车站19公里,到河市机场14公里。东与景市镇相接,南与百节镇、金垭镇相依,西与省级市点场镇河市镇相邻,北与斌郎乡接壤。达渝高速公路、省道218线横贯全镇,洲河支流铜钵河纵贯东西,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有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4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87亩,退耕还林面积3110亩,森林面积18000余亩。辖区内还有省属企业金刚煤矿、达竹煤电集团石板选煤发电厂,共有人口4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7538人。&&&& 石板镇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天然气、碳酸盐、石灰石等矿物质,是达县“工业重镇”之一。镇党委、政府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创造宽松的环境,搭建平台,树立经济强镇的理念,引凤筑巢,现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小型民营企业23家,企业年总产值达5亿元。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苎麻、蔬菜。种养植业已初具规模,现有500头养猪大户5户,有圈存500头种猪场一个,5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一个。
&&& 石板镇人杰地灵,自然景观优美。场镇对面的铜钵寺,山势独特,景色秀美,20米高的观音玉像座落在山顶之上,是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距石板镇9公里,省属金刚煤矿2公里的金刚村,该村新农村建设已初见成效。阳春三月,100多亩的优质梨树、桃树争相开艳,迷人的花香让人陶醉。10余亩的鱼池可让你垂钓,池塘边的休闲亭能让你忘记疲劳,300余亩的森林天然氧吧让你精神焕发。在海拔800多米,树木成荫、山色秀美的金刚村中还有一座三百多年历史佛教金刚寺。寺内有前、中、后三殿,互相连接,结构精巧,彩壁雕檐。苍松翠柏掩映四周,寺内塑像壮观宏伟,方圆几百里的善男信女以及观光者络绎不绝,是人们休闲、渡假、的好去处。&@达县百节镇简介
&&& 百节镇位于达县中南方,幅圆面积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66亩,辖12个村,1个社区,83个组,18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12个,共有党员524名,总人口13365人,3362户。2007年人均纯收入4327元,GDP达到11432万元,古老的三道牌坊、铜钵河风光座落在境内。百节人杰地灵,开放、和谐、民富镇兴,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百节镇始建于明末崇祯年(1614年),名曰进宝场,现今观音桥二组,清雍正十年(1733年)迁于麻柳湾,名曰半边街,1742年半边街被洪水冲毁。乾隆八年(1744年)由两湖移民在水码头(现今老街一带)修建了禹玉宫、文昌宫、万寿宫、观音庙等形成街市,由于从州河到百节滩水码头有一百个滩,便取名叫百节滩,由此而得名。民国初仅设一团防局,民国二十九年设百节乡建制,辖十七保、165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百节乡,2001年更名为百节镇沿用至今。
&&& 物产丰富。百节盛产乌梅、优质玉米、水稻、高粱、苎麻、花卉、麻竹、水果等,是达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达县的乌梅、苎麻、蚕桑、生猪生产基地。煤炭、石矿、森林、水能资源储量丰富,开发价值较高,特别是百节乌梅,是《药典》收载品种乌(耳)梅的原生资源地,被四川省列为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基地,成片产果面积达3000亩,主要分布在蔡家坡村、蒋家坡村、赵家坝村极具开发价值。
&&& 通讯发达,交通便利。百节境内建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个网站,程控***无空白村,全镇有手机、座机等通讯4723个。达渝高速公路、210国道纵贯全镇,场镇所在地系高速公路与210国道交汇处,距达州市城区22公里,距达县火车站30公里,距河市机场38公里,距重庆210公里,镇内村村社社通公路,公路网线长达98公里,已硬化10条55公里。
&&& 场镇已具规模,环境优美。场镇建设占地面积达150亩,“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已基本实现,公安、法院、工商、、文化、卫生等职能机构健全,有居民住户826户,办公、商业、居住用房面积达15万平方。建有日供水300吨的自来水厂一个,3200平方米的百兴文体休闲广场一个,交通、财贸,中心、教师、广场等五大街道形成了百节场镇的主体,天然气供气出口、农贸市场、汽车站正在建设之中,光纤电视连通场镇和农村,较高质量的水、电、气、路、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园区建设从二00一年七月开始启动,到日前已引进四川一新投资有限公司、思源兔业有限公司、金福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企业、业主在园区4个村、21个组集中连片开发土地2800亩。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800亩,按照园区“一区多园”的布局,业主投入资金780万元,栽植美国黑李、日本清家柚、日本丰水梨等优质果树800亩,优质麻竹500亩,优质牧草100亩,优质花卉苗圃150亩,建成出栏优质骡鸭72万只的养殖场、外二杂母猪育种场2个、优质肉牛繁育场1个,万头生猪养殖场一个。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科技园、优质畜牧科技园、名贵花木科技园、中药材科技园、特色经济作物科技园等多个专业科技园。
&&&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按照“把百节建成210线上的经济走廊、生态长廊、画廊”的要求,实施了“14348”战略。对3家煤矿进行了技改,提高了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投资500万元的麻竹加工项目,200万元的青梅酒厂的产品已投放市场,已成功发展成片川苎4号、8号苎麻6000亩,3个1000亩苎麻母本园分布在魁字岩村、交通村、观音桥村、鼓楼村桑树400亩,蔬菜1000亩,藕150亩,完成退耕还林2600亩,培育生猪、肉羊、肉鸡、肉鸭养殖大户158户。与四川农业大学、智强集团合作发展100亩优质核桃基地,与四川金福中药材发展公司、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对200亩乌梅进行了改选,提升乌梅的品质。目前全镇优质苎麻母本园面积达到3000亩,优质水果达到2000亩,优质蔬菜、水产面积达到2000亩,粮经作物面积从7:4调整为3:7,农民可支配现金收入年增长200元以上。
&&&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本着“筑巢引凤,建巢留凤”的原则,依托百节的区位优势,搞好了基础设施建设,以最优惠的条件,拓宽引资,打造出了“诚信百节、平安百节、效益百节、和谐百节”的良好品牌。到目前为止共引进12家业主,引入资金1000余万元,在我镇集中成片进行农、畜、煤、矿产品开发。现有配件厂、木材加工厂、百兴洗选厂、氧化锌厂、页岩砖厂、天园万头生态养殖场等企业89家,年产值达2亿元。乌梅、麻纺、园区等都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 三村建设凸显新特色。百节镇党委、政府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模打造、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4年开始以三村建设为载体,实施创建活动,在210国道线上已重点打造165户,一般打造220户,硬化村道14公里,修筑水沟3000米,建池150口,改井改厨350户,房屋新建140间,改建250间,封檐座脊345户,门窗刷漆345户,硬化院坝15000平方米,修院户石板路3500米,贴墙砖12200平方米,地砖20000平方米,刷涂料4000平方米,培育支柱产业三处四项,沿线村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相关基础设施健全。已将三牌村打造成达州市的三村建设示范村、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村,国家级文明村镇创先村。今年还将提高该村的品位,实现产业现代化,道路环境优良化、公益事业配套化、人民生活富裕化,交通村、观音桥村、魁字岩村也同时跨入了全镇的新农村建设中。百节的明天更美好。&@达县大树镇简介
&&& 大树镇位于达县东南,距县城59公里,幅员81.5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68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居民小组,9789户,37247人。有耕地面积21943亩,森林面积19400亩,平均海拔580米。“九龙湖”坐落境内,麻梁公路从东贯南,是大树片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 大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大树人民聪颖、勤劳、善良,富有揭竿而起的反抗精神,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勇士,是一片革命土地。
&&& 大树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奇特的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场镇建设初具规模,商贸繁荣,人居环境优美,境内有五灵山,金堂庵文化古迹,被人们美称为“九龙湖”的明星水库是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会议的好地方。
&&& 大树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服务环境,广集有识之士,来镇开发,共谋发展,实现大树新跨越。
@达县麻柳镇简介
麻柳镇位于达县东南方,距县城38公里,幅圆面积4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434亩,其中田16079亩。全镇辖24个行政村, 2个社区,217个村(居)小组,共有4.5万人口(其中场镇常住人口1.2万余人),有37个党支部,137个党小组,1136名党员。麻柳镇历史悠久,文化底缊浓厚,是春申君故里;麻柳镇交通便捷,巴彭公路、达万铁路横穿全镇,特别是近年兴修农村公路、水泥路,通村进院,连结千家万户;麻柳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麻柳镇发挥工业重镇优势,确保经济持续快速运行。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769万元,人均GDT5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0元,民营企业20余个,系达州市工业30强镇之一,被评为四川省十大创业乡镇;麻柳镇场镇建设发展快,属省级重点小城镇;麻柳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日臻完善,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形成了党风正、民心顺的社会风气。
@达县赵家镇简介&&&& 赵家镇位于达县南部,距达州市区和达县城区36公里,距达州火车站40公里,达州飞机场43公里,南距大竹县37公里。东与本县碑高乡、南与大竹二郎乡、西与本县双庙乡,北与本县马毗邻。达渝高速路和218省道贯通南北,县道赵(家)碑(高)路,赵(家)木(头)路走向东西,幅员面积3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176亩,森林面积3900亩,辖12个行政村、120个社、3个社区,总人口22255人,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柑桔、苎麻、蚕桑,是全国50个、全省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之一。
&&& 赵家场镇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集镇。
&&& 赵家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清代有“两河”(河南、河北)总宪、河南案察使、被清廷誉为“蜀川第一人”的王莜全;民国时期,张爱萍、魏传统、杨超等老前辈曾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点燃革命烈火;解放前夕牺牲于重庆滓渣洞的革命列士彭立人出生于这片热土。
&&& 赵家物华天宝,有5000多亩成片柑桔,8000多亩优质苎麻,4000多亩良种水稻,是老牌的蚕桑生产基地和省命名的“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
&&& 赵家民风淳朴。勤劳朴实、改革开放、热情豪迈的赵家人民用才智和双手创造和谐生活,独具魅力的女子彩龙队更是闻名避尔,名声远播。
&&& 赵家山川秀美。有挺拔的严镜寨,伟岸的雨台山;有碧波荡漾的安子沟、蔡家沟、谷丰三大水库,有纵横成片的柑桔林园、绿色葱茏的苎麻长廊;有四通八达的村社公路、幽曲的林园小道、干净的院户水泥路;还有享誉“天府小江南”之称的桂花新村。
&&& 赵家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国家部委、省委、省府、市委、市府、县委、县府的领导多次莅临视察指导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平安创建、“三级联创”等工作,均受到赞许和肯定。
&&& 赵家前程似锦,达城南扩、化工园区建设、副中心外延、新农村建设、苎麻基地建设、218省道经济走廊建设等等,都为赵家的发展创造了契机,搭建了平台。
&&& 赵家,这颗镶嵌在大巴山深处的璀灿明珠,必将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达县河市镇简介 &&&& 达县河市镇位于达州主城区西南方向的州河岸边,距县城13公里,离市政中心仅8公里,是达州主城区重要的卫星城镇之一。全镇幅员面积82.4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3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1670人,其中城镇居民达25567人,有耕地面积2.69万亩,森林面积2.04万亩,城镇建成区已达3.05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河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2007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58401万元,人均GDP121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5元。随着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区建设的推进和河市机场的通航,河市镇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川东化工城,达州航空港”,河市镇正在由传统的农业大镇向现代工业强镇的目标阔步迈进。&&& &&& 河市镇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公路四通八达,西河路、环城路、金龙大道、七河路及众多的通乡、通村公路组成了一个与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相连的公路网络;襄渝铁路贯穿南北,镇内的河市火车站以货运为主,年运输煤炭、木材、粮食等200多万吨,距达州火车站也只有6公里,河市机场已开通北京、广州、成都航班;随着金盘子航电枢纽工程的蓄水,州河水运也实现了通江达海。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商来投资兴业,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农副产品交易兴旺,轻工产品销售火热,年交易额达1.5亿元,一片繁荣景象。可谓是商皆入市不分东西南北,有物皆登场,无论春夏秋冬货。&&& &&& 河市镇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境内西部的铁山山脉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煤、铁、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亚洲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宣汉普光气田的天然气已输往位于镇东北部的化工产业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早已落户我镇的北京顺鑫鹏程、四川智鹏麻业、通威饲料、台湾信泰隆、瑞丰木业、超发砼业、大海钢铁、运达化工、建设煤矿、志达建材、世纪生态酒业等一大批骨干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初步形成了天然气化工、丝麻纺织、绿色食品、煤炭冶金、建筑建材五大支柱产业,企业效益逐年攀升。2007年完成工业产值348298万元,实现利税19853万元。特别是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区建设启动以来,齐鲁石化、香港玖源、达钢二甲醚、康泰化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入驻园区,有的即将建成投产,有的正如火如荼地建设,随着园区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入驻企业的增多,园区的发展越来越兴旺,将成为河市镇、达县乃至达州市工业经济一个重要增长点,将有力地推动全市的经济建设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 河市镇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功能不断完善。近年来,河市镇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推进新区建设的同时,加快老城改造步伐,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滨江商业城、中心广场等重点开发项目已接近尾声,金港世纪城、龙脉世家等新启动的开发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机场大道管网入地、街道绿化亮化、美化等综合整治工程正在实施,已完成规划的二级汽车站建设即将启动,各项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建有中学2所、小学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公立医院2所,大型超市5个,高档酒店3个,综合型农贸市场1个,专业市场2个,现在,河市镇已被市委、市政府规划成达州大城市的重要组团,县委、县政府已将河市镇纳入县城一并规划、一并建设、一并管理,这必将有力地促进河市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 河市镇城郊农业初步形成,比较效益显著提高。按照“依托城镇,服务城镇”的农业发展理念,河市镇的农业生产正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巩固传统的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熊家村万头养猪场、昌洪村无公害蔬菜基地、新兴片区万亩苎麻带等特色农业既为顺鑫鹏程、智鹏麻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又为市民提供了健康的生活必需品,环境优雅的达州植物园,景色秀丽的成督山,已成为城市居民城郊旅游的好去处,观光农业的新亮点,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显著提高。
&&& 近年来,河市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真谋善断、真抓实干,按照“依托川东空港,融入达州主城,打造化工园区,发展城郊农业,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河市”的36字发展思路和“围绕一个中心(发展镇域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突出三大重点(工业经济、城镇建设、城郊农业),实现四大目标(工业强镇、交通重镇、旅游新镇、文化大镇),搞好五大保障(体制、财政、法制、思想、组织)”的“1345”工作思路,组织和带领全镇6万多人民,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达县景市镇简介
&&& 景市镇历史悠久。人民政府驻地景市庙,位于县城南45公里。明崇祯六年(1633)建武圣宫,清道光十四年(1834),贡生柏汝梅于庙门书楹联:“景物艳通川莫辜负石笋烟霞宝林风月,市廛依古刹共拜瞻桃园兄弟汉室君臣。”时人取上下联首字景市庙。2004年撤乡并镇,原大垭乡6个村,1个社区划入景市。
&&& 景市镇交通便利。现景福、景平、景百、金景四条主要公路以及100多公里的村社公路贯穿全境,景百、景福等近40公里公路全部硬化。
&&& 景市镇人灵地阔。全境属向斜谷地,东部帽合山海拔850米。全镇辖21个行政村,三个社区居委,169个村民小组,8164户, 306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00人,幅员面积87.3平方公里,农田灌溉以塘库为主,现有耕地面积23698亩,其中田13421亩、地10277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2007年粮食总产16500.7吨。有采煤、酿酒、陶瓷、农具制造、粮食加工等乡镇企业11个。有中学1所,小学12所,卫生院1所。
&&& 景市镇山清水秀。境内自然人文景点美不胜收,其中玉佛寺双塔宏伟壮观,胭脂湖秀丽缥缈,三株石笋直插云霄,猴子岩石猴惟妙惟肖,五灵山寺残垣深藏于古茂苍翠之中,古庙古桥等古迹到处散落在山水田园村落里。
&@达县檀木镇简介&&&&& 达县檀木镇位于达县东南,辖13个村,幅员37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檀木场(北纬30°01′,东经107°43′),距县城44公里。全镇有耕地面积15058亩,人均占地0。847亩;共人,场镇常驻人口人。&&& &&& 清乾隆11年(1747)建场时因一棵大檀木树得名,民国24年(1935)置檀木镇,民国29年(1940)改镇为乡。1952年从檀木乡析置红星、夹柏乡,1956年红星、夹柏乡入檀木乡,1958年建檀木人民公社,1963年从檀木人民公社析置红星人民公社,1983年檀木人民公社改为檀木乡,日成立建制镇。&&& &&& 1986年至2005年20年间,在檀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裕。&&& &&& 农村经济日新月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1986年至1990年各村广泛推行白肋烟、花生、油菜、养殖等多种经营,为民增收。1991年全乡建“绿色工厂”果园27个,依据安仁柚销路好的市场实际种植3516亩,年增收66万元。1995年至1999年间大力发展蚕桑,成片栽植良种桑万株,年均养蚕1000张,产茧1**万公斤。建立檀木蔬菜种植和竹编销售市场。1999年至2005年间,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养殖(生猪、鸭、鱼)大户,种植大户,种植蔬菜、水果(雪梨、桃李、西瓜)、药材(栀子)等经济作物。2005年劳务开发人数达6100人,收入达1660万元,全镇国民生产总值(GDP)达11080万元,人均GDP达52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68元,是1986年人均现金收入282元的10.17倍。&&& &&& 道路交通四通八达。1996年麻(柳)开(江)公路改建为柏油路横穿境内7个村7.4公里。1986年至2005年20年间新修大(风)檀(木)公路泥碎石路10公里,标准化碎石整治各村及社道43公里,通村公路达100%,通社公路达80%。群众不再肩挑背磨。场镇距河市机场58公里,达万铁路麻柳站9公里,市风景名胜金山寺13公里,开江县城18公里。&&& &&& 场镇建设迅猛发展。1986年至1992年间,务工经商农民沿老街至公路修建砖木结构二楼以上楼房53幢,与粮管所、企业旅馆综合楼、信用社、食品组、农机站开成一条长400米、宽31米和长250米、宽8米相交的十字街。1990年政府投资18万元建日供水200吨自来水厂一座。乡党委、政府统一规划居民自筹9万元对原老街、兴隆街的石板街面硬化成了水泥路面。1992年于原“木亭子桥”上游50米处建石拱桥一座长28米、宽7米、高10米。1992年底,乡政府前木楼及右侧戏台被撤,改建一楼一底住宿及门市。1999年底由街道支部、居委会组织部份能仁志士捐资10万元将原“木亭子桥”改建成上有雨盖的预制桥,把原木亭移至上游石拱桥上。2000年由政府规划沿石拱桥方向与原企业旅馆大楼间建街面15米宽2楼1底楼房112幢的一条街取名呼新街。2003年底政府投资50万元,在阳家坪村级公路与麻开路接界处建长26米宽10米钢筋温凝土大桥一座。2005年沿桥方向在中心小学背面进行激水滩村村镇建设,新修一条街宽20米两楼一底房屋63间,取名和谐街。沿麻开路连结场镇新修2楼1底房屋93间自成麻开路街。2004年镇政府前楼改建为7楼住宿及门市。场镇规模日益扩大。成立了场管办和环卫队,场镇整洁文明,成为麻柳、开江、花红、新胜商贸集结中心。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市场繁荣。&&& &&& 文教、卫生欣欣向荣。注重***教育、素质教育、义务教育。1990年至1996年乡政府成立成教办,全面扫盲。1993年至1999年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接受国家验收达标。2005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小学、初中学生学费、书本费全免。不断改进办学条件,消除中小学危房。1987年中心校教师宿舍竣工,二楼一底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1989年至1990年乡政府投资47万元建教学楼二楼一底共18间教室,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1993年中心校分设小学、初中。1995年至1997年选址何家坝占地12亩迁建小学,投资600余万元建教师宿舍楼5楼2200平方米,教学楼五楼4300平方米及厕所、操坝、花台等,校园宽敞。2002年至2005年间,除石和尚、夹柏、天台寺村小学外,将其它村小合并至中心小学校。初中于2004年至2005年国家及自筹资金72万元新建了实验楼和学生公寓。2005年初中有教职工47人,学生1—3年级14个班696人,小学有教职工60人,退休39人,学生1—6年级1400余人。&&& &&& 卫生院从1986年至2005年共有职5人,村级卫生站13个,预防疾病确保人民身体健康。1999年至2000上年卫生局、乡政府和医院自筹资金23.7万元,新建门诊综合大楼三楼一底590平方米,改变了医疗卫生条件。&&& &&&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90年10月至1991年8月整治陈家沟水库左干渠1156米,投劳17125个,投土方750方,石方595方,自筹资金3.6万元。整治深沟子水库左右干渠滑坡段1500米,共投资11.8万元,安砌条石1740方,挖土方1.6万方。对60口病漏塘建成了标准石埂塘。1991年至1994年在石和尚、明安寨、五码、仁和寨村投资134.69万元(其中农民集资16.63万元)改造冬水田5570亩,下湿田2200亩,薄土1300亩,修排灌面渠50条5.8万米,机耕道5条2800米,完成了川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00年至2005年间,联系县水利局投资50万元,条石安砌陈家沟水库外坡及右干渠,整治了深沟子水库溢洪道及闸门,提高及农业综合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政治体制改革。1988年首次颁发居民***6613份,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方便。由于市场调节作用1986年至1996年间,原企业的联办煤厂、建筑队、印刷厂、加工厂、榨油厂、旅馆、电影队等乡镇企业相继与政府脱钩,有的倒闭。日按照中央指示关闭1993年建立的檀木乡农村合作基金会,债权债务由政府承担,信用社管帐分三期三年内还清农民股金。2000年6月清理乡政府七站八所临时人员10余人,乡治安室解散。2001年檀木乡供销合作社关闭,资产由县供销社变卖,安置职工13人。2002年至2004年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结束了农民几千年来交皇粮国税历史。由于粮油政策放开,2004年6月檀木粮管所关闭,职工20人被买断清退,库房被县粮食局招商开发出售。2005年农民不交税费还得到中央粮种、化肥等补贴,大家心喜若狂。街道低收入户103户得到城镇低保补贴。部分独生子女享受了扶助金。2002年至2005年完成退耕还林800亩,保持了生态平衡。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战胜了日的雹灾,2004年的非典,日和9月3日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为构建和谐檀木团结拼搏,奋发努力!
&@达县南岳镇简介
 南岳镇位于达县的最南端,相邻于梁平的虎城镇,属典型的丘陵乡镇。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森林面积1万余亩,粮食播种面积2.7万余亩。辖16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23142人,其中农业人口22008人,劳动力1.4万余人。境内物产丰富,水利设施齐全,交通发达。过去,由于观念上的不解放影响思想上的不创新,导致行动上的不落实、不果敢,经济上发展缓慢。当时的南岳乡被俗称为"烂药乡"。现在,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的"二十四"字发展方针,根据县委提出的工作思路,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团结一致、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取得了经济突飞猛进、政治安定团结、文化丰富多彩的巨大胜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建设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南岳镇正在发展成为达县一个重要经济强镇。一、忆昨日举步维艰,竭尽全力难换颜  南岳人民为了摘掉"烂药乡"的帽子,曾付出了艰幸的努力。为此,历届党委政府都制定过明晰的发展规划,也曾提出过响亮的口号,并都付诸于行动,但都收效甚微。  (一)、经济发展缓慢,综合竞争力低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低。截止2003年,我镇国内生产总值8654万元,年增长率仅为8.2%,大大低于同类乡镇的发展速度,也低于全县11%的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700元,低于全县4500元的平均水平。  2、农民人均纯收入不高。2003年,我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3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45元,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2元(全县为2783元),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56元,低了311元。  3、财政收入少,财政支出多。2003年,全镇财政收入为192万元,而全县乡镇财政平均收入为250万元,全镇财政支出同年为235万元。这给我镇财政压力相当大,债务十分多。截止2003年底,我镇共欠债务达352万元,相当于两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4、乡镇企业及个体户锐减。1998年以前,由于对乡镇企业的大力扶持,一度使我镇乡镇企业曾达到45个,产值创1亿元。但随着对乡企扶持的力度减弱,截止2003年,我镇的乡镇年产值仅为3千万元。由于资金的严重短缺,造成各种技改项目也得不到落实。这严重影响了我镇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减缓了我镇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农村结构调整滞后,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1、传统的耕作模式占主导地位。在农村,还是按照"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自然经济的模式在发展,养殖业在我镇根本没有发展起来。农民们还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一点科学种田的知识与意识,农业效率十分低下。  2、政府的引导力不强,技术培训不到位。2001年,我镇制定了"东部蚕桑西部麻,北部药材南部果"的农村结构调整工作思路,并成立了领导班子、组建了工作组,并购回了青麻种与桑树种,真正地想调整我镇农村产业结构。但由于宣传没有及时跟上,引导力不强,技术培训不到位,导致很多村社将青麻土、蚕桑地改种了玉米。结果结构调整成了一句空话。  (三)、基础建设举步维艰,不能形成一盘棋  1、"标美路"建设难成气候。路况极差的村级道路一度成为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瓶颈"。2002年,我镇提出了全面整治神田路与文印路,将"背牛路"真正建成能通汽车的"标美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只有旋顶村真建起了我镇第一条"标美路",只下了一点雨,其他的村没有跟上来,没有形成修建村级路的热潮。致使村级道路一直成为我镇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全镇公路建设这盘棋始终没有搞活。  2、神龙小区建设矛盾重重。为了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步伐,扩大场镇容量,2001年启动的神龙小区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但没有起到扩大场镇容量,而是成了我镇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截止2003年底,小城办负债高达60万元。又成为我镇发展的一个绊脚石。  3、中心小学楼建设一拖再拖。1996年,南岳中心小学开工建设,由于预算资金过大,资金不能按期到位,成了一个典型的"半拉子工程"。几年过去了,中心小学依然不能完工,这成了南岳人民的一块心病。  (四)、场镇"三乱"现象突出,综合治理成效不明显  1、场镇脏、乱、差现象突出。过去场镇垃圾随处可见,刺鼻的异味弥漫在空气中,给人一种难受的感觉;场镇管理秩序混乱,当场天,公路上到处都是摆摊设点的,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粉哥"等社会闲杂人员在场镇上总是惹事生非,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场镇自来水被居民称为"吊气水",远远不能为居民所需要,大大限制了场镇的发展。  2、综合治理效果差。过去,我镇是烟花炮竹生产的大乡,这存在着很大不安全隐患。为此,记者还专门写过这方面的报道。2002年,我镇综合治理工作被上级限期整改,成了南岳人民心中的阴影。同时,计生率逐年滑坡,也给南岳镇人民敲响了警钟。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南岳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对改变落后面貌没有信心,对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犹豫不决,举步维艰,对未来感到迷茫。二、看今朝大步向前,脱胎换骨笑开颜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2003年底,新一届党委政府针对南岳镇的实际情况,痛定思痛,狠下决心,认真分析,全面总结,按照"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的道理,展示了"咬住青山就不放"的勇气,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不仅让南岳镇彻底地甩脱了"烂药乡"的帽子,而且成了全市远近闻名的公路建设示范镇,发展成为全县综合经济强镇,各项工作名列全县前列,综合考核从2003年的56名升到前10名,取得了令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成绩。  (一)、经济发展速度快,综合竞争力大大提高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2004年,我镇国内生产总值1.4个亿,年增长率高达35.4%,大大高于全县13%的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2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2、农民人均纯收入取得突破。2004年,我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99元,而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13元,增长19%;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年为2815元,与2003年相比上升20%,也高于全县平均可支配收入16%。  3、财政收入、招商引资、技改同比增长快。2004年,由于我镇大力发展了私营经济,财政收入达到275万元,同比增长43%,也高于同期全县财政收入5%。2003年对外招商为20万元,而2004年实际到位资金就达120万元,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6翻。投入技改项目的资金由2003年的30万元上升到2004年的50万元。同比增长69%。  (二)、农村产业结构步伐加快,产业链逐步形成  1、加快蚕桑产业链的发展。镇党委、政府在年蚕桑产业发展基础上,制定了南岳镇5年蚕桑发展规划,组建了蚕桑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蚕桑标准化办公室,成立了蚕桑技术小组,确定了铁咀村为全镇蚕桑生产示范村,先后投资近40万元,其中,种苗投入5.8万元,养蚕设施改造20余万元(蚕房改造18万元),技术培训3万元,其他8万元,做大做强了蚕桑产业,提高了我镇蚕桑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了蚕桑产业标准化工作。同时,为了将蚕渣进行综合利用,我镇在铁咀村兴建沼气池100余口,优化了环境,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经济效率。目前,全镇规模养蚕的村有8个,成片种植桑树的村6个,面积1700余亩。现有四边桑700余万株,良桑200余万株,2004年发蚕种4000张,产茧100000公斤,单产25元/公斤,产值250万元,人平增收105元。  2、加快养殖专业户的发展。2005年,在年初机关干部会议上,要求驻村干部要联系一个养殖专业户,乡级部门要对口帮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这大大加快了我镇养殖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私营企业的形成  日,我镇召开了全镇经济工作会,会上确定了我镇要加快多种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并要求各职能部门要为私营企业尽可以提供方便。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先后有19家大小不同的私营企业在我镇安家落户子,其中比较大的有杨启波的砖厂、郑一祥与郑心峰碎石厂、胡昌义的建筑队、陈德江的纸厂、胡明荣的木具厂等。这些私营企业为我镇折快速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我镇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推动神龙社区建设  1、全面启动神龙小区的建设。为了盘活神龙小区,党委政府采取了多种灵活措施。一是提高地价;二是用地皮换取承包商启动小区街面硬化工程;三是强化对神龙小区资金专项管理;四是充补新的领导成员。现在神龙小区的街面已硬化了,水电气及光纤线也送到住户门口,神龙小区的地皮重新又火起来了。  2、全面建设旱田坝集镇。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对全镇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镇加快了旱田坝建设的步伐,投资15万元对长200米宽8米的街面全部进行了硬化,已有150余户在旱田坝集镇落户了,这进一步加快了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五)、成立劳务输出机构,使劳动就业者有序流动  劳务输出作为转移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每年,我镇就有6000多名劳动者常年在外务工,这大大减轻了我镇劳动者的就业压力,增加我镇的收入,我镇劳务年收入达2500万元。但是,这些劳动者没有一技之长,其流动也是杂乱无章的,造成了很多人才与资源的浪费。面对这个市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为抓劳务输出也是抓经济发展。于是,我镇成立了劳务办,配备了专门的人员,建立全镇1.4万劳动力的信息库,定期向全镇发布劳动者的就业信息,开展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引导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现在,我镇每年有7100余名劳动者常年在外务工,从外地寄回约3100万元。人平1300元,这有力地支持了我镇的各项建设。  (六)、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盘活了整盘棋  1、村级道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镇党委、政府按照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南岳镇的实际情况,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乡村组织,群众自愿,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民主管理,示范推动"和"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建设原则,全面实施村道硬化。2005年,我镇在2004年村级公路硬化取得重大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对组级公路全面进行硬化。到目前为至,我镇累计投资500余万元,硬化公路总里程为51公里,91%的村公路已进行水泥路硬化,75%的组级公路也实现了硬化,其中,铁咀、板桥、水河三个村的组级公路已全部硬化,直接受益人口17400余人。  2、教育事业取得突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我镇先后投资120万元,新修了尖角小学教学楼、水河小学教学楼,完善了南岳中心小学教学楼,这三所小学教学楼的完工,受到了县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对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社区居委会成立,场镇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我镇场镇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管理秩序混乱。日,南岳镇南岳区社成立了,在居委会的努力工作下,建立了垃圾管理制度,由垃圾车每天运送垃圾;对占摊设点的个体户进行了处理;加大了对闲杂人员的打击力度,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加快了场镇自来水的改造力度,力争在6月份将清洁的自来水送到家家户户;同时将***街道路灯,解决人们晚上行路难的问题。现在场镇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八)、全面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构建南岳和谐社会  2004年,我镇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科技氛围不浓厚;卫生防预效果突出;文化体育工作取得突破,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春节期间,街道龙飞凤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喜人;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三村建设"活动;同时注重政法队伍建设,健全民主法制,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尤其是"九·三"受灾户的帮扶。三、展未来信心百倍,励精图治奔小康  2005年,镇党委政府结合南岳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我镇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并确立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即"大山兴畜牧,土地精结构,壮大养蚕业,兴办三企业,产品深加工",成立各类专业协会,加快各类产业链建设的步伐。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镇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励精图治,不断加快我镇小康建设的步伐,我们一定能够把南岳镇建设成全县经济强镇。
@达县南外镇简介 &达县南外镇地处达县中部,达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达州市通川区隔河相望。该镇辖15个村、10个社区,幅员面积60.32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5万余人。已有本科、专科、中专、高完中、中小学校等30余所。是一个城镇结合部的工业镇。
全镇属丘陵地区,海拔300-650米,有耕地总面积16500亩,林地总面积15750亩.前临洲河水,背靠雷音山,雷音铺溶洞自然奇观,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境内驻有中、市、县、区各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298个,其中以轻纺、天然气、石灰石、石英砂等资源;南外镇交通便宜,襄(樊)渝(重庆)铁路、210国道线穿南北,达渝高速公路、达成高速公路、达(州)万(州)铁路纵贯东西,距河市机场仅8公里,离火车站7公里,邮电、通讯已进入国际网络,水、电、气设施配套,服务机构健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南外镇迈向现代化城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外镇花溪社区的商业网点之多品种之全居南城社区之首,2005年9月,被省商务厅评为“省级商业示范区”。&&&&&&&
镇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底,完成GDP2314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40元,完成招商引资2.7亿元,乡镇企业稳步发展,总产值达217200万元,实现利润5242871万元;完成新增民营企业12个;完成新上技改项目500万元以上的4个,已落户化工园区企业2个,全镇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多次被达达州市委表彰为“综合治理模范镇”、“科普示范镇”、“小康镇”,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小城镇之星”,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实现了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文教、卫生、广播事业不断发展,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稳定和谐,宣传、文化阵地进一步巩固,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是全省文化体育先进镇。
南外镇各级组织机构健全,领导班子团结。在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精神的指引下,全镇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十一五”新的蓝图,谱写新的篇章。
@达县石桥镇简介
&桥镇地处铁山以西,距达州市60余公里,与平昌、 营山渠县三县相邻,素有达县“西大门”之称。全镇镇域面积56.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163.4亩,其中田18107亩;东、西、北三边是山,南边是浅丘地带,全境丘包起伏,沟坝相连,属浅丘地貌。镇域属巴河水系,只有8 条小溪,其中挑山河穿街心而过。全镇辖20个行政村,222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7.5万人。石桥镇2004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镇,场镇人口约4.5万人,场镇建城区面积已达2.2万平方公里。
&&& 一、经济发展现状
&&& 石桥镇是达县以西片区中心镇和物资集散中心,是粮油生产大镇,是达州市优质粮油基地、蚕桑基地和蓄产品基地。到2006年底,全镇GDP总量已达14121万元,人均GDP达43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5元,处于西部低等水平,居全县中等水平。全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36%:24%:40%。镇域重点产业为二、三等产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种养植和务工等渠道。从整体经济发展看,石桥属于典型的丘区农业大镇,经济发展仍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渠道狭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 二、社会发展现状
&&& 到2006年底,全镇有中小学20所,在校生94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龄达10年;全镇有16所小学,需要进行危房改建和教学设备更新。镇级文化活动设施和村级文化活动设施已有1个,还需完善和新建29个。全镇有卫生(站)所6个,医技人员108人,床位30个,同时需要建设20个医疗网点或卫生站;全镇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全镇需要修建和完善16个村办公室和村级阵地建设。全镇农业科技人员有36人。全镇还有1600户农民没有纳入低保和救助体系。
&&& 三、基础设施现状
&&& 目前,全镇乡村道路里程64公里,已硬化0公里,还有64公里 硬化,现有山平塘208口,其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有130口,现有供水能力30万吨,供水缺口50万吨,安全饮水率达25%。20个行政村的***实现村村通,电网改造率达90%,清洁能源使用率达40%。场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有26条街道,九条新街,但场镇饮水、环保、消防等设施比较滞后。
&&& 四、可开发资源现状
&&& 石桥镜内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石桥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红军文化,“列宁街石牌坊红军标语”被省、市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国家旅游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将“石桥列宁街”列为川、陕、渝红色旅游景区,同时石桥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镇”,石桥镇曾有七座寺庙:文昌宫、禹王宫、神龙庙、天主教堂、三教寺、柳池寺、鲁光寺,有贞洁牌坊五座,传统民俗文化也很丰富,如火龙、烟火架、车车灯、娃娃班、翻山饺子等。
&&& 但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尚处于待开发状态。丰富的资源优势还未形成产业优势。
@达县堡子镇简介&&&&&
堡子镇位于达县西北,距达城64公里,与虎让乡、江陵镇、金石乡、龙滩乡、米城乡、赵固乡、桥湾乡接壤。全镇辖1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48个村民小组,6030户,21939人;全镇34个党支部,943名党员;幅员面积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483.3亩,其中田14193亩,地5290.3亩;最高海拔:水洞坪大包梁901.7米,最低海拔:水落湾380米。
&&& 根据在上场头古庙挖掘出的一块石碑记载说:“此地原是一坡刺岭,岭上有一寨,名曰‘清平寨’,寨中筑有堡,场镇居于山寨之下,山岭之上,故名堡子岭”。嘉庆年(公元1796年)堡子岭属宝芝乡管辖,民国元年,堡子岭设团参分局,民国19年改场为镇,改团保为团甲公所。1950年,成立堡子乡农民协会,改乡公所为乡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堡子人民公所,后又几经更名,到1992年拆乡建镇,改为堡子镇人民政府。当时辖10个村,1个居委会,85个组,3196户,15130人。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原高坪乡、新溪乡被撤。高坪的山坪村、长滩村、耿石村、长垭村、烟灯村、尖山村,新溪的杨家岩村、石垭口村划归堡子镇管辖。
&&& 场镇建设日新月异,街道经扩建、新修已达10条,其中大街5条。绿化、硬化、亮化均达到一定标准,高楼错落有致,自来水、照明电、下水道、电讯、光纤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2002年新建街道一条,取名为金龙街。2004年,听包场恢复当场天,赶场的群众络绎不绝。
&&& 江木公路横穿而过,全镇20个村(居委)通公路。2006年,堡高公路全长7.5公里硬化通车;2007年,堡虎公路硬化通车。为本镇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镇有中小学10所,其中民建一所,近万名学生就读,适龄儿童入学率99%以上。教学楼、学生宿舍等教育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为育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 堡子镇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11509吨,农业总产值为3044万元。个体企业主要有面粉加工厂、大米加工厂、砖瓦厂、农具加工厂等。
&&& 卫生事业及惠民服务已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
&&& 堡子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人杰地华,堡子镇的未来充满希望&
@达县碑庙镇简介 &&&& 达县碑庙镇位于达县西北部,离达州市城区52公里,省道达通路贯穿全境,距210国道21公里,达渝高速30公里,规划建设的“达巴高速公路”经过碑庙镇,并设有进出通道。全镇辖14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委员会,5803户,农业人口22653人,幅圆面积64.8平方公里。有耕地17246亩,林地36156.2亩,宜耕宜林荒坡2万余亩,有茶园1060亩,中药材基地800余亩,是革命老区,李中权将军的故乡。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2920亩,粮食总产量有10118吨,油料总产达1493吨,肉类总产达755吨,茶叶12万斤。现有企业324个,其中工业企业218个,从业人员766人。企业实交税57万元,财政预算总收入268万元,居民各项存款金额1096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986万元。镇内有汽车站1个,12台客运车,固定***达3873户,移动***拥有4571户,本镇公路里程18公里,镇村公路124公里。社区有4个集贸市场,6条街道,面积2平方公里,文教卫生设施齐全,技术雄厚。自来水、生活用燃气普及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100%。目前,严格按“五个一”工程标准建设,社区居民达1万余人。
&&& 碑庙镇自然条件优越,属深丘台状河谷山区,横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34.6%,海拔320—800米,平均海拔460米,气候温和,光照条件好,年积温℃左右,每年平均无霜期320天左右,最低月均温9℃,最高月均温32℃,常年降水量1200mm以上。&
@达县石梯镇简介&&
石梯镇位于达县西部,距达城47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2.8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社区,现有人口3.6万人。场镇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现有街道8条,居民8000余人。场镇内有学校2所,幼儿园2个,医院1所,邮政、电信分局,供水供气站各1个,公厕1座,农(集)贸市场2个,达县公安局、县法院在此分别设立石梯公安派出所和石梯中心法庭,主要金融机构有四川省达县信用联社石梯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达县分行石梯营业所。
  2002年以来石梯镇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是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步伐显著加快。至2008年,全镇21个村全面实现村道硬化。2006年,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建成了蹬子、四垭、邓家、愉活等新农村示范村,推动了全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2007年、2008年“金土地工程”在磴子河、愉活寨一带的11个村实施,整理土地面积达3万亩,彻底改变了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为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工业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2007年石梯镇进入达县“十强工业乡镇”,被达县规划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巴河九节滩电站于2006年开工建设,投资总额为4亿元,建成后将是达县境内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三是第三产业尤其是饮食服务业进一步繁荣。形成了以蒸、煮、炒、黄焖、鱼汤锅、鱼火锅等鱼菜肴为主的饮食文化。石梯蒸鱼入选达州市十大地方特色菜品,美名远扬。石梯豆瓣、凉粉也是声名鹊起,享誉县内。
@达县江陵镇简介
江陵镇位于达县西北,与平昌县白衣镇、元石乡毗邻,与本县北山乡、堡子镇、虎让乡、道让乡接壤,距县城76公里,幅员面积87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约31000多人口,场镇居民近7000人,日撤乡建镇。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 7994万元,人均纯收入2945元。
&&& 江陵物产丰富。农牧业发达,经济作物品类繁多。森林覆盖三分之二,植被丰富奇特。这里的蜂蜜特甜,这里的甲鱼、岩鲤爬、鲢鱼、鲭鳙、黄鲴头等肉嫩味鲜。土特产应有尽有。这里是粮仓、是植物园。
&&& 江陵历史悠久。因水运交通方便,唐朝武德年间、清朝嘉靖年间,两次在此设县,名恒丰县、永穆县。鼎盛时“日见千人拱手,夜现万盏明灯”。相传明朝一王子遭贬流落于斯,死后葬于河边,皇帝闻讯,为其纪念,遂取名江陵,源于至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红三十军入川,转战大巴山,在江陵场镇(现翻身街)设政治部,留下革命遗址。
&&& 江陵文化渊远。清代初,为祈平安,修王爷庙、建禹王宫、设字库、建骑龙寺,以镇守河神保太平。正月舞火龙,五月赛龙舟,折子川戏,民风淳朴。狮子、车灯、唢呐、乐队、腰鼓队民间文化活动相继至今。
&&& 江陵人杰地灵。据史载:草庙村王子龙做官时赈灾有功,被嘉靖帝授官五品,治辽东;黄澄村杜绍甫文才出众,受殿试被点进士,巡陕西;杜自元武艺超群,沐皇恩,钦赐武举。新中国建立后,人才辈出,在省、市、县工作的领导不胜枚举。江陵是块风水宝地。巴河、关门石河、碑牌河、龙洞河汇于此,河宽水深,波光粼粼,青山绿水。从黄梅溪乘舟漂流于武滩,日光浴后看鹤归,观魁星点斗,江水回流,凤凰展翅,仙女晒羞,青龙佛光,寨子观景,白甲溪口,无处不是一道自然景观。江陵是块处女地。期待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
&@达县管村镇简介 &
&管村镇位于达州市西麓铁山脚下,距县城20公里,是达县的西大门,达县西部第一镇。东与么塘乡,西与九岭乡交界,南与贯子乡相邻,北与金檀乡接地。全镇幅员面积38.6平方公里,有12个行政村,一个社区,117个农业服务社,29个镇级单位。全镇5620户,23460人,耕地14940亩,森林面积10008亩。
&&& 2002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是达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新村”建设示范乡镇。辖区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水果、蚕桑、蔬菜等粮经作物。是达州市水稻制种基地。全镇村村通公路。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9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5元,粮食总产9842吨。
&& @达县渡市镇简介 &&&
渡市镇位于北纬31度3分,东经107度16分,地处达县西南部,紧临铁山南,傍依州河岸,离县治驻地南外镇48公里,镇人民政府驻街道社区新街185号。
&&& 渡市镇原为达县渡市乡,2001年按照国家政策,撤乡建镇,全镇幅圆面积64.3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共75个村民小组,人口34625人,其中农业人口22118人。全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镇境西部是绵延的白腊坪山脉,东部是巍峨陡峭的铁山山脉,全镇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地带有小块平坝,坝区河网密布,有二道河、关溪河等大小河流数十条,灌溉系统齐备,农业较发达。山区以林牧业为主要产业。州河深切铁山从镇境东南部穿行而过,流程达成5.2公里,为境内最大河流,州河之上、铁山峡口有建于2004年的渠江金盘子航电杻纽。该杻纽利用铁山峡口高达15.8米的落差和年泾流量达& 立方米的水能资源,建成了装机容量达3万千瓦的水轮机组发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达1.398亿度,为川东地区输送了丰富的电力资源,该杻纽集发电、蓄水、过桥、通船为一体,使得江木公路全线贯通,也让渡市人民彻底了“无船不过河”的历史。全镇水陆交通运输十分发达,州河之水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北通达州,南可顺流出海。全镇有各类船舶65艘,码头4处,渡口3处,停靠点5处,水运十分繁忙,造船业比较兴旺。襄渝铁路铁山隧道穿过本镇东南部4.2公里,在铁山南建有渡市火车站,日发送旅客千人以上。作为穿行本镇长达17.5公里的陆上交通运输线江木公路,承载了我镇大部分车辆的运行,担负着北通达巴,南通竹渠的交通重任。江木公路沿线建有镇级客运站1座,招呼站5个,有各种客、货运输车辆420辆。渡市每日滚动发往达县的豪华空调大巴为群众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渡市洗选厂和白腊坪煤矿之间架有3.2公里长的空中运煤索道,日复一日,担负着原煤运输任务。作为资源大镇的渡市,辖区之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种以松树为主,主要分布在铁山林场,白腊坪山脉一带,面积26400余亩。随着造船业的兴起,州河沿岸的沙石开采业繁荣起来了,目前全镇共有采沙船3艘,年采矿砂石达&& 万吨。渔业水产已由捕捞业向网箱养殖业过渡。作为小(一)型水库的高兴水库和小(二)型水库的民湖水库、河堰口水库是渡市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灌溉了二家坝、乐家坝广褒的农田,成就了高兴优质大米和莲藕。高兴村大米因栽种地势较高,日照时间长,灌溉条件好,以较高的品质,独特的风味深得社会各界消费者的青睐。铁山、白腊坪山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和非煤矿石资源,沿山设有省属铁山南煤矿、白腊坪煤矿等大小企业数家。全镇手工业十分敏繁荣,以榨油业、面粉加工业、水泥板预制业、三成板原材料加工业、酿酒业最为有名。为满足场镇发展的需要,邹家营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龙镇村的獭兔和中华梨枣发展较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低基坪村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本村肥沃的土质和丰富的光热资源,在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05年种植了杂柑27万株,2007年已初步投产,2008年又从重庆市合川县引进红桔种子,育苗达30余万株,长势良好,前景十分可观,当前杂柑产业发展已进入黄金时期,可望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新形势下,我镇大办交通,镇、村干部齐上阵、群众全民皆是兵,冒严寒、战三伏,克服重重困难硬化公路32公里。为了推进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功效,我镇在农业基础条件较为优越的西兴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硬化村道2.5公里,改井63口、改厨76口、改厕60间、***自来水75户,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初步形成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崇尚科学的局面。当前,西兴村的先进经验正逐步在全镇各村深入推广。
&&& 渡市镇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场镇做为党委、政府执政兴镇的头等大事来抓,把场镇建设纳入全镇社会经济综合目标考核,聘请上级有关部门、资深专家调研、论证、制定了场镇选景规划,设计了场镇建设规划图,设立了场镇综合管理办公室。目前全镇含规划在内的街道共5条,街道两侧种植了花草树木,绿树成荫。为改善场镇环境卫生,场镇配备了专用的垃圾清运车和洒水车,***了路灯,减速带。为了使得我镇场镇面貌有较大的改善,建成了车坝商贸市场、昌喜农贸市场和渡龙路畜禽产品市场,逐步推行市、街分离式管理。近年来,我镇成立了渡市镇老龄协会,组建了老年乐队,大大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我镇敬老院于2007年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场镇辖区机关事业单位众多,达30多个,共有基层党支部22个。2004年“9.3”洪灾和2005年“7.8”洪灾席卷了我镇,为百年所不遇。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奔赴第一线,疏散群众、转移财物,带领广大受灾群众抗灾自救,体现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和全县人民一道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之歌。灾后我镇积极筹划抗灾自救,先后建成邹家营灾民安置点和乐家坝灾民安置点,并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之下,镇党委、政府筹划布署之下于2007年下半年启动了老街第一批搬迁工程的建设工作,该工程占地9.7亩,可安置灾民60户,同时镇党委、政府积极策划第二批搬迁,争取早日让老街群众搬住新居,过上美好的生活。
&&& 渡市自古人才辈出。民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走出家乡接触革命思想,走上了解放的道路。比如,渡市镇龙镇村的潘广宽早年参加红军,后为***中央情报局主要负责人。渡市也是受革命思潮影响较早的地区,魏传统同志曾于民国廿十六年以渡市中心小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在渡市、陈家、罐子、管村密秘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国民乡政府得知,转移到渠县三汇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资料系渡市区公所退休老同志刘恩华根据陈家乡六村王立笃口述整理)。原四川省委书记杨超曾于上世纪80年代来渡市考察金盘子电站的选址工作。原达县县委书记王明孝同志系渡市镇碾房村人,上世纪50年代在罗江口城关镇任党委书记,后历任渠县、巴中、达县县委书记、达川地区人大副主任。改革开放新时期,镇党委、政府秉承百年大计、教育第一的发展理念,十分重视文教事业的投入,拔专款用于建立农家书舍,恢复了电影放映事业,设立了教学奖励公积金用于表彰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生。建于1958年渡市中学以优质的办学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和认可,该校历年初中升入达县中学的升学率雄居片区第一,2008年被评为市级示范中学。随着科普知识的广泛普及,群众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科学意识大大增强,在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像吴让俊等一批行业先进工作者。渡市镇原邹家营村村主任吴让俊因调解工作业绩突出,于2003年被省有关部门评为先进调解工作者。民兴村张芝祥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任团级干部,后任达州经贸学校校长。民兴村致富能人杨亚林早年在村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现在成都经营企业,已经拥有自已的公司。像他们一样,千千万万的渡市人民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他们的才智为家乡的建设,为渡市的发展奉献着自已的力量。
&@达县亭子镇简介 &&&& 亭子镇明代建场。相传该镇中心有一周铁匠,可打磨出纺棉花用的锭子,后形成锭子铺,谐音为亭子铺得名。
&&& 该镇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境内地势呈燕窝形,西部尹家山海拔717米,中部丘陵,平坝相间,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明月江纵贯南北,巴彭公路、达成铁路横贯其中,距国家2A级名胜风景区真佛山10公里。批准镇建制时间:1985年3月。该镇建镇时有23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85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人口33066人。2007年合村后有16个村,2个居委会,9个居民小组,现有人口45876人,其中农业人口39746人,非农业人口6100人。全镇GDP达22842万元,人均纯收入4541元,居民储蓄存款达2.8亿元。
&&&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经过多年的建设,亭子镇场镇已达0.8平方公里,现已有街道10条,自来水、天然气、照明电、下水道、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主要街道铺上了人行彩板、栽上了人行树,市场活跃、货物齐全、商贸繁荣,场镇人口达4000多人。
&&& 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经过近几年努力,亭子镇大棚蔬菜和常年性蔬菜面积已达1500多亩,引进种植类业主16个,蔬菜产业已成为亭子镇支柱产业之一,并被达州市确定为蔬菜基地。同时养殖业名列全县前列,其中养殖生猪在100头以上的大户达15家以上,年内出栏生猪36120头,其中占地230亩的顺鑫鹏程种万头生猪种猪场就亭子镇生猪养殖的支柱企业。
&&& 工业经济日益崛起。亭子镇是达县的工业重镇,赢川公司、胜利煤业、浙泳林化、赵岩洗选厂、金沙公司、明江沙业公司、魏家洞电站、高滩坪电站等企业年内总产值33400万元,实现利税2816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
&&& 道路交通建设效果显著。目前亭子镇村级公路网络交错,农村公路网络正在形成。16个村、185个社全部已通上了公路,其中村级公路硬化68公里,硬化率达100%;官田、赵岩、雷力、天进、庙梁的院户路硬化3.9万米,院户路入户率达95%。
&&&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现有职业中学1所,民办学校1所,小学7所,共有5000余名学生在亭子镇就读;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各1个,合作医疗站45个。文化、广播等社会事业速迅发展,有农村读书社1家、文化茶园48家、网吧3家、家庭小乐队4支,腰鼓队两支,电影队1个。各类健身活动门类齐全,蓝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俱全, 2004年亭子镇被省级评为示范性文化镇。光纤电视分布不但在场镇发展而且深入到官田、长石、群力、庙梁、雷力、飞牌、天进、赵岩、花园、青云、等村现有用户2150户,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境内花园坝为明右副都尉卫儒、太子少保卫友德,吏部尚书卫承芳祖孙故里,官田组为清嘉庆年初白莲教义军首领徐天德故里。有很多民间传说和故事。
post_newreply
据说亭子是达州市以后的开发区,现在有了火车站和110千伏变电站!
是啊 亭子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开江的,QQ
达县应该发展农业性质的产业品牌,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