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的激励作用有多大?钱多等于水平高?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钱多等价于水平高正在成为中国科技界的主流评价模式 ■在国家科技资源投入有限的今天,过分强调大项目,是以牺牲效率以及国家科技整体水平提高为代价的 2010年的最新一批“973”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布了,总计144项,规模庞大。好奇之余看了一些项目的公示材料,客观地说,今年的重大项目公示内容比去年有了很大进步,至少公布了研究计划与目标等内容,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值得肯定。笔者去年曾撰文建议重大项目的预算应该公开,尽管没有实现,但还是看到了一些进步,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坦率地说,在科技经费的投入策略上,基于中国的现实,笔者坚决反对重大项目立项的扩大化趋势,这种观点与当下主流政策制定者不一致,虽然思路不同,但目标都是一样的,即希望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推进中国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说明笔者的观点,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重大项目的激励作用到底有多大? 最近几年,笔者仔细地观察了一些重大项目的立项特点,曾私下里总结,我们国家立项的几乎所有重大项目都具有如下五大特点:胆子大、目标大、队伍大、经费大、抱负大,这五大特点对于科技共同体的激励作用到底有多大?这显然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下中国的科技评价体制有一个严重的误区,即把大项目与大成果直接等同起来,它预设的认知基础是,大项目能够获得通过一定是高水平的;换言之,由于资源的配置方式决定了大项目的水平一定是高的,同时每个人都想获得大项目,故大项目的评选应该源于利益与水平的最高级别的竞争,能获得通过一定是最高水平的体现。其实,这种认知误区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于科学社会学的复杂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基于“零和博弈”的高水平竞争的实现需要一些严格的约束条件,如开放的社会、民主的监督机制等,在此基础上公开、公平与公正才是现实的。在缺少这些约束的条件下,重大项目的竞争完全可以沦落为势均力敌的博弈者之间的换票为,最后达成参赛者之间的双赢或者多赢的局面,而牺牲掉的却是国家利益。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初步分析一下重大项目对于科技共同体的激励作用到底有多大。如果以上对于重大项目的五大特点的总结基本准确,那么逐条分析一下,看看会是怎样的结果。重大项目的申报,其实也类似于工程的招标,取胜的重要因素在于标的高低,所不同的是工程招标倾向于降低预算造价,使之接近于工程标的,这样才容易中标,在这里招标的弹性较大;换言之,替代厂家的大量存在,促使每家都不敢过于提高造价,否则只会自动出局。而重大项目则不同,申报者为了突出此项研究的独特性以及缺乏弹性的特点,有意抬高项目预算,这样不但不会遭到非议,反而显出申报者舍我其谁的领先地位,因此,重大项目的申报者胆子越大在申报中的优势越明显。毕竟基于常识的理解:艺高才能人胆大。观察所有立项成功的标书不难看出这点。问题是这些大胆是否都有坚实的高艺做基础呢?目标大更是所有标书的一个共同特点,为了能够中标,把目标定得高点可以理解,但过于拔高目标就不是一个好现象了,如果每个项目在结题时都按照标书中说的目标去验收,又有多少可以结题呢?按照中国惯例,申报时轰轰烈烈,结题时草草收场,已是众所周知的秘密。至于队伍庞大,更是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大项目的人员组成,充分体现了地域宽广、人脉雄厚、名人汇聚、阵容豪华的特点,笔者常常困惑于这样的简单疑问:一项课题的主要思路应该来自首席专家,团队中的这些名人该怎样合作呢?再者,课题组中名人成员本身就有做不完的项目,这样的团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组织方式?经费大就更不用说了,按惯例这类重大项目的预算平均都有3000万元人民币,即便拿到国际上也是重大项目了。只是十余年来的高额投入之后,我们收获了怎样的国际、国内领先的成果呢?至于抱负大,主要指两条:一则,申报者学术上的抱负大,不论能否实现,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二则仕途上的抱负大,毕竟今天的科学共同体成员要想晋升,没有项目已经不可能了,要想达到高级地位,更是离不开重大项目做支撑。钱多等价于水平高正在成为中国科技界的主流评价模式。 坦率地说,这五大特点对于科技界的激励作用几乎都是负面的。再者,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硬性约束也注定了项目越大激励作用越小的现实。在国家科技资源投入有限的今天,过分强调大项目,是以牺牲效率以及国家科技整体水平提高为代价的。更为严重的是,重大项目申报中可能存在的严重换票行为,也败坏了科技界的风气。一个重大项目的资助额度相当于100个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而每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以实质性地培养至少4~6名科研人员的成长;换算下来,这次“973”项目的投入按照保守的规模计算,也可以培养至少5万~8万名科学工作者,假以时日,就可以培养很庞大的科技队伍。当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都提高了,自然会带动更高水平的研究的发展;相反,如果没有一支具有支持性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的广泛存在,想着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无异于缘木求鱼。而今天的资源分配模式恰恰在扼杀这种提升基础的努力,没有一个高水平的基础科技队伍的存在是不可能有真正高水平研究的,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概莫能外。这里要特别反驳一种观点:即“撒胡椒面”的观点,按照常识,均匀撒胡椒面恰恰是让一道菜好吃的基础,否则把全部胡椒面都撒到一点上,看你怎么吃?用芥末拌凉菜也是这个道理。所谓的重点投入,无非是符合了当下流行的立竿见影式的政绩工程的标准,基于此,只有那些少数事关国计民生的项目才可以采取重大项目的形式;否则,没有人能够完全防止学术江湖中的波诡云谲的结盟方式,学术风气的退化恰恰是从这样一些关键点的失守演化出来的。因此,应该尽量消减重大项目的比例,对那些口碑好的中小基金大胆扩容,充分发挥中小项目对于共同体成员的实质性的高效激励作用,培养一种纯净的学术竞争氛围。 如果把重大项目比喻成绿洲,我相信每个人都喜欢绿洲,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把命运完全寄希望于几个所谓的绿洲上,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是危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羡慕那几个绿洲,我倒是希望整个国家到处都是各类植被覆盖完好的绿地,而不是几片不稳定的绿洲制造的希望的幻觉。
(责任编辑:刘然)
更多关于&&的新闻· · · · · · · · · · 相关专题·
我要发表留言&&
&&&&&&&&&&&&&&&&&&&&&&&&&&&&&&&
&&&热图推荐
&&&精彩新闻
··· · · · ·····&·&
&&&播客·视频
&&&探索·视界
&&&推荐专题·自然探索·地球故事·人类起源
···***的超前意识? "三最"女贪案有何难言之隐村妇体检遭遇"潜规则"? 26城扫黄只扫出俩保护伞
&&&无线·手机媒体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