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牌手表官网 好不好哇?

    嘀嗒嘀嗒,分针秒针嘀嗒走过,一圈复一圈,刻下时光的年轮。

    上海牌手表曾经是民族轻工业的骄傲,素有“中华第一表”之美誉。在票证年代,拥有一块上海牌手表曾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年结婚三大件的标配之一。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上海牌手表也曾迷失,生产停滞,销量熄火。进入新世纪,上海牌手表重回我们视线,几十万标价、陀飞轮、玫瑰金……进军高端市场的上海牌叫人刮目相看。

    上海牌手表在中国的民族工业史上有着特殊意义。建国之初,中国手表还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周恩来总理发出“什么时候能戴上我们自己生产的手表”的疑问。1958年7月1日,上海手表厂研发的A581型上海牌手表在第三百货商店面市,A581寓意“1958年第一种机芯”,A581首批共生产13600只,售价60元,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奢侈”等级的物件。当年的报纸描写手表上市时的盛况说,上海第三百货商店顾客盈门,试销的100只手表半晌就被抢购一空,还有一千多位顾客登记预约,“各地寄来询问的信件堆得像小山一样。”中国人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在上海牌这里画上了句号。

    不仅售价高昂,在那个票证年代,购买手表还需出具 “手表券”。老刘清楚地记得:“在1974年到1978年间,大概100个人才能轮到一张票证。哪个同事准备结婚,其他人就会把票证优先给他,采办大件在当时不是容易的事。 那时候还流行一句俗话:如果没有上海牌手表,就没有姑娘愿意嫁。”

    那是上海牌手表发展的鼎盛时代。 统计显示,从1955年成立到1994年,上海手表厂共卖出1.2亿只手表,最鼎盛的那几年,每四个戴手表的中国人就有一个戴上海牌。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石英表的出现对机械表市场开始产生巨大冲击。日本的石英表长驱而入,国产机械手表一夜之间全线溃退。那时的国内手表厂,库存积压严重,市场恶性竞争,大家都用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存货,120元一只全钢手表,贱卖到十几块还没人要。

    “90年代初,我从广州出差带回来一块电子表,几十块一块表,款式新价格便宜,我的那块上海牌手表就被我搁置在抽屉里了。”老刘身边的人也纷纷换上了电子表,渐渐地上海牌手表离市场渐行渐远,手表贱卖到十几元一只也没人要。濒临破产的日子里,上海手表厂以替人加工计时器勉强获得收入、一堆银行债务、现金流为零,全体员工每人每月拿300元生活费。

    2000年,上海手表厂经历了股份改制,更名为上海表业有限公司,从成表制造转向机芯制造。

    前几年,上海牌手表合作方——一家香港企业,在上海各个旧表店里收购了数千只A581手表,拿到香港复刻了表面表壳,用原机芯整合成1000只经典怀旧版的上海牌手表,每只卖1980元,产品在市场露面后,被香港“老克勒”一抢而光。许多香港人还赶到上海来觅这种“土特产”,他们看重的是“上海”两字的品牌含金量,看重的是1958年制造的历史文化含金量。

    2005年,当一款标价10万元的陀飞轮表第一次摆进展示柜时,沉浮多年的上海手表,找到了涅槃重生市场空间。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