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飞个人资料老师的借力课程谁有啊

班主任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和借力途径--《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9期
班主任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和借力途径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沟通师生、家校联系,落实育人目标的职责,责任重大且任务繁重,所以,掌握适宜的沟通技巧和一定范围内进行"借力"是班主任需要掌握的工作技能。本文从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两个方面阐述了沟通技巧,从向班级学生、任课老师、优秀毕业生和其他班主任及学生家长等几个途径对借力方式进行了论述。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G451【正文快照】: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肩负着具体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沟通师生、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落实学校育人目标的职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另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深入,社会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不仅具有教师专业素养,还要具备管理者素质和心理辅导专长,但是由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浩;;[J];新课程(中学);2014年09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洪华;;[J];教学与管理;2011年10期
赵书叶;;[J];教书育人;2013年25期
赵良生;;[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年08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黎薇薇;;[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6期
樊元芳;;[J];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如许;;[J];班主任;2010年01期
熊建新;;[J];班主任之友;2008年05期
赵彬,顾晗菡;[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林正朝;;[J];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学新;;[J];职教通讯;2007年01期
赵丽娜;;[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5期
李桂强;;[J];教学与管理;2007年01期
韩郁香;;[J];教学与管理;2007年11期
姚玉琴;;[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3期
张筱春;;[J];今日科苑;2009年15期
周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9期
马忠岩;;[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马昌飞;;[J];中国德育;2010年11期
哈炜;;[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卫忠;王威仪;;[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王松;;[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杨祖德;;[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李莉;;[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2010年
曲秀智;邢炳兰;;[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谢涌潮;;[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苑孟强;;[A];2013河北省班主任论坛论文集[C];2013年
李静;;[A];2013河北省班主任论坛论文集[C];2013年
苑孟强;;[A];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展论文集[C];2013年
白丽娜;;[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教育报;2005年
英山县方咀中学
吴启;[N];黄冈日报;2006年
博乐市第八中学;[N];博尔塔拉报(汉);2011年
姜堰市张沐初级中学
纪月芹;[N];江苏教育报;2012年
阳锡叶;[N];中国教育报;2013年
兴义市桔山中学
廖云玉;[N];贵州民族报;2014年
璇甫;[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本报通讯员
李蔚;[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张兴华?通讯员
赵德宝;[N];中国教育报;2008年
杨伟广;[N];中国商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董瑾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李志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闫英丹;[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杨静;[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温芳军;[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任亚南;[D];苏州大学;2010年
高夏华;[D];苏州大学;2013年
张莉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纪聪聪;[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400-819-82499
服务***: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 11:16&&
·& 10:02&&
·& 09:55&&
·& 09:51&&
·& 09:48&&
·& 09:45&&
 当前位置:&&&&&&&&&
借力“互联网+”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董奇
  当前,教育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这场“教育革命”的最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
  面对信息化教学和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双重诉求,我国必须利用“互联网+”战略对教师教育方式进行“流程再造”,才能建设“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教师研修环境。
  习***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关乎国家富强、民族素质提升的战略高度。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当前,在云技术、大数据、慕课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冲击下,教育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教育”呼之欲出,并期盼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这场“教育革命”的最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
  今天的学生大多是伴随着新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被计算机、游戏机、数码相机、手机等数字工具包围,信息技术对他们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影响巨大。长期处于数字化环境中的学生被称为“数字土著”,他们具有多源头快速接收信息的能力,擅长多任务和平处理,喜欢图片、声音和影像,但也存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共同在教室进行教学活动不再是唯一的途径。他们期盼更灵活的学习进度,更多的个体学习机会,更高频率的使用数字资源,甚至更多地利用各种移动终端、定位设备、传感器和实体性学习资源。对于教师来说,传统的在教室环境近距离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估的方式,已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面对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师难以指导和评估学生,难以预测学生的行为,难以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因此,迫切要求广大教师了解“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以适应“数字一代”学生的诉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教师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教师教育模式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需求正在从数量到结构和质量的转变;二是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正在从学历达标到素质提升转变;三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正在从单一技能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社会对教师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师培养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这就需要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改变,而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变革显得尤为紧迫。
  美国可汗学院创新的“翻转课堂”模式,以及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校引领的“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成为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促进教育发展、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案例。面对信息化教学和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双重诉求,我国必须利用“互联网+”战略对教师教育方式进行“流程再造”,才能建设“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教师研修环境。
  ——强化师范类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建构适应“数字教师”需求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利用云服务、大数据等技术,对现有教育教学流程和方法进行重构,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等的智能化。利用信息化平台将教学信息、资源信息、科研信息等进行开放,使各类信息透明呈现和流转。建设一批支持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智慧教室,开展3D打印、机器人、虚拟实验、录播教学等实践教学,构建能够满足“数字教师”培养需求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数字资源,让职前教师充分体验并享受“智慧校园”。
  ——建设全国性教师研修公共服务体系,研发能真正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在线课程,重构我国教师研修模式和体系。围绕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师日常的工作需要,研发和推广教师教育培训在线课程,形成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标准和开发流程。利用教师教育支撑平台速度迅捷、范围宽广、体量庞大、双向互动的优势,创新教师网络研修方式,提升教师的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让教师“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在线研修活动、教学实践支持成为可能,逐步形成全国性的教师研修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教师教育与各类培训机构的协同创新,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师范院校校内、师范院校之间以及与各类培训机构的教师教育课程共享,形成跨越职前、职后的课程内容有效衔接。发挥师范院校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培训模式等方面与培训机构的有效协同。在课程共享、区域合作、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打破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单一、封闭的格局,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建设。
  我国教育规模巨大,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落后于教育规模的发展速度,教师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虽然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教师教育的工作目标正逐步从满足教师规模扩张的需要,逐步转向培养知识技能复合、研究和实践能力俱佳的新型教师。在教育领域全面落实“互联网+”战略,创新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培养信息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的迫切要求。(董奇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延伸阅读
 010-603049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借力网络: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活”起来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借力网络: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活”起来
作者:夏静&&&&文章来源:光明日报&&&&点击数:&&&&更新时间:
借力网络:高中课改“活”起来
 ——湖北省建专题网站推动高中课程改革
  学籍登记、网上选课、成绩查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网”成了学生们的“记录本”,记下他们“鲜活”的成长历程。同样在这里,老师可以“追踪”自己的“培训记录”,学校则能实时发布“课改动态信息”。
  2009年秋季,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实施,专题网站“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网”也同时“启航”。建立基于网络的课程实施、教学管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评价工作平台,初步构建资源共享、信息公开、多方互动、全员参与的网络支撑体系,努力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湖北省发挥后发优势、形成地方特色的一项重大举措。借助网络迅速、快捷的传播特点,“新课改”开始充分展现出其魅力与活力。
  网上交流:教学互动“热”起来
  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主办的湖北教育信息网,一直是千百万湖北师生交流心得、共享资源的首选途径;其代号“e21”,已然成为21世纪湖北教育信息化的标志之一。以此为平台建立的“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网”,一开始便具备了良好的“口碑”和充足的“人气”。
  今年秋季,湖北省653所普通高中的42.3万名新生迈进校园。三年之中,他们将第一个“体验”全新的教学方法;三年之后,他们也将第一个接触全新的高考模式。许多的“第一”,使他们走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新奇过后,困惑和疑虑始终挥之不去;化解“第一个吃螃蟹者”对“螃蟹”的恐惧和忧虑,成了教育部门的首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网”应运而生并承担起了“互动平台”的重任,以实时交流“吃螃蟹”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课改能减轻学生负担吗?”“你对新的教学方法有何意见?”网站开设了“问卷调查”专栏,实时了解和分析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想法。针对教师群体,“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网”也设计了相应的内容,调查他们的课改培训情况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与此同时,网站还为学校、教师、学生等开设了不同层次的交流空间,让这些“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感觉“孤单”,以“集体的智慧”推动新课改的不断前进。正如一个退休的老教师所说,这是一个所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的事业”。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掌握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是非常必要的;正确的决策,往往取决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上。“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网”中,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心得、言论,无疑就是最好的也是最“新鲜”的“第一手资料”。
  网上评价:教育主体“动”起来
  今年9月,湖北省所有的高一新生都实行了学籍网上注册。学生们完成注册取得学籍和学号后,学校依据学号对学生实行学分管理、综合素质评价和***书发放等工作。这一全新的管理模式,大大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在“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网”上,针对学生用户专门建立的网络管理平台,细分了“我的学籍”、“我的成长记录”、“我的选修课”、“我的学分”、“我的综合素质评价”等各项具体内容;学生凭借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登录激活博客,可创建栏目,自主发布修改日志,上传图片、发表评论。“跟过去不一样,大家感觉很新鲜,都迫不及待登陆注册,写下在学校期间的情况,有点像写心情日记。”武汉一名高一新生说。
  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评价机制是否科学、合理。“重视发展性评价、评价主体和指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重心向注重过程转移”,成为新评价机制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已在“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网”上“安家落户”并开始运作。
  “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主体受到尊重,可以自己来评价自己,另一方面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教育专家对这种实时网络评价机制给予肯定。每名学生的成长记录、自评和互评,都会在网上留下“原始数据”;这些“数据”,将会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除此之外,网站还开设了“任课老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等系统;学生、教师和评定小组可上网查询互评、教评结果。武汉一名中学班主任说:“用这些数据来综合评价,我们老师也可以从考试教育压力中摆脱,把精力用在提高课程质量上。”
  网上共享:教育资源“新”起来
  新课程方案要求学校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充分发展。然而,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许多学校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这一目标。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教育资源的共享。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湖北省教育信息网已经拥有了100多个分网站和系统,500个课题校网站会员,还具备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互动功能等强大的网络基础设备服务能力。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依托这些优势,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初步搭建起了学生远程学习平台和教师发展网络平台,提供学生学习资源和教师教学支撑,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和教师专业成长需求。下一步,他们还将进一步完善教材资源支撑网站,开通网上同步教研和备课管理系统,整合现有的高中教学资源。“我们将结合视频语音技术、虚拟技术等手段,助力湖北高中课改”,网站的工程技术人员说。
  此外,湖北教育信息中心还建起了覆盖全省的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基础数据库,以基础数据库为支撑建立起各类高中课改业务应用平台。其中,有一项任务就是建立“样本校”管理系统,学校用户可通过专题网站发布“课改动态信息”“提交样本校申请”,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教育资源共享,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大大缩小了教育教学的校际、地区差异,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我们将以现代信息化技术,引导全省普通高中逐步实现国家课程改革的目标。”湖北省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范义虎对未来信心百倍。(本报记者 夏静)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评论:
[][][][][][][][][][][][]114网址导航陕西绥德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张亚飞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张亚飞,男,汉族,生于1973年10月,1992年加入中国***,1995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绥德中学第二党支部书记和团委书记职务,并担任高中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张亚飞同志参加教学工作以来,刻苦钻研,虚心学习,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欢和爱戴。不懈的努力换来了成绩。先后荣获&绥德县教学能手&、&绥德县优秀***员&、&榆林市教坛新秀&、&2011年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2012年第五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榆林市教育局聘为&榆林市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授课老师&,2001年代表陕西省参加&第三次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并荣获一等奖,1996年被榆林市人民政府评为&十五&期间第二批&一五二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他刻苦努力,积极投身于教科研,先后有《追踪高效课堂》、《二项式定理教学设计》、《一线触摸新课程》等20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评选中获奖,除发表论文外,还多次在校、县、市各级各类新课改培训中作专题报告,深受同行称赞,是绥德中学教科研工作的榜样。参加了《初中数学竞赛培优举一反三》一书的编写,是省级课题《中学数学学法指导》课题组的主要成员。
工作之余,他还积极投身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先后指导八位教师在省、市、县的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其中2009年、2012年分别指导崔世轮、张子龙两位教师参加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活动,均荣获一等奖。
高校实用信息
中国教育电视台特约合作网站中国高校之窗&&&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reserved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