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箱·娘》《欲·望·格·斗》《尾·行...

    杨生龙新作《琼南汉民风俗志》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该书268页,28万4千多字。全面反映琼南地区汉族的风俗习惯,对在琼南地区生活或工作的同志有较大的作用。
楼主发言:35次 发图: | 更多
      封面
    封底
  热烈祝贺!
  琼南汉人风俗志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生产消费风俗  第一章 生产  第一节、农业生产  第二节、捕渔  1、蛋民的渔业活动  2、渔村  3、亦渔亦农  4、淡水捕鱼  第三节、捕猎  1、猎野猪  2、抓穿山甲  3、抓野兔  4、捉山马  5、打狐狸  第四节、饲养  1、养牛  2、养羊  3、养鸭子  第五节、煮盐  第六节、贡品?集  第七节、手工业  1、打铁  2、制陶  第八节、旧式农机具  1、牛车  2、步犁  3、立耙  4、卧耙  5、戽斗  第九节
其他职业  1、媒婆  2、梦母  3、刀翁公  4、阉鸡  5、算命八卦  6、乡村厨师  7、刻碑  8、刻神牌座  9、画人相  10、酿酒  11、染布  12、采木料出售  13、竹工  14、缝衣服  15、锣鼓脚  16、理发  17、私塾先生  第二章 商业贸易  第一节、海上贸易  1、南海上的驿站  2、槟榔香药贸易  3、转口贸易盛极一时  第二节、集市贸易  第三节、与黎胞的贸易  第三章 服饰  第一节、发型  第二节、帽子  第三节、衣服  第四节、鞋子  第五节、饰物  第四章 饮食  第一节、鱼虾  第二节、饮食习惯  第三节、营养品  第四节、传统食品  1、黄流酷粉  2、黄流老鸭  3、孔汶狗肉  4、当归羊肉汤  5、乳羊火锅  6、番薯糕  7、薯面糕  8、甩?  9、白糕  10、白切五脚猪  11、咸水越南鱼  12、番薯贡  13、番薯食谱  14、扁豆酱  15、烤山马  16、冬归龟汤  第五节
煮饭和照明  1、煮饭  2、照明  第五章 居住  第一节 民宅类型变迁  1、茅屋  2、叠瓦屋  3、立拄瓦房  4、门楼  5、厨房  6、骑楼式街面建筑  第二节 建新居习俗  1、选房向  2、选日子  3、挖屋场  4、开墙脚和筑墙  5、升梁仪式  6、入屋仪式  第六章 交通  第一节、牛拉车  第二节、木船  第二编 家族村庄  第一章 家庭  第二章
单一姓氏的村子  第三章 村庄  第一节、村庄较大  第二节、土地庙  第三节、文昌庙  第四节、妈祖庙  第五节、打风筝架  第三编 节日风俗  第一章 岁时节日  第一节、春节元霄  第二节、清明拜扫  第三节、五月端午  第四节、七夕相会  第五节、七月中元  第六节、八月中秋  第七节、九月重阳  第八节、冬节  第二章 宗教节日  第四编
婚育丧事礼仪  第一章 生育  第一节、生儿育女  1、蹲屋坐月  2、期星  3、满月安名  4、对岁  第二节、育婴习俗  1、做臭嘴  2、婴儿饰物  3、送丁  4、吊鸡窝  5、承祠  6、寄养  7、小孩改名  8、做同年  第二章 恋爱婚姻  第一节、婚恋  1、逛号  2、送“小蒌”  3、红纸合命  4、送“大蒌”  5、女方备嫁  6、男方备娶  7、搭棚写对联  8、安床  9、女方出屋  10、迎亲运彩礼  11、递茶洗面  12、回路  13、拆棚踏火屎  14、招待新娘  第二节、婚恋异常  1、童婚  2、同年公母  3、纳妾  4、逃婚  5、退婚  第三章 丧葬  第一节、寿终正寝葬礼  1、进客厅  2、大殓  3、鸣炮  4、树白?  5、设灵堂  6、看时日  7、入棺  8、出殡  9、开金下柩  10、祭墓  11、招待宾客和“大力”  12、请祭礼先生  13、做纸工  14、备祭文  15、六夜晖仪式  16、头俣仪式  17、收期  第二节、异常死亡  1、在外地死者丧仪  2、未婚姑娘夭折丧礼  3、婴儿幼童夭折丧法  4、渔民海难建衣冠冢  第三节、建坟树碑  1、重木棺  2、建砖墓  3、树碑  4、清墓  第五编 文化体育  第一章 语言和文学  第一节、琼南地区汉族方言  第二节、发扬汉文化  第二章 诗歌与歌谣  第一节、诗人文学家  第二节、崖州民歌  1、崖州民歌起源  2、民歌表演形式  3、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4、崖州民歌的分类  5、崖州民歌的韵律  6、崖州民歌语言  7、崖州民歌的功能  8、古童谣  第三节、民歌写手和歌手  第四节、民间谚语  第五节、打排球  第六节、游戏  1. 荡秋千  2. 骑竹马  3、打单脚仗  4、走输赢  5、瞎子抓人  6、躲寻  7、打风筝架  8、打棒子  9、打柴  10、赌铜钱  11、骑牛比赛  12、积沙成塔  13、争花斗草  14、放风筝  15、放天灯  16、滚铁圈  17、抽陀螺  18、象棋  19、游水  20、折纸船、纸鸽  第七节、玩具  第三章 故事与传说  第四章
琼剧  第五章 医药  第一节、草医草药  第二节、中医中药  第三节、新法接生  第四节、合作医疗  第六编 其他  1、妆军  2、舞狮募捐  3、送福字  4、求雨  5、蓖麻油美容  6、琼南人的水烟筒  7、嚼槟榔  8、做翁公伯爹  9、送过  10、打星  11、磨牙嚼猪尾  12、备酒灌吴氏  13、为客人打漱口水  14、土惊侬不怕  15、染猴狲病  15、做车福  16、祝窑福  17、做公道
  前言  琼南主要包括三亚市、乐东县和东方县的一部分,古称崖州。乐东县的汉族地区,实际上就是老崖县的四区和五区,1958年才划归乐东县管辖。据清《崖州志》载,宋开宝五年(972年),振州(今三亚一带)改为崖州。海南岛四州并立,即琼州、崖州、儋州、万州,共辖13个县,至今老一辈人仍有人称琼崖4州13县。其中琼州,领琼山、临高、乐会、舍城、澄迈、文昌6县;崖州领宁远、吉阳2县;儋州领义伦、昌化,感恩3县,万安州领万安、陵水2县。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琼州升级为府,琼州府领崖州、儋州、万州3州10县。清代沿袭明末旧制,仍设琼州府领崖、儋、万3州10县,归广东领辖。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地域广阔。  琼南三县,如今人口140多万,占海南省人口的百分之十六左右,其中汉人近百万人。琼南汉民的祖先,一千多年来从全国各地主要是从广东、福建渡海而来,定居琼南各地,繁衍发展,形成一个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小部落,又逐步形成族群,形成村庄。这些汉族先民们,他们有共同的文字,有共同的文化,带着当地的先进技术,来到当时属南荒地区的琼南,开恳荒地,发展生产,繁衍生息。同时,也带来汉族的风俗习惯,因此,琼南汉人的风俗习惯,就是汉族风俗习惯的延续和发展。  不可否认,这些汉族先民来自许多个省份,有自己不同的方言。他们开始与海南岛的土著居民---主要是黎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在共同地域的熏陶、磨合下,在长期的溶合中,居然出现了共同的方言---海南话琼南方言。这个方言,除个别地区语调有些少差异外,基本上可以交流。而与同属海南话的琼北方言,却交流起来相当困难。笔者就有这方面的体会。1965年9月我从乐东县一个小村子前往广州读大学,碰到属琼北的琼海、文昌县的同学,居然无法用海南话交流,只好借助普通话交流。很少接触社会的老大爷、老奶奶,乐东人无法听懂琼海、文昌话,同样,琼海、文昌人也听不懂乐东话。  同是汉人,同是从外省各地移民来海南岛的汉人,他们有共同的文字、共同的文化,开始有基本共同的风俗习惯,因在海南定居地不同,方言就出现这样的差异,说明风俗习惯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在丧葬习俗上就有很大的差异,琼北先人的坟莹一般是土墓,而琼南先人的坟莹一般都是红砖筑的,而且越来越堂皇。树碑也有差异,琼北的石碑只是一小块,而琼南的石碑多都是两米或两米以上的。  还可以举出风俗习惯上的更多差异。这就可以得出结论:有必要研究各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从而折射出灿烂的民族文化。我自不量力,试图凭自己菲薄之力,探讨一下琼南地区汉人的风俗习惯,来个抛砖引玉,引来更多名家的探讨、研究。文中使用的资料,大部分是本人长期收集保存下来的。其中一部分资料是通过网上收集的,对于这些资料的作者,我在文中不一一列出。祈请他们原谅,并无限感谢!  我是一个退休教师,是学数学的,对于文字工作,是门外汉。作些文学研究,是为了消遣。因此,错漏之处一定不在少处,如果本文有读者的话,请读者雅正。本人无限感激!
  祝贺杨校长,祝贺《琼南汉人风俗志》出版!
  祝?,问好杨老?!  
  祝贺老师新作问世。天道酬勤。甘于奉献,勤奋务实,与时俱进,老有所为,是我侪学生的榜样。  
  祝贺杨老师,朴实无华,默默耕耘,默默奉献
  祝贺。
  点赞!乐东地区总有人有心记录琼南的习惯与传统,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共多少字?  
  热烈祝贺杨生龙、杨武新作《琼南汉民风俗志》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杨老师2015   热烈祝贺杨生龙、杨武新作《琼南汉民风俗志》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谢谢各位,由南方出版社出版,28万多字。本人是一个退休教师,是学数学的,对于文字工作,是门外汉。作些文学研究,是为了消遣。因此,错漏之处一定不在少处,如果本文有读者的话,请读者雅正。本人无限感激!
  路过  
  爱不释手。  
  祝贺杨老师!改日拜访索取
  其实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然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抱有,平衡的包容的心态去看,民族本是一体的,民族本是平等的,不应该抱着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种族的眼光去看待不一样民族。
  第一编 生产消费风俗  第一章 生产  生产活动是人类的主要活动。各地汉民迁入琼南时,汉族社会已进入农耕社会,因此琼南汉人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这种生产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章里,主要谈谈解放前琼南汉人的一些生产活动。  第一节、农业生产  闽南和广东的汉族大量向琼南移民的时间,至少约有一千多年时间。因此,琼南汉族社会制度,基本上都是封建社会,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改变,这里不赘述。主要谈谈他们的农业生产特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逐渐被人们掌握,铁制农具就出现,并且广泛地使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人们就饲养耕牛,并且出现用牛耕田。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劈,木犁逐步定型,牛耕得到广泛使用。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出现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由此可以断定,琼南汉人在农业生产中已广泛使用步犁耕地,这比用锄头和铁锹挖地,进了一大步,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琼南地区天气炎热,雨水充沛,适合种植水稻,因此琼南汉人的主粮是大米。其次是番薯、玉米、高粱、小米和其他豆类作物。  当时稻田并没有象现在这样连片,而是凭着一家一户的力量,在山脚、水塘边开出一块一块的稻田。由于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利设施,大多数都是晚造田,望天田,一年只能种一造,产量也低。据一些志书和族谱记载,一亩也就七、八十斤。沿水塘边引水的水田,可以种两造,俗称等熟田。  如果碰到大旱之年,水塘干枯,也只能种一造。当时旱田多,水田少,这里有个统计数字。据土改时的统计数字,乐东县佛罗镇新坡村有农户九十多户,人口五百三十人。耕地约二千三百多亩,水田四百八十亩,旱田八百二十亩,坡地一千亩左右。还有山地几千亩。这里还是解放初的统计数字,水田只有旱田的一半左右。  当时水稻的品种少而劣,基本上是祖先传下来的品种,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去改良品种,而且多数品种都是适合当时恶劣的生产环境的。当时旱田,多数分布在山脚或山涧两边,周围是树林,水稻常常遭到野兽和鸟雀的糟蹋,特别是稻谷成熟时,铺天盖地的麻雀群飞进稻田中,很快就叼吃一光,人们防不胜防。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人民公社时间,那时当稻谷成熟时,生产队要派专人敲锣击破脸盆赶鸟雀。因为麻雀糟蹋粮食,所以解放后中央提出“灭四害”的号召,将麻雀列在其中,欲灭其类而后快。  人们为了应对鸟雀糟蹋粮食,也在谷种上下功夫,专门选择如早仔、坡占等品种,这些稻种不但早熟,而且谷粒上拖着一条鸟雀无法吞下的稻芒,有效防止了鸟雀的叨吃。  水田也并不是旱涝保收,而是易旱易涝,那时人们从事水稻种植是十分艰苦的。人们在靠近水塘的田间里插上植株较高的品种,如安南占等,它的生长期相对长一些,如果碰到雨水多的年份,当水退后它才抽穗扬花。如果碰到旱年,为了保着收成,则要夫妻轮流戽水抗旱。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们主要是种粳米,但为了应付节日制糕点的需要,也种少量的糯稻。当时琼南汉人除种水稻外,其他还种番薯、木薯、高梁、玉米、小米绿豆、扁豆、红豆、芝麻、花生等。特别是番薯,几乎当作主粮。  由于粮食生产的不足,人们一天两餐稀饭,大人配吃番薯汤。一般先吃两碗番薯汤,再吃一碗稀饭,用稀饭来混番薯汤,才不会感到烧胃。番薯是旱地作物,粗生,因此琼南汉人十分重视番薯的种植。如东方县感城一带,原来雨水少,缺少水利灌溉,大片沙土地,只能种植番薯。除吃、喂猪外,还酿酒,东方的番薯酒是十分出名的,被誉为东方茅台酒。  除城镇附近的农民,为了供应市民,有种菜的习惯外,广大农村一般没有种菜的习惯,他们也不舍得花钱去买菜。农民们格守的法则是,种植的东西,他们只有卖,不买。他们平时吃的瓜类豆类多,菜类少。为什么?因为他们平时种的是瓜类豆类,如葫芦瓜、木瓜、南瓜、丝瓜、水瓜、苦瓜、棚上豆、红豆、黑豆、小扁豆、四季豆等。   琼南地区出产的小扁豆,是扁豆的一种,可以说是琼南地区的特产,其他地区很少发现有种植。  人们除可以炒来吃,煮来吃,养豆芽吃外,还可以制作一种又黑又酸的扁豆酱,这是琼南人一千多年来餐桌上的主菜,至今还有很多老人留恋它。乐东佛罗镇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家,每餐要为她备扁豆酱,否则吃不下饭。琼南汉族农民,一般以种植为主,但他们每个村庄又各有一业,近山靠山,近水靠水。  佛罗地区流传着一首崖州民歌:“拉炉打铁老吉坊,上山劈园新村坡,砍柴烧碳村东福,数枝扛篱榕树塘。”  歌中提到四个村庄生产、生活方式是实际存在的,具有本村的特色,可以代指本村。如一问“上山劈园”的是哪个村人?人就会答:是新村坡人;砍柴烧碳的是哪个村人?人就会答:是东福村人;数枝扛篱的是哪个村人?人就会答:是榕树塘人。拉炉打铁老吉坊是指佛南村的老吉坊。也可以看出,勤劳的琼南汉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根据本地的资源,有特色地另选一业,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   唐朝诗人李绅那首烩炙人口的诗《悯农二首》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琼南汉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特别是妇女,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均是罕见的。
  第一编 生产消费风俗  第一章 生产  生产活动是人类的主要活动。各地汉民迁入琼南时,汉族社会已进入农耕社会,因此琼南汉人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这种生产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章里,主要谈谈解放前琼南汉人的一些生产活动。  第一节、农业生产  闽南和广东的汉族大量向琼南移民的时间,至少约有一千多年时间。因此,琼南汉族社会制度,基本上都是封建社会,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改变,这里不赘述。主要谈谈他们的农业生产特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逐渐被人们掌握,铁制农具就出现,并且广泛地使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人们就饲养耕牛,并且出现用牛耕田。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劈,木犁逐步定型,牛耕得到广泛使用。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出现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由此可以断定,琼南汉人在农业生产中已广泛使用步犁耕地,这比用锄头和铁锹挖地,进了一大步,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琼南地区天气炎热,雨水充沛,适合种植水稻,因此琼南汉人的主粮是大米。其次是番薯、玉米、高粱、小米和其他豆类作物。  当时稻田并没有象现在这样连片,而是凭着一家一户的力量,在山脚、水塘边开出一块一块的稻田。由于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利设施,大多数都是晚造田,望天田,一年只能种一造,产量也低。据一些志书和族谱记载,一亩也就七、八十斤。沿水塘边引水的水田,可以种两造,俗称等熟田。  如果碰到大旱之年,水塘干枯,也只能种一造。当时旱田多,水田少,这里有个统计数字。据土改时的统计数字,乐东县佛罗镇新坡村有农户九十多户,人口五百三十人。耕地约二千三百多亩,水田四百八十亩,旱田八百二十亩,坡地一千亩左右。还有山地几千亩。这里还是解放初的统计数字,水田只有旱田的一半左右。  当时水稻的品种少而劣,基本上是祖先传下来的品种,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去改良品种,而且多数品种都是适合当时恶劣的生产环境的。当时旱田,多数分布在山脚或山涧两边,周围是树林,水稻常常遭到野兽和鸟雀的糟蹋,特别是稻谷成熟时,铺天盖地的麻雀群飞进稻田中,很快就叼吃一光,人们防不胜防。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人民公社时间,那时当稻谷成熟时,生产队要派专人敲锣击破脸盆赶鸟雀。因为麻雀糟蹋粮食,所以解放后中央提出“灭四害”的号召,将麻雀列在其中,欲灭其类而后快。  人们为了应对鸟雀糟蹋粮食,也在谷种上下功夫,专门选择如早仔、坡占等品种,这些稻种不但早熟,而且谷粒上拖着一条鸟雀无法吞下的稻芒,有效防止了鸟雀的叨吃。  水田也并不是旱涝保收,而是易旱易涝,那时人们从事水稻种植是十分艰苦的。人们在靠近水塘的田间里插上植株较高的品种,如安南占等,它的生长期相对长一些,如果碰到雨水多的年份,当水退后它才抽穗扬花。如果碰到旱年,为了保着收成,则要夫妻轮流戽水抗旱。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们主要是种粳米,但为了应付节日制糕点的需要,也种少量的糯稻。当时琼南汉人除种水稻外,其他还种番薯、木薯、高梁、玉米、小米绿豆、扁豆、红豆、芝麻、花生等。特别是番薯,几乎当作主粮。  由于粮食生产的不足,人们一天两餐稀饭,大人配吃番薯汤。一般先吃两碗番薯汤,再吃一碗稀饭,用稀饭来混番薯汤,才不会感到烧胃。番薯是旱地作物,粗生,因此琼南汉人十分重视番薯的种植。如东方县感城一带,原来雨水少,缺少水利灌溉,大片沙土地,只能种植番薯。除吃、喂猪外,还酿酒,东方的番薯酒是十分出名的,被誉为东方茅台酒。  除城镇附近的农民,为了供应市民,有种菜的习惯外,广大农村一般没有种菜的习惯,他们也不舍得花钱去买菜。农民们格守的法则是,种植的东西,他们只有卖,不买。他们平时吃的瓜类豆类多,菜类少。为什么?因为他们平时种的是瓜类豆类,如葫芦瓜、木瓜、南瓜、丝瓜、水瓜、苦瓜、棚上豆、红豆、黑豆、小扁豆、四季豆等。   琼南地区出产的小扁豆,是扁豆的一种,可以说是琼南地区的特产,其他地区很少发现有种植。  人们除可以炒来吃,煮来吃,养豆芽吃外,还可以制作一种又黑又酸的扁豆酱,这是琼南人一千多年来餐桌上的主菜,至今还有很多老人留恋它。乐东佛罗镇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家,每餐要为她备扁豆酱,否则吃不下饭。琼南汉族农民,一般以种植为主,但他们每个村庄又各有一业,近山靠山,近水靠水。  佛罗地区流传着一首崖州民歌:“拉炉打铁老吉坊,上山劈园新村坡,砍柴烧碳村东福,数枝扛篱榕树塘。”  歌中提到四个村庄生产、生活方式是实际存在的,具有本村的特色,可以代指本村。如一问“上山劈园”的是哪个村人?人就会答:是新村坡人;砍柴烧碳的是哪个村人?人就会答:是东福村人;数枝扛篱的是哪个村人?人就会答:是榕树塘人。拉炉打铁老吉坊是指佛南村的老吉坊。也可以看出,勤劳的琼南汉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根据本地的资源,有特色地另选一业,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   唐朝诗人李绅那首烩炙人口的诗《悯农二首》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琼南汉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特别是妇女,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均是罕见的。
  第一编 生产消费风俗  第一章 生产  生产活动是人类的主要活动。各地汉民迁入琼南时,汉族社会已进入农耕社会,因此琼南汉人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这种生产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章里,主要谈谈解放前琼南汉人的一些生产活动。  第一节、农业生产  闽南和广东的汉族大量向琼南移民的时间,至少约有一千多年时间。因此,琼南汉族社会制度,基本上都是封建社会,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改变,这里不赘述。主要谈谈他们的农业生产特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逐渐被人们掌握,铁制农具就出现,并且广泛地使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人们就饲养耕牛,并且出现用牛耕田。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劈,木犁逐步定型,牛耕得到广泛使用。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出现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由此可以断定,琼南汉人在农业生产中已广泛使用步犁耕地,这比用锄头和铁锹挖地,进了一大步,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琼南地区天气炎热,雨水充沛,适合种植水稻,因此琼南汉人的主粮是大米。其次是番薯、玉米、高粱、小米和其他豆类作物。  当时稻田并没有象现在这样连片,而是凭着一家一户的力量,在山脚、水塘边开出一块一块的稻田。由于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利设施,大多数都是晚造田,望天田,一年只能种一造,产量也低。据一些志书和族谱记载,一亩也就七、八十斤。沿水塘边引水的水田,可以种两造,俗称等熟田。  如果碰到大旱之年,水塘干枯,也只能种一造。当时旱田多,水田少,这里有个统计数字。据土改时的统计数字,乐东县佛罗镇新坡村有农户九十多户,人口五百三十人。耕地约二千三百多亩,水田四百八十亩,旱田八百二十亩,坡地一千亩左右。还有山地几千亩。这里还是解放初的统计数字,水田只有旱田的一半左右。  当时水稻的品种少而劣,基本上是祖先传下来的品种,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去改良品种,而且多数品种都是适合当时恶劣的生产环境的。当时旱田,多数分布在山脚或山涧两边,周围是树林,水稻常常遭到野兽和鸟雀的糟蹋,特别是稻谷成熟时,铺天盖地的麻雀群飞进稻田中,很快就叼吃一光,人们防不胜防。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人民公社时间,那时当稻谷成熟时,生产队要派专人敲锣击破脸盆赶鸟雀。因为麻雀糟蹋粮食,所以解放后中央提出“灭四害”的号召,将麻雀列在其中,欲灭其类而后快。  人们为了应对鸟雀糟蹋粮食,也在谷种上下功夫,专门选择如早仔、坡占等品种,这些稻种不但早熟,而且谷粒上拖着一条鸟雀无法吞下的稻芒,有效防止了鸟雀的叨吃。  水田也并不是旱涝保收,而是易旱易涝,那时人们从事水稻种植是十分艰苦的。人们在靠近水塘的田间里插上植株较高的品种,如安南占等,它的生长期相对长一些,如果碰到雨水多的年份,当水退后它才抽穗扬花。如果碰到旱年,为了保着收成,则要夫妻轮流戽水抗旱。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们主要是种粳米,但为了应付节日制糕点的需要,也种少量的糯稻。当时琼南汉人除种水稻外,其他还种番薯、木薯、高梁、玉米、小米绿豆、扁豆、红豆、芝麻、花生等。特别是番薯,几乎当作主粮。  由于粮食生产的不足,人们一天两餐稀饭,大人配吃番薯汤。一般先吃两碗番薯汤,再吃一碗稀饭,用稀饭来混番薯汤,才不会感到烧胃。番薯是旱地作物,粗生,因此琼南汉人十分重视番薯的种植。如东方县感城一带,原来雨水少,缺少水利灌溉,大片沙土地,只能种植番薯。除吃、喂猪外,还酿酒,东方的番薯酒是十分出名的,被誉为东方茅台酒。  除城镇附近的农民,为了供应市民,有种菜的习惯外,广大农村一般没有种菜的习惯,他们也不舍得花钱去买菜。农民们格守的法则是,种植的东西,他们只有卖,不买。他们平时吃的瓜类豆类多,菜类少。为什么?因为他们平时种的是瓜类豆类,如葫芦瓜、木瓜、南瓜、丝瓜、水瓜、苦瓜、棚上豆、红豆、黑豆、小扁豆、四季豆等。   琼南地区出产的小扁豆,是扁豆的一种,可以说是琼南地区的特产,其他地区很少发现有种植。  人们除可以炒来吃,煮来吃,养豆芽吃外,还可以制作一种又黑又酸的扁豆酱,这是琼南人一千多年来餐桌上的主菜,至今还有很多老人留恋它。乐东佛罗镇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家,每餐要为她备扁豆酱,否则吃不下饭。琼南汉族农民,一般以种植为主,但他们每个村庄又各有一业,近山靠山,近水靠水。  佛罗地区流传着一首崖州民歌:“拉炉打铁老吉坊,上山劈园新村坡,砍柴烧碳村东福,数枝扛篱榕树塘。”  歌中提到四个村庄生产、生活方式是实际存在的,具有本村的特色,可以代指本村。如一问“上山劈园”的是哪个村人?人就会答:是新村坡人;砍柴烧碳的是哪个村人?人就会答:是东福村人;数枝扛篱的是哪个村人?人就会答:是榕树塘人。拉炉打铁老吉坊是指佛南村的老吉坊。也可以看出,勤劳的琼南汉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根据本地的资源,有特色地另选一业,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   唐朝诗人李绅那首烩炙人口的诗《悯农二首》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琼南汉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特别是妇女,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均是罕见的。
  第二节、捕渔  渔业实际上早于农业。人类最早是从事渔猎来维持生活,这是与古代的自然环境有关。随着造船业的发展,渔业就蓬勃发展起来。古代中国是当时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同样,中国的海上捕捞业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琼南地区有许多良好的渔港,为发展渔业提供便利。当时,琼南汉人的渔业生产活动的有几种情况,一是长期在船上生活的蛋民,二是在海边居住的渔民,三是近海村庄亦渔亦农的村民。还有一些是农民从事的淡水捕鱼活动。  1、蛋民的渔业活动  蛋家人,清光绪《崖州志》称为“蛋民”。蛋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海南岛南部除少部分蛋民仍留在原居地继续谋生之外,大部分蛋民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即后海港、海尾港)、新村港等地谋生。职业仍“以鱼为生”。 蛋民主要是近海作业,抛网捕鱼,多数因船小,遇风马上回港。  蛋民的鱼产品除满足自己一家生活外,剩下的拿到岸上交易,换些日用品。由于蛋民人数不多,鱼产量也不大,对社会生产作用不大,只做为一种生产方式存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已上岸居住。一部分人在港口鱼排上设海鲜店,从事商业活动,从事渔业者已不多。  2、渔村  琼南地区汉人有许多在渔港聚居的大渔村,他们主要从事海上捕捞或近海捕鱼,过着男出海女织网的生活。  我国南海的辽阔海域尤其是北部湾渔场,是良好的渔场。琼南地区盛产鱼翅、海参、鲍鱼、红鱼干、鱿鱼干、虾米等名贵产品,盛产优质毛虾。但是,这片富绕的海域,解放前?没有给广大渔民带来什么福祉。  要出海捕鱼就得有船,直至解放前,渔民们使用的还是小船或木帆船,最大的是三桅木帆船,就是木质结构的船。主要有桅、帆、舵、桨、橹、碇及绳索等。木帆船唯一的助航设备就是一个小罗盘。木帆船主要是靠借助风力来前进,船上虽然有“橹”,但主要作用是调整方向。因为一切只能靠风,所以顺风时,船就比较好走,速度也较快。偏顺风时,则需要调整帆的方向。而逆风时,就比较麻烦了,船只就得根据潮水流向走S形了。因为要靠风,木帆船出行比较麻烦。风太大了,不能出海;风小,又走不动。  临近解放前,船厂已有木帆船出售,但为了节省资金,多数渔民还是购买木材,自己造船或请师傅在海边造船,这样也保证木材的质量。  渔业生产用的网具,有拖网、围网、撒网、定置网等。拖网和围网为海洋渔业捕捞用的重型网具。网目大小为2.5~5厘米,网绳直径为2毫米左右,网重达数吨甚至数十吨,通常用一对拖轮分头牵拉追捕鱼群或由灯光船引诱鱼群集中而合围。撒网为江河湖泊捕捞用轻型网具。网目大小为1~3厘米,网绳直径0.8毫米左右,网重数公斤。  渔网主要是由渔家姑娘和妇女来织的。解放前主要是棉纱织网,棉纱被海水腐蚀,很容易坏。网结好了,为了保持棉线的硬度和使用时间,还要将新网或汛期过后收回的网,用猪血揉擦,然后上笼蒸半熟,这叫蒸网,以保持网的使用期长。俗话说“放血给人染网” 就是这样来的。  解放前单干时代,有钱造船的渔民不多,多数是租渔行的船,或者受雇于渔行,受尽渔行的欺压。渔民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木帆船比不了现在的大船,可以载许多生活物资,配备一些娱乐设施。在简陋的木帆船吃住都十分艰苦。出航时,根据航程准备好粮食,如大米、地瓜干等,带的“小菜”多数是咸菜脯、瓜脯、豆豉脯、咸鱼脯等。  船上的“灶”砌在船尾。因为船在海上摇晃得厉害,锅是那种很深的铁桶似的锅。饭煮好后,便分成几桶,船员们就蹲在旁边吃。吃不方便,睡也不方便。木帆船小,船员的“床铺”只能“挤”了,两人或者四人挤在一个窄小的地方。睡觉的地方空间低,人坐起来刚好头顶着上方的船板。  从事的作业也体力繁重。不论是剌网、围网还是深海钓鱼,抛网和拉网,全靠船员的双手,抓到鱼后要马上加工。船员们处在不停的劳作中,很少休息。  由于以前没有天气预报,随时都会遇到台风,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因此,渔船一出海,不但老婆孩子提心吊胆,船员也处在极度紧张之中,心里负担非常重。因此,渔民十分信奉龙王和妈祖,到处建龙王庙和妈祖庙,经常进行顶礼膜拜,企求保佑平安。  琼南地区妈祖庙不少,1958年破除迷信时,多都被拆毁。1988年以后才有一些修复起来。妈祖本姓林,名默,人们称之为默娘,莆田县人。她在人间只活了二十八个春秋,可她的名字,却被人们传诵了一千多年。传说她自出生至满月,不啼不哭,默默无闻。她从小习水性,识潮音,还会看星象;长大后“窥井得符”,能“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救助海难。  她曾经高举火把,把自家的屋舍,燃成熊熊火焰,给迷失的商船导航;她矢志不嫁,把救难扶困,当作终极的目标。公元九八七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的船只时不幸捐躯,年仅28岁。她死后,仍魂系海天,每每风高浪急,樯桅摧折之际,她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处立庙祭祀她。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共有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  在日常生活中,渔民的顾忌很多,都与盼望平安有关。渔民到海上作业,最怕台风。因此,渔民对各方面的顾忌是比较多的。和渔民一起吃饭,如果煮的是一条较大的鱼,将一边吃完了,不能用筷子将鱼翻转来吃。而是要将中间的鱼骨去掉,吃下面的肉。平时,渔民们什么粗口的话可以说,但不要骂一个“翻”字。因为翻船将给渔民带来船毁人亡的灾难。  渔民虽然付出巨大的劳动,但所得不多,适在极度贫穷之中。直至解放前,渔村很少瓦房,尽是清一色的茅草房,柱和桁条都是毛竹,上盖茅草,墙壁是用竹片编的。既不抗风,万一失火,无法救火,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整个村子被烧光。解放前,渔村卖儿鬻女的现象非常普遍。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渔民逐步走向小康。
  祝贺杨校长新书出版!
  能否发一份电子版给我 或者去那里买你的着本书,
真是好东西,贴近乐东当地人的生活习俗.
  杨老师,我们下沟村有一种专门的工具抓盐田越南鱼的,"杂puai"一平方多的网,三根木棍子绑成的三角架,到盐田里,左手提"杂puai",右手提三角架,来个180度,越南鱼成群的全进到左手提"杂puai"里,左手提起"杂puai",右手把三角架放靠在臀部,右手掌弯成拱形把鱼装进"壳母"里。
  作者:appcth 时间: 20:43:00     能否发一份电子版给我 或者去那里买你的着本书, 真是好东西,贴近乐东当地人的生活习俗.  ------------------  你是乐东人嘛,目前我不在国内,9月中旬再联系。
  可否赠本与少年?感激不尽!
  点赞  
  3、亦渔亦农  近海的一些村庄,以农为主,农忙种田,农闲捕鱼摸螺拉大网。这些亦农亦鱼的村庄,有些人有小船和鱼网,每到汛期,就在近海捕点鱼虾,供自己吃和送给亲友外,多余的卖给小贩挑去各村叫卖。没有船和鱼网的,农闲时碰到汛期,下港或下海抓鱼摸虾,也有收获。  许多村民还备有抓毛虾的网,毛虾汛期来时,带着网和一个箩筐,下到半腰深的海水中下网抓毛虾,常常是满载而归。渔民也捕毛虾,他们用定置张网类渔具(主要是架子网和樯张网)捕捞毛虾。渔获物除少数供鲜食外,多进行加工,或将鲜品直接晒干成为生干毛虾,或将鲜品煮熟后晒干成为熟虾皮和去皮小虾米,也可制成虾酱、虾油等发酵制品。制虾皮和小虾米时所脱落的壳、头、足等物,称虾糠,可作饲料和肥料。  但远海捕获的毛虾质量没有近海的那么好,首先近海捕获是清一色的毛虾,浅红色,十分漂亮。将它制作虾酱,称为“虾仔酱”,密封一段时间打开,色泽鲜艳,有一股浓郁的香味,煎熟了有一股清甜的味道,比市场卖的鱼仔酱味道还好。
  、淡水捕鱼  琼南地区有众多的江河溪流,有充沛的雨水,有数不清的山塘,淡水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有凶猛的乌鱼(本地叫笠鱼)、鲶鱼(本地称塘虱鱼)、鲫鱼、泥鳅、黄鳝鱼,还有乌龟、青蛙和许许多多叫不出名的野生鱼类。  但在旧社会,没有专业的淡水捕捞养殖队伍。近溪流的村庄有一些村民,自备小船和鱼网,雨季发山洪后,下河捕鱼,除自己吃用外,也拿到市场出售。倒是广大农村,农民利用空闲时间下河或到山塘抓鱼虾,改善生活。  古代捕鱼方法很多。最早是徒手捉鱼、用石块砸鱼以及用树枝条抽打鱼。后来人们学会了制造工具,于是又出现了射鱼、叉鱼和钓鱼。钓鱼属于古代渔业生产项目之一。在捕捉鱼类的活动中,人们通过观察逐渐发现鱼类对落入水中的昆虫、草叶、草籽、谷物颗粒以及一些小动物的尸体等都很贪食。从而受到了启发,于是就利用鱼类的这种生活习性发明了钓鱼。  (1)、钓鱼  想不到古人的这种伟大发明,为子孙万代提供了吃鱼的便利和钓鱼的乐趣。人们捕捉淡水鱼最便利的方法就是垂钓。那时鱼多,容易上钩,随便找个山塘或田边水塘,花个把时旬就可以钓到丰盛的一餐鱼。
  (2)、鱼笼抓鱼  琼南汉人竹制的捕鱼工具很多,鱼笼是用得比较广泛的。用竹篾编成一个网状的圆筒形,网络可大可小,一头编成内凹的漏斗形,底使竹片聚成一束,从外挤可以张开,从里面挤不出,鱼只能进,不能出。另一头留一个口,编一盖子盖住。这种鱼笼叫作单向鱼笼,可以装在单向流水的地方。也有双向鱼笼,就是有两个进鱼口,在上面开一个口,可以将鱼倒出来。  用鱼笼抓鱼省工省力。只要在流水的地方,用土块或木棍围栏栅,留下几个口子,将鱼笼安置下去,用桩加以固定,你就可以守笼而渔,定期将鱼倒出来了。用黄鳝笼捉黄蟮就要费工夫一些。  黄鳝笼用粗一点的竹篾编成,身上不留空洞,一头大一头小,大头口径20公分左右,逐渐缩小,最后留下一个几公分的圆孔。开关就编在大头,因为黄鳝会钻,因此要编得比鱼笼还精致,防止黄缮逃脱。黄鳝笼要备得多一些,一般要20多个。  黄鳝喜欢吃螃蟹,闻到腐臭的螃蟹味道就馋涎欲滴,拼命乱钻。要提前抓到一批螃蟹,砸烂,等它开始腐臭后,每个黄鳝笼扔进一两只,用稻草将口子塞牢。晚饭后,将黄鳝笼挑出去,在深水田、田边水塘等有黄鳝的地方,一段距离树一个黄鳝笼,大头在下,用木棍固定。第二天鸡叫后去把笼子收回来。如果运气好,可以捕捉到10多斤,黄鳝易销,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鱼笼
  年轻一代已对本地风俗知之甚少,看看此书大有益处。
  请杨老师?老鹰--本!可否?
  目前我不在国内,遗憾。
  (3)、鱼罩抓鱼  农村抓淡水鱼最热闹的季节是旱季开始后,那时深水田和水塘水位下降,当水下降到一米以下后,捕鱼的高潮开始了。凡是有鱼罩的,都全部出动罩鱼。鱼罩结构简单,容易制作。就是两条交叉的弓形大竹片或木条,在四个角扎一块方形细眼网或纱布。在交叉处绑一支竹竿,再绑一条麻绳就行了。  鱼罩当水深时可在岸边用,也可以在浅水中使用。只要抓住麻绳,将鱼罩放进水中,四个角到底,细眼网或纱布就平铺在地上,由于人多势众,鱼虾乱闯,如果适时起罩就可以抓住落网鱼虾。起罩的方法是,用一只脚踩住竹竿另一头,用力拉麻绳,鱼罩就浮出水面,可以用一个专门设置的捞,把鱼捞出来。鱼罩捕鱼,不但有收获,亦有趣,可以当作旅游项目开展。  农村还有一种不知学名的捕鱼工具,本地人称为“鱼大”, 用粗竹篾制作,样式似女孩的细腰桶裙,上口直径15公分,下口直径约50公分,高60公分。平时用来关小鸡,也可以用来罩鱼。当深水田和水塘水位下降到50公分以下时,大家就拿“鱼大” 去罩鱼,这里扎一下,那里扎一下,罩到鱼时,鱼会碰到“鱼大”,产生手感,有经验的人可以凭手感判断出鱼种和鱼的大小。这时,用力将“鱼大” 往下压一下,防止鱼从下面逃逸,然后将手伸进去抓鱼。“鱼大” 和鱼罩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4)、戽鱼  戽鱼是农家妇女的一项副业,既是消遣,也是创收。以前没有水库,水利不过关,水田一般都是一口小水塘带着一小片水田,有些小水塘还带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尾巴就伸进那干旱的沙坡里。说也奇怪,那些风起沙扬的沙坡下,竟含有那么多清清的水,长年累月渗进那些小水塘的尾巴里,再汇进小水塘,滋润着那片片农田。每到雨季,山水下来,从各地把各色各样的鱼,带到小塘和农田中安居,又为农家的妇女们带来欢乐和收益。  当发现某个水塘或深水田中有鱼时,姐妹们就相邀,带着戽斗和三角木去戽鱼。她们到那里后,先将能与外界通水的地方,用土块和草皮堵起来,进行分工,轮流将塘中的水戽干,抓鱼。有些老水塘,多数都有鱼洞,还要想办法将洞中的鱼抓出来。有戽鱼的,就有捡鱼落的,知道有人戽鱼后,随后也来一些妇女,她们站在旁边助威,等人家抓鱼后,未把水灌回原处时,也下去捡一点小鱼。戽鱼的姐妹将鱼挑回其中一人的家,进行平均分配,然后带鱼回家。  解放前,农妇抓来的淡水鱼,一般不出售。抓到的鱼多,自己吃不完,除送一些给邻居或亲戚外,剩下的加工放点盐,第二天拿出去晒,晒干贮存起来。淡水鱼干,特别是乌鱼、鲶鱼干,用火烤,味道好极了。  抓淡水鱼,小打小闹的是带个小粪箕和小箩筐到田边或水塘边抓鱼,本地人称“插鱼子”。这种小粪箕是特制的,用比较细的竹篾编成,缝隙很小,不漏小鱼虾。小箩筐是用竹篾编成葫芦形的,当时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们用小粪箕的口向着塘边的水草,用脚踩水草,躲在水草中的鱼就逃进小粪箕中,运气好,有时也可以捉到大一点的鱼。这种活不费什么力气,大人小孩都可以进行。  由于广泛使用农药,自然界的水草中,野生淡水鱼类是越来越少了。要想享受钓鱼、戽鱼、罩鱼的乐趣,只能到互联网上去打钓鱼、戽鱼、罩鱼的游戏了。
  请杨老师继续贴上内容哦。
  阅读全文,问候杨老师!  
  第三节、捕猎  海南岛没有老虎,也没有豺和狼,猛兽只有豹和黑熊。兽类有野鹿、黄?、猴子、狐狸、野兔、山猪、豪猪、穿山甲、鼬鼠、家鼠、石鼠、山猫等,禽类主要有鹤、白面鸡、老鹰、白头翁、绿斑鸠、燕子、剪尾雀、鹧鸪、鹌鹑、雁、山鸡、乌鸦、水鸭、了哥、水尖子、鹦鹉、黄莺、喜鹊、子规、翠鸟、麻雀、猫头鹰等。  说到捕猎,琼南地区还是数黎苗族同胞利害。他们中有许多优秀的猎手,大型野生动物如野鹿、野猪和黄?等,主要是他们猎到的。但是,解放前汉人不少人有猎***,主要用于看守庄稼。那时山高林密,许多农作物如高粱、玉米、番薯、黑豆、花生等都种在山坡或树林中间,经常遭到野猪和其他野兽的糟蹋。人们在庄稼地边?窝棚,夜里要去看守。为了壮胆,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买一杆猎***。  1、猎野猪  每个村庄都有一两人是打猎爱好者,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帮年轻人也参加狩猎,主要是打野猪。那时野猪真多,有时候还挺猖狂,个别野公猪还公然跑进近山的村子找发情的家猪当配偶。村民们饲养的母猪到了发情期,有时很难找到配偶,于是便“私奔”到林内,与野公猪“自由恋爱,私定终身”。  “蜜月”度过之后,野公猪便把“新娘”送出森林,分手时还长时间驻足林缘,昂首翘望,依依不舍。4个月过后,爱情的结晶便降生了,小猪崽也是花色的,有***条纹,有的黄白相间,有的黄黑相间,既不同于纯种的野猪崽,又与家养猪有所区别。开始我以为是天方夜谭,后来听老一辈人讲之确凿凿,才相信。  开始,人们猎野猪主要使用“守夜” 的方法,在下风头一个隐蔽的地搭个窝棚,野猪的鼻子很灵,如果让它闻到人的气味,就赶快跑了。在窝棚前猎***射程内经常放些番薯或木薯,让它吃惯了。来的如果是大公野猪,它皮厚且生性凶猛,猎人不敢惹它。来的是母野猪或小野猪,进入射程,角度对头,就开***射击。当晚打到野猪,第二天早上就会引起轰动,威信很高。激励不少年轻人跃跃欲试。  “守夜”打野猪,既要耐心细心,又很艰苦。后来,不知从那里传来用野猪炮炸的方法,倒是省事得多。“野猪炮”是用雷管和炸药制成,将大番薯挖一个洞,将它装进去,进行伪装。当野猪吃到后,它的嘴巴就会被炸得稀巴烂。我小时候,就看到过被“野猪炮”炸死的野猪。  大野猪鬼得很,嗅觉特灵,装上炮的番薯放在地里,它甚至可闻到番薯上的人手气味,不肯吃。它闻到人的脚印味,就不咬番薯,也不吃单独放在地上的番薯。因此在***野猪炮时,给番薯挖洞要带新的手套,防止野猪闻到人手的气味;投放“野猪炮”时,要穿着新袜子,不要穿鞋。最好洗过澡,尽量不要出汗,怕它闻到人汗水气味;还要将装有“野猪炮”的番薯,埋进番薯地里,并且不要留下手印。  放野猪炮猎野猪,收效颇佳,但必须小心保管,在家要注意不让小孩接触。我家的堂叔以前经常用“野猪炮”炸野猪。有一次野猪炮潮了,他拿出来在院子里晒。两个小孩在附近玩耍,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野猪炮炸了,幸好没有伤人,把两个小孩都吓坏了。晚上出去安放野猪炮,都避开人行道。当晚安放多少个,一早要赶去收回。有时,老鼠会叼走一个,要尽量找到。我们那里曾发生野猪炮炸死耕牛的事。  猎野猪还可以用装套、装机关等方法,终因野猪太狡猾,效果不是很佳。琼南山区黄?多,解放前甚至有跑进村里觅食的。但它善跑,没有好***和好猎***,不容易打到。黄?有时象呆头呆脑的,装套、装机关的方法,效果不错。
  杨老师,什么时候在哪里可以买到。
  @杨老师-30 12:46    ------------------------------
  2、抓穿山甲  抓穿山甲的方法,主要是挖洞。如果在外面看到穿山甲,用木棍一敲,它就卷作一团。但本地人迷信,说看到穿山甲出行,要倒霉。因此人们宁愿不看到穿山甲出行。  穿山甲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与洞穴生活相适应,穿山甲有爱清洁的习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边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个5--10厘米深的坑,将粪便排入坑中以后,再用松土覆盖。人们掌握它的这种习性,在发现穿山甲出没的地方,寻找它的粪便。发现新鲜粪便,说明它的洞穴就在附近,用心寻找就可以找到。只要不懈的往下挖,穿山甲发现人要抓它,也在拼命地挖洞,我们就要与它比速度比耐力,就可以抓到它。  要挖洞穴抓穿山甲,要掌握它洞穴的结构。常常随着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厘米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筑于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内结构比较复杂,隧道弯弯曲曲,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二、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婴室”。  如果碰到它们在育婴,则可以抓到三只。有一次,父亲和姐夫两人去挖了一天,捉回两只大的一只小的穿山甲,估计是一家子的。捉回来放在地下,那母的穿山甲还驮着那只小的到处跑,怪有意思的。  现在琼南地区已多年未发现穿山甲的踪影了,如果不可加以保护,这个珍贵而可爱的物种就要灭绝了。
  九月后与我联系。
  特别有参考价值的书  
  好事情。  
  风俗志有很高价值,值得一读。新华书店有售么?
  没有。
  路过  
  3、抓野兔  抓野兔子是最不费力气的了。本地人逮野兔的主要方法,就是布网逮。这种自制的网用细麻绳或棉纱线织成,用竹片弯成弓形套上网,竹片两头是尖的,可以插在地上。每当夜里下过雨,早晨人们就带着网出发,当发现有兔子的新鲜脚印进入小树丛,就很小心地三面布网,然后从不布网的那面敲打树丛,兔子受惊跑出,就钻进网里,被网套着。  这种逮兔的功夫,关键在发现兔子的新鲜脚印,狡兔三窟,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它是崩跳着往前走,兔子胆小,疑心也重,有时会突然改变路线,或跳进树丛里,又从一个隐蔽的地方溜出来。有经验的老农才能从多变的路线中,找到它现在藏身的树丛布网,才不会扑个空。  还是我七八岁时吧,有一次父亲带我去抓野兔。他叫我守在网附近,他打树丛驱兔,一只兔子跑了出来,钻到网里,我马上跑上去,紧紧地压着兔子,父亲赶来逮到了一只好大的兔子。亲自见识过网兔子。
  杨校在童年与父亲抓兔往事真有趣,真刺激,真是守网待兔呵!这种经历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4、捉山马  琼南汉人最普遍的捕猎活动就是捉山马了。山马学名叫蜡皮蜥蜴,属蜥蜴科,鬣蜥目,海南本地俗名山马,也叫坡马,文昌那里的群众则叫作“蝼西”。山马是一种古老的物种,和恐龙一样古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澳门。国外分布于越南。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数量很多,可见这个物种繁衍是成功的。  山马头体长150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背腹略扁平,没有鬣鳞。躯干及四肢背面灰褐色,雄性密布鲜明的橘***或橘红色镶黑圈的眼斑,雌性不明显。体侧呈不规则的深浅相间的横纹,腹面乳黄(雄)或灰白(雌)色。四肢强壮,爪发达。尾圆柱状,基部宽扁,末端如鞭。每侧有股孔13~18个。  它主要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口扁圆形,穴道深1米左右,常雌雄同穴。它多在农历清明前出来活动,喜光喜热,夏天多在上午八九点钟出洞,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张开双肋吸收热量。白天气温  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一遇惊扰,立即窜入洞中。遇到危险时,会展开肋骨,展现腹部两侧鲜艳的皮褶恐吓敌人。  山马雌雄异体,卵生。一般在清明后端午节前交配,那段时间捉到的雌山马多数肚中都有卵。端午节后就开始产卵,雌山马将卵产在向阳的洞穴中,掩埋后让它自己孵化。  山马的食物一般以昆虫、蚂蚁为主,每当雨过天晴,它们就成群结队出来吞吃雨虫。有时它也吃植物,据说是它经常吃的植物叫做山马草。乐东县沿海一带还有“山马吃尾”的传说,当它在饥饿找不到食物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而残缺的尾巴还会像壁虎一样自己长出来。
  当时人们捉山马的方法主要是用牛尾毛套和挖洞,后来也有用箭头形剌去扎的,不如现代人捕捉的方法多。套山马主要是用牛尾巴的毛,几条毛扭成麻绳状。套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白天出太阳时,山马都出洞去觅食,它们三五成群在小树林中活动。这时,人们用一支小竹子,在尾端打一个活扣,将竹子慢慢地伸过去,套山马的头。套到后,先把它的下巴抠断,主要是怕它咬到小孩,再四肢骨折断,怕不小心让它跑了。  另一种套法,就是找到洞口光滑的山马洞,说明近期有山马出入,在洞口下套。一路下几十个套后,沿途倒回来,就可以发现有些套已套到山马了。有一段时兴的方法是用刺扎的方法,虽然干脆,但抓到的山马都是流血的,不雅观。具体方法是,用坏雨伞的一段铁骨,将一头砸成箭头形状,将它***在一条三四米长的小竹竿上。当山马出来活动时,将竹子慢慢地伸过去扎,往往容易扎到。  逮山马最传统的方法就是挖洞。所用工具一是窄铲,这种铁铲只有10厘米宽,约20厘米长,是平的。这种铲类似电工挖电线杆洞用的铁铲,但电工用的有些是圆形。这种铲挖小型洞不太费力。其次就是藤勾,就是一支小圆藤条,一端绑着几个磨利的小钢钩。  阴天山马不出洞,它怕雨水灌进洞中,从里面推出一些泥土来塞着洞口,但又不塞平。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洞中有山马,将藤勾插进洞中,开始挖洞。每挖一段,又将藤勾插进一截,山马也会布迷魂阵,听到动静,马上挖土堵洞,有时挖到一半就找不到洞了。插进藤勾后还往外拉,有时也可以将山马勾出来。洞尽山马就见了。  当时人们捉山马主要是供自己下饭或喝酒,不出售。如果村里人想要,随便拿几只去也没关系。传统的加工方法,就是用火烧。先将山马打死,放在炭火上正反两面先烤一下。主要是容易开膛破肚,将肠肚去掉,捏下四条腿,塞在腹腔里,将尾巴撕开,涂抹点细盐,将尾巴卷起来,用小竹篾插牢,然后又放回炭火上烤。烤不久就香喷喷的,特别是端午节以后,肚里有两块手指头那么大的油,烤起来香味四溢,惹人流口水,真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圣雄甘地曾说,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取决于这个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
  作家余华从美国讲学回来,感到非常“惭愧”,因为,他到美国后才发现,“欧美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家,都甘于寂寞,常年藏在家里,用写五本书的精力去写一本书,而我们却都在用写一本书的精力去写五本书,主要的精力却用在抛头露面上。”
  据特级科学家高端研究表明,植物也有痛觉,千万不要伤害他们,更不能吃他的后代--种子,不吃动,,也不吃种子,这是自取毁灭。
  我认为,多写点东西,留给后人,值得提倡。宇宙超级作家从银诃系归来,说也没。。走自己的路,别理牛人胡说八道。
  我认为,多写点东西,留给后人,值得提倡。宇宙超级作家从银诃系归来,说也没用。走自己的路,别理什么牛人的胡说八道。
  5、打狐狸  业余时间,人们也有抓狐狸,这里的花尾狸又大又肥,不少就在村庄周围转悠,晚上就进村偷鸡吃,那时养大一只鸡不容易,因此对狐狸恨之入骨。当时,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一支长二三米的木棍,称为狐狸棍,随时准备打狐狸。人们捉狐狸的方法,主要是设机关抓它。在狐狸经常出没的路上,挖一个小洞,用一支弹性好的竹片,绑在附近小树上,在一端绑一条麻绳,装一个活套,将竹片弯曲下来,在土洞里搞个机关,固定活套,狐狸经过踩上机关,活套就跳起来,套住狐狸的。  也有用铁笼,笼里绑一只小鸡,引诱狐狸进去被关着。但终因狐狸太狡猾,效果不大好。人们集中围猎狐狸,那才热闹呢!如果谁在村边发现狐狸,马上回村召集邻居十多人,去围打,有人还带着狗去,十几人呼声雷动,那狐狸被赶得屁滚尿流,最后被打倒了。倒是闭塞农村的一项乐趣。  据村里老一辈人说,农村也有个别人不种地,专门打猎的猎人。他们经常与黎苗族猎户往来,狩猎在山上,也有猎到野猪、狐狸、野鹿、黄?、野兔、穿山甲,拿到市场上去出售,特别是抓到穿山甲,将皮剥下来,***,又将穿山甲的皮卖给中药铺。穿山甲的鳞片,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可以得到好价钱。  猎户的绝活,就是用活套套猴子。他们经常带着猎***在山里转,注意观察猴群的动向,并且注意学猴子的动作和叫声。因此,基本摸清了猴群的活动规律。  发现猴子下山来偷摘人家种的玉米和挖番薯。他们就在猴子经过的大树上,下活套套猴子。然后,从另一个方向下山,转过来走到猴子下山偷农作物的地附近,从怀中拿出一只小锣,拼命敲,一边敲一边大喊赶猴群。猴子手里拿着玉米番薯匆忙逃闯时,就容易被套住。  现在,琼南地区山岭已基本开发贻尽,除了手指头那么大的小鸟和小量的山马,还有年年逐渐减少的南来候鸟外,野生动物已不复存在。我写这节书,就当作对过去那天上满天飞鸟,地上满地走兽,水面成群的游鱼的怀念吧!
  更正  据特级科学家高端研究表明,植物也有痛觉,千万不要伤害他们,更不能吃他的后代---种子,印度人的圣雄说不吃动物,特级科学家高端警告不要吃种子,吃什么,人吃人,这不是自取毁灭吗。
  第四节、饲养  我国的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只是种植业的一个补充,也为种植业服务。作为家畜饲养业趋于为种植业服务的方向的两个标志是利用牛马耕地和利用畜粪肥田,这正是我国封建经济形成时期,两者互为因果。  原始饲养业起源于狩猎,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但具体过程人们还不很清楚。一种普遍流行的说法是,随着狩猎的发展,有时候人们猎获到较多的动物,一时吃不完,就先养起来留待以后再吃,由此逐渐使动物驯化,导致原始饲养业的产生。  有的人还进一步具体设想,幼年动物比较好管,首先被人们驯养,或者当人们吃食物的时候,有些比较驯服的动物就跟在人们身旁,捡食一些食物残余,人们乘机将它们捕捉,留在身边喂养,时间长了便转化为家畜,如此等等。不管怎么说,饲养业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脚步发展起来了。  毫无疑问,汉人到达琼南时,已是发达的封建社会,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亦发展饲养业,饲养的动物,主要有猪、牛、羊、猫、狗、兔、鸡、鹅、鸭、鸽子等。除了吃用外,牛是为了耕种,猫为了抓老鼠,狗为了守家和打猎,鸡为了啼明,让人们掌握下地的时间。  有一首崖州民歌的摇篮曲说:“将鸡换狗不伤亏,鸡会啼笼狗会吠;鸡啼作田人早起,狗替深眠人守门。”意思是说:拿鸡换狗双方不吃亏,鸡会啼明狗会吠;鸡啼催人下地,狗替睡眠人守门。这首民歌将古人养鸡***的作用表露无余。
  1、养牛  据历史记载和现实调查,直至解放前,琼南汉人较大群饲养的,主要是牛、羊和鸭子,其他都是家庭中少量饲养或者不养。比如猪肉和鸡肉,是人们经常要吃的,俗话说“无鸡不成待客”,杀鸡招待客人是少不了的,猪被农民看作存钱的银行,但终因饲料和防病技术落后,虽然人们很积极饲养,终究发展不起来。  牛瘟也比较多,牛瘟在公元4世纪就有记载,是古老的家畜传染病之一。欧洲学者认为牛瘟起源于亚洲。该病曾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但从未在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出现。目前,该病主要流行于中东和南亚、中亚地区。我国至1956年才基本消灭牛瘟。  该病具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以12月份和次年4月份间为流行季节。具很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发病率近100%,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一般为25%~50%。据记载,每隔几年就出现一次大流行。但牛病毕竟相对少一些,没有鸡和猪那么频繁,加上牛是饲草的,饲料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更重要的是耕地靠牛,养牛群主要是为耕牛培养后备力量,同时,牛粪又是优质的农家肥。因此,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饲有牛群,以母牛为主。水牛每天要泡澡,水草多的地方就养水牛,旱坡多的地方就发展黄牛。琼南是山丘坡地多,没有大草原,发展牛群也是有限的,30只以上已是大牛群。牛的价值比较高,有钱人家多以拥有大牛群而自豪。  养牛群每天都要将牛赶出去,早出晚归,需要劳动力。许多家庭多是雇人养牛,小孩不行,起码要半大的小孩。因为解放前盗贼多如牛毛,牛是被偷或被抢的重点对象,稍不注意牛就会被偷走。因此,赶到野外放牧和关在家里,都得小心提防。  据老一辈人说,旧社会窃贼比较多,对于农民来说,最值钱的是牛,特别是耕牛。因此,偷牛贼比较多。如果你家有只好耕牛,就成了偷牛窃贼的目标。为了防偷,许多家庭的牛栏就建在自家房子的旁边,还要从墙上留下***眼,偷牛贼行窃时就用猎***打他。我家上辈留下的老房子,正面墙壁上就有两个小洞,中厅木门上有一个小圆洞,我问老爸,他说:“有一年山贼来偷牛,你爷爷从墙洞开***吓他,他开***反击,在木门上留下这个小圆洞。”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