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个女子上了握拳少林寺女子篇,得到一个老和尚的...

武僧一龙:我不是少林和尚 出场费百万属实
  一龙 资料图
  隐忍,是当代武者的必修课。这种压力不仅来自现实的生存需求,也来自各界心态不明的质疑。从练武的第一天,一龙便一直在隐忍中坚持着。
  一龙,原名刘星君,1987年出生于山东德州。因为父亲是功夫电影迷,一龙由此爱上了武术。读小学时一龙常常成为姐姐——当地体校柔道运动员的练招对象,此外,一龙没觉得自己幼年天赋异禀。“不过,我那时候可以把手插到同学的腋下,一下把同学给举起来。很神奇,现在反而做不到了。”
  14岁那年一龙离家,走上求学习武的道路,在全国各地走师访友、交流武术。这段时间,一龙自己并没有固定的收入,而姐姐的学业也给家里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一龙睡过马路,也曾经在工地上搬砖、给餐馆送过外卖。“最苦的时候,连饭都没得吃,对于一个80后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厚积而薄发,一龙在河南卫视武林风从“百姓擂台”开始打起,一步步走到今天。日,一龙在武林风首战体重95公斤的王知亮,这场比赛中,一龙施展铁布衫顶住了对方的狂风暴雨,一战成名。七年过去,一龙经历一场场硬仗,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武者,变成中国搏击擂台上最知名的人物。
  一龙自己职业生涯印象最深刻的比赛,便是在日的拉斯维加斯被“美国队长”格罗特KO。最痛苦的回忆还不仅是擂台上的跌倒,那场比赛后他还被卷入到无数的负面新闻中——假拳、参赌等,这让一龙十分窝火:“不就是一场比赛嘛!为什么大家要用最邪恶的目光来看我呢!”
  这口气一龙忍了三年,在湖北襄阳他复仇成功,仅用时1分40秒成功KO对手,“不敢说我有多强,强大的是中国功夫。”
  若要说到一龙乃至是中国搏击史上关注度最高的比赛,要数日,一龙在河南济源迎战拥有19条金腰带的泰拳王播求。应该说,本土顶尖选手和世界一流高手的平等对话相当难得,我们看惯了太多外国水货来中国挨揍,或是世界冠军因为规则等原因负气而去。这场比赛,播求大开大合、势大力沉,一龙闪转腾挪、疾风如电——最终一龙点数惜败,但我们还是看到中国出现了能和世界级高手对峙的选手和平台。
  用于雷的话说,在一龙和播求对抗前,网上很多人谈论的焦点并非一龙能不能赢,而是一龙会在第几回合被KO,可是最终结果让所有“一龙黑”闭嘴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本来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经历,却受到了许多非议。借着本次武林风全球功夫盛典的机会,一龙试图解答所有的质疑。
  有人说,一龙练的根本不是传统武术;也有人说,少林功夫本来就是花拳绣腿,怎么能在擂台上经受检验。一龙捏紧他有点发肿的拳头说道:“我当然不是少林和尚,我是少林俗家弟子,出家人打比赛是不允许的。我在擂台上使用的是中国功夫,包含的有少林拳、有太极、有咏春。但我练过少林硬功夫,这毋庸置疑!我还拿过咏春拳2008年全国冠军呢!其实,少林功夫也是多年来不断地切磋、交流才流传到现在。”
  据于雷介绍,其实一开始一龙在武林风比赛时是有头发的:“擂台上不能千人一面,国内有很多小伙子颜值极高、身材极好,但观众朋友们很难记住他们,包括奥运冠军很多时候都是如此。既然一龙确实练过少林功夫和传统武术,我们希望能放大选手的个性和特点,让观众能记住他!你是少林功夫的传人,为什么不能放大这一点?”
  另一个流传很广且稍显专业的质疑是,一龙其实练的是泰拳,只是套用了传统武术的外衣。一龙苦笑道:“练泰拳很丢人吗?为什么我会不承认呢!练中国功夫就很荣耀吗?多少大师都被干倒了。你说中国武术给我带来多大魅力,那给我带来的压力也不小哇!我也希望以个人名义和其他选手穿着一样上去打比赛。大家应该把关注度放在比赛上,而不是我穿什么。对我自己来说,只是印证我自己的所学。”
  于雷对此也毫不否认:“一龙是练过泰拳,而且是在泰国学的。一龙更像慕容复,所学很多很杂,出身于少林功夫,还会咏春、太极推手等。可一龙却又能卓然成家,若没有经过一番反思和认证是很难做到的。不过,一龙确实不是科班出身,在连击组合动作上来看,专业人士很容易认定一龙是业余的。”
  其实,中国从来不缺传统武术习练者,那为什么只有一龙能在擂台上取得成功?
  一龙说:“我很奇怪,但我也很骄傲。主要是因为我敢于尝试,善于思考。这么多年来,我经历了太多你们看不到的难关,要把传统武术和比赛规则结合起来很难。其实,无论是从传统武术的角度还是现代搏击的角度来看,我的风格都是很奇怪的,他们很难看得懂我。出世是一种修行,入世对高僧来说是普度众生,但对普通人来说要经历太多的诱惑和磨难,也是一种修行。”
  于雷则从电视人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要成为一个明星,需要诸多因素。能打固然是基础,但要成为明星,还需要人品、人格魅力、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于功夫的态度等等。一龙刚开始起步时,仅仅比国内的业余选手要早,但是他能随着武林风的发展迅速提升自己,让自己达到世界级的水平。很多顶级的拳手,面对一龙的怪招和杀伤力,他们也吃不消。从我们节目组来说,一龙总是愿意挑战强者,常常因为我们安排的对手不够强而持反对意见。所以刷小怪的说法,在一龙身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之所以多年来外界对中国搏击选手吐槽的原因很多,除了战绩惨不忍睹之外,我们看遍了泰拳、柔术、桑博等外国技法在擂台上大发神威,“中国功夫,博大精深”这句话似乎只存在于影视剧和武侠小说当中了。那么,一龙的崛起是不是能证明,中国传统武术已经找到了崛起的方法?
  “中国功夫一定可以打,但也必须结合现代规则,就是与时俱进,”一龙说,“就好像说少林寺不能用电脑一样,这不是愚昧吗?如果只讲传承,不讲融会贯通,那我们继承的是文化,而不是一种技法!”
  如今,一龙已经成为国内最知名的搏击选手。他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和经纪团队,也开始注重品牌开发。这次的武林风全球功夫盛典,一龙工作室还特地聘请某著名体育节目的拍摄团队,来为自己特制比赛视频——相比很多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同行,一龙确实走到了他们的前面。
  一龙的成功,自然离不开自己用拳头赢下来的胜利,和外界所看到的概念包装也有很大关系。对此,一龙说:“我真的希望大家能透过我的僧衣来看待我,看待我的中国武术。我一直在印证中国功夫很神奇的地方。至少,我穿着僧衣时,我没有让这套衣服丢人。”
  据悉,一龙2016年的比赛已经几乎排满,他自己也笑笑说:“确实太忙了,我现在想教个徒弟的时间都没有!我真想找个好点的传人,把我的本事和经验都教给他!”
  对于百万级别的出场费用传闻,于雷简介地回答了三个字:“差不多!”可一龙又笑了笑,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出场费高,一定是好事。我当年有吃不上饭的时候,现在一定也有吃不上饭的选手。大家都能赚钱,才会有更多的人坚持,才会有更多优秀的选手进来。”
  于雷则向我们透露:“一龙和播求的二番战已经在策划之中,而且我们已经在对和一龙在同一体重等量级且世界排名前5的选手进行了邀约!”
  既然一龙一直从传统武术中汲取养分,又在一直验证自己的所学,那么一龙会不会通过更高水准的舞台来印证自己的实力呢?一龙深呼了一口气,说道:“中国人既然勇于走出国门面对世界的强者,为什么不能创办自己的比赛,把世界级的高手请进来呢?我们的比赛水准已经很高了,国外比赛不管是出场费用,还是转播时长,甚至说是体育馆的规模,现在都无法和中国比较了。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搏击市场的未来一定在中国。只是,我们的选手和观众都要提高自己的实力和见识,在任何方面都不能在老外面前丢人吶!”
编辑:姚佳美
关键词:一龙;一战;少林和尚;少林功夫;少林俗家弟子
播求vs一龙,一场推迟了三年的对决,两位极具代表性的搏击选手,三个火花四溅的回合:6月6日的济源篮球馆,在5000多名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洗练泰拳25年之久的“泰拳王”播求以1分的微弱优势战胜了“武僧”一龙。
霍思燕晒爱子萌照:昨日,霍思燕在微博晒出多张爱子萌照,还留言称,“双眼皮君请挺住”。霍思燕晒爱子萌照双眼皮惹眼 电影“我要成名”一战成名  霍思燕晒爱子萌照:对此,有网友表示,“嗯哼的双眼皮出来真是太可爱了,眼睛贼大”、“感觉长大了不少”、“担心再变单眼皮,哈哈哈”。
中国将于9月3日举行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这一决定具有重大国内国际意义。现任中国领导层于2014年决定用三天的时间来纪念二战胜利,同样反映了“以德报怨”的精神。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谁导演了“海灯神话”记者走访“大师”弟子[04月16日
我们似乎赶上了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也许大家还记得过去的短短的二十年中,全国各地就出现过七、八个大师、神人;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海灯法师。80年代初,海灯热席卷全国,一时间,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海灯的形象随处可见。在这段时间里虽然不断有人对海灯神话提出质疑,但是在许多人眼里,海灯至今仍是一个神话。
海灯俗名范无病,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个穷裁缝,少年时随舅舅习武,青年时在成都出家,后云游四方,60年代回到家乡,定居下来。
  今年四月,我们来到海灯家乡四川省江油市重华镇,很多年前海灯就出生在这里,人们谈起他时还津津有味。
海灯在家乡的祖业已被当地政府修缮一新,在门上还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一代宗师德高望重传亘古,二指禅功绝技惊天胜今人。”
我们了解到海灯是个苦行僧,生活极为简朴,他曾用过的生活用品至今仍摆放在原处。他回到家乡后,以教武为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
  记者:“他在这里有名吗?”
  市民:“有名,在我们心中是一个武林高手,故乡的人都佩服他,没有人瞧不起他。”
  记者:“你们佩服他什么?”市民:“佩服他的功夫和为人处世。”
  海灯在重华镇时,不仅教人习武,还替老乡看病,过着平静的日子,直到70年代末一部电影在海灯的生活中搅起了一些波澜。
1979年,一个电影摄制组在四川拍摄奇人奇事,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听说江油有个会武功的和尚,便请来了海灯,海灯就这样走上了银幕。这部叫《四川奇趣寻》的电影拍摄了海灯的二指禅功,随着这部片子的公映,海灯的大名第一次得到传扬。海灯这次的出镜表演,奠定了他以后的出名基础。
  海灯养子范应莲:“我觉得他应该是集中华武术之大成于一身,他是惟一仅有的正宗的少林大师。”
  记者:“当时,你觉得你师父的武功怎么样?他当时会什么武功?”
  饶成君(1962年拜海灯为师):“我们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什么都会,剑术、拳,都表演给我们看了的。”
肖定沛(1968年拜海灯为师):“当时我们练武就在这个地方,这是一排石头,石头上垒了土,那个时候比这个还要宽一点,我们就在这蹲马步冲拳。”
周传鑫(1970年拜海灯学武):“当时我想学武,这个地方没有教武术的。当时在人们的传说当中,他在全国都是很出名的武术家。”
  记者:“你当时看到的海灯究竟有什么功夫?”
  肖定沛:“他就教一些武术动作,别的有什么绝技没看到。”
  记者:“他是不是神得不得了。”
  肖:“没有这个感觉,没有他是神的感觉,跟普通人一样,只不过他学武术,教武术,又读了点经书,他是很平易近人的。”
海灯真正名声大震的是碰上了少林热,80年代初一部反映少林武术的电影轰动全国,少林武术名扬中华大地。到少林习武的少年蜂拥而至,到处兴起了习武报国热。海灯的少林身份、少林功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后来海灯的弟子肖定沛写出了一篇将海灯与少林寺联系在一起的新闻,发表于1982年11月。从此以后,海灯的功夫被冠有少林的美名号,他与少林寺的渊源关系也被传扬出去。
1982年,少林当家和尚行正特地来江油邀海灯去河南少林,海灯从此身价倍增,海灯与少林正式结缘。年底,海灯与学徒范应莲等来到少林寺,以少林寺和尚的身份出席各种活动。
  饶成君:“他本来是学道,后来才出家。”
  记者:“是因为遇到了汝峰上人……汝峰上人是哪儿的人?”
  饶:“是的,点化。他是火烧少林寺时逃出来的一个老和尚。”
  范应莲:“我小的时候就常听他提汝峰师父。”
  记:“少林寺为什么请他回去?”
周传鑫:“《少林寺》电影轰动以后,好多人涌到少林寺,但是少林寺的和尚没有一个会武术的,所以为重振少林寺,恢复少林武术,他们就来请海灯。”
  范应莲:“从佛学上,从武学上,少林寺没有人跟他比,只有他能够担当这个重任。”
范:“电影放了后,少林寺太热了,法师一到少林寺后,铺天盖地报纸宣传接二连三地来,很多人想抢这个热点,想宣传海灯法师。”
  质疑海灯神话第一人
  这时,海灯法师成了宣传热点,他的身份在媒体上不断变化,从辅助主持上升为少林寺第32代主持、少林活佛。
  周传鑫:“海灯一去,新闻记者就来录像,河南官方就重视了,河南政协马上就给了海灯法师一个政协委员。”
1985年,海灯还由河南政协推荐成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到了80年代中后期,海灯热席卷全国,他的报道长篇累牍,他成了反帝反封建除暴安良、抗击倭寇、反美帝国主义的英雄。
  一部纪录电影《少林海灯法师》还拍出了他的一指禅。
  80年代,海灯热遍全国,相当一部分人以海灯为偶像。
  这时,有人对海灯和海灯现象提出了质疑。
  四川日报记者敬永祥:“这些宣传太过分了,越吹越神,和我见到的,和我采访的完全不一样。”
  敬永祥作为海灯的老乡,曾当面采访过海灯,1988年,敬永祥第一个对海灯提出了不同看法。
  记:“你是什么时候觉得对海灯的宣传有点不大对劲儿了。”
敬:“第一次采访的时候,我没有写的别人都写了,那时我就觉得宣传有过分的地方,后来才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再加上有些海灯的徒弟告诉我一些内情,直接弄虚作假的内情。”
  记:“如果是失真的话,这里面能有一个百分比的量化吗?”
  敬:“可能是80%,甚至90%。因为基本事实失真了。”
  敬永祥对海灯法师的批评引起了范应莲的强烈不满,这个农家弟子当时已是某公司的董事长了。
  范:“我觉得他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受人尊敬的老人,长者,而且博学多才于一身,集文、武、佛于一身。”
范应莲以名誉侵权将敬永祥告上了法庭,双方开始了长达10年的较量。双方交锋的焦点有两个,一个是海灯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是否是真的。
  两个焦点针锋相对
  敬:“《四川奇趣录》中的二指禅,我的观点是假的。”
  记:“1979年拍《四川奇趣录》的时候,拍二指禅时,你师父做不做得了?”
  范:“能做。”
  记:“他凭着自己的力量用两个指头起来的吗?”
  范:“对。”记:“你肯定?”范:“肯定。因为当时我在场。”当时也在场的周传鑫却做证,当时海灯做不了二指禅。
周:“1979年在宝光寺拍那个电影,海灯法师实际上身体已经不行了,他脑血管硬化,走路都要人搀着走,那时手脚都抖,很多武功确实不能表演,他也只是做个样子而已。拍的时候,弄了根绳子吊了一下,扶了一下。”
  记:“那绳子是拴在他身体的什么部位。”周:“拴在脚上。”
  范:“这个事情我觉得非常简单,要保险一下,这很正常。”
  记:“跟他当时身体不好有没有关系?”
范:“海灯法师跟我们常人不一样,为什么他可以做呢,他出家人,练一生不遗精,他就练坐,坐就是保持童体不遗精,所以他到70岁、80岁,他的身体跟常人不一样。他的肌肉像一块石板似的。”
  双方交锋的第二个焦点是,海灯究竟是不是少林正宗。
  海灯总是告诉别人这张敦请书是1946年少林寺聘他为武术教练的凭证。
  范:“海灯法师解放前在少林寺住过一段时间,而且给他下有聘书,是当时少林寺请他的聘书,他一直练的是少林功夫。”
  敬:“少林寺的敦请书那个也是假的,胡编乱造。”
  海灯在少林的身份也成为了海灯是否是少林正宗的关键。
  范:“有一段时间,德禅和尚任方丈,海灯法师任副方丈,全天下寺院都没有这个安排的。”
  记:“那他到底有没有做过少林寺第三十二任方丈?”
  范:“后来有一段时间,少林寺、政府觉得,法师干脆是方丈算了。”
  记:“1982年,少林寺请海灯回少林寺去主持寺务,这又是真是假呢?”
  敬:“海灯不是第三十二代的什么少林正宗。”
  1989年,敬永祥公开发表长篇报告文学《海灯现象——80年代的一场造神运动》,亮出了自己的全部观点。
与此同时,江油市为海灯编写文史资料《海灯专集》,范应莲写了《我的恩师海灯》,并编辑出版了《海灯法师画传》以回敬敬永祥。此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媒体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
1998年,历时10年的官司,敬永祥败诉。然而,两年后,敬永祥却固执质疑海灯神话,而获得“反伪科学突出贡献奖”。一个被法律判定错误的人却因同一件事而被权威机构授奖,这有什么故事吗?
  布带拴脚表演“二指禅”
  海灯是不是一个被造出来的神话呢?我们决定对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进行调查。我们先来到了成都的宝光寺。
宝光寺离成都18公里远,在长江流域是一个很有名的禅院。1979年,《四川奇趣录》第一次将海灯的二指禅介绍给世人,那个二指禅就是在这个寺院里拍摄的。
  影片的摄影师李震寰直接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拍摄地点——宝光寺后院。
  记:“你回忆一下,当时拍二指禅,海灯他能不能做?”
  李:“当时完全不行,海灯毕竟年事已高,年龄很大,而且有病,两手抖得很厉害。”
  记:“当时是他做不了,后来怎么办?”
李:“做不了,后来就采取一个补助的办法,拿一个布带子给他吊在窗户上。把布带拴住脚,力量就分散到上面去了,而不在两个指头上了,照片拍下来就看不出来了,如果没有绳子就肯定做不了。因为当时导演一定要这个镜头,再加上海灯也要坚持记录他一生中的辉煌。没办法,才采取这种办法。”海灯和尚著名的二指禅就这样演练出来,当时的媒体盛赞这是超人绝技,绝无仅有;海灯也曾告诉记者,他的二指禅有无声子弹之称,发功用力可叫人五脏俱损。二指禅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海灯的徒弟饶成君:“所谓的二指禅也不是绝活,人们把他吹得像绝活。”
  “他不是少林弟子”
我们实地调查的第二站是河南少林寺,海灯就是在这里成了少林海灯法师的。当时的录像资料称其为“身怀绝技,集中国文学、武学、佛学于一身的爱国高僧。”
在我们看到的有关海灯的报道中,都要提到他和少林寺的关系,比如“少林正宗”、“少林第三十二代传人”等等。尽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是从一开始,海灯就自称他有一个师傅就是少林寺的汝峰和尚。他究竟和少林寺有着怎样的关系?
  1982年底,海灯来到了少林寺。
  记:“海灯说汝峰解放前到四川把他收为少林寺的弟子,你知道这事吗?”
  现78岁的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
  记:“你记得少林寺有这么一个和尚叫汝峰吗?”
  住持:“没有,没这个和尚。”
  可在海灯自述的一段简历中,海灯自述自己被少林寺的汝峰和尚点化归依佛门的。
住持当即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他说,少林寺和尚的辈份是有排序的,现在才延续到第34辈严字辈,要到300年以后才会有汝字辈和尚出现。
  记:“你知不知道他有一个少林寺和尚身份的敦请书?”
  住持:“没看见过。”
  住持同时出示了自民国以来使用的两枚印章。但从海灯法师的敦请书上我们却看不到这两个印章。
  记:“你记得当时少林寺有没有给他任命什么国术教授、国术教练。”
住持:“没有,大家看了他的表演,认为他不是少林寺武术,少林武术有少林武术的规矩,少林武术不管刀***剑戟出来是一条线。”
  记:“你记得行正当时到四川去请海灯,是想请他作什么呢?”
  住持:“请他到少林寺作普通僧人。本意是想请他将少林武术提拔提拔,再传一传。但大家后来看他练的不是少林功夫。”
  记:“行正难道当时不知道他练的是少林拳吗?”
  住持:“行正当然不知道,因为当时他已失明了。”
  记:“是想请海灯回来做方丈吗?”住持:“不是。”
我们了解到,少林寺自清朝康熙年间第28代方丈圆寂之后,直到1986年才有第29代方丈,这中间有300年的空白历史,显然海灯是不可能在1982年就升作第32代方丈的,当这一切谜底都已揭开,我们不禁要问,持续这么久的海灯热是怎样形成的呢?
  谁导演了海灯神话
  轰动整个80年代的海灯热,成就了海灯的武功和少林,那么他给那些熟悉海灯的人带来了什么呢?
  记:“后来你师傅名声越来越大,你感到这里面……”
  饶成君:“当时我们对他的名声有点害怕。”
  记:“师傅名声越来越大,为什么你们感觉害怕呢?”
  饶:“这叫捧杀,普遍人都清楚,过于吹得太高了,不是人了,是神了,这是当时的一个风。”
  敬永祥:“海灯不过就是民间普通的一个习武人,但后来的报道越吹越离谱,已经神化了,越吹越神,把他造成了一个神。”
  那么这个现在看来很容易揭穿的一个神话是怎样造出来的呢?1982年以后的媒体对海灯的一些宣传有没有不得当的地方?
  丁学书:“肯定有一些地方,我认为是夸大的。”
  丁学书有海灯学研究专家之称,他曾撰写了大量有关海灯的新闻报道,并编写了《海灯大师》、《海灯法师》等电视连续剧。
  记:“你在海灯的一些报道当中,也提到了一些比较夸张的一些说法,比如说少林活佛,少林法老,32代住持,是根据……”
  丁:“当时的一些说法,是听的。看到其它报纸写到这些问题,我以为报纸上登过的可能就是真实的。”
  记:“你认为后来媒体对你师傅的介绍,在武功方面,在身世方面,是不是实实在在的。”
  范应莲:“我说过我不看这些,不过问这些。”记:“到底有没有不实之词?”范:“记者要夸大其词,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把这则流传了20年的神话拉近了观察,或许我们会发现,神话绝不是在一夜之间就诞生的。个中原因值得回味。
  海灯的徒弟肖定沛:“海灯出名并走向神坛,海灯本人和他的徒弟也包括一些新闻单位都有一定的责任,不能说哪一个。”
  周玉乾(海灯的老朋友,曾任江油市体委主任),他向我们回忆起60年代海灯第一次在江油作公开表演的情形。
周:“在表演之前,他在剧场门口摆了个地摊,就把他一些聘书、奖状、奖旗挂在墙壁上,当时我就有这个印象,这个是江湖作法。我佩服他是苦行僧,但是他是好名,严格说来和尚应该万物皆空,他就恰恰把名看得很重。”
  记:“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师傅既不贪吃,又不贪穿,那他求什么?他追名吗?”
范应莲:“你说名呀,我看人要名是好事,他就怕你说这个人不好,说这个人什么什么,要名就觉得这个人不做坏事,要做好人,如果都不要名,不要脸的话,那什么事都可以干,那就麻烦了。”
  记:“一些媒体宣传说他是少林寺唯一的、正宗的传人。”
  住持:“你不要听外界的宣传,他的弟子也多,爱替他吹嘘。”
记:“海灯作为民间的武术家,有好几本书介绍他,三四部电视剧,连篇累牍的新闻报道,弄得海灯热那么热火朝天,你觉得这个现象正常吗?”
  丁学书:“我想有社会的原因,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包括佛教界,包括武术界都待兴,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人要出来。”
  还有人说当时有信仰危机。
1985年海灯回到四川,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筑物在他家乡破土动工,1988年海灯法师武馆在江油落成,并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该馆没有练武厅,没有练武功房。海灯任第一任馆长。
  海灯武馆黄琉璃瓦、宫殿式建筑,武术馆哪能这样搞呢,明明是修的纪念馆,当时就有人这么认为。武馆里挂满了海灯的诗抄。
  记:“当时为什么要建海灯武馆?”
  江油某领导:“大家都应像海灯这样习武、强身、研究学问,就想修一个海灯武馆。”
  记:“是谁想修一个海灯馆。”
  李:“作为地方上来讲,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我们都需要打出名牌,都要利用名人效应。海灯是江油人,就要推出海灯。”
  敬永祥:“有些人明知道是假的,但好像为了搞旅游需要,搞经济需要,其它什么需要,就是假的也是真的。”
李之侠(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这个造神呀,一个接一个的造,《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皇帝、救世主。”(据央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