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刷时空之轮黄月英刷boos啊! 我现在17级,有...

白驹过隙,年华倥偬,所恋易逝,痴迷不悟,鄙人于不当的时间来做不当的事,却实在是想解心中未了之事,所以搜寻史料和他人的分析文章,来略略分析一下历史上真正的月英,究竟是如何。  1.千古谜题:月英是美是丑?  真正较为可靠的史料《襄阳耆旧记》上,是黄承彦对诸葛孔明说的一段话“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只有这么一句。而那个所叙内容离正史相差极大的《三国演义》上说“诸葛瞻,其母黄氏,母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查地理”,也就是说,罗贯中所写认为月英貌丑。本人为此事真是纠结了数年,也设想过很多种情况。最近看到三国在线转载的叶之秋的一个新浪博文,再结合我从前设想,我暂时定论:月英应该不是像罗贯中所写那样貌丑,只是黄头发,皮肤有点黑而已,在古人眼中,黄发黑肤是很奇怪的样貌,所以她的父亲会这样说,但五官很可能还是个美女。因为其母蔡氏的妹妹就是刘表的后妻,妹妹都好看,姐姐当然不会有多差,黄承彦又是一介名士,他们的女儿又怎么会差呢?至于为何会流传月英貌丑,我觉得那位作者讲的很在理,他的文章如下:  “为什么几百年来,中国人会愿意选择相信黄氏叫做黄月英,并且就是长的丑呢?  中国人喜欢中庸,喜欢讲究平衡。既然你诸葛亮已经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并且有了经天纬地之才,怎么着也不能太完美了。于是,给你一个丑女老婆。有时候残缺才是生活,过于完美,就有点梦幻色彩了。”而且,历来尊刘抑曹的传统,把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如同神人,在国人心中,如果月英是丑女,那更能衬托诸葛先生的不同寻常了。  另外,我还有自己的一些推理,只是不晓得通不通罢了。我在看宋朝的苏洵写的《辨奸论》时,想到“不近人情”这几个字。是的,或许月英是貌不惊人,和“英霸之器”的先生不能比,但也不能像后世传的那样难看吧。大家想一想,“容貌甚伟”的先生要是娶一个样貌连普通人都不能忍受的女子,而这个女子的家族地位对自己甚为有利,这不是很容易让别人想,这个人是想借机攀附望族为自己开路。这绝对是不近人情之事,能做出这样事的人一定不会是什么好人,这个他娶来的女子只是他的一个暂时的工具,而他也可以之后再纳妾。以先生的德行和教育,绝不会如此的,即使他知道这种联姻有助于自己的前途。  不少流传,包括罗贯中的演义,都是说先生是“重才不重貌”,也说月英是奇才,以此作为先生娶阿丑的理由。可是,我不禁对这种说法提出怀疑,古时候女子要那么大的才能做什么?儒家传统,娶妻则为治家,最重要的是将家管理好。就算说月英与先生之学差不了多少,那为何要娶这位跟自己才能差不多的人呢?先生的学问已经够用了,难道还要夫人在幕府中谋划什么吗,其夫人不过是要将家治理好罢了。所以,就算月英是一位有奇才却又因天妒奇才而使其貌似罗刹的女子,也没必要一定要娶来。  这是我的反证法,其实我的逻辑也比较混乱,我这样推想的结论便是,月英应该只是貌不惊人而已,没后世传的说是中国古代丑女。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其实还有个东西可以参考,齐宣王的皇后钟无艳的传说,是否有点真实的历史投影,先生是齐地人,我想知道这个当地古时候的事是否会对先生产生影响,以此再衡量真正的月英。  我还有一点可以作为破解的线索,就是黄承彦是主动为自己女儿做媒的,这真是少见啊。给人说亲,总该找好的吧,如果这个女子真是貌甚陋,那怎么介绍给人家!就算我承认“才堪相配”的意思是这个女子有天下奇才,那你怎么肯定那个才子就真的那么“重才不重貌”?还有疑惑的是黄承彦的性格,曾经出土了一个黄承彦的墓志铭,说明他的确像《襄阳记》说的那样,性情高爽,估计挺爱开玩笑的,或许“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正是他夸张的说法。但是,他的不拘世俗的性格同样可以反过来说明,或许他真的敢将阿丑推荐给玉树才子。  说来说去,都是猜测,唯一可以从血缘上解释的是,刘表后妻蔡夫人的确貌美,作为其姐的黄承彦妻(月英母)应该也不差,黄承彦也是一代名士,那他们的女儿不该就是阿丑啊。从这种推算,可以大致确定月英不丑似后人所传。但是,姐妹兄弟之间也有不同啊,何况蔡夫人和蔡瑁好像都是品德不大好的人,月英之母不知品行如何。
  2.月英的才能究竟如何?  哎,这一点我目前的结论也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啊,我多么愿意相信月英是千古才女,可是,细细推理总觉得有点不对。我现在无可奈何的结论是:月英是才女,但不是大才女。  三国在线上引用的国际在线的一篇文章有点道理,这上面说,“不可否认,出身于名门大族的黄氏女才学肯定不是一般女子所能相比的,但仅仅限于女子之中。古代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很少有女子会读书识字,一般的大族女子只要做到知书达理就已经很不一般了。因此,黄承彦说女儿才学可以与诸葛亮相配,应该是指女儿的才学是女子之中的佼佼者,而并不是说自己女儿真的有诸葛亮那样的才学和智慧。”  的确,古人的观点与我们很不一样,我们现在觉得,女子有才是多么多么得好,可是,对古人来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啊。月英是大家闺秀,当然才情高于一般女子。我一直揣摩那句黄承彦的那句“才堪相配”,相配的才能不是指才能就能比足啊,所以罗贯中所说月英“上通天文,下查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又“武侯之学,夫人多所赞助焉”,我是愿意这样相信啊,可是,不对劲啊,大家想一想,中国历史上才女有很多,可是这样通晓奇门遁甲的才女好像从未听说过吧,如果月英真有这样的才能,史书岂能不记载下来,就不说国家的史书,那个《襄阳耆旧记》上为什么没有,襄阳记上有关于庞林妇林氏的,有诸葛仲茂早殇的女儿,它也记载女子啊,那么,对于荆襄一带这么有才能的女子,为什么没有记述?哦,还有我以前在网上看到不知哪里有说月英在襄阳时就“有令名,其从兄射推崇之”(黄射是黄祖的儿子),哪位高人指点一下。
  还有《世说新语》“贤媛”篇,有许允的妻子的三段文,许妻貌丑而有德,那如果月英才能非凡,为何世说新语不记述?  所以,我目前只好认为,月英是才女,高出一般女子,但可能不是大才女,也没有发明木牛流马和诸葛行军散。  不过我还是死不悔改,我在想,女子的才就真的比不上男子吗?与月英同时代的蔡文姬,她写出了《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不也是千古名作?况且,好像蔡文姬也是蔡邕唯一的子女,这一点与月英多么相似!父亲只有一个女儿,岂不是会格外疼这个女儿,将自己的才能不知不觉得熏陶给女儿?哎,我已经混乱了,看各位的高见吧。
  3.“明月姻缘”其真实情况是怎样?  在下不过一个现代人,对于古代人怎么想,实在是搞不清楚,所以,这个问题我也只是猜测。  现代人最不愿听到的就是什么“政治婚姻”了吧,所以我一看到那篇文章就差点伤心死,还是在三国在线看到的,是国际在现代的文章《诸葛亮人生中的贵人:政治联姻成就了他一代贤相》,不过讲的确实有一定道理,先引用一段如下:  “既然诸葛亮择偶的标准并不是“重才不重貌”,那又是什么呢?其实,诸葛亮的这场婚姻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婚姻。黄承彦的妻子是荆州著名的名门大族蔡讽的女儿。蔡氏家族在荆州的势力相当大,蔡讽的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了荆州牧刘表,而蔡讽的儿子蔡瑁是刘表最信任最依赖的大将,蔡氏家族在荆州有很大的政治背景,是名门望族。有着这样的政治资本,黄承彦的女儿就算真的很丑,还怕会嫁不出去吗?何况还不是那么丑,而且又才学出众,是标准的大家闺秀。”  这篇文章接下来说的,我就有些疑问了,再录咨文如下:  “黄承彦之所以会选择诸葛亮做自己的女婿,除了诸葛亮本人的相貌、才学外,他看重的也是诸葛氏在荆州的政治力量。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蒯、庞两家都是荆州的大姓,地位举足轻重。这门亲事一旦成功,表面上是黄家和诸葛家结成亲家,而实际上蒯、蔡、庞、黄这四家荆州的豪族大姓都成了亲戚关系,当然也包括北方来的刘表家族和诸葛家族,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强强联合。”  要说诸葛亮答应黄承彦的亲事,是因为他要想在荆襄上层政治内,就得靠一定的家族背景(这可能是汉朝察举制和后来豪强推举人才影响的结果),但黄承彦为什么要主动找诸葛亮呢?这篇文章上说,是黄承彦看中了诸葛家族在荆襄的势力,要当地的庞、蒯、黄、蔡,和北方来的刘、诸葛联系在一起,我就奇怪了,说荆襄当地望族和刘家联姻,无可怀疑,因为刘表是当地的刺史啊,可是,诸葛家族是从山东逃难而来,孔明之父也不过是泰山郡丞,似乎其叔父到豫章郡还是被人杀死的(见“武侯春秋”),我就不明白了,黄承彦自己都不出仕,还要利用诸葛家族来联系当地其他望族吗?
  所以我只能认为,黄承彦择婿,的确是看中孔明的才能,而诸葛亮答应这门亲事,我看才是看中了黄家在荆襄的地位。  我这么说可丝毫没有贬低诸葛孔明的意思,害怕有各位“亮粉”抨我,其实咱也是“亮粉”。看中黄家荆襄地位并没有什么有损先生道德的啊,古时候,联姻可不是现在,那时候有双方利益在其中,我觉得反而有利于家庭和睦。只不过我要假设的是,诸葛亮通过黄家的关系,不过是能更好地得知荆襄上层政治形势罢了,(其实这点我自己都疑惑,不娶月英就不知道荆襄形势了?)黄承彦、庞德公、司马徽都是隐遁不仕之人,诸葛亮并非要凭借关系谋取一官二职。  可我实在是纠结啊,还有个疑惑,蒯家和庞山民为什么会娶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呢?要从家族上讲,蒯家和庞家两个当地望族,按照那篇文章《诸葛亮人生中的贵人:政治联姻成就了他一代贤相》的思路来分析,为什么他们不娶个蔡家或黄家的女儿呢,或者娶我们的月英呢?这样,不正是荆襄当地四大望族联姻了吗,还要通过诸葛家族,转个这么大个弯来联姻?不过,也许这里面有隐情也说不定,诸葛家族或许不像我想的那样在荆襄没有地位,如果诸葛玄真的是在豫章郡死的,或许刘表有愧,对诸葛家族应该不错,何况诸葛亮还曾经在景升学院学过。如果是这样,襄阳四望族也许要拉拢诸葛家族了,通过娶其姐,又将月英嫁与诸葛家。
  所以我只能认为,黄承彦择婿,的确是看中孔明的才能,而诸葛亮答应这门亲事,我看才是看中了黄家在荆襄的地位。  我这么说可丝毫没有贬低诸葛孔明的意思,害怕有各位“亮粉”抨我,其实咱也是“亮粉”。看中黄家荆襄地位并没有什么有损先生道德的啊,古时候,联姻可不是现在,那时候有双方利益在其中,我觉得反而有利于家庭和睦。只不过我要假设的是,诸葛亮通过黄家的关系,不过是能更好地得知荆襄上层政治形势罢了,(其实这点我自己都疑惑,不娶月英就不知道荆襄形势了?)黄承彦、庞德公、司马徽都是隐遁不仕之人,诸葛亮并非要凭借关系谋取一官二职。  可我实在是纠结啊,还有个疑惑,蒯家和庞山民为什么会娶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呢?要从家族上讲,蒯家和庞家两个当地望族,按照那篇文章《诸葛亮人生中的贵人:政治联姻成就了他一代贤相》的思路来分析,为什么他们不娶个蔡家或黄家的女儿呢,或者娶我们的月英呢?这样,不正是荆襄当地四大望族联姻了吗,还要通过诸葛家族,转个这么大个弯来联姻?不过,也许这里面有隐情也说不定,诸葛家族或许不像我想的那样在荆襄没有地位,如果诸葛玄真的是在豫章郡死的,或许刘表有愧,对诸葛家族应该不错,何况诸葛亮还曾经在景升学院学过。如果是这样,襄阳四望族也许要拉拢诸葛家族了,通过娶其姐,又将月英嫁与诸葛家。
  这里我还想多嘴说几句,那篇文章《诸葛亮人生中的贵人:政治联姻成就了他一代贤相》,确实,我很欣赏这里面的分析,也很有收获,但对作者揣测古人心理的思路有点奇怪,这上面说“而且,这门亲事很可能不仅仅是黄承彦自己的主意,而是几个大族都认同或者说是都需要的结果。”还有前面的“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蒯、庞两家都是荆州的大姓,地位举足轻重。这门亲事一旦成功,表面上是黄家和诸葛家结成亲家,而实际上蒯、蔡、庞、黄这四家荆州的豪族大姓都成了亲戚关系”  也就是说,这些庞家、蒯家、黄家,都这么想通过成为亲家而掌握襄阳?那我怎么看到他们都没当官出仕,《襄阳耆旧记》上,刘表亲自请庞德公出山,庞德公说,我不想为我的子孙惹来麻烦,古时禹和汤把天下给了自己子孙,结果桀纣不还是不得好死?我只想保住家族的平安。  这四大望族,我认为,其中就蔡家比较善于钻营,把蔡氏女嫁与了刘表,庞家、黄家、蒯家,好像并没有对当地的野心。
  另外,通过对历史真正样貌的参考,大家如果现在有在传统宗族聚族而居的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知道,一个地方总是有那么几个大的宗族,这是到处都存在的吧,通婚的时候这些宗族之子、之女,一般都会成为别人择婿、择媳的首要考虑之选,这个道理从古人心理来分析没问题吧?(大家注意喽,古代择亲事凭借的东西可不多,双方成亲前是见不到面的,只能参考其他事)唐朝时候,山东卢家的女子,因为是历代望族,所以成了择媳的抢手对象。  按照古时候的规矩,门户相对,诸葛家虽然是逃难至此,在老家琅琊郡虽不是人口众多的家族,但也是历代簪璎之家,先生的两个姐姐嫁于当地望族蒯家、庞家,也是理所应当,况且庞家又是先生老师庞德公家,将姐姐嫁与老师家的人,庞家人自然是先生亲眼见到的的贤人之家,姐姐有这样的归处,自然也是好的。  可怜先生幼年失怙,及至逃难,连家族唯一的依靠,叔父诸葛玄也逝去,兄长又远在江东,只能自己为姐姐们筹划,将姐姐们按照常理嫁于当地门当户对的人家,也是对得起早逝的父母。我估计,如果当时有这个条件,先生的决定有可能通过书信跟江东的兄长商量过。  只是,如今有人揣测先生将二姐嫁与蒯、庞两家,是刻意谋求攀附上荆州的上流政治社会,我等不可救药的“亮粉”们自然很有意见,按照先生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先生是这样的人吗?为了自己的前途,将姐姐们作为攀附的阶梯?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要问了,这种“企图”还挺容易达到的嘛,你想攀附人家,人家就一定答应你?蒯家、庞家,就这么轻易的答应了这门亲事?他们怎么不攀附他人?
  就算姐姐的亲事真的对自己有利,那也是“副产品”而已,两全其美,岂不甚好?  也因此,类比黄家之事,先生固然是考虑到黄家在荆州的地位,但先生自小受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如果月英真是个不可理喻的富家女,先生只是为了自己政治前途而迎娶的话,岂不是给家里招乱子吗?  所以,明月连姻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不必多想,只是古代一个很寻常、很惯常的事罢了。  ?嗦了这么半天,其实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不知可有荆襄人士,对当地历史比较了解得,愿听指教。  4.“明月”之情,又是如何?  说到这个,真是相隔千年,后人说也说不清了,想来我们这些后人也的确可笑,纠结着先人的家庭做得甚么文章!  自从三年前识得先生和夫人,闲时就思之,真是设想过无数种可能。加上,本人与月英夫人又同姓氏,平生也偏爱自家姓氏之人,当然希望“明月”之情愈圆满愈好!可是,现实毕竟是现实,不可能都像电视剧里面一般。去年看到一本书叫做《解密诸葛亮的成长之谜》,里面的作者关于丞相与夫人的感情的看法,真是当时没把我哀叹死,里面的意思大概是夫人嫁与先生,完全是先生被襄阳望族欺负其没有家族地位,而夫人与先生也一直不和睦,最终到成都稳定下来后,先生还是娶了妾室。  当时我那个伤心啊,不可尽述。
  后来我逐渐怀疑这本书,不会是“哗众取宠”吧,因为我后来也看到有书叫《走下神坛的诸葛亮》,很多有学问的人都批判这样的作者是故作怪谈,以吸引人的注意。  关于“明月”之情,有两件事情必须弄清,目前我大概应该知道了其中一个。这第一个是,先生到底有没有妾室?诸位可能觉得我等很无聊,古人三妻四妾,是很自然的事,其实我也没有异议,比如苏轼和王朝云,朝云是苏东坡的妾室,但我也很喜欢朝云啊。但是不知怎么,到了先生这,我就极其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或许是太维护月英了吧。  那些认为先生有妾室的人,是因为这样一句丞相给李严写的信里面的话“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就这四字“妾无副服”,纠结死俺了!清代注解诸葛亮集的张树,还说了这样一段话“武侯之妾,其廉简可师,惜其姓氏不存”,哎,这个张树,他认为“妾无副服”中的妾,就是跟他家里面一样性质的“妾”!  然后,我就查阅“副服”是什么,古人都有正式服装,出门穿,女子也有,副服是另一套正式服装,无副服,也就是说,只有一套正式场合可以穿的服装。  那么这个“妾”又是指的什么呢?曾见有人在百度知道上问过,有个人答的非常好,他说,李严家比较奢侈,诸葛亮的《又与李严书》是想用自己来劝戒李严,这上面说“家无余材”,后面就是这个“妾无副服”了,如果这个“妾”真是后世讲的那种“妾”的话,这里面的逻辑就不对了,说家里勤俭,不说女主人,反而说地位较低的小妾很勤俭,难道女主人就可以奢侈了?这不合常理嘛。还有,给李严的信,本是劝诫别人的,反而说自己有小妾,这不是很奇怪吗?
  后来我逐渐怀疑这本书,不会是“哗众取宠”吧,因为我后来也看到有书叫《走下神坛的诸葛亮》,很多有学问的人都批判这样的作者是故作怪谈,以吸引人的注意。  关于“明月”之情,有两件事情必须弄清,目前我大概应该知道了其中一个。这第一个是,先生到底有没有妾室?诸位可能觉得我等很无聊,古人三妻四妾,是很自然的事,其实我也没有异议,比如苏轼和王朝云,朝云是苏东坡的妾室,但我也很喜欢朝云啊。但是不知怎么,到了先生这,我就极其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或许是太维护月英了吧。  那些认为先生有妾室的人,是因为这样一句丞相给李严写的信里面的话“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就这四字“妾无副服”,纠结死俺了!清代注解诸葛亮集的张树,还说了这样一段话“武侯之妾,其廉简可师,惜其姓氏不存”,哎,这个张树,他认为“妾无副服”中的妾,就是跟他家里面一样性质的“妾”!  然后,我就查阅“副服”是什么,古人都有正式服装,出门穿,女子也有,副服是另一套正式服装,无副服,也就是说,只有一套正式场合可以穿的服装。  那么这个“妾”又是指的什么呢?曾见有人在百度知道上问过,有个人答的非常好,他说,李严家比较奢侈,诸葛亮的《又与李严书》是想用自己来劝戒李严,这上面说“家无余材”,后面就是这个“妾无副服”了,如果这个“妾”真是后世讲的那种“妾”的话,这里面的逻辑就不对了,说家里勤俭,不说女主人,反而说地位较低的小妾很勤俭,难道女主人就可以奢侈了?这不合常理嘛。还有,给李严的信,本是劝诫别人的,反而说自己有小妾,这不是很奇怪吗?
  所以一段时间我以为这里的“妾”就是指的是我们月英,因为在苏轼的一篇文中,他提到一个宋神宗年间杨朴的故事,我发现,杨朴在皇帝面前称呼自己妻子为“妾”,所以我就认为妾无副服,可能是指月英。(感动了老半天呢)但是,后来无意间找到一个查古字的网站,发现“妾”在古时候经常用作“女仆人”讲,而且大家可以查查,好像貂蝉向其主司徒王允自称也称为“贱妾”,但却不是他的妾啊。自此,我关于武侯是否有妾室的“考证”也就没有再追究下去,我想,武侯在成都,军事国事那么倥偬,哪里还有时间去娶妾室呢。  关于“明月”之情,还有个问题,这个问题我真是难考证了,而且还与第一个问题有关,也是我想设想夫人能比较好地生活的最大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早在隆中,夫人就适于先生,但是,先生直到46岁左右才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呢?  先生大概在40岁之前向兄长诸葛瑾过继了诸葛乔,取字为“伯松”,当做自己亲生长子一样看待。诸葛乔过继给他时大概17岁左右,但是25岁就病逝了。我曾仔细查过,诸葛瞻出生年与诸葛乔病逝年相差很少,就在先生47岁这年,诸葛瞻出生,到了九、十月份左右,诸葛乔病逝。
  有些发重复了,哎。。
  这个史实让我不敢去想月英啊。诸葛乔后来成年后一直身体不好,他的病危,应该是在蜀建兴四年,这时候,一旦他死去,诸葛先生家这一枝血脉又要面临断绝的危险,古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诸葛瑾此时也只有诸葛恪一个,无人可过继啊。所以,这时,我有一个很可怕的设想,或许,就在这种危急中,先生娶妾室以得子嗣?  我又看过一位年轻历史博士写过的文章,他写到到成都武侯祠看诸葛瞻的塑像,觉得其英气绝非历史上丑女月英之子,而是其真正生母气质所传。  我虽然偏爱月英,但也得冷静思考,看到历史博士如此说,气是有些的,但更要冷静分析。诸葛瞻出生时先生已经47岁了,虽然不知道月英的年纪,但是应该也差不多比先生小两三岁左右,也就是说,月英当时至少已经43了,女子43岁如果生子,真是少见。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月英从前没有生子。  很多流传的故事都说诸葛先生25岁择妻,其实在古代这怎么可能呢?先生17岁至隆中,我估计安定下来3年后,也就是先生弱冠之后21岁,也要娶妻成家了。这期间在隆中的日子还算安稳,五六年间,竟然就无一子?后来先生出山,肯定也是携妻的,在湖南长沙等地,为什么二十年来都未子嗣,反而月英在40之后才生下诸葛思远?而且,恰好是在这支诸葛氏血缘快要断绝、诸葛乔将要离世的时候?
  我在《三国志》诸葛瑾传中看到一件事,可以参考,是裴松之注解的一段话“谨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妻死不改娶,有所爱妾,生子不举,其笃慎皆如此。(何焯曰:生子不举,此非人情,果崇不迩之德,无姬侍可也。顾千里曰:裴氏谓瑾之才略不及弟而德行犹纯,吾恐德行亦不及弟。即如出处一节,瑾能待三顾而出者邪?弼按:裴引《吴书》,非裴说也。)”这段讲诸葛瑾的话又开始令我纠结。妻死不改娶,原来在古代这是一种美德,可也“有所爱妾”,我就奇怪了,妻死之后续弦没什么啊,反而妻在的时候蓄妾就没关系了?古人的思维和今人还真是不一样。  这个顾千里也真是的,“裴氏谓瑾之才略不及弟而德行犹纯,吾恐德行亦不及弟。”一看到这句,以为他要针对娶妾室来议论一番,恐怕是要说诸葛瑾尚且还“有所爱妾”,而其弟并未娶妾室,这样我的所有疑问就解开了,我就不用眼巴巴的为月英写这篇文章,谁知顾先生笔锋一转,“即如出处一节,瑾能待三顾而出者邪?”扯到三顾上面去了。  不过既然提到出仕,我也不那么总是像仅仅纠结于明月情的俗人,也问一句,当年诸葛瑾为避乱而投奔江东,这里面怎么就能讲他不如其弟了呢?煞是奇怪。  言归正传,从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裴松之对于三国的情况写的很详细,对于诸葛瑾的家事都介绍了一番。  这里我不禁又要多嘴了,为了研究月英,我很感激两个古人啊,一个是西晋史学家习凿齿,一个就是裴松之。习凿齿写的《襄阳耆旧记》,对于研究襄阳实在是可靠的文籍啊;还有裴松之,他注解《三国志》的史学态度是很严谨的,对很多史料都是比较着使用。因为我想知道的是一个真正历史上的月英和历史上的丞相,对于那些编出来的故事,喜爱有什么用呢,都是假的。
  曾有一个学者式的人物,针对诸葛瞻生母说的很有道理,他说,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最后,写到诸葛瞻的时候,裴松之引用了《襄阳记》黄承彦一文,也就是表明,黄承彦就是诸葛瞻的外公,那月英就是诸葛瞻的生母。我是很愿意也敢于相信裴松之的,虽然要为先人或敬佩的人隐恶,但是,史学家是应该会如实记录的,如果有妾室,而且还是诸葛瞻生母,史学家不会不记载下来。  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月英嫁后二十多年,都没有子嗣,这太奇怪了,网上查的说有女儿诸葛果,我看《诸葛亮集》中,其中有一个道家的文籍说,成都有个道观叫“乘烟观”,相传丞相有女名果,在此证得道果升天。虽然这种记叙不可相信,但是,也好像只有这样一种说法才能解释合理:月英曾生的一个女儿,而女子在史书上是很少提及的,很可能以后那么多年,由于乱世纷争,先生军务倥偬,所以月英到40多岁才得诸葛思远。  但是,即使生的是女子,以先生的名气和后人热衷于为先生著述的热情,也应该记载于史册,女子嫁了谁?或是早殇?(襄阳记中就曾记述过诸葛仲茂早殇的女儿),或是真的去求仙道?总该有点蛛丝马迹才对。  可惜,就是没有,这让我又陷入苦恼之思。
  但是,对于我这种不可救药的人,我还会去旁敲侧击来探求的。  于是,我发现了另外一种状况。  诸葛先生的主公,也就是刘备刘玄德,他有不少夫人是吧?糜夫人、甘夫人,那他有几个儿子呢?他的最大的儿子是多少岁得的呢?  刘备最大的亲生儿子刘禅(就不算刘封了),应该算一算,也是刘备40多岁时候得的,嗯,这里我们能看出什么,这点和诸葛先生47得诸葛瞻很像吧。为什么他们君臣在40岁之前均无子嗣,《三国演义》里曾有一回描述刘备逃出城后丢下了妻儿,赵子龙去救小刘禅和两位夫人,结果好不容易才将刘禅和其母亲甘夫人救出,糜夫人死在枯井中。乱世之中,主子的妻小尚且要忍受战乱之苦,何况臣子的家室!  想到这一点,我就想起了曾经最初看过的一本小说式的《诸葛亮》,那是我在庠序最艰难的时期偶然借到的一本书,自此,我知道了先生和月英。那本书尽管是小说,很多虚构,但是,很多虚构还挺有道理的。比如他在解释为何月英早年无子嗣问题上,虚构了这样的情节:月英随夫出山,在长坂坡那一站中,城门失守,军士护送甘夫人、糜夫人和属下妻小逃离时,月英已有孕,在混乱的逃离途中不幸小产。之后直到成都,月英都因为忙于丞相府中的事,身体不济。  这里面有一段描写我很感动啊,书中虚构说,先生45岁时,月英向先生说,自己至今未能给先生生的一儿半女,心中甚是愧疚,希望为先生纳妾,以延家嗣。而先生看着操劳半生的夫人,随他四处奔波,几次不幸忍受小产的痛苦,而如今却要为他纳妾,便半开玩笑式的说“我现在都是半朽之人了,谁还看得上我这个老头呢?”
  建议楼主
把格式分一下   那样看得人多 回复也多
  小说虽然是虚构不错,但是不一定完全没有道理。至于隆中几年,我可以列举后世的人为例。古代男子基本上都是18岁成家,宋代苏轼即是如此,可他的大儿子也是几年之后(今核实,是7年)才得的;南唐后主李煜17岁娶周娥皇,长子也是几年之后才有。所以,在隆中安定的几年可能就是没有子嗣的。  至于出山之后,那就生活不再安定了。我曾在几年前看到一种极不合常理的解释,说先生出山后月英依旧在隆中,这怎么可能呢,我们知道,刘表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就投降曹操了,月英根本不可能再待在隆中,只能是随先生四处奔波,可能还去过湖南的长沙三郡。  如果真是我设想的那样,那我们的月英这一生就过的很可怜了,战乱流离之苦,可能还丧失过腹中之子。哎,哀哉哀哉。  所以有时候,看到有的书上称赞黄承彦择婿嫁女,我就有反对意见,就算是嫁于一世英才诸葛孔明,可又如何呢?何况诸葛未出山前,别人也没把他当做太大的人物(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现在网上有很多女子似乎有“来生定嫁诸葛”之心,恐怕你真正在月英的位子上,也不会多高兴的吧!如若当时黄承彦就只是把月英嫁与了当地蒯家或庞家,过隐士生活(想必月英定然习惯,她父亲不也是如此),岂不比做诸葛夫人这一生要过的轻松。
  在后人的眼里,诸葛孔明似乎总是那么云淡风闲,只不过晚年大志未成而已,其实诸葛孔明的一生甚为艰难,三岁丧父,八岁丧母,由叔父抚养长大,又在少年时经历战乱,被迫远离宗庙,南下逃难。据“武侯春秋”(《探索发现》上的学者分析)推测,其叔父携其姐弟四人往豫章郡赴任,却在政治斗争中丧生,少年时的先生亲见叔父死于斗争之中。  虽然先生后来在荆襄一带度过了一段求学成才、又受三顾而出山施用于世的人生,但究其一生,乱世征战,政治上用尽心力,鞠躬尽瘁,操劳一生。  一个当地望族家的女子,本可以在此乱世中凭借家族,稍稍度过安稳的一生,可偏偏为什么,命运让她随一个虽有才学却命途坎坷的人在乱世中漂泊呢?  所以我常常以为,黄承彦这种择婿嫁女,从一定程度上说,没啥可推崇的,不是将姑娘向苦中推吗?  依着这种想法,我对我另外的一种设想也释然了,我曾悲哀和消极地设想,明月情一定淡之又淡,甚至真的如从前那本《解密诸葛亮成长之谜》中所写,我所敬佩的先生和我所挂念的月英之间,矛盾重重,历史不过是误传而已。或者,以先生的德行,不至于矛盾重重,但依先生写给外甥的书中“慕先贤,绝情欲”,又参考了古时候人们的心理,这段明月情真是后人戴着放大镜去看的结果,历史中与先生一般有名、德行相近者无数,如唐朝的韩愈等等,怎么就没听过什么关于他们夫人的事呢?还有,看看我们现在,生活中杂事种种,哪有那么多机会感慨情呢?当时啊,就是只道是寻常。
  娑婆世界的不完美,也体现在此,追究一个历史的真相,仅仅凭借不多又不一定准确的史料,怎么够呢?何况,通过这史料,通过先生的文集,我连先生究竟何等样的人都不能知道,何况未留下太多记载的月英,我更加不知道真正的黄氏是否就是我心中的月英。  “太上以忘情”,先生的学识和禀性决定了这一点,他不是李煜、纳兰之辈,从嘉和纳兰都是天生多情之人,自然对身边人无限留念,而先生心系天下,学识过人,从小在乱世中曾有过刻苦铭心的流离乡土的经历,是要匡扶天下的人,又在出仕后劳累于政务、军务,无暇顾及其他。  其实我们也是如此,忙于各种事物,即使对身边人有感激之情,又怎么能时时思之,佛家说,人心一天之中都在妄想,想着其他事,又怎么能顾及其他?  宇宙洪荒,对于旷远不能测想的时空而言,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何况释家有轮回之说,一世的缘起缘灭,太短暂了,先生住世也只有54年之长,与我时时牵念的月英之间,或许真正可说的事太少了,又不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算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也不过一时绿绮之谈,老去时又当如何呢?
  都是为了一本书。
  有时我也自笑自己,虽说年少容易思绪多,可是,我完全可以去想、去研究李煜和娥皇、苏轼与朝云,或是杜工部也行啊,不是有“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吗?我怎么这么倒霉,偏偏牵念于先生和月英呢,一点确切的史料都没有,只能空想,又不敢胡乱篡改历史的真实。  诸相非相,当世间要么是有为者闻罢先生的品德而泣下沾襟,要么是佳人牵念于先生的云定风闲,我本来会绕进去的,可是,却因为更惦念月英而出来静思。  或许真的是这姓氏在作怪,我虽然很喜欢东坡先生的朝云姑娘,却总有隔膜之感,而对于月英,却看做自家人,真是风魔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从我知道有诸葛夫人黄氏开始。  然而我在生活忙碌中还会常常不愿想起这些,太无聊了,诸位可否认为我是这样,我有其他事要忙,有人生路要仔细走,哪有心思去探究这么一个无聊的事,何况娑婆世界,我们本该时刻心向浮屠,四大非有,五蕴皆空,每每玄思之,就自然把关于月英的妄想给忘了,并在心中斥为障碍,以后忘了诸缘当将此化为方便般若。
  好文~我喜欢~更喜欢楼主最后的感慨!先生英明之世不会选错的~月英!
    刘备史书上记载,数失妻子,甘糜皆非正室。  古人妻子是指妻儿,可见刘禅不是长子,只是在战争中失散了,这和在长征中丢数子情况相似。  可诸葛却无这记载,而且在出山之前三五年,是相当平稳没个一男半女说不过去,可到40岁又生子,只能是纳妾。  娶妻尚德,纳妾取貌。古代有妾不算事,
  首先跟楼主握个手,因为我也是对这对夫妇情有独钟的人。  先自陈,孤系亮粉一枚  有几个想法跟楼主和大家分享下:  1.很多人定性这两人的姻缘为政治婚姻,并以此来揣摩丞相可能的阴暗和功利,我觉得必须要弄清如下的事情:  A.不是孔明上门求亲,是黄承彦主动嫁女儿,所以以此说先生功利,实在偏颇。  B.孔明从这段婚姻里得到了什么。他可能因此打入了荆州更高层的社交圈(但其实我觉得以他两位姐姐所嫁也能部分实现),可能在了解时局上更加方便,但是没有证据显示更直接的利益,比如一官半职或者别的。因此,说政治婚姻,有失公允。  C.那是不是没有利益的考虑呢?当然我认为也不完全是的。一个正值觅亲的男子,一位和自己关系交好的当地的有地位的长辈要把自己女儿嫁给自己,我觉得是很难拒绝的。一方面,不方便拒绝;另一方面,那个时代又不是自由恋爱,娶谁不是娶,有一个主动提出的家世和自身条件不错的姑娘,为什么不答应。  好,说到自身条件不错,我们来说另一个问题。  2.黄氏的才华(为了行文方便,下文还是姑且称呼她为月英吧,虽然我一直觉得这不应该是她的本名)。  我个人认为,黄氏是有才华的,而且是很有才华的。  原因,黄承彦的说法,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古人爱谦虚我们是知道的,所以丑女和黄头黑面我认为也是一定程度的谦辞,所以才这样的逻辑下,“才堪相配”这句话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一个女孩子,在谦虚的说法下,都能是和武侯才堪相配,那么很难想象,其实她不过尔尔。而且在一个女子重德轻才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黄老先生,如果不是因为才,确实是女儿的一大优点,我想,也不至于此。  3.丞相到底有没有纳妾  我个人的认为是,说不好,但是没有纳的可能性比较大。  原因,从丞相的子嗣问题来看。  第一,丞相过继诸葛乔,是明显为了解决子嗣问题,而如果要纳妾,我觉得这个时候纳是特别名正言顺的。因为月英多年无出。  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去向身在不同利益阵营的哥哥,过继了一个小孩。  从侧面说,我认为这是对月英的爱和责任。  第二,诸葛瞻出世的时候,诸葛乔还没有过世,这就意味着,这个孩子不是在一个丞相绝后的情况下出生的,也就意味着,一直没有纳妾的丞相,也一直没有特别的需要纳妾的必要(基于丞相的给外甥书里绝情欲的说法,我认为他为了私欲纳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你自己风流倜傥,然后告诉自己的子侄辈要绝情欲,不会是他可能做得出来的事。所以如果要纳妾,对丞相最可能的是子嗣问题)。  至于女性生理学,月英为什么一直无所出而四十岁多能怀孕,这个不是我能讨论清楚的话题,请生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童鞋来。我只能说,不能因为小概率,就否定掉可能性。  第三,关于妾无副服。我觉得这里的妾应该统称家里的女眷。因为如果一个人要说他穷,他肯定要说他的妻子连副服都没有,因为妻子是家里地位最高的女性,她都没有,其他人就不必说了,如果说妾没有,妾的地位高于婢女又低于妻,这句话就没什么说服力。以丞相的逻辑,不会采取这样的说法。  4.关于嫁给诸葛  好吧,其实孤在热爱这对夫妇之余,也是深深的嫉妒羡慕黄姑娘的人之一啊。  不过嫁给孔明,确实诚如楼主所说,在当时来看,未必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  一方面,是身世颠沛流离,另一方面,我认为,丞相的男女观念是非常传统的,即,丞相是一个,呃,应该相当重男轻女的人(丞相,我只是猜测,您息怒……)  A.送司马懿女式服装的事。  B.丞相写过一篇《与张裔教》:   “去妇不顾门,萎韭不入园,以妇人之性、草莱之情,犹有所耻,想忠壮者意何所之?”   翻译过来就是:被休的妇人不会再回头看故家的门,枯萎的韭菜不会再要回到园中,以妇人之性、草木之情,还知道什么是耻辱,再想想一个忠诚慷慨的人会怎么做呢!   C.丞相确实心里只有天下。虽然这句话挺起来很像口号或者台词,但是我觉得对于孔明而言,这句话是非常真实的。他只有大志,而没有私情。这个论述起来过于长,我已经写了太长,就不再赘述了。  感谢LZ,其实我是长期潜水党……如果不是遇到你在讨论这个话题,我也没想到我能絮絮叨叨写出这么多字来。
  我觉得也是没有,如果说俭省,纳妾本身就是奢侈。女人四十多岁生育在古代并不困难,武则天母亲四十四岁才结婚生的她们姐妹,三言什么的也有多年不育求神拜佛最后四十岁生子的例子。所以就是多年无出,忽然有了也不稀奇。  可是,你说诸葛亮为啥观念那么超前呢?(不过古人虽然认为三妻四妾是当然,同时也认为专一是美德)
  楼猪“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何时的东东?有没有对号不对座的意思呢?  中国历朝历代对于女子的价值观都有些不同的,阁下说的这种说法是朱熹那个扒灰的主张的吧。  汉朝时期究竟风土如何至今难辨,不过当时有纳嫂一说,而且还比较普遍。而后来到了标榜朱熹圣人的那群人口里则变成了嫂娘,这个不说是天壤之别最少也是牛唇没对上马嘴吧。  楼主以此为据未免有先入为主之嫌。
  楼主的分析很有意思,赞一个!
  还蛮前的 不错不错
  古人崇尚乌发雪肤 说明肾好肝好 黄发黑肤大概身体排毒功能差 不一定丑 但是不咋健康就是了
  古人崇尚乌发雪肤 说明肾好肝好 黄发黑肤大概身体排毒功能差 不一定丑 但是不咋健康就是了
  感谢各位的评论啊,一开始发这个帖子,就看见点击量好少,只见一点点往下沉,都不太想管它了,所以许久都没到天涯上来。我这篇小文章还没有结束,后面还有些要修改,有时间一定发上来,各位指点指点。。
  @黄初八年  21:55:51  首先跟楼主握个手,因为我也是对这对夫妇情有独钟的人。  先自陈,孤系亮粉一枚  有几个想法跟楼主和大家分享下:  1.很多人定性这两人的姻缘为政治婚姻,并以此来揣摩丞相可能的阴暗和功利,我觉得必须要弄清如下的事情:  A.不是孔明上门求亲,是黄承彦主动嫁女儿,所以以此说先生功利,实在偏颇。......  -----------------------------  嗯嗯,感谢分享观点,我写的东西也只是其中颇多猜测,只是列出了很多可能性而已,主要苦于史料稀少,以及今人的生活状态和古人大相径庭,所以不能理解古人的想法,虽然研究月英(或称黄硕,其实史书上没有名字)好像有点无聊,可是既然大家有很多人都喜欢她,为何不研究呢。欢迎继续讨论,我再修改未发表的部分。
  @骊山之上风云起  22:47:24  楼猪“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何时的东东?有没有对号不对座的意思呢?  中国历朝历代对于女子的价值观都有些不同的,阁下说的这种说法是朱熹那个扒灰的主张的吧。  汉朝时期究竟风土如何至今难辨,不过当时有纳嫂一说,而且还比较普遍。而后来到了标榜朱熹圣人的那群人口里则变成了嫂娘,这个不说是天壤之别最少也是牛唇没对上马嘴吧。  楼主以此为据未免有先入为主之嫌。  -----------------------------  确实,这个我是不很清楚。如果汉朝时候真的不似后来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是也能欣赏和培养女子的才德,那就更好了,只是还不知道具体史料是如何记载,若能如此,我的疑问也就减少了。其实,我在参考蔡文姬的文学成就时,就觉得那句“才堪相配”不是空话,应该黄氏确实有才能(若能这样确定,我是更加高兴的了),只是疑惑《世说新语》“贤媛”篇为何没有记载?
  楼主这种排版方式 难以阅读
  @让2飞一会  15:51:15  好文~我喜欢~更喜欢楼主最后的感慨!先生英明之世不会选错的~月英!  -----------------------------  呵呵,谢谢夸奖不才的小文章啦。
  @wzm-07 17:01:47  刘备史书上记载,数失妻子,甘糜皆非正室。  古人妻子是指妻儿,可见刘禅不是长子,只是在战争中失散了,这和在长征中丢数子情况相似。  可诸葛却无这记载,而且在出山之前三五年,是相当平稳没个一男半女说不过去,可到40岁又生子,只能是纳妾。  娶妻尚德,纳妾取貌。古代有妾不算事,  -----------------------------  “刘备史书上记载,数失妻子,甘糜皆非正室。  古人妻子是指妻儿,可见刘禅不是长子,只是在战争中失散了,这和在长征中丢数子情况相似。”这段话,在下确实不知道,学习了!以后研习之。
  (暂定的结尾,今后或会更改)  然而人心无定性,在未得悟之前的俗世之中,如若有闲暇功夫,与其去做无谓之事,不如想想这个同在贤劫的女子,虽然离我有1800年之远,有时我真希望她只是一个历史中的普通人,研究她只是为了去了解当时东汉末年的人生生活,以此证实佛法。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与她同时代的人,识得她的人、了解她的人,反而没有认真思量过这个人,而千年之后,偏偏叫一人陌生人,妄图穿透这厚厚的千年迷雾,了解一个与自己没有什么多大关系的人。  作为我,其实对于明月之间究竟如何,是淡到极致,甚至矛盾重重,若许可能我都能接受了,凡心如沾泥之飞絮,不随杨花随意狂,历史真实若真是那样,也不足为怪,苏轼曾说(其实他是引用孔融的话)“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现实就是现实,不是文学作品。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虽同在贤劫,但境界各殊,千年之谜,岂能一朝为我辈解开呼?必当从依般若波罗密多,上达无色之界,才能理解贤人的志向和人生。  隔叶黄鹂谨书于壬辰年初
  结尾自己有些妄谈佛法了,不喜的高人还请手下留情。。
  @隔叶黄鹂空好音  14:53:16  (暂定的结尾,今后或会更改)  然而人心无定性,在未得悟之前的俗世之中,如若有闲暇功夫,与其去做无谓之事,不如想想这个同在贤劫的女子,虽然离我有1800年之远,有时我真希望她只是一个历史中的普通人,研究她只是为了去了解当时东汉末年的人生生活,以此证实佛法。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与她同时代的人,识得她的人、了解她的人,反而没有认真思量过这个人,而千年之后,偏偏叫一人陌生人,妄图穿透这厚厚的千...........  -----------------------------  前辈文采之斐然,让我辈瞠乎其后,望尘莫及
  我觉得陈寿是离诸葛亮最近的人,他写进正史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来猜度了吧,他何必硬要将美说成丑呢?
  @隔叶黄鹂空好音  14:53:16  (暂定的结尾,今后或会更改)  然而人心无定性,在未得悟之前的俗世之中,如若有闲暇功夫,与其去做无谓之事,不如想想这个同在贤劫的女子,虽然离我有1800年之远,有时我真希望她只是一个历史中的普通人,研究她只是为了去了解当时东汉末年的人生生活,以此证实佛法。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与她同时代的人,识得她的人、了解她的人,反而没有认真思量过这个人,而千年之后,偏偏叫一人陌生人,妄图穿透这厚厚的千...........  -----------------------------  @唯楚有才01
19:09:00  前辈文采之斐然,让我辈瞠乎其后,望尘莫及  -----------------------------  呵呵,不敢当,过奖了啊!
  @再别康桥75
19:14:43  楼主盖楼速度不够快啊???等得慌!    -----------------------------  嗯,这个文章是我一个月前写的,写最真实的感受,实在不能像写手一样随便写写就能出来的,哎,也是才学有限,暂时还再写不出什么,什么时候有了新的感受,再写上来,呵呵。
  @坚强的bubble
19:28:16  我觉得陈寿是离诸葛亮最近的人,他写进正史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来猜度了吧,他何必硬要将美说成丑呢?  -----------------------------  陈寿的《三国志》里没有提到黄氏夫人啊,阁下说的是?记载入史料且比较可信的只有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但是黄承彦说的那句“家有丑女,黄发黑面,而才堪相配”不一定就是表明黄氏之丑啊,这个只要通过了解黄承彦在史料上记叙下来的个性,就会对这个自荐嫁女的这段话产生怀疑,我这个文章,正是因这个怀疑发起的。
  @坚强的bubble
19:28:16  我觉得陈寿是离诸葛亮最近的人,他写进正史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来猜度了吧,他何必硬要将美说成丑呢?  -----------------------------  @隔叶黄鹂空好音
21:57:03  陈寿的《三国志》里没有提到黄氏夫人啊,阁下说的是?记载入史料且比较可信的只有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但是黄承彦说的那句“家有丑女,黄发黑面,而才堪相配”不一定就是表明黄氏之丑啊,这个只要通过了解黄承彦在史料上记叙下来的个性,就会对这个自荐嫁女的这段话产生怀疑,我这个文章,正是因这个怀疑发起的。  -----------------------------  哦,我上面说“陈寿的《三国志》里没有提到黄氏夫人”其实有一些不准确,因为陈寿原文虽然没有提到,但是裴松之注解的时候的确有,但是这不是陈寿写的,是吧?而是裴松之引用习凿齿《襄阳记》中的话。
  黄月英???工神啊。。。。。。。。被她的投石车打的找不到北。。。。
  先马再看之~~~~~~~~  LZ辛苦!!‘  爱孔明啦!!O(∩_∩)O哈哈~还有月英~~~~?
  先马再看之~~~~~~~~  LZ辛苦!!‘  爱孔明啦!!O(∩_∩)O哈哈~还有月英~~~~?
  楼主好文采,也是一大才女呀。
  @石板桃园
19:20:59  楼主好文采,也是一大才女呀。  -----------------------------  呵呵,这个不敢当。。。。。
  史料或言其丑,可总会有人认为其面纱下是一张绝美的脸,而且还是不少人。你会为此纠结,正说明你心里还是倾向于她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其实,不管是美丑,只需要记得自己心里的她是偏偏仙子般的人儿就好,这是你仰慕的人。。。
  @轻扶慢摇
21:01:03  史料或言其丑,可总会有人认为其面纱下是一张绝美的脸,而且还是不少人。你会为此纠结,正说明你心里还是倾向于她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其实,不管是美丑,只需要记得自己心里的她是偏偏仙子般的人儿就好,这是你仰慕的人。。。  -----------------------------  嗯,阁下的话很在理,确实,历史的真相或许真得难以探求了。但我们眼中的历史人物却是自己的“心中之相”而已。
  好文章,就是要顶上去。
  这个黄月英比较中意吧?
  @隔叶黄鹂空好音  11:58:42  我在《三国志》诸葛瑾传中看到一件事,可以参考,是裴松之注解的一段话“谨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妻死不改娶,有所爱妾,生子不举,其笃慎皆如此。(何焯曰:生子不举,此非人情,果崇不迩之德,无姬侍可也。顾千里曰:裴氏谓瑾之才略不及弟而德行犹纯,吾恐德行亦不及弟。即如出处一节,瑾能待三顾而出者邪?弼按:裴引《吴书》,非裴说也。)”这段讲诸葛瑾的话又开始令我纠结。妻死不改娶,原来在古代这是一种美德,可.....  -----------------------------  关于“妻死不改娶”这段  小子私以为古时所谓妻妾中妻为贵,妾为轻。  妻子在或死,妾都是可娶的,无伤大雅的。  但妻死后,续弦或者再娶都是很严重的。  这表明丈夫心里没有太重视之前的妻子。  毕竟,在古时妻不仅仅是夫妻关系,更是一种名声与地位。
  @zhonghui-01 09:48:21  @隔叶黄鹂空好音  11:58:42  我在《三国志》诸葛瑾传中看到一件事,可以参考,是裴松之注解的一段话“谨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妻死不改娶,有所爱妾,生子不举,其笃慎皆如此。(何焯曰:生子不举,此非人情,果崇不迩之德,无姬侍可也。顾千里曰:裴氏谓瑾之才略不及弟而德行犹纯,吾恐德行亦不及弟。即如出处一节,瑾能待三顾而出者邪?弼按:裴引《吴书》,非裴说也。)”这段讲诸...........  -----------------------------  哦,是这样啊,学习了。
  原来蔡帽是孔明老婆的亲舅舅啊,曹操中反间计杀蔡瑁,孔明这小子还挺高兴的嘛。
  原来蔡帽是孔明老婆的亲舅舅啊,曹操中反间计杀蔡瑁,孔明这小子还挺高兴的嘛。
  一直觉得月英不丑,而且我是坚定的一妻党
  @李释闲
18:37:36  一直觉得月英不丑,而且我是坚定的一妻党  -----------------------------  嗯嗯,在下也是如此。。无奈史料太少。。对于这样的人物,历史怎堪忘记?
  蔡瑁是黄承彦的妻舅,不知出自何书?我想看看!
  @红尘幻影-09 22:01:32  蔡瑁是黄承彦的妻舅,不知出自何书?我想看看!  -----------------------------  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上可以找到。
  有意思
  楼主的分析很温情,不错
  @幽然之境
01:40:06  楼主的分析很温情,不错  -----------------------------  谢谢夸奖了。
  :黄月英是隐士黄承彦的女儿,女承父志,其才学也许不会差到哪里去,但诸葛亮我就不敢恭维了!
  @黄初八年  21:55:51  首先跟楼主握个手,因为我也是对这对夫妇情有独钟的人。  先自陈,孤系亮粉一枚  有几个想法跟楼主和大家分享下:  1.很多人定性这两人的姻缘为政治婚姻,并以此来揣摩丞相可能的阴暗和功利,我觉得必须要弄清如下的事情:  A.不是孔明上门求亲,是黄承彦主动嫁女儿,所以以此说先生功利,实在偏颇。......  -----------------------------  我觉得你的分析很有逻辑。  只是诸葛亮47岁才得长子,让人觉得有点疑问。因为月英的年龄应该和孔明差不多,暂且算她45岁吧。过了这个年龄之后才生了几个孩子,虽然生理上是可能的,但是有难度。  从出事表和诫子书来看,可能是孔明一生鞠躬尽瘁,到了晚年才想到自己的香火问题。
  在下不才,试问诸位有没有觉得黄氏奇丑无比,但不便说丞相夫人其貌,只好中规中矩的说黄发黑?我们分析此事,也要从诸葛身上分析,诸葛本人淡薄名利,这就是为何跟着弱势的刘备,还有他写的“非淡泊以明志...”,那么娶黄氏的真正原因是黄氏有共同爱好,并且学识渊博,但才能一定没诸葛高,如此,为何重点培养的伯约,没有派回成都静心学习呢?另外有一点,为什么没有太多关于黄氏的记载?可以从诸葛的朋友发掘,元直其才,在火烧曹兵后,天下才知晓元直其才,然尔之前就算有闻他胆大机智,但还是没有发迹?黄老先生也没有逢人就说谁谁有才,看来他们都是不在乎名利和,元直的母亲的义也是通过元直才体现出来的,那么徐母生前更多的事情也没发掘,所以说他们这些人也不喜欢炫耀,诸葛一定如此,有人说写诗赏心,那只能是中等文采,如能将公文写的有血有肉,可谓大才,诸葛生平未曾写过歌赋咏叹的,是不是?回复第44楼(作者:@坚强的bubble 于
19:28)  我觉得陈寿是离诸葛亮最近的人,他写进正史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来猜度了吧,他何必硬要将美说成丑呢?  ==========  
  在下不才,试问诸位有没有觉得黄氏奇丑无比,但不便说丞相夫人其貌,只好中规中矩的说黄发黑?我们分析此事,也要从诸葛身上分析,诸葛本人淡薄名利,这就是为何跟着弱势的刘备,还有他写的“非淡泊以明志...”,那么娶黄氏的真正原因是黄氏有共同爱好,并且学识渊博,但才能一定没诸葛高,如此,为何重点培养的伯约,没有派回成都静心学习呢?另外有一点,为什么没有太多关于黄氏的记载?可以从诸葛的朋友发掘,元直其才,在火烧曹兵后,天下才知晓元直其才,然尔之前就算有闻他胆大机智,但还是没有发迹?黄老先生也没有逢人就说谁谁有才,看来他们都是不在乎名利和,元直的母亲的义也是通过元直才体现出来的,那么徐母生前更多的事情也没发掘,所以说他们这些人也不喜欢炫耀,诸葛一定如此,有人说写诗赏心,那只能是中等文采,如能将公文写的有血有肉,可谓大才,诸葛生平未曾写过歌赋咏叹的,是不是?回复第44楼(作者:@坚强的bubble 于
19:28)  我觉得陈寿是离诸葛亮最近的人,他写进正史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来猜度了吧,他何必硬要将美说成丑呢?  ==========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