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辣眼睛系列,每次看见他的肚兜我都有想关电视的冲动!【心灵营养】这7种认知偏差,正让你越来越蠢
这7种认知偏差,正让你越来越蠢
壹心理创作者 | 张真Derek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精选(ID:yixinlijx)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日,西班牙 Los Rodeos 机场见证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空难。严格来说,这不能算是一场 “空难”,因为事发之地是在机场的跑道上,飞机尚未起飞。
那天,由于某地的恐袭事件,大量飞机备降西班牙小小的 Los Rodeos 机场。这机场只有一条跑道,再加上天候不良大雾弥漫,跑道上的能见度非常低。
大量飞机堆积、机场承载量和天气航空管制,直接导致旅客的大面积滞留,而且乘客只能在机上坐着等候,烦躁的心情、无休止的抱怨和投诉,可想而知。
1977年在空难发生几小时前的KLM 4805次航班
图片来源:Wikipedia
突然,在塔台还没下达起飞许可前,荷兰航空 KLM 4805 次航班居然发动了引擎、在跑道上开始加速、准备起飞了!!
然而,在跑道中段被雾气掩埋着的,还有另一架泛美航空 Pan Am 1736 次航班。
当 KLM 的机长最终在跑到上发现 Pan Am 时,一切都已经太迟、太迟、太迟了。两架波音 747 在跑道上迎头相撞……
空难现场示意图,蓝色为KLM,白色为Pan Am
动图来源:Wikipedia
KLM 的班机上,全员殒命;而 Pan Am 的班机上,也仅有 61 位幸存者。
这场空难,至今仍是航空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起人为灾难,无情地夺走了 583 个鲜活的生命。
国际联合空难调查组最后的结论是:KLM 机长在未接到塔台明确的起飞许可前、并在跑道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擅自起飞,负有最大的责任。
问题是:这位机长,您是疯了吗?怎么会作出如此愚蠢的决定???
根据空难调查组提取的黑匣子语音记录和事后的飞行员状态分析,心理学家发现:是飞行员脑中的认知偏差在作祟。
今天这期心理0时差,精选君带领大家解析生活中最为常见的 7 种认知偏差。虽然屏幕前的你未必是飞行员,但无处不在的认知偏差,正在不知不觉间掌控你人生的方方面面、可谓是无孔不入。
清楚、充分地认识这些偏差,是你学着驾驭它们的第一步。
01Loss Aversion 损失厌恶
心理学家认为,导致荷兰航空 KLM 机长犯下致命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损失厌恶」这种认知偏差。[1]
什么叫损失厌恶呢?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丢失一百元的难过,和获得一百元的开心相比,你觉得哪个更大?
损失厌恶偏差告诉你:前者比后者更大。我们对那些可能失去的、已经失去的东西,要比可能得到的、已经得到的同等东西,都更为敏感、更为关注。
在 KLM 那场空难中,机长当时承受着多重压力:乘客的抱怨、机组人员快 hold 不住场面连机上吃的喝的都消耗殆尽了所以经常询问机长 “我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起飞啊”、他本人的准点飞行记录被打破、航空公司对燃油和接下来其他航班受影响的敦促、在此地留得越久积压的航班就可能越多逗留时间就更长…………
对比这些他面对的让他厌恶、带来压力的、让他可能承受损失的东西,此时此刻继续留在机场待命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安全。嗯,继续留着当然安全,但是安全这种东西,我们人不经常就是在失去后才懂得要珍惜和小心谨慎的吗?
比起尽快起飞能解决上面的所有问题来源,“安全” 两个字,无论这位机长经验多么丰富、多么训练有素,都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于是乎,灭顶之灾。
其实吧,这种偏差我们所有人都有。只是当这种偏差发生在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时,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心理学家给这个偏差起名 “损失厌恶”(也有的教科书翻译为 “损失趋避”),其实是非常讽刺的:恰恰是因为这种趋避损失的认知,我们反而在不经意间要承受更多更多的损失。
除了 Loss Aversion,生活中还有几种特别常见的认知偏差。它们的恐怖之处就在于:我只要说出来,你都能秒懂,但就是很难克服。
02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可利用性法则
问你一个问题:作为交通工具,飞机 VS 轿车,哪一种更危险?
许多人都会错误地回答:飞机。
这是因为,每次有一架飞机发生空难,全球的新闻媒体都会报道紧急新闻,于是有关那次空难的资讯、图像、遇难者家属的悲怆…… 都会鲜明地印刻到我们的脑海中(特别是在刚才看完上面 KLM 那场空难后,你会更清楚地体会到这种认知偏差)。
然而大数据告诉我们:我们死于一场车辆交通事故的机率是 1/84,而我们在一场航空事故中殒命的机率才只有 1/20000…… [2]
在这么明显的数据面前,为啥我们还是会本能地觉得飞机更危险呢?甚至还有人会因此害怕飞行、绝对坐不了飞机、一想到要上飞机都会浑身冒汗。
这就是「可利用性法则」:世界上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当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判断、下一个决定的时候,什么事情我们更能清楚地回忆起来、从记忆里调用出来、我们就会基于这些最鲜活的记忆来做判断、下决定。
大脑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为了帮助我们节约时间。但有些时间省了之后,结果未必高效,反而会带我们走向谬误。
我们再来看一个认知偏差,还是和机率、概率有关的。
03Gambler's Fallacy 赌徒谬误
买过彩票的人肯定有这样的经历(或者你自己很可能就有这样的想法):
大乐透,18 这个数字已经在开奖号码中连续出现 5 期了,下一次千万不能再买 18 了。但是呢,过去 5 期里都没有出现过 19,这回可以试试买 19 嗯~
艾玛你清醒清醒点吧!有点数学和统计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完全随机的事件中,18 和 19 这两个彩票数字,无论之前在实际开奖的数字里出现过几次,由于每期摇奖都是和往期互相独立的,所以下一期的结果不会受到前几期的一丁点影响。
这就好比我们扔硬币,如果连续扔出了很多次正面,我们就会天真地以为 “下一次扔出反面的概率很大了!” 省省吧,无论你扔多少次,正反面的概率永远也只能是五五开。
所以!反正是纯碰运气的事情,要是你真认准了 “18 要发” 是你的幸运数字,还不如一直坚持下去比较酷呢~ 反正…… 换来换去都没差。
在 “赌” 这件事情上,还有另一种相关的认知偏差:积极预期偏差(Positive Expectation Bias)---- 如果连续遭遇了几件倒霉事,我们再遇到霉运的机率肯定越来越小了,接下来好运会越来越旺的。
艾玛,继续奉劝你:清醒点吧!!赌徒谬误没办法帮你转运,再加上积极预期偏差,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
多少人赌上了瘾,不可自拔,输光积蓄不说,还欠了一屁股债。
运气就是运气,每一次赌博的结果都是随机决定的。给自己设定一个用来娱乐性赌博的预算上限,玩完了就收手,才能避免悲剧啊!
来听听《武林外传》里,李大嘴的老娘,大名鼎鼎的断指轩辕本人,是怎么评价 “赌” 这件事的:
04Anchoring Effect 锚定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很有趣的实验,题目叫做:“你的***号码是多少?”
研究人员让实验参与者报上自己***号码的末两位,接着给他们看一瓶红酒,问他们愿意付多少钱入手这瓶酒。
结果呢?***末两位数字 ≥ 80 的人,比***末两位 ≤ 20 的人,出价足足高了 $20 美元(约人民币¥120)。[3]
在这项实验里,无论是***号码,还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红酒价格,都是数字。而第一个出现的数字(第一个接触到的信息),会成为人们脑中的一柄 “锚(anchor)”,像是船只靠岸抛下的锚一样,死死地固定着我们。而你接下来在同类信息中作出的判断,就像这艘船,肯定跑不远了。
---- 这就是认知偏差之「锚定效应」。
在上面的例子中,***末两位数字高的人,愿意出的钱也高处了许多;相反***末两位低的人,出价也就低了许多。虽然,这瓶酒没有变过;虽然,***号码和红酒的价值没半毛钱关系。但我们的大脑,真的就是这么神 (wu) 奇 (yu)。
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可能入的坑也真心不少。
求职 && 好不容易进入了最终面试环节,面试官问你预期薪水多少。如果你对这家公司和这个行业不了解、对自己劳动力的价值也缺乏充分预估,这时候对方说 “你觉得 6K 如何?” 我们就很可能以 6K 为 “定下的锚”,就算最后争取到了更高的薪水,也只是以 6K 作为基准。
购物 && 假设哪天苹果即将发售 iPhone 9(好吧这也不是假设,下一代苹果迟早要来的),作为一位疯狂果粉,你想成为全球第一批拥有最新型号的人!怎么办?你打听到了一家手机店有渠道可以原厂首发预购,全国仅此一家有这个渠道,要价¥19999。你和店家讨价还价,唇***舌战,最后¥18888 入手。呵呵,隔壁老王最后和你同一天买到,但只花了¥16666,你造吗?你当然不造,因为在信息有限、无法货比三家的情况下,商家给你开的第一个价格,就是他们给你定下的锚啊!
不过…… 要是我们真的花了大价钱却买到了不咋地的东西,怎样才能消除内心的烦躁和懊恼呢?别急,大脑用上一种认知偏差让我们剁手,自然也会再激活另一种认知偏差帮我们治愈剁手后悔症,你往下看。
05Buyer's Stockholm Syndrome
消费者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精神疾病,也称 “人质情结” 或 “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种情感会让被害者对罪犯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这个病症由在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和人质劫持案得名。当时,人质中一名女职员 Christian 竟然还爱上了劫匪 Olsson,并在 Olsson 服刑期间与其订婚……)
放到消费的语境里,如果橱窗里让我们爱不释手垂涎欲滴最终狠下心剁手的商品就是个绑架我们金钱的歹徒,我们同样有可能为买来的东西寻找各种理由。
这种综合症还有一个同义词,「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 消费合理化」:
“这件衣服今天不买,过几天换季了就没有了!”
“难得看到这么给力的折扣,促销活动随时都有可能结束的!今天买到就是赚到,不然下次买的时候反而更亏!”
“确认过眼神!我已经很久没在逛街的时候对某件商品有一见钟情的感觉了!”
“别家的同类产品虽然更便宜,但我这个更好看、材质更好、而且我买的那家店保修政策也更好呀~”
………… 诸如此类。
好吧,难得一次嘛,至少还买了好心情对吧?但这里面透露出了另一种藏得更深的认知偏差,可能会把我们害得更惨 。
06Confirmation Bias 证实偏差
买了一样东西(特别是很贵又不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我们在 “消费合理化” 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聚焦在对这种合理化有利的信息上,而屏蔽、拒绝接受反例。
这种对能够证实自己的决定和判断是正确之信息的偏心,就是所谓的「证实偏差」。
消费购物是如此,其他场景下也同样适用。
“XX 航空公司经常晚点的!坐 YY 航空的吧!” 你和朋友刚这么说完,为了进一步说服对方,就开始上网找证据。你打开百度,搜索 “XX 航空晚点”,然后把搜索结果截图发过去了。
你怎么不搜搜 “YY 航空晚点” 这个关键词噻?怎么不比比这两个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哪个更多噻?
这种证实偏差不仅本身就害处多多,更会助长下一种偏差 ?
07Overconfidence 过分自信
过分自信,顾名思义,我们都很容易对自己作出的判断、说出的话、抱持的观点过度自信。
这不只是骄傲自满的温床,更会带我们偏离真相、也会害我们伤害一个又一个当面给我们指出错误的良师益友。
美国奥克兰大学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调查研究了 191 位 MBA 学生(工商管理硕士)后发现:比起其他学生,那些想要创业、做企业家的人(entrepreneurs),更容易产生这种过分自信的认知偏差。[4]
“创业再难、失败的人再多,我也不怕!他们失败是他们的事,我不会失败的,因为我比他们都更出色!!!” ---- 有多少人,带着这样的自信出发,还真的能满载而归?
我敬佩你们的勇气,但这么重要的大事,还希望你能三思而后行。
至于其他那些对创业无感的朋友(还有小编本人这种就算想创业也没本钱的),也别忘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蜜汁自信。当你觉得自己下的决断可能有些鲁莽、说的一些观点听起来比较极端、或是像梦一样听起来太虚幻太过于美好了、又或者已经有人明确指出你的漏洞时,请一定要停下来想一想:
“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呢?我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承认错误、坦诚自身的不足,就有那么难吗?面子还能当饭吃吗??”
就算最后事实证明,你真的是对的,至少你也学会了尊重他人、更缜密了逻辑思维。
4 步,掌控偏差
这世上,有的人选择顺其自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感觉到什么,什么就是什么。
有的人选择人云亦云,反正跟着大部队总错不到哪里去的,就算错了也有那么多人一起承担,对吧?
还有的人选择用各种办法追求真实(比如科学)。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选择,但这种求索必定是要你付出时间、努力、和代价的。
在这一小节,精选君会为大家呈现一些掌控认知偏差的方法。这些方法有的小有的大,有的短期内就能见到成效,有的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升华。[5][6][7]
&&我们循序渐进,先来一个简单又接地气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上面 7 种认知偏差的实例。
来,试着解释一下:“锚定偏差是什么?” 停!不要急着往上面翻找***,这也不是高考定义默写,不需要你一字不差复述我上面写的定义。你需要做的是:
① 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这个概念,然后再回去看上文中给出的定义,进行校准。
② 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找出符合这个认知偏差的实际例子(无论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他人身上的实例,一定要具体)。别跟我说没有,能做到完全摆脱偏差的,没有人,只有神。
找出这些实例,不是为了感叹和后悔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无法更改;但这样的反思可以帮你培养优秀的思维习惯、塑造你更为精准的认知能力。
&&其次,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上文中我们提到的那些关于空难和车祸的死亡机率、独立事件(比如大乐透彩票摇奖和扔硬币正反面的概率计算),真的都是需要学习到、并记住才行的。
死亡机率大数据在平时的媒体上就能看到,后者的概率计算,是比较基本的统计学知识。
从小我们下飞行棋扔骰子就都会希望扔到 6,如果你对 1-6 各个数字的出现概率充满好奇,就应该去寻找***,不是吗?
&&然后,我们要注重信息的多角度性。
就拿新闻来说,假设文章开头的那起空难,你先在央视看到了报道,别急!赶紧再到其他新闻网搜搜,腾讯新浪搜狐…… 外语水平够用的朋友还可以直接上外网!BBC、CNN 都可以试试!如果能用谷歌搜索到事发当地的媒体就更棒了。
综合几家国内外媒体巨头的资讯,你会发现对于同一件事情,大家的报道可能相差很大;在死伤人数公布之前,各家媒体预测的数字、可能的补偿方法、对责任预判的推测、所谓的 “专家评论”,也都是不同的。
然后你就会发现:如果只是凭借你一开始看到的第一个消息渠道就自己妄下判断,这种偏颇的主观,是有多么狭隘和愚蠢。
&&最后,就是一辈子学无止境的自我提升。
多看书、多接触资讯、多用各种方式学习吸收信息,是我们一辈子的修为。而这种修为提升的不仅仅是你的认知水平,更是你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meta-cognition)”这个概念由心理学家 佛拉维尔 Flavell 提出,指的是我们对自我学习、思维活动的认知,也就是 “对认知的认知”。它凌驾于你所有的认知之上,相当于对自己的大脑有个更为高级的管控中枢。
元认知能力高的人具有三个特性:自我反省、自我觉知、自我完善。
你可以阅读一些知识性的书籍,或是锻炼思维和逻辑的书籍,然后尝试用后者教给你的思维方法来消化和整合前者灌输给你的原始信息。
另外,纪录片、优秀电影、名人访谈…… 这些都是很棒的资源!随着认知和元认知的双提高,你不仅会吸收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更会懂得如何恰当地将其为己所用。
1977 空难之后,人们在机场附近树立了纪念碑,缅怀逝者。
Photo by Jesús Manuel Pérez Triana
的确,导致那场空难的因素很多,机长的认知偏差只是其中一个。但我们自己的人生航程呢?这段旅途中,你一辈子想要珍惜的人呢?你要如何为你自己和你珍惜的他们保驾护航?
我想,这个世界上唯一的 “绝对真实”,就是 “绝对真实是不存在的”这一点。
同一件事情,经过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去接触、理解、消化之后,这件事就注定经过了主观认知网络的过滤。
但至少,我们可以拥有求索真实的愿望、方法、和态度。
也许我们终己一生也克服不了这些认知偏差,但希望至少:我们努力过。共勉。
壹心理创作者 | 张真Derek
来源:壹心理精选(ID:yixinlijx)
---- ---- ----
References / 本文参考资料:
[1] Murata, A., & Yoshimura, H. (2015). Statistics of a Variety of Cognitive Biases in Decision Making in Crucial Accident Analyses.Procedia Manufacturing, 3, .
[2] Laura Geggel on LiveScience.com. The Odds of Dying. (2016)
[3] Vassilis Tziokas on The Journal Blog. Most Common Cognitive Biases Visualised & Explained. (2017)
[4] Simon, M., Houghton, S. M., & Aquino, K. (2000). Cognitive biases, risk perception, and venture formation: How individuals decide to start compan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5(2), 113-134.
[5] Shana Lebowitz and Samantha Lee on Business Insider. 20 cognitive biases that screw up your decisions. (2015)
[6] Jason Shah on Forbes. How To Use Psychology To Overcome Your Biases. (2016)
[7] Jack B. SollKatherine L. MilkmanJohn W. Payne 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utsmart Your Own Biases. (2015).
截止到 2018 年 7 月 31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171827名 。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