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中校本教材选修课《国学与人生》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天人合一篇”(四课时
教学理路:道----人----教(修道、德)
天人合一篇
第一----二课时
1.导语:这是一首曾经非常流行的歌,好听吧,听过吗?有同学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如果有,请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这是朴树的《生如夏花》
这里有一句特别触动我们的心灵,“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这让我想起海子的一首诗----(见投影ppt,读)
(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痴迷流连人间/我为她而狂野/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2.那么,这里的远方是哪里?(学生简单回答回应)
老师:这是一个对人生的终极追问----我究竟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是谁?古往今来无数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人物都不断追问着这一问题----(投影ppt:古希腊和顺治)
3.那么我究竟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是谁?(学生展开简单的讨论)(投影ppt)
(情境1.从父母那来,那么父母从哪里来?父母的父母又从哪里来啊?古人说“江畔何人初见与,江月何年初照人”啊?)
情境2.史铁生“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4.其实这个问题所讨论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或者说世界的起源是什么?(投影ppt)
古今中外的许多民族都对这个问题有着各自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古希腊特别突出----(投影ppt)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是“水”----水滋生万物,地球上有生命万物都离不开水,人体,种子,植物生长。现在科学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 火是诸中最精致,并且是最接近于没有形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运动的,又是能使别的事物运动----这相当于我们今天自然科学理解的能量。(太阳点燃了地球的生命)万物象火大的燃烧和熄灭一样产生和毁灭。
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
“万物皆数”----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数组成,质量重量长短。不同的原子数量组成不同的元素----现在我们可以用“数”在计算机里模拟一切东西。可以说没有数字就没有计算机。(当然计算机工作也需要电,是不是一种火呢)数码产品、数字时代、基因碱基对。
柏拉图认为是“理念”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比如说:桌子----只有具体的桌子,这些桌子都会毁坏,而真正这个桌子的理念不会毁灭。圆,没有真正的圆,只有圆的理念。(白马非马)
----其实这是一个关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古希腊把对这种问题的研究的学问叫哲学----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
5.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呢?(简单一问,简单说一说,好这个问题我们先留待课下讨论,我们先看中国古人,我们的祖先的观点,你看他们说的与西方有什么不一样?没有没有道理?)
其实中古古人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但是不叫哲学,叫什么呢?叫形而上学。(投影ppt)
那么中国古人所说的道有哪些特点?(中华民族的道是什么意思?)
结合注释,由一个同学先读。然后齐读。
自读理解(15分钟) 提问(有不明白的地方)划出不明白的地方
小组研讨一:①讨论不明白的地方②归纳总结《老子》中所说的道有哪些特征。③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写道黑板上。(④提问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互相回答,老师回答⑤找同学简单翻译,在巡视过程中考察翻译情况)
(老师在巡视中解决问题,不在文意上设置困难,避免与教材方式重复,可以考虑直接给翻译***)
分组总结 到黑板上
①那个东西:无法真正的命名,明确的定义,界定范围&
(道是小名)(我们能个基本粒子的性质一个明确的定义吗)(无----有)
②混成产生在天地之前(宇宙之前);永恒不变,无声无息,周而复始的运行,产生宇宙万物。(寂兮寥兮,独立不改(永恒不变),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③产生方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④(生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⑤一阴一阳之谓道
⑥道法自然
⑦……
5.与近代科学中的物质相近吗?宇宙由大爆炸生成----从无到有,宇宙之前是什么----空无不是真正的空无。&
基本粒子 正电核和负电子 结合成中和性的物质&&
不同的元素都由基本的正负粒子构成
6.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我们的祖先很伟大?
道与人&&&&&&&&&&&&&&&&&&&&&&
(第二课时)
讨论:二道与人的关系? (简单讨论)
老师:好,这个问题大家到庄子里去找***
自读前三则,注释见投影。
小组交流不明白的难点以及故事内涵。
随即选小组简述故事----可以适当添加内容,注意生动。
小组说每个故事的含义
庄子一:人与道同体。
庄子二:人是道的物化。
庄子三:生命是短暂的,因为他只是大道变化的一个环节----明白了这一点,就没有必要为短暂的生命灭亡而悲伤,用平常的心对待生命中遇到的一切。
庄子四、五: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作业:1背诵老子& (背诵10分)
2.自读庄子
3.合作小报&
(小报20分& 阐述 10分)
①下节课每组派一人演讲阐释观点&
到前台可做课件& 限时5分钟
四、教&&&&&&&&&&&&&&&&
(第三课时 教)
教育的目的----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请从下面选项里选择----①上学受教育是为了考大学
②为了学一个专业,掌握项技能,有一技之长,找到好工作
③提升自己的能力
④培养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⑤明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⑥……
如果你不同意以上的内容,那么请说说自己的观点。
2、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古人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①齐读《中庸》和《大学》
②自读《中庸》和《大学》节选,找出古人关于教育的观点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教的目的是“修道”,道是什么----率性之谓道,即按照自然的规律生存与生活(个人与社会);所以这里的道也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儒道同源)
教育的终极目的,也就是“大学之道”,“明明德”,“止于至善”----明悟“道”,按照“道”的要求去做,即“德”,“德”即“得”,也就是“得道”;人生不断按照这一要求去修行,也即“修道”,最终使生命达到“至善”的境界。
3.那么怎样才叫“修道”呢?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材第一部分的主体教学内容到此结束,进入第二部分
“内圣外王篇”***
五、关于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的补充与阐释&&
(第四课时)
1、《周易》与儒道
2、佛家的宇宙观观与儒道&
(结合《心经》)
3、西方文化(特别是古希腊文化)基本宇宙观与中国文化的宇宙观的简单比较
如:水、数、理念说与周易的比较(象数理占,天一生水)
5.&关于灵魂的探讨
6.关于《黄帝内经》的一点解读
7.&可以考虑科教视频看《与摩根弗里曼一起看越虫洞----有没有救世主》
(8.有一个关于绝圣弃智与科技崇尚的问题可以讨论)
附录:教材第一部分“天人合一篇”
《国学与人生》
前言???????????????????????????????2
教材纲要?????????????????????????????4
天人合一篇
《老子》三则??????????????????????????6
《庄子》五则??????????????????????????6
《中庸》(节选一)???????????????????????7
《黄帝内经?素问》(节选)???????????????????7
内圣外王篇
5《周易》二则???????????????????????????9
6《论语》选????????????????????????????9
7《孟子》选????????????????????????????11
8《大学》(节选)?????????????????????????15
9《中庸》(节选二)????????????????????????16
10《老子》(节选)??????????? ?????????????16
11《庄子》(节选)?????????????????????????17
附:《波罗般若密多心经》??????????????????????17
后序????????????????????????????????19
天人合一篇
思考:1.根据经典,你所理解的“天人合一”的内涵是什么?
2.中国文化怎样从哲学、人格修养、医学、社会活动等诸多方面体现这一理念的。
3.“天人合一”理念与“人定胜天”的观念是否相矛盾。
《老子》《庄子》《中庸》《黄帝内经》
************************************************************************
《老子》三则&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思考讨论:
1.《周易》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与老子的宇宙起源观是否相同?
2.关于世界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柏拉图认为是“理念”;佛家认为是“空”,而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物质”,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世界本原的哲学学说?你的宇宙起源观是什么?
哲学的价值不止于得出结论,更在于提出问题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课下查资料,理解一下以上有关学说,说说你的观点。
《庄子》五则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思考讨论: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讨论一下,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中庸》(节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节)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倏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阐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人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填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输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人是自然的产物,天人合一就是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而存在----生命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健康;心性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平和,人类社会活动顺应自然规律规律,才能人与自然和谐。
而当我们人类生活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了顺应自然规律,也就达到了“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的境界。
人类是伟大的,当只有当人类懂得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伟大。
附一:《波罗般若密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共二百六十字,总摄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是诸部般若的核心,历来被视为佛法的至高瑰宝。
佛家以“空”为世界本原说,执“色空不二”论,色即是大千世界中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有形的无形的事物,包括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事物本性即空,因缘聚而生,缘散即灭,一无常性。一个人悟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明白了世界都是缘起性空,就会放下执着,清净内心,坦荡生活,也便成为所说的佛。
所以,所谓修佛,也即是明悟世界本空,然后人自己的生命回归这一空的过程,也就是追求自身“清净”的过程。佛性就是一颗清净之心。佛家说,人人具有佛性,也别是人人都能获得清净之心。
思考讨论: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心,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这是禅宗历史上两首很有名的偈子,第一首是神秀写的,第二首是慧能写的。第一首诗将身心比喻成菩提树和明镜台,告诫人们要常常的拂拭身心,不要让那些尘埃烦恼蒙蔽心性。第二首诗直指色空本性。你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2.有人说,第二首诗的第三句“原本无一物”当做“佛性常清净”,你认为那个好?谈谈你的看法。
附二:8《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宋代朱熹概将《大学》的以上内容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五蕴。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五蕴。 的喜欢
  被喜欢
  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364df2_89f51da',userId:,blogListLength: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