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7000米载人深潜里三位深潜员分别是谁?

播放列表加载中...
正在载入...
分享视频:
嵌入代码:
拍下二维码,随时随地看视频
实拍蛟龙号三位潜水员进入潜水舱_蛟龙号_潜水员_
上 传 者:
内容介绍:
实拍蛟龙号三位潜水员进入潜水舱_蛟龙号_潜水员_
我来说点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京网文[0号 |
| 京公网安备: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京)-非经营性-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403号





  • 在线人数:





  • src="///img/blank.png" data-src=""/>


  • src="///img/blank.png" data-src=""/>
    没有数据!
    {upload_level_name}
    粉丝 {fans_count}
    {video_count}
    {description}蛟龙号的成功背后的重大意义
    为推动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中国于2002年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记录。
    “”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在全球载人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类载人潜水器约90艘,其中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的仅有12艘,更深的潜水器数量更少,目前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除中国外,其他4国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为日本深潜器的6527米,因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海试成功到达7062米海底,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北京时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6月3日,“蛟龙”出征以来,已经连续书写了5个“中国深度”新纪录:6月15日,6671米;6月19日,6965米;6月22日,6963米;6月24日,7020米;6月27日,7062米。
    日,“向阳红09”船自江阴起航奔赴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期间,“蛟龙号”共完成6次下潜试验,其中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对潜水器289项、水面支持系统24项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了逐一验证,开展了坐底、定深定高航行、近底巡航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算作业内容,取得了地质、生物、沉积物样品和水样,并记录了大量珍贵的海底影像资料。
    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组织安排下,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集团公司七?二所、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完成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完成潜航员选拔和培训,从而具备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一方面,运载科学家和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有效执行、、、海洋地球环境和等科学考察。
    另一方面,“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开展: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可对小区地形地貌进行精细测量,可定点获取结核样品、水样、沉积物样、生物样,可通过摄像、照相对多金属结核覆盖率、丰度等进行评价等;对多金属热液喷口进行温度测量,采集热液喷口周围的水样,并能保真储存热液水样等;对钴结壳资源的勘查,利用潜钻进行钻芯取样作业,测量钴结壳矿床的覆盖率和厚度等;可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他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
    “蛟龙号”潜航员由、、、、、刘开周等人组成。
    位于北纬11°20,东经142°11.5;即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
    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其北有阿留申、千岛、日本、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沟。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大水深在,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点。这条海沟的形成据估计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
    外壳是国产的,是钛合金做的,呈鸡蛋形状的,国外产的是四个螺旋桨的其中两个,国外产的是左右两个绿色的,比较大,国产的是上下两个发动机,颜色是黑色的,比较小,这四个发动机的耗能都是极小的,国外产的推力大,耗能小,国产的相比之下较弱,灯全是国产的,其中有LED、HIM、HID灯,当潜海时,只打开5个,剩下五个是备用的,机械手有“黄鼠狼”能力,如果被水草缠上了,可以自动分离!遇到紧急情况,一旦出现断电,压载会自动抛掉;蛟龙号还有480公斤的水银,抛掉后所产生的浮力可以到海面;“蛟龙”号背部还有9000米长的浮标揽(国产),出现情况会弹射到海面,母船会把蛟龙号拉上……
    一是在世界上同类型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
    蛟龙号在海底工作画面
    用;二是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三是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象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四是配备多种高性能,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
    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
    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蛟龙号”目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68米;
    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2],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海洋区域。
    三大尖端技术
    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被誉为“蛟龙”号的三大技术突破:
    1.“蛟龙号”可稳稳“定住”
    如同开车一样,驾驶员的脚总放在油门上,难免产生疲劳感。“蛟龙”号驾驶员是幸运的,它具备自动航行功能,驾驶员设定好方向后,可以放心进行观察和科研。
    王晓辉介绍说,“蛟龙号”现在可以完成三种自动航行:自动定向航行,驾驶员设定方向后,“蛟龙号”可以自动航行,而不用担心跑偏;自动定高航行,这
    一功能可以让潜水器与海底保持一定高度,尽管海底山形起伏,自动定高功能可以让“蛟龙号”轻而易举地在复杂环境中航行,避免出现碰撞;自动定深功能,可以
    让“蛟龙号”保持与海面固定距离。
    2.更为令人称奇的是,“蛟龙号”还能悬停定位
    一旦在海底发现目标,“蛟龙号”不需要像大部分国外深潜器那样坐底作业,而是由驾驶员行驶到相应位置,
    “定住”位置,与目标保持固定的距离,方便机械手进行操作。在海底洋流等导致“蛟龙号”摇摆不定,机械手运动带动整个潜水器晃动等内外干扰下,能够做到精
    确地“悬停”令人称道。在已公开的消息中,尚未有国外深潜器具备类似功能。
    3.深海通信靠“声”不靠“电磁”
    陆地通信主要靠,速度可以达到光速。但这一利器到了水中却没了用武之地,在海水中只能深入几米。“蛟龙号”潜入深海数千米,如何与母船保持联系?
    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采用声纳通信。这一技术需要解决多项难题,比如水声传播速度只有每秒1500米左右,如果是
    7000米深度的话,喊一句话往来需要近10秒,声音延迟很大;声学传输的带宽也极其有限,传输速率很低;此外,声音在不均匀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理想,而
    海水密度大小不同,温度高低不同,海底回波条件也不同,加上母船和深潜器上的噪音,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难上加难。
    蛟龙号控制系统“龙脑”
    什么让“蛟龙”号在7000米海底想游就游,还能稳稳“定位”?
    ***就在被喻为“龙脑”的控制系统。[3]
    这颗睿智的“龙脑”流着纯正的“中国血统”----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它的创造者既有院士,也有工人,既有70后,也有50后老教授。五大技术“亮点”
    让“蛟龙”畅游海底
    控制系统相当于“蛟龙号”的神经系统,每条神经末梢都连着其他的系统,“蛟龙号”在海底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得到“大脑”的“命令”。
    航行控制系统是“龙脑”的核心,具备自动定向、定深、定高以及悬停定位功能,使“蛟龙号”能全自动航行,免去潜航员长时间驾驶之累。
    综合显控系统相当于“仪表盘”,能够分析水面母船传来的信息,显示出“蛟龙”和母船的位置以及潜水器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母船与“蛟龙”间的互动。
    水面监控系统显示母船信息与“蛟龙”信息的集合,使指挥员能对母船的位置和“蛟龙”的位置进行正确判断,进而做出相应调整,保证“蛟龙”安全回家。
    数据分析平台可以对综合显控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如深度、温度及报警信息等进行分析,使之自动生成图形。这一平台还可查看历次下潜的时间、地点以及潜航员的操作流程。
    半物理仿真平台的主要用途是验证“蛟龙”控制系统设计的准确性。科研人员通过输入相关参数,模拟水下环境,测试控制系统运行状况,可以节约人力、物力,降低风险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能为潜航员训练提供“虚拟环境”。
    3000米级海试
    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
    工作。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5000米级海试
    第一次试潜
    第一次试潜示意图
    日凌晨3点,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成功下潜。经过5个多小时的水下作业,8点时,“蛟龙号”首次深潜圆满成功,三位试航员已经出舱。
    今天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的三名试航员是崔维成、叶聪和杨波。试航员表示,今天的状态非常好,试航达到了预期效果。[5]
    第二次试潜
    第二次深潜示意图
    北京时间日上午9点,试验再传捷报,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
    日凌晨3点38分,第二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参加下潜任务的潜航员为叶聪、杨波、付文韬,4点46分,下潜深度达到2000米,5点40分达到4072米,6点07分,成功突破5000米级水深大关,6点17分下潜至5057米水深,6点48分,潜器抛弃压载铁后开始上浮,9点30分浮出水面,10点回收至向阳红09船,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
    经现场指挥部及海试领导小组最终核实确认,此次下潜试验完成了既定目标,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057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
    整个过程历时近6个小时,潜航员在5000米水深时对潜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多次进行坐底试验,同时拍摄到海底生物照片。此次下潜成功,为后续第三次下潜----开展海底观测和取样等水下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次试潜
    “蛟龙”号完成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6]
    人民网北京日电(记者余建斌)7月28日上午12时20分许,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正式发布:历经9小时14分,我国7000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上试验第三次下水任务,经海试现场指挥部确认,此次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再次创造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进行了坐底、海底照相、声学测量、取样等多项科学考察任务,也创造了蛟龙号水中作业最长时间纪录。此次下水,蛟龙号验证了大深度环境下的技术功能和性能指标,圆满完成了科考和科学试验任务。
    第四次试潜
    从国家海洋局“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获悉,日13时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木雕的中国龙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历时近9个小时的下潜取得圆满成功。
    昨天凌晨4时26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四次“入水”。7时29分,“蛟龙号”在深度为5182米的位置坐底,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在完成了采样等科考作业后,潜水器上浮并于13时02分回到母船甲板,全程历时8小时57分。在这次下潜试验中,它还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的采样。在“蛟龙号”带回的记录资料里,5000米深的大洋海底的锰结核画面首度曝光。这些锰结核覆盖在海底表面,含有锰、铜、钴、镍等30多种元素,100万年时间才能形成几毫米的大小。
    第五次试潜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日在东北海域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全程历时8小时32分。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载人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据介绍,此次下潜位于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北京时间8月1日凌晨3点准备,3点28分开始下潜,12点潜航员顺利出舱,全程历时8小时32分。此次下潜最大深度5180米,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热液取样器ICL功能测试、标志物布放、6971通信测距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7]
    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返航欢迎仪式在江苏江阴举行,“蛟龙号”顺利返航。
    搭载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团队的“向阳红09”船在完成历时49天,航程1万余海里的海试任务后,于8月18日顺利返回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本次海试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重点任务,由科技部委托、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大洋协会具体实施,旨在检验和考核“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后技术改进的效果,以及其在5000米级深度的安全性能和作业能力,为开展更大深度海试和未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共有来自13家单位的9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海试任务。海试期间,全体队员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克服了海况不佳等诸多困难,在位于东太平洋的E1、E2、E3三个试验海区共完成5次下潜作业,共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和5180米。潜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实验任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也是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无论是探索深海科学奥秘,还是开发海洋战略资源,都离不开海洋高技术的支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成功,是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各有关部门、参试单位通力合作的典范。
    国家海洋局表示,通过本次海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各项指标得到进一步检验,实现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极大增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进军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奥秘的信心和决心。[8]
    7000米级海试
    日上午,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全体参试人员在的苏南
    7000米级海试启动仪式
    码头开展了首次集结演练,潜航员在出舱时表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运行状态良好。
    6月1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停靠在江苏江阴苏南码头的“向阳红09”船上所有参试人员抵达各自岗位,做好演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0时30分,三名潜航员着统一蓝色潜航服站在潜器上端,舱门打开后,叶聪、付文韬和唐嘉陵依次进入潜器,开始舱内操作检查。
    工作人员利用L型架将已经准备好的声学吊阵装备放入水中,检测其功能。潜器下潜之后与船上的通讯就要依靠声学吊阵装备,它类似于“水中天线”。
    第一次试潜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日7时,3名试航员叶聪、崔维成、杨波乘“蛟龙号”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
    北京时间当日早晨7时,“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宣布下潜试验开始。7时12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7时22分开始注水下潜。
    据海试现场指挥部发布的信息,7时37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9时40分,潜水器打破去年5000米级海试时创造的5188米纪录。10时整,潜水器下潜深度超过6000米并继续下潜,[9]最终成功潜入水下6671米[10]
    第二次试潜
    由于潜水器液压系统出现故障,原定6月18日进行的“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改至19日5时进行,并最终成功深潜至水下6965米[8]。[11]第二次下潜试验的主要任务是复核潜水器故障排除的效果,继续验证潜水器在6000米深度的各项功能和安全性,并在潜水器状态良好的前提下进行海底作业。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二次下潜试验已安全返回。这次试验中科学家首次从6900米深海底取回一系列海水和沉积物样品[12]。
    第三次试潜
    6月22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试验,并安全返回。这次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963米,并获得了一个生物样品[13]。按照原定计划,第二、三、四次下潜,“蛟龙号”的深度会达到大约6500米,但不会超过7000米,以重复验证潜水器在6000米级深度下的功能与性能。直到第四次下潜,“蛟龙号”才会冲击7000米的深度。
    第四次试潜
    深海生物沉积物样本(11张)
    6月24日,“蛟龙号”7000米海试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第四次下潜试验。据海试现场指挥部消息,北京时间6月24日5时29分潜水器开始注水下潜,6时44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7时40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5100米,8点54分,下潜深度7005米,09:15,潜水器已经坐底,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
    在“蛟龙号”诞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意味着它将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实现较长时间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14]
    第五次试潜
    北京时间6月27日5时29分开始的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中,蛟龙号再次刷新同类型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下潜最大深度已达7059米,正在忙碌的坐底作业中,11时47分左右,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68米,预计12时左右抛载开始上浮,15时30分左右返回水面。
    “蛟龙号”此次要挑战“海底捞针”的高难度动作。按国际惯例,“蛟龙号”每次下潜试验都要在深海布防标有该潜次号的标志物。今天,它就要搜寻上一潜次(最大深度:7020米)在海底布防的标志物。在浩瀚的大海深处,寻找小小的标志物,好比“海底捞针”,这对潜水器的精确定位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通过这项考验,意味着“蛟龙号”今后可以把科学家载至深海精确地点展开科研实验。
    第六次试潜
    北京时间6月30日5时23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布防入水,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六次、也是全部海试中的最后一次下潜试验。9时56分,“蛟龙号”到达今天最大深度7035米,并坐底。随后,“蛟龙号”在完成海底两个小时的作业后开始上浮。下午14时33分,“蛟龙号”浮出水面,完成了中国“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全部试验。
    报道称,本次下潜试验主要任务是在对前五次下潜试验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地进行检验,安排相应试验内容。叶聪、崔维成和张东升担任试航员。
    据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此次下潜将重点对潜水器的全流程和安全性进行验证,并在离海底2米到3米的高度开展近底航行。潜水器坐底后,将进行沉积物和矿物取样,此外还会通过布放诱饵,诱捕海底生物。
    此前“蛟龙号”已经进行过五次下潜试验。在第五次试验中,“蛟龙号”经过3个多小时的下潜后,潜至7062.68米。今天将是“蛟龙号”全部海试任务中的最后一次下潜试验。海试完成后,“蛟龙号”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将是投入应用阶段。明年3月份,中国将利用“蛟龙号”开展“南海深部计划”,研究南海水下生命史。
    蛟龙号7000米海试凯旋
    16日上午,随着“向阳红09”船顺利返抵青岛,为期44天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圆满完成,同时也标志着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蛟龙号历时10年的研制和海试工作圆满结束。[15]
    为迅速提升我国深海高技术能力,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科技部前瞻部署,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论证,2002年将“7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加以实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组织,中国大洋协会具体实施。参加单位包括中船重工集团、中科院等系统的100余家科研院所、企业。[15]
    试验性应用阶段
    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3个航段,计划今年6月初起航。目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本体、船舶与水面支持系统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
    第一航段43天,计划于今年6月初从青岛起航,主要在南海特定海域开展定位系统的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
    第二航段42天,预计7月中旬于厦门起航,主要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进行海底视像剖面调查和取样,为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结核覆盖率估算提供视像资料和样品,同时开展常规环境调查,收集环境基线数据,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义务。
    第三航段28天,计划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区开展近底测量和取样,为参与海山区环境管理计划提供技术支撑。[1]
    探险型载人潜水器
    下潜能力强,可深入11千米的海底,但活动范围有限,这种类型的深潜器不能灵活运行,它如同“深水电梯”,观察人员潜到指定地点后就返回。下潜时间较短,每次下潜只能持续4-5个小时。不能在水下进行操作和科学研究,达到深度以后很快就要上浮,且下潜次数有限(仅能下潜几次)安全性能低,缺乏经济回报,仅能作为探险、摄影和打破深潜纪录等用途。
    1. 首例挑战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美国“曲斯特II号”,下潜深度达10916米的。
    2. 著名导演卡梅隆使用的”深海挑战者”号深潜器,下潜深度10898米。
    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7020米深潜成功
    世界各国自主研发制造,用于深海探测科考项目。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活动深潜水装置。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救生等任务,并可以作为潜水员活动的水下作业基地。其下潜可带来较大经济回报。自航式潜水器,设计寿命长,具备几千次的下潜寿命。
    美国是较早开展载人深潜的国家之一,1964年建造“艾尔文”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4500米,在1985年,它找到沉船的残骸,如今已经进行过近5000次下潜,是当今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不过“艾尔文”号曾经发生过一次事故而沉入了海底,幸好没有人员伤亡。过了整整一年之后,它才被打捞上来。
    法国1985年研制成的“鹦鹉螺”号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可达6000米,累计下潜了1500多次,完成过多金属结合区域,深海海底生态等调查,以及沉船、有害废料等搜索任务。
    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拥有载人潜水器最多的国家,比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两艘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级,带有十二套检测深海环境参数和海底地貌设备,它们最大的特点是能源比较充足,可以在水下停留17小时至20小时。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6500潜水器,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曾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创造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深潜世界纪录。它已对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大断层进行了调查,并对地震、海啸等进行了研究,迄今已下潜了1000多次。
    中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级,2002年建造,目前已完成热液取样、生物采集、海底布放等多项深海科考项目。日,蛟龙号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域成功创造了载人深潜新的历史记录,首次突破7000米,最深达到7020米海底。这意味着蛟龙号已经成为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
    各国深潜器
    美国“的里雅斯特”号
    深海挑战者号
    建造时间:1960年
    下潜深度:10916米(近11公里)
    水下时长:20分钟
    日,皮卡德和美国海军军官唐?沃尔什乘坐一艘名叫“的里雅斯特号”的深海潜水器前往南太平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探险,并抵达了海平面以下近11公里处(10916米)的地方。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抵达海底最深之处。不过,由于海底压力,深海潜水器一块19厘米厚舷窗玻璃出现轻微裂痕,皮卡德在海底呆了20分钟后不得不匆匆上浮,没有拍过照片。由于当时的材料科学技术发展所限,潜水器重达150吨,活动能力非常差,上下花了8个小时。
    2012年3月,美国著名导演独自乘坐潜艇“深海挑战者”号,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10898米深海底。但由于此类潜水器是直上直下,缺乏较好的海底活动能力,卡梅隆只呆了3个小时就上来了,甚至连深海生物都没拍摄到。
    日本“深海6500”号
    建造时间:1989年
    下潜深度:6527米
    水下时长:8小时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6500潜水器,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曾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创造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深潜的新纪录。它已对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大断层进行了调查,并对地震、海啸等进行了研究,已经下潜了1000多次。影片《日本沉没》中曾多次出现该艇。
    俄国“和平一号”
    建造时间:1987年
    潜水深度:6000米
    水下时长:17至20小时
    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拥有载人潜水器最多的国家,比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两艘6000米级潜水器。带有十二套检测深海环境参数和海底地貌设备,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源比较充足,它可以在水下呆17至20个小时,《泰坦尼克》的电影里面很多镜头就是“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探测的镜头。
    法国“鹦鹉螺”号
    建造时间:1985年
    下潜深度:6000米
    水下时长:暂缺
    法国1985年研制成的“鹦鹉螺”号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可达6000米,累计下潜了1500多次,完成过多金属结合区域,深海海底生态等调查,以及沉船、有害废料等搜索任务。
    有些说法认为,蛟龙的下潜深度尚不及上个世纪的“的里亚斯特”等深潜器,这种说法混淆了探险型深潜器和作业型深潜器的特点。无论是“的里亚斯特”还是最近下潜的“深海挑战者”,均属于探险型深潜器,其特点是一次性使用,空间狭小且不具备深海作业能力,更不要说进行深海科研。这种探险型深潜器的唯一作用,就只是达到一个数字上的“记录”,除此之外别无任何意义。
    与某些探险型潜水器不同,我国蛟龙号深海探测器不是单纯追求深度数字,其主要任务是深海科研和作业。当然,由于中国的深潜研究相比国外要晚50年,虽然现在蛟龙号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也只是在用现在的技术与三四十年前的别国技术相比,而且优势也不算明显,目前蛟龙号只是深潜实验,而且是初试水,技术还没完全成熟,接下来水下时长以及稳定性的考验还等待着我们。所以,我国深潜器取得一点进步,绝不能沾沾自喜,深潜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
    2013年将加快推进蛟龙号的实际应用工作,使它早日造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012年,由中船重工承担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攻克了耐压密封、水声通讯、水面支持等关键技术,成功下潜至7062米,刷新了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底开展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的能力,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下一步将积极推进蛟龙号在相关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比如针对石油装备的水下维修工作,蛟龙号将研究并推进实际应用。作为研制、生产方,中船重工还将根据试验和应用结果进一步完善,推进相关装备的国产化,提高我国自主制造的生产能力。
    中船重工研制的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9月正式交接入列,随后成功完成首批舰载机起降,舰机适配性能良好。目前,相关工作正按照计划有序推进。
    2012年,中船重工创新成果丰硕。研制的机场行李处理系统在昆明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首次完全国产化。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兆瓦级高温超导电机,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掌握高温超导电机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16]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于日在江苏无锡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验收专家组认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不仅具有国际上同类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且在其最大设计深度安全可靠,并拥有投入应用所需要的实际作业能力,在声学通讯、自动控制以及大深度作业等性能方面拥有明显的领先优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及海试项目已经全部完成了科技部批复的各项任务,全面达到了合同规定的考核目标和技术指标。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蛟龙号研制及海试项目通过验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成功,标志着我国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试验技术,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向自主集成、自主创新的转变,跻身世界载人深潜先进国家行列。蛟龙号通过验收后,即正式由科技部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移交其用户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协会,在未来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深海科学研究中发挥开拓者的作用。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和海洋技术领域立项支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历时10年,863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5亿元。该任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协会办公室牵头,会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等系统共10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完成。
    能下潜7000米,就是世界上99%的海底都可以随便去考察勘测乃至采集了啊。
    地球上的陆地疆域已经全部瓜分完毕了,一个破礁石都争的面红耳赤的。现在只有广阔的海洋了,而且“最妙”的是,绝大部分海洋都是“公海”,没有主人,大家随意来取,也就是你有本事你就下去弄,你没本事就干瞪眼看着。
    而且现在的南海之争,也是争夺的海底资源,我们要的是整个海域,整个海底,而不是那几个不能站人的礁石。南海平均深度3000米,那帮猴子自己根本就没有开发和开采的能力,所以我们才做姿态“共同开发”。现在有了蛟龙,有了981,突破了深海勘探钻探技术,海底的矿石,多金属结,可燃冰资源,海底原油,天然气,统统都是我们的菜了,那帮猴子只能干看着!
    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针对rb隐藏在海底实力的窥视和震慑,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核发射作准备,经济开发反而是次要衍生的意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