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剑纯有必要点满冲脉任脉和任脉的所有奇穴...

主题:任脉 | 医源世界
主题:任脉
≡ 收起全部文章
 真气运行通周天,是李少波先生的一套养生功法,应属气功范畴。气功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对养生疗病有一定的作用,但应客观对待。笔者对真气运行和通周天有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现谈谈个人看法。
  任脉与督脉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脉如河流,奇经八脉如湖泊&,是中医经络理论对不同经脉系统功能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任脉居人体的前正中线,主一身之阴;督脉居人体的后正中线,统一身之阳。脏腑化生的气血除通行全身、流注经脉外,还蓄于任督二脉中,由任脉与督脉对人体的内循环进行二次调节。而任脉与督脉本身也构成一个由督脉到任脉,再由任脉到督脉的小循环系统,进行经脉自身的调适。任脉与督脉作为小循环的一个部分,自身的运行状态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气功中,把任脉到督脉、督脉到任脉之间的循环流注称为小周天。打通任脉与督脉之间的经络通道称为通周天。
  在气功中,打通小周天是是通过修炼来实现的。由于气功修炼的方法众多,各自认为都有自己的诀窍,各种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任何技巧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周天属于技巧性较高的层次,而气功的习练比较特殊,在各种门派中讲究&&法度有缘人&,不同的修炼方法必须达到一定层次,并被师父所器重,才可能把本门的心法传授给自己的得意弟子,对外秘而不宣,通过这些方法对自身的独门绝技加以保护。因此,&出家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这也使气功逐渐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习练气功有时可以获得超常的能力,但会有个体差异,有的人也许很容易就打通任督二脉,但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打通小周天的水平,对于这一点,还是要客观对待的。
  针灸可助通周天
  中医经络的发现和经络学说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广泛地应用于修心、养性、养生、保健、治疗、康复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尽管经络的存在一度被西方医学界所质疑,但随着针灸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受到这一超出人们感官范畴的系统是确实存在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求助于针灸,许多西方的医院都成立了针灸治疗中心,用于疼痛的治疗。经络的理论也伴随着针灸的广泛应用而被西方医学所接受。对经络的理解,通过临床现象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可以用疏通经络、调理气机来简单概括。因此,针刺可以疏通任脉与督脉之间的经络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许多人没有从通周天的角度却思考这些问题。
  1.&1972年,笔者通过针刺任脉的气海穴与关元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剧烈腰痛的病人,疼痛马上缓解。笔者推测,这是通过刺激任脉的穴位疏通了督脉的经络,也即通过针刺通周天。从那时起,笔者开始研究腹针疗法。40年来,我们经常发现经络敏感之人疏通任脉与督脉的过程中,病人会告知感觉有一股热流从任脉到督脉绵绵不断地像波浪一样循环流动。有些人描述好像身体飘起来一样,感觉特别清爽。这些与气功通周天的描述极其相似,其实便是针刺帮助通周天。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自己一个人所见。学习腹针的医生遍及国内外,数量也在几千人之上,其中也包括西医,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近似的经历与描述,说明针刺能通周天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患者的身体状态、经络的敏感程度与医生的操作技巧相关。
  1990年笔者在整理腹针疗法的过程中,检索文献时发现:安徽芜湖的尉迟静医师在经络敏感人身上针刺中脘、气海、关元穴时,诱发从任脉到督脉气血灌注的循经感传,也再次说明针灸对打通任督二脉的作用。类似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
  2.1987年前后,笔者曾拜访了浙江省杭州市名老中医罗诗荣先生。罗先生当年已经七十多岁的高龄,以铺灸治疗哮喘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疾病成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笔者抱着仅仅灸督脉便可以治疗许多重病的疑问,在朋友的带领下,走进了罗老的诊室。老先生的方法是三伏灸,一年灸三次。他的弟子朱月伟给他做助手,把医院自制的药粉&斑蝥粉&先撒在督脉上,然后用宽约3厘米、厚约0.5厘米的蒜泥覆盖,最后从颈椎到尾椎把艾绒摆成一个长龙,从上、中、下三处点燃。
  方法看似非常简单,疗效却出奇得好,记得当时询问的几个病人都来自山东和安徽,他们自己讲已经是第二年又来治疗了,都有显著的好转。那时才知道灸法也能通督脉,并且疗效独特。20多年过去了,2002年笔者到杭州讲学再遇朱月伟医生,详细询问起当时灸法的奥妙,他告知药中有麝香为引,铺灸通督脉其原理是肯定的,而中药起到了一定的增效作用。
  3.近年来慢性病患者增多,不少病人治愈后,感觉身体虚弱。笔者根据腹针的原理,建议大家用***腹部任脉的方法消除其他的不适。许多人都反映症状很快改善,成为大家喜欢的保健方法。为了满足人们保健的需要,我们编排了一套以手法***任脉为主、调节其他经脉为辅的腹疗保健养神操推广,也取得了很好的保健效果。而***任脉的目的也是为了疏通任脉与督脉,改善小周天的状态来保健养生,很多人通过习练确实感觉睡眠改善、消化功能增强、手足变暖、精神焕发了。说明中医通督脉的方法很多,都可以取得不同的养生保健效果。
  疾病的种类繁多,腰椎病、颈椎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脑瘫、眼底病都与督脉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而腹针对这些疾病都有非常好的疗效,其中的玄机都与腹针的针刺能通周天相关。
  对通周天作用的理性思考
  任脉与督脉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并非所有的疾病都与任督二脉相关,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打通周天。
  即使任脉与督脉有异常的表现,仍然存在辨病性、辨部位、辨虚实的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这还必须还原到中医的理论系统中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气功可以通周天的养生保健作用不宜过分的夸大,起码应从中医的角度来解读。
  总之,气功通周天的现象在修炼得法的前提下确实存在,但通周天决非仅仅只有通过长期的气功修炼才能出现。针灸是疏通经络的基本方法,也有助于打通周天。很多疾病,也并非单靠气功通周天就能够解决,应当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1.髓海:指脑。髓上能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
  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3.气海:指膻中,又名上气海,是宗气汇聚发源之处。《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是气功意守部位的名称。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
  4.水谷之海:指胃。《灵枢&五味篇》曰:&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由于是饮食汇聚的场所,水谷之气发源于胃&,因此,《灵枢&海论》曰:&胃者,水谷之海。&
  5.十二经之海:指冲脉。因为冲脉起源于胞中,并在此分为三支,与其他经脉有广泛的联系,有总领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故《灵枢&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6.经脉之海:指冲脉。语出《针灸甲乙经》:&冲脉者,经脉之海也。&
  7.经络之海:指冲任脉。《灵枢&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行背里,为经络之海&。
  8.阴脉之海:指任脉。因为足三阴在在小腹与任脉相交,左右两侧阴脉通过任脉而相互联系,总领一身之阴经,故名。
  9.阳脉之海:指督脉。因为督脉循行于肛背之中,上头面,诸阳经该交会于此,具有调节全身经气的作用,故名。
  10.五脏六腑之海:指冲脉。《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指胃。《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11.玉海:指膀胱。素有&津液之腑,为州都之官&之称。亦是推拿部位名。《小儿推拿广意》之膀胱亦即玉海,位于小指近端指骨的腹面,治大小便闭等症。
  12.气海俞:经穴名。出自《太平圣惠方》。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等症。
  13.照海: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素问&气穴论》称阴足乔,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足乔脉,主治咽喉疼痛、失眠、月经不调等症。
  14.海泉:经外穴名。出自《针灸大成》。位于舌系带中点,主治消渴、呃逆等。
  15.少海: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合穴,主治心痛、上肢麻木挛痛等症。
  16.小海: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合穴,主治颊肿、颈项肩臂疼痛、耳聋等症。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傅山,字青主,为明末清初之一代名医,擅长妇、内、外、幼诸科,尤以妇科见长,时称&医圣&。其医著精详平易,立法严谨,议论中肯而又往往独有见地,发前人之所未发,即所谓&谈症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代表作《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对后世影响较大,书中尤其对带下病极为重视,将其列在诸篇之首。笔者就其带下病辨治特色作以下探讨。
  1带下以湿为主
  《女科》带下篇卷首开宗明义,指出&带下俱是湿证&,可谓一语中的。当脾肝肾损伤,气化失常时,津液不化而变为湿邪,下渗于带脉,带脉不能约束,而为带下病。湿为六淫邪气之一,为带下病发病之关键,五种带下,其发病均离不开湿邪。傅氏日:&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夫青带乃肝经之湿热&;&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夫黑带者,乃火必之极也&,其主治方剂利火汤中运用了茯苓、车前子等大量的利水药,可见黑带为&火热之极之变&,然亦不离其湿;&夫赤带亦湿病&&火热故也&,可见五带之中除白带属湿盛火衰外,其余四带皆为湿热所致。
  2强调经脉连属
  在《女科》带下病篇中,傅氏十分重视经络在疾病中的作用,明确指出带下病的发生与经络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傅氏认为带下病的发生是由于&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对于带脉伤的原因,傅氏则认为&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颠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病矣&,故跌扑闪挫,房事纵容,狂饮醉酒,郁怒癫狂等均可损伤或暗耗正气。傅氏同时指出&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任脉主一身之阴气,督脉主一身之阳气,任督受损,则水谷之气不化生精血而生经水,反聚为湿,带脉失约,则湿下为带。
  3突出脏腑辨证
  《女科》在带下病的辨证中突出脏腑辨证,将脏腑之间,脏腑与气、血、精、津液,脏腑与水、火、寒、热、湿等方面的关系密切结合,进行辨证论治。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在联系,是以五行的相互制约关系而确立的。脏腑之中,脾主升清而运化水湿,肝主疏泄,其经络过阴器抵小腹,肾主水而司二阴,&带脉通于肾&,此三脏功能失调与带下关系最密切,同时兼顾心、肺二脏。此外,傅氏还提到了胃火、膀胱之火、三焦之火等皆可&熬煎&津液成带。
  4带辨五色论治
  4.1白带傅氏认为,白带是因肝郁,肝气乘脾损伤脾气,脾运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化血,反聚为湿,湿注下焦,带脉失约而成,即所谓&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所拟完带汤,乃《女科》第一方,是治疗妇人白带的著名方剂。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补脾祛湿;臣以人参补中益气,苍术燥湿运脾,白芍柔肝理脾;车前子利湿清热;佐以陈皮理气燥湿;使以甘草调药和中。妙在方中以荆芥穗炒黑五分,助柴胡六分,在大剂补脾健胃利湿之剂中,量虽轻却举足轻重,一可防参、术之壅滞,二可疏肝开郁,使木疏土健,湿邪自消。况白带原责之于脾气不健,水谷精微不得布化,反变浊气下流,而脾胃司运化之职能,总赖肝气之条达,疏泄有常,方可完水谷化生之大务。今芥穗助柴胡开提肝木,斡旋中州,肝脾协调,白带自无孳生之地。此方即傅氏自注&脾、胃、肝三经同治&,&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使气旺脾健,而阳升湿化,则带下自止。
  4.2青带傅氏认为,带下色青者,为肝木之本色,乃属肝经之湿热所致。肝木喜水润,而湿为肝木之所恶,以所恶者合之所喜,其气必逆,气欲上升,而湿欲下降,两相牵掣,停于中焦,而走于带脉,发为带下。
  治法宜&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方用加减逍遥散。方中柴胡舒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茯苓健脾祛湿,茵陈利湿,山栀清热,陈皮理气醒脾,甘草益气缓急调药,诸药共伍,舒肝解郁,清利湿热,肝之&郁逆之气既解,则湿热难留&,&肝气得清&,湿热既除,青绿之带则消。以逍遥散之立法通过解肝郁而治青带,是此方之所以奇而效捷也,傅氏的临证处方用药之精妙由此可见一斑。
  4.3黄带傅氏认为,&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任脉主一身之阴,热邪内扰,津液不能人任脉化精人肾,反化为湿,&湿与热合,欲化红不能,欲返黑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矣&。治法以&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方用易黄汤。方中山药、芡实能补脾胃,任脉与之相通,故补其脏即补其相通之脉;加白果引入任脉之中;黄柏清肾中之火,肾与任脉相通,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车前子利水渗湿,使湿有去路,如是则湿热得解,任脉自安,黄带自止。此方于补中清之,涩中利之,标本兼顾,使水火归于正化,是治湿热带下的代表方。傅氏并指出:&此不特治黄带方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带之黄者,功更奇也。&可见傅氏之立法,方意出奇,配伍严密,治疗广泛。
  4.4黑带傅氏认为,&夫黑带者,乃火热之极也&。津液被胃火与命门、膀胱、三焦之火而煎熬,乃成湿热,湿热下注,任带失于固摄,发为带下。而在阐述黑带病&火热之极又不至发狂&的原因时,傅氏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为依据提出了&全赖肾水与肺金无病,其生生不息之气,润心济胃以救之耳&。即肾水无病则能上济心火,使心火不致独亢于上;肺金无病,则母强子壮,金水相生,使水足而抑火,故其生生不息之气,使该病不致发狂。治法&惟以泄火为主&,方用利火汤。方中黄连、山栀、石膏、知母、大黄一派寒凉之品,清热泻火,则火势迅速扫除,&佐白术以辅土&治水,&茯苓以渗湿,车前子以利水&,&王不留行与刘寄奴之利湿甚急&,诸药合用泻火除湿,&湿与热俱无停止之机&,使火热退,湿自除,下焦呈水火既济之象,黑带自消。
  4.5赤带傅氏斥&世人以赤带属心火之误&,提出病属肝脾,而且侧重肝经。病因肝郁克脾,致肝失收藏,脾失运化,肝血不足而火炽,脾不健运而湿聚,湿从火化,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随血而下陷,发为赤带。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方用清肝止淋汤。
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养生应用】
&&& 1.感冒& 灸法对风寒感冒,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脉、足太阳、阳明经腧穴,如风池、风门、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条温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分钟,每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节,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预防作用。
&&& 2.咳嗽灸法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脉、督脉、太阳经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风门、云门、膻中、太渊、丰隆等。用温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次, 5~7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日。
&&& 3.哮喘灸法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脉、督脉、阳明经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风门、气海、脾俞、。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 4.中风灸法可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或开窍熄风,调畅气血;或散风祛邪,通经活络。取督脉、任脉、阳明经及少阴经腧穴,如百会、太冲、神阙、关元、气海、人中、风池、足三里、丰隆等。可用艾灸,各3壮。
&&& 预防中风,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绝骨;或用艾条温和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涌泉。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 5.胃痛灸法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取任脉、足阳明经、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温针法,或轻刺激,针后再配合药艾条灸。
&&& 6.腹痛灸法可温中健脾,消食化滞。取背俞穴、任脉、足阳明经穴,如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脾俞、胃俞等。
&&& 7.泄泻灸治可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食导滞及温补脾胃。取俞募穴、任脉、阳明经、太阳经腧穴,如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章门、肾俞、大横、神阙等。
&&& 8.癃闭灸治可清湿热,利水道,补肾温阳通窍。取俞募穴、任脉、太阴经和太阳经腧穴,如肾俞、三焦俞、中极、膀胱俞、三阴交、神阙、委阳、关元等。
&&& 9.腰痛灸治可祛寒通经活络。取足太阳、督脉经穴,如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人中、命门、志室、太溪等。
&&& 10.阳痿灸治可温补肾阳。取任脉、督脉和太阳经穴,如肾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然谷等。
&&& 11.痹证灸治可祛风利湿散寒,泄热通经,调和气血。取病变相应经脉腧穴。如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大椎、风市、昆仑、肩髃、阳池、外关、悬钟、犊鼻、足三里、解溪等。
&&& 12.肩凝症灸治可祛风散寒利湿,活血通络止痛。取阳明、少阳、太阳经腧穴,如阿是穴、肩髃、肩髎、秉风、尺泽、风池、曲池、养老等。
&&& 13.颈椎综合征灸治可祛风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脉及病变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风池、肩髃、尺泽、大杼、后溪等。
&& 14.坐骨神经痛& 灸治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利湿。取足三阴经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变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 15. 痔疮 灸治以清肠通络,活血化瘀为主。取督脉、足太阳和手阳明经腧穴,如长强、命门、脊中、次髎、奇穴(十四椎下旁开1寸一多灸)、承山等。
&&& 16.瘰疬& 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取病变局部和少阳、阳明经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临泣、手三里、天牖、百劳等。以上各穴轮流施灸,每穴5—7壮,用小艾炷直接灸。瘰疬局部可用隔蒜灸。
&&& 17.湿疹& 灸治可清热利湿,养血祛风。取病变局部及阳明、太阴经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风市、膈俞、血海、百虫窝等。可用艾卷温和灸。
&&& 18.痛经灸治可温经散寒,调补冲任。选任脉、督脉、足太阴、足少阴经穴,如内庭、中极、归来、气海、血海、次谬、水道、三阴交、地机等。艾条灸,每穴10~20分钟。
&&& 19.胎位不正灸治本病以舒气导滞为主。取足太阳经和手足太阴经腧穴,如至阴、三阴交、合谷。用艾卷温和灸双侧至阴,艾火距穴位约半寸,以不产生灼痛为度,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
&&& 加.小儿遗尿症灸治可温肾固摄,补中益气。取任脉、足太阳经、足三阴经穴。如大敦、阴陵泉、横骨、三阴交、膀胱俞、气海、肾俞、命门、关元、中极等。
&&& 21.小儿营养不良& 灸治可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或益气养血。取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及俞穴、募穴,如章门、囟会、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长强等。
22.牙痛灸治可疏风清热,益阴降火。取阳明经、足少阴经腧穴,如合谷、承浆、颊车、内庭、列缺、鱼际、太溪、阴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疗牙痛效较显。
【注意事项】
& &&1.施灸前根据病情选好穴位或施灸部位,并采取固定舒适,且能坚持较长时间的体位。
& &&2.施灸时要注意避免燃烧后的残灰掉落在皮肤上而导致烫伤,用过的艾条应放在小口瓶内闷熄。
& &&&3.在灸疮化脓时应保持局部清洁,并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感染。
& &&&4.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部不宜用本疗法。
& &&&5.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不用本疗法。
& &&&6.对于局部感觉迟钝的患者,应谨慎,防止施灸热力过强而致皮肤烫伤。
& &&【按语】
& &&艾灸养生保健疗法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的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法简便有效,尤其有温阳散寒,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灸及虚寒证患者首选的自我养生方法。
傅莉萍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一、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
胞宫是体现妇女生理特点的重要***,它与脏腑有密切的经络联系和功能联系。冲、任、督、带四脉属“奇经”,胞宫为“奇恒之府”,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冲、任、督、带又上连十二经脉,因此胞宫的生理功能主要与冲、任、督、带四脉的功能有关,从而使冲、任、督、带四脉在妇女生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奇经”不同于十二正经,别道奇行,无表里配属,不与五脏六腑直接联通。从中医学经典理论中可以总结出冲、任、督、带四脉有四个共同特点。第一,从形态上看,冲、任、督、带四脉属经络范畴,而有经络形象。即经有路径之意,是纵横的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的分支,如罗网维络,无处不至。第二,从功能上看,冲、任、督、带四脉有湖泽、海洋一样的功能。如《难经》说:“其奇经八脉者……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奇经八脉考》更明确地说:“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即十二经脉中气血旺盛流溢于奇经,使奇经蓄存着充盈的气血。第三,冲、任、督、带四脉是相互联通的。《素问·痿论》记载:“冲脉者,经脉之海也……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说明冲、带、督三脉相通。《灵枢·五音五味》记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说明冲、任二脉相通。《素问·骨空论》潋:“督脉者……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人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说明督、任脉相通。综前所述,冲、任、督、带四脉都是相通的,这对调节全身气血,渗灌溪谷,濡润肌肤,协调胞宫生理功能都有重要意义。第四,流蓄于冲、任、督、带四脉的气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经。《难经》说:“人脉隆盛,人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不能拘之。”徐灵胎说:“不环周,言不复归于十二经也。”都明确阐述了奇经气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经的理论观点,这犹如湖海之水不能逆流于江河、沟渠一样。为了进一步阐述冲、任、督、带四脉在妇科理论中的地位,下面将从胞宫与各脉、脏腑的经络联系及功能联系两个方面具体说明。(一)冲脉与胞宫1.冲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灵枢·五音五味》说冲脉“起于胞中”,这就明确了冲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冲脉循行,有上行、下行支,有体内、体表支,其体表循行支出于气街(气冲穴)。冲脉为奇经,它的功能是以脏腑为基础的。《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渗诸络而温肌肉。”说明冲任上行支与诸阳经相通,使冲脉之血得以温化;又一支与足阳明胃经相通,故冲脉得到胃气的濡养;其下行支与肾脉相并而行,使肾中真阴滋于其中;又其“渗三阴”,自然与肝脾经脉相通,故取肝脾之血以为用。另外,冲脉与足阳明胃经关系十分密切。胃为多气多血之腑,《灵枢·经脉》说:胃经“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人气街中”,《素问·骨空论》说:“冲脉者,起(出)于气街”,还有《难经译释》原文说:“冲脉者,起(出)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都明确指出冲脉与阳明经会于气街,并且关系密切,故有“冲脉隶于阳明”之说。2.冲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冲脉“渗诸阳”、“渗三阴”,与十二经相通,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而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因此,冲脉之精血充盛,才能使胞宫有行经、胎孕的生理功能。(二)任脉与胞宫1.任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任脉亦“起于胞中”,确定了任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任脉循行,下出会阴,向前沿腹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环唇,分行至目眶下。同样,任脉的功能也是以脏腑为基础的。《灵枢·经脉》说:“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下交承浆。”说明任脉与胃脉交会于承浆,任脉得胃气濡养。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少腹”,与任脉交会于“曲骨。;脾足太阴之脉,“上膝股内前廉,人腹”,与任脉交会于“中极”;肾足少阴之脉。上膝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与任脉交会于“关元。。故任脉与肝、脾、肾三经分别交会于。曲骨”、“中极”、“关元”,取三经之精血以为养。2.任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任脉,主一身之阴,凡精、血、津、液等阴精都由任脉总司,故称“阴脉之海”。.王冰说:“谓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故任脉又为人体妊养之本而主胞胎。任脉之气通,才能使胞宫有行经、胎孕等生理功能。(三)督脉与胞宫1、督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唐·王冰在(黄帝内经)注解里说:“督脉,亦奇经也。然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三歧也……亦犹任脉、冲脉起于胞中也。”此说被后世医家所公认,如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说:“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因此督脉也起于胞中。督脉循行,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至项风府穴处络脑,并由项沿头正中线向上、向前、向下至上唇系带龈交穴处。督脉的功能也是以脏腑为基础的。《灵枢·经脉》说督脉与肝脉“会于巅”,得肝气以为用,肝藏血而寄相火,体阴而用阳;《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肾相通,而得肾中命火温养;又其脉。上贯心人喉”,与心相通,而得君火之助。且督脉。起于目内眦”,与足太阳相通,行身之背而主一身之阳·,又得相火、命火、君火之助,故称“阳脉之海”。2.督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任督二脉互相贯通,即二脉同出于“会阴”,任行身前而主阴,督行身后而主阳,二脉于龈交穴交会,循环往复,维持着人体阴阳脉气的平衡,从而使胞宫的功能正常。同时{素问·骨空论》称督脉生病。其女子不孕”,可见督脉与任脉共同主司女子的孕育功能。(四)带脉与胞宫1.带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难经》说:“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说明带脉横行于腰部,总束诸经。《素问·痿论》说:“冲脉者……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王冰说:“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脐而上”。可见横行之带脉与纵行之冲、任、督三脉交会,并通过冲、任、督三脉间接地下系胞宫。带脉的功能也是以脏腑为基础的。《针灸甲乙经》说:“维道……足少阳、带脉之会”;《素问·痿论》说:“足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前述足太阳与督脉相通、督带相通,则足;太阳借督脉通于带脉;《灵枢·经别》说:“足少阴之正……当十四椎(肾俞),出属带脉”;又因带脉与任、督相通,也足能与肝、脾相通。由此带脉与足三阴、足三阳诸经相通已属可知,故带脉取肝、脾、肾等诸行之气血以为用。2.带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带脉取足三阴、足三阳等诸经之气血以为用,从而约束冲、任、督三脉,维持胞宫生理活动。上列叙述,说明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冲、任、督、带又上连十二经脉,而与脏腑相通,从而把胞宫与整体经脉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经相通,并存蓄十二经之气血,所以四脉支配胞宫的功能是以脏腑为基础的。
&二、脏腑与胞宫
人体的卫、气、营、血、津、液、精、神都是脏腑所化生的,脏腑的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胞宫的行经、胎孕的生理功能是由脏腑的滋养实现的。这里通过对脏腑功能和经脉的论述阐明脏腑功能是如何作用于胞宫的。(一)肾与胞宫1.经络上的联系肾与胞宫有一条直通的经络联系,即《素问·奇病论》说的“胞络者,系于肾”。又肾脉与任脉交会于“关元”,与冲脉下行支相并而行,与督脉同是“贯脊属肾”,所以肾脉又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2。功能上的联系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而且精又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酌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肾主生殖,而胞宫的全部功能就是生殖功能,由此可见肾与胞宫功能是一致的。因此,肾与胞宫两者之间由于有密切的经络联系和功能上的一致性,所以关系最为密切。女子发育到一定时期后,肾气旺盛,肾中真阴——天癸承由先天,而逐渐生化、充实,才促成胞宫有经、孕、产、育的生理功能。(二)肝与胞宫1.经络上的联系肝脉与任脉交会于“曲骨”,又与督脉交会于“百会”,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可见肝脉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2.功能上的联系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主疏泄而司血海,而胞宫行经和胎孕的生理功能,恰是以血为用的,因此,肝对胞宫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三)脾与胞宫1.经络上的联系脾脉与任脉交会于“中极”,又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可见脾脉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2.功能上的联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内养五脏,外濡肌肤,是维护人体后天生命的根本。同时脾司中气,其气主升,对血液有收摄、控制的作用,就是后世医家所说的“统血”、“摄血”。脾司中气的主要功能在于“生血”和“统血”,而胞宫的经、孕、产、育都是以血为用的,因此,脾所生、所统之血,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四)胃与胞宫1.经络上的联系胃脉与任脉交会于“承浆”,与冲脉交会于“气冲”,可见胃脉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2.功能上的联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多气多血之腑,所化生的气血为胞宫之经、孕所必需,因此,胃中的谷气盛,则冲脉、任脉气血充盛,与脾一样为胞宫的功能提供物质基础。(五)心与胞宫1.经络上的联系心与胞宫有一条直通的经络联系,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又《素问·骨空论》说:督脉“上贯心人喉,”可见心又通过督脉与胞宫相联系。2.功能上的联系心主神明和血脉,统辖一身上下,因此,胞宫的行经、胎孕的功能正常与否,和心的功能有直接关系。(六)肺与胞宫1.经络上的联系《灵枢·营气》说:“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人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人脐中,上循腹里,人缺盆,下注肺中”,可见肺与督、任脉是相通的,并藉督、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2.功能上的联系肺主一身之气,有“朝百脉”和“通调水道”而输布精微的作用,机体内的精、血、津、液皆赖肺气运行,因此,胞宫所需的一切精微物质,是由肺气转输和调节的。上述说明了脏腑与胞宫有密切的经络联系和功能联系,胞宫的生理功能是脏腑功能作用的结果。
&三、天癸的生理基础与作用
天癸,作为中医学术语,最早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天癸由于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使其在中医妇产科学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天癸的生理基础天癸,源于先天,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人体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不断得到充实,天癸逐渐成熟。根据《内经》的记载,男女都有天癸。《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七八……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说明天癸不仅是男女皆有,并直接参与男女的生殖生理活动。同时在天癸“至”与。竭”的过程中,人体发生了生、长、壮、老的变化。因此,可以认为天癸是一种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在诸医家论述中,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说:“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明·张景岳《类经》说:“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此先圣命名之精而诸贤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人之未生,则此气蕴于父母,是为先天之元气;人之既生,则此气化于吾身,是为后天之元气。第气之初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旺),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泻,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这里进一步说明了天癸即先天之精。又《内经》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肾中之天癸也受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对天癸属阴精的物质性来说,.可以理解为“元阴”;对天癸的功能上的动力作用,可以理解为“元气”,明确了天癸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二)天癸的生理作用对女性来说,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综上所述,天癸源于先天,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人体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不断得到充实,天癸逐渐成熟,在妇女生理活动中,始终对冲任、胞宫起作用。
&四、气血对胞宫的生理作用
气血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孕、产、乳无不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二者之间也是互相依存、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女科经纶)说:“血乃气之配,其升降、寒热、虚实,一从乎气。”故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圣济总录)说:“血为荣,气为卫……内之五脏六腑,外之百骸九窍,莫不假此而致养。矧妇人纯阴,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在上为乳饮,在下为月事。”月经为气血所化,妊娠需气血养胎,分娩靠血濡气推,产后则气血上化为乳汁以营养婴儿。气血由脏腑化生,通过冲、任、督、带、胞络、胞脉运达胞宫,在天癸的作用下,为胞宫的行经、胎孕、产育及上化乳汁提供基本物质,完成胞宫的特殊生理功能。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经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于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
  雷公曰:&试分言之。&
  岐伯曰:&任脉行胸之前,督脉行背之后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山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咙,上颐,循面,入目眦,此任脉之经络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系廷孔,在溺孔之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统纂后,即前后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腹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至鼻柱,还出别下项,循肩?,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此督脉之经络也。虽督脉止于龈交,任脉止于承浆,其实二脉同起于会阴,止于龈交者未尝不过承浆,止于承浆者未尝不过龈交;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前,循环周流,彼此无间。故任督二脉分之则为二,合之则仍一也。夫会阴者,至阴之所也。任脉由阳行于阴,故名阴脉之海;督脉由阴行于阳,故督脉名阳脉之海。非龈交穴为阳海,承浆为阴海也。阴交阳而阴气生,阳交阴而阳气生,任督交而阴阳自长,不如海之难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经之脉余已知之矣,请问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经气行,则十二经之气通;二经之气塞,男则成疝,女则成瘕,非遗溺即脊强也。&
  雷金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女子不受妊,男子不射精,人道绝矣。然则任督二脉之经络,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论也!请载《外经》,以补《内经》未备。&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任督之路实人生死之途,谈得精,好入神。&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脐在身中号命关,冲任在此养灵根,最宜调护无伤损,才少差池减寿元。脐在两肾之间,谓之命门,乃人之根本也。冲任胃三脉,皆起于脐之下。任脉自中而上,至于人中,与肾脉合;冲脉二道夹任脉而上,散于舌下,与脾脉合;胃脉二道,又夹冲脉、任脉而上,入于龈中。上下往来,如环无端。故男子十六岁而精行,女子十四岁而血动,任脉行,冲脉满,胃脉实也。小儿初生,三脉方具,而脐之干系尤重也。所以断脐之时,不可不慎。或剪脐带太短,或结缚不紧,致外风侵于脐中;或牵动脐带,水入生疮,客风乘虚而入,内伤于肾,肾传肝,肝传心,心传脾,脾传肺,肺蕴蓄其毒,发为脐风之病。其证,面赤啼哭者,心病也;手足微病,肝病也;唇青口撮,痰涎壅塞者,脾病也;牙关紧者,肾病也;啼声不出者,肺病也。五脏之中略见一二脏之证者,病犹可治;悉见,不能矣。脐风幼子几遭伤,一腊之中最不祥,识得病在何处起,欲求①无患早提防。小儿初生,一腊之内,惟脐风为恶候也。如脐肿腹痛,啼哭不止,唇青口撮者,曰“脐风”;牙关紧急,吮乳不得,啼声不出者,曰“噤风”;肚腹紧胀,肠若雷鸣,大小便不通者,曰“锁肚”。此三者同一病也,但症不同耳。俗名“马牙风”者是也。三证多死。脐肿唇撮者,脾胃之气绝于中也;噤风乳食不入者,心肺之气绝于上也;锁肚大小便不通者,肝肾之气绝于下也。任脉止,冲脉闭,胃脉散,如之何不死?欲免此症,须要提防。预防法:小儿初生十日之内,但见喷嚏,多啼不乳者,此将发之候也。急抱儿向明处,视其喉中悬痈、上腭,有小泡如珠之样相聚者,即用银挖耳或手指甲刮去之,以软绵蘸甘草汁,试去其血。去之早而泡白者,无虑也。其色黄,或有泡痕在而落入腹中者,急用朱砂、牛黄、麝香各少许,研细,取猪乳汁调稀,抹入口中,或取猪乳汁一二匙,与儿吞之佳。盖猪乳汁主小儿口噤不开②最良。又法:五苓散加当归、川芎、木通、木香,悇此不煎,磨汁入药内,与乳母服如上法。若失预防之法,其病将来,而口渐撮,啼多乳少者,此腹中痛也,内瘹同。宜五苓散加当归,酒洗、吴茱萸,炒、木香、乳香、没药、钩藤各二分,为极细末,乳拌如芡实大,纳儿口中,服之无时。乳母仍服上五苓散。又取附子、肉桂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汗③调作饼,约一分厚,与脐相等,放在儿脐上,以纸托住,上用熨斗火熨之。如诸证悉见,不可治也。近古方治脐风者,初用控涎膏,以吐风痰,次用益胃散和胃,又用辰砂膏利惊,此良法也。又用僵蚕、全蝎、蜈蚣、蜘蛛诸毒药,以祛噤风者,此皆治其标也。不治其本而治其标,故鲜克有济者矣。然父母爱子之心,必欲救之,医有活人之心,不可不救也。病轻,各如上以五苓散为主,盖五苓散是太阳膀胱之里药也。泽泻、茯苓以养心安神,官桂、吴茱萸、当归以伐肝脏寒邪之气,白术、茯苓以去脾脏寒湿之气,木香、乳香、没药以止腹中之痛,宫桂、茯苓、泽泻、猪苓又去肾中之湿,以钩藤、宫桂去风之搐,以人乳和之。盖④乳母血之所化,其气用也。若有痰者,本方加胆星末;口噤者,加白僵蚕末,更加人参末服之;如大便不通者,宜三黄解毒丸下,此急则治其标也。去其恶毒之后,如法治之。①欲求:原作“无求”。据忠信堂本改。②不开:原作“不闭”,据忠信堂本改。③自然汁:原作“自然汤”据忠信堂本改。④盖:原作“或”,据忠信堂本改。脐风之病,有胎毒者,十无一生。吾见人家难于子息者,所生之子,多以脐风死。如东垣所论红丝瘤之事,是以知之。脐疮者,其带因有所犯而落,故根未敛,溃肿而成疮也。宜白龙骨、枯矾、黄柏三味为末敷之,甚妙。要宜常看,勿使抱裙之内有尿湿也。脐突者,小儿多啼所致也。脐下为气海,啼哭不止,则触动气,气动于中,脐突于外,理之常也。其状突出者,光浮如吹起者,捏按则微有声。此症乡俗但遇妇人挑水来者,即抱儿以突脐当担头上触之,不拘日数,以脐入为度,每试辄效,亦良法也。吾见小儿脐突者多难养,由于多哭也。不乳似脐风。小儿生下三日之内,忽有不乳者,当审问之,勿以不乳似脐风治也。脐风①有多啼撮唇之症,若此无之,但不乳也。有吐乳,乳之又吐者,或因试口不净,恶物入腹也。用黄连、甘草、木香、木瓜各少许,为末,每用少许纳儿日中,乳汁下。如有啼哭不乳者,此腹痛也,乃胎寒症,宜上方去黄连、甘草,加乳香、没药,以当归汤少许调药②,如上喂之。如无上症,无故不乳者,问其母之乳汁多少。有乳多者,伤乳也,宜少节之,不久自思乳矣;乳少者,必有他症,心诚求之。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良方论曰: 岐伯云,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天,谓天真之气, 癸,谓壬癸之水, 故云天癸也。 然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脉流通, 经血渐盈, 应时而下, 常以三旬一见, 以象月盈则亏也。 若遇经行, 最宜谨慎, 否则与产后症相类。 若被惊恐劳役, 则血气错乱, 经脉不行, 多致劳瘵等疾。 若逆于头面肢体之间, 则重痛不宁。 若怒气伤肝, 则头晕胁痛呕血, 瘰历痈疡。 若经血内渗, 则窍穴淋历无已。 凡此六淫外侵, 而变症百出, 犯时微若秋毫, 成患重于山岳, 可不畏哉。(任脉主任一身之阴血, 太衡属阳明, 为血之海, 故谷气盛则血海满, 而月事以时下, 天真天一也, 天一之气,升而为壬, 降而为癸, 壬阳而癸阴也, 三旬一见者, 为一小会之周天, 此其也, 然有大会中会之不同, 故又有三月一行, 一年一行之变异, 究其盈亏之义则一也, 甚有数年不行, 而一行即受娠者, 又超于理之外矣, 岂医药能为哉) 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共 7 页,当前第 1 页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