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用游戏机市场的繁华与竞争相比,PC游戏的发展则显得比较缓慢,从文字RPG游戏到图形RGP游戏,从偏重剧情的RPG发展出偏重于冒险的RPG,策略类游戏和模拟类游戏也开始出现。
1984年,Sierra公司在PC上推出了《国王秘使》(King’s Quest),《国王秘使》是世界上第一款PC图形冒险类游戏,虽然只是静态的图片。《国王密使》的情节过于简单,逻辑性也不是很强,但对于PC游戏和***G类游戏来说是一个里程碑。
1989年,根据《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改编的PC游戏《波斯王子》在Apple平台推出,这是PC平台上第一款原生的ACT类游戏。《波斯王子》和当时PC上的“主流”游戏相比通俗易懂,让很多非专业人士也对PC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此《波斯王子》被奉为PC上的经典游戏之一。1993年,《波斯王子II》推出,也获得了同样的成功。
除了ACT类游戏以外,在1989年,PC平台上专有的游戏种类“模拟类”游戏诞生,它就是《Sim City》(模拟城市)。
《模拟城市》自推出后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从来没人想到盖房子这个游戏会吸引这么多人。《模拟城市》的最大特色是建设,从传统的战争破坏改为“规划”、“建设”、“扩展”和“管理”4个要素,玩家要在一个固定范围里建设一个城市,要考虑到经济、商业、政治、治安、污染等社会因素,没有固定的路线,有的只是无限的创意的发挥空间。
《模拟城市》告诉了人们:创造比毁灭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此建设类游戏开始在PC上蓬勃发展并成为PC游戏的主要类型之一。
1990,***G游戏的另一个代表作《猴岛小英雄》诞生了,***G类游戏的繁荣正是从《猴岛小英雄》开始的。《猴岛小英雄》在剧情、对话和密题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至今仍有人津津乐道。
1992年推出的恐怖类***G《鬼屋魔影》把***G带到了另一个方向上,在探索和猜测中加入了紧张的恐怖气氛,***G的节奏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也成了今后***G类游戏的主要发展方向。
从纯文字类的RPG到图形RPG,从RPG到***G,从战争类到模拟类,PC游戏的发展稳步向前,但依然是以RPG类游戏为主,在游戏内容和剧情上相对于TV游戏来说要复杂的多。这样的游戏类型差别主要是由于PC和游戏机的用户群不同,
PC当时的用户群依然是一些编程人员或者计算机工作者,一般家庭还不会去买一台PC搬回家。正是由于当时的那些PC用户在文化修养上较高,因此那些文字类和模拟类游戏在PC上大受欢迎,而同比之下TV游戏的主流依然是动作类和射击类。TV游戏机的定位本身就是面向一般家庭,因此在娱乐性更通俗的动作类游戏和射击类游戏投入的关注最多。
80年代初,任天堂把游戏机定为自己的主要营业方向,从效仿雅达利到推出自己的街机游戏,总体来说收获不错。任天堂真正的崛起还是要算FC的推出,那时也是雅达利衰落的时候,而游戏机市场也从雅达利的“仅此一家”发展到了任天堂的“一家独大”,这是游戏机的两个代表时代。
雅达利的经验给任天堂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因此任天堂对软件的质量从一开始就有着极其苛刻的严格要求,这对游戏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一面,但也极大地制约了TV游戏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方软件厂商对任天堂的不满,直接导致了之后众叛亲离的悲惨场面。尽管有着诸多的争议,但任天堂确实对游戏机市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影响力远胜于曾经的雅达利。
TV游戏的游戏类型偏向于动作类和射击类,这两种游戏类型简单、易上手,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大众的认同,对家用游戏机进入家庭是必不可少的。
PC在80整个年代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IBM兼容机的推出开创了全新的PC时代,PC的通用性和PC的应用范围是成正比的,而且随着成本的降低和操作系统的统一,PC开始普及,其普及范围虽远不如当今,但已经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品了。
Intel、IBM和Microsoft是PC发展最大的三位“功臣”,PC各项主要标准基本上全是这三个公司确立的。虽然PC厂商众多,但是标准的确立让PC的通用性达到了畅通无阻的地步,这让PC的应用范围无限扩大成为了可能。
相比之下,PC游戏的发展则较为缓慢,除了《Sim City》开创了模拟类游戏以外,其他大部分的PC游戏依然围着RPG打转,虽然内容更丰富,也出现了***G这个分支,但重要的变革依然较少。PC游戏在稳步发展着。
随着MD和PC-E的蚕食,任天堂FC的市场已经大不如前,在MD发售两年后,任天堂也推出了自己的16位家用游戏机。
Computer开始发售,简称SFC。SFC的处理器采用的是摩托罗拉65836,最高运行频率为战网,玩家可以通过战网的创建也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这让获取装备有了另一层意义——和其他人攀比,这种通过攀比获得的满足感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了某个任务所获得的满足感可要强烈得多。
至今仍然盛行的韩国泡菜式网络游戏就是对《DIABLO》系统的最忠实模仿,联网对战+升级+装备,其他的全部省略掉了,这种对剧情和内涵的极致简化是其他国家的同类游戏所无法达到的。
除了《DIABLO》以外还有另一部对RPG游戏产生重要影响的游戏作品在1997年问世了,这就是享誉盛名的《Fallout》(辐射)。
1997年10月,被公认为《Wasteland》非正式续集的《Fallout》正式发售。《Fallout》的故事背景和《Wasteland》非常相似,都是描述在一个全球范围的核战后的世界。
《Fallout》最负盛名的特色就是至今无人超越的、超高自由度,玩家在《Fallout》里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当然玩家也要为此负责,也就是说玩家在游戏中做的任何事都会影响游戏的进程和角色的成长。超高自由度一向是欧美RPG的主要特色之一,而《Fallout》把自由度这个概念发挥至极限,甚至至今无人超越。
除超高的自由度以外,《Fallout》还为每个角色都设置了极为复杂的属性和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让这款游戏极难上手,只有狂热的RPG玩家才会沉迷其中。虽然《Fallout》被评为1997年度最佳RPG游戏,虽然大家都认为《Fallout》是一款优秀的、富有内涵的游戏,但《Fallout》远没有《DIABLO》受欢迎。
《DIABLO》和《Fallout》都是1997年最重要的RPG游戏,也都是RPG游戏里程碑式的存在,但他们的玩家群体明显不同,也就是LightUser(休闲玩家)和HeavyUser(狂热玩家)的区别,并且证明了市场上占绝对多数的永远是LightUser(休闲玩家)。
和《DIABLO》一同在1996年E3大展亮相的《STAR CRAFT》却没有获得多少好评,当时普遍认为这是继《WAR CRAFT II》之后的一部跟风之作,没有多少创新的成分。实际上当时参展E3的最早版本《STAR CRAFT》使用的确实是《WAR CRAFT II》的引擎。为了贯彻精益求精的游戏理念,Blizzard用两个月为《STAR CRAFT》开发了专用的引擎,并且在新引擎的基础上制作了全新的《STAR CRAFT》。这让《STAR CRAFT》焕然一新,也让《STAR CRAFT》的发售不停的延期。
虽然Blizzard获得了“跳票王”的称号,但他们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也让玩家对全新的《STAR CRAFT》充满了期待。
1998年,《STAR CRAFT》正式发售了。结果证明Blizzard的决定是正确的,全新的《STAR CRAFT》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让当时已经失去新鲜感的RTS游戏进入了全盛时期。值得一提的是《STAR CRAFT》在韩国的销量轻易就突破了100万套,这种趋势预示着韩国在之后的《STAR CRAFT》电子竞技中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STAR CRAFT》和过去的RTS游戏不同,并不是焕了个壳的同型单位,它的三个种族不但拥有各自独特的外形,而且各自拥有迥然不同的建筑、科技、单位,甚至作战模式也相差甚远。而相互之间又保持着一种平衡性,任何一格种族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之后Blizzard通过对调整个别单位的数值来维护《STAR CRAFT》的平衡性。
《STAR CRAFT》最大的特点并不时那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气势磅礴的音乐,而是那被誉为完美的平衡性,可以这么看,《STAR CRAFT》本身就是为了联网对战而开发的。
Blizzard于1999年在对战,从FPS对战到RTS对战,最后到网络RPG,PC游戏在游戏方式上找到了突破点,一个让TV游戏无法效仿的突破点。回过头来再看3D化革命,只不过变了个形式。
有很多游戏软件开发厂商把3D化的表现形式作为卖点,忽视了内容的价值,最终只会剩下一个3D化的外壳,遗憾的是这种做法直到今日依然存在。而TV游戏的发展瓶颈之一就是如何在3D化的外壳下创作更吸引人的游戏内容。
TV游戏偏重于3D化,而PC游戏则偏重于网络化,这两个不同的发展路线最终会走在一起?还是会分道扬镳?之后的记录和评论我们在《我们的历史:PC和游戏机(下)》再继续评述,请一如既往的关注驱动之家的评论文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