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男人性次数越多越好,--...

预测准确的次数越多越致命,最终可能输在最有把握的一把投机上
2015年四季度投资思路(一)
( 10:49:20)
转载▼
那一水的鱼
此文仅供本人投资笔记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勿参考。
【回顾】:
正如在《投资第一课》一书中提到的“期限配对”和“价值回归试算表”,本年度的权益类投资,主要前提是满足个人资金的期限配对,同时通过价值回归试算表计算,选择可以在未来五年达到年化26%预期投资收益的标的。
春节前1.05PB即时市净率的价格,购入了兴业银行,而后一直持有不动,一路过山车后又基本回归原位。许多人也许会奇怪,既然你当时“预测”对了趋势,那高位为何不逃顶?
实际上这个“预测”的结果,只是当时研究金融心理学的副产物。而我也曾说过,我预测正确的次数越多,我只会越贫穷,而不是越富有。为何?因为预测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将我引向关注股价短期波动,越容易增强我对短期趋势的自信----预测准确的次数越多越致命。除非这个预测能一直正确下去,否则最终可能输在最有把握的一把投机上。
今年6月以后股市发生了很多事,也因此读到了《期货大作手风云录》一书。这本书在向利弗莫尔致敬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他自己独到的看法(以下内容非本人观点):例如“防破产”用的四份仓位调度法。除非连续破产四次,否则总有机会东山再起。东山再起后再蓄满原借用的仓位。毕竟对于一个趋势高手来说,要连续破产四次也很难。其次还有他对政府干预力量的看法,即干预力量无法改变大趋势,但干预力量会使得盘面变得不稳定,难以把握。趋势投资不要做狮子,不要做狼,要做鳄鱼----大部分时间耐心等待,有十足把握才出手。因此对于干预力量的应对方法,应当是在干预力量介入时果断跳出来,等干预力量的影响力结束后,再继续沿原趋势进入(干预力量无法改变大趋势)。
这本书在2015年年初出版,可惜的是作者后期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这些观点。仔细研读作者的微博,你会发现处在那个位置,他的脑电波已经被自己的仓位和客户绑架,在5000点上方的死多头,在趋势线走坏的情况下仍然一路看多做多(没超过6000点都不算大牛市)。
你的持仓会影响你的判断,这是由赚钱的欲望决定和驱使的。潜意识会让你往能让自己盈利的方向,去预测趋势。
一部分人模拟炒股能获得很好的成绩,但实盘就不行了,为何?因为模拟炒股的时候并没有真实资金介入,所以很多人能够冷静地对待自己的情绪,排除贪婪和恐惧。但是一旦实盘介入,自己对短期趋势的看法已经被投资心态所绑架,总担心失去赚钱的机会,与此同时又担心亏钱,内心世界是极其矛盾的,并且跟随着K线上下起伏。
还有一些人,自己的钱炒股的时候,收益率很高,但代客理财(发私募)后就不行了,为何?(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无法考究的台面下高收益率,包含虚假宣传和局部误导宣传的成分。)。因为他被客户绑架了----投资人是不成熟的,他必须在某些方面迎合投资人(客户)。他不得不面对的最头疼问题,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应对客户的赎回。如果发的产品盈利了,但没有大盘涨幅高,没有其他竞争产品盈利高,将可能面临客户的赎回;如果发的产品亏损了,虽然跌幅没有大盘多,没有其他竞争产品亏得多,但还是可能面临客户的赎回,毕竟还是亏了,没跑赢存款。与此同时,产品做得好,申购四面八方涌来,他也会烦恼----如何才能把产品做大,获取更多的申购额?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正常人很难跳出这些圈子。
由于来自客户的影响和压力,资产管理者不得不倾向短期的追涨杀跌。如果客户只看一个月,你却看十年----那么一个月后客户可能已经离你而去。
在短期获利上,许多人做得很成功。但通常情况下,在这些身影上你每年都能看到不同的面孔。还有一件让人迷惑的事,即便有人在预测上很成功。你仍然无法说清楚,他是依靠实力还是凭借运气。
慢慢的,我也渐渐放弃了一些利用短期波动的套利活动,虽然这些动作可能带给我更高的收益,但与之伴随的是投资心态的恶化。我们谁也无法保证,每次交易抓取到最大的获利空间,甚至还可能会有浮亏。市场的波动越短期,其无序性越强。越接近市场一线的波动,就仿佛越接近魔鬼,越像是踏入了沼泽地。各种诸如:“赚少了”,“买早了”,“不该买”之类的魔鬼,萦绕在你的头脑里。
而如果你要其他投资者去对比自己的短期收益,那更是痛苦的源泉。
进入8月以后,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仓和加仓。大致是浦发银行换为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换为中信银行H股。这些换仓动作基于对它们的相对价值判断,当然这个判断可能是有偏差的。我也无法保证在短期内会取得相对正收益----这其间股价的短期波动规律我是看不清的。
浦发银行的即时市净率高于兴业银行时,换仓。
浦发银行的即时市净率1.05PB换入0.6至0.65PB的中信银行H。
加仓了0.6至0.65PB的中信银行H。
为何是中信银行H?有机会的话,下节再细说吧。
总体来看,今年新增的资金约相当于这些年所有投入资金的20%,从最终效果看就是加仓了0.6至0.65PB的中信银行H。因为一直没有减仓,我更像“便宜好货收集者”。目前兴业:浦发:中信银行H的比例,大约就是2:1:1。
我目前的仓位状况是比较舒服的,已经完成了今年的资产配置任务。在满足个人资产期限配对的前提下,还剩余了许多弹药可以在未来买入。
三步走已经完成了第一步。剩余的两步,下节分享。(如果还有下节的话)
2015年四季度投资思路(二)
( 10:37:57)
转载▼
那一水的鱼
此文仅供本人投资笔记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勿参考。
【进行时】
为何换出了浦发银行,为何买入了较多的中信银行H股?出于何种考虑?
记得2013年年初时,将当时最重仓的民生银行全部换出。当时的对价按即时市净率计算,民生银行高于兴业银行30%左右,高于浦发银行60%左右,几乎平均地换成了浦发和兴业。换算一下的话,当时兴业的即时市净率高于浦发25%左右----如果当时全部换成浦发,收益率会更高。
当时我认为兴业比浦发高估是合理的,但现在再回过头去看,我高估了兴业的获利能力,同时又低估了浦发的获利能力。差距从哪里拉开呢?主要还是非息收入。两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原来浦发最大的短板逐步改善,非息占比从10%左右提高到25%左右,而兴业的非息收入上却差强人意。当然,浦发的改进和朱行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理财产品发售和信用卡是几个主要的发力点之一。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浦发报表上提到的,他们居然把理财产品卖到券商的柜台去了,并且还卖了几百亿。
从这个案例上,我学到了两点,一是企业经营除了自身的质素外,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因素来自未来的演变,而这一块的东西并非投资者可以事先完全预测。二是,许多朋友在分析银行股时,会提到这样那样的“优势”。但需要严重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优势”,都能给企业的利润做出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对标换股的两个标的----1.08PB的浦发银行,与0.6PB的中信银行相比,前者能好过后者吗?或者简单点说,一个浦发银行能打赢两个中信银行吗?如果能发生,这种情况发生的确定性高吗?
1、浦发银行的增长比中信银行平均每年高出6%至10%,需要7至10年左右时间,才能达成。
2、中信银行出现大量无法收回的坏账,侵蚀了资本金,导致股东权益被稀释,或发展远远落后。
第一种情况,能实现吗?中信银行2007年的营业收入是278亿元,浦发则是258亿元。至2015年上半年,二者的营业收入均为700亿元左右。如果单从营业收入上来看,这10%不到的差距,浦发银行追得好辛苦,而且主要发力期在2013年、2014年两年内,刚好是朱行长任职期间。即使第一种情况能达成,由于浦发银行目前的ROE只高出中信银行2%左右,这个2%无法满足6%至10%的相对利润增速(除非浦发银行的ROE能高出中信银行更多)。也就是说,受限于资本充足率,浦发要完成任务还必须通过外力----再融资,但再融资会摊薄股东权益。
中信银行去年换了行长,浦发银行今年换了行长,来自未来的那部分不确定性,该如何演绎?
第二种情况,可能出现吗?2015年中报,大大跌翻了我的眼镜。中信银行2014年末的报表,逾期贷款率等指标不大好看,可以说远逊色于浦发、兴业、招商。可是从2015年中报来看,中信银行已经企稳,浦发、兴业、招商却迎头追上。是我高估了优秀银行的能力吗?到底是同质化多,还是差异化多?
最近的鱼眼观财报系列,更多地聚焦于上市公司利润增速来源,以及短板。例如《鱼眼观招商银行2015年中报》,,就抽丝剥茧分析了招商银行增长的来源,也即招商发力点。我想中信银行的几个主要点,也在这里简单说一下:
1、杠杆未用尽全力。中信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9X%,距离8.5%边缘还有距离。而已经发行优先股的浦发和兴业,已经降至8.1X%(根据他们的资本规划,还可继续降低至7.8%附近)。杠杆这一块,可以提升ROE大约10%以上,即从约16%提升至约18%(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信银行350亿元的优先股已经通过银监会批准。
2、资产负债表上,趴了4131多亿元的低息债券,利率只有3.93%左右。债券多来自政府、政策性银行、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有实体债券。这个资产与同业负债相比,利差很低的,当然其中也有少量免税(所得税)债券。试想即便换成5.42%的应收款项类投资,也能多约45亿净利润,约合10%的利润增速,当然这个资产配置也要考虑风险因素。从2015年中报看,该部分债券的规模是不断增加的,速度超过总资产增速,也反应了中信对贷款等其他资产的风险厌恶。
3、坏账方面,中信换了几次行长,也洗了几次澡。这两三年中信的核销一直比较多,而且他的报表还披露了清收的数据,这个数据在其他银行报表上很难找到。本集团通过清收和核销等手段,消化不良贷款本金213.20亿元人民币。而核销是125.59亿元,那么清收部分有87.61亿元。
其实中信的91天期以上逾期贷款比率,比浦发还低(中信得益于大量的核销和清收)。但中信的拨贷比较低也是很明显的,如果乐观点想就是中信的坏账已经核销掉了,并没有趴在账面上做高拨贷比。坏账的大本营,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两个行业,中信的占比较高。
4、非息收入方面,中信的占比是29%,其实还高于浦发。既然营业收入两者相等,那么利息收入部分有短板,短板就在刚刚说的3.93%利率的债券。其中信用卡部分强于浦发,但理财卖得不如浦发,具体不再一一比较了。
5、管理层方面,我喜欢进入【百度新闻】栏目,然后各家银行的董事长、行长的名字输入进去,并搜索。得出的结果各位自己看,很有帮助。
拉出港股通的标的股,最近5至7年,在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率这两个指标上,能超越中信银行的凤毛菱角(除开其他银行后)。中信银行H,如此低的估值,包含了市场对未来的极度不看好。这里就涉及到认知差异与获利能力的问题了。
如果市场普遍看好,那么股价肯定不便宜,如果你此时买入,即使未来上市公司真的发展符合市场预期,你也只能获得平庸的收益。只有当上市公司的发展更好,超过了市场的预期,你才能获得超额收益。而如果上市公司发展不错,但逊于市场预期,你可能仍旧没法讨到好处。
如果市场普遍不看好,股价又非常便宜,如果此时你买入,那么两种可能:要么你对市场错,要么市场对你错。前者必然有超额收益,后者则视情况是平庸还是坠落。
《投资第一课》末尾封面上的一句话:“寻找由于市场偏见而导致的错误定价,并耐心等待时间来纠偏。”
2015年四季度投资思路(三)
( 09:24:09)
转载▼
那一水的鱼
此文仅供本人投资笔记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勿参考。
一些投资的朋友,过于担心经济的基本面,以致对后市非常悲观。诚然,整个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还没有回暖的迹象,但我们也要看到,人类历史上那么多次经济衰退甚至经济或金融危机,最终都走出了阴霾。
市场经济是周期性运行的,有波峰也就有低谷。当经济运行在低谷时,股票市场往往比较低迷,而股票资产也无人问津,因此我们得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入股票。反过来想,如果经济向好,所有人都能看到美好的愿景,那么试问我们还能以如此低的价格买入心仪的股票吗?古语有云“旱则资舟”----干旱的时候,河水都干涸了,船只还能派上什么用场?为何这时反而要准备制造船只(买进船只)?因为河水不会永远干涸,有旱必然有涝,物极而反。
200多年前,马尔萨斯发表了《人口论》一书,大致内容是担心粮食的供给不能满足人口数量----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但是事实是这样吗?马尔萨斯的担心是多余的,人类大脑的开发速度帮助我们跨过了马尔萨斯陷阱,人类总能想到办法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率。人类甚至还将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解放出来,使得第二、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不断上升。
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总会充斥着这样那样的负面言论。其中一些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另一些则为了吸引眼球。而股市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地方,如果股市行情不好,那么各种悲观情绪泛滥,仿佛再也看不到经济的未来。然而即便股市的情绪如此悲观,回到现实生活中却在超市、公园、大马路上看到各色人群有说有笑,一点也没有“明天就要吃不上饭”的意思。
虽然无法统计,但我认为人类在经济萧条期所获得的进步更大。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者说供需两旺,“人人都能赚钱“。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想象企业会把大量心思花在节约成本和技术改进上(总而言之,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反过来在经济萧条期,不进则退,不进则亡,情况肯定不一样。同样是跑步,如果有头狼在后面追,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人类的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因而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虽然过程是曲折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人可能无法想象,中国的两项重要政策,将惠及今后五十年的发展:一个是计划生育(83年),一个是义务教育(86年)。
人类在孩童阶段,基本不贡献产值,但却要消耗社会资源。看看现在的非洲发展中国家,仿佛能看到当时中国的影子----人口出生率高导致过多的孩童消耗了有限的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而且还给农业造成负担,使得一部分劳动力不得不停留在第一产业。而医疗条件更是不堪重负,使得一些孩童早夭,消耗了社会资源却没有为社会贡献产出。我的父辈们(50至60岁)还有不少兄弟姐妹,四至七个都很正常。(如果你不担心挨骂,或许还可以问到家里有早夭的叔伯辈)。到85后的一代,基本就是一两个兄妹。父母倾二人之力,将所有的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倾注在一两个小孩上。别小看这个变化,在社会资源极度贫乏的年代,这些社会资源就是未出生的弟弟妹妹的口粮换来的。
86年实行的义务教育,基本消灭了中国的文盲,廉价劳动力曾经是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优势。而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又极大提高了一代人的劳动生产力。按1999年大学入学(约18、19岁)计算,这一代人目前最高才34岁,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再继续贡献20年有何难?虽然高校扩招也引来一些微词,也不乏“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工资比不上民工”等一类新闻(旧闻)。急剧增长的大学生供应量,使得过去那种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养尊处优”----享受良好待遇的日子一去不返,最终的薪资取决于贡献多少边际效用(而不是一纸***)。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民整体素质及生产力的提高。我的一位叔伯辈,曾经在各种不同类型工厂的做工,而后又在做装修工人。为何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人,总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难道不想“转型”吗?
但是很遗憾,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一代人的教育基础决定的。转型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努力。祖国的教育基础一代比一代好。计划生育帮助我们跨过了人口陷阱,而之前打下的教育基础又会在未来帮助我们跨过中等国家陷阱。
股市的基础,大面上看在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体则看在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我投资的银行股,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正是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看,银行的资产配置于全社会的各行各业,是全社会的缩影;从微观上看,是银行作为企业而言自身的发展。
在经济困难时期,银行的坏账不断涌出。许多人看到了银行的高杠杆,却忽视了社会运营时“先损失股权,再损失债权”。例如一家企业如果最终关停,股权可能损失殆尽,可债权却还能收回一部分。其次,不断输入新鲜的血液(贷款规模上升),会使得初始的坏账不断被稀释。2003年底,银行业高达17.8%的不良资产率,对应的是2.44万亿的不良规模(当时贷款只有11万亿,如今约90万亿)。这个历史数据在信贷规模上升的过程中不断被消化(清收、核销、稀释)。如今看来,2003年也没有成为末日。最后,宏观经济不可能一直处于收缩的状态,一旦情况转好,银行业被压缩的业绩就将释放----因为不再需要计提那么多的坏账准备。
目前A股银行股的估值是很低的,我关注的几家银行股估值,即时市净率大约在1PB的位置,但是这个估值仍未到达历史最低水平。银行股是否还会继续下跌,我不清楚,但此时空仓观望也会有踏空的风险。
须知判断经济的拐点是很难的,判断股市的拐点也是很难的,若要同时看对两者的拐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经济与股市的周期并不同步,股市可能提前于经济做出反应,也可能在经济有所回暖后仍旧视而不见。(股市先行经济四至六个月的观点是有偏颇的,更多时候股市其实是对宏观调控政策做出反应,而非对经济做出反应)。
关于银行股的话题,我以前的文字中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鱼眼观兴业银行2015年三季报
( 22:32:03)
转载▼那一水的鱼
以下文字仅供银行财务及管理爱好者交流研讨,与投资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1、资产规模增速迅猛。
由于两批优先股陆续到位,兴业的总资产增速开始迈开步子向前走。我们在中报浅析中曾提到,下半年增速将放缓,这个趋势在三季报得到印证,预计四季度还将趋缓。(除非央妈大放水)。
注:中报比年初增16.3%,三季报比年初增20.04%。最主要的增量,几乎全部体现在【应收款项投资】一栏中,该项资产在今年前三季度几乎增了1万亿:
2、净息差与去年同期持平
由于三季报数据较少,只在文中有少量叙述:
考虑到总资产增速为20%,而净利息收入增长为25%,应当说净息差是有稍稍提高的。由于这样的成绩是在今年前三季度屡次降息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还算得上是中等偏上。很少有人注意,其实各家股份行已经在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配对上,做出了调整。
上表可以看到,基于中报的基准日,如果利率同时下降100个基点,那么净利息收入将增长13亿元,其他综合收益将增长49亿元。
​但这种情况是短期的,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错配的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陆续到期后,这种错配优势将消失。从明年一季度后开始,净息差将不可避免受降息影响,但影响的幅度会低于大多数人的预期,而且会呈现先持平,再降,而后缓升的态势(降息基本结束后)。
3、非息收入
不得不说兴业的非息收入增长,与招商、浦发,甚至中信比起来,都难以让人满意。非息收入增速仅19.05%,甚至低于自己的净利息收入,非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仅20%左右。
2015年三季报,中信银行非利息净收入
亿元,同比增长
36.35%,非利息净收入占比
28.58%,同比提升
个百分点。
4、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方面,因为没有详细的资料,仅能从下表一窥:
资产质量在大环境之下,无法做到独树一帜,并没有显著好于平均水平。
【拨备】兴业银行在以前年度利润增幅较大时,加大了拨备力度。而今年前三季度的拨备虽然也较多,但考虑坏账上升的幅度,显然与以前的力度是难以匹配的。
对比今年前三季度:兴业,资产减值损失275.7亿元,规模方面,营业收入为1123.54亿元,总资产52894亿元中信,资产减值损失284.6亿元,规模方面,营业收入为1074.53亿元,总资产46531亿元
核销等情况可以从中报的情况推算出。由于没有逾期贷款等其他详实数据,推算的意义也饿不大,就不再推算了。
5、成本收入比
一如既往的优秀,保持在20%的超低水平,比上年仍有轻微下降。成本收入比低,一方面与管理层在节约成本方面的努力分不开,另一方面来自同业业务占比较大(同业所需的运营成本较少)。
​因为银行的产品其实是无差异的,任何银行的金融产品(包括贷款)都可以被其他银行模仿,只要牌照允许。所以低成本是此类型企业主要的竞争优势之一。愿这个优势继续保持下去。
由于发行了优先股,所以重点关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这一点兴业银行做的不错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几乎保持不变。
为何说轻型化做的不错?因为:营业收入增幅23.67% &
总资产增速20.04%&&&普通股股东净资产增速12.88%(分红后)
​(全年无普通股股权融资)
(来源:微信公众号清友会)
中央调整管理资本市场思路 避免金融风险成首要前提
(来源:微信公众号清友会)
  久违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释放什么信号?
  事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
  1、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隔8个月重回公众视野,职能或有所调整。自从2月10号的第九次会议以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已经整整9个月没有公开消息(从今天的会议公告来看,此前曾召开过关于扶贫的第九次会议,但没有公开报道),相比之下,深改组会议今年已经开了10次。考虑到深改组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人员设置有很多重叠,这种差别是不是意味着后者的角色被边缘化了?我们理解并非如此,而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职能有所调整,下一步可能更多的聚焦于纯经济工作,其他领域工作交由成员层级更高、更多元化的深改组。在经济工作中,中财办发挥的作用不仅没有弱化,反而越来越强。
  2、中国式供给主义思路愈发清晰,适度扩大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经济管理思路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摸索:第一阶段2012年到2013年年中,以扩张需求为主(城镇化),第二阶段是从2013年年中到2014年初,中央开始在需求端采取相对偏紧的态度(钱荒+打击虚假贸易+***),以此倒逼供给端的结构性改革。第三阶段是从2014年初到现在,鉴于之前紧缩的效果并不理想,中央的思路开始进行方向性的调整,在需求端摒弃紧缩的思路(降息降准+政策性金融),同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实际并没有产生需求扩张的效果,但起码从政策导向来看,中央是希望兼顾需求扩张与供给改革的。
  3、供给侧改革的权重上升,需求端的政策更多以对冲为主。当前中国经济的调整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但根本还是结构性因素。所以虽然我们既要扩大需求,也要供给改革,但核心还是供给改革。对需求端的货币财政政策来说,未来可能主要是对冲性的。
  (1)货币政策:继续降息降准是必然,重点盯住几个触发因素。一是通胀,如果CPI和PPI持续下跌,或有降息来对冲实际利率的攀升。二是汇率,如果美联储加息再度引发贬值,外汇占款下滑造成的基础货币缺口需要降准来对冲。三是银行间利率,实体利率不好跟踪,我们可以盯住银行间利率,很多因素可能推高利率,比如稳增长的融资需求(比如大规模发专项债)、股市火爆分流资金(IPO+再融资+融资融)等。
  (2)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扩大是必然。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积极财政不积极是事实,财政赤字有扩张空间是共识,所以下一步财政赤字扩张是必然,近期朱光耀部长关于赤字的表态可能是一个信号,“扩大发债+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搭配值得期待。
  4、房地产定位常态化,短期核心去库存,长期核心是要持续。“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去库存要两手抓:一方面激发合理需求,房地产信贷和利率政策有望进一步松动,尤其是住房公积金的作用有望得到强化,国家住房银行或提上时间表。另一方面让市场决定供给。当前销售持续回暖,但房地产投资并未起色,证明市场自己正在用脚投票。此外,保障房的思路或加快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购买,去库存。
  5、***连续谈股市,核心都是制度改革,市场有望借此打破堰塞湖。经历这个疯狂的夏天之后,中央显然对资本市场的思路有所调整,过去希望水位越高越好,扩大融资稳增长,现在可能更希望水位稳定,避免发生金融风险。这次会议特别强调了“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这意味着中央将更加注重对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股票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过剩造成的堰塞湖风险有望打破,IPO已经重启,国企的集团整体上市和注册制改革或许已经在路上。
  附:会议公告
  习***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
  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11月10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习***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经济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刘云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关于经济结构性改革问题的汇报,听取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汇报。领导小组进行了讨论。
  习***在讲话中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习***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要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习***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企业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和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习***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改革规划管理体制。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实责任主体。要加强城市安全监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救灾救援队伍。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此前,习***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
我的更多文章:
( 13:01:39)( 00:23:58)( 13:38:46)( 12:55:39)( 10:35:19)( 14:49:52)( 12:41:43)( 14:26:16)( 11:23:19)( 23:32:2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