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牵引牵引挂车是什么意思思?还有是谁提出的

您现在的位置是: >
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任务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系列党课之二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改革领域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层次不断提升。时间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作出了总体部署,审议并通过了《决定》。《决定》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而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这一贯穿《决定》的主线,深刻了解它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它的着力点,对于学习贯彻《决定》精神意义重大。
& & & & &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
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新阶段必然会有新目标、新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及其内涵
***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决定》再***同志提出的战略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领导全国人民,经过90多个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党的***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高度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并日益丰富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构成的一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与反作用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产生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大量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而且这种制度建立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基础上,是一个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减少制度漏洞、克服制度弊端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和完善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也处于不断改革过程中。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我们有了一个大体的制度框架与制度轮廓,让我们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代表制度的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永无止境,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也没有终点。党的十七大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制度的真正完善依赖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制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的社会历史形态的。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并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阶段了,已经从制度确立期进入到改革和完善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要对那些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符合人民发展需要的制度进行完善和深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以及人民幸福要求的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1)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治理方略构成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是要求满足不同国家治理主体利益需求的过程,是治理主体之间不断调整、协调互动和综合平衡的过程。在经济方面,市场经济机会带来大量的物质财富,也会产生许多消极因素,只有嵌入社会建设的市场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方向;在政治方面,政府天生具有自我扩张倾向,只有在民主与法治的制度约束下,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才会健康成长;在文化方面,只有意识形态世俗化,决策更加理性与科学化,努力促进公民主体的文化自觉,才是文化走向繁荣创新的重要保证;在社会方面,追求公正,保障民生,塑造“强国家--强社会”治理模式,是迈向国家善治的关键途径。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善治的关键路径。因此,国家体系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时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国家治理体系是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的治理方略构成的,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的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求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现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我们能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质、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
(2)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国家治理也是国家通过配置和运作公共权力,执行一定的政治理念,始终围绕着特定秩序,对公共事业进行调控、引导和支配,保持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善治状态和过程。国家治理本质就是调动各个治理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国家运用公共事务和实现公共利益需求最大化的活动和过程。国家治理是社会的、历史的、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因而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方式的特征也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中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进入了全能国家治理时期,由于治理主体的一元性,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是全能时期国家职能最主要的特征。尽管中国***人很快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但由于国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始终没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国家治理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型国家治理时期,国家与市场在治理过程***同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国家进入社会起重大作用的新时代,初步形成“强国家--强社会”国家治理模式。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国家治理经历了从注重效率优先的发展型国家到追求公正价值诉求的和谐型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国家治理从全能国家一元治理逐渐演进到市场、国家与社会多元并治;国家治理从被动应付到积极应对,再到通过国家治理自身推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现阶段,我国进入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解决中国的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 & & &&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
一种制度具体是通过国家治理或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体实现和表现出来,表明整个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即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体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
制度完善要体现和落实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急剧的转型期,转型期的国家治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制度建设,具体表现对基本政治制度、权威合理化体制等进行调整规范和稳固化的过程。没有必要的国家制度建设,一个国家既不可能持续、稳定与协调地进行经济治理,也不可能为实现现代民主政治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反过来,如果国家制度建设不包括民主的因素,得到加强的国家可能变成任何组织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怪兽”。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及时经济社会全方位改革的纲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可以说,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进展。
& & & &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及其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决定》中提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和“六个紧紧围绕”,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以经济体质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和“六个紧密围绕”,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
1.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
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是其他各方面体质机制的基础,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都是基于经济体制来设计和构建的,因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涉及其他各领域的体制改革。因此,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之中,是各个领域的改革期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协同推进,推动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现阶段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带动全方位的改革,从现实情况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不能像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牵涉范围如此之广,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可能向经济体制改革那样牵动全面改革。我们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带动各方面改革整体推进。因而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继而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六个紧紧围绕“勾画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六个紧紧围绕“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个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而《决定》首次提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质和当的
建设制度六大改革方向,是决定我们党正确把握未来中国改革方向的总的路线图。《决定》中“六个紧紧围绕“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过去我们一般将党的建设改革,现在加上”制度“,说明我们把党的建设改革重点放在制度改革上面。此外,还第一次提到生态文明体制,以前只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体制,现在形成五大体制与***提出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相吻合。
& & & & &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总任务的重要性
《决定》系统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性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从当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不断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把党和国家工作中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探索在农村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广泛推广了以大包干、利改税等形式的经济制度探索活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新局面。新世纪新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制度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制度创新成果,引领改革进一步深入。
(2)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改革之初,其着力点是经济发展。这对于当时的国家和个人都是一个有利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普惠式的改革,所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求的是对已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和触动,这就使改革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制度完善的任务也更加紧迫和严峻。
改革的过程需要有更强有力的制度支持。随着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对世界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不同利益集团相互矛盾的各种诉求,与市场经济制度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尖锐,为了使改革开放更加深入,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平衡各种利益集团相互矛盾的诉求,以推动改革的深化。
选准改革突破口、确定改革目标需要有强有力的保证。
当前,我国对改革目标、改革的突破口等方面的共识比较分散,存在改革议题碎片化、改革目标分散化的现象,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改革的风险在日益增大,在改革的同时保证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难度也在增加,权衡利弊,选准改革突破口、确定改革目标成为了一个较难达成共识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既定改革目标的实现,就要使部分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这必然会导致这些利益群体的反弹,浴室,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2.“善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的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大单开拓,又要步子稳妥,还要方式适当,特别要注意处理好稳定、发展和改革之间的关系。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只有稳定才能使我们专心致志地进行经济建设,才能使改革在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健康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有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保障。
35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 & & & &(二)全面深化改革总任务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六个紧紧围绕”阐明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 & & &&1、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我国改革的实施是一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历史没有给我们进行改革理论准备的充裕时间,因此,在改革之初,我国改革开放的领航人***就反复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边实践,边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错的抓紧改,不足的加点劲,争取不出现大的失误。改革之初只确定
了一个大致的思想,就是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改革方略是:先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入手,即首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然后推进城市改革,同时先经济体制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并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即自下而上,从小到大,从易到难,考虑各方面的承受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少成多,逐步加以推进。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面改革深化,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就要求我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因而我们除了要不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要配套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和党的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
2、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论,突破了“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观”“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观”等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中国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但从何入手?***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入手,35年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要始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我们的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之后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其他领域的改革,都是为了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的。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从农村体制改革起步,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改革的领域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有偏离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并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逐步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通过经济体制把生产过程中的各方面生产要素都解放出来,包括把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资本、技术和知识等要素解放出来,也把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要素解放出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就是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解放了出来,把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出来,这才有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把资本、技术和知识等生产要素解放出来了,把农村富裕劳动力和具有创业能力的民间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出来了,这才有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些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党的***强调,“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要求我们要仍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将其作为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在经济领域,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等,这些都与经济体制直接相关,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改革就失去了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当今中国的“第一要务”。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把“蛋糕”做大,让我民共享发展成果。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为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他各方成的改革才会有更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实现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着力点
总目标总任务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统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所以,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成效,必须选准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着力点。
(一)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着力点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既涉及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情况之复杂,工作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要顺利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中国,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根本原则,不能有丝毫含糊。党要实现对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就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必须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能否实现,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治理能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改革。
1.提高党的治理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的执政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运用国家政权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过去十年,执政能力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是在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长期以来,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机制还没有落到实处,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问题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矛盾,缺乏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需要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我们党切实提高治理能力。
(1)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社会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整个客观形势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准确了解事物的民菜变化,积极判断事物发展的客观形势,并在这一基础之上采取相应的行为。中国***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状况时,也需要科学地判断客观形势,比如判断经济发展的形势、总体的政治形势、文化发展的形势、社会发展的形势、生态发展的形势等等。
(2)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就国际而言,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就国内而言,中国现在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各种棘手的难题接连出现。如果不能积极应对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国的各方面建设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成为中国***在新时期难以回避的课题。
(3)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中国现在正处于建设法治化社会的关键时期,法治对于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化政治文明的核心就是法治,法治的关键就是将国家的各项事务纳入法律的轨道,中国***的执政能力同样要纲入法治的框架之内。这不仅可以使中国***的执政拥有法律依据,而且还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法治化。
(4)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中国***作为执政党,担负着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各方面的事务极其繁重,各种大小事情千头万绪,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务,有国际、中央和地方各个层次上的事务等等。中国***作为执政党,面对着繁多的事务,不可能全部包揽,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一些大事,对重大问题、重大方针进行重点研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改革
制度是保证一个党少犯错误的重要前提。***甚至将制度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高度,他深刻地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他还提到,“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并不简单地等于加强党员的执政能力。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良好的制度首先应具有明确的规章和严密的程序,它规定了整个组织的行动准则,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能保证组织意志的向下执行。党的制度建设还表现在能够及时应对社会变迁。因为政党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桥梁,能否将社会变化的每一个细节传给公共权力组织,转化为公共政策回流到社会,是政党制度化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只要保证这条通道畅通,党就可以随时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实现自身的调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总任务的着力点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关键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1、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1)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一个正在实施现代化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民族的凝聚力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在精神上空虚、苍白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振兴的。日本,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之所以能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建成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原动力就是在国家严重受挫之后,全民族形成了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和振兴精神。这种精神转化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群体意识,进而转化为巨大的建设力量,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这个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2)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必须勇于开拓创新。在中国这样一个的东方大国,推进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大业,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一股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难以想象的。这就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往往决定这社会变革的深度。中国改革的兴起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改革的深化也来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想解放、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就要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每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改革就前进一步。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还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部署,这是一个战略抉择。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挑挑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擎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实现改革任务举措。提出落实改革任务的举措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小甚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要大胆干。
2.准确定位征服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也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对政府和市场定位,我们一直在根据时间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广范围发挥失常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征服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治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2)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人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牟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限制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只能是不同的。政府要更好地发挥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的职能,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 & & &&3.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列宁说过,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35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也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力军,是发动改革并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的主体和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时就时就说,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他本人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新创造概括起来,形成政策,加以提倡。的确如此,中国***正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的愿望、要求、智慧和经验,概括提高,变成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从而推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实践。
&回顾35年的改革实践,没有一项创造不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正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方方面面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法和改革措施。改革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以往的改革依靠人民群众,今后的改革依然要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过去、今后和将来都是改革的主体和推进改革的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尊重群众就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实践就是尊重历史。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就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地址:郑州市黄河路33号(黄河路与文化路交叉口)&&&&&&&& ***:0&&&
&&&&&&&&&& 急诊急救***:0
24小时***:400-111-6707
Copyright &
郑州人民医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
&&&&&&&&&&豫卫网审[2010]第0020号 && ICP备案号:豫ICP备号
&&&&&&&&&&&&&微信:ZZRMYY8085&&&&&&&&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