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琉球王国的秘密。

帖子主题:琉球王国的前世今生
共&154&个阅读者&
军号:6338030 工分:39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琉球王国的前世今生
文章提交者:ysl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琉球群岛是台湾岛与九州岛之间一系列岛屿的合称,其陆地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目前居住人口约140万。 在中国史籍里,《隋书》就已有“流求”的记载。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节出使包括琉球在内的海外各国,昭告天下自己已推翻元朝,“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大明”“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在诏书里,第一次把“流求”改为“琉球”。按汉字之意,石之有光者为“琉”,磨圆之美玉即“球”,“琉球”合意就是海中一串发光的美玉。彼时的琉球群岛尚处于“三山(山北、中山、山南)分立”时期,其中的中山国对明朝诏书的反应最为积极,立即在当年前来应天(南京)“奉表称臣”。中山国对天朝的恭顺也得到了巨大的回报。1392年,明廷“更赐闽人三十六姓”移民中山国,帮助当地造船,以方便往来。这些福建“技术移民”定居在久米村(今那霸久米町),其后裔被称为“久米人”。他们还带去了中华文化和其他先进技术,甚至充当当地人的汉语教师,以致琉球人学习的汉语官话都带有明显的福州方言成分。在久米人的帮助下,中山国“节音乐、制礼法,改变番俗,而致文教同风之盛”。1430年,从政治到文化都“尽沐华风”的中山国,如愿兼并山北和山南两个割据政权,统一了整个琉球群岛。几乎在琉球实现统一的同时,大明王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严厉的“海禁”政策。中国向世界关上了大门,只留下一道狭窄的缝隙——又明朝廷垄断的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中外贸易形式。所谓的朝贡贸易,指受明朝廷敕封的海外诸国获得明朝政府颁发的贡舶勘合(勘合,即执照签证),在朝贡的名义下,准许附带一定数量的货物来中国互市。对于朝贡国进献的贡品,天朝以赏赐方式酬偿,通常其价值远远超过贡品的价值。在所有的朝贡国中,琉球享有“最惠国待遇”,令有“小中华”之称的另以藩属国朝鲜都不免感慨,“不得与琉球比”。这源于琉球的贡期最短,“二年一贡”,而朝鲜和安南(今越南)都是“三年一贡”。实际上,琉球的朝贡次数远远超过规定。《明史》诸国朝贡次数显示,日本19次、朝鲜30次、爪哇37次、安南89次,而琉球一国独占171次,几乎与其余各国的总和相当。同时,明朝对琉球人带来的“贡品”(即商品)往往出高价收购,比如胡椒,原产地价格是十文一斤,别国商船贩运来的收购价是三贯一斤(1贯=1000文),而琉球商船带来的胡椒收购价却高达三十贯一斤。故而,这种以朝贡为名义的贸易利润异常优厚,被琉球人称为“唐十倍”。琉球商船出没于中国福州、朝鲜釜山、以及东南亚各地港口,贩卖香料、***、丝织品、瓷器、刀剑。公元1458年铸成的“万国津梁之钟”的铭文,足以表达当时琉球人的自豪与抱负:“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剎”。然而,琉球的繁荣是建立在明帝国自我封闭的基础之上。在“万国津梁之钟”铸成一个世纪后的1567年(隆庆二年),明朝的对外政策再度发生巨大变化,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史称“隆庆开关”。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盘踞的澳门和西班牙人占领的马尼拉,迅速取代琉球的中外贸易转口港地位,琉球海上贸易的光辉随之暗淡失色。而更为灾难性的打击则来自东北方。长期陷于分裂的日本在丰臣秀吉手中完成统一后,立即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随之招致明朝的军事干预。这场长达7年的东北亚国际战争,最后以丰臣秀吉病死、侵略军撤回本土宣告结束。失败的日本一无所得,战争的巨大消耗落到了九州地区的各大名(诸侯)身上,中日交战又导致明朝禁止与其通商,位于九州岛最南端的萨摩藩(主要指今天的鹿儿岛县)在财政上已经山穷水尽,“除了将琉球置于领国之下,使之作为对明贸易的中介而自由颐使之外,别无他策”。 1609年,在得到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同意后,萨摩藩主岛津忠恒发兵3000余人,乘100余艘船,南下入侵琉球。在当时的日本国内,萨摩武士以彪悍尚武著名,有“隼人”之称。此次入侵琉球,更是带上了700挺最先进的“铁炮”(火绳***)。反观100多年不知兵戈的琉球军队,则早已武备废弛,全部家当只有500张弓、300挺***、300领甲胄,所谓“诸矛戟皆脆弱,徒具文耳”。(“徒具文耳”,就是摆摆样子的意思。)双方军力判若云泥,萨军只用3天时间就攻破琉球。随后,日本式的集体劫掠开始了。以主将桦山久高为首的萨摩将领身先士卒分为4组,耗时七八天将首里(曾经的琉球王国首都)城中的金银、丝绸和贵重物品,一律攫为己有。当时的琉球人沉痛地留下了“有如家家日记、代代文书、七(奇)珍万宝,尽失无遗”的记载。如此暴行,不啻近代日军在中国大陆“三光”政策的滥觞。然而,这只是琉球噩梦的开始。萨摩藩强迫琉球国王递交誓文,强调琉球自古就是萨摩藩岛津氏之附庸,琉球国王须世代效忠萨摩藩主;在琉球推行日本式的“检地”(土地丈量),确定琉球的“石高”(年产量)为12.7万石;私自将琉球北部奄美群岛5岛(石高约为3.3万石)割归萨摩藩(以致今天这块土地仍属于鹿儿岛县,而不是冲绳县)。即便如此,琉球每年还要向岛津氏纳税贡米9000石以及其他各种物资。这成为琉球沉重的经济负担,以致大米变成琉球稀缺物资,只有王族和官吏才能享用。甚至到了110年后的1719年,清朝的册封使抵达琉球时额外携带了价值2000多贯的货物,可由琉球人自由买下,琉球竟只有500贯钱。在萨摩藩如蛆附骨的压迫吮啮下,曾经以“万国津梁”自诩的琉球王国,已然困顿如斯。颇有黑色幽默的是,琉球因朝贡贸易引来了萨摩入侵,同样是因为忌惮朝贡贸易,岛津氏又不便吞并琉球——因为有资格进行朝贡贸易的是琉球,不是日本。于是琉球依然是天朝恭顺的藩属国。明清鼎革之后,依然如故。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中山世土”的匾额,就挂在琉球王宫的正殿大堂之上。值得一提的是,琉球王宫堪称北京紫禁城的微缩版。不过,其坐东朝西,这正缘于“以中国在海西,表忠顺面内之意故也”。而作为征服者的萨摩藩,为了保证朝贡贸易顺利进行(萨摩藩控制了中琉朝贡贸易,独占“唐十倍”的巨额利润),不得不尊重琉球固有的政体和风俗。但其规定,琉球遭风难民漂到中国沿海地区,在回答中国官员讯问时严禁提及、透露萨琉关系,“琉球入于鹿儿岛之手一事,对唐禁止谈论”,甚至事先编好应答文书让难民背诵以应付讯问。琉球历史的伤口,就这样被精心掩藏。这样的局面从1609年开始,持续了两个多世纪。1853年,佩里率领的美国舰队抵达日本,德川幕府被迫“开国”。在对外关系上,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公然叫嚣“布国威于四方”“琉球可垂手而取也”,孱弱的琉球就此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第一个牺牲品。1872年,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访日本之际,突然强制“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并列入所谓“华族”。这是维新政府强行改变日琉关系的第一步。此前的1871年,琉球商船在海上遇台风,漂到台湾,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54人被杀,12人获救,经由台湾送至福州。福建官员按照定例,给予抚恤救助,使其跟随琉球贡船回国,并要求台湾地方官员查办此事,惩治杀人土著。这件事本来和日本无关且已结束,谁知1873年,日本派遣外务卿副岛种臣到北京质询琉球难民在台被杀事件,并不顾清廷“二岛(琉球和台湾)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的合理答复,强词夺理曰“我藩属琉球人民遭杀害,为之报仇乃日本帝国政府之义务”。第二年,日本政府悍然出兵台湾,利用军事压力迫使清朝签订《北京条约》,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换取日本从台湾撤兵。实际上,当时侵台日军因不服水土,病、亡颇多,加上遇到台湾土著的顽强抵抗,本就进退维谷,现在既可以体面撤军,又借条约中的“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的字样,为吞并琉球埋下伏笔。这无疑是日本外交上的一大胜利。《北京条约》的墨迹未干,1875年,日本政府派遣内务大臣松田道之赴琉球。他带来的日本政府命令包括使用日本年号,废止琉球对清朝朝贡和庆贺清帝即位派遣使者的惯例,同时废除琉球国王更迭之际接受清朝册封的惯例,琉球此后与清朝的交涉一概由日本外务省管辖处分,贸易业务由日本领事馆管辖等。一句话,就是强制琉球和中国断绝关系。就这样,中国与琉球的藩属关系就此终结。得知琉球生变,作为宗主国的清朝“据理力争”,指望“日人自知理绌,或不敢遽废藩制改郡县”。对此,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后来评论道:“我不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单拿一支筷子不能吃饭一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支筷子——实力。但中国人却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1879年,还是由松田道之领队,日军熊本镇台冲绳分遣队派出560余人(其中警官160余人)前往琉球,以武力为后盾实施“琉球处分”。3月27日,日本当局宣布废除琉球藩,改置冲绳县。5月,第一任冲绳县知事锅岛直彬到任,琉球末代国王尚泰被封为侯爵,强令迁往东京居住。琉球国长达500多年的国祚宣告结束,日本对琉球群岛的直接支配开始了。其时,正值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华访问,清政府好似抓到救命稻草一样乞求其出面调停,日本人总算给了洋人一个面子,中日双方对琉球问题开始谈判。当时,中俄之间因伊犁问题关系紧张,15艘俄国战舰云集日本长崎,威逼中国沿海。为避免日俄相互勾结,清朝内部关于速结琉案的呼声很高,有的官员甚至提出以此换取日本的支持来对抗俄国。日本人对此洞若观火,“趁此良机,迫使清国就范,以达到目的”。至光绪六年(1880年)10月,清政府在日方提出的方案基础上签订了《琉球条约拟稿》,即日本以琉球南部最贫瘠的宫古、八重山两岛分让于中国,换取清政府对日本吞并琉球的正式承认,并促使清政府给予日本内地通商及最惠国待遇条款等优惠。消息一出,清廷重臣群起反对,不过反对的焦点集中在给予日本内地通商的特权对中国有大害,对于问题的本身琉球,清朝统治集体的主流看法竟然是“琉球朝贡,本无大利”,“无捍卫边陲之益,有邻邦酿衅之忧”!最后,总理衙门决定以不批准协议草案的办法,将“琉案”搁置起来,不再过问琉球的存亡。眼看复国无望,5年前就渡海来华求援的琉球使节林世功,于日作绝命诗:“自古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其后,愤然挥剑自刎于总理衙门前,为命运多舛的琉球王国唱响最后一曲悲歌。日本的扩张自琉球开始,也在琉球走到了尽头。1945年3月,美军为建立进攻日本本土的基地,发起太平洋战场上最为惨烈的冲绳战役,日本政府和军部为尽量迟滞美军进攻日本本土,把冲绳当弃子,下令“军官民同生共死”,强行征召琉球17岁以上45岁以下的男人入伍充当炮灰,连十几岁的中学生也不放过。野蛮的日军甚至不允许冲绳民众向美军投降,宣传“为了不妨碍部队行动,民众需要英勇自决”,同时竟向岛民提供手榴弹,强迫冲绳民众集体自杀。因为疑心被出卖,日本军人甚至会杀害那些试图合用岩洞避难的冲绳人。当年6月美军占领冲绳宣布战役结束时,琉球已经牺牲了五分之一的人口(约15万人),而能令人追忆起昔日琉球王国的历史遗迹(包括王宫),在战火中摧毁殆尽。自二战爆发后,琉球地位问题就浮出水面,但中国国民政府在此问题上态度暧昧。1942年11月,外交部长宋子文公开对中外记者表示,“在战争结束后,中国将收回东北和台湾及琉球群岛”,但到了1943年,中美英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上,面对美国总统罗斯福不止一次问及中国是否要求得到琉球,蒋介石的回答竟是,琉球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事后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对此解释,“一以安美国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以前已属日本;三以此区由美国共管比为我专有为妥也”,从而拱手让出了中国在琉球问题上的主动权,令人扼腕叹息。 1945年,美军占领冲绳后,成立了“美国琉球民政府”,推行军政府管理制度。同年10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下令正式把琉球群岛作为美军的基地,置于美国单独控制下。日,美国国务院下令以日语读音的“Ryukyu”取代以前文件中汉语发音的“Liuchiu”来称呼“琉球”,“认为该群岛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而是日本的一部分”。1947年4月,联合国秉承美国意志颁布了《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把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正式交给美国进行“托管”,琉球进入了“美国的统治时代”。与此同时,美国出于“冷战”的战略考虑,逐渐从《波茨坦公告》“日本的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之规定的立场后退,走上了扶持日本作为远东桥头堡的道路。1951年,美日在《旧金山对日和约》(中国未参与也不承认)单方面 和之后,美军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政府部门的调门也越来越高,1965年8月,战后第一个访问冲绳的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就表达了收回冲绳的强烈愿望:“不实现冲绳的回归祖国,日本的战后就不能算结束。”1971年,美日签订《归还冲绳协定》,私相授予冲绳(包括中国领土钓鱼岛)的“行政权”。一年后,“美国琉球民政府”正式解散,代之以日本国冲绳县。仅仅一个世纪,琉球人经历了由唐(中国)世界向大和(日本)世界、大和世界向美国世界、美国世界向大和世界三次朝代的转换。琉球的历史,就这样连续不断地翻开了一页又一页。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琉球王国的前世今生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琉球王国的前世今生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日本吞并琉球王国始末_学术前沿_人民论坛网
日本吞并琉球王国始末
朝贡体系作为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曾广泛存在于古代亚洲历史中,其中以东亚朝贡体系最为典型。东亚朝贡体系是以中国中原王朝为核心的等级制政治秩序,主要内容是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通过册封,并结合儒家思想体系,层层向外拓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和侵略,东亚朝贡体系在与西方条约体系的碰撞中逐渐崩溃。以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为标志,朝贡体系开始走向衰落。随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东亚朝贡体系最终瓦解。研究琉球被日本吞并的历史,有助于加深对东亚朝贡体系演变过程的理解,更可从中得到历史警示。
中琉交往源远流长
琉球群岛位于日本九州岛西南至中国台湾东北之间,包括大小岛屿55个,分为三个较大岛群:北部为奄美群岛,中部为冲绳诸岛,南部为先岛诸岛。琉球国史《中山世鉴》记载,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曾经抵达此处,远远望去,列岛仿佛虬龙蜿蜒在大海之间,因此以&流虬&命名。《隋书&流求传》对此也有详细的文字记录。此后,中国曾以&流求&、&?求&等称呼此地。明洪武年间,&琉球&的名号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唐宋时期,琉球与中国保持着贸易往来,但不向中国朝贡。元成宗曾遣使招抚琉球,遭琉球人合力抵抗,未能成功。12世纪,琉球形成了北山、中山和南山三个独立王国。1372年,明政府派杨载出使琉球三国,分别册封了三国国王,三国也明确表示向明称臣纳贡,从而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国,被纳入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1429年,中山国消灭北山、南山王国,完成对琉球的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国王。
明代,琉球与中国的关系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成为朝贡典范。历代琉球国王都要接受明王朝的册封认可,使用中国年号和历法。琉球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均采用中文书写。1392年,朱元璋派遣福建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者到达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琉球之间的贸易往来。1430年,明王朝又赐予琉球国王巴志以&尚&姓,从而更加印证了中琉之间的藩属关系。从明朝立国起,琉球对中国朝贡达到182次。在与中国的密切交往中,琉球引入了儒家文化和中国的习俗,利用地理优势,拓展了以中国、日本等为主要贸易对象的海外贸易。从对中国的朝贡中,琉球获得了文化、经济和政治利益,强化了对宗主国的向心力。
明灭亡后,琉球继续与清政府保持了朝贡关系。1646年,琉球国王尚贤向清王朝提出册封请求。清朝礼部认为琉球未上缴明朝赐予的敕印,不便授封,予以拒绝。1654年,琉球交出明朝敕印,再度请求册封,得到清朝允许。1663年,清朝正式册封尚质为琉球国王,开启了清琉友好关系的历程。有清一代,琉球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朝贡关系,朝贡达到100次以上。
琉球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成为东亚朝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琉球奉中国为宗主国,中国对其也以藩属国相待。但是,对于琉球的内政,中国从未加以干涉。从朱元璋时期,明朝政府就定下了对朝贡国&来而不拒,去而不追&的方针。宗藩双方密切友好的关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并无强迫。以&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为指导,通过长期稳定的交往,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稳定的地区国际关系体系。
日本处心积虑吞并琉球
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琉球逐渐成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海上贸易要道。通过交换中日两国物产,琉球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但也引来日本的觊觎。1591年,丰臣秀吉借口入侵朝鲜,派诸侯岛津氏向琉球提出出兵赞助,资助日本金银粮饷,帮助其征战。丰臣秀吉以&若不奉命,则先灭汝国,玉石俱焚。汝当好自为之&等加以威胁。然而,琉球国王将此事禀报明朝,并对日本的要求加以拒绝。
1609年4月,岛津氏攻入琉球首里城,俘虏了国王尚宁,逼其写下誓文,每年向日本萨摩藩输送粮食。而此时的明朝一方面面临着国内相继发生的地震、洪水和百姓起事,以及努尔哈赤的入侵,无暇顾及琉球战事;另一方面因协助朝鲜抗击丰臣秀吉而耗费了国力,无力他顾。琉球人民反对萨摩的无端入侵,从内心来说更愿意同中国保持友好的关系,但无奈国力弱小,无力摆脱萨摩的压迫,所以就在向萨摩进贡的同时,继续向中国朝贡,形成了&两属&的奇特局面。此后日本将事实上的侵略、讹诈视为上贡,并以此证明琉球是日本的&藩属&,掩盖了日本恃强凌弱压榨琉球百姓的历史,也开启了日本罔顾事实,强行把他国领土纳入日本版图的序幕。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和军国主义扩张道路。琉球因靠近日本本土,且国力较弱,成为日本向外扩张的首要目标。1868年,日本政府颁布&太政官令&,强行将琉球置于日本鹿儿岛县的管辖之下。三年后,日本又借庆贺明治维新之名,诱骗琉球王子尚健至东京,擅自册封琉球国王尚泰为琉球藩的&藩王&,并将其列入日本华族序列,废除了清朝皇帝册封给琉球国王尚泰的王号。&华族&是日本的贵族称号,日本企图通过此举,逐步营造琉球属于日本的局面。1873年,日本又命琉球接受内务省管辖,租税上缴大藏省,将其纳入日本内政的轨道。1875年,日本派兵进驻琉球,并命令琉球尊奉日本明治年号,不再向清政府入贡。次年,日本在琉球设立***和司法机构,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1877年,琉球王派密使请求清朝帮助,然而清政府对此事并不十分重视。清政府驻日公使何如璋奉命对此事进行了调查,与日本进行了交涉并严正抗议,但是日本政府摸清了清政府的懦弱本性,而日本实力也在逐渐加强,因此并无忌惮。1879年4月,日本正式改琉球为冲绳县,任命锅岛直彬为首任冲绳县知事(县令),并以武力拘禁了琉球国王,强迫其移居日本。至此,日本终于完成对琉球的吞并,琉球就此亡国。
清政府虽然在保护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但作为琉球的宗主国,始终未承认日本吞并琉球,并向日本进行了多次交涉和抗议。为确保吞并琉球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并消除清政府的异议,日本于1880年10月与清政府议定了《琉球条约拟稿》,规定琉球群岛的北部归属日本,群岛的南部即包括宫古、石桓、八重山群岛在内的先岛群岛归于清朝。此条约草案遭到了清朝重臣的大力抨击,清政府最终拒绝签字,对琉球问题采取了留待日后处置的拖延做法。这样,琉球群岛主权归属问题被搁置下来,造成了日本对琉球事实上的吞并。
朝贡体系开始瓦解
朝贡体制是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基础,它以宗主国的册封和藩属国的纳贡称臣为基本前提。在东亚朝贡体制中,中国古代王朝处于核心地位。明清时期,朝贡体制达到鼎盛阶段,晚清时期开始走向衰落。作为明清封贡体制的重要成员,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对这一体制产生了重大冲击。
1868年以后,日本掀起明治维新,在&脱亚入欧&口号下,通过&文明开化&、&置产兴业&、&富国强兵&等手段,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琉球的被吞并,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结果。伴随着琉球被吞并,东亚朝贡体系开始走向瓦解,东亚国际关系也发生诸多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国力急剧衰落,统治岌岌可危,在东亚的国际地位日趋低下,已无力维持朝贡体制,传统的藩属国陆续落入西方列强和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之下。在琉球被日本吞并事件中,清政府采取了无所作为的态度,这充分暴露了清政府在外交方面的软弱,在客观上纵容了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朝藩属国的吞并。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标志着朝贡体制最终瓦解。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王博]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