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怎么写的问题

【会议论文】 唐李承乾碑文相关问题探讨_李承乾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60贴子:
【会议论文】 唐李承乾碑文相关问题探讨
唐李承乾碑文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尚民杰 日期:2012 会议录名称:唐史论丛(第十五辑) 摘要:李承乾作为唐太宗长子,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于黔州,时隔九十余年,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归葬昭陵。关于李承乾的事迹,新、旧《唐书》有传。1965年在昭陵发现了李承乾墓碑,1972年发掘了李承乾的墓葬。1989年正式公布了墓葬及碑、志资料。本文拟就这些资料本身及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唐李承乾碑文相关问题探讨尚民杰 (作者单位: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李承乾作为唐太宗长子,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于黔州,时隔九十余年,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归葬昭陵。关于李承乾的事迹,新、旧《唐书》有传。1965年在昭陵发现了李承乾墓碑,1972年发掘了李承乾的墓葬。1989年正式公布了墓葬及碑、志资料。本文拟就这些资料本身及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墓志与墓碑的发现与内容关于李承乾墓,在考古发掘简报中有这样的描述:“其墓在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东周新村的西边,西北距昭陵约九公里。”“李承乾墓属长斜坡土洞墓,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壁完、雨道、墓室构成,水平全长35.4米,南偏东3度。”〔1关于李承乾墓志,发掘简报有这样的描述:“在甫道中段出土一方墓志,完整无损。1.志盖,正方形,每边长49厘米,厚8厘米,盈顶高4.5厘米。盖顶篆书阴刻‘唐故恒山憨王墓志铭’,四边线刻牡丹花饰,四杀线刻四灵。盖边线刻葵花纹饰。2.志石,正方形,每边长49厘米,厚9厘米。志文楷书阴刻,12行,满行13字。四周线刻十二生肖。”墓志录文为:大唐故恒山慈王荆州诸军事荆/州大都督墓志铭/王讳承乾字高明/太宗文武圣皇帝长子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亮开元廿五年十二/月八日奉/救官供陪葬/昭陵柏城内京兆礼泉县安乐/乡普济里东赵村西北去/陵一十八里妃苏氏招魂合衬/开元廿六年岁次戊寅五月戊辰/朔廿九日景申礼也。《昭陵碑石》在录制志文时,作了标点,并对志文略作考证。〔2〕关于李承乾墓碑,报告有这样的记述:“1956年,陕西省文管会、礼泉县文教局组织人力对昭陵园的历史遗存进行调查时,在墓前的地下约一米处发现碑石,1974年筹建‘昭陵碑林’时始得出土。?一所得承乾碑,首、座皆佚,碑身上部亦横残一小段,今存‘昭陵碑林’残碑高巧2厘米,宽102厘米,厚27.5厘米,碑文篆书阴刻,巧行,按原满行25字。”简报所录碑文为:1.口口口口口口王赠荆州大都督神道之碑2.口口口口口高明3.口口口口口帝之孙4.口口口口口皇帝之子5.口口口口口帝伯祖以开元廿六年五月廿九日奉救陪葬6.口口口口口苏氏衬焉礼也妃即隋仆射郑国公威之曾孙鸿口7.口口口口口皇朝沁州刺史直之第三女也8.口口口口口驾赠使持节都督越州诸军事越州刺史邮国公口9.口口口口将军赠使持节怀州诸军事怀州刺史砒10.口口口口驾赠使持节齐州诸军事齐州刺史静11.口口口口口适之12.口口口口驾赠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厥13.口口口口口部将赠左千牛将军旭14.口口口口口旭巧.口口廿六年岁次戊15.口口廿六年岁次戊寅十二月甲子朔四日丁卯建
TripAdvisor汇聚全球品牌酒店真实点评,覆盖190个国家.千万旅行者亲身体验...TripAdvisor猫途鹰,全球旅客优选,2亿真实点评,覆盖各大预定渠道,帮您制定完美旅程.
二关于碑文中的缺字及相关问题按照简报的释文,碑文当共有235字,缺70字。现根据相关资料可对碑文中的缺字进行补充:碑文第一行所缺6字,据墓志文可补为“大唐故恒山憨”。第一行实际上就是碑名,在墓志上由于志石的尺寸所限,故做两行处理。碑文第二行所缺5字,据墓志文可补为:“王讳承乾字”。碑文第三行所缺5字,据《唐书》可补为:“高祖神尧皇”。碑文第四行所缺5字,据《唐书》可补为:“太宗文武圣”。碑文第五行所缺5字,据《唐书》可补为:“开元神武皇”。关于玄宗的尊号,《唐会要》卷一云:“先天二年十一月。上尊号开元神武皇帝。开元二十七年二月七日,加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天宝元载二月十一日,又加尊号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七载五月十三日,又加尊号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八载闰六月五日,又加尊号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十二载十二月七日,又加尊号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此碑立于开元二十六年,当用先天二年的尊号。碑文第六行前所缺5字,据志文可补为“昭陵柏城妃”;后缺1字当为“肿”。该行文字有两重意思,一是要说明承乾之妃苏氏同时陪葬,二是说明苏氏的世系,与追述承乾的世系用意相同。据志文所记,苏氏系“招魂合衬”,说明此前苏氏与承乾并非葬于同地,且不知葬于何处,关于此点,《昭陵碑石》的作者已有考证。苏氏之曾祖苏威,《隋书》有传。《隋书》卷四一云:“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隋书》卷二云:开皇十二年“秋七月乙巳,尚书右仆射、那国公苏威,礼部尚书、容城县侯卢恺,并坐事除名。”碑文中所记苏威职官与《隋书》相符。关于苏威之子、孙,《隋书》卷四一云:“诏威安抚关中。以威孙尚擎直长偎为副。其子鸿肪少卿夔,先为关中简默大使,一家三人,俱奉使关右,三辅荣之。”据此条记载可知,苏威有子名夔,有孙名偎。而夔曾为鸿肿少卿,以世系的顺序而论,父之后当为子;以记述人物的顺序而论,先叙职官再叙名讳。从职官的角度来看,“鸿”后接“肪”正合。将人物与《隋书》记载结合,“肿”即所缺之字。关于苏夔,《隋书》有载,其历官情况《全隋文》卷二十七称:“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魏度支尚书绰孙。历太子通事舍人,迁太子舍人,加武骑尉。仁寿末,拜晋王友。场帝即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渴者,免。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拜朝散大夫、鸿肿少卿,进通议大夫。”关于承乾妃苏氏,《初学记?储宫部》载有唐太宗《册苏宜女为太子妃诏》、《册太子妃文》。册文云:“……秘书承苏宜长女,门袭轩冕,家传义方,柔顺表质,幽闲成性,训彰国史,誉流邦国,正位储闹,实惟朝典,可皇太子妃。所司备礼册命,主者施行。”册文称苏妃为“苏宜长女”,而碑文则称其为“宜之第三女也”,未知孰是。从册文可知,其女被册命为太子妃时,苏宜的官职是秘书皿。这两篇诏册文在《唐大诏令集》卷三十一中的篇名分别是《纳苏宜女为太子妃诏》、《册皇太子苏妃文》,只记有贞观年号,并无月日。苏宜任沁州刺史当在其女被册命为太子妃之后。碑文第七行所缺5字,据上文所论,当为:“少卿夔之孙”。《唐文续拾》卷十四载有《大唐绛州闻喜县令苏府君德政碑并序》关于苏氏世系云:“粤我苏府君,名星,字奉素,魏都亭侯河东相侍中则之十一代孙,扶风武功人也。……(缺)上大将军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国子祭酒大理卿京兆尹吏部口部刑部三尚书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袭那公,又封宁陵侯房公,皇朝赠(缺)军事陕州刺史。……祖口,随晋王文学、太子洗马、鸿肿卿,著《乐志》一部。……父慑,随尚荤直长,皇朝晋州司功,秩满,高尚不仕。”结合史书记载,可知苏显的曾祖是苏威,祖父是苏夔,父亲是苏偎。苏惧与苏宜为兄弟。《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太子少傅苏环神道碑》中有这样的记述:“维唐景云元年岁在庚戌十一月己巳,太子少傅许国苏公亮于崇仁里之私第,春秋七十有二。呜呼哀哉!粤明年三月己酉,制葬我公于武功之先莹,礼也。公讳环,字昌容,京兆武功人。……公高祖周度支尚书那国公讳绰……公曾祖隋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那国公讳威……大父隋尚书职方郎鸿肪卿讳夔……烈考秘书承池、台二州刺史赠岐州刺史讳宜。”“丁绛郡夫人忧,自中山涉寨,跳从至京兆,哭不绝声,性以礼全,形以哀膺。左庶子张大安以孝佛上闻。”由此可知,苏宜的妻子受封为“绛郡夫人”。碑文第八行前所缺5字,当为“怀州薪春别”,或为“薪春怀州别”;后所缺1字当为“象”。关于李象,《旧唐书》卷七六《恒山王承乾传》:“二子象、厥。象官至怀州别驾,厥至鄂州别驾。象子适之,别有传。”据李适之墓志:“高祖神尧皇帝之玄孙,太宗文武圣皇帝之曾孙,太子承乾之孙,薪春郡别驾、赠会稽郡都督、旬卜国公象之季子。”毛’〕据李位墓志((唐故岂管经略招讨等使朝散大夫持节都督岂州诸军事守岂州刺史兼御史中垂赐紫金鱼袋李公墓志铭》:“公讳某,字某,实惟文皇帝之玄孙。别子曰承乾,为皇太子,以藩爱逼夺,危栗致祸,后封恒山,为憨王,赠荆州大都督。继别曰象,薪春郡太守,赠越州大都督,封郁国公。大宗曰砒,太子詹事,赠秘书监。生真,尚书左垂。凡四代,有土田,居贵仕。公王承之,以率南服,克荷天休,继有功。”“元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年五十七。……附其穆长安西南高阳原上。”[4]中华书局版《柳宗元集?志》注释,墓志主人为李位。《新唐书》卷四一有“薪州薪春郡”条。两方墓志在记述李象职官时均未提到“怀州别驾”,或许是因任此官时间短暂。墓志的资料显然对李象曾任官职有所补充。《大唐传》载:“李右承真,年二十九为尚书右垂,至五十九又为尚书右垂。”碑文第九行所缺4字,据李位墓志,“大宗曰砒,太子詹事,赠秘书监。”《新唐书》卷七十亦作“太子詹事”。按记述次序,该行所述之人当为李象之子,碑文所记其名曰“砒”。据李位墓志所记,李象有子名“毗”,“砒”与“砒”虽字形相近,但并不能肯定为同一人;且志文所记“大宗曰砒,太子詹事,赠秘书监”,碑文则为某某将军,两者无对应,因此,“砒”与“砒”为兄弟可作为一种推测。由于无文献资料佐证,所缺4字暂不补。
碑文第十行所缺4字,当为“某某郡别”。关于李静,就碑文次序而言,李静在适之之前,而李适之又为李象之子,可推断,李静当为李适之之兄。若此言成立,将“砒”与“砒”看作二人,李象当有四子,其长幼次序为:砒、砒、静、适之。但由此也引出一个问题,既然李象有四子,碑文中为何只言及三子?由此言之,“砒”、“砒”似为一人。据《旧唐书》卷九九《李适之传》“伯父厥及亡兄数人并有褒赠”之语,适之确有兄长。适之一名“昌”,“砒”、“静”、“昌”三字就取名习俗而言并无联系,因此,“砒”与“砒”的字形与取名习俗的联系并不紧密。所以,李象有三子的可能较大。按照《新唐书》卷七十《宗室世系》所记,承乾之子中并无李静,碑文当又可补充。碑文第十一行所缺5字,拟为“兼御史大夫”。由《昭陵碑石》所刊墓碑拓本观之,此行所缺第五字尚存下半,似“夫”之下半。李适之,《唐书》有传。李适之墓志于2004年11月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出土。志长62、宽62、厚13厘米,盖佚。志文31行,满行33字,正书。志名为《唐故光禄大夫行宜春郡太守渭源县开国公李府君墓志铭并序》,扶风郡太守房馆撰文。〔’j适之一生,历职较多,碑文中的职官当在开元年间,与后加职官无涉。志文中有“迁御史大夫,特加紫缓,表让君封,追雪王父。恩诏矜允,陪葬昭陵,握泽逾深,位望如故”之文,《旧唐书》卷九《玄宗纪》称天宝元年“八月丁丑,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李适之为左相。”《旧唐书》卷九九《李适之传》称其在开元二十七年以前“拜御史大夫。”《唐会要》卷六十“御史大夫”条有:“至二十四年六月。李适之为大夫。”《新唐书》的用语为“进御史大夫”。李适之曾任御史大夫,但仅《旧唐书》这一条记载涉及“兼”字,结合碑文所缺字数,将缺字补为“兼御史大夫”似较为稳妥。据李适之墓志所记,“又谋陷妃族,构以飞语,出为宜春太守。至郡三日,寝疾莞于官舍,春秋五十四。”“以天宝十三载正月十三日,迁窟于河南府河南县龙门乡温泉里”。 《明皇杂录》卷上曰:“……时人知其祸未止也。俄为李林甫所陷,贬宜春太守。适之男雪为卫尉少卿,亦贬巴陵郡别驾。适之至州,不旬日而终,时人以林甫迫杀之。雪乃迎丧至都,李林甫怒犹未已,令人诬告于河南府,杖杀之。”李适之当死于天宝六载,至天宝十三载才由他的侄子们正式安葬,他虽然为父兄争取到了好的归宿,但自己却未得卜善终。关于李适之的子侄,志文云:“一子雪,朝议大夫、太常承,终巴陵郡别驾。雪子鼎,未立。侄男汲郡长史粹、大理评事黯、蜀郡功曹参军震、永嘉郡太守江、司议郎冰、少府监承泳、文部员外郎凛。”由此可知,适之有子名雪,有孙名鼎。另有侄至少八人。这些对《新唐书》卷七十《宗室世系》是一个补充。关于李适之之子,据《旧唐书》所载,“子季卿……大历二年卒,赠礼部尚书。”“孙融,立性严整,善吏事。贞元十年,历官至渭州节度使卒。”此条记载错误。《新唐书》卷二O二《李适传》日:“子季卿,亦能文,举明经、博学宏辞,调鄂尉。肃宗时,为中书舍人,以累贬通州别驾。代宗立,还为京兆少尹,复授舍人,进吏部侍郎、河南江淮宣慰使。振拔幽滞,号振职。大历中,终右散骑常侍,遗命以布车一乘葬,赠礼部尚书。”李季卿墓志见((全唐文》卷三九一,志名为《唐故正议大夫右散骑常侍赠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志文曰:“岁在丁未七月丁卯,有唐故右散骑常侍李季卿莞,享年五十九。……以某月庚寅,附宅兆于长安九啤原之先莹。……初公烈考曰适,神龙中历官中书舍人、昭文馆学士、工部侍郎……”据此可知,李季卿乃李适后代,与李适之无涉。碑文第十二行所缺4字,“驾”前一字当为“别”字,其余三字当为地名。当为“某某郡别”。据《旧唐书》卷七六《恒山王承乾传》:“二子象、厥。象官至怀州别驾,厥至鄂州别驾。”如据“鄂州别驾”补之,尚缺一字,故原文当为三字郡名。因无文献记载对应,暂无确言。碑文第十三行所缺5字,拟补为“左右羽林中”。发掘报告将紧随缺字后的一字释为“部”,经对照《昭陵碑石》所刊图片,此字当为“郎”。报告将最后一字释为“旭”,经对照图片,此字当为“褪”。碑文第十四行有一人名为“旭”,同一人名在碑文中不当出现两次,更说明原释有误。《唐故朝议郎河中府临晋县令李公(怀)墓志铭》:“侄奉议郎前行右武卫录事参军慎撰。”“文皇乃公之高祖,生皇太子恒山憨王,王生青州刺史宗正卿讳厥卿,卿生汉州刺史、左右羽林将军讳艇。……公即将军之第六子,讳怀,字口。”“以贞元十七年一月二日终于临晋之私第。??…公有二子,长曰悦……次曰侃……以贞元十八年十一月廿六日,扶护归衬于河南府堰师县毫邑乡之先莹。”占“,据此我们认为,李爬的职官似为“左右羽林中郎将”。据《旧唐书》卷四二,“中郎将、亲勋栩卫羽林中郎将”为“正第四品下阶”,《旧唐书》卷四四“左右千牛卫”条称“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将军各二员,从三品。中郎将各二人。正四品下。”李租的赠官为“左千牛将军”,较原职高出一级。据《旧唐书》卷七六《恒山王承乾传》,承乾有子名厥,志文中称讳“厥卿”,或许是李厥字厥卿。关于“别驾”一职,《唐会要》卷六十八“刺史”条称:“武德元年六月十九日,改郡为州,置刺史、别驾、治中各一人。天宝元年正月二十日,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至德元载十二月十五日,又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卷六十九“别驾”条云:“武德元年六月,置别驾。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五日,改别驾为长史。上元二年十月十日,又置别驾,其长史如故。上州从四品,中州五品,下州从五品,止以诸王子为之。至永隆元年,又废。至永淳元年七月八日,复置别驾官。至景云元年,始用庶姓为之。至开元六年二月十二日,救:‘旧例,别驾皆是诸亲……”,“太和元年正月,宰相韦处厚奏请复置六雄、十望、十紧、三十四州别驾。”在《唐书》中可以看到,某“州别驾”、某“郡别驾”、某“都督府别驾”、某“员外别驾”的官称。应当说,当时有多少州郡,就有多少别驾。州多为单名,“某州”的郡则有双字名,如“文安郡别驾”、“淮安郡别驾”、“夷陵郡别驾”等名即见于《唐书》。因此,我们认为,碑文第十行和本行“驾”前所缺4字为“某某郡别”的可能性较大。碑文第十四行所缺5字,拟补为“扶风郡太守”。《新唐书》卷七O《宗室世系》有“鄂州别驾厥。”子栏为“扶风郡太守祀、旭。”据此可知:其一,超、旭为兄弟;其二,此行所缺5字当为“扶风郡太守”。旭的名后没有赠官,说明当时他还健在,与适之的情况相同。碑文第十五行所缺2字,显然为“开元”。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将李承乾的碑文拟复原为:大唐故恒山慈王赠荆州大都督神道之碑/王讳承乾字高明/高祖神尧皇帝之刊丫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子/开元神武皇帝伯祖以开元廿六年五月廿九日奉救陪葬/昭陵柏城妃苏氏衬焉礼也妃即隋仆射郑国公威之曾孙鸿护/少卿夔之孙皇朝沁州刺史直之第三女也/薪春怀州别驾赠使持节都督越州诸军事越州刺史郁国公象/口口口口将军赠使持节怀州诸军事怀州刺史知口口口郡别驾赠使持节齐州诸军事齐州刺史静/兼御史大夫适之/口口郡别驾赠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厥/左右羽林中郎将赠左千牛将军矛旦/扶风郡太守旭/开元廿六年岁次戊寅十二月甲子朔四日丁卯建
三其他相关问题的探讨1.据墓志文所记,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八日奉勒陪葬昭陵,至开元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九日埋葬(墓志时间);据碑文所记,立碑时间为开元二十六年十二月四日。从奉勒到下葬,相隔时间几近半年,其间迁坟、造墓需费时日,可以理解。但从下葬到立碑时间相隔半年有余,令人费解。2.从碑文与志文的内容来看,两者互有增补,但碑文在对人物的相关记述上要比志文丰富。3.《旧唐书》卷九九《李适之传》:“开元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适之以祖得罪见废,父又遭则天所默,葬礼有网,上疏请归葬昭陵之圈内。于是下诏追赠承乾为恒山憨王,象为越州都督、旬肠国公,伯父厥及亡兄数人并有褒赠。数丧同至京师,葬礼甚盛,仍刊石于坟所。”《新唐书》卷一三一《李适之传》:“二十七年,兼幽州长史,知节度事。适之以祖被废,而父象见逐武后时,葬有胭,至是丐陪痊昭陵胭中,诏可。褒册典物,馄照都邑,行道为咨叹。”4.李承乾当时被放逐黔州,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其子象、厥等是否也被同时流放到同地,但以“数丧同至京师”来看,象、厥等在此前同属非正常埋葬。那么,他们的灵枢归京后是与承乾同葬昭陵?或是另葬他处?作为李象的曾孙,李位的葬地在高阳原,李位墓志曰:“以明年(元和十四年)月日葬,附其穆长安西南高阳原上。”文中的“穆”是就古代“昭穆”制度而言,“穆”当就其父李真的墓位而言。关于古代昭穆制度,学界多有讨论,对于具体细节也难免有各自看法,但它是一种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李位的墓志用了“穆”,我们认为意义深刻。首先可以肯定,作为李位家族来说,他不是葬在此处的第一人,此地当是李位的家族墓地;其次,葬在此处的或许还有其祖辈。李位属于李象的一支,从碑文来看,与其同支的还有李砒、李静,他们的葬地在哪里?或许今后的考古发现能回答这一问题,但目前,就已知资料而言,推测李象、李砒、李静之墓也在高阳原不能说毫无根据。李位之父李真,是李适之的侄子,按照李适之墓志所记,天宝十三年安葬李适之的子侄中就有李庚。李适之作为李象的幼子,天宝六年受迫害卒于宜春,至天宝十三年才由他的侄子们“迁定于河南府河南县龙门乡温泉里。”志文中未提“先莹”之事,或许可以说明其父李象的墓并不在这里。李怀作为李厥之孙,李爬之子,死后“归衬于河南府堰师县毫邑乡之先莹。”这至少可以说明其父李袒葬于此,其祖李厥也很可能葬于此。也就是说,碑文中出现的李厥、李艇父子的归葬之地不在昭陵,而是在堰师。据此推断,李厥的另一子李旭的归葬之地也应在堰师。曹王明与承乾有着相似的经历。《旧唐书》卷七六《太宗诸子传》:“曹王明,太宗第十四子。贞观二十一年受封。……永崇中,坐与庶人贤通谋,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都督谢佑希旨逼胁令自杀,帝深悼之,黔府官僚咸坐免职。景云元年,明丧枢归于京师,陪葬昭陵。……有二子,南州别驾零陵王俊、黎国公杰,垂拱中并遇害。……中兴初,封杰子)9L为嗣曹王……卒,子敢嗣,左卫率府中郎将。卒,子皋嗣。皋自有传。”李载墓志[’〕称:天宝六载,葬河南县平乐乡北邝山。志文中有“以为王之大父黎国公、伯祖千金王,故莹坟树,东土依然”之语。李敢之子李皋墓志!8」称:卒于贞元八年“克葬于河南县平乐乡之原,衬先莹后左,昭穆顺序,礼也。”李皋妃郑氏的墓志也已被发现。这些墓志信息或许可以说明,曹王明之子也未葬在昭陵。由上述分析再看“数丧同至京师”中的“数丧”,很可能是指李承乾、李象、李砒、李静,当不含李厥一支。
顶一个慢慢看,那个苏太子妃,一说长女,一说第三女,长女可能是嫡出排行最大。想想能成为太子妃的,也不怎么可能是庶出的。
顶一顶,其实看一遍还是不太理的清啊。
究其原因,李贞死于武则天的迫害,是李家的功臣,而李承乾的情况却不同,这或许正反映出李唐王朝对虽是同宗,但功过有别的处理方式。---------李承乾是实实在在谋反的,李贞虽然不怀好意,但他很聪明,知道打起反武的旗号,所以就算是对此不满的李显李旦兄弟也不好直接明确表示自己的反感或厌恶之情,只能拖着,就是不追复李贞的爵位。李隆基上台后虽然不得不追复了李贞的爵位,但偏偏不让李贞的嫡系子孙来继承越王的封号,而是另外找了和李贞这一系毫无关系的李琳(李治之孙,许王李素节之子)来继承,然后借李琳之死让越国国除,从这一点来看,李唐嫡系对李贞的“反武”举动明显还是心怀芥蒂的。
没讨论承乾卒年问题吗?我相信应该是十九年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十九年,承乾卒于徙所,太宗为之废朝,葬以国公之礼。《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庶人承乾死。
史书上记载李承乾薨于贞观十八年年底,等消息传回长安,唐太宗为之废朝,葬之以国公礼,也都贞观十九年了。
问一下李承乾墓志铭上写死时春秋年龄了吗?现在算的都是八岁封太子(618年_619年)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敦煌莫高窟碑文录及有关问题(二)--《敦煌研究》1982年02期
敦煌莫高窟碑文录及有关问题(二)
【摘要】:正 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碣石现存敦煌文物研究所。石已残,但正面文字基本完好(见插图一、二)。残石高七十九公分、宽五十七公分。碣石上方横书正楷“莫高窟”三字,中央阴刻四臂观音坐像。观音双手合十,左手执花,右手捻佛珠,头冠上有结伽趺坐佛像一身。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公维章;[J];敦煌学辑刊;1999年02期
张小刚;[J];敦煌学辑刊;2003年02期
张海娟;杨富学;;[J];敦煌学辑刊;2011年04期
胡同庆;;[J];敦煌研究;1992年04期
陈菊霞;[J];敦煌研究;2003年02期
张小刚,王建军;[J];敦煌研究;2004年03期
敖特根;;[J];敦煌研究;2005年06期
汪万福;张伟民;;[J];敦煌研究;2007年05期
梁红;;[J];敦煌研究;2010年02期
张宝玺;;[J];龟兹学研究;2008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宝玺;;[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岱玉;[D];内蒙古大学;2008年
袁婷;[D];兰州大学;2012年
麻元彬;[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阳;[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王晶;[D];兰州大学;2012年
玉红;[D];内蒙古大学;201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赫志学;;[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张羽新;[J];中国藏学;1996年02期
郑炳林,王尚达;[J];中国藏学;1996年04期
牛汝极;[J];中国藏学;2002年02期
赵晓星;[J];中国藏学;2003年02期
谢继胜;[J];中国藏学;2003年02期
许新国;[J];中国藏学;2005年01期
郑炳林;[J];中国藏学;2005年02期
陆离;;[J];中国藏学;2009年01期
姜洪源;[J];档案;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腾;;[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冯培红;;[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文;[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陈菊霞;[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燕青;[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尤太中;[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沙武田;;[J];敦煌学辑刊;2006年01期
张景峰;;[J];敦煌学辑刊;2006年03期
陈菊霞;;[J];敦煌学辑刊;2007年02期
冯培红;孔令梅;;[J];敦煌学辑刊;2010年03期
张海娟;杨富学;;[J];敦煌学辑刊;2011年04期
陈菊霞;[J];敦煌研究;2004年02期
张永安;;[J];敦煌研究;2007年02期
郭俊叶;;[J];敦煌研究;2008年05期
张宝玺;;[J];龟兹学研究;2008年00期
杨富学;;[J];中国藏学;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金波;李进增;王效军;罗丰;孙昌盛;彭金章;俄军;杨福;胡爱玲;苏东;索秀芬;李少兵;孙福喜;赵斌;杜建录;马升林;贺吉德;;[A];西夏学(第二辑)[C];2007年
张宝玺;;[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孔令梅;[D];兰州大学;2011年
王中旭;[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洪勇明;[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承哉熹;[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袁婷;[D];兰州大学;2012年
林锦江;[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耀;[D];兰州大学;2011年
彭勃;[D];西南大学;2009年
高琳;[D];新疆大学;2009年
李晓娟;[D];天津大学;2009年
风晓;[D];内蒙古大学;2010年
车雯婧;[D];兰州大学;2012年
王晶;[D];兰州大学;2012年
张香珍;[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季羡林;;[J];书摘;2008年11期
李正宇;;[J];敦煌研究;1993年04期
李永宁;;[J];敦煌研究;1982年02期
周国信;[J];美术研究;1984年03期
;[J];经理人;2001年05期
宁强;[J];敦煌学辑刊;1986年02期
徐勇;;[J];历史教学;1992年03期
李索;[J];江汉考古;1986年S1期
,胡同庆;[J];敦煌研究;1986年04期
;[J];丝绸之路;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樊锦诗;;[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史金波;;[A];西夏学(第四辑)[C];2009年
常嘉煌;;[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王伯敏;;[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杨富学;牛汝极;;[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樊锦诗;;[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柴剑虹;;[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李砚祖;;[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余欣;;[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进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朱宝华;[N];中国集邮报;2008年
本报记者  张显峰;[N];科技日报;2007年
肖洁;[N];兰州日报;2005年
王进东?殷春永;[N];人民政协报;2008年
曾华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李欣瑶?王进东;[N];甘肃日报;2008年
记者 彭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杨军?宋远斌;[N];人民铁道;2007年
王艳明;[N];西部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俊叶;[D];兰州大学;2010年
何如月;[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祖生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吴蕴慧;[D];苏州大学;2006年
石小英;[D];兰州大学;2008年
陈大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阿布都沙拉木?旭库尔;[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马军;[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王文广;[D];苏州大学;2012年
李军;[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旭;[D];兰州大学;2011年
侯翔宇;[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张斌;[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张艳杰;[D];兰州大学;2011年
牛玲;[D];兰州大学;2009年
许辉;[D];东华大学;2007年
万玛昂庆;[D];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
林硕;[D];山东大学;2012年
刘百陆;[D];河南大学;2006年
李新霞;[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