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早爱情总会有奇迹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中的...

赤壁赋(第三课时)
您当前的位置:&>&&>&&>&
学习目标: 1、翻译第四五段,整理第四五段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情绪变化的原因;
3、感悟作者旷达豪迈的胸襟。
学习重点:翻译第四五段,整理第四五段文言知识点;
学习难点:感悟作者旷达豪迈的胸襟。
学习指导:1、理清脉络。标记每一段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并结合翻译转化成自己的话。
2、分层概括。切分段落的层次,思考每层意思和本段主题的关系。
诵读第4--5自然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第4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彩如何?
2、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3、第5自然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4、理清结构,理解作者情感走向及原因
(一) 乐:&&&&&&&&&&&&&&&&&&&&&&&&&&&&&&&&&&&&&&&&&&&&&&&&&&&&&&&&&&&&&&&&&&&&&&&&&&&&&&&
(二)(&& )&&&&&&&&&&&&&&&&&&&&&&&&&&&&&&&&&&&&&&&&&&&&&&&&&&&&&&&&&&&&&&&&&&&&&&&&&&&&&&&
(三)(&& )&&&&&&&&&&&&&&&&&&&&&&&&&&&&&&&&&&&&&&&&&&&&&&&&&&&&&&&&&&&&&&&&&&&&&&&&&&&&&&&&
本文写的是&&&&&&&&&&&&&&&&&&&&&&&&&&&&&&&&&&& 的情景。主要通过&&&&&&&&&& 和&&&&&&&&&&& ,表现了作者&&&&&&&&&&&&&&&&&&&&&&&&&&& ,同时也显示出作者&&&&&&&&&&&&&&&&&&&&&& 胸襟。
延伸:从对本文的学习中,我学到(感悟到)了&&&&&&&&&&&&&&&&&&&&&&&&&&&&&&&&&&&&&&&&&&&&&&&&&&
&&&&&&&&&&&&&&&&&&&&&&&&&&&&&&&&&&&&&&&&&&&&&&&&&&&&&&&&&&&&&&&&&&&&&&&&&&&&&&&&&&&&&&&&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n)&&&&&&& 窈窕(tiǎo)&&&&&&&&& 桂棹(zh&o)&&&&& 冯虚御风(f&ng)
B.嫠妇(l&)&&&&&&&& 愀然(qiǎo)&&&&&&&&& 舳舻(zh&)&&&&&& 山川相繆(li&o)
C.酾酒 (l&)&&&&&&&&&& 横槊 (shu&)&&&&&&&&&& 江渚 (zhǔ)&&&&&&&& 正襟危坐 (jīn)
D.匏樽 (p&o)&&&&&&&&& 枕藉 (j&)&&&&&&&&&&&& 蜉蝣 (f&)&&&&&&&&& 一叶扁舟 (piān)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往)&&&&&&&&&&&& 倚歌而和之(循,依)
B.白露横江(笼罩)&&&&&&&&&&&&&& 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C.正襟危坐(端坐)&&&&&&&&&&&&&& 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D.知不可乎骤得(突然得到)&&&&&& 盈虚者如彼(缺)
3、对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③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④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东望武昌&&&& ⑧顺流而东也&&&&&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⑾不知东方之既白&&&&&&&& (12)哀吾生之须臾
A.&&&&&&&&&&&&&&&&&&&&&&&&&&&&&&&&&&&&&&&&&&& B.
C.&&&&&&&&&&&&&&&&&&&&&&&&&&&&&&&&&&&&&&&&&&& D.
6、下列句子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托遗响于悲风
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链读1:&&&&&&&&&&&&&&&&&&&&&&&&&&&&&&&& 苏东坡突围
&&&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参见李端叔书)
&&&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
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链读2:&&&&&&&&&&&&&&&&&&&&&&&&&&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链读3:&&&&&&&&&&&&&&&&&&&&&&&&&&& 黄玉峰《说苏轼》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
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
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
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
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与程朱比,苏轼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
苏轼是中国文人完美个性和品格的化身。
前一篇:后一篇: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让“链接”成为古诗文教学中的“活水”
2014年3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9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古诗文教学中,离不开对文字的咀嚼,我们可以通过穿插链接,多方位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丰富其语文素养。 中国论文网 /9/view-6450186.htm  一、在链接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符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那么“第一锤”该怎样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才能让学生充满阅读期待呢?笔者认为,可利用链接,即用材料拓展,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以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愿望。   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可以此引入课题: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通过阅读链接资料,学生自然对课文产生了兴趣,拉近了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阅读期待。   二、在链接中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即“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与文中人物、情节和内容有关联的,但在课文中并没有展现或完全展现的资料。课文背景介绍,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就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时代,即“知人论世”。背景介绍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学生架起一座走向“文本”的桥梁,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链接: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详细地介绍了写作背景,这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所以说,链接的材料,既能帮助学生完成与作者的有效对话,又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三、在链接中突破、理解重难点   “重难点”无疑是古诗文的精髓所在,是其灵魂所在。衡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古诗文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对重难点理解的程度如何。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呢?直接讲解、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的教学,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借力于链接,无疑是个好办法。   如学习《夸父逐日》时,学生对故事的寓意这一难点产生了分歧,这时。教师可链接:   《山海经·海外北经》:古代有个人叫夸父,他要追赶太阳,在路上渴得很厉害,先后饮了黄河和渭河的水,感到还不够,又前往北方的一个大湖去喝水,结果没到那里就在路上渴死了。他丢下的手杖后来变成了一片桃林。这则神话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也用以指不自量力。   《中华成语词典》解释道:神话故事。表现人们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坚强意志。也比喻不自量力,做力所不及的事。夸父,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资料简洁、清晰,往往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有了资料的铺垫,教师再品析、解决重难点时就会显得游刃有余,做到切中肯綮,一语破的。   四、在链接中探寻作者的人生追求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怎样才能达到“咬文嚼字读作者”的目的呢?教师可以在学生反复诵读文本的过程中辅以资料链接。如教学《水调歌头》,解读作者的人生追求时,链接:   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在遭遇仕途困顿时,苏轼的自我反省是深刻的,他从自然、宇宙中找到了处世的哲理。   学生通过对诗句的赏析,再结合以上资料,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通过赏析与链接的结合,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乐观的苏轼、一个纯净的苏轼、一个寂寞的苏轼。   五、在链接中拓展阅读层面   学生在古诗文的阅读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其知识形成一个立体的组合: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开阔的视野,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链接横向或纵向的资料。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阅读就是一种链接,在链接中激活,在链接中创新。在教学中链接,便是跳出语文教语文。链接的范围越广泛,激活的内容越厚重,创新的成就就越突出。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东城一中】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所属地区: 湖南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7次
资料类型:中考模拟
文档大小:87.75K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命题:肖伟华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书写及加点词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象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dèn?)清又飘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看见一片白帆。
B.人类学家在考察了人类发展史后指出,人类能从众多动物中脱颍而出,由蒙昧(mèi)走向文明,生生不息地发展到今天,其奥秘在于人类的母爱。
C.碧蓝的海水,湛蓝的天色,从眼里渗入心头,我与天和海浑然一体。我的心也被熏染成了一样的蓝色,清静明朗,纤(qiān)尘不染。看不到浑浊的世尘,听不到嘈杂的喧嚣。
D.有人颂扬青松的高洁,有人讴歌腊梅的傲骨,有人赞美杨柳的婀娜;可我独钟情于芦苇的平凡:它不与树木争荣,不与花草斗艳,以羸(léi)弱的身躯迎风接浪,以随和的个性任凭南北东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生活中往往有一些这样的人,自己做了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事,不思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即使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他们也常常侃侃而谈,为自己开脱。
B.日晚,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的战机或舰艇向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自此,这个曾经并不起眼的非洲国家,使世界对它不得不刮目相看。
C.12月16日,武汉爆炸案嫌疑犯王海剑乔装到武汉总医院内就医,因其形迹可疑,被医护人员发现并举报,很快,疑犯即被迅速赶来的刑警抓获。“12?1”爆炸案告破。
D.距离高考不到30天,尽管复习任务多么繁重,但母校高三年级的部分学生仍然抽出时间,在周日下午深入社区,为孤寡老人送去爱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B.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D.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天净沙》一曲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燕舞,
A.白草红叶黄花
B.小桥流水残鸿?
C.小桥流水飞红
D.满湖烟雨愁花?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9分,翻译题10分,简答题3分)
答刘正夫书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耶?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故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荷厚赐
荷:承蒙,承受
B.为文宜何师
C.宁可以不答其意耶
D.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
6.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因循者是也
A.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蒙故业,因遗策
C.君因我降,封万户侯
D.不如因而厚遇之
7.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B.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C.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D.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8.文中“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一句中的“是”指代什么?作者以此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3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3分)
(2)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3分)
(3)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4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
(1)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山寺钟鸣昼已昏,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这道理在中国古代有刘彦和说的最透辟。《文心雕龙》的《熔裁》篇里有这几句话:“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用现代话来说,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
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话说,自然须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
,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象一个掘石匠而不能象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
这一番话是偏就作者自己的情感说。从情感须经过观照与思索而言,通常所谓“主观的”就必须化为“客观的”,我必须跳开小我的圈套,站在客观的地位,来观照我自己,检讨我自己,把我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姿态当作一幅画或是一幕戏来点染烘托。我们需要客观的冷静的态度。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应该明白在文艺上通常所说的“主观的”与“客观的”分别是粗浅的,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连写“主观的经验”也是如此。
但是一个文学家不应只在写自传,独角演不成戏,虽然写自传,他也要写到旁人,也有表现旁人的内心生活和外部行为。许多大文学家向来不轻易暴露自己,而专写自身以外的任务,莎士比亚便是著例。形形***的人物的心理变化在他们手中都可以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他们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设身处地去想象,钻进所写人物的心窍,和他们同样想,同样感,过同样的内心生活。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应该明白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所写的材料尽管是通常所谓“客观的”,作者也必须在想象中把它化成亲身经验。
总之,作者对于所要表现的情感,无论是自己的或旁人的,都必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体验过也观照过;热烈地尝过滋味,也沉静地回味过,在沉静中经过回味,情感便受思想熔铸,由此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也由此产生传达的语言(即所谓“辞”),艺术作用就全在这过程上面。
12.根据文章所作的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陶渊明写《饮酒》诗的时候,是心里有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致,然后找到菊花、南山、飞鸟等意象寄托这种情致,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B.情是自然,是指情感是文学作品之本;但如果只有情感,而不借助意象和文辞来表现,不经过熔铸雕琢,文学作品就不会具有艺术生命。
C.鲁迅说,“痛定思痛,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这就是说,创作时作家都必须把过去的“我”当作另一人去看,站在客观的地位,经过观照和思考。
D.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能非常细致地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活动,是因为他不轻易地暴露自己,专写自身以外的人物,而且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
13.文中划横线的地方应填上的语句是(
A.满脑都是思想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
B.没有思想,没有文辞,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
C.满篇都是意象和文辞的作品不能保障是文学作品。
D.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
14.请结合你平时写作的实际谈谈你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理解。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苏东坡突围(节选)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选自人教课标版《语文读本④》,有删改)
15.选文第二自然段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何作用?(4分)
16.为什么作者说“苏东坡真是好命”?(4分)
17.简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6分)
18.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古往今来许多大家”成熟的相似经历,谈谈你对“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孔子曰:“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②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②,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选自《庄子?至乐》)
【注】①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杜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②脔:小块肉。
短文中,庄子借孔子之口提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的观点,请结合庄子的人生观,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看法。(200字左右)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些景物是必须仰望的。
比如鹰,比如天空,比如高山……
有些人是必须仰望的。
像李白,像范仲淹,像辛弃疾……
是必须仰望的。
像崇高,像伟大,像纯洁……
仰望崇高,感受卑鄙;仰望伟大,感受渺小;仰望纯洁,出离庸俗……
使头颅变得有份量,仰望使眼睛长上翅膀。
读了上面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必须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岳阳县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模考试题***
1.D(A项:澄dèn?--chén?,飘缈--飘渺、缥缈; B项:颍--颖;C项:纤qiān--xiān)
2、C(A.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此处为贬义,应用“振振有词”。B.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与此处语境不符。C.形迹:举止和神色。语意相符。D.“尽管”后面不能接“多么”,可将“多么”改为“非常”“十分”等。)
3.C(A项,成分残缺,改为:“改善营养缺乏的状况”。B项,偷换主语,“给予很高的评价”改为“受到了很高的评价”。D项,两面对一面。)
4.***:C(A写秋景,节令不对,音韵也不和谐。B写秋景,节令不对,并且意境不和谐。D虽是写春景,但音韵和意境均不和谐)
5、B(师,名词作动词用,以……为师)
6、B(例句和B 项都是“沿袭”A.根据C.通过 D.趁机)
7:C.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 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8、***:第一问:指代“人所珍爱的东西,一定不是普通的东西。”(1分)第二问:作者以此说明一个道理:写文章要能够有创新,不能因循守旧。(2分)
9:(1)有人来访,就应该热情接待,全城的士大夫,没有谁不是这样的。(计分点:接,举,莫,然) (2)我一定会谨慎地回答:“无论繁难还是平易,只要正确就行了。”(计分点:谨,对,无难易,是)(3)如果都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没有创新),虽然不会被当时人所责怪,但也一定不会有流传后世之作品。(与世沉浮,树立,怪,为…所,传)
韩愈复信于刘君足下:承蒙您屈尊来信, 教我做我力所不及的事,既承蒙您丰厚的馈赠,又有愧于您的诚心,非常荣幸啊!凡是要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对那些首先仕用[“先进”一词,词典上有三种解释:1)长辈,2)率先前进 3)首先仕用]的士大夫,哪一家不去拜访?而首先仕用的人对前来拜访的后辈,如果看见他们来了,怎么可以不理睬他的诚意呢?有人来访就接待,全城的士大夫,没有谁不是这样做的。不幸的是,唯独我韩愈落了一个喜好笼络后进的名声。我知道,)好名声存在的地方,就是诽谤指向的地方。
如果有人来问我,我不敢不以诚心回答。有人问我:“写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谨慎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他问:“圣贤所写的书都保存下来了,文辞各不相同,应该学习什么呢?”我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他又问:“做文章应该写得简易还是繁难?”我一定会郑重地说:“无论平易还是繁难,只要正确就行。”如此罢了,而不是开导他们一定要这样做,禁止他们那样做。
(对于)那些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人们都不会去关注它,等到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看并议论它们。写文章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唯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写得最好。既然这样,那么,用功深的人,他名声就流传得久远。如果大家都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不会被当时人所责怪,但也一定不会有流传后世的作品。
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您所依赖并使用的东西,但其中被您所珍爱的,一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那些晚辈写文章,能够深入探求并努力进取,以古人作为典范的人,(所写的)虽然不一定都正确,但如果想有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一定出自于这些(敢于创新的人),而不是那些出自因循守旧的人。
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人也就罢了,如果用文人,一定会看重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不是有其他的才能,就是能够有所创新,不沿袭遵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那些有才能的人。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
很惭愧,我和您是同道之人,只不过我首先仕用而已,又经常向令尊给事中大人求学。既然接受了您的厚礼,又怎能不把我所有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作为我对您的报答呢?您认为(我的说法)怎么样?韩愈启
10: “澧水桥西小路斜”,诗的起笔,交代友人的住处在澧水桥之西,第二句,“日高”说明时间不早,“犹未” 说明行程已远,这一句可见诗人心情急切。(2分)待到诗人好不容易走进了村庄,眼前“村园门巷多相似”,跃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座座极为相似的围篱庭院的村舍,这不禁让诗人充满了疑惑:君家到底在何处?(2分)正在东张西望之际,诗人忽然有了一种新的发现:“处处春风枳壳花”:真美呀,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种植着枳树,洁白而素雅的枳树花,在春风中散发着幽幽的清香。令人心醉,诗人心中满是惊叹和欣喜。(2分)
所以,全诗写得曲折而极有情致,诗人的心境也显得婉转而微妙:先急切,既而疑惑,最后惊叹,可谓一波多折。(语言表达占1分)
11:(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3)渔梁渡头争渡喧
12、D(强拉因果关系。曹雪芹能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因为他能入乎其内。)
13、D(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段谈的是文学家如何处置情感的问题,中心句是“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所以选此项)
14、(1)所谓“入乎其内”,是指写作时首先要有体验的过程,要热烈地尝过滋味:设身处地去想象,钻进所写人物的心窍,和他们同样想,同样感,过同样的内心生活。(2分)(2)“出乎其外”,则是指写作还要有一个观照的过程,要能沉静地回味:能从角色或自我中跳出来,用客观冷静的态度来观照自物或角色的情感;(2分)情感受思想熔铸后,再把情感意象化和文辞化。(1分)
15.内容上:林语堂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形成对比,突出并引出苏东坡“黄州生活的凄苦”。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后文解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的观点张本。
16.这是对比“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而言的。(1分)作者认为苏东坡在黄州真正地成熟了,超越了自我的局限,而且“他还不年老,今后还大有可为”,即他还有足够的生命去书写好的诗篇,有足够的时间去留下美好名文,而事实也证明如此。作者认为,与那些太晚觉悟而无所作为的人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3分,意思相近即可)
17.运用比喻(博喻)和排比。(2分)将成熟喻成“光辉”、“音响”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苏东坡的成熟的内涵;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于人生后的大气,为下文点明苏东坡 “文化突围”的内容蓄势。(4分)
18.①苏东坡被贬黄州经历了凄苦生活,这“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在黄州留下了《赤壁赋》等文学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磨难让他最终能旷达于己,洒脱于文。(2分,联系上下文,意思相近即可)
②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亦如苏东坡,往往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成就了一生的美名。如“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分,结合事例)
③“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于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对人生的不断反思。在人生困局中的“突围者”若能最终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人格的成熟”,而流于笔端,终成美文。当然,并非所有的美文的形成都需要诗人经历“凄苦人生”,只是生活的磨难会让人成熟得更超然,而从此能突破自我人生局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4分,言之成理即可)
19、参考***:注意从芙蓉姐姐的转变来立意:
观点1、芙蓉姐姐原来是网络红人,是因为她的“丑”,大家追捧她,不是因为欣赏她,而是属于“起哄式”的围观。她现在的华丽转身,让我们看到,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欣赏,需要的是内心的改变,是气质的改变。
观点2、芙蓉姐姐的成功,告诉我们,要想圆梦,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如果不认可芙蓉姐姐的转变,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20.①短文告诉我们:做事要看清对象,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勿以己度人,这样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若不然,必然招致鲁侯养鸟的可笑结局,适得其反。
②“无为”和“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的两个最主要的思想。“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在了解事物、事件的扎实基础上顺其自然,不要妄为;“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最高的、最根本的法则,自然不单指自然界,而是兼指自然如此,自然而然。如果鲁侯在海鸟的问题上,采取“无为”即“不妄为”的态度,不违反海鸟的习性,不把海鸟迎到鲁国宗庙来款待和供养,而是遵循鸟的习性,让它回归自然,那它绝不会不吃不喝,两眼昏眩,心里悲伤,熬过了整整三天而死去。
③我们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应以此为戒……
(提示:可结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主题“儒道互补”来谈。分析庄子观点4分,联系实际谈看法4分,语言表达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计分。)
21、【审题指导】
“仰望”的意思有两种,一为“向高处(远处)看”,一为“敬仰而有所期望”,它强调对象的启发、引导、激励、关怀、反省等精神作用。仰望”,应理解为一种向上的灵性书写,强调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人性的深层体认。
1.“仰望”的对象宜细不宜粗,要有精神的拓展空间。
2.立意高妙定乾坤。仰望能够收获成功; 仰望心中的明星; 仰望能够使人在命运的暮色中看到希望
【例文及点评】
仰望的分量
仰望不是简单的头颅昂扬,而是将心志拔高;仰望不是简单的视野向上,而是将心胸开阔。
仰望是老师,谆谆地告诫着你;仰望是船帆,时时的引导着你;仰望是一种分量,常常的激励着你。(正反论证,排比开头)
孩提时代自己常常仰望大人,正如小数仰望大树一样:渴望着自己拥有像他们一样的挺拔,渴望着自己拥有像他们一样的威严,渴望着自己拥有像他们一样的智慧???渴望着,仰望着,跌倒之后爬起来,走过泥泞,走过坎坷,终于自己像他们一样了。我也学会挺拔了,我也学会威严了,我也学会智慧了???
是啊,正是由于仰望,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有了动力,这大概就是仰望的分量吧!(正面落笔,充满感情)
真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仰望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反面)
忘却了仰望,天空便不再多姿多彩,因为无人会看到;忘却了仰望,视野将不断缩小,因为眼界只有脚下的一片;忘却了仰望,人生将不再有滋有味,因为你也忘却了追求???
成长,是必须仰望的。(排比论证)
孔子告诫我们:见贤思齐焉。难道不是说让我们仰望高于自己的人吗?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向万物讨教,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塑造完美自我?(引用名言,恰到好处)
高山流水,鸟语花香。立足于山水俱在的美景之中,闭目凝神似乎是一种绝佳的状态,但抬头仰望更是难得的智慧。抬头仰望看到了上的庄严与伟岸,看到了水的灵秀与清澈,看到了鸟儿的快乐和自得,更看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纯朴画面----大自然。
因为仰望我抓住了美感,抓住了纯朴,抓住了罕见的自然,有谁可以说仰望不伟大?(仰望的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仰望。一种自信的仰望,一种成功的仰望。正是由于仰望才淡化了现实的痛苦,浓化了明白的希望;正是由于仰望才减少了失败的委靡增加了必胜的信念。仰望真是一位挚友。
仰望,只要你学会便可以拥有;仰望,只要你拥有便可以利用;仰望,只要你利用便可以成功。
还在为你的前途黯淡而苦恼吗?不妨试着仰望吧!低垂的头便可以重新感受希望,而你也可以重新拥有快乐!请相信仰望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哪怕只是简单的头颅高昂,视野向上。
仰望伟大,感受渺小
“负荆请罪”是廉颇对蔺相如的仰望,在仰望中他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平原君负?矢为公子先引”是赵胜对信陵君的仰望,且在仰望中感到了自身的不足。“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是余光中对李白的仰望,在仰望中他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完美无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他人身上的优点,我们就要去学习,去仰望,并在仰望中反省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仰望羚羊飞渡,牺牲精神的伟大,感受我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渺小:仰望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伟大,感受我们桀骜不驯,顶撞父母的渺小;仰望“踩踏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你的鞋上”的伟大,感受自己“得理不饶人”的渺小。
在对伟大的仰望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不骄不躁,谦逊待人,不会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仰望伟大,是仰望天空中的启明星,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位置,不会在“自以为是”的沼泽中继续沉沦。
仰望伟大,是仰望先贤们的精神境界。仰望辛弃疾,我们看到了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保国热情。仰望陶行知,我们听到了他“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仰望阿拉法特,我们感受到了他“别让和平的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的世界和平的希冀
一次仰望,就是一次灵魂的升华;
一次仰望,就是一次自身的反省;
一次仰望,就是一次确定正确人生航向的良机。
我们仰望伟大,在仰望中会找到前人为我们指明的方向。
我们仰望伟大,不是在伟大面前止步不前,而是去超越眼前的这座高山。我们仰望伟大,不是对先贤的空头赞美,而是利用他们的经验与人生感悟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付诸实践。
仰望伟大,在仰望中感受自己的渺小,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现状,能使我们在茫茫的大海中,确保我们那一叶扁舟的航向始终没有改变。
你站在岳飞的塑像前,是否能仰望到那一脸的浩然正气呢?你站在大漠草原,是否能仰望到康熙亲征时的英武善战呢?
仰望,是向上看,那么,我们都向上看能看到什么呢? 你会看到苍鹰的翅尖掠过蓝天;你会看到鲜红的国旗随风飘扬。
仰望是一种崇拜,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仰望着历史的画卷中形形***的形象。有梁山好汉打抱不平的一声呐喊;有忠臣志士为国捐躯的一幕惨烈;有谋士谏臣的一番雄辩;有历代君主的胸襟气概。那么,你会仰望什么呢?如果说,这些太古老,对你有陌生、遥远的感觉。那么,你是要仰望那些流行歌手、明星吗?不过不要误会,这也是一种仰望,只看你在仰望什么。你看到了明星们的才能和名利,你可曾看到过他们场场演出努力精心的准备?你喜欢超级女声,你看到过她们的艰苦训练和努力的过关吗?世界的富商、建立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你崇拜他的上百亿资产,看到过他研究创新的辛劳吗?但是,他们都成功了。这时,你该仰望什么呢?不是名,不是利,是一颗坚毅的心,一双奋斗的手。(什么是“仰望”,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你要仰望,你要崇拜,只在自己心里埋下一颗准备辛苦耕作、实现目标的精神的种子,它正像一个航标,鼓舞着你一路不停。抬起头,仔细仰望,你看到的,正是你所需要的,你所渴望的。它将是你奋起的力量,成功的基石。
抬起头,用庄严的心情深深注视,这便是仰望。
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恋恋不舍,深情凝望;有了“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的苦苦等待,痴情守望,我们又为何需要抬起头,虔诚地仰望?然而,有些事物,我们必须仰望。只有仰望,我们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震撼;只有仰望,我们才能懂得高大与渺小,崇高与卑鄙……
正如自然需要我们去仰望。仰望自然,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不息;仰望自然,我们才能懂得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仰望自然,我们才能明白生命的真正含义。
当你仰望蓝天,那飞翔的雄鹰向你展示着生命的力量。当你仰望绝壁,那遒劲的苍松对你诉说着生命的奇迹。当世界人民仰望珠穆朗玛的神圣,攀登者的心中便会燃起不灭的火焰,勇敢前进。当地球的每一处角落都在仰望月球的神秘,催促着科学家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步伐。苏轼仰望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庄严地站在滚滚江边,于是这自然的力量让他懂得笑对人生,淡看成败。而正是源于对宇宙的仰望与思考,霍金终能用不屈的毅力解读出时间的密码,描绘生命之初的画面。
对自然的仰望,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伟大,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短暂,更让我们有了探索自然,不断前行的力量。因此,我们需要仰望。
同样,伟人也需要我们仰望。仰望伟人,我们才能明白崇高与渺小,分辨高尚与卑鄙。
仰望屈原,我们会懂得如何在乱世中坚守一种节操;仰望司马迁,我们会理解如何将个人的不幸化为承担重任的力量;仰望杜甫,我们会知道大爱无言,包容天下的魄力;仰望鲁迅,我们会彻悟那犀利的笔锋下饱含着的深深家国滞思。
对伟人的仰望,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仰望他们,我们便会知道什么是忠,什么是贞,什么是胸怀天下,什么是不屈不挠。这种仰望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品格。因此,我们需要仰望。
我们不因为春的生机就据绝了夏的繁盛。不因为秋的生活就拒绝了冬的静美。同样,我们也不会因为有了愿望的开阔,凝望的专注或是守望的坚定,而忘掉仰望的重要。
有时候,有些事我们必须仰望,那就抬起头,庄严地仰望吧。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