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眼中的史泰龙,就是他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啊,行为...

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处理生成_参考网
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处理生成
孟凡英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五小学【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学生新的思想生成。而能否有效地处理课堂生成,往往影响课堂实效性。文章主要从三大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是善用矛盾,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改变;其次是善用故事,准确评估故事并找准促进思想改变的生发点;再次就是善用经验,调动和利用有价值经验、经历,增强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关键词】有效性;生成;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能否充分发挥课堂的德育功能,还是要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实效性上。而有效地处理课堂生成,则是影响课堂实效性的关键点。“生成教学是相对预成教学而言的,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生成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品德与社会课上的教学生成,是学生最新鲜的思想动态,是最有活力的经验再现,也是来自师生互动过程中生发的新知新会及新的情感价值观,而且它远超预设。每一节课都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主题和目标。当生成内容看似偏离了本节课的教育目标甚至教育主题,那么教师要不要就新生成的内容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这一直以来是我们的困惑。而如何引导和处理生成,就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一、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成(一)活动生成活动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在课堂这个有限空间实现体验、参与、借鉴、比照、探究等的主要依托。例如,在《做时间的主人》一课上,因学生质疑一分钟不可能击掌140下,就可以生成一分钟击掌活动测试。活动生成有随机性,不是每一个质疑都适合生成活动,因此需要筛选和甄别。(二)认知、情感生成认知生成总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情感喜好,品德与社会课的认知生成和情感生成相生相伴,无法严格分开。二、关于品德与社会课有效引导和处理生成的探讨品德与社会课跟其他课程不同,没有直观的方式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仅仅从学生外在表现获得基本的判断。人有了基本的认知之后往往会口是心非,因其容易被强势的一方影响。课堂上不可否认的是,师生的年龄差、学识差、经历差等,必然会造成师与生在课堂上的不对等。学生很容易看出教师想让大家说什么,做什么,流于形式的热闹互动在很多公开课上屡见不鲜。同样,课堂生成也容易步入“假生成”的怪圈。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成,应该是建立在科学预设、合理引导基础上的生成,这也是有效处理生成的前提。那么,该怎样有效地处理生成呢?(一)“制造”矛盾,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改变学生的思想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或深或浅地写着父母、老师、同学等每一个从他身边走过的人的痕迹。其中不乏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有一些典型的错误思想和做法。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巧设辨析类情境,在生活的基础上“制造”矛盾。这种制造不能刻意,要合情合理。在学生展开辨析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得恰如其分,努力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去发现,去建构新的思想观念。比如,在教学《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一课时,我“制造”了这样一个矛盾:“××同学是班里的纪律监察班长,平时主要负责管理班里的纪律,防止学生随便说话,打闹,不认真学习,他负责给小组扣分,小组满分也会给予?励。被扣分的小组往往不从自己身上找毛病,而是直接迁怒于××同学,在背地里讲他坏话。时间长了,××同学得罪了一堆人。这次选纪律监察班长,大家可能都不选他了。这时要不要民主选举呢?要不要教师干预呢?”于是,讨论非常激烈,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观点1:教师不该参与,选举是学生自己的事,××被选掉是因为他工作方法有问题。观点2:教师应该适当参与,可以给教师一定限度的决定权。观点3:自己选,关键是教师在选举前要让大家都认识到该凭着怎样的公心去选,减少这个情况发生。观点4:轮流当,让大家都去享受一下监管的权力,同时也体会一下当监察班长的不易。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看出谁最适合,体验之后再民主选举。最后,针对这四个观点,学生由举手投票选出相对合理的办法。大家经过辩论,绝大多数选择了观点4。这就说明,由学生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矛盾点,并找到最有利的切入方式,让学生不自觉地经历整个思想矛盾→动摇→改变的全过程,才有利于达到认知和情感提升的效果。(二)准确评估故事具有的思想教育价值,找准促进思想改变的生发点,选好故事,用好故事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讲故事、听故事、看故事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故事成为生成新思想的主要来源。什么是故事呢?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但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所见所闻,都是故事。那么,对课堂上生成的故事,该怎么选择,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想生成、情感生成和行为改变呢?1.故事的选择(1)用离学生年龄近的故事唤起同感在教学中生成的故事,要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这样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2)用离学生生活近的故事引起共鸣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在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的,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最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3)用离学生情感近的故事激发情感就像有些人的心理感受,很多人在看关于“母爱”的文章时会感动,而有些人就不会,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在母亲身边长大的,母亲只是一个熟悉的在血缘上与他们最亲的人,如此而已。所以,同样的道理,离学生感情近的故事更容易激发新的情感。那么,又应该怎样用好故事呢?2.故事的运用就一个故事而言,每个人的关注点和感受都不一样。认识是情感生成的前提,找到生发点则是情感升华的关键。在每一节课的有限时间里,如何结合教育主题,紧扣教育目标,准确评估故事的教育价值,找准促进学生改变的思想生发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尝尝苦滋味》一课时,教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位美国演员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成了享誉全球的明星,这个人就是史泰龙。他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到他努力之后的最后成果:成为一代巨星。我们去追溯他成功之前的失败经历,学习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顺理成章的。但这个故事的思想教育生发点却不仅在于激励大家在心理上勇于面对挫折,更要在行动上总结每一次失败的原因,寻找差距,并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具有新的高度,才有可能成功。抓住了这一思想转变的生发点和提升点,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引导生成,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生成的效率。(三)调动和利用有价值的经验、经历,丰富课堂内容,促进认知生成,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操学生的已有思想经验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及学校的教育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家庭成员的言行传导;通过学校里教师引导、学生影响;通过邻里、社区小氛围的熏陶。不管是哪一个方面的强化,都会反映在学生实际思想状态上。而学生已有的思想经验像空气中游离的颗粒,只有设置最有利于主题教育的情境,才可能把相关的颗粒很快地聚集起来,并经过快速地、科学地筛选,选出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经验内容,找出最能有效进行主题教育的生成点,并加以合理地利用,对于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例如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在进行“有话大家说”这个活动板块时,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争论。一个同学非常气愤地跟我告状:妈妈欠他三百块钱。原来是他不爱学习,对妈妈说:“你要让我学习也行,除非是给钱。”妈妈没办法,只得答应:只要学习,考了一百分就给一百块钱。他更是讲价高手,非得要三百(提到讲价,他的表情很得意)。一提到妈妈“欠钱不给”,他很气愤。更有趣的是,有十多个同学也跟着痛斥他父母欠钱不还的“恶行”。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欠他们的压岁钱。这样的妈妈的心他们读不懂!这时就有同学出谋划策,怎么从父母那弄到钱,还有同?还分享他怎么从父母那“捞”钱的经过,表情也是眉飞色舞。这里面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家长在榜样示范和处理事情方面存在问题。二是学生缺少感恩之心。学生可能有撒娇的成分,可是不排除有一些孩子慢慢习惯接受爱,更有甚者理直气壮、想方设法索取爱。在这里的生成就非常具有典型的意义。在这时教者毋庸置疑,完全可以放弃预案所谓的完整性,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应对生成的引导。1.故事引导生成推荐故事《母亲的账单》。针对最利于感恩之心的生发点提问。例如,“为什么母亲做了那么多,却不肯收孩子的一分钱?”“母亲爱他到什么程度?”2.问题引导经验再生成推荐由上一个故事自然延伸出联系实际的问题。例如,那你的爸爸、妈妈为你们做事收钱吗?这是不是无私的爱呢?3.应对复杂家庭的补充式引导针对留守学生群体,或是因父母忙,顾不上孩子的情况,还要对此类课堂生成做引导预案。课堂的生成因各种不确定性让人充满期待,同时也因为不确定性而使针对课堂生成的有效引导更富有挑战性。课堂生成,既挑战教师的应对能力,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大程度上考验教师的责任心。只要教师立足课堂,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本,锤炼我们的教学基本功,一定会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生成,努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效率。【参考文献】[1] 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3.
教育界?上旬
教育界?上旬的其它文章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