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哪些大学改名是比较失败的,好好一所名校让校名给毁了!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高中生们,想必对于学习你一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疑问,作为过来人,深知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其实,很多童鞋的原因,无外乎上课听不懂、下课学不会,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陷入无论多努力,就是学不会的恶性循环怪圈!关注公众号(高中生学习资料库),在公众号内回复3766,领取电子版学习教材,每日都会有学习技巧、经验方法、励志故事等!希望能够帮助,那些渴望提高的童鞋!
今天呢,小编和大家说一说,哪些改名失败的大学。
我来说一说:最失败的大学改名是华中科技大学。改名后名气小。听上去特别像一个三本学校,由于改名后,有学生根本不知道华中科大从哪里冒出来,野鸡一样,没有任何名气,学校声誉逐步下降,国外期刊还经常把武汉理工和华中科技弄错了,真是无语呀,第一次上大学填志愿,吓我一跳,原来还是一个985学校,曾经是四大工学院之首。
由于2000年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从此再无人知晓 华中理工大学,80年代到99年,曾经被誉为南方理工科院校的“小清华”。学校创立于新年成立后,到了90年代中期,与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并称“高等教育优质办学的一面旗帜”。
说起改名最失败大学,下列三所可列三甲:
第一名东华大学,原名中国纺织大学,响当当的国字头,由于忌讳“纺织”二字,不知怎么的就弄了个东华出来,像是民办的,和南华大学、西华大学、北华大学混成了兄弟。实在令人惋惜。不知道为什么没改叫华东大学。
第二名长安大学,原名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很高大上的名字,在行业内也有相当的知名度,结果2000年4月18日,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和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三校合并后改成了长安大学,白白丢掉了交通二字不说,简直就以为是个民办大学。其实,三校合并后完全可以不改名字。
第三名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名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也就是当初大名鼎鼎的哈军工后裔,当初改成大学,名字确实很纠结,工业大学、理工大学均名花有主,科技大学之前也曾有过,不得已选了个工程大学,与其实力极不匹配。要知道,国内叫工程大学的大部分实力一般般。还不如叫哈尔滨船舶工业大学。
不得不提我的母校,原河北理工大学。2010年为了争取博士点与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改名为乡土气息浓重的河北联合大学。作为悲催的2011年毕业的第一届河北联合大学的校友,来的是河北理工,毕业却成河北联大的了,一辈子的烙印啊。
据说学校改名为河北联合大学后,招生就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2015年母校再次改名,改为华北理工大学,河北联合大学仅存在短短四年遍匆匆下线,只留下一纸河北联合大学的***,还记得以前找工作的时候各种被质疑,被误会是民办高校,可怜我们这四届学生成为学校改名的牺牲品。
五道口金融学院在被并入清华大学之前,叫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是不是特别高大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成立于1981年,是我国创建人为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的刘鸿儒先生,金融系统第一所专门培养金融高层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初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
2012年并入清华大学,改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但很容易就被人误会成山寨职校了,但世纪上人家的考研门槛高得让一堆人跪下痛哭。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前身为仲恺农工学校,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本科大学。1984年改名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2008年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到此,大家是否觉得仲恺更名还算是比较顺利的?但是赤裸裸的真相来了,从2008年后,仲恺一直想更名为,仲恺大学,至今2018年了,都没有成功过。
我再加一个——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是当年四大工学院之首,其他三个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但是很多人因为东南大学这个名字,以为是福建的三本学校,事实上这次双一流学科评比,东南大学有1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专业,而一些老牌学校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也不过只有5个,而且这11个学科都是强势的优质专业。
要知道,比东南学科多的只有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浙大人大南大中科大这几所大家公认的顶级大学,其中中科大也不过只有12个,而且不乏科技史这种烂专业。东南大学有着如此高的学科水平,又是在南京,分数线却一直不高,不得不说,一定程度上是受名字所累。
关注高中生学习资料库,回复3766,你将免费领取清北学霸历时2年通过对近5年高考试卷以及经典试题的收录,编写了一套《高考总动员冲刺宝典》,清北学霸团队致力于帮助更多的学子圆大学梦,回馈社会而组建的团队。愿每位学子都能怀揣梦想,扶摇直上。也许,你将和师哥师姐们成为校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定会帮到你的,快来领取你的专属学习秘籍。
原标题:老梁推荐:改完名字,我们就是一流大学了
你分得清东华大学、西华大学、南华大学和北华大学吗?
分不清也不是你的问题,因为这些校名难说得上有什么传承。东华大学改名前叫中国纺织大学,西华大学的前一个名字是四川工业学院,南华大学是由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而来,北华大学的出身就更多元了。
中国高校的名字缺乏继承性,与高校热衷改名有关。每年在教育部网站公示的新校名都有几十个,不时还会有高校为了校名的归属权吵起来。
中国有多少高校改过名?改名的原因又是什么?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止至2017年5月底,中国共有1243所本科院校(不含港澳台)。其中,794所高校在1981年后至少改过一次名字,改了两次、三次名的学校也不在少数,而剩下的学校里,还有324所是在1981年后才成立的。
这意味着,从1981年到2017年,仅有125所大学的校名传承至今。
以教育资源大省江苏为例,2017年时,该省共有77所本科院校,而自1981年后没改过名的,只有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体育学院3所院校。
至于校名怎么改,基本可以分成四类:一是升级换后缀,如学院改大学;二是独立院校变动,与母体学校脱钩;三是改更换地域名;四是更换专业名。
而在这四类改名方法中,最常见的就是改后缀。
从学院升大学,或是从职业学院升为学院,是很多学校追求的目标,毕竟它最能彰显办学实力。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无论是全日制大学,还是高等职业学校,都有相应的设置标准。
如称大学的,须满足“在文科、政法、财经、理科、工科、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等等条件。
天津师范学院在1982年升格为天津师范大学时,时任校长李继之在庆祝会上说,学校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早已摆脱了“底子薄、条件差” 的情况,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名正言顺”。
但也有少数学校选择了“降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1959年就名字里带“大学”。但在2007年时,为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这所学校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直接进入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获得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不过,高校为改名最费劲心思的,还是地域名和专业名。
地域名怎么改?自然是愈大愈好。能用河南不用郑州,能用华北不用河北,能用中国更好不过。
如果学校实力有限,难以申到省名,那就用地区名,“川北”肯定比“南充”大,“湘南”肯定“郴州”辨识度高,总之不能“偏安一隅”。
为了让校名看起来高大上,高校也是充分运用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然“华东”、“华北”等门槛高,竞争激烈,那就调个个儿,去申请“东华”、“北华”。例如在2000年,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新校取名为南华大学,英文名很霸气——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至于为什么还有学校会调小地名,主要是为了优先提升学校层级,更小的地名有助于通过,也避免和别的学校名字撞车。不过,还有一些特别的情况。
2003年,北方交通大学改名为北京交通大学。从北方到北京,地域是小了很多,但名气不降反升。因为北方一词的地理概念太大,看不出来学校在北京。
作为首都,北京两个字就是高校的金字招牌,北京高校的资源和其他地区同宗同源的高校相比,也是天差地别。
北平师范大学曾因抗日战争西迁至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成为如今的北京师范大学,留在兰州的则是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
虽然曾经同在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等师院校中,如今北师大贵为“985工程”高校,西北师大却只是省属重点。
北师大和西北师大两校的校徽???
除了改地名外,高校还在修改专业名。
由于高校有综合性高校和专业性高校之分,校名中带有专业名是专业性院校起名的通则,如某某师范大学、某某矿业大学。但1981年至今,很多专业性高校都在更换他们的专业名。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趋势就是删掉专业名。从1981年到2017年,共有143所高校抹去了自己的专业名,而这其中,有112所是师范院校。
如此多的高校不安于师范院校的定位,令教育部不安。于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虽然叫停了师范院校的改名,但仍有其他专业性高校在改名。
理工、科技、财经这些专业名十分热门,近乎每个省都有一所或几所理工大学。例如在湖北,就有6所本科院校名字带有“理工”。甚至还有岳阳师范学院改为湖南理工学院这样的跨学科改名。
为什么高校如此热衷于改名?
一切都能用“资源博弈”四个字解释。
1949年后,中央各部委都兴办起自己的特色学校,出现了一大批“地域名+专业名”的高校。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一些部委自身被撤并,很多部委所属高校都被划归到地方。由于地方政府资源有限,转型高校的经费和地位也大不如前。
西南政法大学在被划到地方前,就曾是司法部直属高校。据报道,该校领导曾在学校“下放”前夕,到北京求“收留”,但“教育部不要,司法部不要,公安部不要”。
这之后,西南政法大学收到的财政拨款大量减少。这所中国法学界曾经的“黄埔军校”,甚至没有进入“211工程”。
而那些原属于纺织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粮食部的高校,也纷纷随着部委自身的撤并消失,改头换面,力求不落伍于时代。
南京财经大学的前身就是隶属于粮食部的南京粮食学校。1982年,粮食部并入商业部之后,南财通过2次改名,成功转型财经大学,录取分数线也扶摇直上。
如果说高校划归地方开始推动了八十年代后的高校改名,那么上世纪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则点燃了全国高校改名的激情。
招生,成为高校改名的最大动力。
同济大学学者吕健通过研究发现,改名能推动招生规模的增长,而且还会在省际间形成学习示范效应。华中师范大学的改名就是受其他学校改名影响而改的。
根据该校时任校长章开沅在《南方周末》上的回忆,尽管当时不觉得“学院”就代表水平低,但还是因为“学院”二字而在教育部门编制的高校名录上排名靠后,影响到了招生,最终不得不改名。
这也是为何高校中“985工程”高校校名最稳定,“211工程”高校其次,普通高校校名稳定性最差的原因。
由于已是满级,“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自然不会轻易变更校名。而普通高校尚在升级打怪阶段,往往会陷入“要成名校,先改校名”的怪圈。
已经声名在外的高校,对自己的校名也是保护有加。除了泸州医学院和华西医科大学的争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试图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时,引发了远在北京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的强烈不满。
一些愤怒的贸大学生建议本校申请改名为“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只有这样才能接受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改名。
此外,一些高校的办学思路也在变化,如在师范不好就业的背景下,众多师范类高校开始谋求向综合性大学转变,校名也随之改变。湖北大学在1984年改名之前,名叫“武汉师范学院”,改名之后,乍听之下,似乎和湖南大学并驾齐驱。
吕健的研究还发现,不管办学层次是否真的提高了,只要改了名,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就一定会增加。这恐怕也是学校甚至是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推动高校改名的原因之一。
高校改名,有成功也有失败
高校改名,成为国字头的大学,肯定是改成功了。
而这类高校,基本是各专业类院校中的领跑者。1981年以后,全国共有10所高校升级为国字头大学。
而在这10所高校中,改名次数最多的,当属中国计量大学。这所以质量检验检疫为特色的学校,在1981年后,共更名4次。从杭州计量学校升格为杭州计量测试专科学校,同一年又改为杭州计量专科学校,之后升格为中国计量学院,并于2016年再次升级为中国计量大学。
尽管不是“211工程”高校,但是国字头的计量大学,听起来就很有气派。
还有一些本是国字头的学校,却去掉了“中国”二字。除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样硬气的学校外,也有断臂求生的情况。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改名,就属无奈。因为带有“煤炭”二字,2001年招生时,山东经济学院的录取最低分比该校第一志愿的最高分还高。
为了甩掉“煤炭”这个包袱,该校按教育部最后批示——“留‘中国’留‘煤炭’,去‘煤炭’去‘’中国’”,改名为山东工商学院 。
山东工商学院不得已放弃的国字头,如今也越来越稀有。“十二五”开始,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更名不能再冠以“中国”、“中华”、“国家”字样。这让一些专业类强校有些无奈。
你甚至可以搜到“中国气象大学”的贴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在2015年时,传出欲更名为“中国气象大学”。但错过了之前的抢名大潮,又遇上了国字头改名通道被关,南信大的同学现在也只能在校园里自称为“中国气象大学”。
不过,既然是改名字,就会有风险,高校改名失败的例子也不少。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百年川大。1994年,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此将校名改为四川联合大学。但这个校名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马上给学校带来了不利影响。于是,学校又在1998年把名字改回到四川大学。
虽然人们常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只是学院,来嘲讽中国高校改名的热情。却不知这股改名之风已经刮到了太平洋的对岸。一些美国高校已将社区学院改名为州立学院,将州立学院改名为大学,为的是招揽中国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