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戈壁滩捡石头技巧远古以前是海底吗

新疆科学家发现浩瀚沙漠下的海洋隐藏着的“迷失碳汇”
央广网乌鲁木齐8月4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蒋慧萍)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李彦研究员带领其团队进行长达10年的探索,确认浩瀚沙漠下的海洋隐藏着的“迷失碳汇”。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部分存储于大气,部分进入海洋,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去向,即所谓的“迷失碳汇”。几十年来,国内外科学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寻找“迷失碳汇”的去向,并基本确定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但具体在陆地生态系统的哪一部分?森林、草地还是农田?北半球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被确认为碳汇,但确认的量远没有“迷失碳汇”那么大。
陆地上极端干旱缺水的地区会形成沙漠,比如位于新疆的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是沙的世界,放眼望去,不见绿色,不见生命,但见黄沙;沙丘起伏绵延,似乎延展到世界的尽头。然而,谁又能想得到,正是这浩瀚的沙海下,居然隐藏一个咸水的“海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的一项最新研究确认,这个咸水“海洋”,和真正的海洋一样,也是一个“碳汇”,是全球相关科学家苦苦寻求的“迷失碳汇”的一部分。
沙漠或荒漠区植被稀疏甚至完全荒芜,土壤贫瘠,有机碳含量极低,长期以来被认为不可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而形成碳汇。直到几年前,中美两国科学家几乎同时发现沙漠或荒漠区有进入地表的二氧化碳通量,并据此推测荒漠区很可能是一个很大的碳汇,引起广泛关注。
然而,这些关注也包括来自国际碳循环权威人士的强烈质疑:荒漠中贫瘠土壤、稀疏的植物不可能以这么大的速率吸收二氧化碳。问题归结到一个极为简单的逻辑问题:那么多的二氧化碳进入荒漠,存哪儿了?
李彦和他的团队回答了这个问题:碳汇存在于荒漠区地下咸水层。也就是说,向下的二氧化碳通量不在植物中,也不在土壤中,而在其之下的荒漠地下咸水层。
李彦介绍,具体的碳汇形成过程大致如下:荒漠边缘区绿洲或荒漠土壤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并不像别的地区那样完全返回大气,而是部分被盐碱性的土壤水溶解吸收;这些被溶解吸收的二氧化碳-在灌溉洗盐过程中被淋洗进入地下水层,并随着地下水运动水平输送而进入广饶的沙漠下。这个碳汇过程是干旱区盐碱土改良、盐渍化控制的一个伴生过程:因为蒸发远大于降水,盐渍化是干旱区绿洲土壤的一个自然过程----为控制盐渍化,必须洗盐;而盐碱水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极高,洗盐必然也洗去溶解其中的二氧化碳。而这些洗盐水,最终汇集在浩瀚沙漠下形成地下咸水层,储存于其中的二氧化碳则形成碳汇,其自身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初步估计,这个碳库总量全球高达1000亿吨,是陆地上植物、土壤之外的第三个活动碳库。
李彦介绍,这是一个溶解性的无机碳汇,本质上与海洋中无机碳汇的形成没有区别。事实上,干旱区内陆河无入海口,而是消失于浩瀚沙漠,沙漠下的地下水就是它的“海洋”。李彦团队的研究证实,这个“沙漠下的海洋”与真正的海洋一样也是碳汇。从荒漠区向下二氧化碳通量的发现到碳汇的最终确认,他们走过了漫长的十年。正如所有的科学探索一样,失败、迷茫总是相随相伴,但一个探索方向的失败意味着新的探索方向的开始。在科学探索上,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但坚持一定会有结果。他们这个结果,在传统认为的“不可能地区”确认了碳汇的存在,为寻找“迷失碳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新疆,沙漠深处的克里雅人
新疆 和田 沙漠 克里雅人 少数民族
喜欢旅游、摄影,喜欢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现足迹遍布国内各省及5大洲62个国家。个人微信:wujinguang114。
分享到朋友圈,看看你的微信影响力有多大?
分享此页至
复制成功,去粘贴吧
民俗在茫茫大漠里,这是最后一族固守大漠的牧民
民族村寨他们始终离群索居,被人们称作沙漠里的“原始部落”
克里雅人分布在新疆地区克里雅河尾闾上,被政府划归为维吾尔族,与蒙古族有渊源。环境如此恶劣的沙漠腹地,居然还有世代居住的原始牧民。达里雅布依是克里雅河尾发育的绿色三角洲,在茫茫大漠里,这是最后一族固守大漠的牧民,当地政府曾想把他们迁出这片不宜居住的土地。但他们自称克里雅人,恋土难移。在地图上,克里雅只是新疆的极小一点,它在地图上的名称叫做达里雅布依,翻译成汉语就是大河沿的意思,因为它分布在克里雅河的中下游两岸。寻找克里雅人要顺着新疆地图一路南下,在南疆先找到昆仑北缘,然后在若羌至喀什2000公里断续连缀的绿洲中寻找县的方位,很快你就会在这处小黑点上找到一条南北向长达千多公里的克里雅河。克里雅河孕育了克里雅绿洲,其标志就是自县城以下中游的草滩和下游广袤繁盛的胡杨林,以及在这片绿色沙海中繁衍生息的克里雅人。最早将克里雅记载于文字的是两个外国人:一个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另一个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借着这两位大名鼎鼎的探险家、考古学家的不朽着作,克里雅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名扬海外。但是,历史并未因斯文?赫定的记述而在这里喧嚣起来。克里雅人始终离群索居,被人们称作沙漠里的“原始部落”。关于沙漠深处克里雅人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进入了这片绿洲;另一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来就是这里的沙漠土着民族;第三种说法最有传奇色彩,即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的一支。现在他们虽属于维吾尔族的分支,但有许多生活习惯与维吾尔族不同。关于克里雅人的族源依然不清楚,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进入了新疆;另一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来就是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楼兰人的一支。克里雅人的历史的确让人难以捉摸。1896年1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盆地的克里雅河追寻到沙漠的尽头。他想知道,那最后的几滴水挣扎到哪里为止……他继续沿着古木参天的河岸向塔克拉玛干深处走去。但他突然发现,这里不仅有成群的野骆驼在奔跑,而且也是大批野猪的乐园,更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竟有一个牧民群落在这里生息着。这个风景如画、与世隔绝的沙漠绿洲在维吾尔语里叫“达里雅布依”,汉语音译是“在河边上”。近百年来,历史并未因斯文?赫定的记述而在这里喧嚣起来。他们始终离群索居,被人们称作沙漠里的“原始部落”。过去了半个世纪后,1959年,人民政府派人找到这群隔绝的维吾尔人,并为他们建立了达里雅布依村。不幸的是,“文革”中,他们再次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1989年,政府再次进入达里雅布依,并改村设乡,建立学校,培训医护人员和兽医,解决用电、用水,开办邮政所和信用社等,达里雅布依人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开始被现代文明渗透。一路上看不到一丝人烟,沿途只是一种恍若时空停滞的感觉:沙雾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跳跃,清澈蜿蜒的克里雅河向沙漠延伸,如火的红柳、流金的胡杨、起舞的芦苇、缤纷的灌木以及河床上散漫的羊群。到达这个“河岸边”的克里雅,这群维吾尔人像打量外星人般地打量着来客,甚至有的小孩会拿起一把青草放在“牛头车”的引擎盖上,一个劲地说着:“霍西(吃)”。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湖光秋水
您已经喜欢过了~
已钉到灵感墙
钉到灵感墙上
创建新灵感墙
该灵感墙已存在
仅自己可见
请填写验证码: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马上点亮世界万千旅游灵感
来成为一名有态度的灵感导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