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是那里的庙倒了都说大水冲倒龙王庙下来收童男童...

龙王庙的那些事_网易新闻
龙王庙的那些事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也许是祖辈们倍受干旱缺水之苦,思来想去,几经思虑—下定决心,捐钱粮,盖庙宇,请神像,拜龙王,村子也就以村北的龙王庙命名!期盼着庙里的龙王能够守护一方水土,风调雨顺,滋润五谷,百姓也好安居乐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子不大,人不过千,山高地少,人却朴实憨厚。村西北半里处,有一个人口不足百人的自然村,叫老槐庄,听老人们讲是早年间从河北磁县逃灾上来的,傍山而居,背阴向阳,挖几孔窑洞,冬暖夏凉,开荒种地,养家糊口,村人称之为“侉人”,意为口音不一样的人,时间一长,耕种杂处、嫁娶互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之小事,也是在憨厚的微笑中化解,乡里乡亲从来不记隔夜的仇。村北五里处,有一石拱桥,俗名 “两省桥”,桥北为河北,桥南是山西,一桥连两省。两地接壤处,百姓互通有无,来往频繁,相处极为融洽。村南二十里,便是与山海关、嘉峪关同为古代名关的东阳关,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南锁太行,北扼冀原,为西进东扼之咽喉要冲!
山村地处太行山深处,十年九旱的天气同时也成就了龙王庙里香火不断,四季延绵。每每到了天旱时节,村民就会跪在龙王庙的大殿里,摆上供品,神情虔诚地祈雨。也可能是村民的虔诚真的打动了庙里龙王,抑或是久旱必雨的凑巧,往往是祈雨过后不久,或多或少,总是天降甘霖,抚慰乡亲们期盼的心灵。就这样,龙王庙成就了小山村乡亲们心灵的寄托—不论天气大旱抑或大涝,只要是往土地撒下种籽,就能有所收获,绝不会颗粒无收。山里的土地不算贫瘠,核桃、柿子、花椒样样都有,山地边,崖畔上,只要栽种上,就好养活,来年就有收成,多少也能淘换点称盐打油的钱!守着家里的几亩山地,只要肯下苦力,玉茭、麦子样样有收成,年成好时,还能两年三收,倒也衣食无忧,农闲时上山刨点党参、柴胡,春种秋收,岁月晨晖,山里的小日子同样也过得有滋有味!
也就是这样沉寂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却被一个叫作高承祖的汉奸给打乱了:据老辈人讲,那一年,天大旱,连三月不雨,村民无奈请来了老师婆(巫婆)算卦,说是得罪了庙里的龙王爷。那还了得,村子里就有人各家各户凑钱,请来了戏班子唱大戏,大戏连唱三天,阴云密布,天降甘霖,正好是农历四月十五,众皆信服。第四天头上,戏正唱着,有人跑到戏台下,说是村子进了大部队。据《黎城县志》载,进驻村子的其实是川军一七八师某部的一个连,其作战目的是防守穿越太行山段的这截长邯公路,阻止日军西进,阻击日军西犯晋东南地区。
据第22集团军参谋长胡临聪1963年回忆:川军士兵中许多是新兵,下级军官中还有***秘密党员,抗日情绪高昂,军纪很好。“时冰雪天地,战士却是灰色夹衣,赤脚草鞋,打绑腿,每人扛的是老套筒(川造土***),背包上插砍刀1把,挎斗笠1个,所到村庄不打人骂人,不糟蹋老百姓,吃粮烧柴照价付钱,家中没人,将钱包好放在桌子上。老百姓对川军既拥护又爱怜,纷纷拿衣物、柴米支援”。
日军正面强攻后,激战两昼夜,在伤亡较大、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向神头方向撤退,涉县城于 2月 15日被日军占领。翌日,川军退至黎城东阳关皇后岭、大小湾一带,据险抵抗,居高临下痛击追赶日军,晋东南抗战打响。
事情往往是变化莫测的,事情出在一个黎城人身上。他叫高承祖,晋东南上党地区的第一汉奸。此人是黎城城内村人,本地富户,靠巴结当上黎潞两地公路巡官,日军进攻前突然跑到了邯郸,投靠日军特务机构替鬼子办事。这样又跟着第 108旅团重返黎城。—日军把他当成了进攻的活地图使用。
2月18日,日军在正面强攻损失巨大的情况下,根据高承祖提供的一条小路,决定绕道峪里沟,经秋树垣、马家峪、龙王庙的山沟小路,奇袭川军。驻守东阳关的川军腹背受敌,阵地失守,2000多人壮烈牺牲,上党的东北大门被突破,晋东南无险可守。—后黎城县政府在东阳关建有“川军抗日死难纪念碑”,以抚慰忠魂!
在槐树坟,一部川军弹尽后全部牺牲,驻守龙王庙的川军一个排与日军进行一天巷战后,全部阵亡,年轻呀!都是年纪轻轻的孩子呀!乡亲们含着泪把这些远方来的亲人,像是照顾自己家孩子一样,用清水把脸上的烟尘抹擦净了,把身上的征尘拍打净了,把残肢缺腿拼凑起来,在村子的东崖底下,一个人一个坑,头朝南脚蹬北(头朝老家方向),深深地埋了。说来也巧,埋人的地方刚好对着村里有土地庙,村里有老人说,当年牺牲的烈士会世世代代保佑村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村里有人也就把烈士们的灵魂当神仙一样供了起来。时至今日,土地庙依然是四季香火不断,庙门口的对联写着“保此方,风调雨顺;佑斯地,物阜民康”,每年在烈士下葬的四月十五,村里也要请来戏班子唱上几天,以抚慰忠魂!祈福求安!也许正是烈士鲜血浇灌的缘故,土地庙对过山坡上的老柿树年年枝繁叶茂,叶丰果硕,每每到了霜降季节,霜叶红透,柿果绛紫,层林尽染,煞是悦目。立冬时节,乡民卸柿、搬运、削皮、晾晒、串起来,柿子馈赠给人们月余忙碌的同时,也能给乡亲们换来点补贴过日子的零用!小山村的日子就这样悠闲的过着,春种秋收,夏伏冬九,日子过得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
但是,龙王庙里有龙王也有不顺心的时候,闹点小别扭,天旱时节,乡亲们就连生活吃水都有了困难,最困难的时候得到离村子十五里的涉县老河口担水,赤日炎炎,一日两趟,水比油贵,无奈呀!村里的放羊老汉金泉大伯就编了一段,话虽诙谐,却是道出了乡亲们心中的酸楚:
“太行山,龙王庙;龙王爷,名好听;脸难看,不下雨;缺了水,出村找;漳河边,十五里;跑一天,整两遭;肩膀挑,牛车拉;鞋磨破,腰累弯;水如油,缸为宝;找媳妇,看水窑;无奈何,旱庄稼;白日头,晒死人。”
年龄稍长,政府出资在半山腰挖渠引水,一条弯曲盘旋山腰的水渠,从遥远的山外把乡亲们的希望引了进来。修好了“幸福池”,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难问题,金泉把他的话改了一遍:“***,是恩人;半山腰,挖水渠;幸福渠,幸福池;缸里水,满澄澄;有了水,乐哈哈;众乡邻,再不愁;龙王爷,不显灵;不刮风,不下雨;不上供,不烧香。”
再后来,乡里来了一位叫孙广兴的书记,跑资金,请专家,找项目,下决心要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历时四载,探点十余处,深挖三百七十多米,终于打出了机井水,结束了龙王庙百年缺水的历史。金泉把他的话又改了一遍:“改革年,出救星;好书记,孙广兴;齐动员,打机井;为百姓,好事办;凤凰山,把根扎;南圪台,过山顶;历四载,终出水;引清泉,惠乡民;主水管,上了山;支水管,沿山转;小水管,进了院;手一拧,流清泉;黄土地,不再穷;退荒地,山青青;多种树,水清清;十多年,就成材;柏油路,到门口;大锅盖,房顶按;康庄道,走不完。”
山还是那一座座山,村民依然是那些朴素厚道的乡亲们—也是在农历四月十五的下午,我回到了从小生活的地方。说起来也怪,今年的天气有点反常,往往是春雨贵如油的太行山区,早春四月却是连着下了两天。在我还犹豫要不要回去时,***那边的父亲已经告诉我,放心吧,四月十五是土地庙的正日子,天准晴。父亲的话得到了验证,果然是到了四月十五当天早起,天气渐渐放晴。夜雨晓晴,空气里氤氲着一声悠长的鸡鸣,随后几声犬吠,犬吠唤醒了沉睡的村庄,乡亲们又开始重复着生计辛劳!莫非冥冥之中,真有灵验?还是父亲的一句宽心话让我想多了?土地庙里依然是香火旺盛,庙中的神像依然是慈眉善目,承载着村中父老乡亲精神上的依附。我在想,村里的先辈们能把当年抗日先烈的灵魂请进小庙,春种秋收,承载岁月,享受供奉,是为人在世之最大功德!不论是龙王庙还是土地庙,村中的戏台上正在唱戏,从唱腔上能听出是邻近河北的武安落子,演的是《天仙配》,与现代都市中的剧院不一样,戏是从邻县请过来的,剧团的规模也小得很,总共才十几个人,几天下来也就是6000多的演出费用。估计正是春播季节,又是下午,戏台下人也不多,但却是个个看得有滋有味。刚好在台下碰到了村支书,也就是过去说的村里的一把手,现在是村长支书一肩挑。是一位精壮的中年汉子,他说,龙王庙是个小村,又没有煤炭资源,村里的情况也就不太好。多亏这几年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好,前几天村里才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子里再也不用为路灯的电费发愁了。现在村里年轻一点的都出去打工了,也就是在农忙时回来种地、秋收,农闲时出去打工,一年下来,多少也能划拉点钱,补贴家用。村里剩下的也就是些老人和小孩,所以戏台底下人也就不多!快要离开时,村长又说,如果有可能,想让上级部门把村里的路修一下,十几年了,这路一到下雨天就不成个样子,村里结点柿子核桃啥的,质地也不错,外地人想来买,就是一看这路,就返回去了!好好的东西卖不出去,挺可惜的。
山还是那座山,山里有乡亲们依然纯朴至亲!龙王庙的故事依然续写着,大山外的多彩故事涤荡着乡亲们美好的向往!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发展导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都龙王庙与白浮泉
前日写黑龙潭龙王庙,于是想到京中另一处堪与之比肩的龙王庙,昌平白浮泉都龙王庙。其庙名之上,冠以都字,自然地位崇高。究其缘由,或因这白浮泉水,滋养帝京,已逾七百年余。大元肇造,帝定燕京为都,是名大都。大都水系,即成于斯时。有都水监郭守敬公,疏浚水系、通渠造湖,并引昌平龙山之上白浮神泉,直抵京师,使元大都之取用水源得解。大元之时,中国乃为世界之中最大国,而最大国之都元大都城,或可念其为世界中心。白浮泉之水,乃供天地之中臣民享用,可谓不俗。当是时,郭若思公在白浮泉上造九龙池,池口以龙首为饰,清泉不歇;又于龙山之巅造龙王庙一间,作一供养,即名都龙王庙。庙于明洪武间重修,历代均加修葺,成为明清两代京都最著祈雨之所。龙山之下历代亦有庙会,或与祈雨活动相关。都龙王庙之祈雨,与黑龙潭龙王庙祈雨似不相同:黑龙潭龙王庙应专供皇室祈雨之用,故规格较高,而且建筑精良;都龙王庙应与政府及民间祈雨活动相关,是一处更公开化的祭祀场所,故其建设情况比之黑龙潭略输。
去年底回京时,一日晴朗无云,又正新雪初霁,于是邀约梁哥、松园、侯磊去京北寻古。先去居庸关附近寻王氏墓牌坊,继随梁哥再赴龙潭之北探都指挥李景家族墓;后由松园联络,去参观白浮泉都龙王庙。龙王庙今圈入一度假村内,其门前正如火如荼不知建造了什么假物,大煞风景。龙山不高,在京密引水渠边远望,正可以把一山一庙全收入眼中。入大门先向右,有一残碑,额篆已毁,仅辨读“重修建XX碑记”几字,刻写于崇祯壬午年。再沿山侧一长阶而上,几步后即达龙山之巅。都龙王庙由红墙萦绕,存正殿一间,配殿两楹,钟鼓楼、山门俱在。门前有花墙一道,为古物。庙中有记事碑若干,或倒或立。惜正殿已重修,油饰过浓,失去古意。正殿之内,龙王之像为新造,两厢壁画却为旧物。壁画民间风格浓重,或者是些因果报应的内容,依稀可见有人物、有龙王、有天上的宝殿、有地下的枯井云云,大殿后壁之画已全部新绘,拙略粗糙,对旧作略摄影几张,以作保存。正殿之前诸碑,体量均小而粗疏,计有乾隆十七年“都龙王庙置庙田碑记”、弘治八年“重建都龙王庙碑记”、康熙五十二年“特调整饬霸昌道兼理屯田驿传粮饷事XX祠碑记”、年月佚“重修龙王庙碑记”,及一倒伏“重修碑记”等。正殿之后,空旷弘敞,有一砖垛,上嵌由九龙池上所移来“龙泉岛”石匾一方。砖垛后即矮墙,凭院之北墙而眺,昌平诸景尽收眼底,远山近城,于清冷之际驻足于此,其高远疏朗之意,更臻化境。
出庙门而东,下山即白浮泉旧址。出门时,细看门前花墙上,竟又寻得上世纪初西夷刻字若干?!夷人来京郊游,竟均以两处龙王神庙为最喜,未知何故。东行不远,现山下一小池,池东林岸处,即九龙池。池原涌泉不止,今因水利工程之故,水涸久矣。九尊龙首,体量较小,今存者或云重刻于明永乐年间。中央者最大,怒视而前,眦目咧嘴;两侧各八,体量次之,以双爪凭壁,低额颔首,作恭敬状。石壁之上,有新建仿古木亭一间,古意尚好。
都龙王庙与九龙池今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文保碑两方。都龙王庙处,有文保碑曰“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及说明铁牌一方;九龙池旁,则文保碑曰“白浮泉遗址----九龙池”。此一地两碑各式不同之景,到确实少见。
九龙池今之全景。
度假村院中所遗残碑。
龙山长阶。
从山道上看都龙王庙墙。
花墙与山门之间。
都龙王庙山门。
大殿与殿前石碑若干。
大殿内部之壁画。
庙后嵌龙泉岛匾小砖影壁。
从庙后观正殿、配殿。
花墙上夷人刻字。
庙墙上夷人所刻罪证,1904年。
两侧各八龙头之情况。
九龙池壁上中央龙首。
九龙池处的文保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