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狼大诅咒之铠甲铠甲0.7本体 素材包 以及...

1,蒙古盔甲是怎么制作的呢? 兵士们至少都必须携带下列武器:两、三张弓,或至少一张好弓,三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囊,一把斧子,用来拖运兵器的绳子。至于富贵的人,则有一种带端尖头、一边开刃而有些弯曲的刀,并且还有一匹披甲的马;他们的双腿也有护甲覆盖着,他们有盔和护甲。有些兵土有胸甲和护马的甲,胸甲和护马的甲是以皮革用下面的方法制成:他们以牛皮或其他动物的皮制成窄长的条块,宽度有一手,用三、四块放在一起,在上面抹上树脂,然后他们用皮带或皮绳把这些皮块连结起来;上面的皮块,他们把皮绳拴在一个末端,下面的皮块,把皮绳拴在当中,就这样把皮块一一连结起来。因此,当这些皮块弯曲时,下面的皮块就折叠到上面的皮块外面,这样,在身体外面的皮甲就有了两倍或三倍的厚度。


他们马匹的护甲由五个部分别成,一片甲在马体的一侧,另一片甲在马体的另一侧。这两片甲从马尾一直盖到马头,中间系结在马鞍上,在马鞍后面,在马背上系上结,在马鞍前面,在马脖子上系上结。他们把另一片中放在马的臀部上面(把上述两只甲系结起来,就是在臀部打结的),他们在这片甲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覆盖着马的胸部。所有这四片甲都一直盖到马的膝部或腿关节处。他们在马额头上放一块铁板,这块铁板是系在上述马脖子两侧的护甲上的。
胸甲由四个部分组成。一片甲是从大腿到脖子,它是根据人的体形制成的,在胸部比较窄,从两肋往下,围绕人体呈曲线形。在背后,另一片甲从颈到腰部同围绕人体前部肋第一片甲这结起来。这两片甲,即前面的一片和后面的一片,用扣子把两块铁板连结起来,每一边肩上一块铁板。他们在每一条手臂上面,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手腕以下就露在外面。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子连结在一起。
盔的上部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和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所有这些皮革部分都是按照上述方法制成的。
我们在上面所说的护甲、胸甲等等,这些鞑靼人是用铁制成的,其制法如下:他们制成若干荡铁片,其宽度为一指,长度为一掌,每一铁片上钻八个小洞。他们放置三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三根皮带上,在两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牢固地很好地连结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种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按照上述方法,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结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做的铁片闪闪发光,人能够在铁片上看到自己的映像。
这是对蒙古铠甲最详细的历史描叙,摘自《蒙古史》,作者是意大利主教约翰?普兰诺?加宾尼,1245年——1247年出使蒙古,在喀喇和林的蒙古大汗贵由行宫居住了四个月。根据这段描叙,我们看到蒙古人的盔甲上相当一部分要皮甲,马上装甲也是非常少的。

2,蒙古人的重骑兵是什么样的,相较而言比欧洲骑兵更重吗 美国著名历史学者T?N?杜普伊 的著作《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有这样的描叙:“典型的蒙古军队中大约有40%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他们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他们头戴当时中国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简易头盔。重骑兵骑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每个士兵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挂在腰间,或者置于马鞍上。


蒙古军的60%是轻骑兵,他们除了戴一头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
轻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这是一种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国长弓还要重,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比较轻,箭头小而尖利,用于远射;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跟重骑兵一样,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时还带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或长***。
蒙古士兵在战斗开始前要披一件绸长袍。这种绸用生丝制成,编织得十分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箭很难穿透这种绸衣,只会连箭带布一同插进伤口。因此蒙军招来的中国外科医生只须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我们可以看到,蒙古的所谓全身盔甲的重骑兵的那些盔甲基本是皮制的,少量缴获的锁子铠甲。头盔非常的简易,主要武器是长***,配用马刀和狼牙棒(这个狼牙棒其实叫狼牙锤更好一点,因为是单手使用的)。无弓箭,显然没有弓箭的蒙古骑兵不算主要部队,主要是当肉盾用的。而轻骑兵没有提到任何盔甲。使用的主要是弓箭,而且也有弯刀和狼牙棒,带一只一次性投掷的标***。

3,蒙古军队的战法是什么? T?N?杜普伊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标准的蒙军战斗队形由五个横队组成。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前两个横队为重骑兵,其余三队为轻骑兵。在这五个横队的前面另外还有一些轻骑兵部队负责侦察掩护。
当敌对双方的部队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三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向前推进,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和毒箭。接着,在仍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列重骑兵首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即使敌人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准备的密集乱箭袭击下动摇。有时光靠这种袭扰就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如果纵队指挥官认为预备性袭击已使敌人完全瓦解,那末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但如果需要,这时就命令重骑兵发起冲锋。命令的传送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用灯光或火光。
摘自内蒙古人民图书出版社,作者是法国学者布鲁丁和俄国学者伊万宁《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156页
“蒙古军队随身携带战斗时用的一切物品,他们以肉干和酸奶为饮食就满足了。他们对于好吃的食物和不好吃的食物都满不在乎,什么动物肉都能吃,甚至猪肉、狗肉都吃。他们的马不需要麦子和稻草。他们的马能用蹄子刨开积雪找草吃,甚至还能刨开土找杂草和草根、草叶吃也过得去。任何高山峻岭和大川小河阻挡不了他们的进击。他们能越过任何的山谷隘路,他们抓着马鬃马尻渡过任何河川。”
很难想象机动性要求如此之高而且求生能力如此之强的蒙古军队要翻山越岭雪山草地的远征欧洲会携带金国宋朝那样大几十斤重的盔甲。而且还给马穿上。

4,蒙古人穿盔甲作战相较当时契丹西夏金国如何? 历朝历代的汉人学者对和北方民族的作战都非常重视,都有非常详尽的资料留下来,其中辽,夏,金三国骑兵战法战术如下。通通都提到了他们身披重甲的事实。


辽骑兵: “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辽史》卷34《兵卫志》
西夏骑兵:用兵多立虚砦,设伏兵包敌,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冲宋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宋史?夏国传下》
金骑兵:初叛之时,率皆骑兵,旗帜之外,各有字记小木牌。系马上为号。每五十人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棍***,后三十人轻重操弓矢,每遇敌必有奕二人,跃马而出,先观阵之虚实,或向其左右有前后结队而驰击之,百步之内,弓矢齐发,中者常多。胜则整队而缓追,败则复聚而不散,其分合出入,应变若神,人自为战,则胜。金重骑兵《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女真纪事》
蒙古骑兵:其破敌,则登高眺远,先审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此计之外,或臂团牌,下马步射。一步中镝,则两旁必溃,溃则必乱,从乱疾入。镝或见便以骑蹙步,则步后驻队驰敌迎击。敌或坚壁,百计不中,则必驱牛畜或鞭生马,以生马搅地,敌阵鲜有不败。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奔突,则环骑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既久,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逼。或敌阵已动,故不遽击,待其疲困,然后冲入;待其兵寡,然后则先以土撒,后以木拖,使尘冲天地,疑兵众,每每自溃;不溃则冲,其破可必。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或才交刃,佯北而走,诡弃辎重,故掷黄白,敌或谓是城败,逐北不止,冲其伏骑,往往全没。或因其败而巧计取胜,只在乎彼纵此横之间,有古法之所未言者。其胜则尾敌袭杀,不容逋逸。其败则四散进,追之不及。《黑鞑事略》
蒙古原来非常落后,铁器缺乏,连箭头都要用骨头。灭了回回后,有了资源工匠,能造武器了。后来灭了金虏各种工艺就更成熟了。
蒙古高原缺乏铁器,这种情况在明朝时期也是一样的(当然在明朝时期的回到草原的蒙古人由于裹挟了辽夏金回汉各族工匠,其造铁器的水平是非常高超的和明朝差不多。)由明朝后期重臣萧大亨著写的《夷俗记》记载蒙古人缺铁,所以视铁至为珍贵,所造铁器必须精致耐用,决不浪费原料。铁器主要由工匠制造,“造甲一副可得一驼,造利刀一把可得一马”。
对于蒙古人,却没有这种说法,在南宋人在《黑鞑事略》重完全没有提到蒙古人作战穿重甲或铁甲的事情。描叙的完全就是轻骑兵机动突击的场景。这本是关于蒙古人的武器有很多描叙,但是对于蒙古人的盔甲也只是提到了柳叶甲和罗圈甲这区区两种,这两种甲都被认为是轻甲。

5,蒙古骑兵相对欧洲骑兵的盔甲要轻有确切的比较吗? 专门研究蒙古学的历史刊物《蒙古学信息》 1995年03期 有一篇匈牙利人老安德鲁?M?根伯什,小安德鲁?M?根伯什著写的《蒙古人入侵匈牙利:1241年》有这样一段话完全可以看出远征欧洲的蒙古人并未身披重甲。“红衣主教玉果郑却有一支全副武装的德国与匈牙利的骑士军。他没有听从国王的命令,开始与蒙古人作战。骑士们将蒙古人逼进新佩斯的沼泽地中。但是,蒙古人的马匹由于没有重甲增加负载,可以便利地穿过沼泽。玉果郑的骑士及其坐骑则在污泥中艰难地挣扎。蒙古人看到这种情形,便向骑士们的座骑射去雨点般的箭矢。中箭的座骑将骑士们掀入沼泽。最后,玉果粼只带了三个人返回去见贝洛四世。这样,一支非常重要的军事力量便愚蠢地丧失了。”

6 蒙古入侵欧洲的时候当时欧洲人穿什么盔甲? 13世纪,出现平顶圆筒形和罐形头盔,头、脸和颈部都被护住,由于此类头盔很重,有的重量超过20镑。如此的重量,骑士不是用头顶着,而是用双肩支撑,在双肩处用皮带或铁纽与铠甲连接。(注:雷蒙德.鲁道夫:《骑士和骑士制度时代》(Raymond


    随铁叶甲的出现,头盔也相应发生变化,与铁叶甲所用材料一致,颈部以上除眼睛外,都被罩住,面部的鼻、嘴处呈鸡嘴状或狼嘴状凸出。后来,面部护甲被制成能转到盔顶或旁边样式,需要时可转过来护住面部。
到13世纪中期,铠甲出现新的变化迹象,从此时的雕塑和绘画中看到:在锁子甲外的胸部、臂肘、膝盖、小腿处加厚防护,其材料有的是皮革,有的是铁片,另外也出现鱼鳞甲。(注:A.V.B.诺曼:《中世纪的战士》(A.V.B.Norman,The Medieval Soldier)纽约,1971年版,第216页。)
欧中世纪全副武装骑士的大体形象是:骑战马,戴头盔,着铠甲,挎长剑,左手操盾御马,右手持长矛。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士,在中世纪欧洲战场上曾声威赫赫,势不可挡,被后来研究者们谓为“人体***弹”。“一个骑在马上的法兰克人能把巴比伦城墙冲个窟窿”。(注:莫里斯?肯恩:《骑士制度》(Maurice Keen,Chivalry)新哈芬和伦敦,1984年版,第27页。

综上所属,蒙古人入侵欧洲的时候,一些精锐骑士穿的像个铁桶不是虚言,即便是身穿锁子甲,也比蒙古人穿的重的多。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