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对应中国的欧洲与欧洲中世纪对应中国的中国对比。

查看: 2487|回复: 14
欧洲中世纪时国王的权利实质是和贵族共治,远没有中国皇帝的权力强大
在线时间 小时
贵族封臣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割据势力
在线时间 小时
中世纪的君主们的权力一直就小得可怜,根本不足以收回已经分封给贵族们的采邑,这些采邑最后成为贵族的世袭产业。作为接受封地的回报,这些贵族承认国王是他们的领主,而他们就是国王的侍从,对自己的领主负有义务——特别是必须在领主作战时,向领主提供一定数量的武装骑士。贵族们身为国王的侍从,同时自己也可以是领主:他有权将自己的封地再次划分,然后将这块土地,还有这块土地所包含的权利和义务一起分封给自己的侍从。
在线时间 小时
领主垄断着一些利润丰厚的行业。只有他才有权经营磨坊、酿酒作坊、面包房和鸽舍。任何从他庄园里出产的东西,他都要分得绝大部分——甚至连村里鱼塘里捕到的鱼也不例外
在线时间 小时
皇权官本位的虚弱,才有了欧美现在的强大!
在线时间 小时
封建制是协调了需求和实力的一种制度。它满足了强者对于权势和统治的渴望
在线时间 小时
欧洲历史有名言叫做“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所以国王的政令只能在自己的属地有效,在领主的属地上基本也没什么作用。这个时期十分类似中国的周朝。
同时,欧洲国家从来没有“自己是分裂的,我们要统一”这个概念,所以基本没出现过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所以欧洲本身每个国家都不大,领主不听国王的,国王又很大程度要听教会的。所以欧洲的封建制中国王没有那么大的权利。
在线时间 小时
在线时间 小时
严格上来说 从中世纪以后欧洲的国王只能算得上国家中最大的贵族而已。 因为每个贵族都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给你面子叫你国王不给你面子就跟你干起来。 有点像中国的东周初期那样。周天子是老大,但是想动个诸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 而国王只是对贵族有时不能怎么样
在线时间 小时
中国古代都是集权的国家,官员都是科举上来的下面的军队什么的都是效命皇帝的,官做的再大都只是个打工的,不当官了,就是个大地主而已就能收点地租没有武装,皇帝当然比较牛了,但是也不至于说杀谁就杀谁。当时你也能发现有些时期地主有武装了,皇帝还不是跟西方一样对下面没什么办法。例如东汉末年,唐朝中后期,皇帝也只是个挂名而已。 所以区别就在于手中有没有军队和武装 有的话别人就不敢动你,没有的话...
在线时间 小时
凡是高中学历史的都知道,中世纪欧洲国王很悲催的,收税要征得议会同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都是和议会由于收税冲突引起的。所以欧美天然有着制约王权,限制权力的基因在那。而东方某大国受封建毒害最严重,至今一个村长都比中世纪欧洲一个国王舒服
在线时间 小时
凡是高中学历史的都知道,中世纪欧洲国王很悲催的,收税要征得议会同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都是 ...
嗯,村长才是真正国王!
在线时间 小时
现代民主的雏型{:soso_e104:}
在线时间 小时
中国的皇帝跟埃及法老比较类似
在线时间 小时
嗯,村长才是真正国王!
但还比不上血汗工厂老板,无锡某血汗工厂老板居然可以当“第二组织部长”,换届选举中能吧呼声很高的新书记村长都搞掉,换上自己的傀儡。让原以为十拿九稳的侯任书记和村长傻眼了
在线时间 小时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那套说辞该重新思考其所谓的科学性
Powered by中世纪欧洲的农业发展真的比中国差很多吗?什么原因导致的?
《欧洲中世纪史》P168“中世纪欧洲在耕地休耕地制度普及于8世纪”,我查了一下,中国在夏朝就开始轮耕制度了。欧洲的农业发展真的比中国差这么多吗?什么原因导致的?
这样的历史问题总会有很多讨论。我想,题中说到的休耕制,可能指的是三圃制,它最早出现于8世纪前后,即把土地分为三块,一块春播,一块秋播,一块休耕。当时还存在1)临时耕作制,即一块土地耕种几年后就抛荒;2)两圃制,即一块耕种,一块休耕。三圃制是西欧农业体制的重大进步,因为它的土地利用率比临时耕作和两圃制都要高,到中世纪中期逐步在西欧各地推广开。因此在西欧的农业史中,最大程度地克服休耕、掌握更有效的地力恢复手段,才是农业发展的标志。单纯说休耕没有什么意义。至于中国,有的人认为春秋以前存在过与西方类似的休耕制,但这种情形在春秋以后逐渐消失了。从土地利用率来说,看起来中国古代农业更有效。其中的原因是,古代中国农民掌握了一套“深耕细锄,厚加粪壤,以助地力”的用养结合的农业经营方式。就是说,中国古代依靠大量的人力投入维持着土地的高效利用。这可以看作一种集约化的经营。西欧在古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经历了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作为征服民族的日耳曼人,还没有完全从游牧和游耕状态过渡到定居农业阶段,耕作方式原始粗放。加之西欧当时地广人稀,劳力相对不足,采取这种粗放经营也很自然。简单地说哪种耕作方式更高效,可能都存在风险。的确,从粮食单位产量来说,直到17-18世纪,来华的一些传教士还注意到,中国单位土地的粮食产出比西欧高得多,在加洛林时期,西欧的粮食产出,按收获量与种子比计,有时低到2:1,就是说,收获2斗粮食,要留下1斗作为来年的种子----这是西欧农业中常用的说法----因此很容易发生饥荒。但是,跟中古时代的中国相比,中世纪西欧农业最大的特点是畜牧业比重很高,这不仅是因为当时欧洲有大量连片的森林,可以放养猪等家畜,也因为休耕地为家畜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畜牧业对欧洲农业的发展意义极大,它不仅提供肉奶等食物,牛马等役畜、动物的粪肥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基本是单一的粮食种植业。有的西方学者曾认为,这种结构性的差异,导致西方社会容易发生农业商品化进而产生资本主义经济,而中国依靠大量人力投入的单一种植业和自然经济,强化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当然这个论证过程肯定存在不少漏洞。楼上提到了气候和土壤的问题。这一点的确很重要。实际上,中世纪的进步表现为一些很不起眼的改进,或者对古代技术的推广利用上。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西欧的农业经济在中世纪发生了一个重心位移,即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西北欧一直到东欧的辽阔平原。这一带多为粘质土,含水量高,翻耕不易,但土壤很肥沃。因此犁的改进(重犁的出现)意义很大,它使得过去难以利用的土壤可以深耕播种。这种技术条件、役畜等耕具的筹备,可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和乡村景观,比如条形田和农业村社的协作关系(共同筹备耕具的需要)。一点浅见。可参阅王渊明:“中西封建社会中的农业耕作制度”,载马克?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本人不太了解古代中国农业。但据我所知,西欧中世纪农业史有些经典著作可以参考。建议参阅乔治-杜比: L’économie rurale de la vie
des campagne dans l’Occident médiéval (《中世纪西方的农村经济和乡村生活》),有英译本。
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上看,可能中国是领先一些的,尤其是中世纪时期。从农用机械的角度讲,欧洲缺乏几样重要的工具:带犁壁的犁、种子条播机(耧车)和耘田工具,加上我国的铸铁炒钢技术较为发达,所以在农具上中国是占先的。其次从牲畜挽具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一定的优势。以上两点的先进性,中国一直领先到16世纪前后。其次不能不提的是农业结构问题,中国采取的是以复种连作制为主的种植农业,西欧采取的是以轮作制为主的农牧混合农业,休耕和收获后的土地一般用作牧场。这可能和人均土地资源有关,欧洲的几次人口大量死亡,如黑死病等流行病的肆虐,导致人口密度较低。但是从客观来讲,虽然欧洲农业模式在产量上逊于中国,但是在防灾抗灾能力上要比中国强一些。另外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讲,中国华北农业和黄河有密切的关系,宋代以降黄河频繁改道,将华北、苏北的农业毁了N次,客观上造成了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的落后和近代以来的赤贫,这一因素恐怕也要考虑在内。
从地理上来说,古时欧洲是大陆气候温凉热量不足,难以发展喜温农作物种植;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难以发展喜光农作物的种植,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东欧更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发展农业所需的水资源不够丰富,欧洲东北部常年寒冷,更不利于农作物种植。欧洲西部多数平原地形,地势低平,平坦开阔。同时由于海岸线支离破碎,山地少且东西走向,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所以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该地的气候由其适合多汁植物的生长,因此畜牧业发达。而且当时欧洲人口稀少,在没有工程农业机械的情况下,确实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一个人可以放一群牛羊马,但是一个人种十亩地就很困难了。再加上古时候欧洲土壤好像也不行,以冰川沉积的贫瘠砂土和沼泽地为主,森林地带灰壤为主,这种土壤适合灌木、高大植物的生长,却不适合农作物。
中国的水热条件世界第一,土壤条件也是非常好的。可以一比的是印度和越南北部。印度的水热条件也好,但是旱季很严重,无法二季,而且印度的土壤质量不好。欧洲的土地,在土豆发现之前都很贫瘠,缺乏农业条件。中世纪之前,欧洲的发达地区一直在地中海这样的水热条件好的地区。后来有了耐寒的小麦和土豆,欧洲北部的不毛之地才变成了繁荣地区。同样,美国中部大平原也是气候不好,一下雪就全部完蛋。至今也只能一季。
欧洲中世纪和同时期中国的农业各有特长,
提到欧洲土壤不行,至少得把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分开来讲。
摘选一段吴军老师的《文明之光》上关于垄耕种植法中国其实有一些比四大发明更伟大的发明(比如瓷器),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个被李约瑟和他的弟子们推崇之至的发明-垄耕种植法。人类在工业革命以前,一个文明中人口的绝对数量是保证文明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种文明只有一百万人口,它不仅修不了万里长城或者金字塔,可能连冶金技术和瓷器制造技术也发明不出来,因为在农业时代大部分人都被束缚在土地上,只有很少比例的人在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包括手工业和建筑业,而从事所谓科学和技术发明创造的人比例就更少了。因此,人类大规模使用机器之前,人口的基数是保证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要维持较大计数的人口,生育从来不是问题,而粮食却是大问题。要想在一定的地域内养活足够多的人,一要靠有高产作物(比如玉米和土豆),而要靠单产高。中国人对世界农业最大的贡献可能是发明了垄耕种植法,这个看似简单而不起眼的发明保证了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今天,在农业发达的美国,中西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整整齐齐成排地种植着小麦、大豆和玉米,而采用的耕种技术依然是中国古老的垄耕种植法。毫不夸张地讲,垄耕种植法是除了灌溉之外农业高产最重要的保证。图 1.27.1 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周广袤的麦田,贡献了美国20%的小麦产量,采用中国人发明的垄耕种植法垄耕种植顾名思义,就是将庄稼成排种植在垄上,垄与垄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距。垄的土地一般要比垄之间的沟略高(高度差根据作物的不同而不同,有些时候几乎是平的)。为什么庄稼必须这样种?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唯一能保证高产的种植方法。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在公元前就懂了这种种植方法的诸多好处。首先这样可以保证每株庄稼独立成长,互不干扰,而且农民在给庄稼除草和间苗是在垄和垄之间行走,不会踩伤到庄稼;其次,庄稼之间便于通风,不会腐烂;再有这样便于灌溉。当然,最绝的是,垄和沟在两季种植之间是互换的,每季庄稼收获完毕,要将田重新耕一遍,这时垄就变成了沟,沟就变成了垄,这样田地虽然每季都在种庄稼,但具体到每一垄土地实际上是轮流修耕,可以保证地力。我们无法得知是谁发明了垄耕种植法,就如同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轮子一样,我们只知道它应该不是由一个人发明的,而是经过中国的农民很多代人经验的积累得到的。我们也不知道这么重要的发明是在什么时候总结出来的,因为没有一部史书记载了这件事。这个发明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大地上每一个农民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概念,他或许不能对这项发明说得头头是道,但是都懂得这浅显却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什么时候才被欧洲农民懂得呢?17世纪!也就是说欧洲的农业曾经落后中国两千年甚至更多。在18世纪以前的欧洲,农民们将种子直接均匀地洒到耕耘过的土地上,等庄稼长出来后,就显得杂乱无章,庄稼长得密度不匀、而且不同植株之间互相干扰。这样一来,通风就不好,采光也不均匀,同一块地的庄稼成熟的时间也会差个几天,到收获的时候只好把一些未长熟的庄稼一起收割上来。更要命的是,这种耕种方法,几乎无法除草,浇水的效率也很低。因此欧洲人在17世纪以前,只能靠天吃饭了。在教堂的庆典上,人们唱着这一类的圣歌“我们辛勤地耕种土地,我们抛洒最好的种子,上帝万能啊,请给禾苗施肥浇水吧。”在中世纪欧洲,每到秋天收获的季节,如果丰收了,农民们不仅要载歌载舞庆祝,而且要感谢上帝给了他们风调雨顺的一年。即使是丰收的年头,欧洲的粮食单产比中国的北方也低很多,更不要说和中国南方相比了。根据《史记》的记载,即使在战国的秦国,一亩地也能收获240斤左右(关中平原),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绝对高产的了,即使和今天相比,也不算太差。中国小麦亩产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名列前茅,2007年时,亩产为740斤左右,而美国小麦单产量折合到中国的亩,大约是420斤的亩产。欧洲的农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他们的亩产少得可怜,平均只能收获播下去种子的两到三倍而已,目前中国一亩麦田大约播种14-16斤种子,就算古代种子的使用更多一些,也不会超过20斤。这样,欧洲每亩地最多收获60斤粮食,刨去种子,只有40斤。在不好的年头甚至收获不到这么多。根据英国作家大卫?尼科尔在《中世纪生活》一书中记载,当时安纳佩斯地区,每收获一百升小麦,就要用掉60升的种子。这么低的产量可能会让读者大跌眼镜。由于粮食产量低,或者说不善于种粮食,欧洲人在历史上谷物的消费比较有限,尤其在欧洲西北部,当地人更多地从事畜牧业,并且在饮食习惯上以肉食为主,这个习惯延续到今天。不过饲养牛羊需要的土地也非常多,因此欧洲面积虽然是中国中原地区的三倍大,但是一直不能养活很多人口,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且从美洲带来高产的土豆后,粮食(包括土豆)的产量才大幅增长,人口才开始剧增。后来欧洲人将垄耕种植法带到了美国,帮助它成为了今天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虽然那里普遍采用大机械生产,但是播种原理和中国古代相同----垄耕种植法。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中国文明在与世界各个文明的竞争中有两个明显的优势。第一,最直观的效果是单产高,同样的土地可以养活的人多,我们前面讲过,人口是早期文明必备的条件。第二,由于有效的灌溉、高效地使用牲畜以及多种农用器械的发明,使得种植一亩农田所需要的劳动力比欧洲更少,整个社会非农业人口(或者说非务农时间)的比例较高。这样大量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事手工业、商业和文化、艺术、宗教活动。发达的农业保证了在从公元二世纪到17世纪的一千多年里,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中国种植技术对世界的贡献,其实远远超过四大发明的贡献,因为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础。
我咋看过有关文献,中世纪欧洲居民人均营养水平明显高于同期东亚?
原来的回答欠妥,一点点查阅后重新回答。(高中生,历史并不好,但有点兴趣,如有错误,欢迎指正,第一次回答,有点慌)1,农业生产有两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地域性要求因地制宜。季节性和周期性要求因时制宜、抢季节、不违农时(重在人为不做讨论)。因地制宜是地理上的概念,主要指,水源,气候,土壤,另外地形地势也非常重要。欧洲总体地形比不上中国,比较破碎,所以农业有一定影响。气候也较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土壤也不够肥沃,具体楼上有提
,不做展开。 2,这是我想补充的,中世纪欧洲是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是不是说这时的是不是说这时的欧洲是一个割据争霸的时代呢。这当然会严重束缚生存力,影响农业发展。而这时的中国处于东晋到元左右的时期,虽然反抗频发,但大体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社会安定。对农业生产一定有利。比如大型水利建设,统一的土地制度,还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比如大型水利建设,统一的土地制度,还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另外,中国历代王朝都实行
重农抑商 的经济政策,这也推动了农业发展,欧洲则重视商业。第一次做长回答,有不正确的欢迎指出(苦逼高中生请轻喷),喜欢请关注一下,粉少的可怜(好不要皮呀)
举个栗子中世纪时期欧洲人不会堆肥,所以城市里到处都是人畜粪便,瘟疫横行。其实还是因为欧洲的纬度太高,伦敦的话我记得纬度相当于黑龙江了,再加上是海洋性气候,阴冷多雨,雨热又不同期,非常不适合种植业。但是却很适合牧草生长,所以畜牧业反而比较发达。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中世纪的欧洲与中世纪的中国对比。_百度知道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