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升学率教师升学任务压头,学生有都在说成年...

系统发生错误
页面错误!请稍后再试~我心中的学校教育(转)
  “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是我们一直在喊的口号,“控辍保学”也是“普九”工作中的根本工作任务,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每年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孩子在辍学,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学”。他们中有些孩子是白身基础较差,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从逃学导致辍学;有的是学校和教师千方百计地为了提高升学率,课上满堂灌,搞题海战术,课下留大量作业,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致使学生不堪重负而弃学;有的是老师教缺乏师德,对一些学习成绩不佳又难以管理的学生往往不理、不管,态度冷漠,甚至排挤厌弃差生,导致了学生辍学。因此,这样的学校学生不愿进校园,更不愿进课堂,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经常思考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学校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乐园,象游乐场、网吧一样吸引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逃课甚至辍学了。
  学校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首先,要冲破当前教育天空低压的云层,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和狭隘眼界,以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本。教育行政部门不给学校排名次,不对学校的改革施加高压政策,真正让学生身心放松地、自由自在地学习,不给学生排名次,不看学生的分数,彻底解放学生。学校因学生而存在,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使学生在学校得到全面发展。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考试分数高,还要身体素质好,解决问题能力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格。
  其次,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走自学成才之路。非自学不能成才,这是古今中外人才成长的一条普遍规律。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孩子“会学习,会思考,会合作,会活动”,让学生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自主管理”之路,学习做自己的主人,做学校的主人,进而做社会和国家未来的主人。
  第三,学校要有文化品位,学校文化是培养学生、教师的土壤和保证。有品位的学校文化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生活在优美和谐学校文化氛围里,会使生活其间的学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生活的完美,使他们保持着健康的心态。同时,高雅的文化品位会使师生们减轻压力,放松、淡化、摆脱心理困境,从而促使他们的潜能、创造力、个性得到充分施展。
  第四,学校要充满读书声、歌声和笑声。校园里,让学生的诵读如同黄河大合唱的让人心动;歌声像百灵鸟的鸣叫摄人心魄;欢快的笑声让天上的小鸟也回首观瞧,让充实、活泼、快乐的学校生活支撑起孩子一生的辉煌。
  恕俭按:在众博友的支持下,上期的“评论”发稿十篇,约稿采用率恰好七成。本期的话题是:怎样使学生幸福,教师到底是什么角色,理想学校是什么样的,分数与品质是什么关系……敬请关注与赐稿。投稿邮箱:&&
现将已有稿件发布如下,请帮助点评。
(1)学校是孩子梦想起航的地方天津&
  “远远地,学校是一处美丽的风景;远远地,学校里憧憬着希望;远远地,学校里放飞着蓬勃的力量。”
  学校,应该是“用一堵厚实的围墙从挤满铜臭的空间中圈出一片弥漫书香的圣洁之地”。这里应该成为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梦想的处所。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道:“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我们的教育呢?难道我们愿意看到我们的孩子为了分数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吗?愿意看到孩子以损害身心健康换来的高分数和不健全的人格吗?愿意看到孩子不负责任的一幕幕用自杀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
  提到优质学校,我想到张伯苓先生创办的南开中学,这所学校从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负担,却创造了教育史上高质量的奇迹!先后培养出两任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院长----周光召,朱光亚;56位院士;57位中外著名科学家……忘不了敬爱的周总理在南开上中学的时候先后主编和组建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和觉悟社,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周恩来是学校新剧剧团布景部部长,并演出《一元钱》、《华娥传》等新剧。
  记得日,北京五棵松奥林匹克篮球馆内,中国男篮正在进行的紧张的备战,一位神秘的嘉宾突然现身球场,他就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温家宝接过篮球一个漂亮的三步上篮,让全场工作人员为之震惊。这一精彩镜头第二天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重要新闻。原来温总理在南开上中学的时候曾经是校篮球队队员,球技非常好,而且还是左手投篮。
  从两位总理的中学时代,我们不难得出孩子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容、宽松、宽厚、选择、自主、自信、成长更易于个性的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车间整齐一致的“半成品”,更不是“残次品”。谁都有生命成长的自由,花开的权力,结果实时间的早晚。学校不同于军营,更不同于监狱,也不同于医院,要让孩子在学校感受人性的美好,人生的壮美。每个孩子都企望被欣赏,自由地伸展生命的长度,而不愿被雕塑、被监管、被打压。
  被称为“用脚做学问”的教育专家林格在他书中写道:“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我想,学校首先让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养成终生受益的习惯。其次,应该让孩子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有幸福的感悟,快乐的体验,成功的享受。通过学习,让孩子产生创造的灵感,鼓励冒尖,允许落后。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跌倒的地方有美丽的风景。再次,教室的后面,学校的楼道里,摆满了可以供学生阅读的书籍,空闲的时间,孩子沐着书香小憩,书香浮动的校园,该是多么宜人富有魅力。校园活动诗情画意,诗词吟诵,师生书画展,艺术节展演,小荷文学社……活动中成长,体验下育人,活动是教育最美的语言,是一种崇高的育人境界,特长的展示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的教育应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活力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抬起头走路,挺起胸做人。有一天,孩子们从学校走出去,日后都成了结着果子的树或不结果子的栋梁,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学校教育。
(2)学校应该是这样的
安徽& 肖华
  从读书到工作至今,久居学校之中,自以为对学校称得上了如指掌,谓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可乍接触《中国教师报》近期所提出的讨论话题,即“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却不免让我陷入长时间的深思之中。站在普通教师的立场上,自然无法高瞻远瞩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走向,也没有资格遑论所谓全国“名”校的是与非,但还是想借机简要谈一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粗略描述其应该是什么样的。
  谁是学校的主人?很多校长给出的***是自己。正因为如此,大到学校的规划与发展,小到班级的组建和配备,甚至一个学生的转进和转出,未请示校长则他人断然不敢擅自作主。依当下形势而言,这种家长制的一言堂作风大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其实,自以为是学校主人的那些校长,他们未必就比官位更高的人说话果然算数。在的我心目中,理想学校的真正主人应该是教师,校长有责任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面对教师,在他们口中常说的是“需要我做些什么?”之类的话,与此同时,学生亦有义务尊敬师长和接受不同风格的教育教学,不必把“教师就是服务员”这样的混账话常挂在嘴边。
  “学校像宾馆,校长像老板”,据说是现在不少名校的真实写照。对上善于殷勤谄媚,对下指望感恩戴德,这样沾着暴发户气息的校长不说也罢。动辄斥资数亿建一所学校,豪华富贵武装到牙齿并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偶有机会参观人家的学校,我从不惊讶其有豪华气派的崭新教学楼,也不羡慕拥有人工种植的无垠绿草坪,毕竟只要有钱都可以办得到,却对那些印刻着历史痕迹的老建筑和参天大树情有独钟,它们承载着学校数代人的情感与记忆,无悔的青春曾在这里挥洒,稚嫩的梦想就在这里起飞,想想都让人心中充盈着感动,时刻保持着敬畏,正所谓“学校不在大与新,有旧屋和老树才好”。
  熟悉学校的人都应该知道,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人欲把课堂打造成为“拇指的森林”,以为只要来上一句“棒、棒,你真棒”,就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也有人安心于让学生自习研修,却不辞辛苦地四处摆场子传经送宝,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更有人习惯于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模式,热闹欢腾着“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却害自己落得个“邯郸学步”之下场。在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的平台,抑或如李炳亭老师所言“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还可称去伪存真的源地,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能不能实现教学相长。
  “分数是硬道理”,仿佛是今天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与否的唯一标准,正因为如此,“死揪”以期提高升学率成了不少学校的通行做法,甚至自诩“研究高深学问”之高等名校,也不惜屈尊加入“掐尖”的混战行列,就差当街大打出手。其实,再骄人的成绩终究不过“神马都是浮云”,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应该是充盈关怀的人文气息,荡漾在师生脸上的则常有灿烂的笑容,他们关注学习却又不使陷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误区;他们推崇竞争,却又从不会忘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他们在意卷面的成绩,却又始终能把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欲知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必先明白学校的性质。它既不是供校长非横跋扈的官场,也不是仅以建筑气派与否评判可挂多少颗星的楼堂馆所,更不是简单依分数或升学率来衡量办学质量的考试集训地,而应该是始终恪守教书育人宗旨的神圣殿堂,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总是长在常新,更必须牢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如此才有可能接近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3)我喜欢这样的教育黑龙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的确如此,“有”给人以便利,但“无”才能发挥作用。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什么是“有”,什么是“无”呢?林立的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是“有”,实验室、图书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有”,绿化、美化、亮化的教学环境是“有”,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的管理是“无”,但是,更多的“无”才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和魅力所在。
  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对于学校的管理不太懂。我只能从我个人的经历谈谈体会。我上高中时最喜欢的科目之一是历史。也许您会感觉意外,原因却很简单,我遇到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我们都被老师灵活智慧的教学方法、文采飞扬的谈吐和温和宽厚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会把学生感到云山雾罩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年代、朝代、地名、地图等编成朗朗上口还非常有意思的口诀;他会使我们不仅仅记住历史人物的一个名字,更让我们感受到历史人物人性化的一面,似乎能够让我们触摸到他们的情感的泪滴。老师习惯性的在讲台上来回踱着步子为我们朗诵陆游、唐婉的《钗头凤》的情景,给每一个做过他的学生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还影响到我们终身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会读书,如何把厚书读薄,如何把薄书读厚,如何厚积薄发;更可贵的是还讲到为人之道,我至今还记得他激动地为我们讲到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位老师离开我们学校到大连已经有十七载,但是,至今一提起他,人们还是非常怀恋。
  现在我们做了老师,发现我们的学生也喜欢这样的老师。无论是严厉、温和、幽默,只要这个老师是真正关怀他,尤其是影响到他的一生,影响到他一生的有关为人处事的认知,这个老师就永远的留在他的心中。老师的一句话影响深远,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位这样的自己敬佩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就是这个学校的无价的文化资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一个学校真正懂得尊重老师,他就一定会让学生对这个学校满意。因为没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没有有教育理想和道德情操的老师,可以说就没有好学校。学校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是靠师生来积淀;一个学校的管理文化是需要师生非一朝一夕来实现的。一个学校的制度,只要是合理的就是“有”,人性化思想的传播、人文精神的熏陶、人文灵魂的高蹈是它的“无”。感受到这样教育的学生,会是一个真正的人,会是一个哪怕命运摔丢了他一只鞋子,他会穿着一只鞋子继续为改变命运奔跑,继续去敲幸福之门。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四十三章》)“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天下人很少能够认识到或者做到。所以,我还是喜欢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目中无人的教育就是摧残人性的教育。我欣赏魏书生的教育管理的思想和做法,很人性化,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让人感到贴心,培养出来的是真正的懂感情,有能力的人才。表面是“无为”的教育,其实是真正的教育。
(4)学校应该像公园湖南&
  游橘子洲的时候,校长感慨地说:"教育就应该要像这橘洲公园,谁都可以免费进来,谁都是高兴而来,满载而归,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首先,学校应该像进公园一样轻松。现在,我们的学生总是感到压力大,对学校对学习畏惧。虽然我们一直喊,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是越来越痛苦,越来越厌学。青春年少的脸上,不是荡漾着生机和快乐,而是写满了茫然与沧桑
  其次,学校应该像进公园一样,让人各取所需。我进公园是赏梅花,和梅花合影,把自己的快乐,追随轻盈的蜜蜂,放逐在迷人的梅花中。如果让我去放风筝的话,我会很反感的,因为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放风筝。同样学校逼迫学生去学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他当然痛苦,当然厌学?。
  再次,学校应该像公园一样,各具特色。一座城市有很多公园,每个公园的风格都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个公园我都喜欢去,你也不能强迫我只能去哪个公园。我们的学校,是不是也可以办成不同的特色,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呢?即使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也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一律学习"语数外理化生"这样一些的"文化课"吧。假如你让喜欢电脑而对其他科目不感兴趣的学生,进电脑专门学校,去学习电脑编程,或软件开发,难道不行吗?你让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选择机械制作的学校不行吗?你让爱美且会打扮的女孩,去学社交礼仪的专门学校,不行吗?别忘了,在学习这些东西的同时,他的文化知识会不知不觉地补上去的,甚至比你特地教他还学得更快。
  最后,学校应该像公园一样,没有任务来压头。游公园,谁也没有规定任务,但是,人们即使走得人乏了腿酸了,还不减游兴。这是为什么呢?兴致所然。如果学校也能激发学生这种欲罢不能的兴趣出来,教育还有什么不兴旺的呢?
  如果学校真的是公园,那该多好呀,没有压力,没有厌学,有的是快乐,有的是满足……
让学校闪着人性的光芒&
  教育体制改革到今天,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学生似乎越来越被重视,但又似乎也越来越被忽视。
  说重视是在于,各级教育部门都不断地出台各种文件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学生“保驾护航”;说忽视是在于,学校的所有的一切教育教学措施都必须为安全与成绩这两者让路,而很少关注学生的需求。
  于是,学生的一切都被限制在教室这个范围内。
  向往中的学校,不是杜郎口模式,不是洋思模式,更不是永威模式。他们都缺乏实际的人文内涵。我所向往的,是几十年前的小林宗作的“巴学园”模式。
  巴学园之所以打动了亿万人的心,并不在于他的环境多么优雅,也不在于他培养出了多少的名人,而在于他的学校闪着人性的光芒。
  现在的校园,孩童时代应有的游戏都有可能让道于“成绩”,更不用提去创造条件让孩子进行游戏了。因而,大大小小的学校,都难以见到孩子游戏的场面了
  但巴学园不同。在小林宗作的巴学园,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收获、在游戏中展示自我,而不会有什么感觉不正常的地方。我想,这体现的是他的办学理念----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为基点。
  是啊,孩子都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喜欢游戏的,只不过可能游戏的类型不同,规则有异罢了。即使有孩子因为缺陷而很难有表现的机会,不要紧,创造特殊的游戏让他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那么为何我们不能将游戏引入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呢?学面积的测量,领孩子们去操场实际动手;上学写建议书,领孩子们真的去调查;上有关春天的课文,领孩子们去野外感受春光……而不应该只让学生面对着声光电所营造的那种虚拟的热闹。要知道,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在于让学生感受快乐,从而培养兴趣,使他们具有能力。
  也很难想象现在还有哪位教师或校长,还能有领着孩子们在半夜去等作为教室的电车到来的行为,也很少有学校还在暑假期间组织像“温泉旅行”这样的各种集体活动。“安全”一词,成为了学校拒绝这些可以提高凝聚力,增强包容性的活动。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整齐划一的孩子。
  当学校热衷于制定学生该有什么样发型,该保持多少厘米距离,能不能在走廊上活动等等校规校纪时,怎么可能兼顾到学生的感受?至于集体的活动,也只是因为上级的“任务”而已。任务结束,各归原位。我们所见到的,只能规规矩矩背着手,笔直地坐在座位上的身影。谈不上朝气,也谈不上有凝聚力或良好的心理氛围。
  我想,一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及各项能力的学校,必然是闪着人性光芒的学校。它可以没有宽敞的校园,没有现代化的设施,但它必然有着一群充满爱心的教师,有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教师,应该是引导者
安徽 &范德洲
  说起教师的角色,我们不妨借用一句古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不能将“教师”与“师傅”完全等量齐观,不过,这句古训,也确实在一定的层面道出了教师的角色,那就是引导者。特别是在学习方面,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而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
  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在主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这正如游客在导游的介绍下,欣赏景区中景点的魅力所在。就是那一块石头,在导游的介绍下,游客不仅知道这块石头叫什么,有什么来历,更知晓了从哪个角度去想像,去揣摩,去欣赏,去享受。在想像、揣摩、欣赏的过程中,游客才能感受到旅游的乐趣,实在旅游的终极意义。教师,正应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此。
  遗憾的是,今天的许多教师,只是扮演了“二传手”的角色,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并且谆谆告诫学生牢牢记住即可。这样的学习,只能是一种疲于奔命的游玩,“上车拍照,下车撒尿,回去一想,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的学生,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何尝不是这样?因为有着“二传手”的谆谆告诫,学生们几乎不需要任何探究,他们全盘接受现成的知识就行。
  造成教师只得囿于“二传手”的角色,这首先是因为,主管部门对“导游”评价,只是注重他所引导的“游客”在游玩过后,还能记得看到了什么,以此确定导游的优劣,必然“迫使”导游们以告诉游客“是什么”为工作中心。除此之外,教师的“二传手”角色,也是“学高为师”的标杆所决定的。因为“学高为师”,因为“要想让学生有半桶水,教师必须有满满一桶水”,我们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几乎都是将前因后果详细地告诉学生,而很少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去研究,否则,学生与家长会认为这个老师“没东西”,竟然不能回答学生的问题;即使有部分教师有这种意识,也很可能让学生与家长产生误解,“这个老师不负责,问他的问题,他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学生上学,多数是为了若干年后的那份成绩,有没有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根本不是他们尤其不是学生家长所关心的事,所以,即使是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其实,也多是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课堂上的“作秀”而已。半年前,有一则消息,让国人大惊失色。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不是中国孩子没有创造力,而是中国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创造力。当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的时候,我们相信,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也会像他们的计算能力一样处在世界前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