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幸福广东,为什么加快转型升级调结构

>>
加快转型升级夯实幸福广东基础
08:22:58 来源:
关键词: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广东商学院 广东发展 广东省委 扩大内需
内容摘要: 话题缘起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指出,将中央确定的“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落实到广东“十二五”发展,核心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而加快转型升级,就是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话题缘起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指出,将中央确定的“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落实到广东“十二五”发展,核心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有机整体,这其中,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的,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使幸福广东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保证人民群众拥有真正、长久的幸福。而加快转型升级,就是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设创新强省支撑转型升级
  □陈小玲 张长生
  加强建设创新强省、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需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等六大战略作支撑。一直以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我省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软肋,应该把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产业结构、要素结构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优化升级,没有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既好不起来,也快不起来。现阶段我省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此,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而这种技术的获得,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解决我省能源土地等资源制约突出和部分地区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的根本出路。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省经济发展由资源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建设外贸强省,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更好优化出口结构,提高贸易效益,提高我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才能成为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
  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强建设创新强省、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首先,深入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强省。应统筹做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努力形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引领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应进一步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创新平台、示范基地和创新联盟建设,扩大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规模。应提升我省高新园区。应增加科研与教育投入,使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超过4%。还应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的环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和科技金融,综合运用财税、信贷、土地、贸易等政策,加快形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
  其次,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年)》,围绕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终身教育全民化、教育服务多元化、教育合作国际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最后,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实施珠江人才引进计划和南粤英才培养工程;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到“十二五”期末,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3%,到2020年政府物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最优政策建设中国的人才特区。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广东工业化后期应重视发展中间服务业
  □王先庆
  广东要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大力培育、扶持和重点发展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中间服务业,深化和推进服务产业的整体升级,逐步形成完整完善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后期,即服务型经济大发展时期,服务业的发展是按照不同的顺序和阶段梯次演进的,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中间服务业发展水平所制约。中间服务业的大发展是工业化后期,基础服务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后的产物,是服务业自身分工的产物,更是产业进化的产物。它的发展速度和内容,取决于基础服务业的需求。但反过来,中间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又直接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所谓中间服务业,主要是指为基础服务业提供支撑和后勤的服务业,即服务业的服务业。它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类型:中介代理、文化教育、商务服务、咨询培训、管理、软件服务、信息服务、调查分析等。与之相对应的,是基础服务业或直接服务业,它们的特点是随着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而提供直接的服务。
  一般而言,基础服务业是随着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产品产量的快速提升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粗放型、规模型的。比如大量提供原辅材料的专业市场、各种各样的零售网点等,它呈现一种平面化的“横向扩张”状态。但随着工业化进入后期,随着产品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出现,高端的、现代的、专业化的中间服务业就开始从原来的服务业体系中“分化”出来,形成一批新的行业类型,构成新的“产业生态链”体系。而且,中间服务业的地位,随着服务业的大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间服务业的发展,是完善和深化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必经阶段。例如,零售业经过初期的规模扩张之后,如何实现有效的管理以及进一步发展,就取决于为零售业提供支撑的采购分销、仓储配送、商圈选址、市场调查、员工培训、商品陈列、商场管理、价格管理、品牌运作、物业管理、信息采集等各类专业服务。沃尔玛与广百的差异,并不在于它的商场规模,而在于它们所拥有的各种中间服务能力。我们知道,纽约和香港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除了拥有发达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外,更主要的是,它们拥有世界最集中最优秀的投资咨询、投资银行、证券承销、基金管理、保险中介、理财金融、法律、会计、市场推广、上市策划等中间服务业机构,正是这些中间服务业的庞大服务能力,支撑起这些基础服务业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经过近20年的培育和发展,广东的各类基础服务业,尤其是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批发业、零售业、银行业、保险业、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等产业已经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为这些基础服务业提供后台支撑、决策咨询、软件服务和管理支持的中间服务业却严重滞后,进而广东服务业在国际影响力、国内竞争力、连锁化程度、品牌输出等方面,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也与广东第一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因此,广东要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大力培育、扶持和重点发展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中间服务业,深化和推进服务产业的整体升级,逐步形成完整完善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让山区以生态保护功能参与价值创造
  □田秋生
  发挥粤东西北山区保护生态的主体功能,使其以生态保护参与珠三角以及粤东粤西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生产和良好生活环境的营造,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碳排放权交易等生态补偿方式分享珠三角及粤东粤西沿海地区本来就具有“共同产品”性质的发展成果。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确定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一个重要任务,扭住了现阶段广东发展所面临的最突出矛盾和最主要问题。
  广东区域发展差距有两种类型。广东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和生产集聚能力较强的珠三角与粤东粤西沿海地区,这类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很好。另一类是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人口和生产集聚能力较弱的粤东西北山区,这类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较差,但生态地位重要。相应地,广东区域发展差距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相同或相近的珠三角与粤东粤西沿海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这类发展差距,主要与发展时间、发展战略、发展政策等因素有关,属于阶段性现象,随着发展时间的推移,可以消除或削减;另一种是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的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山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这类发展差距,主要决定于自然条件,一定意义上讲是难以根本改变的。
  与广东不同,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其他省份,尽管区域位置和自然条件也存在一定差异,但远不像广东这么大,至少山区面积和人口规模不像广东这么大。观察、对比可以发现,广东区域发展差距之所以在中国大陆沿海省份中最大,很大程度上或许是因为广东区域位置和自然条件差异最大。
  现阶段,广东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突出标志,是珠三角与粤东粤西沿海和粤东西北山区发展差距过大。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就是促进粤东粤西沿海和粤东西北山区发展,缩小两者与珠三角地区发展差距。在这方面,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做了大量的积极探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粤东粤西沿海和粤东西北山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举措,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战略和举措,今后仍需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过去的战略和举措,较多地着力于促进粤东粤西沿海和粤东西北山区“自身的”发展。但是,粤东西北山区很难通过自身发展达到珠三角或未来粤东粤西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必须在加大扶持、促进粤东西北山区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他途径。
  发挥粤东西北山区保护生态的主体功能,使其以生态保护参与珠三角以及粤东粤西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生产和良好生活环境的营造,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碳排放权交易等生态补偿方式分享珠三角及粤东粤西沿海地区本来就具有“共同产品”性质的发展成果,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和发展所必需的,粤东西北山区保护生态的活动就是生产良好生态环境的活动。这种活动,通过良好生态环境的供给,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受益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健康的生产。因此,发挥生态保护功能的粤东西北山区理所当然地应该分享受益地区珠三角的发展成果,或者说,受益地区珠三角理所当然地应该对发挥保护生态功能的粤东西北山区给予补偿。
  为此,必须尽快贯彻实施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探索、健全与主体功能区划相适应的税费政策、产业政策、资源环境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外需协调拉动增长关键是加强“内需短板”
  □王强东
  促进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关键在扩大内需,因为广东以往已具备外需拉动的传统基础。因此,广东要充分利用已具备外需优势,更着力修补和加强“内需短板”,要想方设法扩大国内市场和本省市场,促进消费,加大内需型投资,释放广东长期以来所积蓄的民间投资能量和消费能力,有效地扩大广东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从而保证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给力幸福广东。
  怎样才能做好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扩大内需”呢?为此,拟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调整分配,厚待民生。根据统计数据,广东GDP年年高额增长,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亦同步增长,唯独只有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偏低,这与扩大内需、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格格不入。因此,要迅速研究出台系统的经济、社会改革措施,尽快扭转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偏低的现象,逐步并快速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
  二是优化财源配置,改革失控的“花钱”体制。可以说目前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改了其中“赚钱的体制”(如产权体制、流通体制、用工体制等,没有改其中“花钱的体制”,即财政开支的体制。我们现在仍然沿用30年以前的财政开支的“事后报备体制”,而不是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财政开支的“事先核支体制”。“事后报备制”导致乱花钱,不负责任的花钱,甚至贪污腐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无法弥补。“事先核支制”就可以很好地避免上述严重后果,避免严重的贪污浪费。“花钱”的决策比“赚钱”的决策更重要,“花钱的体制”改革比“赚钱的体制”改革更重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尤其如此。因此,广东要率先进行财政开支体制改革,率先实行财政开支体制的“事先核支制”,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地、科学地和高效地利用庞大的财政收入,为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奠定一个良好的现代财政基础。
  三是扭转逐渐歪斜的经济增长致富的方向,抓住根本,建设幸福广东。现在很多地方觉得自己比以前富了,大把花钱,大搞形象和面子工程,就是不重视民生,不想造就富裕的国民。这就是致富方向的歪斜。因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富不富,其根本是看国民富不富,而不是看形象和面子工程。而且,财政收入再多也是有一定数量的,用到A处,B处就少了。因此,广东要总结以往的发展经验,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政建设)的等级水平与民生建设的水平科学地规划,均衡地发展,不要歪向一边。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更要侧重民生。
  作者系省社科院消费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
  本报评论员  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只有以转型升级提速科学发展,广东才能继续立于时代潮头,才能建设幸福广东。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7月2日,广东省委召开常委会议,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提出“推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要求。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早在2007年年底,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以“双转移”、“双提升”、“双破解”战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争当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广东“十二五”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明确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可以说,加快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广东践行科学发展的有力抓手。  南粤人向来敢为人先。在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广东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广东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渐渐浮现: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前所未有的加大。怎么办?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转型升级。  在“十一五”期间,广东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深化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腾笼换鸟”,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产业以自主品牌或区域品牌为突破口,向高端产业提升。“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政府决不能盲目去救落后的生产能力”,在这一信号的指引和推动下,广东进入了一场力度空前的转型:一方面大量的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另一方面是新兴战略产业的布局。  矢志不渝地抓转型升级,才能赢得长远竞争力。从“不救落后的生产力”,到“广东这个胖子要练肌肉”,再到“不能做未进化***的古猿”,广东始终坚定一个信念:要想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就必须扭转以前“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实践证明,转型升级才能带来科学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去年广东GDP达到4.5万亿元,以第一经济大省继续领跑全国。同时“十一五”民生投入约1万亿元,“十二五”将提高到2万亿元,这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底气所在,也让广东更加坚定了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党的一切奋斗目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当前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也只有以转型升级提速科学发展,广东才能继续立于时代潮头,才能建设幸福广东。来源广州日报)(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充分彰显教育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中的战略作用
&&& 省的第十一次党代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总体要求,为我省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与路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实现省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中应当充分发挥战略作用。
&&& 一、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确立了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
&&& 省的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我省始终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改革开放的形象在国内外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正如汪洋书记在省的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我省发展方式总体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问题日益紧迫;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发展普惠型民生福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更加繁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建设滞后,凝聚社会共识面临新考验,文化软实力亟待增强;面临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挑战,增强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问题更加凸显,等等。面对全面的结构性变化的省情新特征,必须主动加快变革,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在驾驭复杂局面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 在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改革开放是动力,转型升级是路径,幸福广东是目的,管党治党是保证。有机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就抓住了当前省情变化对我们工作要求的关键点和落实省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纲&,就要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使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社会软实力显著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法治水平显著提升、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努力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
&&& 未来五年,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将迈上新台阶,朝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充分凸显了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教育,省的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任务、新举措,为其改革和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方位,须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二、&创强争先建高地&,是教育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中发挥战略作用的总抓手
&&&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省的第十一次党代会高屋建瓴地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发展路子。这完全符合省情新特征在教育上的要求,与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完全衔接。省党代会的战略决策,可以扼要概括为&创强争先建高地&,是新阶段确保教育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中发挥战略作用的总抓手。
&&& 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引领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广东、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高地,未来将继续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引擎。环渤海、长三角也被公认为我国两大教育高地,其教育发挥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果广东无法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赶超,在我国教育版图上占有重要一席,则这一经济社会发展引擎必会后劲乏力,难以实现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重大使命,也将难以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总体要求。为当前计,为长远谋,省党代会提出&创强争先建高地&,是着眼于提高我省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清醒认识我省教育与先进省市差距,以及我省教育现有基础、特色和优势而作出的科学判断。实施这一战略决策,对于加快我省教育科学发展进程和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加快转型升级,保持强大的经济竞争优势,创造全省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具有决定性意义。
&&& 三、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中,率先突破 &创强争先建高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 &创强争先建高地&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理念,切实把深化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尽快取得重大突破。
&&&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包括建立健全与此相匹配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责任制,把&创强争先建高地&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
&&& &&切实分区规划、分类推进。从各大区域教育发展差异大的实际出发,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以教育创强为第一阶段目标,到2015年左右,所有镇、县(市、区)、市成为教育强镇、强县(市、区)、强市;珠三角发达地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先进市;到2020年,建成粤港澳以紧密合作、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我国南方教育高地。在全省高校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
&&& &&切实推进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基于科学理念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 &&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遵循人的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系统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培养方案,提升学校、社区、家庭联动育人效果,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 &&切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把教师资源作为教育第一资源,着力培养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大力培养引进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比较宽松的编制管理制度,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正常增长,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构建完整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保证。
&&& &&切实促进区域和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树立世界眼光,着重推进珠三角地区知名大学与港澳台、先进国家知名大学合作办学,着力推进珠三角地区与环珠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有关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各级各类学生中开展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教育,推动全方位、宽领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 &&切实健全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实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问责制,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2015年各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达到20%以上, 2020年达到25%以上。同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学费正常调整机制,足额征收、全额用好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支持非义务教育校办产业发展,促进金融与教育结合。
&&& &&切实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高度重视统筹全省教育研究资源,壮大研究力量,建设国内一流、国外有影响的教育研究机构,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研究、战略研究、政策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提高教育决策、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化水平,打造我国南方先进教育思想理论形成与实践高地。
(执笔:汤贞敏、黄崴、李文郁、钟守权、黄志红)(责任编辑:广东教育·综合)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教育杂志社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