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商能无限提升智商吗?

智力或智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吗?
原问题为“智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吗?”后来改为智力了。你让最开始针对智商回答的人怎么办?所以我给改成“智力或智商”了。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解决问题, , 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按时间排序
100 个回答
不是因为智商低而不学习,而是正是因为智商不够才通过学习提高的
可以,但有极限。就像hp,每个人hp上限都不一样,而且出生的时候都不是满的。你可以回血,但是不会超出上限。
智力并不是天生就决定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提升的。至于能提升到什么样的境界,这由基因决定。当一个人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会调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等,然后把这些数据整合并整理,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那么,能不能通过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多进行实践提升经验,最后达到提升智力的目的呢?我的***是不能。知识很重要,是智力的前提条件,但它并不决定智力。智力的关键的一点在于能否有效的对这些知识和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和关联。这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范围的大小。像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只是学会单词并没有什么卵用,必须学会如何把这些单词串联成一段话。这决定了一门语言的熟练程度。当然,没有单词的储备做不到这一点。我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有这样一段话:给猩猩看一个高楼,它明白。给它看一个人类,它也明白。但是你如果告诉它这个大楼是人造出来的,它就懵了。猩猩的智力比人类低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很难对自己了解的事物进行关联。所谓的“提升智力”提升的就是对自身知识或经验关联的能力。如果把知识看作一个个的点,把关联看作一条条的线。点越多,连线的选择就越多。线越多,未来连线时参照的标准就越多。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线也是知识,也可以进行连接。所以,想要提升自己的智力就应该多思考。不要看到某些事与自己认知的世界不符就上去咬一口。多想想原某件事其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解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换了别人会怎么做,等等。简单的例子,在网上看到某新闻,先不要急着下定论,想想是因为什么,想想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如果换了你会怎么做。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的大脑吸收知识的欲望和能力就像卫生巾一样。不过,第一步,你得先承认自己是个弱智。
神经科学有个名词叫----大脑塑性是指环境可以改变大脑生化,甚至改变大脑结构。
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霸,但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粒粒赵 ? 37 分钟前粒粒赵 ? 37 分钟前前言----只写给看得懂或愿意看懂的人所谓学霸大多是在学术方面很厉害,很多人都只有赞叹的份儿,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学霸。有的时候,学霸真的不只是努力这么简单,先天的资质也十分重要。但不能成为学霸的人,就不是天才了吗? 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的理论,指人的智慧是存在于多个领域的,包括语言、逻辑、音乐、视觉、肢体、交际、内省、自然等。中国的学霸们大多在语言逻辑方面能力突出。。。那么我们的其他智能就被忽视啦?不得不说天朝的应试教育还是魔刹了很多其他领域的“天才”!!!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多种智能呢?----多元教学策略!多元教学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需要的是多一点的观察力、创新力和行动力。所谓『多元教学』就是融合多学科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在介绍具体的栗子之前,我要花一些篇幅来说说思维方式。 以便在行动前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应该只是个口号尽管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同龄,但在我们的学生时代从未产生过交集,我想很多人也是如此。依然记得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很多喜欢文科的人为了更好找工作选了理科;也有喜欢理科却为了考英文专业选了文科;还有一群人抵挡不住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劝说,最后留在班主任的班里,自己稀里糊涂地被选了文/理科。高考完选专业的时候,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某某专业就业前景如何,却很少有人问考生喜欢什么。。。不过考生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苦苦地上了十二年似乎没有人在乎过这个问题,自己也很少思考,被动地填鸭式的学习让人失去了思考、甚至自我认知的能力。如果一不小心说了自己喜欢篮球,可能遭到的回复是“篮球能当饭吃吗?”宣判式的否定让孩子堂而皇之地让出自主选择权,最后***以过来人口吻教育孩子“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就知道了”云云。***做决定时往往着眼于未来的成功,兴趣要排在现实问题之后。现在有家长开始培养孩子的兴趣了,大部分还是把它当做成功的“装饰品”,并非必需品。既然是装饰,自然要高雅一些,钢琴、舞蹈、骑马。。。家长们也觉得有面子,但见过哪个家长因为自己孩子的兴趣是抓蛐蛐、画小人儿书而炫耀的吗?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这是开始多元教学之前,首先要了解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不是只有特长才叫兴趣----多一点儿观察这里的兴趣是广义的,擅长做自己觉得舒适的事情都是兴趣。有的孩子很喜欢画画,尽管在你眼里可能画的就是一坨 shi,但这就是他的兴趣;有的孩子很喜欢问问题,尽管很多问题不着边际,但这也是他的兴趣。。。以此类推。有一些网站提供更加细化的多元智能测验,一般来说,通过观察都能看得出来,如果你喜欢测试类的题目,可以查看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所谓八种天赋并非天生,因为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财富》杂志编辑、全美最受推崇的商业记者之一 杰夫o科尔文的书《哪来的天才?》中有很多取证。看,训练对天(shen)才(cai)来说多么重要!所以也不要看到自己的肢体方面薄弱就放弃锻炼啊~不然,我也要放弃思考啦!滚蛋吧,木桶理论!----多一点儿思考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受到木桶理论的影(du)响(hai):一个木桶所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子,而是最短的。所有的理论都是有“束缚力”的,因为它限制了前提。人怎么运用理论才能不被理论所局限呢,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创造,去改变固有的条件。就以木桶理论为例子,其实可以从更多角度来思考:木板的长短板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排列方式?可否将两个短板合并?可否交叉?长板足够长的时候,不一定要来做木桶吧?即使是木桶,可否用它来装其他东西?对于一个人来说,同样如此。当老师发现学生对于某一学习不产生兴趣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合理运用他们的长短板组合,形成新的学习模式?在数理化中引入文史哲,在文史哲中穿插体美劳。对于一群人来说,更是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是另外一种长短板的组合,老师可以让学生强强联合,也可以强弱互补,各尽其职,提前体验人的不同社会分工。行动是更好的思考----多一点儿实践想好了就去做!当然,我们有很多不去做的理由:没有时间啊!教室空间不够!学生行不行啊?万一学生不听指挥呢?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呀!。。。我想说,同感!所以我分享的栗子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也会在文中反思自己的问题。刚开学的时候,我都会非常注意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结合课堂常规进行训练(这太太太重要了!!!)。就以最初两周的科学课为例,时间是每天30分钟,主题是“我们都是科学家”。首先,我提出一个问题:科学家要做什么?让学生回答。借机夸赞通过举手回答的学生,但不去过多评价他们回答的内容,给一些适当的引导,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班里有的人是不怎么说话的,但有的人反复说,这是可预期的。我准备了一种叫做“Talking wall”的活动,类似于留言板之类。就是将不同的观点/图片放在几张大的纸上,然后把纸放在不同的位置,学生可以在教室里走动在不同的纸上写下自己的想法。这个活动是通过书写代替说话,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也让一些不擅长发言的人找到表达的机会;可以阅读别人的留言然后补充,就像在社交网站留言一般充满互动性;给学生走动的机会,比起坐着回答问题,他们的肢体更放松。它是一个融合了语言、内省、交际、肢体智能在内的活动。跟很多老师一样,我最担心的是班级秩序,所以开始前我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个地方人太多怎么办?(最多四个人,用班级人数除以纸的数量)有人在教室里跑怎么办?(把他/她的名字放到黄灯或红灯)有人大声说话怎么办?(同2)有问题怎么办?(举手)我让学生自己做决定,有的学生还会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今年我的班里就有一个“小领导”,非常有组织和表达能力。反正,坏人让他们自己做就好了。通过用walking wall得到了学生的反馈,我就整理出来了一个提纲:“科学家总是……”(黑幕:其实这个提纲早已内定啦~)。然后用学生的留言举证,再配上已经准备好的材料。下一步我要让学生去实践这个过程,就做了一个简单的“膨胀玩具”实验。(我才不会告诉你是从某宝买的)。观察的原则是: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但不能吃一吃。如果能把它们放进盒子里,还可以玩猜一猜(这是我后来想到的)。问题是由我来问的:假设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给出不同的猜测:有的说会融化,有的说会变大/小,有的说不会有任何变化。那怎么知道结果呢----做实验,学生自己就提出来了。我给每人准备了杯子,学生把膨胀玩具放进去,然后装水。(这是训练课堂秩序的好机会)然后开始观察,我拿着计时器,1分钟,没变化,学生还在很认真地看;2分钟,开始东张西望;3分钟,无聊了。。。不动会死星人已经坐不住了。当然,再过十分钟也不会有任何变化。一般都是要隔几小时才能看出来。我就先把学生从观察中拉回来做知识输入:有文章、视频、音乐、图片都是很好的,我用的是一个视频(英文的,中文针对儿童的科学材料还是很难找到的),介绍了几种不同的科学家,以及科学家需要的衣服、工具,也从中了解科学家的观察方法。有时间的话完全可以做成小的科普书(又是后来想到的,也的确时间不够。)没有这一主题的书,就来几个其他主题的样书做参考吧。开学第一周是非常适合做这一类project的。然后我们讨论了科学家除了观察、实验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记录。每次观察我都会让学生做记录:日期,观察到的情况,可以是图片、文字等,还可以让学生用iPad拍照做记录(有的画真的不忍直视呵~)。下面就是一个观察记录,也用来做评估学生的材料。学生一直持续记录了一周,直到不再继续膨胀。得出结论:这种玩具放在水里是会变大的。当然,我们也预测了从水里拿出来会有什么结果,学生统一回答是会变小的~^^我后来把这些小玩具都放在班级的百宝箱里,等他们攒够了积分就可以带回家了,学生都特别高兴,真的。我又成了best teacher ever,你们懂的,他们对谁都介么说。非常遗憾的是,这套膨胀玩具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明,包括材料是什么,就更不会有原理说明了,所以我也没能跟学生继续解释。整个过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学习。后面一学年我们都沿用了这种科学家的学习方法。附一张图,大家可以猜猜又在做什么实验。现在回过来看这一主题。课时比较长,没有被迫的填鸭式学习,也没有比较成绩高低,就是自然地运用学生自身的能力去习得知识和方法。融入的多元智能涉及语言、逻辑、空间、肢体、交际、内省、自然。你一定发现了,我没有用音乐,确实是我不才,想不出什么歌曲可以带动学习。但我在后面的主题一直在尝试,没有现成的就改编。另外在这样课中较少地体现交际,缺少小组合作的练习,因为是开学初,我还没有训练好课堂常规。我的课堂实践仅仅是多元教学的一个小侧面。评估多样化----多一点儿反思既然学习方式是多元的,那么评估也要如此,不仅学生的作品、考试应该记录在册,学生的笔记、演讲、小组合作、课堂表现都可以作为评估材料,这样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一个学生。附上我做的一个评估的表格供参考。结语每个孩子都应该是天才,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但是重要的是给他们机会,机会,机会!让每个孩子的天赋得到最好的呈现~知乎专栏:美国教育漫谈の粒粒赵相关阅读:更多美国教育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美国教育漫(bā)谈(guà)微信号:USA_edu如果要转载我专栏或公众号任何文章,请先私信通知我。粒粒赵:lilyzhao117如果想要约稿或者商务合作,请私信或者发邮件至gogolearning.灰常感谢~作者:粒粒赵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学学校测试智商
自己去偷看
评论是什么忘了
大意就是不太正常
高中学校测试智商136
感觉整个人都美好了
请不要拿人脑跟计算机作比较,这样形象吗。。计算机只不过是时代阶段性的产品,并且目前的科技水平并没有搞清楚人脑的运作模式。二者不可以相提并论的,看到拿计算机软硬件举例子的我就恶心
目前来讲,人们对智商高的理解算是一种分析能力或者是说判断能力高于常人。虽然不能否认这一点,但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所谓真正的天才,他们的专注力非常之高,即这类人做事时更为专注。可以说,一个人做事的专心程度与他们的成就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就像爱因斯坦这类的天才其智商的根源乃是对做事高度的专注。而唯一能够提高智商的办法就是学习演奏一门乐器。因为学习乐器是唯一能够锻炼人们专心程度的办法。其余所有的方法也仅仅是丰富了人们生活的经验。
会。而且你发现你在提高过程中受的兴奋和挫折,让你觉得世间其他一切都是浮云。。。。原来世间 智力活动的挑战才是最具诱惑力的,这句话是真的因为人性永远在追求无上限的提高。。
难道题主不知道各种RPG游戏里面的加点模式么?
努力可以伪装成智商高
以我为例,高中时背书上的古诗词,我读两遍就背下来了,被同学惊叹不已,实际上,八句的古诗词中有四句我在小学时就背过了,也就是说我只需要在读两遍的过程中背下来四句就行。
历史地理课要不说话要不睡觉,还是分数很高,历史还考过全校第一,只看到我上课说话睡觉的同学满满的羡慕,实际上,我小时候不知道看了多少历史地理方面的课外书,小孩看课外书真的对将来很有帮助,提高了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记忆力。
***考试中的数量关系,没有特意复习也能很快做出来,又被惊讶了,实际上,小学时不知道刷了多少道奥数题,虽然很多年没有再碰过,但很快就勾起儿时的记忆了。于是本来只是比一般人稍强的我就被认为智商很高了……
我觉得要100%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人类必须先搞清楚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思维究竟是什么?如果是大脑的运作,那又是如何详细地运作?可惜目前没有任何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人类的大脑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复杂的物质系统!所有的研究都还处于“小学生”的阶段,甚至达不到。但并不是我们对大脑就毫无认知,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回到正题,个人觉得一个人的智力是可以随后天努力而改变,而最大的问题是“程度”和“质量”,即可以有多大的改变,怎样的改变。原因如下(简单地叙述):(1)客观的角度: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人的大脑也是处在运动的状态之中。这种运动造就了人类的思维,同时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大脑组成和结构(同样也是程度问题)。这种运动就比如地球,你说地球从诞生的那天起,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大的角度而言,似乎变化不大,球还是那么一个球,但从细微的角度,那变化就大了,从一个不毛之地,发展出勃勃生机,甚至出现了“人类”这个高级的东西。但究竟地球能发展出什么样子,恐怕就没人知晓了。(2)主观的角度: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就可以了。上小学的时候,我怎么也不理解“角速度”,时钟的秒针如何赶上分针,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到了中学的时候,“啊,如此简单的东西”,我“自然而然”地这么认为了,你说我为什么能最终理解呢?原因是我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这种学习和努力的过程不断地影响着我的大脑,使得我最终能够理解。你说我的智力改变了吗?如果我不学习,不思考,真的可能永远不理解。我从”完全不理解“到“感觉如此简单”,难道不是智力的提升吗?同样,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这种事情了。
在“请辩”公众号里写了一篇长文,就过来直接贴给你了。原文地址:近日在“罗辑思维”里看到了一篇文章,叫《超强记忆力是个邪道功夫》,看完以后想码点字,同时也跟各位看官深入交流下有关智力的那些事儿。既然关注了“请辩”,每篇文章我都力求不让大家空手而回。话说“最强大脑”这个节目火了有几年了,每一期的节目里都会有牛到让你惊叹的人。不过如果你看得足够久,就会发现一个规律,上节目的牛人里占据最大比例的应该是“记忆型”和“细节观察型”选手。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因为这两种能力有足够震撼的现场表现力(还可参见那个叫“一站到底”的节目,一开始我以为比的是知识储备,想不到连知识储备都算不上,居然有题库……如果只是比强记的话,就没什么看的必要了)。在看了“最强大脑”以后,普通人都会认为这些上节目的牛人拥有常人无法想象的能力,智力上必然高人好几等,甚至认为他们可能是全中国最聪明的那部分人,但事实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智力的范畴很广,他们展现的能力的确是属于智力的一部分,但却未必是智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跟我们平常认为的“聪明”或“睿智”有着本质区别。比如智力中很重要的逻辑、推理、思辨、融合、创造等能力就较少在节目中有所体现,因为这些能力不太能在舞台上直观表现,就算有合适的项目,震撼力也不够。很多人都认为,聪明是天生的。诚然,这世上有很多天赋异禀的人存在,刨去一些天生就有某种特殊能力的“非正常人类”以外(这些人多数都有其他致命性缺陷),我们口中说的聪明人,应该是指在很多方面都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将一种新能力掌握得更好的那部分人,比如说念书时碰到的某些不做作业成天瞎玩闹,却门门考试得第一的“坏”学生+学霸,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同时,不得不感叹,人家天生就跟一般人不一样。然而,差距真的有这么大吗?理解、推理和学习速度固然都受一定的天赋影响,但是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啊,可能是人家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了呢?从读书时候开始,我就一直认为,读书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因为知识点就这么多,撑死了变不出什么花样来,一般一本新的教科书如果认真学的话七天就可以翻完(数学可以更快一点),然后做做课外书的期末测试卷也能考70分以上。这的确是一种能力,但并不是完全由天赋决定的能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后天习得的能力,比如我学新书时用到的概念肢解、类比、重组等,习得这些能力并不需要多牛的智力水平,大多数人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完全也可以做到。事实上,很多“智力”是可习得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搞特殊科研项目、不算1+1等于几、不当“人肉雷达”,到底哪些才是普通人更值得去花时间习得的智力呢?一言以蔽之,不能(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用机器来替代的这部分智力,是最值得去习得的。机器可以替代哪部分智力?1、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成吉思汗出生于哪年等死记硬背的记忆2、“大家来找茬”类的微观识别3、“数独”等严格给定条件下的高阶推理4、超多位数或超快速度的“心算”……这些都是机器可以比人更快更好地做到的事情,如果拿来锻炼脑力,还是有一定效果,但在今天这个工具应用变得越来越容易的时代,恐怕这些能力的价值是要大打折扣了。更何况它们的实际应用本就极少,比如上述记忆类的,很多都是单独的知识点,也就是跟其他知识没有连接的孤立知识点。知道“?、?、焱”念什么重要吗?一点也不重要。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乃至10000位也不过是将数字具象成一个个故事的记忆方法加上常年累月地背诵那些故事达成的,不单单这种知识没用处,连这种记忆方法都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比如“王峰”等记忆大师并不是天生就记忆力异于常人,而是通过学习了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瞬间记忆那么多东西,普通人一样可以练得成,但那是一种记忆特定事物的瞬间记忆方法,并不代表学完以后大脑的记忆能力就有了飞跃性地提高了。你背会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0位,你能1分钟内记完54张扑克牌,出门该忘带钥匙还是会忘带,前天晚饭吃了什么一样想不起来。微观识别和心算就更不用说了,机器用起来又快又好,而且比人脑更不容易犯错,唯一有争议的可能是高阶推理了。推理能力非常有用,尤其是高阶推理能力,目前机器还无法有效地替代人脑,但这仅限于在初始值首先需要人脑作判断,且推理过程没有标准规则的情况下。如果类似“数独”或象棋等游戏,给定了初始值,又给定了严格的规则限制,那么人脑是绝玩不过机器的,它能瞬间将所有可能性算出来,并找到最优解,人脑再牛逼也只能无限接近,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了,只要你有几千块钱,你就能比这些“最强大脑”做得更好,所以这些能力除了用来表演以外,基本无甚大用途,也无需去羡慕。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说说那些普通人能习得而且又有用的智力了。有用的智力是利用正确的方法论习得有用的知识,再用其改造和完善现有认知模式的能力(读起来有点拗口)。1怎样的方法论才算正确?概括来说,就是用科学、辩证和本质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我有一位朋友,很相信命格之类的东西,遇有重大决定就会去相应的书里翻查到底该怎么做,但有时候书里又写得模棱两可,怎么办呢?此君就会随便选一个,等事情结束以后,在该书里写下批注,以便“深刻”理解书中那模棱两可的表达中蕴含的“真正意义”,此君将这个过程叫做“悟”,自信将这些书悟透,便参透了天机,无往而不利。每每有人提及此乃迷信时,此君便会用一句经典的话回应:科学也不是什么事都能解释得了的,你怎么知道是迷信还是天机呢?说句公道话,他的学习态度不可谓不端正,而且还有自己的测试方法,也算是爱学习的了。然而,这样的方法论却从根本上便出现了问题,他将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同书中的“预言”去一一对应,从而剖解出“预言”的“真正含义”,这个过程中其实他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书里说的肯定是正确的,区别只是自己如何理解的问题。这就有大问题了,因为他笃信书是不会错的,所以一旦下次发生的事情同上次的批注有出入,他也不会怀疑书里“预言”的正确性,只会去调整批注来解释给自己听。现在你觉得这是迷信还是“天机”呢?上述分析过程就是运用一次正确的方法论的过程。如果你是一个从未接触过“命理”的人,突然有人向你抛出这个概念,并将自己的论证方法讲给你听,你是信还是不信,就取决于你是否用科学、逻辑、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他的概念和论证过程,这可以帮助你区分哪些是正确的概念,哪些是需要摒弃的糟粕。2怎样的知识才算有用?用李笑来的话说,就是有繁殖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引发思考、引发行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认知,让真正正确的概念进驻大脑,从而孕育出新的种子,一代一代“繁衍”下去。这样讲可能有点不够形象,带大家看例子。孤立的知识点很好理解:伊丽莎白二世的全名是什么?秦二世胡亥的二老婆叫什么名字?新华字典第68页的第三个字是什么?……诸如此类,非常无聊(一站到底里的很多题目就属于这种极度无聊类的)。这种知识与其他知识产生不了任何化学反应,价值自然是趋近于0。那么有繁殖能力的知识呢?也举个例子,比如盲测。盲测,就是指对被试者隐藏测试信息,以最大限度保证测试的公平程度(有时为了更精确,对调研者同样需要隐藏测试信息,叫双盲测试)。它怎么就会繁殖了呢?当你通过正确的方法论习得这个概念,认可并掌握了以后,你就可以用它来判断很多事情,从而得出其他结论。比如有人曾经在一群坚定地认为法国葡萄酒更好喝的人里面挑选出一部分做盲测,结果大部分人选出的那杯最好喝的却是澳大利亚葡萄酒。再比如大多数人都喜欢可口可乐,而且都认为可口可乐更好喝,可口可乐的销量也一直在百事之上。百事不服气,就做了一次盲测,结果大部分人选的更好喝的那杯却是百事可乐。通过盲测,了解到了多数人喜欢的口味,就知道什么样的口味更被人所接受;通过盲测,知道了品牌和习惯对一个人的选择可以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现在我们可以说,“盲测”这个知识就算是开始繁殖了。3如何改造和完善现有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的打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历经多年的演变、大量的融合,早已成为一个相对完备的知识系统,因此,要往里加东西,就必须保证加的是上述“正确而有用的知识”,至于用它来改造现有认知模式,更是要慎之又慎,否则,不仅无法改善,还容易把你引上“邪路”。举个例子,我现在学到了一个叫“对照试验”的概念,通过科学的思考,我认为这个知识可以放进我的知识库里面,接下去我用它来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比如我以前一直奉行感冒必须吃药才会好,因为父母是这么教的。现在我学习了这个概念以后,决定做一个对照试验来检验一下。下雨天去淋雨、不洗手就抓东西吃,总之不停地“作”到得病为止,让医生诊断一下,确定自己得上了病毒性或细菌性感冒以后,让自己不吃药挺着,直到挺不过去了再去打针吃药,看看这病会不会自愈,如果发现最后自愈了,那么对于“感冒必须吃药才会好”的认知模式就被我新习得的知识给改造了。再比如,母亲从小就教我,袜子和内裤不能一起搁洗衣机里,因为脏东西会传染,容易得病,我就一直是这么以为了。现在我学了“对照试验”以后,决定跟以前的行为来个“对照”,我就故意两三天不洗袜子,让它在最脏的时候跟内裤单独放进洗衣机里洗,当然你要更狠一点,还可以放进其他的诸如外衣之类的脏物,一次不行多试几次,看看会不会得病。后来发现根本没事,于是我就再次改造了“袜子和内裤不能一起搁洗衣机里洗”的认知模式。以上就是“利用正确的方法论习得有用的知识,再用其改造和完善现有认知模式”的全过程,这种“智力”才是普通人最需要也是有能力习得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智慧”,一些伪概念、毒概念根本近不了你的身。比如“每次鸡一叫太阳就出来了,所以太阳是鸡唤醒的”之类的因果概念,比如“中医认为红枣可以补血,芝麻可以黑发(其实只是古人看到红枣是红的,芝麻是黑的而已,中医自己也不会单纯开红枣的方子给你补血,肯定会混一些其他药材,因为等量红枣里的含铁量还不如等量猪肉)”,你在不断改善自己的认知模式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难以被“忽悠”。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并不能将54张不同图案的卡片在1分钟内记下,并按顺序背下来(5分钟应该也不行),但不妨碍他们的“睿智”,相反,能背下来的也不意味着“智力”就高人一等了。我于大约两年前加入了“胜寒”,智商门槛是130+,里面应该都是“经过认证”的高智商人士。在这两年来跟部分会员的交流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的逻辑能力和想象力都属上乘,这里面肯定是有“天赋”的成分,但在认知能力上其实和我身边的其他朋友别无二致。因此,这就是我说的99%的人都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变得更“聪明”的原因。毕竟,人生并不是靠某种特定方面的“智力”就能取胜的,不是吗?
所有人的智商都是一样的,没什么提高不提高的,只有兴趣点和利用点不一样;当然我指的是健康正常孩子。你只要去练习就可以了,比如你要记忆力好,你每天花30分钟去记忆一个东西,认真去做,坚持100天,你就知道了。问题在于,你根本不想经历这100天,就想获得结果的东西。佛家,儒家,道家要成仙必须修炼,问题你只想成仙,不想练~
普遍认为智力或智商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产生较大改变的。但是存在某些靠半个大脑存活,并正常生活的人类个体,而且目前科学认为人是靠大脑神经突触结构产生思考和意识的,并且构成细胞是可以死亡和生长的。那么我猜想:人类的智力和大脑的分工区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初始状态下由基因决定,再后天发育和教育学习中,大脑是会根据身体需求调整结构和构成的,甚至重新划分功能。所以半个大脑的人了也逐渐正常生活,在技能的训练中大脑在整个身体上表现出了对某个行为的强化和熟练。那么也就是说,大脑是可以主动塑造的,智力也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当代的学习方法和对大脑使用的方法效率不是很高。+++++++++++++++++++++++++++++++++++++++++++++++++++++++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先天的高智力相当于指令集更多的CPU,但实际使用中还是要看程序。
以下是方舟子的科普文章《以下是方舟子的科普文章《“智商”的误区》:
许多生物学家都会同意,人并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类人猿和海豚也 有一定的智能,不过与人类的智能相比,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也找不到有其 他的生物像人类一样,智力在生活中占了主宰地位。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 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斗智而非斗勇。白痴恐怕是最严重的残疾。既然智力对人类 生活是如此重要,研究其高低强弱就成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区 分白痴和正常人。但是要区分正常人的智力高低,却不是容易的事。聪明和愚蠢 只是定性的判断,而且并非固定不变。有没有可能定量地测定一个人天生的智力? 在大脑被确定为思维***之后,许多研究者就试图通过测量人脑的大小、形状判 定智力的高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没有道理。人和类人猿的智力区别,很大程 度上就是由于脑容量的悬殊。人类的进化史,也经常被描述为脑容量不断增加的 历史。但是脑容量的大小,是否也能够适用于现代人的内部?直至19世纪末,仍 有一些科学家对此坚信不疑。
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法国解剖学家、人类学家保罗?白洛嘉(Paul Broca)。 他对人脑研究有重要贡献,发现了人脑的语言运动中枢,被称为“白洛嘉中枢”。 他认为人的智力越高,大脑越大。另一位法国人、心理学家阿弗雷德?比纳 (Alfred Binet)起初也接受这种见解,并决定通过测量证明之。从1898年到 1900年,比纳对几所小学做了调查。他先让教师选出一个班级中最聪明的和最笨 的学生,然后用白洛嘉建议的方法测量这些学生的脑袋大小。在这项研究结束的 时候,比纳不得不改变了看法。聪明学生的平均脑袋大小仅仅比笨学生的大了大 约一毫米,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可能是由于聪明学生的平均身高比笨学生略高的 结果。另外,脑袋大小在学生中差异很大,脑袋最大的和脑袋最小的,都属于笨 学生。比纳还发现了脑袋测量的结果很容易受测量者的偏向的影响,即在认定被 测量者是聪明的时测量结果会下意识地偏大,反之则偏小,这种误差能达到三毫 米,超过了聪明学生和笨学生的平均差异。这三个结果都说明了测量脑袋大小不 是一种测定智力的可靠办法。
在1904年,比纳被法国教育部要求研究一种办法鉴定那些学习能力有问题、 需要特别辅导的小学生。或者说,要找出一种鉴定学生智力高低的办法。这时候, 比纳已放弃了从大脑形态鉴定智力的努力,而改用测试办法。他发明了一套与 功课的内容没有关系,只测试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试卷。到1911年比纳去世时,他 共发表了三种智力测试的版本。1905年发表的第一版只是把测试问题按从易到难 排列。在1908年发表的第二版中,比纳把这些问题按“心理年龄”排列。他设想, 对每一个问题,智力正常的小孩要能够回答的话,最少要有多少岁,这个年 龄被当做“心理年龄”。受测试者从为最小的心理年龄设计的问题开始测试,难 度逐渐增加,与受测试者所能回答的最后问题相关的心理年龄就是这个受测试者 的心理年龄。受测试者的心理年龄减去其实际年龄,即是其智力水平。如果心理 年龄低于实际年龄,说明未达到同龄人的学习能力水平,那就需要特别辅导。在 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登(William Stern)认为,将心理年龄除以实际 年龄,更能准确地反映智力水平,“智商”(IQ)由此诞生。
但是比纳本人很清楚,他发明的这套测试,并不是真正在测量智力,“因为 智力的好坏是不能叠加的,因此不能像测量线性表面那样地测量。”换言之,智 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样化的现象,不能简单地以一个数字来表示。而且,比 纳也很清楚,这套测试所设定的所谓“心理年龄”,只是许多测试者的平均结果, 并不代表一个真正的实在。在去世的那一年,他警告说:如果根据测试结果说一 个八岁小孩有七岁或九岁的智力,那只是一种简单化的、主观的说法,容易引起 误解,导致其智力测试是真正在测量智力的幻觉。总之,比纳测试只是一种实用 性的测试,目的是为了发现学习能力有问题的儿童,并不是真正在测量智力,也 不用于对正常儿童划分智力等级。那些被发现学习能力有问题的儿童,也不一定 是天生如此、不可改变,通过特殊的训练有可能提高其能力。
比纳所担心的,恰恰在美国出现。在1910年,一个叫戈达德(H.H.Goddard) 的美国心理学家将比纳测试译成英文,引进美国,但为它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经 久不衰的用途。在当时,心理学上把精神发育迟滞分成两种:心理年龄不到三岁, 不具有完备的语言能力的被称为白痴,心理年龄在三岁到七岁之间,有语言能力 但没有阅读、书写能力的被称为痴愚。戈达德认为,在痴愚和正常人之间,还应 该存在一个心理年龄在八到十二岁的等级,他称之为愚鲁。愚鲁的人能够学会阅 读、书写,但是其能力永远达不到正常人的水平。在戈达德看来,愚鲁对社会的 危害更大,许多犯罪分子,绝大多数酗酒者和***,甚至不适应社会的人,全都 是愚鲁者。我们很容易识别白痴和痴愚,他们一般没有生殖能力或无生殖的兴趣, 有兴趣的话也难以有机会,因此其劣质基因难以遗传。但是愚鲁在表面上难以与 正常人区别开来,他们有正常的生殖能力,甚至生殖力旺盛,其劣质基因将会遗 传下去、扩散开去。如何鉴别愚鲁者并防止其生殖,是当时“优生学”运动的主 要目标。戈达德认为,比纳测试就是鉴定愚鲁者的一个好办法。
这完全背叛了比纳的初衷。戈达德认为比纳测试是真正地测试智力,而且是 先天的、遗传而来的、不可改变的智力。今天我们已认识到,有许多因素可以导 致精神发育迟滞,例如孕期生病、滥用药物,胎儿、婴儿营养不良,大脑受到外 伤,等等,当然也有的是遗传病。人体的任何主要性状,都是许多基因彼此相互 作用、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的结果。然而,戈达德却把所有 的精神发育迟滞全都归为遗传引起的。他甚至认为智力就像孟德尔豌豆的颜色、 性状一样,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那些没有 正常的智力基因而只有与之等位的“隐性的”精神迟滞基因的,就会是愚鲁、痴 愚、白痴。那些只有一个正常的智力基因的,则是只适于干粗活的笨蛋。如果智 力障碍真的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那么就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将其消灭:禁止智力 障碍者生育。如果愚鲁者能够为了人类的幸福未来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性欲,那 么我们还可以允许他们自由地生活。但是愚蠢必然导致不道德,愚鲁者是不可能 自觉地放弃自己的生殖权利的,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戈达德并不反对对愚鲁 者实施绝育手术,但是他认为把他们像精神病人一样关起来与社会隔离,是个更 容易被接受的做法。
同时,美国做为一个移民国家,还面临着一个外来的威胁:外国的愚鲁者正 蜂拥而来,必须把他们挡在国门之外。这显然要比隔离美国本地的愚鲁者更容易 做到。在1912年,戈达德及其助手到了纽约埃利斯岛,用比纳测试测定申请移民 者的智力。结果令人吃惊:83%的犹太人,80%的匈牙利人,79%的意大利人和 87%的俄国人的心理年龄都低于十二岁,也即属于低能。难道这些民族的五分之 四的人口居然都精神发育不全?连戈达德本人都不敢相信,对测试结果进行了修 正,使移民申请者中低能的比例降到了40%到50%。但是这个比例仍然高得离谱。 原因本来不难设想,这些受测试者绝大多数是穷人,从未上过学,有的甚至从未 握过笔,一句英语不懂,在经过长途海上颠簸之后,疲顿不堪,精神紧张,惶恐 不安地立即接受智商测试,怎么能指望他们发挥正常水平?但是戈达德却排除了 这些环境因素,而把测试结果不佳归于先天的愚蠢,认定这些新移民的确有令人 惊讶的低等智力,而愚鲁者比例奇高的原因,是因为移民的质量在下降,外国高 智商者倾向于留在本国,而低智商者倾向于移民美国。因此,严格把好移民关就 成了当务之急。戈达德非常自豪地报道说,在那些相信可以用智商测试检测低能 外国人的美国医生的不懈努力下,在1913年,由于智力不健全而被驱逐的移民增 加了350%,在1914年则比前五年的平均人数增加了570%。
到了1928年,戈达德改变了看法,承认那些比纳测试的心理年龄低于十二岁 者,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低能,而即使是愚鲁,也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过 上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不必加以隔离。至此,戈达德的立场与比纳的立场已没有 什么区别。但是在这时候,比纳测试被做为测试天生智力的方法,早已在美国流 传开去。这得归功于另一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路易斯?特曼(Lewis M. Terman)。1911年比纳测试的最后版本包括54道题,只测试到十六岁水平。特曼 在1916年对比纳测试做了扩展,包括90道题,测试到“超级***”水平。特曼将 每个年龄的儿童平均得分设为100(即心理年龄等于实际年龄),允许有15分的 偏差。他把这个测试称为斯坦福-比纳测试。和戈达德一样,特曼认为低能是社 会败坏的根源,“并非所有的犯罪分子都是低能者,但是所有的低能者都至少是 可能的犯罪分子。谁都难以否认,每一个低能的妇女都是可能的***。道德判断, 就像商业判断、社会判断或其他任何高等层次的思维品质,是智力的功能。如果 智力滞留在幼稚状态,道德不可能开花结果。”特曼认为智商高低决定了在社会 上的成功与否,一个理想的社会是根据每个人的智商进行分工的社会,智商低于 75只适合于干粗活,75-85只适于干半技术活,“智商高于85者当理发师,可能 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而要在社会上成功,可能需要有115或120以上的智商。 因此特曼希望能测定社会上每个人的智商,由此有了另一个创新:使智力测试大 众化、商业化。比纳测试必须由经过训练的人员主持,每次只能对一个儿童进行 测试,因此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但是特曼却希望每个人都接受斯坦福-比纳测 试,为测试提供了标准***,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主持测试、评定结果。一个儿童 在经过五次30分钟的测试后,就被测定了智商高低,该结果可能影响其一生。智 商测试很快成为了一个产值数百万美元的大工业,各种各样的版本被发明、推销, 而所有这些版本都以斯坦福-比纳测试为依据。斯坦福-比纳测试成了以后所有 智商测试的标准,一直被使用到现在。 但是从一开始,“智商”学派就在学术界遭到了批评,这些批评至今也没有 平息,而智商学派几十年来也未能充分地回应这些批评。智商学派声称智力测试 与文化背景、学习内容无关,测试的是抽象的推理能力。但是他们提供的某些问 题和标准***,显然是在测试对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的社会规范的理解程度。例如 在斯坦福-比纳测试中,有一道题是:“我的邻居来了三个不寻常的访问者,先 是一位医生到他家,然后是一位律师,然后是一位牧师。你认为那里发生了什么 事?”特曼提供的标准***是“死亡”:医生做最后抢救和死亡鉴定,律师草拟 遗嘱,牧师接受临终忏悔。显然,一个不了解西方临终习俗的人,很难做出正确 的回答,将会被认为“愚蠢”。即使是在西方国家生活智力正常的人,也不一定 会按标准***回答。特曼只对一名他称为“有觉悟的年轻优生学者”的男孩的非 标准***破例接受(这名男孩回答说是“结婚”:医生来查看未婚夫妻是否适合 结婚,律师草拟婚约,牧师主持婚礼),但是对其他***一概认为是错误的,最 常见的错误***是“离婚后再婚”,至于其他虽然合理但是太简单的***像“聚 餐”、“娱乐”都不被允许,过于复杂的、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比如 “某人病危,在临死前结婚和立遗嘱”)也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难道创造性和想象力不被算是智力?这正是智商学派遭受到的批评中最致命 的一点:什么是智力?智力是极其复杂的现象,不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 的角度,都没有人能对智力下一个能被学术界公认的、恰当的定义,更没有人能 够提出一个关于智力的理论解释极其多样的与智力有关的种种现象。有些人有很 强的分析、推理能力,却缺乏想象力;有些人数学能力很差,但是语言能力很强; 有些人言语迟钝,但是思维反应敏捷;有些人学习能力不强,但是却善于处理社 会关系……如何能够客观地判定这些具有不同的能力的人的智力高低?又如何能 够对具有丰富的内容的智力做线性的数量排列?许多学者把智力定义为学习能力, 但是学什么呢?数学、语言、图像识别、音乐、绘画、处理人际关系还是野外生 存能力?智商测试以及当代其他学习能力测试所测量的,只是数学、推理和语汇 能力,这最多只能说是智力的一小部分。但是智商学派却认为智商测定的是正常 人必有的普遍智力。在20世纪初,英国统计学家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 为了分析智力测试的结果,发明了因子分析法。他发现,人们在回答不同的智力 测试时,其得分具有相关性,即在某一套智力测试得分高的人,在另一套智力测 试中也倾向于得分高,反之亦然。这些不同的智力测试的结果是不是存在一个共 同因子呢?他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的确存在一个相关因子,他称之为g, 代表普遍智力。由于他已认定人的智力具有天生的“普遍因素”,便认为这个抽 象的g真的是测量了普遍智力。但是我们知道,机理未明的相关性很可能是没有 意义的,由此而得的因子也不过是个抽象的、很可能同样没有具体意义的符号, 它可能反映的是环境因素(某些人在各种智力测试中得分高,是因为有良好的营 养、家庭、教育),可能反映的是遗传因素(某些人在各种智力测试中得分高, 是因为他们天生就聪明),可能反映的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当然 可能什么也反映不了。
但是智商学派却认定他们测定的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天生的、不可改变的 普遍智力。在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史密特(Bernadine Schmidt)决定验证这 个说法。他在芝加哥选定了254名来自社会底层的12到14岁少年做为研究对象。 这些少年都被认为低能,平均智商只有52。史密特对这些少年进行了三年的强化 训练,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作风、学术基本技能等。三年后重新 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发现他们的平均智商增加到72,整整长了20分。五年后, 史密特对他们再次做了测试,发现其平均智商继续增加,达到了89,进入了正常 人范围,而且有四分之一的人的智商增长在50分以上。这个实验已说明了智商的 高低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也就不可能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而与后天的教育有关。 那么智商在多大程度上是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呢?在遗传学上,用遗传率来表示某 项性状受遗传影响的程度。这是一个在0和1之间的数字。如果不同个体的性状差 异完全是由于基因差异引起的,遗传率为1;如果完全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则 遗传率为0。研究孪生子的性状异同,是确定遗传率的一个好办法。一对同卵孪 生子的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如果他们从小被分开、在不同的家庭长大,那么他 们某个性状的相似程度,就被认为代表着该性状受基因影响的程度。30多项孪生 子研究(合计包括一万多对孪生子)的结果表明,智商的遗传率大约是0.5。但 是这样得到的遗传率事实上指的是先天因素,而先天因素并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 的,出生前母亲体内环境也会对一个人的先天状况有重要影响。由于孪生子是同 时在同一个子宫发育的,他们共同的先天因素并不仅仅包括相同的基因的影响, 还包括相同的母体环境。在考虑了孕期母体环境因素后,智商的遗传率只有大约 0.34。
可见环境和随机因素对智商高低的影响其实是更加重要的。即使是受遗传因 素影响的那部分,也只是个统计结果,究竟有多少基因、什么样的基因参与其中, 作用机理如何,我们都一无所知。近来英国和美国联合开展了一项研究,试图寻 找影响智商的基因。研究者将数百名实验对象按其智商高、中、低分成几组,并 提取其DNA加以分析。研究者选定了大约90种与神经功能有关的基因加以比较, 看其中是否有与智商差异有关的。至今他们还没有找到任何与智商高低相关的基 因。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了某个基因的差异与智商的高低相关,我们是否可以说 这就是智商基因甚至是智力基因呢?不能。打一个比方,如果蓄电池坏了,就能 影响汽车发动机的起动,但是我们并不能说蓄电池是发动机的“基因”,它甚至 算不上是发动机的一部分。同样,任何能影响神经元的构造、功能、代谢和营养 的基因,都有可能影响人的智力活动,并成为影响智商的基因。有的这类基因与 智力活动并无直接的关系。例如,有极少数人,大约在三、四十岁就会得阿兹海 默症(老年痴呆症),他们如果做智商测验,无疑得分会很低。他们得病的原因, 是某个基因(例如app基因)发生突变,生产异常的淀粉状蛋白。这些淀粉状蛋 白在大脑中沉积下来,就会抑制周围的神经元的功能,从而导致痴呆症。显然, 任何能够引起整个神经元功能失常或死亡的基因都能导致智力缺陷,但是这些基 因本身的正常功能不太可能与智力活动有任何的关系。
要而言之,智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样的现象,不可能做定量的线性测量。 并不存在一种可以比较正常人的智力高低的“普遍智力”。所谓智商测试,测量 的不过是数学、推理、语汇方面的学习能力。智商测试在学校教育中有其应用价 值,但不宜夸大其作用,更不能产生它是在测量智力的误解。智商的高低并非真 正反映智力的高低。智商并不是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不可改变的,环境因素的 影响可能更为重要。影响智力的遗传因素是极其复杂、多样的。遗传性的智力迟 滞往往是由于与智力活动没有关联的基因突变导致的。任何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 活动的基因都有可能影响智力活动。找到某个特定的“智力基因”的可能性,可 以说为零。
能不能提高我不清楚 但我可以以我的人格担保 这玩意变低那就是分分钟的事!
没有见识,智商何用;没有心胸,情商何用;没有忍耐,受苦何用;没有本心,幸福何用。增长见识、开阔胸怀、磨炼心志是每个人努力一下都能做到的,智商真不是最重要的哦。
这个我来回答:1、智商指的什么?是学习速度?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吗?还是考试?如果是考试,我接触过很多985高校高考630+的人,没见他们应用能力有多牛逼?说白了,给你一篇论文,能短时间内看懂,包括查文献,然后自己编程序算出差不多的结果,这就是智商……哥们就是这种人,现在读博呢……老师让看的文章哥们都能做出来,当然仅仅局限在我力学领域……智商这个东西判断标准不一样的……
晶体智力类似于经验 流体智力类似于“智慧”丫见过几个中年有智慧的就断言流体智力不会增长 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