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商店之灵魂之球占领了我们的灵魂???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句话的启示?
蓝烂yx震?lt
我可以走门到外面的世界去追求我的欲望,我也可以在家中看着窗外的风雨和风景享受着天伦之.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民生问题、人本需要与社会建设----“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173期时间:日上午 地点:中山图书馆主讲嘉宾: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 岳经纶主持人(王建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上午好!“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173期现在开讲。今天的演讲主题是《民生问题、人本需要与社会建设》。题目好象有点学术化,但内容确非常现实,因为这里面讲的全是我们每个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这些具体事。在过去红色年代是不讲这些的,人们灵魂深处装的全是纯正的思想和高尚的理想;如今不同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让高贵的灵魂暂时出了窍,人的本性得以全面回归,尤其是“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指令一经发出,一下子就让物质欲望占领了我们的灵魂高地。“不发财就发疯”又成了这一时代的众生相。但是三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在把人们欲望大幅度挑动起来的时候,必须有相应的公平规则和社会保障。因此,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民生问题和民生政策得以凸显和强化,各种文件、媒体和领导人的讲话中,“民生”二字可谓铺天盖地,几乎达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跨步,还是一个执政党成长成熟、自觉自信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政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关乎的不仅是我们在座的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问题,更关乎其政权的合法性、存续性和稳定性问题,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民生问题,解决好了老百姓吃喝拉撒的小事,就等于解决好了政权稳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事。可民生是什么呢?在我们政府官员中,张口闭口都是民生,造高铁是民生,修机场是民生,建大广场是民生,修大马路是民生,甚至强拆民宅也是为了民生。反正是只要哪里一开工,哪里就是民生,政府无论上什么项目、搞什么工程,全都是民生。政府如此贴心为民,搞的我们各地民众的幸福指数一下子被人为拔的很高,在这种政府全围着你转的氛围中,你如果说还不幸福,会有人指着你太不懂得感恩。因为许多地方政府都说,我们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到了7、80%。这么大的民生支出,你们信吗?反正我不信。这种把项目当民生,把政府工作当民生,把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当民生的事例很多。其实,我们真的对民生的内涵与外延知之不多,或者说知道就是不愿意按民生的本意去做。什么才是真正的民生?什么才是人本需要?什么才是社会建设?只有把这些常识搞明白了,我们才谈得上自身的社会诉求、社会权利以及政府应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政策。这位专家就是我省著名的社会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岳经纶先生。岳教授可谓是著作等身,大家上网查一查,他的那些中英文学术成果和游历国内外的学术经历密密麻麻一大串,如果要我给大家念一下,我估计一小时也念不完,大家等一会就会感受到他那深厚的学术功底。这种功底我想与他生长在一个好地方、读了几所好大学、碰到一批好导师密切相关。岳教授是湖南邵阳人,一个崇文尚武的湘西古城,两千五百年来出了不少改变中国的大人物,如护国军总司令蔡锷、清代大思想家魏源、湘军创始人江忠源等,能文能武之辈不少,民风既纯朴又彪悍,能吃苦会经商,号称湖南的“犹太人”,聪明得不得了。这个地方出文人武将是没间断过的,岳经纶,看这个名字就大气的不得了,喝令三山五岳,经纬天地之纶。所以,扛着这个大气名号,他北上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拿硕士,又南下香港读博士、做教授,最后横向到中大当院长,几十年干的就是一件事,为民生求公平,为社会找正义。这是湖南人的性格,也是新一代知识分子的秉性。我相信在今天的演讲中,岳教授带来的不仅是他的思想发现,一定还有他那种不怕辣、辣不怕的湖南人性格,并与我们一同分享。介绍一下社会政策,我们可能知道公共政策,也可能知道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但是可能不是很了解什么叫做社会建设。另外,我还会介绍一下社会建设。我要讲的主要意思就是,在中国今天讲民生,我们要理解民生,就需要了解什么是人本需要,民生一定要回应人本需要。我们要真正理解民生,一定要弄清楚老百姓需要什么,要了解民意,我们要让老百姓参与表达他们的需要,所以,要有公众参与。我们要扎实推进社会建设,需要有完善、系统的社会政策规划。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的阶段,所以,我们今天搞社会建设不仅是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还富于民,要壮大我们的中产阶级队伍,最终要推动社会中国的建构。讲民生,刚才主持人也讲了,十七大以来“民生”这个词成了我们媒体、文件、官员口语中频率最高的词汇。有人说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新的时代,大家都留意到我们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财政预算,各级政府都一样,都把民生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说政府的工作重心就是解决民生问题,要把我们财政主要的部分用于发展民生事业,改善民生。一时间,“民生实事”、“民生财政”、“民生政府”这样的话语铺天盖地。一、何谓民生?究竟什么叫做民生?其实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说,我们***报告中也非常重视民生。***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具体来讲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总书记也非常重视民生问题,他上任伊始他就提出了他的民生观:“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总书记这番话讲出来之后,国际舆论评价非常高。为什么呢?过去我们讲的套话、官话太多,不亲切,现在讲出来的话能表达老百姓的心声,这是我们领导,我们政府,我们党讲的民生的含义。那么,到底什么是民生?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的,我们决策者也不是很清楚。因为要把民生的理念,民生的意思化作我们的公共政策,化作我们施政的具体举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概5年前左右,07年的时候,刚刚讲民生的时候,我们各级政府在做报告的时候,特别是在做财政报告的时候都讲,我们把新增财政70%用于民生。新增财政70%用于民生大致上可以理解,也可以相信。为什么?因为增量部分的东西做一个再分配,应该说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小一点。但是现在的说法不一样,现在各级政府都讲把全部财政70%,甚至有的说80%都用于民生。那全部财政可不是新增的财政,那就要对既得利益进行调整。如果我们的调整真的有这么大的比重,那我们的社会可能不会那么平静。我们大家知道,改革基本上是在增量上做文章,如果要在存量上做文章,那可能就不叫改革了,要叫革命了。如果我们真的是把政府的公共资源,按照有利于民生的原则方向做这么大的改变的话,那我们那些既得利益一定会有抵抗。所以,很多人都说70%、80%的资源用于民生,大家都不信。既然不信为什么还要说呢?那不是说大话吗?说假话吗?他说大话,说假话的底气在哪里?原来是利用了我们民生概念的模糊性。民生概念我们经常用,但是具体说我们并不很清楚,差不多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就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民生”两个字是中国向来用惯了的一个名词;我们常说什么国计民生,不过我们所用的这句话,怕多是信口而出,不求甚解,未见得含有多少意义的。我见过最雷人的讲民生的人,他是这么说的,他说现在的政府都说把财政的70%用于民生,你们想一想接下来他怎么说。接下来他说那还有30%用到哪里去了,我认为政府的财政100%都是用于民生的,其中国防是最大的民生。大家对这句话怎么看?同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好象也有点道理,如果没有坚强的国防,没有国哪有家,好像国防是最大的民生。把国防用来讲民生,那绝对是对民生一个很大的误解。那正是因为这样的模糊性,所以我们政府可以在民生的政策下做很多GDP的事情,把各种政府支出都用民生加以包装。当然,什么叫民生,也不是一下子可以说得清楚。我这里问问大家,我们现在搞高速铁路,搞高速公路,搞港口码头、机场、豪华大剧院、高档体育中心、大型城市广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这样的设施是不是一个民生问题?是不是一个民生的投入?我们搞地铁是不是?也不是,也有人说是,那就说我们是有争议的,但有些东西可能没有争议。比如说村村通公路是不是民生投入?这绝对是民生,因为现代社会,出行有公路有汽车,这是最基本的需要。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要有地铁呢?那就不一定,比如说在英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有几个城市有地铁?据我所知他只有两个城市有地铁,一个是伦敦,一个是纽卡斯尔。那我们现在的地铁建到哪里去了?现在二线城市都开始搞地铁了,那地铁是不是民生?肯定是有争议的。九年免费教育是不是民生?大家就觉得是民生,没问题。有些东西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民生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它解决的是老百姓真实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有争议。我再举一些例子,2012年广东十件民生实事,包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入开展价格惠民优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文化惠民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强化养老助残服务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条件抓好食品安全这些是不是民生实事?大家的回答不是很果断,你不能说它不是民生。但是这样的民生实事它是经过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程序提出来的?我看了那种表述,总觉得这背后好像不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比如说价格惠民,那可能是物价局提出来的。文化惠民,可能是文化部门提出来的。那这样一种以部门的职能、工作为基础的民生安排,民生实事,我总觉得离老百姓的真实需要是有点差距的。我们有没有关于民生政策制定的一整套的社会统计的基础?我们有没有一套制定民生政策的公众参与程序?在这些民生实事的决定过程当中,体现的是长官意志?部门利益?还是真的是老百性的意志?为什么现在很多时候政府说我的一片好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做惠民的事情,老百姓最后感觉是“毁民”的事情。就像刚才讲的,拆民房是为了搞民生,很多民生在老百姓看来可能就变成了“民不聊生”。我再举一个例子:温州十大民生工程。为了贯彻党的***精神,围绕“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本着“关注民生、当年办结、群众受益”原则,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他的民生就非常工程化,住房改善工程、交通治堵工程、园林绿化工程、教卫提升工程、文体休闲工程、社保救助工程、就业创业工程、平安创建工程、食品监管工程、人文关怀工程。把民生全部工程化,为什么我们的民生总是表现为一些工程,一些项目呢?到底是在搞真的民生还是在搞GDP呢?对于这一类工程化的民生我们政府有一种说法叫做“大民生”。民生一大就可能有假。还有人说这叫“广义上的民生”,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泛民生化,这种泛民生可能就是伪民生,它不是真的民生。我们搞那么多的工程,可能要拆迁很多房,我们可能要贷很多款,要借很多钱,这当中可能还要滋生很多官商勾结的问题。所以,在我看来,这些民生,这些实事太宽泛,太宏大,与老百姓的真实需要有差距。民生不是运动,也不是政绩,它不一定是工程、项目。我们一以运动的方式、工程的形式推动民生,有可能弄出“民不聊生”的后果。民生不需要亮丽的外表,也不需要壮观的形式民生不需要狂风暴雨,不需要高歌猛进民生不需要霹雳手段,不需要惊天动地。民生需要和风细雨,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永续发展民生需要实际、需要实惠、需要实效。民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不是一阵风,不是一场运动,它需要可持续发展。民生可能很卑微,好细微,很多时候都是小事。民生对老百姓来讲,可能就是一日三餐;对家庭主妇来讲,就是油盐柴米;对大众来讲,就是安居乐业;我们的民生可能非常具体,那就是我们的自来水可以放心饮用,现在我们不放心饮用自来水,那为什么我们关注民生,我们的民生政策不在自来水上做点文章。我们的食物可以放心享用吗?那为什么不把这些作为真正的民生重点呢?在老百姓看来,民生可能就是夏季花园里少点蚊子。我们中山大学的蚊子最多,如果要搞民生就要减少蚊子,蚊子有很大的污染。民生可能也就是里弄里少些苍蝇;民生也许就是雨季里下水道畅通;民生也许就是黑夜里路灯长明。民生它可能就是我们养育孩子的成本不要那么高,我们上学不要那么难,房子不要那么贵,工资不要那么少,生活压力不要那么大,这才是真正的民生。按党中央的说法,民生问题应该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才是民生。按照习总书记的说法,民生就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民生就是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总而言之,民生就是要有“美好生活”。我们在学术上讲民生,实际上就是人民的福祉。英文有个词叫做human wellbeing,Well-being用中文来理解就叫being-Well,being是生存,Well是好,Well-being 就是生存的好。能够有安宁、幸福、健康快乐、福利,这就叫有Well-being。我们今天讲幸福广东,我们可能很多人都把它理解为Happy Guangdong,用的是一个很强的心灵感受、情愫化的一个词,强调是某一刻、某一点你幸不幸福。由于对幸福广东的幸福理解有误,以至于后面在幸福广东的建设当中,大家都读一本书,叫做《幸福的方法》,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读过《幸福的方法》。如果说能够读一本《幸福的方法》大家都幸福了,那这个幸福建设就太容易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做法呢?我想主要是对幸福的理解不对。我们把幸福理解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而没有把它理解为一个施政的,或者一个治理的目标,用happiness取代了Well-being,让大家认为有点心理学的概念,可能就是幸福了,其实不是。真正的幸福用的是要用wellbeing,就是要有福祉,要有生活品质,要有高的生活水平。当然,民生也可能有很重要的意义,孙中山先生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民生是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怎么去理解这句话?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前不久发生的厦门巴士大火与民生。从这个案例里面我们理解到,民生真的是群众的声音。厦门巴士大火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叫陈水总的人,因为想改年龄没改成,迁怒社会,有人说他有很强的反社会人格,我们的报纸上说这个人有丧心病狂,穷凶极恶。这个人为什么要去放火呢?为什么要残害普通的公民呢?主要原因是他想改年龄,没有得到政府的批准。政府不批准也有道理,因为改年龄他没有充分的依据。但是他一而再,再而三,据说去了20多次找派出所,都被拒绝,拒绝的理由很正确,很正当。但是我在想,如果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有一点民生的意识,多问几句话,一个人老来找你,一而再,再而三来找你。在我们生活当中,为了一些小事一个人老找你,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有点问题,多问几句。他为什么想改年龄?其实无非是想早点退休。为什么要早点退休?是想早点拿退休金。他原来拿低保,低保的水平比我们退休金少很多,他想改年龄。你要知道老百姓要从政府那里得到一些利益、好处,不容易啊,我们***可能容易从政府那里得到好处,搞点“三公消费”,我做教授的也容易从政府那里得到好处,搞点课题。但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要从政府那里得到点好处不容易。那陈水总以他这样的知识水平,他很直观地觉得,我要拿到更高一点的政府福利就是早点退休,而要做到早点退休那就是年龄改一下。他也许是真的是年龄弄错了,也许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那如果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关注一下他改年龄的原因,也许这个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你问他为什么要改年龄?他说我想早点拿退休金,为什么要早点拿退休金?我现在的低保不足。是这样的原因,那其实你要拨点社会救济的话,也许通过我们民政部门给你一点特别处理是不是就可以拿到了,总之解决了问题。也许我找个慈善基金会给你帮助一下就能解决你的问题,你不一定要改年龄。那如果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许他就不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报复我们的社会。有人算了一个帐,就算我们给他改年龄,让他提前一年退休,每个月有3000块钱收入的话,那也就是付出36000块钱,那我们这个社会付出的成本就是36000。但是现在我们没有给他改年龄,也没有解决他的问题,最后我们社会付出的成本是47个人死亡,34个人住院,多高的社会成本啊。你说民生它不是我们群众的生命吗?不是我们社会的生存吗?我讲这个例子不是去同情他这种行为,而是说我们如果有民生的意识,如果我们有民生不是大项目、大工程的意识,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的话,那这样的社会悲剧是可以减少的。所以,从学理上来看,我们讲民生可以用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个是老百姓的维度,用老百姓的维度讲民生就是与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具体来讲可能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等等。这些都是很古老的,要求并不太高,无非就是让人人都能享有养老保险、养老服务。我们壮年人都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能够各尽所能、各尽其才,无非就是我们的青少年能够健康的成长,能够得到适当的教育,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怀照顾,就这么几个。二是政府的层面,所谓民生问题,体现的就是政府对人民生存发展应尽的责任。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民生问题已经不可能完全靠个人,靠家庭,靠慈善来解决,政府要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体,政府有责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的发展机会、基本的发展能力、基本的权益等。它体现为我们人民的一些权利:一是保障生存权。二是保障最基本的受教育权。三是保障劳动权。四是保障最基本的健康权。五是提供基础性的住房保障。六是提供基础的出行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普通的交通工具。这些都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把老百姓的考虑与政府的责任结合起来,那就是一个真实的民生。民生问题,其内涵是指各级政府有责任解决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的基本问题。这就是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讲所谓的民生问题。所以,它既要反映民意,也要体现政府职能。民意非常重要,比如说我们中国搞高铁,一日千里,美国人搞高铁,2011年1月,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要在25年内让高铁覆盖全美80%的人口。可能到今天,还没有一个高铁项目上马。第一个高铁项目,在佛罗里达州就被否决了,为什么被否决?搞高铁要花很多钱,钱从哪里来?政府本来是没钱的,他是靠收税才有钱。老百姓不同意,纳税人不同意,你就不能做。所以,公众参与在我们民生中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否则体现的就是长官意志,而不是民生要求。大家可能也留意到,上周巴西很多城市都有抗议示威。为什么抗议示威?主要就是因为政府要办世界杯,投入很多钱,钱不够,所以让公车、地铁票价要加价,引起老百姓的强烈反对。他们上街打出的口号是“我们需要教育和卫生,不需要世界杯”。简单来讲,就是把办世界杯的钱拿来改善教育和卫生。我有一次说,我们政府现在很多时候没有把民生,没有把公共服务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大量的时间都是去应付出事。要真的讲民生,一定要把民意摆在足够重要的位置。当然,光有民意还不够,政府做决策,还要有理论依据。所以,我们讲民生问题,在重视民意,在重视公众参与的同时,我们要懂得基本的人本需要的理论。二、人本需要我讲一个学术的概念,英文有个词叫做human needs,叫做人类需要或人的需要。但是我觉得人类需要讲得太大,讲人的需要给人感觉把这个词拆开了,所以,我想想用人本需要来解释一下。先进的市场经济国家里面对人特别重视,过去我们讲公共服务叫public services,有的时候讲社会服务,到底什么是社会服务,什么是公共服务,搞不清楚,有人干脆就叫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叫公共社会服务,越讲越复杂。我看老外现在有新的用法,也不叫公共服务,也不叫社会服务,他叫human needs,就是人的服务,我把它叫做为人本服务。政府主要就是提供人本服务,而人本服务又主要是回应人本需要。讲到人本需要,我们很多人很自然就想到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这个理论很早就提出来了,1943年提出来的。当时他把他将人的需要按重要性排序,分为生理的需要、人身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现在我们一讲民生,一讲幸福,很多人也是按照这个东西来讲的,但是有点过时了。另外,还有英国学者布拉德肖在70年代的时候就提出“社会需要的分类”理论,多亚尔与高夫的“人类需要理论”。布拉德肖1977年提出了“社会需要”概念,并进行了分类,分成规范的需要、感觉的需要、表达的需要、比较的需要。把这些需要分成这些类别,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就按照这些类别先后缓急制定政策,分配资源,看他分别是哪一类。所谓规范的需要,就是按照专业人士确定,比如医生、营养师去定指标,来确定我们的需要,比如说一天要饮多少水。我们现在做社会救助的时候往往都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进行决策的。所谓感觉的需要就是个人感觉的需要,所谓表达的需要就是表现出来的需要,还有一些需要就是比较的需要,就是基于比较的需要,人有我无。这是他在70年代提出了需要理论。现在讲的最多的人本需要的理论是90年代的学者提出来的,多亚尔与高夫这两位学者认为人类要过美好生活是有先决普适性的条件。那么,这些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身体健康与个人自主。这是我们人最基本的两大需要,首先要健康,然后是自主。人首先健康是最重要的,人没有健康就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是假的,毫无疑义。所以,健康是最大的重要。这一点很多决策者没有认识到,在我们中国把教育看得最重要,教育支出我们感觉它到了很高的高地,没人反对,大家都支持。医疗的支出,健康的支出,我们公共的医疗支出占GDP可能不到2个百分点,我们好象现在也没有很强烈的声音要求把医疗支出像教育支出一样,有一个法定的比例要求政府达到,好象没有,我们大家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好像没有教育需求大。我经常开玩笑说,没有好的医疗,你再受多的教育那也可能英年早逝。你有好的健康,也许你的IQ不是特别好,但是经过努力那也可以做到大器晚成。所以,你是要英年早逝还是要大器晚成,人最主要的需要是健康。那光有健康也不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也不行,一定要有能力。首先你有能力判断什么是好的东西,懂得什么是好的东西。当然,光有这个还不够。同时,你还要有能力去实现这个好的东西。知道什么是好的东西,然后有办法去实现这个好的东西,这两个加起来我们把它叫做个人自主。如果能解决这两大基本需要,那我们的民生问题,我们的福祉问题就基本解决。按照多亚尔和高夫的理论,我们要实现健康和自主还需要满足一些中介的需要。他列了10来个中介需要:1.要有足够营养食物和水。有人说还要应加上洁净饮水、清新空气,因为现在污染太严重了。这个中介的需要我们现在做到了吗?足够营养的食物和水,好象也没有做到,过去没得吃,现在是不敢吃。没有吃就会饿死,吃得不健康,那有可能死得很惨。所以,如果我们要做民生,为什么不在食物和水上多做点文章。我们今天很多民生工程可能会影响到食物的安全,就是水的品质。我有一年在英国讲学,住在一个房子里。有一天有人来敲门,我说干什么的,他说来抽水样,到家里抽水合水。我说为什么要抽这个水合水?他说我们供水公司有一个基本的责任,就是要定期到租户家里去抽水合水去化验。因为水从水产出来,经过管道流到每家每户,这个中端有污染的空隙。所以,政府要做定期的检测。民生工作做得很细致,今天我们的水,最近我看了一本杂志,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直饮水永远做不大,结果我发现说我们中国90%的水厂都是用很传统的方式来处理自来水,这样的方式已经非常落后了,但是没有很大的改变,就是水的加工。但是我们水本身基本上都受到了污染,我们有60%地方的水源水严重污染,有30%几的水是轻度污染,加起来90%几的水源都是有污染的。如果我们真的要做民生,我觉得改善水的质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民生。2.要有能起保护作用的住房。住房要起保护作用,当然,我们城里的住房有保护,但是农村的住房能起到保护作用吗?一有风吹草动房子就倒,看看每次地震总是有那么多人受害,主要原因就是房子的保护作用不够,很容易倒塌。3.我们还要有安全的工作环境。4.我们还要有安全的自然环境。我们政府有多少钱用在维修住宅复建,或者公路旁边的斜坡上面,我们在广州看香港电视,一到这个季节都能看到提醒要注意斜坡,担心滑坡,政府每年工程组要去加固这些斜坡。5.我们要有安全的节育与生育。这个其实很重要的,尤其是今天我们讲优生优育,尤其我们讲计划生育。如果没有安全的节育和生育,那我们的女性,我们的后代都要受影响。所以,我讲我们中国搞医改,为什么不能搞一个为所有的育龄妇女提供免费的产前检查、生产服务呢?我们今天搞生育保险,其实完全不必要做生育保险,我们所有的育龄妇女都应该得到免费的照顾。这个可以做得到,不用很多钱,以前我在珠三角看到报纸心里很难受,一些女民工不懂得自我保护,谈恋爱,没结婚就怀孕了,又没有钱,也没有条件到医院去生小孩或堕胎,就到黑诊所去,结果一尸两命。这都是人间悲剧,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这些钱花得是值得。说到底,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制度的竞争,到最后都是人的竞争。人的素质高,身体素质高,那也是创造力的前提。6.适宜的医疗服务。什么叫适宜的医疗服务?那就是在一定的物质发展阶段,在大家公认的医疗水平的情况下,没有人因为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治疗。我经常讲,我们的医院都叫人民医院,但是没有钱就不能看医生,所以,我说医院把名字改了比较好,不叫人民医院,直接叫医院就行了,有人开玩笑说改***民币医院。我们现在搞医疗保险也有一个误区,总是说医保也要体现权利与责任、责任与义务的统一。所以,我们现在医保分很多档次,钱交得多,医疗服务报销水平就高,这个不叫医疗社会保险,这个叫医疗商业保险。我们好的医疗保险应该是我们收入不同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缴费,然后大家得到一样的治疗,这才叫社会医疗保险。也就是说,收入高的人,身体好的人要为收入低的人、身体不好的人做贡献,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团结。如果说我收入多,我交的钱多,医保给我的条件更好,那不是体现社会团结的原则。医保可以提供一个标准化的、一样的服务。当然,你有钱你可以去买商业保险,那是另外一回事。7.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个好象社会越发达,童年忧虑越多。在座的各位家长都有责任,没有让小孩无忧无虑。我想想我自己小时候很穷,但是能够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以接触大自然,不用背单词,不用有考试,幼儿园都不用读。现在的孩子,正常情况下3岁开始就没有童年了,就有考试了。更离谱一点,可能在娘胎里面就有忧虑了。我有一次去见一个保险经纪,他没坐几分钟就要走,我说你要去干什么?他说我要回去带孩子学英语了,我说你孩子不是才出生没几个月吗?他说是啊,专家说8个月开始学英语最好。这就是我们的家长,其实真的这个社会那么恐怖吗?我们现在一天到晚都在批评高考,说高考制度害人,但是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是高考制度的忠实拥护者。我说在广东,在深圳,在广州这样的地方有这么多的中产阶级,家属,你们的子女完全可以不参加高考这个游戏,让他自由发展。你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可以送他出国留学也好,可以让他去发展某一种特长爱好也好,不一定都要上大学。我们是一方面批评这个东西,然后另一方面又很忠实地去遵循这个游戏。所以,就有很多的痛苦。要让小孩子幸福的成长,给他少点压力。我最近看微信上很多人传,在德国很多地方都用《宪法》规定,不能让幼儿园孩子学习过多的知识,看来我们需要有一个这样的法律规定。我们现在是规定大家要回家看看父母,回家看看父母当然是好事情,但是这个不需要法律规定。你想想看,我们2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一个是赚这点钱,法律规定要回家看父母,这完全不符合国情。谁给他条件回家看父母,一次春运就搞得全社会都乱了套,难道还要搞5、6次春运。8.要有重要的基本关系,亲密的关系,亲子的关系,这个很重要。我们说现在社会的人很怪了,大学同学住一间宿舍,居然可以把同学毒死。现在同学聚会了还说感谢你当年不杀之恩。为什么今天有的人的心态这么怪异呢?我觉得就是有很多基本的关系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动不动就要跳楼,要自杀,就是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在学校里没有好的师生关系。我经常说我们的教育出了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让我们孩子从小不尊敬老师,因为老师做了很多不让人尊重的事情。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读书成绩很好,上很好的学校。但是这个孩子经常不开心。家长问为什么?他说老师老批评他。家长说你的成绩很好,老师应该很喜欢你,怎么老师会批评你。这个父母说,上次我从法国回来买了瓶香水有没有送给老师?他说那天我准备送了,因为人多就没有送,明天送过去,后来孩子回来了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从小学开始,令得我们的老师不受人尊重,我们这个社会真的没有多少希望。我在中山大学任教,我的很多学生都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很有权,很强势,但是起码见到老师他要尊重。如果你将来连老师都不尊重,如果你做了很大的官,父母又不在了,你是不是很为所欲为。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孩子们的童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要辜负我们社会对老师的期待。当然,因为自己是老师,所以,要经常警醒自己。9.人身安全,当然治安要好。10.还要有物质与经济保障。11.还要有适当的教育。什么叫做适当的教育?教育本是一个以智力为基础的,所以,全面推行平均主义教育也不行,因为教育始终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但是基本的教育要做,比如说九年教育,或者十二年的义务教育,这个要做,这个没问题。什么叫做适当的教育?那也就是说,基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他可以接受某种教育,这种教育的机会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得不到实现。你的智力水平够读大学那就应该读大学,你家里再穷也应该能读大学,这就叫适当的教育。所以,如果我们能满足这些中介的需要,那我们就能实现人的健康和自主,那就能解决我们美好生活的最基本的前提。那这些中介需要的满足在今天实际上是需要我们政府的承担。所以,从人本需要的角度来理解民生,民生就是人本需要,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满足我们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怎么满足呢?个人、家庭、社区、市场、慈善、政府都有责任,但是在现代社会最大的责任在于政府。那么,政府要去满足我们人本的需要,就是要有集体的方式来介入每个个人的需要。那么,这种做法在西方市场经济里面我们把它称之为社会政策。三、社会政策西方国家不讲民生,因为民生是很中国化的,本土化的概念,他们有一个概念叫做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干什么呢?社会政策就是来回应人的基本需要。最简单的社会政策的定义就是影响公共福利的国家政策。社会建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社会变迁当中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30多年里取得经济奇迹,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幸福感不强。以前我用一个图来表示,我们GDP不断飙升,但是我们的幸福感直线下降。为什么社会变化这么快,但是我们的实际感受不是很好,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社会政策。本来是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把它转给了个人和社会,有些是企业,国家该花钱的领域,像教育、医疗、住房,反而变成了国家挣钱的领域。我们过去的说法就是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发展这条腿短。其实我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政府的做法,就是伸挣钱的手伸得太长,花钱的手伸不出去。教育、医疗、住房这都是关系到人的基本需要,人本需要,那都是政府该花钱的地方。政府本来是没有钱的,都是收的税收,收了税就要去做这些事情,而我们没去做,我们是去做其他的事情,其他事情做完了之后还有点闲钱我们来做教育、医疗、公共交通。而且动不动就说是亏损,我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能用亏损这个概念,大不了用赤字,老是用亏损的概念,一条公交线一亏损就把它关掉。在公共服务里面,我们营商的逻辑太强,而该有节俭,该精打细算的时候我们反而不考虑,我们可以办一件大事,花很多钱,然后他说我们这个不算经济帐,我们只算政治帐,这个帐就算错了。因为没有社会政策这个意识,理念,所以,我们不恰当把教育产业化,把医疗产业化,把住房商品化。如果我们有社会政策的理念,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市场要能够成功地、顺利地运作,一定要有政策保护我们市场的参与者,特别是我们的劳工,普罗大众。所以,讲社会政策一定会讲人的需要。所以,社会政策是以人本需要为起点,以提升人类福祉为目标,它要提供社会保护,它要减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对市场的依赖。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市场经济恨不得把一切都商品化,包括人。如果一个社会一切都是商品化,这个社会最终会崩溃,因为它不能让人类构成一个道德共同体。人类一定要有反市场的理念,不是要消灭市场,需要有市场,但是不应该用市场置换一切。我们要有一种力量来对市场力量进行约束。有人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双向运动,比如说我们市场是向右的,那这边政府在向左,要抵销一些市场的利益,最后就减少我们对市场的依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你有一天不想被市场这个战车挡住,你要退出来,你有条件,有机会。比如说今天我们想去进修,你能不能退出来,退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你的福利是高度依赖你这个工作的。那么,有社会政策了,我们就可以减少这种依赖。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农民工从湖南来到广州,如果他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呢?有没有人帮他?没有。过去他搞自发分配----偷和抢。过去我们老说外来人口犯罪太严重了,从来没有反思一下为什么外来人口要犯罪。人家到了你这个地方,你对人家不理不睬的,毫不关心,不做社会的载体就做自发的载体。一个农民工到一个城市里面来,如果他没有工作的话他没有任何福利。那就是说,他的福利和福祉100%市场化了。他必须要工作,他不能工作就不能生存下去。如果我们这个时候提供一些救助,比如说给他失业救济,给他医保,我们慈善机构给他一点救济,那是不是他就不那么100%依赖市场。所以,社会政策起的就是这个作用,让我们每个劳工不要100%依赖市场。一个社会对市场依赖越高,这个社会就越残酷,越不人道。如果减少对市场的依赖,这个社会就有比较高的福利,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过去恨不得把人都弄到市场里面去,我们94年一个《劳动法》,把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变成临时工,我们今天***要改革,把***要变成临时工,我们大学改革,把大学教师都变成临时工。让大家100%依赖市场,让大家100%没有安全感,这个社会能稳定吗?这就是没有社会政策思维的结果,这就是片面强调效率的结果。所以,我们讲民生,讲社会建设,一定要有社会政策的意识。我们过去经营普法教育,我觉得我们社会要进行普及社会政策的教育,要让我们的决策者知道政府有责任增进人民的福祉,我们的老百姓也要意识到,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要有得到国家照顾、关心的权利。当然,有人会质疑我,你天天讲老百姓要有权利意识,到时候老百姓要求很高了怎么办。我看今天有人就在说底特律为什么破产了,我们同行一个很有名的教授说底特律破产了,这是过度民生的结果。当然,我不知道底特律到底怎么破产的,他破产肯定不是政府的原因,因为美国不是福利国家,他可能是工会力量太强大了。为什么美国通用汽车不转一个地方,像我们一样,腾笼换鸟,转型升级,不要片面把什么东西都弄到民生上去,尤其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我们中国老百姓对政府没有太多的要求,要求不高。我很反感我们一些官员总是说社会保障制度养懒人,我们现在不够资格讲这句话,我们没有很高的社会福利。要重视社会政策,一定要推动社会政策学的研究。那社会政策学的研究又有什么?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研究民生,说得更好一点就是研究人类福祉,或者叫研究幸福。他研究人们要有福利,要有福祉,要有幸福,需要有一些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有哪些社会制度影响了我们人类的福祉。所以,社会政策这个学科,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研究什么东西构成美好的生活。它要思考的是,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实现美好生活。好好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政策这个学科,可以让我们更有条件过上美好的生活。具体来讲,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政策要解决什么问题?社会政策的内容很丰富,涉及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个人社会福利和社会照顾。每一种政策回应一种主要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主要是解决贫穷问题,收入不足的问题,就业主要是解决失业的问题,住房主要是解决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教育政策主要是解决无知的问题,医疗主要是解决疾病的问题。我们现在讲社会服务,这些年我们广州特别强调社会服务,在每个街道都搞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就是要解决我们老百姓的一些特殊需要,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等等,每一个政策都涉及相应的服务。社会政策大致涉及四类民生(社会)服务(社会导向的公共服务):第一类是那些被视为“基础性”的社会服务,如医疗卫生和教育;第二类是有关收入维持和就业的服务,借助它们,可以确保社会安全和经济生产力;第三类是有关住房和环境的服务,它们可以确保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最后一类是所谓的“个人”社会服务,旨在为社会中最弱势的成员提供照顾或保护。我们国家不太讲社会政策,我们现在文件当中讲得很少,我留意到地方政府文件开始讲社会政策了,我们中央文件提到社会政策只有一次,就是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用过一次社会政策,然后就没有讲了。我们现在习惯于用民生政策,当然也可以,没有问题,我们中国人的地盘用中国人的本土概念。我们的民生政策的基本内容:“五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涉及到养老金政策、老年津贴政策、养老服务政策。我们现在养老金的制度普及化了,城镇职工、***也好,还是我们居民也好,还是农民,现在都有了。老年津贴也开始发展,80岁以上的老人给100块钱,现在很普及了,90岁给200,100岁给300。我认为要倒过来,80岁给300,90岁给200,100岁给100。为什么呀?因为年龄越大花钱的机会越少。但是我们政府不是从需要来考虑,是从财政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80岁的人比较多,100岁的人比较少。养老服务也开始普及了,我们现在叫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时候我们老是搞不清什么叫做社区养老,什么叫做家庭养老,这个概念有点乱,这个可以值得单独讲一次。病有所医:公共卫生政策、医疗服务政策、医疗保险政策、医疗救助政策。学有所教:义务教育政策、教育津贴政策、教育救助政策。现在大体上可以做到没有因为经济的原因而不能读书的情况。劳有所得:就业政策、失业政策、最低工资政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劳有所得本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原则,我出卖我的劳动力换取工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那就没有市场经济了。我们人在不能劳动的时候也要有所得,这才是政府的责任。劳有所得是雇主的责任,是市场的责任。我们过去老讲劳有所得,这就给雇主一个错觉。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为什么我们一些企业老是欠薪,原来是我们企业老板对我们政策深有研究,认为劳有所得是政府的责任,所以,你给我干活不给你工资。其实真正要强调的是,要么是老有所值,就是说我的工资不要太低,不要压低工资,美国都有这样的政策,叫做Making Work Pay,就是劳有所得。工资太低的话要么就是加工资,要么就是减税收,让我们做工作的人能够有实质性的收入。其他是不劳而有所得,一个人不劳动的时候很多,年幼的时候不能劳动,失业的时候不能劳动,生病的时候不能劳动,工伤的时候不能劳动,年老的时候不能劳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有所得,那就是一个关注民生的社会,关注民生的政策。所以,劳有所得不是政府的责任,不劳有所得这才是政府的责任。住有所居:公共(社会)住房政策、住房保障政策、住房(租金)津贴政策、置业贷款政策、住房公积金政策。住有所居过去我们有一个失误,最早是政府大包大揽,为全体城镇户口的人提供居住,后面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以为有了市场政府就不用管住房了。我们广东离香港这么近,为什么就看不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其实有很大的住房责任。是不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80年代初、70年代末学香港的时候,我们只学到了人家市场经济怎么赚钱,没有学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到了前几年房价太高,老百姓怨言太大,我们政府才想起来要去香港、新加坡考察人家的公共住房。香港那么高度市场化,高度自由的经济体,政府承担了差不多一半人口的住房责任。而且承担了全体市民的医疗责任,我们都没有学到。这是我们的说法,是要讲民生政策。我建议我们更多的去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政策,这样对我们社会建设帮助更大。我们是这么来提社会政策的,我们的社会政策就是推动社会建设的政策。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这个词也是非常中国的概念,跟民生是一样的。最早也是孙中山先生提出这个概念,当时的含义跟现在是不一样的。孙中山先生当年致力于推动民主,推动民权。但是民国建立之后,他发现老百姓缺乏行使民权的能力。所以,针对这个情况他就提出来要搞社会建设,通过社会建设来教国民行民权。当然,我们今天讲社会建设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讲社会建设是要更好的来解决我们的社会问题,完善我们的社会结构,促进我们的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建设我们要弄清楚的话,一定要理解什么是社会,在我们今天的理解当中,社会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跟国家,跟市场相对应的一个主体,这个叫社会。比如说我们过去只有国家,没有市场没有社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先释放出市场,然后再从国家释放出社会。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讲社会建设主要是要壮大社会,用学术的概念就是要发展公民社会。社会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相对应的,作为一个领域的社会。那么,这个领域的社会主是要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福利。偏向于主体的社会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公民社会,以制衡国家。另外一方面,要发展能动社会,要制衡市场,不要让市场开发,也不要让国家开发。如果有国家、市场、社会三足均衡鼎立的话,那这个社会就会比较平和。那作为一个领域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社会建设,我觉得社会政策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解路径,那就是要关注人本需要。从社会政策学的视野看,社会建设就是提升人民福祉,也就是改善民生,实现美好生活的政府行为。这些政府行为具体包括: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护制度,全面提供社会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有效保障人民的社会权利。从根本上讲,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美好生活。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社会建设的落脚点就是要更好地回应和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人民需要,提升人民福祉。所以,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一定要有清晰的社会政策理念。我们中国叫做财权集中,事权下放,提供社会服务的责任都在基层政府,县级政府、乡镇政府,其实对一个国家来讲,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或者是次中央政府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责任不在于创造收入,创造财富,我们现在把大部分精力弄去创造财富,政府真正的责任是为市场主体,为个人创造财富,创造条件,不是自己去创造财富,我们现在政府都弄错了,拼命自己去创造财富。所以,我们对中小企业,对微小企业都不关注,都是关注国有企业,关注的都是大项目。其实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社会、国家有清晰的分工,政府的本分是再分配社会财富。当你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创造了足够的条件,我们社会能够创造丰富的财富,我们政府就是去分配这些财富,让老百姓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政府说70%-80%的钱用于民生,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做到了真正的民生政府,履行了真正的政府责任,其实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在社会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把重建与完善中国社会政策体系作为一个战略性的任务目标。我们不仅要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还要完善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住房、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社会服务、康乐文化这一系列政策。只有完善社会政策体系,我们的社会建设才能得到均衡持续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建设就能够为我们还富于民打下基础。讲民生保障,讲民生改善,不是简单解决吃饱饭,穿暖衣的问题,在中国今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打造中产阶级队伍。我们今天中产阶级成长的空间很有限,环境很恶劣。我最近有一个观察,我发现现在知识分子都把子女送出国,我们的***把子女加配偶送出去。我们的企业家把子女、配偶加自己都送出国。为什么会这样子?知识分子、***、企业家其实都是我们中产阶级中的精英,他们为什么往外面跑呢?这就说明我们的环境不利于中产阶级成长。有一次我的领导去办签证回来跟我说,说今天早上去办签证,一到那里黑压压一群人我就担心今天办不了签证。结果上班时间一到,大门一打开,真正办签证的人没几个,都去办移民。办移民的排的队很长,办签证的队很短,他就很有感慨,觉得我们这个社会某些方面有点问题。什么叫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就是不为衣食住行操心,有时间可以去旅游,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听郎咸平讲美国中产阶级是受过良好教育,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有一定空闲时间,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和修养。这里面他把有空闲作为中产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我们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是外国人不是很尊重我们。为什么?因为我们太辛苦。中国奇迹也好,早一点成为东亚奇迹也好,在西方人看来,那都是流血流汗流出来的,得不到尊重。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听讲座,当然也是有点中产生活的表现。但是我觉得我做教授没什么空闲,人家说大学教授有两个假期,我说教授的假期全部都是假的。为什么?我们其实没有《劳动法》保护,也没有工作和生活区分的一个群体,这样很不健康。所以,我40多岁头发都白了,还有很多人英年早逝,都是因为我们工作、生活没有平衡。其实我们***也是很惨的,不要大家觉得我们***很腐败,无所事事,看看报纸,喝喝茶,不是这样的,其实***也是加班加点,但是他们更痛苦。我做教授辛苦还有学生尊重,做***老百姓不尊重。不仅不尊重你,可能还要恶搞你。据说现在你跟人家打架打不过的,只要说他是***,就有很多人给你帮忙。为什么说***很辛苦?因为我有很多学生是***,他们老要加班加点。我有一次问他们,我说今天星期六,你回去做一个一周的工作计划,你看看你下个礼拜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你做了什么,你想做什么,你该做什么,同你实际上做了什么做一个比较。同学们都说这个不能做,因为领导随时有指派的任务。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没有闲暇。所以,我们***当中很多人有抑郁症,有人跳楼。不要以为跳楼的人都是腐败,被双规的前兆,都是没有空闲,压力很大,真的很不健康。所以,我们要打造真的中产阶级,让我们***可以成为中产阶级的主力,我们的公众要对***有点体贴。我们中国现在工资很低,为什么工资低,就是***要加工资,我们老百姓老反对。一反对他就不能加工资。你想想看,***是政府雇的员工,政府是一个社会里面最大的雇主。如果一个最大的雇主不给他的雇员加工资,其他的企业老板会给他的员工加工资吗?一定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政府给***加工资,我们总工会就要站出来,企业要给我们工人加工资。工人加了工资,我们整个社会消费水平才能提高,经济才能可持续。不要一觉得***加工资就骂他,***其实有很多人工资是很低的。我的朋友在北京做司局长,他说真的,你不要以为我做了司局长有很多收入,他说我一个月的收入没有超过一万块。如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我们这个社会劳动报酬的收入才会增加。***不让他加工资,那他就要有“三公消费”。如果说那么辛苦,又那么低的工资,尤其是跟在私人部门的同学、朋友一比较,心里也很不平衡,***也是普通的工作人员,***跟政府本身还是有区别的。这是从发展中产阶级来讲,我们社会建设要成功,最大的成果就是中产阶级队伍壮大。中产阶级队伍壮大那就是富的人和穷的人都减少,那我们社会的结构就是一个橄榄型的结构,那就是一个稳定的结构,一个稳定的社会才能繁荣,才能有希望。最后,我们社会建设从长远来讲,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在我看来就是要打造“社会中国”。我们中国政治上很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上我们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上、法律上都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在社会的角度来讲,我们中国好象不统一,我甚至说好象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意义上的中国。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权利都是以户籍为基础的,我们的福利的安排都是地域分割的。还有我们一个大的行政区域化里面的市区的分割,别说中国,我们广州市也一样,广州市有不同的区,每个区的福利服务的安排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的阶段,我们是时候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的空间特点。我们今天讲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概念是不完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定要有空间层次。什么意义上的均等?是我们广州市越秀区的均等,还是广州市的均等,还是珠三角的均等,还是整个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的均等,还是全中国的均等。如果你不强调一个空间特性,不强调更高层次的均等,那实际上中国是更加不均等。所以,我们社会建设一定要从建设一个统一的“社会中国”的角度出发,就一定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公民身份。只要给予我们这个公民身份,我们就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今天为什么很多人老是埋怨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双轨制很不合理,其实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会因你的就业而有所差别。***肯定跟工人是不一样的,但是为什么人家的国家领域对社会保障、对社会福利没有那么多的怨言。就是因为在这些国家里面,每个人的福利除了跟就业挂钩之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跟公民身份挂钩。我们中国就缺这个,我们有的都是职业这一块的,你是农民新农村保险,你是城镇职工就是城镇职工保险,但是在农民和工人之间,在工人和***之间,我们应该还有一个共同身份,但是这个共同身份在我们社会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们社会保障就非常碎片。西方国家是有差距的,但是这个差距是在一个统一的公民身份基础之上的差距。也就是说,差距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因为你作为国民,作为公民,享受了一样的国民待遇。然后再基于你是工人、***,还是企业主,然后有一些差别,那么这种在平等基础上的差别就能够被接受。所以,我们社会建设最终是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社会公民身份,打破我们目前这种基于行政区域化、基于户籍而导致的身份差异,这是我们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仅供学术参考)来源: 南方网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