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之战,熊廷弼的失败
我的图书馆
广宁之战,熊廷弼的失败
广宁之战,熊廷弼的失败 泪痕春雨 我们常说,熊廷弼是第一流的统帅。问题是,熊廷弼有什么资格,得到这种荣誉呢? 第一、熊廷弼曾指挥过一场,值得称道的战役吗?没有! 第二、在整个广宁之战中,熊廷弼曾有出色的表现吗?没有! 既然如此,所谓熊廷弼是第一流的统帅,又是从何说起呢?显然只能是源于政治宣传了。 如果熊廷弼真是第一流的统帅。当听到满清进犯的消息,肯定会在第一时刻,赶赴广宁城。 熊廷弼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因为,熊廷弼知道,自己现在赶赴广宁,就等于替王化贞擦屁股去了。换而言之,王化贞一直瞎折腾,现在终于弄出事来了,就算自己过去,也可能于事无补,最后再让王化贞倒打一耙,所有的责任,有可能就会推到自己头上。 所以,熊廷弼自然不会跑到广宁城去。相反,他一直在看着王化贞的笑话。总而言之,你不是很有本事吗?现在继续表演啊!更让人拿着令箭催促王化贞出战。 后金围攻西平时,熊廷弼已在右屯,闻讯,立即发令箭督王化贞援西平,还说:“你平时说的大话都哪里去了?”他只好令刘渠尽撤镇武兵前去解围。(见孙从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而且,帝国政府在宣判熊、王二人的罪行时,也是如此说的。 四月七日,宣判了对熊、王的处理。这里,不妨将此宣判书原文抄录如下:、、、、守备之计,等闲置之,虏骑一来,错愕不知所出。飞檄催战,盖曰:胜可以成吾之名,败亦可以验吾之言也。不知封疆大臣破坏封疆,国有定律,百口何辞!廷弼试扪心一思:比之杨镐更多一逃,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若厚诛化贞,而廷弼少及于宽政,不惟无以服天下万世之心,恐无以服杨镐、袁应泰之心矣。宜用重典,以警将来。(摘自《明清战争史略》) 其实,每当看到这个情节,我都怀疑,这是王化贞等人推卸责任的说法;就算政府最初宣判熊廷弼时(这是天启二年时的宣判书,而当时东林党还是众正盈朝),也是这样说的。但是它的真实性,我依然表示怀疑。因为,别的事都不用说,就这一条罪名坐实了,***毙熊廷弼十回,也不冤枉他。 举报|回复楼主:泪痕春雨时间:0:52:12敌人率军进攻;熊廷弼作为关外最高指挥官(虽然被王化贞架空了),竟然在关键时候,跳出来瞎指挥,谁当皇帝,也肯定想***毙他十回。因为,你个王八旦,你还叫人呢? 你说,熊廷弼认为王化贞应该出战吗?肯定是不应该的。既然熊廷弼认为王化贞不应出战,为什么还派人拿令箭催促王化贞出战呢?就因为王化贞平常天天说大话,天天排挤他,所以在这种关键时候,他就拿令箭催王化贞出战。这叫什么事? 我敢说,一个统帅敢这样指挥军队,放到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毙他十回,也不冤枉他。因为,就算你与王化贞有天大的意见,就算你受了天大的不公,你也不能这样做事啊? 你这样逼着王化贞在不该出战的时候出战,会让多少无辜的将士白白牺牲?会对整个辽西造成多大的损失?作为前敌统帅,这样毫不负责任的指挥军队,你说***毙他十回,冤枉他吗? 所以,就我理解,熊廷弼拿令箭催王化贞出战,并不是太可信的。因为,仅此一条罪状坐实了,就地***决他,都是轻的。 但是,不论我们怎么说,在满清进犯辽西时,熊廷弼没有采取过任何积极的措施,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相反,熊廷弼处处显现出拿军国大事质气的样子。 熊廷弼退守山海关,肯定是受制于客观背景的。从某种意义上,不论熊廷弼当时怎样努力,也无法守住广宁了。虽然熊廷弼这样选择,会增加满清攻取广宁的难度。而且把宁锦当成一块缓冲区的选择,也未必真的有多么错误,至少应不应该收构建宁锦防线,在明帝国一直存在争议。 但是,在战争爆发两三天后,熊廷弼还沉溺于与王化贞的私人矛盾中不能自拔,这就是绝不应该犯的错误了。 就我理解,熊廷弼起码应该表现出一些比较高的姿态。比如,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抛开私人的矛盾,愿意与王化贞同舟共渡。但是,熊廷弼显然没有做到。如果熊廷弼能够作到这一点,大家也许就不会把矛头都指向他了。 更主要的是,熊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他身为辽西最高指挥官,不论因为什么原因,只要辽西出了大事,他也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但是,熊在失守后,开口闭口自己没有责任,一切就是王化贞的错。谁处于皇帝的位置,看到熊廷弼这种表现,也会非常痛恨的。因为,这更容易让皇帝感觉,熊廷弼就是在这种心态下,本来可以帮助王化贞,就是不不帮助王化贞。 小皇帝一心要杀熊廷弼,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王化贞失职,是因为他无能;熊廷弼失职,则是因为他拿军国大事当儿戏。同样是失职,熊廷弼的性质更为恶劣。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官员因为玩忽职守,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官员玩忽职守,是因为他无能;另一个官员玩忽职守,是因为他与同事质气,所以故意放任事态扩大。你说,他们谁的罪更大?显然是后者! 满清于20日就已渡过辽河。22日王化贞从广宁城中稀里糊涂逃走。因为,当时的王化贞,连满清一兵一卒也没有看到;因为,直到24四日,努尔哈赤才率军开赴广宁。王化贞快到锦州时,遇到了熊廷弼。 现在的问题是,在过去的三四天时间里,熊廷弼干过些什么?好像什么也没有干过。至少,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熊廷弼在此期间,曾做出什么有意义的部署。 你说,这真是个一流统帅应有的表现?因为,随便叫一个统帅处于熊廷弼的位置上,当时也不会比他差到哪里去。因为,不就是坐在那里傻等着吗?谁不会呢? 因为,熊廷弼过去的三四天时间里,什么有意义的部署也没有做过。所以,当王化贞哭丧着脸向他寻求帮助时。熊廷弼只告诉他一种最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总而言之,咱们现在就全面放弃辽西。 问题是,熊廷弼与王化贞相遇时,满清大军还没有到广宁呢。因为,熊廷弼与王化贞相遇时,最多也就是23日,当时的满清还在辽河西岸的西平;努尔哈赤直到24日才到的广宁。 此时的努尔哈赤,恐怕也不会想到,整个辽西的明军,竟然已全面崩溃了。 大多数人认为熊廷弼该死,主要原因就是。 在满清渡过辽河时,熊廷弼应该及时赶赴广宁;如果是那样,就有可能守住广宁。但是,熊廷弼一直没有去广宁。 更主要的是,就算熊廷弼认为广宁无法守住,在过去的三四天时间里,他也可以选择一些保守的方案,尽可能的避免损失无限扩大。但是,熊庭弼却是什么事也没有做。相反,在三四天后遇到王化贞,直接告诉王化贞,辽西已无救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彻底放弃辽西。于是,明帝国军队不战退出400里,一口气退到了山海关。 在整个战争期间,王化贞固然是连敌人的影子也没有看到;熊廷弼同样是连敌人的影子也没有看到过。但是,就在这种背景下,两个人就稀里糊涂的放弃了整个辽西地区。 最让皇帝生气的事还在于,熊廷弼在整个期间,什么事也没有干过。及时到前方指挥战争,熊廷弼没有去做;在后方抓紧时间做一些补救性的措施,熊廷弼依然也没有做。战争进了三四天,熊廷弼连敌人的影子也没有看到,就率人不战而退400里,并打着焦土抗战的旗号,把沿途的物资毁之殆尽。 许多人常常喜欢说,宁锦是什么战略要地。更喜欢说什么,如果宁远一失,明帝国就会如何如之何。对此,我一直是深表怀疑的。 事实上,如果宁锦(或是宁远)真有人们所说的这样重要。皇帝***毙熊廷弼十回,也不冤枉他。因为,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地,熊廷弼竟然没有做任何努力,就把它放弃了。 虽然宁锦并不是传说中的战略要地,但是,熊廷弼在战争开始三四天后,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见过,就率军放弃了整个辽西,就军率不战而退400里,也是让皇帝难以接受。 更神的事还在于,26日熊廷弼就已率人逃到了山海关。 兵民陆续至山海关,守关将吏唯恐有后金“奸细”混入,“闭关不纳者三日”。二十六日,熊廷弼抵关,说明情况后,才将他们放入关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7。(摘自《明清战争史略》) 努尔哈赤呢?当时还在广宁城,大吃大喝着呢!还没有离开广宁城。广宁城距山海关有多远呢?足足有五六百里! 努尔哈赤为得到广宁而允许八旗将士休整十天,打算继续向西进兵。大军行至中左所(辽宁锦县县境),距广宁城有百余里,沿途所见,满目荒凉,人烟断绝,途经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等镇,几无所得,就返回了锦州。《满文老档?太祖朝》,卷35。(摘自《明清战争史略》) 其实,终熊廷弼一生,恐怕也没有真正指挥过战争;就是广宁之战,也是连敌人的面都没有见,就率人仓惶撤退400里,把整个辽西拱手让给了敌人。 面对这种战果,我实在奇怪,怎么会有人相信,熊廷弼是第一流的统帅呢?当然了,我们可以把熊廷弼的失败,归于各种客观原因,但是,如果一个统帅,一生就打过一场仗,而且还是这样一场惨败的仗,也实在没有资格称之为优秀的统帅吧! 诚然,熊廷弼的失败是众多原因造成的。但是,以熊廷弼在广宁之战时的表现,也实在没有任何可以圈点的地方。 有人喜欢说,如果没有熊廷弼,明军就无法顺利撤回山海关了。其实呢,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忘了,当明军集体退回山海关时,满清还在广宁城中大吃二喝的呢。 26日熊廷廷已退到山海关。而怒尔哈赤呢?直到七八天后,才开始试图进攻明军的。而当时的明军,早已到了山海关。 关键是,你说宁锦是一块什么地方? 如果真是传说中的战略要地,熊廷弼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幸好,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宁锦绝非战略要地。兵部尚书王在晋就旗帜鲜明的认为,明帝国应该退守山海关。换而言之,熊廷弼不战放弃宁锦,并非什么不可理喻的行为。 努尔哈赤追到锦州,一看熊廷弼早已把宁锦地区破坏殆尽了。努尔哈赤一看,当时就选择了无奈的退兵。因为,从锦州到山海关,足足有400里的路。越过400里已被破坏殆尽的宁锦地区,去攻打山海关,估计是不现实的。 其实,后来高第接替孙承宗,让明帝国收缩防线,全面退守山海关,也是基于类似的考虑。因为,把宁锦地区变成一片缓冲区,就足以阻止努尔哈赤进攻。当然了,后来的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那就是袁崇焕抗命死守宁远。 其实,当我们嘲笑高第胆怯时,为什么不说高第是在重复熊廷弼的战略? 因为,我们许多人在分析辽东危局时,常常连看一眼地图的习惯也没有,所以总是喜欢闭着眼睛说宁锦是战略要地。
& 上面是辽东地图。本来我没有贴地图的习惯。但是,因为相关内容,也许对许多人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把地图贴了出来;毕竟看着地图,许多内容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 整个辽东地区,以三岔河(此段为太子河、浑河、辽河“合流于此”,故称三岔河)为界,又分为狭意上的辽东、辽西两部分。它的分界线,我用红线标了出来。 很显然,右边那片广阔的地方是狭意上的辽东,辽、沈失守后,就一直被满清控制着;左边那片比较狭小的地方,就是辽西;这块地方在熊廷弼撤回辽东后,就成了明、清之间的巨大的缓冲区。 在熊廷弼入关后,满清占据了辽西。但是,基于政治、军事、经济的考虑,满清却没有占领辽西的打算。 天命八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全部运完广宁的战利品,放火焚城,“尽成灰烬”《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努尔哈赤下令撤离广宁、义州等城,守军全部返回辽阳。(摘自《明清战争史略》) 从这层意义上,明帝国收复宁锦,也就是收复了一块满清没有占据的地区;更主要的是,明帝国的收复行动,到达锦州一线就停止(相关地区,我用深颜色标了出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宁锦地区),虽然看到明军收复宁锦地区,满清很快就彻底退回了辽东,但是明帝国的收复行动,终于还是不敢再向前走了。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才是真正的战略要地,换而言之,明帝国如果敢再向推进行,肯定会引来满清无休无止的进攻,所以无论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都不敢向前推进了。 满清不愿意占据广宁城为中心的地区,主要原因是因为满清嫡系人马有限,所以在辽东未巩固之前,绝不敢四处分兵占据太广阔的地方;而且在朝鲜、蒙古并没有臣服的背景,也不敢四处分兵占据太广阔的地方。 明帝国不愿意占据广宁城为中心的地区,主要原因却是,这才是真真正的战略要地。换而言之,只要明帝国把广宁城占据了,那满清西征蒙古时,就会受到巨大的威胁,甚至而言,满清从其它长城关口进入长城,也会受到阻碍。这种地方,自然没有一个明帝国统帅敢占据,因为满清虽然放弃了相关的地区,但是绝不会容忍明帝国占据相关的地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广宁之战持续了多久:()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抚顺清河战役
B、萨尔浒决战
C、广宁之役
D、宁远之战
A、休整军队
B、等待救援
C、等候内应
D、满足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