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的舞团叫 《 丿灬浮夸虚若梦...

***提出的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迄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理论上坚持与发展、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的同时,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以找到一条确保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前进道路。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才能长期执政,直至最终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

纪念***诞辰125周年暨《***:忧患百姓忧患党》、《***读书生活十二讲》、《***晚年读书研究札记》出版座谈会现场。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中国网9月29日讯(记者 张艳玲)纪念***诞辰125周年暨《***:忧患百姓忧患党》、《***读书生活十二讲》、《***晚年读书研究札记》出版座谈会29日在北京举行。

该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主办的。

《***:忧患百姓忧患党》一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表示,***忧患百姓,他担心最广大百姓重受解放前殖民地半殖民地灾难深重之苦;***忧患党,他担心党内极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心一意为谋取一己私利,使得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而被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抛弃,其最终结果是亡党亡国。

***的一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他博览群书、勤奋刻苦、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读书生活十二讲》一书作者徐中远曾担任***的图书管理员十年之久,谙熟***的阅读情况。他在本书中从十二个方面收集了***读书时的经历、趣闻、习惯、爱好和启示,介绍了***读马列著作、古典小说、唐诗宋词、鲁迅著作、二十四史等情况。

***读书的四点启示:读书要明白为什么要读书,读书要“挤”和“钻”,读书要联系实际,不动笔墨不看书。这些对现在年轻人读书也有启发意义。

中国社科院当代研究所副所长武力从经济史角度客观而公正地评价***。他认为,***通过民主革命让中国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和贫困陷阱;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独立的工业体系。

***身边的原工作人员吴连登表示,***的一生勤奋、勤政、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他无私利,心中唯有人民的利益。他希望中国尽快强起来、富起来,让人民尽快过上好生活。

李慎明:***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相关思考——纪念中国***成立90周年

本文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和***相关讲话精神为依据,梳理***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实践,对***晚年的探索与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对我们现在的工作特别是确保实现***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有所启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可能是一个难以讲清的大题目。因此,探讨这一问题,一是需要用一定的篇幅,二是有时也须引用一些必要的文献,三是笔者只能从自己所接触到的有限材料进行梳理和认识。

一、“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与“***晚年探索中的失误”概念的提出

“***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这一概念,主要反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但同时也包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保持党和军队、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之所以只提***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而没有把军队单列出来,是因为广义上的政权概念,已经包括了军队。至于***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这一概念提法本身是否完全科学准确,当然还可以探讨,但这一战略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决议》在“***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思想”部分中明确指出“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同志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这个表述实质就是***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梳理***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实践,也应遵照《决议》和***相关讲话精神,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晚年探索中的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本文提出“***‘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晚年探索中的失误”这一概念,就是根据《决议》和***相关讲话精神进行的提炼,是经过多次推敲确立的。其中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这一提法源自《决议》。《决议》中说:

【“在我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这一提法源自1981年6月22日***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期间的讲话。***说:

【“要举***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同志的功过是非” 。

“***晚年探索中的失误”这一提法的依据来自1980年8月21、23日***在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的谈话。***说:

“搞‘文化大革命’,就***本身的愿望来说,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
“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 。

***这一论述十分重要,这就坚定地划清了与苏共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全盘否定斯大林进而逐渐脱离、背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界限。***“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 ,但“从本身的愿望来说,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这也就是说,这一严重错误是在探索确保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中的失误,同时也可以说是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经过多次曲折,最终实现的第一次成功的结合。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第二次探索中,***带领我们党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也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但这个失误毕竟是探索中的失误。因此,本文提出“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晚年探索中的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一概念,是符合《决议》和***相关讲话精神的。其中的“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其中的“恰如其分”是指具体运用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评价“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晚年探索中的失误。这两个词并不是同义语的重复。

什么是***“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决议》明确指出:

“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同志发动和领导的。他的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这实质上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以后还要进行多次。这些论点主要地出现在作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和党的九大的政治报告中,并曾被概括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从而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一语有了特定的含义。”

 可以说,***“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就是我们党《决议》中所说的有特定含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我们党是如何给“文化大革命”定性的呢?《决议》指出: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
“‘文化大革命’被说成是同修正主义路线或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这个说法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并且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了是非”;
“上述的是非混淆必然导致敌我的混淆。”
“‘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 。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在我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十分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有此定性,我们党才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才有此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呢?1976年6月13日,病重的***对华国锋等四位守护在自己身边的政治局委员交代后事时说: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在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从一定意义上讲,***把对自己一生的评价简化为“两件事”,是有一定道理的。“两件事”中的第一件,从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讲,完全可以“定论”。至于“两件事”中的第二件,绝大部分同志依然拥护和维护《决议》精神;但毋庸讳言,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看法,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会延续不少年月,甚至也可以说,直到阶级的完全消亡。

《决议》在给“文化大革命”定性的同时还指出:

【“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同志负有主要责任。但是,***同志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同志是经常注意要克服我们党内和国家生活中存在着的缺点的,但他晚年对许多问题不仅没有能够加以正确的分析,而且在‘文化大革命’中混淆了是非和敌我。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

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关于文化大革命,也应该科学地历史地来看。***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至于在实际过程中发生的缺点、错误,适当的时候作为经验教训总结一下,这对统一全党的认识,是需要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作出科学的评价,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得更好。”

《决议》的作出,距今已整整30年。对***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有着种种评说。这些年来,国际国内的实践充分说明,当年***和我们党的《决议》对***发动“文化大革命”动机的评价是完全正确。此后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党中央和***当年正确评价***的功过是非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试想,若是当年我们党像赫鲁晓夫评价斯大林一样对待***,很难想象今日之中国,会是什么局面。实践也已经证明,那些关于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所谓“个人权力之争”甚至“个人品质问题”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据笔者所知,当年有此误解的同志中,现在有不少人已完全转变了自己的看法。

维护《决议》对***历史地位和***思想的科学、准确、正确的评价,要反对两种倾向,这就是《决议》中指出的:

【“因为***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

 上述两种态度,都不是***所说的“实事求是”和“恰如其分”。

在纪念中国***成立90周年之际,重温***上述讲话,梳理***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实践,对***晚年的探索与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把***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这一科学论断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严格区别开来;把***晚年探索和思考当中的正确成分与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严格区别开来,从而牢牢记取“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进一步科学、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高举***思想的伟大旗帜,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

近些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的持续深入,使笔者更加感到理论的重要。但坚持和发展正确理论的前提,是正确对待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上只有一门科学,这就是历史科学。近些年,笔者又重温了党史,更加感到我们党特别是***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在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基本完成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以及从这时开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同时,也对1957年反右斗争直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党特别是***同志所犯错误进行了相关思考。思考中,总有这样一个问题盘桓在自己的脑际:在一个相当长的党的各个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总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他的功绩为何像一座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我们面前?而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他的种种错误为何突然涌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呢?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实践中来。近些年笔者在想,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能不能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呢?或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呢?同样不是,人的错误思想的来源也只能是社会实践。只不过,正确思想是对社会实践正确的反映,错误思想则是对社会实践的错误反映。

如果说,***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同样是来自社会实践的话,那么,其肇端发始于何时何由?探寻此思想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轨迹,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时代的变迁和***的心路历程。

***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而且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他十分注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渐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在建党、建军和建政的过程中,他一直高度重视保持党、军队和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深刻论述党、军队和政权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并为此始终不断进行着认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从而形成了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这为指导我们党、军队和国家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一定意义上讲,***关于保持党和军队鲜明无产阶级性质战略思想探索的端倪显现于1927年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三湾改编”。那时除了整编部队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把党组织建立在连上,确立了“党指挥***”的原则;并在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雇佣关系;并初步酝酿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标志着***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三湾改编”的三项重要内容之一——实行民主主义,不仅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同时也可以说是丰富了党内民主和保持党的性质永不变色的思想。

***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思考同时也显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之时。当时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利用职权贪污打土豪所得财物,偷盖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管理科公章,伪造通行证私自贩运物资到白区出售,谋取私利。他为了谋妇夺妻掠取钱财,秘密杀害干部和红军军医。事发后,查办案件遇到一定阻力。***力主严惩,并指示说:“腐败不清除,苏维埃旗帜就打不下去,***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1932年5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二审判决:“把谢步升处以***决,在3点钟的时间内执行,并没收谢步升个人的一切财产。”这是红都瑞金打响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1933年,***签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和训令》明确指出,如发现苏维埃工作人员中有贪污腐化,民众应立即揭发,苏维埃政府应立即惩办,绝不姑息。

***关于如何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思考进一步显现于延安时期。黄克功,192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团长、旅长。1937年9月,在延安因逼婚未遂***杀了陕公女学生刘茜。***致信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员,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 这对当时全党、全军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1944年3月,***阅读了描述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永昌演义》。他关注这位英雄人物,但让他更加关注的是李自成由胜利转为失败的历史教训。1944年,郭沫若应约撰写并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纪念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的《甲申三百年祭》,记述了李自成所率起义部队进京后,因骄傲、腐败导致最终失败的过程和原因。***当即指示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并在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1944年4月,***在《学习和时局》报告中说:“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944年11月21日,在***六届七中全会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期间,***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关于如何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考更直接地表现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7月初。当时***会见到延安参加国共商谈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时任国民参政员的黄炎培。黄炎培通过在西北黄土高原窑洞里与一群生活俭朴但又充满生机的***人的短暂接触,深信这些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全国执政,但他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忧虑。他说: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
“***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对民主的概念曾有过多次明确阐发。1939年11月,他《在边区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说:到底什么是民主?民主,讲俗话就是老百姓能起来说话、活动、想办法。1944年6月12日,***又指出:

【“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

 笔者认为,这就是***所说的民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通俗表达。***关于人人起来负责的思想,实质上是党在夺取政权前特别是在执政后永远保持党的根本性质、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从而跳出人亡政息历史周期率的根本途径,实质上这也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绝大多数人起来自己为自己负责,从而实现自己为自己当家作主;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则是绝大多数人通过选举把权力让渡给极少数“精英”,让他们为绝大多数人负责和当家作主。前者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后者的本质是资本当家作主。民主的名字相同,但其实质的不同却泾渭分明。但是,在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民主中,如何才能唤起人人都有起来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才能建立保证让人人起来负责的机制与制度,防止党永不变质呢?1948年,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也指出:

【“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 

这说明,这不仅是***当时的思考,也是党内许多领导人的共同思考。

这充分说明,在延安时期,以***为核心的中国***人不断对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思想政治领域,***在建立新中国后所做的所有事情包括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确保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党和政权不被腐蚀、不改变颜色的问题,这不但是***晚年思考并力图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今天我们当代中国***人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晚年念念不忘“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内部”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与***晚年的思考在本质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

可以说,与黄炎培谈话之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课题始终萦绕在***心头。***与黄炎培谈话一个多月后,日本即无条件投降。1946年6月,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拉开大幕。三年解放战争中,***几乎全力指挥战争,但他十分强调党“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 。1948年1月,解放战争已经胜利在望,为了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为中央军事委员会起草对党内的指示《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要求人民军队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民主,并明确指示:“应当使士兵群众对于干部中的坏分子有揭发其错误和罪恶的权利。应当相信,士兵对于一切好的和较好的干部是不会不加爱护的。” 军队内部开展的三大民主运动为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起到了根本保障作用。

在三大战役顺利结束后的1949年3月5日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深知,建立新中国已指日可待了。如何跳出周期率这一重大课题可能又涌上***的脑海。他在会上警示全党:

【“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不曾被拿***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他在七届二中全会总结中还指出:

【“如果国家,主要的就是人民解放军和我们的党腐化下去,无产阶级不能掌握住这个国家政权,那还是有问题的。”

1949年3月23日上午,***率***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进北平。临行前,他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途中,他又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时间没过一年,即1950年2月27日,***访苏回国来到哈尔滨,这也可以算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国内视察。在哈尔滨吃第一顿饭时,即发现招待的十分丰盛。他当即提出严肃的批评,为省委题词:“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 。2月28日,他到了沈阳,当地饭菜安排的比哈尔滨还好。上述两餐他都因同时从苏联返回的胡志明在场而只是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而没有“罢餐”。在沈阳这顿晚餐他只用了半个多小时。饭后,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你们一层一层仿效下去,这么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你们应重温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3月1日,***在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重点讲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他严肃批评并愤愤地说:“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二中全会刚刚开完,就忘了。我们还要继续贯彻二中全会的精神。”

尽管如此,***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担心很快被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国家机关中部分工作人员的腐败现象便频频出现。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疾呼:贪污行为已毁坏了一批干部,并染坏了很多干部。贪污蜕化已成为主要危险! 1951年11月1日,东北局书记高岗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沈阳市仅在部分单位中就揭发出3629人有贪污行为。1951年11月29日,华北局向中央报告了河北省揭发出的刘青山、张子善二人在任***天津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期间贪污的严重犯罪事实。***看了这些报告,十分忧虑,他甚至用一股“贪污浪费的狂澜” 形容此现象。12月1日,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在审改此《决定》时,特地加写了一段话:

【“自从我们占领城市两年至三年以来,严重的贪污案件不断发生,证明一九四九年春季党的二中全会严重地指出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的必然性和为防止及克服此种巨大危险的必要性,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是全党动员切实执行这项决议的紧要时机了。再不切实执行这项决议,我们就会犯大错误。” 

随着“三反”深入,发现党内贪污分子大多与不法资本家有关。如,天津不法商人马玉恒一人腐蚀干部170人,其中团、师、军干部达25人。1952年1月26日,中央又作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 的指示》。“三反”、“五反”斗争从1951年底开始至1952年10月结束,取得了重大成果。全国县以上机关查出贪污1000元以上的共10万余人,包括杀了刘青山、张子善等42人。据中纪委截至1952年7月的统计,参加运动的有摘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0期。

  • 《青春旅社》是由东方卫视推出的节目,11位明星和素人嘉宾分为两组分别经营两家青春旅社,接待来自***的游客,你有清茶,我有故事,共品人生五味。

说在前: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电影完整基于"丹麦女孩"的小说改编而成,并非真实事件.而本文为三月份影片制作期间,笔者搜集到的关于人物原型的真实故事,评星为当时的期待值(必须评分才能够发布,现在已不可更改).内容并无关于电影本身的评价.真实的故事即使放在现代,也仍充满着离奇和边缘的色彩,是大部分人无法接受的.电影版本中出现了许多妥协. 上个月,小雀斑Eddie Redmayne荣膺87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后,进展缓慢的<丹麦女孩>电影计划终于被提上日程,而主角就是这位新晋影帝.这是

没有梦想的懒人 评价:5颗星

这对艺术家相识于学生时期,后来于1904年成婚,婚后一起工作,共同办展,感情颇为甜蜜,然而,这段感情在不久之后,很快就成为了在当时的主流社会中极富争议的话题.一次格尔达的模特缺席,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替代.于是,Gerda想了一个主意,她央求自己的丈夫Einar穿上***.衬裙与高跟鞋来当她的画作模特.Einar一开始还是有点抵触的.但模特一做就是几年,让Einar渐渐开始习惯,并从心底里开始觉得扮作女人.骚首弄姿是一件很舒服惬意的事情,他开始主动起来.这次意外令艾纳多出一个女性人格"莉莉&quo

小亚亚。 评价:5颗星

这部电影是根据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艾纳尔·韦格纳真实的故事改编的,虽然对男扮女的事件习以为常,同性恋,双性恋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但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很新颖独特的电影题材,也是一个完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再加上由奥斯卡最佳导演汤姆·霍珀的倾心打造,新晋奥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逆天的演绎让我对这部电影更是期待. 电影的开头讲述了一对很恩爱的夫妻,她们幸福甜蜜,一起并肩画作,过了七年之痒,他们还能爱得让人如此羡慕.她们一起参加了各种聚会,眼里眉目都是对对方浓浓的爱

阿芙乐尔 评价:5颗星

出乎意料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更深刻的不是女主而是女配 谁说The Danish Girl 只能指女主 没有Gerda lily甚至不会穿上女装 脆弱善良如普通女孩 她也乞求过"give my husband back" 即使lily与其他男子纠缠 她未曾接受hans 这才是爱 我敬仰的那种. 给五星 是希望电影能影响到更多的人 lily被各种医生视为"同性恋""精神分裂症"是很绝望的 可以反观现实 当今多少人高抬LGBTQ大旗 却看不起或误解TRA

人类的创世传说里,有一个小岛的传说是这么写的,神在造人时,让婴儿自己选择性别,然后神给ta性别. 可万一,神打了个盹,偷了个懒,花了个眼,给错了呢? 又或者,本来就没有性别之分.在原始时代,简单的人类用最简单的方式,划分出了生理构造不同的人类,并加以"男女"用来区分,然而这种落后的性别划分不管从心理学,社会学还是任何角度来看,都太简单了.简单到完全忽略了基因,性格及其自我认知.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要坚持这种愚蠢的性别划分吗? 在看电影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痛.心痛妻子和丈夫的永别,

白色的福特汽车在小区里扬起一阵风,你走,带着黑色皮箱,留下雪白的纸和脐橙. 北京的阳光虚幻般美好,我按下了play 键. 丹麦女孩. 是的,风云变幻的丛林,还有你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我知道,那种美,容易致命.然而,更加致命的东西,叫做偏见. 最初,我们接触到的讯息,分为黑白,极为明晰.但是,随着成长,似乎有些经验变成了套索,它禁锢我们的思想,扭曲我们的动机,甚至,试图指手画脚去篡改或评判他人的人生. 这,的确过分了. 我想1933年的<man to woman>,在当时那个时代,不啻为一枚深水炸

花痴袭人 评价:5颗星

导语:一部奥斯卡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强强联手的"冲奥"力作:一部集结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演员的LGBT影片:一部讲述跨性别艺术家另类人生的传记电影--本期<麦田电影院>将带你走进上世界20年代的丹麦,观览北欧的自然风貌,感受油画般的唯美镜头,聆听扣人心弦的配乐,看<国王的演讲>导

Lily一直在,若没有戈尔达男人般的性格,她或许也不会在艾纳身体里睡那么久.     抽走心跳永远比无法忠于灵魂温和得多.     或许每个人本都是分裂的,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自私到只爱自己,爱别人也是因为能愉悦身心,还是爱自己.     Lily不像我们这般自私-容许自己安逸地不去挖掘另一个自己.     我这般不自知地苟且偷生,Lily这般真诚地追随造就她灵魂的每一丝空气-

蓝莓柠檬水果茶 评价:4颗星

我知道这部电影属于LGBT题材,但是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喜欢上了艾纳和格尔达的配对.我在看它之前没有看过剧情简介,也没有阅读过任何形式的剧透.所以随着剧情地慢慢展开,我渐渐开始怀疑,格尔达到底是不是个les.我一度以为她是,我以为她会爱上莉莉.但是等整个故事讲完,等莉莉闭上眼睛的时候,我才明白,格尔达爱的一直都是艾纳.她乞求莉莉将艾纳还给她,又因为艾纳的消沉最终还是选择了让他变成莉莉.艾纳和莉莉此生最高兴的那一刻,却是格尔达最难过的时候.她无法放弃艾纳,即便她知道属于艾纳的那一部分正在被莉莉蚕食.但

首先,服化道到摄影,不用说,都是精致到教科书级别的,奥斯卡必须有.审美上很享受,个人觉得比<卡罗尔>都要美,都要耐看.特别是女主Alicia,被拍出了古典美的极致境界,非常迷.而在剧作层面,主要是以人物的内在变化推动剧情发展,正是导演汤姆霍珀最擅长的,起承转合自有韵律,即便对变性人本身略有心理障碍的人也能轻易代入.(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小雀斑的表演,这毋庸置疑吧!)在我看来Einar和Gerda之间的情感异常真实且强烈,从情感束缚到后来的互相伤害,直至两人都遍体鳞伤了还在互相打气,只因抑制不了自

ダメ人間 评价:3颗星

Einar Wegener,上世纪30年代知名画家,性别认知障碍者,首个接受变性手术者,老婆Gerda也是画家,还对老公延展出来的女性人格有百合倾向.这么一大堆好素材,摆谁哪里能出不来效果,也就是想不明白,究竟是要多不走心才能漆成这种款式的花瓶子.<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导演Tom Hooper这次交出的奥斯卡命题作文并没有打动人,充其量只能说是四平八稳,毫无惊喜.是,画面是很美,小雀斑也很美,然后呢?通篇浮光掠影,人物却充斥着与我无关的浅白.电影并不是靠着丹麦好老婆面对困难不

电影的剧本是最大的槽点,比如缺乏对夫妻相识相爱的交待.对Lili变性的心路历程没有渐进式的铺垫,甚至,有意回避了男女主人公心理阴暗的一面,以及当时社会习俗对变性人的疯狂抵制,所有这些让Lili的性格无法很立体的展现出来.相反,艾西莉亚·维坎德在电影中的表演内敛而细腻,演技婉转而不夺惊雷,这种了无痕迹的表演才是最体现演员功底的地方.

Wegener.埃纳尔和格尔达是一对甜蜜恩爱的画家夫妇,由于妻子格尔达取材的模特不够亮眼,她的画作

徐汇猪婆 评价:3颗星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吧.首先摄影和配乐还是很美的.但看多了略带复古.灯光昏黄阴暗的腔调,其实也就免疫了.其次化妆比较细腻.从艾纳一开始穿女装的拙劣搭配,到后来熟能生巧.渐入佳境毫不费力的玩转各种贵妇风,然后是做完手术后的苍白脸孔.最后要夸一下小雀斑真的是蛮拼的.从在镜子前面自恋的欣赏自己的身体,再到进妓院去模仿女人妖娆的肢体动作,都可以看的出来.但所有的优点,并不能盖过这部电影的硬伤.男变女之间的角色转换太突然了.艾纳喜欢穿女装,真的是让人没有一点防备,一夜之间就着迷了.完全没有经历过一个时间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上映前确实是做足了噱头,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的故事是近期总能让观众高潮迭起的LGBT题材(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这几年突然间大家就像赶潮流似的扑向这类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公共场合大声谈论宣告支持,好像在极力标榜自己的平等自由博爱...有些用力过猛,显得稍稍莫名其妙且可笑),预告片精致唯美的画面和流动煽情的音乐,小雀斑主演又是女装登场立马引一大票人猛增期待大开他会不会一人拿下奥最佳男女主的玩笑.不管是哪个原因,总之我也是这帮被吸引的人之一,进场前心里还满怀期待的乐呵着,可是看完后我真是像

千千她妈 评价:3颗星

汤姆霍珀是我比较不喜欢的著名导演,不喜欢他是从<国王的演讲>得了奥斯卡开始,我是挺芬奇<社交网络>的,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社交网络>更胜一筹.之所以对汤姆霍珀是不喜欢而没沦落到讨厌是因为我还挺喜欢<悲惨世界>的,但可能是因为那里面的音乐而不是电影本身. <丹麦女孩>真的很难看,难看到我坚持看完是因为想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好,我想看个究竟.究竟是小雀斑演得好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摄影好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小本来客串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

圣诞节当晚,我去香槟的艺术电影院看了<丹麦女孩>.预告片已经放了一年多,加上小雀斑在<万物理论>里让人惊叹的演技,还有本身话题性强,够吸引眼球的主题--世界上有记录的第一位"变性人",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胃口掉得足足的.但是观后感并没有那么畅快,舒适吧顶多.(喝一口牛奶)纳仔先一条条讲哈~ I 莉莉·艾尔伯莉莉·艾尔伯(Lili Elbe)出生时是个男孩,名叫埃纳·莫恩斯·韦格纳(Einar Mogens Wegener),之后投身艺术界,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风景画

肥嘟嘟左卫门 评价:3颗星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讲述变性人的电影,它讲的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做变性手术的人.大多数人可能难以理解他(她)们的感受.变性手术十分痛苦,无法被理解十分痛苦,忍受异样眼光和议论十分痛苦,而这些加起来,都不如人格和身体的性别分裂带来的痛苦.否则,他(她)们也不会做此选择了.想象一下,我是男性,如果我一直被迫穿女装,以女性的身份组建家庭和参与社会生活,将是多么的痛苦.而他(她)们,在此基础上还要忍受身体上的倒错,那比起服装和身份,又是何等的变本加厉.不用说更深的心理层面了.这便是我如何理解这部分人士的感受的.

跨性别话题于电影其实完全不是新鲜事,无论是小众大众,大牌演员,大牌导演都有涉足跨性别话题的电影,其中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且年代跨度也不小,所以这部丹麦女孩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我实在是很无语.好吧,一个新近人气导演,一个新科影帝,从影子都没有就开始锁定各种关注,事实上也因为这样的关注度让一个本来很有看头的故事糊掉了,真心可惜.      我其实挺喜欢电影的色调,明亮,浓稠,华丽,慵懒,非常符合欧洲人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格调.但是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什么,所有的情节都是一抹而过,小雀斑各种美嗒美嗒美美嗒,

布景是美的.造型是美的.音乐是美的.人都是美的.只是对于我,这是一个无比揪心,孤独,凌乱,黑暗,甚至是丑陋的故事.所有小心翼翼的遮掩,都像片中Lily和Gerda中间挂起的薄纱,明知世界已经崩塌却还详装镇定.剧中Lily走在路上被两个男人言语挑逗,最后被拳打脚踢.导演将这一切最后设定在一个环形露天剧场,Lily倒在中央,构出又一幅美丽的油画.全片自始至终Tom

冲着小雀斑来的 可惜这次有点失望了 电影大部分都是浮在表面上的华丽的表演 可是故事打动人的地方却没展现出来 Greta的心理活动描写也是够少的 书里对Greta背景的描写居然一点都没有 这个剧本真的是 一言难尽 一星为Lili Elbe本身 一星为女主演技 一星给Eddie的女装扮相

子曰无涯 评价:3颗星

我不懂什么拍摄手法艺术角度人性之类的,单纯从我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来看,女主人好到近乎圣母,男主几乎是个小白莲. 我看了开头十分钟觉得男主帅,女主美,颜值都棒,画面好看.看了一下豆瓣还有人差评我觉得不科学,看到一半,三观炸裂. 从男主第一次扮女装个别人接吻被女主看到之后,我的三观就开始崩塌.自己男人背着自己和别人接吻,这是出轨吗?!这必须是啊!男主顶着莉莉的名头硬生生把女主头顶绿成一片草原啦!东撩撩,西撩撩,男主表示:这都是莉莉的锅,和我无关! 女主真是大度,不论男主作什么妖,即使已经心里很难受了,

再来一瓶 评价:3颗星

格尔达的情感线比艾纳的更清晰,艾纳这个人物甚至还不如金星有个性.人物动机和心理如果不交代清楚,就会让人物变得偏执,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更无法移情于他.何为交代清楚了人物动机?使人物行为合理?比如格尔达近乎崩溃的那晚,哭着问莉莉:"你能让我的丈夫出来吗?我需要我的丈夫."莉莉表示"对不起哦我不能哦",格尔达狼狈不堪地去找温柔稳重且关爱她的男二汉斯,几乎是出于本能地抱住了他,而后情不自禁却尽量克制的和他接吻.取完暖,清醒过来,落荒而逃.这个细节很好,从事情开始失控后,格

这位公子 评价:3颗星

这电影算是我2015年度期待之一,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起了一阵鸡皮疙瘩,小雀斑在一阵钢琴背景音乐中抬头微笑的画面简直让我像中了一***.鸡贼如我,都决定等到上映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去贡献票房.但正所谓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现在看完以后,我甚至没有勇气说我会向更多人推荐这部电影.Tom Hopper一向擅长于导演这种历史题材,但其实当初去看悲惨世界,我就没法被他折服.对画面,场景的掌控都是一流,偏偏电影最重要的任务--讲故事,他却好像总是没什么才华.The Danish Girl也是如此,本来最期待的部分就是E

汤姆·霍珀一直是一位个人很喜欢的导演,从之前国王的演讲到悲惨世界无一不体现着他对场景的操控力,作为一名男性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对观众感情的煽动,每一次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之前的作品不论拿的是小金人还是钻石人都掩盖不了一个通病:他作品中的男性主观视角,说人话就是:他直男癌.国王的演讲--讲诉了约克郡公爵如何在妻子的帮助下克服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在公众前完成演讲的故事.为什么这部影片没有看出导演的毛病呢?人家是国王啊,额,对了,人家是个雄性国王.然而,当今社会,观众需要的是:即使你拍女王也要拍出这

leee_托福你个小 评价:3颗星

第一次在豆瓣写只是觉得TH导演辜负了这个故事昨晚去查了GERDA本人的经历,本人是les[双]那么,一切都好说了.[我这个假设估计也是半真半假]1902,EINAR和GERDA 相爱结婚.1912 LILI 诞生,两个人到巴黎.1930,因为性别无法继续[丹麦不允许两个女人的婚姻]1931 LILI 因为手术死亡,GERDA立马回丹麦一股子百合味GERDA本人的作品我也看了,先锋大胆,表现女性的情欲,以及两个女人的春宫图在那个年代,可以画出这种作品,想必是敢于表达情欲的勇敢女性怎么想,都觉得LI

本来期待艾迪·雷德梅恩演技再度大爆发,结果本就单薄清秀的外形其实反而很好的帮助他演绎了这个角色,相比之下我倒是更想看汤姆·哈迪或者马修·麦康纳来演"丽丽",至少会很好笑......附上浓妆,穿上长裙,带上假发,然后就是害羞的傻笑,游移不定的眼神,嘿我说这个角色的挑战程度比霍金至少差了至少两条街.此外,影片差点就成功的让人讨厌上丽丽***,特别是最后不听劝告硬要手术的时候,为了表现忠于自我,也不用在变性后把智商也变低吧,导演和编剧真是没安好心啊.        艾丽西亚·维坎德演这种有点小

抱着12分的期待去看这部电影,收获的却是7分的心情.我想可能是因为受了Carol的影响吧,特别渴望看到一部精致的电影,结果却是差强人意.我承认小雀斑的演技自是没话说,女主同样表现出色.但是!故事太半吊子了!有种不着力的感觉,想要宣泄的情绪没有宣泄出来,硬生生地给憋了回去.于是去查了下原型,顿时大开眼界!导演和编剧居然放弃了一个本身那么具有挖掘性探讨性可以深深进入那个倒错的混乱的扭曲的世界的契机.而去另外塑造一个温馨感人甚至是模范的故事,简直令我气结.个人认为,按原型来看,女主比男主更有意思更值得

上尉是郑处*** 评价:3颗星

和两位PhD同僚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一串666666和2333333.不是很能理解后面的女生一直在抽抽,生怕自己回豆瓣打个两星三星会被豆瓣的"政治正确"吐槽致死.还好豆瓣的网友三观都还是比较正的.这是一个1920年代的故事,可是我们是在2015年拍这个故事.我们的诠释,可以更体贴一点女性吗?在看影片的时候,因为编剧的原因,我一丝一毫没有办法感动.It's always better

影片的开始是令人艳羡的画家夫妇,有才,有钱又有名.两人不同的是einar是那个瞩目的为人称赞的画家,而Gerda是活在einar才华阴影下的画家和深爱einar的普通女人.在einar被高调称赞的那个画展上,Gerda眼底露出一丝失落,转瞬又恢复为丈夫高兴的小女人.晚上回家时,Gerda在大街上大笑嘲讽着画展上称赞einar那个人浮夸,却又能与einar亲密无间.Gerda一直矛盾,einar一直很乖.在朋友的聚会上,作为一个模范丈夫,einar毫不羞涩地直白表达对Gerda的爱意,说到两人的邂

[丹麦女孩]你来自丹麦.故乡如你笔下一幅凝重而悠扬的油画,而你也恰似妻子笔下的油画,色彩艳丽却不染俗尘.指尖抚过纱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