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培养21世纪技能与人才培养

原创?如何让孩子聪明(8)培养21世纪的技能
原创?如何让孩子聪明(8)培养21世纪的技能
彩色排版,电脑界面,或新浪App里的阅读效果更好
有朋友说,民国时代为何那么多大师?因为那时文盲占人口的99%。随便去国外求学,读几本书,就能教书,甚至能成为学科领袖,开创一个学科。这话至少有一半的道理。台湾作家和历史研究者李敖在微博里也提到,民国有的所谓大师,学问不深,留学归来主攻人际关系,其实是学阀(当然不是全部,不必多言)。抱歉,打个茬,《李敖有话说》那个节目蛮好玩的,建议大家都看看。很幽默,像是李敖的单口相声。我看过一些,很开眼界。他在北大、暨南大学的演讲视频网上也有。
还有个朋友要找1980年代的一篇博士论文。我预先提醒他:不要抱太高希望。30年前的博士论文,用今天的标准看,还是写得很粗陋。因为学术这个东西,一直在进步。
今天,做学问比以往难多了。互联网,学术期刊,把全世界的学术圈子变成了一个。除了一些小圈子,很多东西和外国同步了。经常,我们需要直接看原始资料,看信息或学说的直接源头,拒绝做二道贩子,而是做一道贩子。阻碍我们认识的中间环节,越少越好。
这个时候谈学习,就要谈很多以前我们很少谈的东西。例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精致的推理,决策,还有和艺术创作有关的技能,都是机器不能取代的,这些就是“21世纪的技能”。现在有机器人写作,机器人作诗,机器人拉琴,机器人绘画,但主要是是“科技+娱乐”的新闻。机器人翻译,翻译出来,惨不忍睹,阅读者只能知道“大意的大意”。在很多智力创造相关的领域,真的实现机器取代人,遥遥无期。但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确实要反思教育,一场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
如果说,21世纪是创造力的时代,那么,创造力从哪里来?从老天爷那里,是个人苦修之后的顿悟?未必。创造力往往来自迁移----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科之间的一种迁移。很多专业领域里,做出杰出成就的,都有外行的功劳。当代学科分类,也是18XX年才有的,打破学科壁垒,会促进创造力。这在我们的小学就应该开始。
前些天看一位上海的小提琴教师接受采访,说他和妻子让女儿学小提琴,因为这个领域自己能帮孩子,学校里的东西帮不了。我非常理解和同情。但同时,我也想:学演奏那么难,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如果通过学音乐都炉火纯青,用在中小学文化课学习当中,应该也没有问题。每一门学问,具体的技能不一样,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的时候对自己的心理状况的监控和调整),大致是相同的,或相通的啊。21世纪技能,是高阶技能(high
order skills),不专门属于某一个领域。理论和现实中,一个掌握了高阶技能的人,可以相对较快地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学习,并且相对较快地达到一定的深度。所以,“21世纪技能”和“深度学习”密切相关。听起来有点神奇?其实很普通。我们的很多技能是通用的,可迁移的。问题是,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包括父母,最好就能注意到这一点。
“元认知”,是我近年一直关心的东西。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技能,都是“可迁移的”。在不同的地方,都能用上。我认为,元认知就是21世纪里必备的技能。元认知,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它很早就有了。古今中外,谈到学习的时候,大量的论述都和元认知有关,例如自学。甚至一些宗教的,个人修身养性的说法,也和元认知有点关联。
在21世纪,社会变化更快更大。一个人,一辈子换很多份工作是很正常的。教育就要为这种变化做准备。直接培养某个职业里的职业技能,是对的,但是不一定“够”。职业教育和可迁移的技能教育,最好同时进行。
&&“21世纪的技能”的清单很长,包括证据收集,严密的推理,包括数字时代的各种素养,包括各种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它们相互交叉。今天我们先说3个。
& 上面提到的是创造力、元认知,第三个就是“人际交流和协作”。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和***协作,和小朋友协作。但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丢掉了协作的欲望和技能呢?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破坏性战胜了自己的协作性,还无动于衷呢?太多原因,从社会的角度看,是高度的竞争压力让一部分人心理变化了,害怕协作,认为协作就是吃亏,没有想到协作带来的结果更好,就算吃亏,也是值得的。制度的原因,例如学校里的考核测评,主要以个人为考察对象,为“考核单位”。个人的原因,例如胆小,例如割裂性思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针对这些,我们做家长的,应该鼓励少儿多和不同的人群接触和交往,从全局看问题,更有格局,更周密。数学教学当中经常培养这种思维,叫“穷尽推理”。各种棋牌游戏,也锻炼穷尽推理。集体体育活动,集体音乐活动,都能锻炼少儿的交流和协作。
创造力、元认知,人际交流和协作,一起加油吧。(反馈请发邮件至
读者:吴老师,关心您的博客很长时间了,最近您多次提到元认知,能再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笔者: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例如孩子的球鞋带经常松。家长传递系的方法的时候,还要耐心告诉孩子:多花一些时间,认真系一下,再拉一下,检查一下松紧。可以节省以后不停系鞋带的时间。再说:“如果鞋带老是松,你就要停下来去系鞋带,多么耽误事情啊。另外,说不定还把你拌一跤,多危险啊。”这种“提前做准备,做好前期工作,复查一下,提高总体效率,尽可能防止意外”的思想,3-4岁就能够传递给孩子了吧?他3、40岁的时候,管理一个部门,一个公司,一个家族企业,是不是还需要这些基本的思维?这个做事的思路,方法,就是一个元认知知识和技能。它可以迁移到很多自我管理,公共管理的领域中。当然,元认知的学习,和其他技能的学习一样,需要很多重复,需要练习,甚至需要失败的锤炼。
再举一个例子。小朋友之间有矛盾,气呼呼地说:“我不要和他做好朋友了!”家长可以提问:“为什么事情啊?”“为了这么一件小事情,就不做好朋友了,真的值得吗?”“他身上的优点有哪些呢?”“他经常这么伤害你吗?”等等等等,这个交流过程中,都是在培养元认知----和人际交流有关的,例如,不随意论断他人,看一个人的主要方面,有矛盾之后主动修复,没有原则性冲突就忽略他人的缺点,等等。
再来一个。孩子买了一本画画书,刚看几眼,就说:“画得很难看,不看了。”这时,父母可以问:“这本书的故事编得怎样?”“故事有没有没吸引人的地方?”如果孩子对故事的评价很负面,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这个故事失败在哪里呢?为什么没有抓住你的兴趣呢?”“别的孩子读,是不是也会没有兴趣?”这种“多角度看问题,不随意论断”的思维,就是元认知。
元认知不是什么新鲜概念,我们每一天,每一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用到元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技能,大家一起学习吧。
我的更多文章:
已投稿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