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塘蛇草药图片

难写高塘一色秋
原标题:难写高塘一色秋
没想到,湘江边上的株洲马家河镇,还有这样一个人文古迹丰厚、依山傍水的静美之处:高塘罗家大院。这个大院,是岳麓书院山长罗典、革命先烈罗哲的家乡。
曾无数次流连于岳麓书院的千年庭院里。每次一进书院门,就可见一个戏台模样的古建筑,名“赫曦台”,青瓦顶,空花琉璃脊,挑檐卷棚。这是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在大门前的空阔地带建筑的前台。沿石砌台基而上,左右内壁上有“福”、“寿”二字,高丈许,笔走龙蛇。据说,“寿”字为一老道舞动扫帚而写成,“福”字则为罗典补书。
到了马家河,我才知,罗典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出生于高塘罗家大院,清乾隆十二年(1747)乡试第一,乾隆十六年殿试传胪(二甲第一名),曾授编修官、四川督学、御史,官至鸿胪寺少卿。乾隆四十七年(1782),罗典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历任时间长达27年。他对岳麓书院进行改造建设,修建了著名的“岳麓八景”, 培养了陶澍、欧阳厚均等大批优秀学子,是近代岳麓书院最著名的山长。
罗典学问广博,品行兼优,老成宿望,他的学养与成就也影响着高塘罗氏后人。据罗氏族谱云: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木有根,如水有源……高塘,是鼓颡洲罗氏的集聚地。相传,位于高塘的罗家大祠堂“明德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就与罗典有关,且为乾隆皇帝钦赐建造,素有“皇亭”之称。如今,祠堂已经被拆除,只影壁、围墙、第三进还有些残存,那残存的影壁十分高宽,气势恢宏……祠堂左辕门处那条一米多宽的麻石路,通往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青龙桥。桥基与拱洞由巨大的麻石层层垒砌,优美坚固,至今还人来人往。
后来也有一翩翩罗氏儿郎跨过青龙桥走向马家河渡口,走向省会长沙,汇入革命的洪流中,而回来时却成了高塘的一个青冢。1902年出生在高塘村的罗哲,16岁时考取了当时的长沙高等工业学校,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并与***相识,1926年任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由***介绍加入中国***,后任全国农民协会筹委会秘书。1928年7月罗哲被叛徒出卖遭逮捕,10月底被杀害于长沙市浏阳门外,年仅26岁。***失去了亲密的战友十分悲痛,为罗哲亲题墓碑。并于1956年8月写信给罗哲遗属,将题碑文和300元赠款一并寄来,为罗哲修墓。
先祖忠烈贤臣美德在罗氏子孙中遗泽流芳,如今古风民俗添新韵,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市民。高塘整合人文历史资源,农民已洗脚上岸“转业”,建成了一个清雅的田园大宅。“春来夜雨山塘满,十里蛙声远。”田田荷塘,鱼戏莲叶间,竿起鱼跳,垂钓人钓起了一串串的欢笑;时令鲜蔬,在菜畦里鲜绿欢颜,吊足了城里游人的胃口,挎篮摘菜做一回罗家大院人;猪头肉、河鲜、农家干菜、家酿杨梅酒,一边大快朵颐着乡野美食,一边凭窗远眺,山塘如镜如珍珠散落,古桥如月如虹卧波,花菜瓜果在前庭后院竞相灿烂……二十几幢新式小高层农民新居,成为这幅人文、生态、资源和旅游契合的静谧风景中的亮色。
“晚景自堪嗟,落日余晖,凭添枫叶三分艳;春光无限好,生花妙笔,难写江天一色秋。”突然想起罗典题岳麓山爱晚亭的这副名联。我在罗家大院乡村游时,已是深秋,不能领略高塘桃红李绿、柳嫩竹新、荷碧桐翠、菊黄梅白的四季变换景色,我也无罗典的生花妙笔,难写高塘一色秋。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