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70年代援竂援老筑路112团老战士有什么补贴...

||||||||||
最新播报:
千里跨国祭扫情----二炮老战士缅怀援老筑路牺牲烈士记事
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张选杰、李兵峰、李明日)这里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这里镌刻着中国军队不能磨灭的记忆----
40多年前,中国援助老挝筑路部队在芒赛附近留下2座烈士陵园,至今仍长眠着数百名烈士。
从2009年起,由二炮退休干部王保健发起,数十名老战士自发出国,踏上漫漫祭扫路……
奉命出征,烈士埋骨异国他乡
1973年7月,接到命令,后来转隶二炮的一部官兵奉命紧急奔赴老挝北部的上寮等地区,担负无偿援助老挝修建公路任务。
筑路地区气候潮湿炎热,群山延绵,地形复杂,人烟稀少,生活异常艰苦。许多施工路段还要通过原始森林,官兵们白天在密林中施工,晚上在塑料布下栖身,常常被大蚂蟥等蚊虫叮得流血不止。
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们顶风冒雨、起早摸黑,克服各种困难,先后修筑泥结碎石路62.46公里,架桥7座,筑涵洞221孔,疏通便道58公里,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改变筑路地区交通闭塞状况,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发展。
1978年3月17日,时任老挝国家主席苏发努冯签署命令,授予这支部队一级劳动勋章1枚、二级劳动勋章2枚,牺牲的黄小毛、段新宗、张玉等8名烈士,也分别被授予一、二级英雄勋章。
英雄牺牲埋骨异国他乡,鲜血汗水浇灌友谊之花。这些在异国土地上献出年轻生命的烈士,后来被分别安葬在老挝芒赛附近的2座烈士陵园里,和修建完工的公路一起,成为那段艰苦岁月里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象征。
缅怀战友,老战士踏上遥遥祭扫路
当年意气风发的筑路官兵,如今已白发苍苍,大多在家安享晚年。
岁月流逝,思念却在倍增。2009年,曾任这支部队副部队长的王保健和几位老战友商量,决定重走当年修筑的公路,看一看长眠在老挝的烈士。
经过多方联系,最终召集了10名老兵。这些老人,分别定居在北京、上海、湖北、河北等地,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也有58岁,有的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
数千公里的路程,于年轻人尚且不易,对这些年迈的老人来说,更是面临很多困难。但任何困难都挡不住对战友的思念,2009年9月,他们毅然踏上了首次祭扫之路。
经过10多天的千里辗转,他们终于来到云南勐腊,在那里雇用翻译、向导,携带祭品、炊事用具和药品,走上了当年修筑的公路。
一路上,他们凭着记忆找到老挝芒赛附近。然而,地处荒山野岭,又过去了几十年时间,陵园不见了踪影。
在距离马路10多里处,他们把车停在路旁,拄着棍子进入马路两侧1米多高的杂草丛“地毯式搜索”,终于找到了杂草覆盖、荒芜残破的陵园。
热泪盈眶的老人们不顾年老体迈,挽起袖子动手清理,又一一找到了牺牲战友的陵墓……
随后几年,他们又自发组织了2次跨国祭扫。
多方呼吁,烈士陵园计划翻修扩建
“历史不能遗忘!看到陵园的现状,我们内心非常不安,绝不能让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寒心。”两鬓斑白的王保健说。
得知这些老兵自发跨国千里祭扫烈士的消息后,正在陵园附近修路的云南阳光道桥公司员工深受感动,主动帮助清理道路、清除杂草,对陵园进行适当修缮,并定期进行维护,使它渐渐恢复了昔日的面貌。
为了更好地保护陵园,王保健和众多当年援老筑路老兵一起,开始四处奔走,呼吁重视这2座陵园的修缮维护工作。
2012年底,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前往考察陵园现状,并委派云南省民政厅制定方案进行扩建翻新。方案已于2013年底批准实行,待完工后将由中国政府聘请专人管护。如今,陵园翻新扩建工程正在进行征地工作。
而在老挝境内,当年中国官兵所修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碾压,路基依旧牢固,便道清晰可见……
“只要能走得动,我们每年都会沿着这条路,去祭扫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王保健说。
[责任编辑:难忘的援老岁月
&&&&&&&&&&&&&&&
难忘的援老岁月
1974年底刚满17岁的我,便离开了可爱的家乡--江苏省泗阳县,有幸穿上绿军装参军入伍,来到了驻安徽省金寨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字610部队,也就是南京军区工程兵直属工区3营12连,1975年改番号为83451部队。由于中央军委决定要南京军区派一个工程兵团去出国执行特殊任务,于是工程兵建筑第143团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83456部队,有幸摊上了这份“美差”。为了加强部队力量,给出国部队补充新鲜血液,因此,要从113团、140团、舟桥83团、工兵1团、工兵2团等部队抽调一批74、75年的新兵,于是我们南京军区直属工区1至4营的泗阳籍战友们大部分被调入143团,并于1975年9月起各团调来的战士陆续到达无锡华藏,在这里进行出国前的集训。75年底,我是最后一批调入143团的,被分在杨湾的四连,四连我们泗阳籍的战友比较多,大概有20多个吧。&
143团去老挝是分两个梯队进驻的,1975年10月第一梯队进驻,我们是第二梯队,于日从无锡南站出发。那天下午随着集合号的响起,部队紧张地集合、登车。为了不惊动驻地群众,一切都是在悄然有序地进行着。&
  那天下午14点到达无锡火车站,16点37分随着火车汽笛的一声长呜,我们所乘的军列(实际是闷灌车)在一片欢送声中驶出无锡南站,从此踏上了为时3天4夜的火车行军。76年1月31日早晨,我们的列车抵达广西柳州站,缓缓靠站后,战士们陆续的下了火车到兵站用早餐,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个个脸上都布满了黑灰,扮演丑角不用化妆就可以登台演出了,原来火车通过遂道时,火车头黑黑的浓烟弥漫在空气中。同志们的鼻腔里都是黑的.同时,沿途当看到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大红的春联随处可见时,我们方才知道76年的春节已经到来。&
 &&在途经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八省(市、自治区)后,经过3天4夜的火车颠波,我们顺利地到达部队临时住地云南省楚雄州,在这里要进行为期1个月的休整。&
&&&由于东北西三面环山,隔断了冷空气的南下,南面有滇池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使昆明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四季如春,素有春城之称。相对于白雪皑皑的北国,二月的昆明,已是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紫嫣红,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姑娘的花裙子在树荫下匆匆穿行,百姓们在忙着收割稻谷和小麦,炎热的气候下,官兵们身着***棉装,身背全部“家当”,早已热的汗流浃背拉不动腿了,个个气喘吁吁,又摇又晃的像一队大狗熊,既笨拙又可笑。&
& 在楚雄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后,于76年3月1日我们乘坐的是昆明军区汽车运输第50团的军车进入老挝。&
 从昆明至西双版纳的边境县城勐腊县有全程900多公里,一路上真是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在途经玉溪、沅江县、墨江县、普洱、思茅地区、西双版纳的景洪、小勐养后,历经4天,终于到达了边疆县城---勐腊。&
 从勐腊的尚勇出境后还要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因此,全部行程总共是1100多公里。&
勐腊,距中老边境最近的一个县。勐,是西双版纳傣族人对山林中小块平地的称呼,多用于地名。如:勐腊、勐醒、勐龙、勐遮等等。&
 由于该县地处云南边陲,地少人稀、经济落后。居民中以傣族同胞为主,还有一些当年下放到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昆明,成都等地的知青。傣族同胞他们服装简捷艳丽,民风纯朴,世代勤劳。一眼望去,稻草顶的高脚楼比比皆是,不规则地散落林间各处。一条条水量充沛的小溪清澈见底,潺潺而过,唱着歌儿向南流淌,令人思绪绵长,飘然而去。&
 从1962年援老开始,“出国部队”在西双版纳、在勐腊随处可见。我们出国部队有的是从勐腊经勐满出国,也有少部分是从尚勇那里出去的。据说是为了避免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干涉”和外国的指责。精锐的出国部队都借用“筑路民工”的名义,虽然我们是部队但一律不配戴领章和帽徽,而所配备的武器和机械设备在当时可能是一流的。&
 这是部队出国前最后的一站,遵照行动计划,将停留休整两天,一是缓解疲劳,二是换装,所以“前指”命令部队暂时摘掉领章和帽徽,宣布把每人身上的人民币全部兑换成军用代金券,不准带1分钱人民币出国。所有带“中国人民解放军xxx部队”字样东西一律涂掉,这是铁的纪律。&
 虽然是军队编制,但对外称谓是中国筑路工程队,由此,我们部队也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筑路工程队301支队第733大队”,而我们连则叫733大队4中队35分队。通信名称则一律写,云南省201信箱733大队35分队。&
 勐腊像个大兵站,执行各种任务的部队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大多在这里打尖休息。沿公路两侧,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留有空房,随时留宿过往的军人。这些都是为以前援老部队多时而备的,我们班当时就住在一户傣族人家。&
 在勐腊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后,我们开始往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进发。当我们到达了边境小镇尚勇及筑指的一三九野战医院时,车队在哨卡边停了下来,可能是到国境线了,路边有一座普通的小楼及少数的营房,牌子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边防军事检查站”几个黑色的大字。而路上有象火车道囗那样的拦路长杆,落下时则意味着关闭国门。由于中老两国是友好国家,所以国境线并不是那么戒备深严和神秘。在日常,中老两国的边民可以自由往来,可以通婚,所以老百姓在栏杆下钻来钻去的是常事,好象也不需要办什么手续,有的则招招手就过去了。&
&&我们的车队有带队的首长去边检站办理了手续后,再向南前行约2公里时,则有人说:“看,界碑!”大家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注视前方。  在过老方检查站时,车队一辆接一辆缓缓地从高高抬起的栏杆下鱼贯而过,就在过杆的刹时间,仿佛有人发出口令,人们不约而同地扭转身躯睁大双眼,默默地朝身后望去。&
 望着边检站的平房,望着一动不动的哨兵,望着红白相间的栏杆,望着不断向后延伸的路……&
 那里是渐渐远去的祖国!&
 那里有暂时分别的家园和亲人!&
 这是一个令人永生难忘的瞬间,身后是强大的共和国,前面是战场。&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不知是谁轻轻唱起了《长征组歌》中告别的歌曲。&
&&&&随着车轮的滚动我们的筑路大军上阵了!&
  满载着这群年轻士兵和筑路物资的车队从此,便进入了满目是青山绿水和到处长满芭蕉、竹子等亚热带植物的老挝王国。&
  老挝又叫寮国。国土面积达23.68万平方公里,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内陆国家。四周与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为邻,山林茂密,河流纵横,属热带季风气候,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5月~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约26℃,年降水量1250毫米~3750毫米。
&&&&境内80%为山地和高原,且多被森林覆盖,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与中国云南的滇西高原接壤,东部老、越边境为长山山脉构成的高原,西部是湄公河谷及其支流沿岸的盆地和小块平原。全国自北向南分为上寮、中寮和下寮,上寮地势最高,川圹高原海拔米。湄公河是最大河流。&
 人口,537.7万。有60多个民族,统划成三大民族,即老龙族(主要是老族、泰族,约占全国人口的60%)、老听族(主要是卡族、普囡族)和老松族(主要是苗族、瑶族)。通用老挝语,居民多信奉佛教。
 首都:万象,人口61.6万。万象是一座历史古城,自16世纪中叶塞塔提腊国王从琅勃拉邦迁都于此后,这里一直是老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万象意为“檀木之城”,据传从前此处多檀木。万象地处湄公河中游的左岸,隔河与泰国相望,是老挝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市内各种寺庙、古塔处处可见。塔銮为老挝最著名的佛塔,塔身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是万象市的标志和东南亚重要名胜古迹之一。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6个省、1个直辖市:万象市和1个行政特区:赛宋本。&&&
 老挝历史悠久,公元14世纪建立澜沧王国,曾是东南亚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年逐步形成了琅勃拉邦王朝、万象王朝和占巴塞王朝。1779年至19世纪中叶逐步为暹罗征服。189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8月老挝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伊沙拉阵线,同年10月12日老挝宣布独立,成立了伊沙拉政府。1946年法国卷土重来,伊沙拉政府解体。1950年爱国力量重建伊沙拉阵线,成立了以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的寮国抗战政府。1954年7月法国被迫签署日内瓦协议,从老挝撤军。此后美国入侵,1962年美国又被迫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老挝成立以富马亲王为首相、苏发努冯亲王为副首相的联合政府。1964年美国支持亲美势力破坏联合政府,进攻解放区。老挝军民在爱国阵线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抗美救国战争。1973年2月老挝各方签署了关于在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和睦的协定。1974年4月成立了以富马为首相的联合政府和以苏发努冯为主席的政治联合委员会。1975年12月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万象召开,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政。&
 老挝资源资丰富,有锡、铅、钾、铜、铁、金、石膏、煤、盐等矿藏。迄今得到少量开采的有锡、石膏、钾、盐、煤等。老挝水力资源丰富。盛产柚木和紫檀等名贵木材,森林面积约9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约42%左右。农业是老挝的经济支柱,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0%。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咖啡、烟叶、花生和棉花等。全国耕地面积约74.7万公顷。老挝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工业企业有发电、锯木、采矿、炼铁、服装和食品等及小型修理厂和编织、竹木加工等作坊。老挝没有铁路,运输主要靠公路、水运和航空。每年5月至10月,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形成雨季,空气中湿度极大,闷热难当。10月至4月转行东北季风,干燥少雨,形成旱季。农作物一般是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历史上老挝与中国关系密切,老挝民族与中华民族历史渊源很深,有着传统的友谊。值得关注的是,这样一个东南亚内陆小国,却与三种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五个国家相毗邻:北部和东北部与社会主义中国接壤;西部与东南部与泰国和越南南方接壤;南部和西北部与中立国家柬埔寨和缅甸接壤,凡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不会对老挝等闲视之。&
 老挝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为了支持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保卫中国的安全,应老挝人民党和老挝国王政府的请求,***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从物资上和军事上给予大力支援。从1959年起,在向老挝爱国部队提供大量武器装备援助和帮助训练其军事技术人员的同时,还于1962年至1978年派出工程、地面警卫、防空和后勤部队及民工大队,共11万余人,无偿地为老挝修筑公路。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为老挝人民取得抗美救国斗争的胜利和发展老挝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从越过国境线后,车队沿着兄弟部队修建的柏油路向老挝的腹地驶去。 &
 当天下午便到达了上僚地区一个叫纳英(音译)的地方。地方不大,显得特别落后。一路行军从没见到一处象样的建筑。在这只有一座我援老部队的医院,还有一处老挝人民军的营房,并且有几十个年龄不太大的军人在训练。&
 我们在KS兵站住过了进入老挝的第一夜后,第二天还要继续行军。由于翻山越岭,越往前走,路越难行了,有时还要走施工便道。一路颠簸又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城市”,可能是一个什么首府的所在地吧,说是城市,确不见一座像样的建筑。稀稀拉拉的人群,穿戴打扮显然不同了。有些老百姓见我们的车队开过来时,就跑过来向我们招手,以示友谊。在不远处有一座庙宇已被当年美军飞机炸坏了,残缺不全的墙壁上还留着密密麻麻的***眼。&
 上午到达“中华人民共和国筑路指挥部”报到后,于11点多到达南乌江畔,在这里要通过轮渡过江。说起南乌江其实是老挝的第二大河,发源于我国。特别是这段由于地势险要,江流喘急,两岸悬崖绝壁,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说是江,其实是河。按照道路设计,在这要建一座9孔256米的大桥,这也是中国援老修建的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当时就有我们733大队5分队,也就143团2营负责修建。这天中午,我们还在这里美美的吃了一顿午餐。&
 这段江面只有一百多米宽,由于水流太急,两岸只好由一根鸡蛋粗的钢索横连在江上,专供舟桥船过江时防止船下滑。下午,我们的部队稍作休息,我们的车队一辆辆地上了舟桥船后,便由一艘小汽艇牵引过江。待我们全部来到南岸后,又乘车走了几公里来到了K124兵站宿营。&
&&这里真是风光无限啊,别特别的是有一座独立的岩石山直插云霄,半山腰有一个很大的岩洞,据说老挝的爱国战线领导人经常在这开会,而美军飞机轮番轰炸,但总是毫发无损。再说这里的风景也是一绝,要是开发旅游业,保证让你赚大钱。&
&&进入老挝的纳英后,我们便改道向桑怒方向进发了,因为我们部队修筑的是新东线公路。该线由纳双至孟献,长度约为300公里,要反复跨越高山峡谷,工程特别艰巨。我们还不是最南端,整个新东线最南端的是734大队(112团),将要施工的90多公里的路段。&
 行军中,沿途还经常碰到正在施工的兄弟部队,当他们见到我们时那个亲劲就甭提了,有的老远的向我们打招呼,有的干脆把帽子一扔多高,在异国他乡,都是祖国的亲人呀。&
 看到老挝人的生活也觉得挺新鲜,特别是老挝的女人大都穿筒裙,那身材也不比我们国内女人的身材差,只是觉得她们的皮肤稍黑点,而男人就不行了,一个个长的是身材矮小,面黄肌瘦的,就象是癌症晚期病人。&
寨子里的男女老少们,每当她们主动向中国军人打招呼时,说真话,那两只眼睛就不够使了,还有很多的人趴在竹楼上向我们挥手。其中有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本***语录,翻开里面的***像,向我们高喊着,随后又跟象是她妈妈的女人说了几句什么后只见她俩高兴地笑着向我们挥手高喊。当时谁也听不懂她们喊的是什么“?”玩艺,是因为语言不通嘛。
在老挝,我们四连主要任务是化柏油,化油需要进行伐木,当时我们没有伐木的专用工具,要把那些直径都在1米多、高达十几米的参天大树伐倒,谁的心里都没有底。说是伐木,其实全靠斧子和手拉锯一点点的锯开。要伐的大树都是生长了上百年的硬木,锯起来十分吃力。树放倒后,战士们还要再用锯子一段段的把大树锯小、劈开后再运到各化油点。就是在这样充满危险和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四连的干部战士在指导员李学安、副指导员张祖印、连长高开东、副连长李文奎的带领下,硬是用人拉肩扛,用最简陋和最原始的方法保障了施工化油所需要的木料。
我们班自进入老挝后基本上都是单独执行任务,主要是建柏油场。&我们的柏油场就建在一个不太大的村寨旁,约有20多户人家。村寨东面有一座小学校,当然是非常的简陋,而这座学校的一位教师可是这个村寨里的第一大美女哟。村寨西面有一棵木棉树,火红的木棉花朵有碗口大小,红的鲜艳,红的照人,当地人称之为英雄树。&
为了施工方便,我们的营房就建在离村寨很近的山坡上。这里水源很紧张,刚到时,我们用水都是从10里开外的一眼泉水用毛竹一节一节接过来的,如遇老挝水牛踩踏,毛竹管脱节中断,便没水可供食用了,往往要花费一天的工夫查找才能把水管接通。为了解决吃水问题,经我们多方勘探查找,终于在离我们营房不到200米的山沟里发现一泉眼,经请示连首长同意,我们在这泉水上建一水窖,前面用混凝土建拦水坝,拦水坝中间插两根皮管,一根供老挝人使用,一根留我们自己使用。由于泉水离地面很深,我们就用石头垒了32级台阶才能下去,这样既解决了我们自己的吃水问题,也解决了老挝人的饮用水问题。&
&&&&  如:同志你好…“萨海萨白地”,再见…“拉告恩”,老大爷…“呀龙”,老大娘…“呀吧”,叫什么名子?…“松目”,几岁了?…“啊农扎比”,喝水…“给那木”,热烈欢迎…“倒蒙松目赛”…&
  进入老挝几个月的生活,使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大兵们慢慢地适应了老挝的环境。&
由于老挝是属亚热带气候没有四季之分,所以觉得天气真怪。特别是一天中的气候变化很大,非常形象地总结为:“早穿棉、午穿纱,晚抱火炉吃西瓜”。这话可不假,有时夜里站岗要穿大衣,中午休息要穿裤叉,热的时候,房上的油毡都往下滴柏油,到了晚上却是清凉无比。雨季时一天要下好几场雨,而旱季时也是干噪难耐。
4月的天已是很热了,4月13至15日正是老挝人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大兵们过泼水节还真是老和尚娶妻,头一次呢。&
  4月14日是他们泼水节的高潮,这天中午,只见十几个穿戴鲜艳民族服装,年龄在20多岁的老挝姑娘从老远处一边唱着歌,一边打着手鼓向我们营区走来,从老远就非常友好地高喊着“萨海”,为了表示友好,用手指着背在身后的毛竹筒(毛竹筒里装的是水)示意着要和我们泼水。&
  前面的几个女的二话不说轮起水盆一齐向我们泼来。由于当时不知所措,又遭此围攻,顿时成了落汤鸡。这时炊事员戚建银见有这么一群美女送上门来要“调戏”我们时,他急中生智,从厨房里盛水的大木桶提出来,准备跟她们“大干一场”。几番“轮战”后,终因他俩敌不寡众,只好败下阵来。后来双方握手言和,最后在“萨嗨、拉告恩”的声中她们才友好地离去。&
  这里可要说明的是,她们是用泼水的方式来表达对中国军人的一种真诚友好,并用泼水给中国军人送去吉祥和祝福。&
  1976年是我们国家最动荡多变的1年,也是最不幸的1年。周总理逝世,***下台,“反击右倾翻案风”,朱老总逝世,“四人邦”横行霸道,唐山大地震,***逝世。等消息纷纷从国内传来。而那时我们在老挝的传媒工具不象今天这样发达,每个连队只配发了1台“熊猫”牌的可收听广播的电唱机。几种报纸也要经过好几天的“漫游”后才能看到,到了连队后,新闻也就变成了旧闻。尽管如此,我们这支身在国外的部队仍然象在国内一样不停的在进行着政治学习,紧跟形势,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记得1976年9月9日下午3点30分左右,我们正在以班为单位组织政治学习,连队的通讯员小安把我拉到一边,很神秘的对我说,刚才指导员从营部开会回来,要求4点钟之前把连队的广播架起来,国内4点钟有特大新闻,据说***今天?晨逝世了,不知真假,还要我不要乱说,3点50分连队紧急结合号响起,全连集中在操场上,下午4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万分悲痛的心情对外宣布,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主席于当天凌晨0时10分在北京逝世。从无线电波里传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噩耗,让我们整个筑路部队都震惊了,我们的伟大领袖***主席逝世了。&
 听到准确的广播后所有在场的人都哭成了一片。随后团部下达了紧急通知要我们停止一切娱乐进行吊唁活动,并要求部队进入紧急状态。  很快我们在营区内搭建了***的“灵棚”并降半旗以示哀悼。要制作黑纱可黑布不够,我们只好把擦***布用墨汁染黑,扎制白花而白纸也不多,也只好把可用的白纸全部用来扎花。广播里一遍遍的传来哀乐,悼词,国际友好国家的唁电及国内各族人民的悼念新闻,那一阵子我们始终都沉静在悲痛之中。&
  路上有过往的老挝人看到这阵势,也知道是中国的***逝世了,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像前静静地双手合十表示哀悼,有的还向我们要黑纱和小白花戴上。&
  几天后,营部隆重地召开了“***主席追悼大会”,这也是全营进入老挝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大会。为了应变突发事件,全团立即进入了一级战备,所有部队全副武装,会场外除特务连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外,公路上所有车辆排列整齐,驾驶员、副驾手全部手持冲锋***分列汽车两傍。参加大会的除了我们全营的官兵外,还有老挝的代表。会场上庄严肃目,中央悬挂着***遗像,遗像下摆放着特务连去几十公里外采摘的常青树和鲜花。&
火辣辣的太阳下,全体官兵庄严肃立,纹丝不动。由于是全副武装,加上那天也是热的出奇,整个会场上所有的官兵睑上都挂满了汗水和泪水。&
转眼到了1977年,我们来老挝已1年多了。春节刚过,昆明军区,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新年春节慰问团。他们并带来了华国峰主席,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云南各族人民的新年慰问。&
  在老挝能见到祖国亲人,能看到国内精彩的演出该是一种何等的幸事啊。在慰问大会上,由云南省杂技团演出了精彩的节目。还和当地的老百姓看了慰问团放映的电影。&
  说起了老挝人看电影可有意里了,他们只要听说哪放电影,都会手举火把赶十几里的山路早早地等着。不过我们也经常给他们留一片观众席,这叫“军民鱼水情”。中国电影当然他们看不懂了,一是没见过电影,二是看看热闹罢了,其实他们就是在看天书。&
 祖国慰问团刚刚离去,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桑怒省文工团带着老挝人民的深情厚意慰问了我们全体筑路官兵。节目内容有一部分是学唱的中国歌曲,演出水平嘛,只相当于县级的文艺团体,不管怎么说我们也算是看到到“老外”表演的节目了。&
 &老挝是高原多山的国度,在六七十年代生活相当落后,不过现在也不怎么样,当时是世界最穷的九个国家之一。&
  住在山区的老挝人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思想保守、与外界接触甚少,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多以原始部落或家族为形式,世世代代散居在深山老林之中,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偶尔走向平原,用多余的粮食、土特产换取宝贵的食盐和日用品,勉强温饱艰难度日。&
  每逢旱季即将结束,雨季就要来临的时候,他们便拖家带口、长途跋涉,寻一块朝阳的山坡临时安顿下来。然后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男女老少一齐动手,用极其落后的工具,一点点砍光密密的树,割去厚厚的草,直到把整个山坡全部剃成“秃子”。赤日炎炎之下暴晒月余,不等植物干透,便顺坡就势放火烧荒。&
  那时节,好似冥冥之中有人发出统一号令,漫山遍野浓烟翻滚,烈焰冲天、噼噼啪啪,闻之胆战心惊。入夜,举目望去,黑漆漆的群山游动着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烟尘热浪随风飘来,空气中充满了呛人的焦糊味道。等到山火平息、飞灰烟灭之后,葱笼滴翠的原始雨林中便出现了一块儿一块儿极不协调的黑色斑痕,如同美人头上长了瘌痢,不堪入目。如此糟蹋大自然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优美环境,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这些人烧山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肥沃和酥松土壤,以利于他们原始的耕种。大火过后,余烟缭绕,尚未燃尽的树干焦黑糊臭、呲牙咧嘴、横七竖八地躺在山坡上,一年一度的“农忙”开始了。男人们手持削尖的毛竹筒走在前边,将竹尖深深扎进土壤,剜出一个个三角形的小坑。女人怀抱竹筐紧跟其后,把金灿灿的稻种三三两两丢进坑中,赤足一趟踩紧,便大功告成。遇到障碍物也不清理,越过去了事,全家人蹦蹦跳跳下完种,便隐入丛林深处,一连数月不知去向。&
  这就是东南亚著名的旱稻,不需管理靠天吃饭,生命力极强。成熟后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做出米饭色泽碧青香气扑鼻,粘度大、口感好。因此,当地人吃饭从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捏成饭团吃。&
  稻种发芽了,整整一个雨季“雨露滋润禾苗壮”。小苗同杂草一起茁壮成长,抽穗之前根本无法分辨哪个是稻、哪个是草,山坡又披上了绿装。这期间,它们就像一群弃儿,孤苦零丁栖身荒野无人问津。&
  庄稼熟了,若晚霞遍地,稻浪翻滚满目金黄。坐享其成的山民们懒懒散散陆续返回各自的“庄稼地”准备收获。为防止鸟儿啄食稻谷、保卫胜利果实,他们在山顶处搭起草棚,通常由一老者盘坐其间进行看守。另外搓些草绳,四面八方扯在“稻田”上,像张大网。一根总绳系在老者手边,发现鸟儿偷粮,立即拉动总绳,大网随之牵动,“哗啦,哗啦”,稻浪起伏,鸟不敢食,连忙飞走。既有效又有趣,真是“纲举目张”心里不慌。&
  收稻时,全体人马一字排开,每人怀抱竹篓,掐住稻穗一撸,谷粒到手,置于篓中。掐完撸净,万事大吉,收获便告结束,稻草遗留原地让它自生自灭。等到来年耕种时节再来看看,这块地如果还想种也就省了大事,不想种则毫不犹豫另选地点伐木除草、放火烧荒。&
  山里人很穷,种点粮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日用品奇缺,货币似乎不那么好使,他们常常以物易物,换取商品。&& &
  上寮地区未经开发,遍地是宝,原始雨林中有柚木、栗木和紫檀等大量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木材,野生灵芝、琥珀更俯拾皆是。由于缺盐少碘,当地人患碘缺乏症相当普遍,粗脖厚枕、项下挂个肉口袋的人随处可见,让人同情。&
  贫富不均是个普遍现象,差距之大令人乍舌。有趣的是,富人中华侨不少,他们勤奋睿智、能耕巧做、安居海外逐渐积累起财富,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群体。&
  说起越南顾问,有必要赘述一下。&
  越南顾问在老挝是个特殊人群,地方大小政权、军队各部各级均有越南顾问。与其说老挝人民是自己打江山,不如说是在别人控制下闹革命。这些人头戴凉盔、身穿军服、足登“抗战鞋”,挎着***、横着膀,到处颐指气使神气活现很不友善。他们治理地方、为民造福未见显著成效,出谋划策、指导战争也没见打多少胜仗,倒是入乡随俗,找女人、玩姑娘蔚然成风。&
  自己不争气还看不起中国人!动辄散布流言蜚语,自吹自擂、诋毁他人。说什么中国人只会修路架桥、劳动干活,不会打仗,打仗还得看越南人的。真是班门弄斧、大言不惭、本末倒置!还说中国人不找女人,是因为他们没长那“家伙”,弄得一些好奇心重的女孩子,跑到营区附近偷看男人解手,非要验明正身、弄个明白不可。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结果真相大白,从此不再相信越南人的胡言乱语,反而到处宣扬我军是纪律严明的仁义之师。&
&&&老挝部队则不然,既然是人民军,那就大大方方,前线作战归来便与人民“打成一片”。玩姑娘、睡女人就是最好的休息、调整和娱乐,官兵们争先恐后大显身手,女人们则习以为常乐于“奉献”。总之,就子弟兵而言,“肥水没流外人田”,于是,村村寨寨人欢马叫水乳交融热闹非常。迎进门、迎上床、管吃管住,当兵的如鱼得水,迅速溶解于老百姓的声声召唤和满腔热情之中。上面我提到的我们驻地寨子里的美女们,椐说其主要任务就是陪上级领导的。只要见她们提很多东西到河边去洗,则说明了有上级领导到寨子里检查工作了。&
老挝人的故事还很多,因为国家贫穷,所以稀奇的事也多。&
由于老挝是个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也没有铁路。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和乡村路。因此,应老挝人民革命党和政府的请求,自1962年至1978年,中国无偿地为老挝修筑了7条沥青路面公路。&
  丰帕公路。这条公路由丰沙里至帕卡,由云南省派出的技术考察团负责勘察设计,由昆明军区和铁道兵各组织1个工程大队,另有1个民工大队,共同担负筑路施工任务。施工于1962年2月开始,于1968年3月15日全线竣工。公路全长81公里,有桥涵209座。老挝首相将这条公路命名为“老中友谊路”。&
  修筑孟赛分别至波亭、孟夸、孟洪的3条公路。这3条公路由中国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负责勘察设计。担负筑路施工任务的有援越筑路的第五支队、云南省第1民工总队及部分后勤部队。他们于1968年9月下旬开始动工。经过3年多艰苦奋战,于1972年3月三条公路全部完成,全长293公里,从而使老挝北部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
&&&&修通北线和孟北线公路。这两条公路以老挝发展地方经济,开展抗美救国斗争有重要作用。由贵州、山西、云南三省交通局负责勘察设计。中国援老筑路指挥部率4个工程大队和云南省民工总队,共同担负施工任务。于1971年10月动工。经过2年多的紧张施工,到1973年底,孟北线和北线公路同时竣工。孟北线全长51.5公里,有桥梁14座,涵洞191个;北线全长115.5公里,有桥梁21座,涵洞373个。&
  修筑新东线公路。该线由纳双至孟献,长度约为300公里,要反复跨越高山峡谷,工程特别艰巨。1973年7月7日,工程兵和昆明军区在北京共同召开丁援老筑路工作会议。会议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查玉升主持。会议总结交流了以往援老筑路经验,研究了援建新东线的具体部署。该线的勘测设计任务由贵州省交通局承担。中国先后动用了6个工程大队施工,5年完成任务。新东线公路于1978年3月全线竣工,全长280.867公里,桥梁32座,涵洞904个。其中南乌江大桥9孔256米,是中国援老修建的桥梁中最长的一座。新东线交付使用后,老挝政府将其命名为“老中友谊一号公路”。&
  1978年3月17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主席苏发努冯签署了《国家主席关于表彰中国工程队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决定》,授予中国筑路工程队指挥部一级自由勋章,725、726、727、732、733、734大队及7个大队一级劳动勋章,17个单位和2名个人二级劳动勋章,23名烈士一级英雄勋章,另外207位烈士二级英雄勋章。政府总理凯山•丰威汉签发了给中国筑路工程队2498位立功人员的奖状,1978年4月8日,中老两国政府在老挝孟外县举行了隆重的签字移交仪式。中国交通部副部长潘琪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仪式。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公共工程和交通运输部部长萨南在签字移交仪式上说:“中国援建的老中友谊一号公路,是中国筑路工人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和英勇精神的历史标志,它将永远树立在这块英雄的老挝土地上”。老挝政府代表团在会上将勋章、奖状颁发给中国筑路工程队指挥部。&
  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了援老筑路的全部工程。1978年5月底,援老筑路工程部队及后勤保障单位全部回国归建。十多年中,中国先后派出18个工程大队、3个民工总(大)队,直接施工力量7万余人,投入各种主要施工机械2250多台。总计为老挝修建公路822.416公里,桥梁131座,涵洞2677个,铺设沥青路面458万多平方米。平均每公里公路的造价为中国人民币31万余元。&
  这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如果将路基作业完成的310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筑成2米宽、3米高的城墙,可环绕老挝全境一周。&
  为此,我和我的战友们作为中国筑路部队的一员,在老挝完成了筑路任务,并为在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洒下过鲜血和汗水而骄傲和自豪。亲爱的战友们,请记住这一段美好的时光吧。&
芭蕉树前留影
连队唯一的传媒工具----熊猫牌收音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