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中珍藏的大航海时代4宝物找不到每过怎么找不到?

市民珍藏“宝物”多为赝品山东烟台质监专家社区免费鉴定活动发现市民珍藏“宝物”多为赝品&&& □ 莫 言 笑 菡 念 浩&&& 3月4日上午,山东省烟台市质监局的专家来到芝罘区辛庄社区,在齐鲁古玩城开展免费鉴定活动。市民不用花钱,就能在自家门口享受珠宝、眼镜、血压计的鉴定和检测服务。&&& 珍宝不少是假货&&& 玉镯子、珍珠项链、钻石戒指……参加免费鉴定活动的市民带来的宝贝让人眼花缭乱。9时左右,一位专门从开发区赶来的大妈从包里拿出两串手链,把大红色的那串递给市质监局质检所珠宝科员工金颖。金颖一接过来就说:“大妈,您这手链肯定不对。”在反射光下,将这串樱桃红色并且颜色非常均匀的手链反复检查后,金颖又告诉大妈:“这是塑料的。”经过鉴定,另一串颜色嫩黄的手链也全是塑料制的。“这两串我都是从展览会上买的,一串200,一串150。”大妈显得十分懊丧,“本来还以为捡了便宜,原来都是假货”。&&& 丁先生在旁边观察了很久,才把口袋里的手镯拿出来让金颖鉴定。这个镯子通身为白色,只有一些边缘能看出淡淡的紫色。“这只镯子水色真好!肯定值不少钱。”身边围观的市民连连称赞。“你这镯子是和田玉,成色好,料很不错,市价至少得10万元钱。”听了金颖的评价,丁先生放下心来,“这个价我也不会卖,只要是真货,我就放心了。”&&& 3个小时的检测活动,笔者统计,有近15件翡翠或和田玉被鉴定出材料和档次与市民认为的不同,其中最常见的是翡翠充胶或染色。“与珠宝科平常送检的珠宝问题一样,市民把翡翠B货和C货当成A货买的情况最常见。”金颖告诉笔者。&&& “水晶眼镜”为人造&&& “这副眼镜是我20多年前买的,当时花了100多块钱呢!”刘大妈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眼镜拿出来,“我这个买了那么多年了,戴着一直很好,肯定是水晶的”。金颖经过仔细鉴定,刘大妈珍藏多年的老宝贝并不是水晶制作而成。&&& “今天上午,所有检测到的水晶眼镜都不是天然水晶。”金颖在活动结束时说,用天然水晶制成镜片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一般市面上都很难买到天然水晶眼镜。据金颖介绍,不少市民的水晶眼镜都是在旅游途中购买的,这些镜片鲜有天然水晶制成的。珠宝科的赵文娟用仪器检测了孙大爷从商品博览会上买的眼镜,发现这个眼镜不止不是卖家声称的水晶材料,而且度数也与孙大爷的眼镜度数有很大的偏差,“大爷您的度数是200度,这个眼镜却有400度”。&&& 赵文娟提醒市民,购买眼镜尽量去有保障的眼镜店,度数不符很容易影响视力,“如果购买特殊材料的镜片,***上可要求店家备注上,如果检测不符,市民可以凭***维护自己的权益”。&&& 台式血压计更稳定&&& “送来检测的血压计大多没问题,但很多市民使用后没有及时关闭,造成水银柱里有气泡或者污垢较多。”烟台市计量所医检科检测员张莉君说。虽然电子血压计小巧方便,但是上午参加免费检测活动的市民只有两人送来的是电子血压计。&&& 市民邹女士送检电子血压计时告诉笔者,电子血压计并不受自己的喜爱。“平常用的过程中,误差很大。有时连续测两次,数据都差十几。”不少市民表示,在使用电子血压计后,还是换回了台式血压计。&&& 张莉君告诉笔者,平常的血压计检测过程中,台式血压计还是市民使用最多的,“电子血压计过于灵敏,稳定性不如台式,所以一些市民还是习惯使用老式血压计”。《中国质量报》
&&·&&&&·&&******:
对不起您尚未登录,请先登录!
清朝皇帝收藏的东西一定是宝物吗?
清宫文物时,发现有很多“大明康熙年制”款的瓷器,很穿越不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清宫里的清代瓷器大多是官窑所产,怎么能容许出现如此错误?但是经过专家鉴定才发现,这些瓷器大多都是清后期私人烧制的仿冒货...
原标题:清朝皇帝的收藏多是山寨货?
清宫里出来的东西大多是皇帝使用或收藏的,它一定是宝物。相信有这种想法的老百姓绝对不在少数。但实际上,清宫藏品鱼龙混杂,珍品虽多,山寨假货也不少。
收藏的《谢赐御书诗表》系赝品,清宫养心殿里藏有一幅宋代李公麟的《免胄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落款为“臣李公麟进”。该画曾被录于清代专门收录宫廷收藏的《石渠宝笈续编》一书,画卷描绘了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但是,直至清室败落,很多鉴赏专家见到画作后才发现,虽然画面协调、用色落笔等均有古风,白描人物也极具宋人风采,但是更多证据显示,这幅画却不是出自李公麟手笔,而是后世仿品无疑。
书画如此,瓷器、金石等收藏出问题的也不在少数。清宫文物时,发现有很多“大明康熙年制”款的瓷器,很穿越不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清宫里的清代瓷器大多是官窑所产,怎么能容许出现如此错误?但是经过专家鉴定才发现,这些瓷器大多都是清后期私人烧制的仿冒货,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假货。
看到这里,很多人或许要问,这么多假东西是怎么流入皇宫的呢?难道入宫之时就不作辨别吗?当然不是,鉴定肯定要做,而且也还算严格,只不过既然鉴定都是人做的,难免就会出现人为问题。这些人为问题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类情况。一是清宫收藏中有些是前朝遗物,有些是入清后大臣们的贡品。虽然当时也作鉴定,但走眼的时候很多,因此一开始收藏就将赝品当成了宝贝。据史书记载,康熙时期的名宦高士奇,深受皇帝信任,于是为报知遇之恩,高士奇常常拿些名画充贡。但是等到他老了,写了一本书叫《江村书画目》。人们才知道,他藏的画共有九类,其中有所谓“永存珍秘”的,都是真品,往往自己保存,绝不示人,而呈送给康熙的,有不少题写着“赝迹且值极廉”,这老小子的心机套路都挺深的,胆子也够肥的。
别外一种情况就是太监们的弄虚作假瞒天过海移花接木。清代的太监权力虽然不如过去那么大,但是他们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很多贡品、珍玩往往都经由他们调度。于是,一些既想巴结皇帝、又拿不出好东西的朝臣,就想办法拉拢太监,给太监一点好处,将进呈皇帝的礼单写得很贵重,实则只是买点假货交差。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馆建立之初,里面留用着一个叫陈子田的老太监。据他回忆,在慈禧太后时,大臣们假如只准备了一个价值二百两银子的礼物,如果再给太监二百两银子,那么这件东西的真假、好坏,就都再不用理会,太监们自然会将一切摆平。清宫的太监不但善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滥竽充数,更是善使移花接木之计。特别是清代中晚期以后,在内忧外患面前,皇帝们顾不得宝藏古玩,制度监管日渐宽松,这就为太监盗宝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于是,很多太监互相勾结,将皇帝所收藏的珍宝拿出去卖掉。为了掩人耳目,就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回古董摊上的假货搪塞。
据有关档案记载,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在永寿宫见到几只大木箱,按照题签说明,里面应该全是吴道子、张僧繇、范宽、李唐等人题款的名家名画。然而,等打开箱子才发现,所有东西都是黑乎乎的一片,都是清晚期的仿冒品,而且仿冒质量非常低劣。当时专家们推断,这些东西连同那些“大明康熙年制”的瓷器很可能是太监们弄虚作假的结果。可见,皇权貌似不可一世,其实也好糊弄,也很可怜,因为人人都在糊弄它、应付它。
还有就是皇帝自己的原因造成的,皇权之下,皇帝老子说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真的也是假的。清宫里曾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乾隆时期有位臣僚追随皇上多年,乾隆爷见他办事老练,就给了他个做外官的机会。要知道当时的外任官收入丰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肥缺。见皇帝这样青睐自己,这位仁兄当然很是感动,于是就利用闲暇,收集了十多幅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字画献给皇帝。可是乾隆只看一眼礼单,就大笔一挥写道“假的,不要”。当时,这位仁兄就蒙了,不明白为什么,很是郁闷,后经多方打听才如梦初醒。米芾一字千金,存世作品又很少,一次能买这么多,乾隆爷当然不相信。乾隆皇帝虽然眼光独到,但看走眼的时候也很多,他所认定的很多真迹,后来证明就都是假货,而被他厌弃的诸如《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倒恰恰是传世珍品。再举一个例子。据档案记载,清代内府里曾藏有宋代大书法家蔡襄的楷书作品《谢赐御书诗表》,但是这幅字当时竟然有两个传本,内容也都一样,而且均行墨持重,措笔安和,字字端严劲实。当时,人们对此问题并未太多留意,故也无法作出翔实分辨。因此,其中有一幅字就很轻易地被乾隆皇帝赏给了自己的皇六子永?,清末又流传去了日本,被日本收藏家所获。剩的一幅则一直留在清宫,并被乾隆皇帝刻入《三希堂法帖》。百年之后,专家整理清宫遗物,才发现留下的这幅字虽也有一定文物价值,但恰恰是赝品。
(责任编辑:小苏)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提示:请填写评论标题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王心悟3D美术馆
洪瑞生3D艺术馆
唐勇力3D艺术馆
绚丽虚化和迷醉炫光 打造清新精致的花朵大片
四口之家的品质乡村生活 清新自然远离喧嚣
厚重油画风蔬果静物 油画还是照片傻傻分不清
2017Big Picture自然世界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推荐艺术家
翰皇文化馆
曹娜美术馆
Copyright Reserved www.zxart.cn 张雄艺术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号-1
江山雄韵商标注册证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一个王朝在此覆灭,又一个王朝在此兴盛。不管你是一代圣主或是乱世枭雄,对洛阳来说不过是匆匆过客。虽说王朝没留下,但东西留下了。各代王朝为洛阳留下无数珍宝,而每个珍宝都承载一段洛阳的历史。在众多珍品中,这9件宝物洛阳来说意义重大,这里面有“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东方的蒙娜丽莎”、力证丝路起点的景教经幢&&&&对洛阳来说,每一个都价值连城!华夏第一龙
绿松石龙形器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都邑,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遗址有着数不清的“之最”。经过近60年的发掘,有不少国宝级文物也横空出世。其中,“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最为耀眼。该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宫殿区的3号宫殿基址的贵族墓,放置于墓主人的右臂之上,呈拥揽状,一铜铃置于龙身之上。龙身长约65厘米,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大小仅有0.2厘米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龙头隆起于托座上,呈浅浮雕状,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眼睛呈梭形,轮廓线富有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绿松石片组成菱形主纹象征麟片,分布于全身,龙尾呈圆弧隆起,非常逼真,若游动状,跃然欲生。据介绍,这件绿松石龙用工之巨、体量之大、制作之精之巧、用绿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见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宝。出土时,考古工作者在获取了墓葬的基本材料后,将其整体套箱起取,运回实验室清理。有的学者认为,这件绿松石龙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是真正的“中国龙”。中国最早人物镜被日本人收藏了
金银错狩猎纹镜形状:圆形,直径17.5厘米年代:战国时期出土地点:孟津县金村收藏单位:日本东京永青文库金银错狩猎纹镜为铜质夹层复合镜,镜面材质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与镜背材质不同,是珍贵的复合镜。这面铜镜被称为金银错狩猎纹镜的原因,其一为金银错制镜工艺,代表了战国时期制镜的最高水准;其二为金线嵌错的狩猎纹图案,让这面铜镜成为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人物镜。有专家认为,一般古墓中不可能见到这么精美的铜镜,它是王室或者贵族的随葬品。那么,这面铜镜为何被日本人收藏了呢?孟津县金村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内,早在1926年至1934年,金村内的8座东周国王或大臣的墓葬被疯狂盗挖,出土的数千件文物大部分被运往海外卖掉。仅日本人梅原末治根据搜集的资料,就编成了《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一书,里面记录的文物有238件。与金银错狩猎纹镜一起从金村大墓中出土并流向海外的铜镜中,还有金银错蟠龙镜、三龙彩绘透雕镜、嵌石四兽透雕镜、嵌玉琉璃镜、彩绘嵌珠连弧镜等一批珍品。它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流向海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屈辱历史的见证。“齐侯”铜鉴其实是古代镜子
“齐侯”铜鉴早在周朝,政治联姻就已十分盛行。珍藏于洛阳博物馆的“齐侯”铜鉴,就是齐侯为其女儿嫁给周王的陪嫁品,它不仅艺术价值极高,也对研究当时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齐侯”铜鉴高43.5厘米,口径70.3厘米,最大腹径20.7厘米,重达75千克,是洛阳博物馆内收藏的青铜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该铜鉴器身有4个对称的回首卷尾龙形兽耳,均是首、身、尾、足俱全的立体夔(ku&)龙造型,它们昂头张口,圆睁突目,显得威风凛凛。其器腹饰有两组布局均匀的环带纹,还间饰有眉形和口形纹祥。铜鉴的体量虽大,其用途却出人意料。据介绍,“鉴”是一种盛水或冰的器皿。古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来照影,因而后来把铜镜也称为鉴。从现有考古资料看,铜鉴的出现始于春秋中期,而盛行于春秋末战国初,战国中期以后就很少了。该铜鉴是1957年修建洛阳中州渠时,在孟津县平乐乡境内的邙山坡上发现的。20世纪70年代初,几名老技工意外地在其内壁腹部处发现了5行26个字的刻铭,铭文为:“齐侯作朕子仲姜宝盂,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子子孙孙永保用之。”通篇铭文的意思是说齐侯为女儿仲姜陪嫁了这件铜盂,希望这件重器能安保其身,子子孙孙长享用之。齐侯为仲姜制作如此精美的器物,又千里迢迢送她到东周的王都洛阳。据此,文物专家认为,齐侯之女应该是嫁给了当时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灵王。
新莽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新莽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中国金属古币之巅峰出土地点:洛阳汉墓新莽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于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所铸,为王莽改制的产物,见证了“王莽篡汉”这段传奇历史。西汉末年,外戚王莽专权,公元5年自称摄皇帝,公元9年自立皇帝,国号“新”,这是夹杂在西汉和东汉之间的一个不伦不类的朝代。王莽热衷改革,在位16年,对货币进行过4次改制。这枚新莽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即为王莽第一次货币改革的产物。“一刀平五千”钱币,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一方孔圆钱,环文上曰“一”,下曰“刀”,字为阴刻,字陷处填以黄金,并且加以打磨,使字面与钱面齐平。刀身上铸有阳文“平五千”三字,其中“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币价值等于五千,就是相当于五千枚五铢钱。因其“一”“刀”二字系黄金填入,是一种错金工艺,故称为“金错刀”,其刀环径2.7厘米,通长7.4厘米,重30克左右。王莽改币制,名为改制,实为掠夺商贾和百姓的财产,王莽每改币制一次,大量小工商者和农民便破产一次,这也间接导致了新朝的灭亡。虽不善为政,但王莽时期钱币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它的文字、冶炼和设计都堪称中国古钱币一绝。对于喜爱收藏钱币的人来说,“有者,列为富藏;无者,还差一个档次”,因此王莽也被称为“铸钱第一高手”。这个朴素的杯子其实是“镇馆之宝”
白玉杯洛阳博物馆珍宝馆“镇馆之宝”----白玉杯通体洁白温润,线条流畅优美,素朴中透着优雅。它虽然没有任何装饰,却给人天然之美的强烈感受,是曹魏时期玉器由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以及厚葬向薄葬转变的重要见证。1956年,苏联援建洛阳矿山机器厂项目在涧西搞基建时,考古专家发掘了一座古代墓葬。在墓葬前室,一个沾满泥土的杯子引起考古人员的注意,当考古人员将泥土清理干净后,一件通体光亮的白玉杯吸引了众人的眼球。白玉杯高11.7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厘米,背身呈直口筒状,底部是圆盘状矮足,大小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小酒杯。整个玉杯光滑平整、线条流畅,没有任何纹饰,但雕工精美,口沿、筒身、底部转角处,无一不圆润明晰。除了白玉杯,随葬物品中还有一件器物让考古人员惊喜万分,那就是雕刻有“正始八年八月”铭文的铁帏帐钩。正始八年即公元247年,以此可确定该墓葬为三国魏王曹芳时期的墓葬,这也是洛阳地区目前所见的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曹魏墓葬。汉代厚葬之风盛行,贵族陪葬的玉器数量众多,被称为“丧葬玉”。然而,这个贵族墓葬的“丧葬玉”却仅是一件实用器皿白玉杯。这是因为曹操改革汉朝厚葬礼制,推行薄葬。据了解,经过汉末大动乱及群雄混战,社会经济凋敝,统治集团无力花费巨资经营丧事。另外,墓里放的财宝越多,越容易被盗,所以不如薄葬。没有任何花纹与雕刻的白玉杯,就是曹魏时期推行薄葬的有力见证。晋归义胡王金印:洛阳商人高价买回的宝物
晋归义胡王金印洛阳博物馆收藏的晋归义胡王金印,据推测是由西晋武帝司马炎颁赐给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印章文化的重要实物,还是当时统治者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的证物。据介绍,这款金印是一名孟津商人在20世纪40年代从甘肃带回的。这位在甘肃做生意的洛阳商人,从一古董商手中发现这件宝贝,并高价将其买回。1973年,该金印由洛阳博物馆收藏。晋归义胡王金印印面长、宽各2.2厘米,高2.6厘米,重约83.2克。印文篆刻着“晋归义胡王”五个大字,字体为白文篆书;印文布局稳重严整,字迹规整充满阳刚之气,造型简练古朴,是我国古代玺印中的佳作。印纽则呈现出一匹双峰骆驼的形状。那么,册封的晋朝皇帝和这个“归义”的少数民族首领又是谁呢?从印文中的“晋”字看,毫无疑问是晋朝印章。“胡”指的是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再加上这枚印在甘肃被发现,此胡王应当为居住在甘肃凉州的匈奴首领。据文献记载,西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归顺西晋的匈奴首领正居住在甘肃凉州,因此推测这方金印应由晋武帝颁赐。给予胡王金质官印,对其进行安抚,目的是减少边疆战争,这也是中原统治者和边疆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的证物。北魏泥塑佛面造像:“东方的蒙娜丽莎”
北魏泥塑佛面造像一件残缺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像残缺双臂的维纳斯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佛面舒展光洁,鼻子端正秀美。佛面表情从容慈祥,笑容含蓄沉稳,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佛面仅残存下眼睑、鼻子、嘴巴、下巴和脸颊等部分,佛面舒展光洁,鼻子端正秀美。其中,最具特点的当属紧闭的双唇,只见它嘴角微微上翘,表情从容慈祥,笑容非常沉稳。残缺的佛面,像残缺双臂的维纳斯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沉稳的微笑,更是让它拥有了“东方的蒙娜丽莎”的美誉。经测量,该佛面长25厘米。据专家推测,整个头部复原后,应有40厘米至50厘米长,如取立姿,身躯可能达3米之高。民族大融合和佛教的繁荣,直观地反映在了当时的佛教艺术造像中。换言之,该泥塑佛面造像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也客观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工艺水平。含嘉仓铭砖:记录“天下第一粮仓”
含嘉仓铭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焦枝铁路修建。洛阳在配合建设机修车间时,含嘉仓遗址被首次发现。起初,考古队员以为发现的是座墓葬。直到出土记载有“含嘉仓”等字样的铭砖,墓葬假设被彻底推翻----这里就是盛唐时期规模宏大的“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这块铭砖长32.5厘米、厚6.5厘米,头三个字就是“含嘉仓”。铭砖记载了仓窖位置、粮食来源、品种、数量、时间及仓窖的管理人员等信息。考古专家表示,从铭砖记录的内容看,当时粮食储存管理已经实现制度化、科学化。因此,它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含嘉仓又叫含嘉仓城。仓城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是隋唐东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石,含嘉仓就有5833400石,占了将近一半。1971年的含嘉仓考古发掘现场,发现了一窖仍保存完整的粮食。考古工作者检测发现,留存千年的粮食48%被碳化,52%仍是有机物,有些谷粒竟在被取出后发芽,经过培养,第二年还结出了果实!这足以折射出大唐盛世农业的繁荣和科技的发达。《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力证丝路起点是洛阳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2006年,《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被盗墓者掘出并贩卖,后辗转回归洛阳。该经幢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经文可与敦煌遗书《景教宣元本经》进行补订校勘,为研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情况以及论证洛阳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经幢为一八面体石棱柱,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分完好。残存经幢最高部分81厘米,最短部分59厘米。残存部分字迹清晰,上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1部、《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记》1篇,另有题记2行和祝词14字,共计存字809个。在经幢的上端雕有十字架符号及“天神”形象,显示基督教在唐朝曾借助中国佛教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播。众所周知,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到唐代达到鼎盛,上至帝王权贵,下至平民百姓,礼佛、信佛蔚然成风。景教作为外来宗教,初来乍到,只能借助于佛教的力量传播。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EuDK1ecaLR6e0sZ1gXPQmL1N5=qVd08Gx10DExShI0MGx0compressflag.jpg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