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防止污染产生的第一道防线,自2002年10月被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后,就对从源头保护环境方面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正是由于其具有影响项目进程的重要作用,环评自然而然地被大家看做是一个利益集中的‘香饽饽’。”一位不愿具名的环评研究者介绍说。 环评改革后的市场角力 产业盛宴与转型阵痛并存 环评红顶中介该脱钩不脱钩,部兑现承诺,宣布对29家环环评机构注销资质。事实上,环评红顶中介问题始发于2015年2月中央第三巡视对环保部的专项巡视。在专项巡视中,中央第三巡视组明确指出,环评领域存在红顶中介,“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 为此,环保部启动了一系列的整治行动,制定印发了《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公开承诺,2016年将加强环评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完成200家环评机构的脱钩工作。根据《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隶属于环保部的8家环评红顶中介在去年底已经完成脱钩。274家地方环保系统环评机构,需在日前完成脱钩工作。 摘掉环评中介红顶子 环评“红顶中介”的风暴仍在持续。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公告,注销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等29家机构建设项目环评资质。根据《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列入第二批脱钩计划的274家地方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要在2016年6月底前完成脱钩,未完成的注销环评资质。截至目前,已有245家完成脱钩,29家未完成脱钩的,被环保部注销环评资质。 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前置性措施,环评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相当于环境保护的一道“闸门”。环评能否通过审批,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最终命运。以往,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带来环评垄断、权力寻租等问题,出现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等乱象。一些中介“截留”政府简政放权为企业带来的改革红利,增加企业的成本。某些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却通过了环评关,埋下了环境污染的隐患。 在此背景下,环保部“壮士断腕”,重拳整治环保系统内的环评机构。按计划,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已于去年率先完成脱钩。这种做法有利于推动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也能够倒逼环评机构改革升级,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红顶中介”的尴尬实质:变相腐败 事实上,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上任后,“接棒”原部长周生贤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环评机构“脱钩行动”。 红顶,又名红顶子,借指高官。在国务院召开的一次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严防以“红顶中介”替代行政收费的现象。“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通过形形***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红顶中介”们蚕食着行政审批改革的红利。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红顶中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指由政府转型过来具有审批权的组织,他们过去就是政府部门,后来变成了协会;第二类是捆绑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协会,主管部门有一部分职能隐藏或者直接委派给这类协会;还有一类机构,政府主管部门领导退休下来以后,在里面任职。 红顶中介,本质上,是一种常见的腐败现象,指政府官员通过形形***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蚕食着行政审批改革的红利。以服务费、会费、协作费、咨询费的名义“”,要么以高房租、超额水电费等享受向主管部门“进贡”,更有甚者,直接将资金划转至主管部门或者所属事业单位,极大地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此番环评“脱钩”改革可谓大刀阔斧。 新一轮洗牌整合在即 但不可否认的是,去除行政背景后,转企改制的环评机构仍大多比较依赖单一的环评业务,长期依靠政府“单子”让它们在直面市场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由此,环评市场的新一轮洗牌已经悄然开始。 2015年3月,环保部宣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限期彻底脱钩,在环评行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改革无异于是一次行业“地震”。“没有了‘铁饭碗’,改制后的环评机构将走出***塔直面市场竞争,生存压力之大可见一斑。”有环保业内人士直言,这对于不少“脱钩”环评机构来说,是一道事关生死的坎,如果转型改革及时、对路,未来就能分得更大的“蛋糕”,但如果消极、保守地面对市场,被淘汰也是无可避免的。 广东某环科院环评机构负责人表示,改革为企业后,公司迅速扩展了业务范围,环评业务占比虽还维持在60%,但地域范围明显扩大,而且还增加了清洁生产环保验收等咨询业务、环境检测与其他业务的占比,产值达到了转制前的40倍以上,而同期一些改革步伐缓慢、固守原有业务范围的机构明显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被抢了蛋糕。 改革往往伴随阵痛,但原地踏步则更加不可持续。早在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环评法》的执法检查报告就表示,全国不少环评编制单位往往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利益关系,有些是其下属事业单位,违反了《环评法》的有关规定。“改革不仅能倒逼环评制度的升级,更能为‘体制内’的环评机构‘松绑’,这些机构如果能够及时重新定位,是能够面对更广阔的市场需求的。”因此,业界资深人士蓝虹指出,业内及政府要接受改制后的环评机构被淘汰、被抢生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它们快速融入市场。 (参考资料:()、北京商报、法制日报、中国低碳网)
责任编辑:dzb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收益宝·活期
7日年化收益率
理财宝·短期
7日年化收益率环评资质代理
环评资质代理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