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政府公众信息网
您的位置:>>>炎陵历史-->
炎帝神农氏——长江文明的旗帜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炎陵县人民政府
炎帝神农氏&&长江文明的旗帜曹敬庄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广袤大地上,有着两条姐妹河:一曰长江,一曰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母亲的乳汁哺育了大江南北、大河上下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浩瀚的长江,从莽莽昆仑的冰雪深处,从遥遥远古的文明起点,奔涌而出,奔流而下,奔泻万里,奔腾万代,在这片土地上滋润丰腴,编织摇篮,哺育文明,书写辉煌。然而,很长一段时期里,抑或是史料的散失,抑或是家史的偏见,他们仅仅尊崇黄河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唯一源头,而长江文明冷落了。近些年来,由于许多专家学者对长江文明进行的深入研究、探讨,大量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视听为之一致: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同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更有人提出:&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先驱。&(1)伟大的长江文明是被人们所认识了。一种伟大的文明,必是由伟大的民族所创造。或者说,在一个伟大民族的诞生、发展进程中,创造着伟大的文明。同时,一个伟大的民族,一种伟大的文明,必将创造自己的伟大人物,他是民族的代表,他是文明的旗帜。一、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开创了长江文明&&& 虽然,有关炎帝神农氏的历史记载少而不详,在我国正史中,亦未给炎帝立纪或传,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只是有所提及,但是,我们仍可从散风于经、史、子、集中的关于炎帝神农氏的零星记载中,看到炎帝神农氏开创长江文明的丰功伟绩。&&& 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史料,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记载炎帝神农氏所处的时代。&& 《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从这段记载看,炎帝神农氏时代处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然而,《商君书&画策》篇却说:&神农之世,公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吕氏春秋&爱类》更说:&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下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帮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一曰:&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一曰:&身亲耕,妻亲织&,妻既有夫,儿何不知其父耶?晋代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把这层关系解开了,他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在这里,夫妻,父子关系明明白白的了。家庭的出现标志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解体,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生,标志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私有制的产生。而这种旧的社会关系的解体和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不是一声令下一刀切一斩齐的,而是有早有迟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也就是说,在炎帝神农时代,有的地方还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有的则已跨入父系氏族的门槛。因此,我们说炎帝神农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的时代。那么,史料中的关于炎帝神农时期的两种社会状态的记载就不是矛盾的,而正是互为补充的了。考古资料告诉我们,那个时代大约距今5000年至6000年左右,正好与中华文明史的初创时代相吻合,因而,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文明初创时代的伟大人物是无庸制疑的。二是记载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地域。&&&&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有圣德,继无怀氏后,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载:炎帝神农氏&都于陈,盖宇于沙,是为长沙,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罗苹在为罗泌这段史料作注时写道:&考神农之都,宜在南方,故颛帝之都在北,益以知太昊之在东,少昊之在西。为信第世远纪略,传者乱,不得其定。&关于炎帝神农氏的生地,史料存有两说,一是湖北随州,即&生于烈山&说;一是陕西宝鸡,即&长于姜水&说。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地除某种纪念意义而外,于一生事业又有多大作用和影响呢?炎帝在位一百余年,岂可囿于某一个地方么?何况当时人们尚处于由渔猎走向农耕的时代,何况炎帝神农氏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呢?真正重要的是他开创事业,成就事业的地方,汉代刘安撰的《淮南子&主术训》中说,炎帝神农氏&其地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西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莫不听从。&范围达大半个中国。当然这主要应该看作炎帝神农氏的影响所在,但是,也大体可以看作是炎帝神农氏部落及其部落联盟的活动地域。然而,炎帝神农氏和他的氏族是&位在南方&的,是&盖宇于沙,是为长沙&的,他本人最后归宿是&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的!茶陵茶陵,以炎帝神农氏在这里种茶及安葬在这里而得名的。茶陵县汉属长沙,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所谓&茶乡之尾&即酃县(199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酃县改名为炎陵县)。关于炎帝神农氏葬地,史料记载只酃县一说。所谓宝鸡&天台山&一说,仅有民间传说而已,史料并无记载。酃县炎帝陵葬的是哪一位炎帝呢?炎帝神农氏并称始自战国时代的《世本》,汉代宋仲子为《世本》作注时写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有的说炎帝传了八代,有的说是十七世。这点,皇甫谧在他的《帝王世纪》中说得十分明白:&《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位在南方,&&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自陈营都于鲁阜。&&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这就是说,葬在酃县炎陵的是第一代炎帝。而后他的七代子孙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奋斗。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炎帝神农氏开拓中华农耕文明的主要活动地域是长江流域。换言之,是他开创了长江文明。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史籍的第三个部分是记载他所开创的长江文明的主要内容,或者说炎帝神农氏的丰功伟绩。《周易&系辞下》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盍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盍取诸噬嗑。&《商君书&画策》载:&神农之世,公耕而食,妇织而衣&。《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氏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新论》载:&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吴越春秋》载:&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殁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歌曰&继竹续竹,飞土逐突&之谓也,于是神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资治通鉴外纪》载:&教民播种五谷,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史籍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功绩的记载,比之对他本人生平的记载,要丰富得多,翔实得多,限于篇幅,我们且引述上面记述不同内容的几条,概括起来,它们记载了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首辟市场,互通有无;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建宇造房,安居乐业。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炎帝神农氏带领人民脱离了饥寒交迫、无医无药、颠沛流离的日子,而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医药,并且还能上市场、听音乐、唱丰年的日子,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变化!展现在他们面前的长江文明,是一幅怎样灿烂的图景?人们怎能不世世代代纪念炎帝神农氏。歌颂炎帝神农氏呢?二、口碑印证:从三湘四水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故事,追寻他开创长江文明的足迹历史的进程不但载录于史籍,同时树口碑于民间,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作为长江文明的开创人,必然会在他奋斗拼搏的所在地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千百年来三湘四水民间代代相传的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炎帝神农氏开创长江文明。&&&& 以湖南酃县炎帝陵为中心的炎帝神农氏传说圈,据有关民间文学专家学者研究、统计:&至今仍有六、七十篇传说故事活在群众口头上。它们人分布情况是:株洲市28篇,衡阳市15篇,郴州地区6篇,零陵地区3篇,邵阳地区、岳阳地区、益阳地区、常德地区、怀化地区各1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篇。&(2)据我看,三湘四水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故事,还远不止这么多,1985年至1990年间,我出任了株洲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总编,并兼任故事卷主编,负责编选、出版了株洲地区100万字的民间文学作品,我手头就有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故事38篇,而不是28篇,焉知是否还有流传在民间我们尚未收集到的呢?通观这些民间传说故事,简直就是一部&炎帝史&,只不过这部伟大的史书珍藏在人民群众心头,人们代代以口相授受罢了。下面,我们试以本文第一部分所辑史料为轨迹,来看一看今天尚在流传的这些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故事。&&&&& 炎帝神农氏处在什么时代?传说《炎帝的三个母亲》(3)给我们透出了这个信息。据说炎帝的母亲安登,梦见太阳落在自己怀里,就生下炎帝,取名石年。因为要上山采野果充饥,她把石年放在山窝里,石年一个人躺在山窝里,上头有太阳晒,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山鹰飞来了,给他遮荫,白鹿跑来了,给他喂奶,每当安登外出时,鹰、鹿就来护养石年。这样,石年就有了三个母亲。这个故事有三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炎帝的父亲是谁?不知道。二是炎帝从小与鹰鹿相处。三是炎帝的母亲过的是采集野果的日子,这不就是《庄子&盗跖》篇记载的&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吗?这是在炎帝神农氏初期的社会面貌。到了炎帝开创农耕文明之后,情形就不同了,他有了妻子,安葬的时候,他的妻子听为他奔丧,化成了&望夫石&(《胭脂石》(4));他有儿子,有一个在打猎中病逝了(《神农太子》(5)),甚至还有一个遗腹子(《&婆公菩萨&原来是坡公》(6))。&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在他这一代结束了。炎帝神农氏的时代,正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并最终确立了父系氏族社会秩序的时代。&&&&& 我们再来看看民间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地域,没有比湖南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地名传说更多的地方了。&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管子&轻重戊》)湖南宜章县有骑田岭;神农之时,&嘉禾生,醴泉出&,&神农修德作耒耜,地应之以醴泉,神农就田作耨,天应之以嘉禾。&(《礼&含文嘉》)相传湖南嘉禾县即是炎帝神农氏得天降嘉禾之处(7)。醴陵市城北有&醴泉&井,东汉时置醴陵县,县名即由此而来(8)。相传炎帝作耒耜于耒山,因而这里山名耒山,水名耒水,设县治于耒水之南,县名便叫&耒阳&。郴州,则是因为炎帝的大臣郴夭住在这里而得名。五岳之中,独南岳衡山&势若飞&,原来,南岳就是那只衔九穗禾的朱雀,被炎帝神农氏用宝鞭打落在地面化成的(9)!赤松子是神农的雨师,茶陵县云阳山有赤松子助汉张良读书练剑的&试剑石&(10),浏阳有赤松山等等。特别是在酃县炎帝陵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丧葬传说。《亡药断肠草》(11)说的是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误尝断肠草不幸身亡;《炎帝下葬》(12)说的是金龙发笑迎神农,将神农灵柩葬在炎陵山下?水河中的龙宫之中;《倒挂金钩》(13)则记叙了一个渔夫进入龙宫亲眼目睹炎帝灵柩安放在龙宫的情景;茶陵县的&铁甲山&、&砍脑山&,酃县的&响鼓坳&、资兴市的&石人排&等许多地名,或是因选择炎帝神农氏的葬地不够条件,或是因为人们为炎帝送葬时群山低头而独有一山未低而被砍去一截;或是因迎候炎帝灵柩久等而化成石山等等而得名。&&&& 据专家学者研究,全国关于炎帝神农氏的民间传说圈,主要是三个,一是陕西宝鸡,二是湖北随州,三是湖南酃县,&湖南是有关传说的最多处。&(14)三个之中,两个在长江流域,一在江北,一在江南,生地葬地为之呼应,这岂是偶然吗?应该说,这些大量流传在长江流域的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故事,正是炎帝神农氏开创长江文明的活生生的证明材料啊!&&&& 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伟绩丰功的传说故事,那就比史籍中所记载的丰富多采,有声有色得多了!十分有趣得很的是,这些传说、故事所叙述的,正好是史籍所记载的炎帝神农氏的那些功绩。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在这里叙述这些传说故事,下面仅分类列出部分篇目,我们即可看到民间传说与史料是怎样互为辉映的了。反映炎帝神农氏&首创农耕,教民耕种&的传说故事有《神农盗谷》(15)、《谷是怎样来到人间的》(16)、《万华岩》(17)等等;反映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的传说故事最多,有《神农学蛇药》(18)、《琉璃狮子》(19)、《生姜的故事》(20)、《白芷的故事》(21)、《大蒜的故事》(22)、《茶叶的故事》(23)等等;反映炎帝神农氏&治麻为布,制作衣裳&的有《麻与布的故事》(24)、《人类最早的衣服》(25)等;反映炎帝神农氏&首辟市场&的有《太阳当顶的时候》(26);反映炎帝神农氏&削桐为琴&的有《神农琴》(27);反映炎帝神农氏&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的有《神农太子》(28)等等。这些民间传说故事为我们所描述的炎帝神农氏开创的长江文明,是非常生动感人的,光芒四射的。而且更加突出了炎帝神农氏在开创长江文明历程中的开拓精神,首创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无私精神,奉献精神,而这些&炎帝精神&,正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三、考古揭示:炎帝时代湘江流域确实存在比较发达的农耕文明有言道:历史沉默的时候,坟墓说话了。这意思是说,当许多问题历史上无记载,或记载不详,或记载有误的时候,只有靠考石发掘来说话了。历史记载是以三种方式进行着的。一为史籍,记在书上;一为传说,记在群众口上;再一个呢?就是埋在地下的文化遗存,记在地下,从一定意义上讲,这部&记&在地下的古遗址、古墓葬中的历史资料,比之地上的资料,更具准确性,更具权威性。炎帝神农氏时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那么,地下的资料怎样&记载&这段历史的呢?这些年来,文物考古的丰硕成果作出了回答:炎帝时代湘江流域确实存在比较发达的农耕文明。&&&& 距炎帝陵仅200公里之遥的株洲县磨山遗址(29),是迄今发现保存炎帝时期湘江流域农耕文明面貌最完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古文化遗址,磨山是大片田垅中央高出约10米的一块台地,现在保存的遗址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它的北面2公里处是高耸的群山,南面3.5公里处是湘江支流渌水,一条水溪从磨册西南头流过注入渌水。应该说,住在磨山的先民们选择这块地方是颇具眼光的,他们南可捕鱼渌江,北可狩猎于树木茂密的山林,而磨山四周平坦的土地则是进行农业耕种的沃土,这一切,完全符合炎帝神农氏&相土地燥湿肥高下&的做法的。&&& 198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株洲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对磨山遗址进行了试掘,发掘面积96平方,8个探方中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发现了房址居室遗迹,清理了一片公共墓地,根据出土文物,磨山遗址下层文化遗存大体相当于大溪文化时期,距今约5300年至7000年,正是史籍及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时代。&&&& 磨山遗址下层的陶器还可分为早晚二期,早期以泥质陶为主,陶色多为白色,有少量橙红色和黑褐色;器形以鼎为最多,其次有钵、盘、双耳罐、圈足器等;器物表面一般通施纹饰,戳印纹,刻划纹,模印纹特别发达,纹饰繁褥,做工精细,主要有弦纹、曲折纹、羽状纹、网格纹、点状纹、带状纹等。晚期则变化为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以黄白色占大部分,且泥质黄白胎陶全部涂以红衣,即彩陶;在饰纹方面各种镂孔、按窝增多;器形仍以鼎为最多,其次有高领罐、釜、豆等;鼎足除了早期的锥形、扇形外,还较多出现了鱼形、舌形、内凹形、凸背形、圆柱形等,并施以各种纹饰,这么多的精美陶器,标志着当时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制陶业的发达。布制陶业的发达,正是农业发达的反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白陶同处一时期的鼎的出现,仅在湘江流域几处遗址、如茶陵县独岭坳遗址、湘潭市堆子岭遗址、长沙县南托遗址、汩罗市附山园遗址、华容县车轱山遗址等一些地方有这种现象,地域在湘江中下游地区,而往东江西的一些遗址,往西北洞庭湖区、长江两岸的一些遗址,鼎的出现直到龙山时期遗存才有,我想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猜想:是炎帝神农氏族最早在湘江流域创造了这种文化,然后逐步向四周辐射的。&&& 磨山遗址所发现的房址居室遗迹也是十分令人瞩目的:房子座南朝北,一道隔墙将居室隔成前后两室的套间,前面一间宽约3.7米,后面一间宽约4米,其长度由于勘探方面所限未能得知,估计不会小于宽度;中间隔墙上分布有直径35厘米的柱洞5个,居室面有柱洞3个,居室里还发现有夹着竹片的红烧土块,这些现象表明,当时的房子是选用圆木为屋架,柱子之间先围上竹片,竹片上湖抹泥巴经焙浇而成墙,屋顶上盖茅草。这样讲究,这样宽敞的房子,标志着人们生活的安定和水准的提高,当然,它无疑也是比较发达的农耕文明的标志。看来罗泌所著《路史》说炎帝神农氏&盖宇于沙,是为长沙&非诳语也。&&&& 从整体来看,磨山遗址下层文化遗存属于大溪文化范畴。大溪文化是横贯长江中游,纵跨云梦南北的大文化圈。&将历史传说和考古学文化统而观之,可以说,只有炎帝部落及其联盟才可能在大江南北创造出一个如此广阔的文化圈,从而也只有这样广阔的文化背景,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可能孕育出这样伟大人物(23)。&从磨山遗址及湘江中下游几处遗址中鼎的出现的文化现象启示,我想,磨山文化应是湘江流域独特的文化。如果进一步把这种文化现象与炎帝神农氏联想起来的话,是否可以认为是炎帝神农氏部落开发了磨山及湘江中下游地区,开创了磨山文化,而炎帝神农氏则是这种文化的一面旗帜,以他的影响,推动了整个长江文明的发展呢?&&&& 从磨山遗址上层文化遗存可以知道,它的上层遗存属龙山时期文化,所出器物与湘乡岱子坪遗址的文化面貌有着强烈的一致。磨山文化一直是与整个湘江流域的文化、长江文化同步或领先一步发展的。1992年11月间,当代著名文物考古学家罗哲文先生考察酃县炎帝陵,激动不已,赋诗一首道:&炎黄皆始祖,南北启人文,子孙齐景仰,世代结同心。&专家的诗既有澎湃的激情,又有学术上的真知灼见,谨录于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1994年9月于株洲&&&&&&&&&&&&&&&&&&&& (作者为株洲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注释(1)刘志一《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先驱》,载台湾《历史月刊》第52期。(2)巫瑞书《论炎帝陵传说圈及其原始文化意义》,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3期。(3)、(11)、(20)、(24)、(26)、(27)、(28)罗炳生等《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故事》,载光明日报出版社《炎帝和炎帝陵》。(4)、(5)、(6)、(12)、(13)、(14)、(16)、(17)、(19)、(21)、(22)、(23)、(29)载曹敬庄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株洲分卷》。(7)《天降嘉禾》,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嘉禾县资料本》。(8)、(10)、(29)载曹敬庄主编《株洲文物名胜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9)彭玉成《南岳是朱鸟化的》,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衡阳市分卷》。(15)炎帝与宝鸡课题组编著《炎帝&姜炎文化》,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18)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25)罗炳生、山樵《炎帝在酃县的传说》,载长江文艺出版社《炎帝》。(31)陈晓华《炎帝时代湘东地区的物质文明》,载人民出版社《炎帝与中华文化》,1994年版。&&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
主办:***炎陵县委、炎陵县人民政府 承办:炎陵县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炎陵县霞阳镇井冈东路01号 邮编:412500
技术支持:北京翔宇领翔软件有限公司 ***:+86(010)753822
网站服务***:(7 ***邮箱:webmaster@ 通讯员投稿:网站编辑部QQ
备案号:湘ICP备号您现在的位置:&&&&&&&&&&&&&&&&&&&&&&&&文章内容
快捷导航:
湖南旅游景点:张良试剑、五雷池、观音岩
来源:考试大&&&【考试大:你最佳的考试选择】&&&日
张良试剑、五雷池、观音岩张良试剑&&&&&云阳仙左后侧,有—断裂的巨石,高3米,长4米.似被人挥剑居中劈开。刻有“张良试剑”4个正楷人字。据传张良曾随赤松子隐此读书铸剑。刘邦特上山请张良出山,共图大业,张以剑未铸成谢绝,在刘邦的苦求下,挥剑劈石,岩石被劈成两半,遂随刘出山。五雷池&&&&相传古时,云阳山下常遭早灾,神农命雨师赤松子求雨,屡次求雨,却未下一点雨。后来,发现掌管这一带布雨的龙躲进岩缝睡懒觉。赤松子大怒,使五雷法,将神龙锁在岩缝中,命其向外吐水。这股水汇入山溪,灌溉山下的土地。&&观音岩&&&&&云阳仙后的五雷池西侧有一高13米,宽7米的自然石窟。窟门上窄下阔,似向侧拉开的帏幕,内置观音石像,故名观音岩。窟顶,石岩倒悬;右侧崖壁断层形成—个宽约1.5米的平台上,上枕一约3—4吨重的巨石,巨石的三分之一悬空,使人感到有随时滚落下来的危险,但千百年来稳如磐石
来源:考试大-
责编:onmars&&&
&233网校:证券从业考试网络课程试听
暂无跟贴,欢迎您发表意见
考试大导游评论排行
1.&&评论93条
2.&&评论65条
3.&&评论64条
4.&&评论61条
5.&&评论34条
6.&&评论32条
主讲:卢瑜等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11
1234567891011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