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18年起,四次沙克尔顿远征南极极的俄国航海...

云南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2)
作者: 发布时间: 09:14:28 本文来源于:
  (三)实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刘东生:阅读黄土高原这部大书
  刘世昕
  旁人眼里普普通通的黄土却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东生心中的宝贝。这位&面朝黄土背朝天&达半个世纪的87岁老人,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贡献在于通过&阅读&中国的黄土,翻开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
  地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本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第三本便是中国的黄土。国际上认为,把黄土这本书念得最好的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
  从1804年以来,国际上对于黄土的成因有两种学说&&&风成说&和&水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
  1909年国外学者提出的第四纪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古气候学研究。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对经典的四次冰期理论提出挑战,最终建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时刘东生提出,240万年前开始堆积的黄土高原中保存着非常完整的古土壤系列,它们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可以揭示古气候信息。黄土中那些丰富的生物遗迹,就像一部非常丰富的典籍,记录了200多万年来黄土高原地区,乃至欧亚大陆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生物气候环境变迁、新构造变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等。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隆起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从1964年起,刘东生先后参加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多次登上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在那种境界,人类可以领略&一览众山小&的韵味,陶醉于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畅想。只有被自然打动,才能不断地有兴趣去探寻自然的奥秘。&每每回忆起那些贴近自然的日子,刘东生总是很动情。
  1964年至今,刘东生还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刘东生带领研究小组运用古地磁年龄测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建立了完整的黄土沉积序列资料,并开始与深海沉积物序列对比,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由此拉开了将中国黄土纳入研究全球环境演化框架的序幕。
  1991年,74岁的刘东生随中国科考队远征南极,在南极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5年后,快80岁的老人禁不住北极的诱惑,又远征那里的斯瓦巴德岛,并不畏险阻,登上一座冰川。他说,去两极不是想创造什么纪录,只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什么东西都想亲自看看。刘东生的脚步就是停不下来。2001年这位耄耋老人居然在南海科考船上度过了一个多月。家中客厅里那张他最喜欢的以布达拉宫为背景的照片,是他85岁去西藏考察时拍的,对他来说,青藏高原、中国黄土还有太多的故事。
  熟悉刘东生的人都听他讲过这样一则典故:19世纪一位西方地质学家在他的中国之行后说,中国学者喜欢在窗明几净的书斋中吟诗作画,不喜欢跋山涉水到野外观察大自然,若干年后其他科学领域或可发展,惟有地质学不可能有多大进展。刘东生偏要证明,中国学者不仅懂风花雪月,更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受刘院士影响最深的是搞古生物研究的老伴,她回忆说:&我们夫妇俩的青春都献给了野外考察。攀高崖、越鸿沟、睡野外、忍饥饿&&都是家常便饭。年轻的时候,家里常常连续好几个月都大门紧闭。&
  2002年,有&环境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泰勒环境奖&授予了刘东生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华莱士&布洛克。两人都致力于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刘东生研读的是中国黄土,布洛克的&书&是深海沉积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半个多世纪对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刘东生揭示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使中国跻身于国际地球自然研究的先进行列。
  B.刘东生一生都在为地球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研究,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南极、北极冰川、南海等地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
  C.刘东生及其带领的科研小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黄土沉积序列资料,使中国黄土成为研究全球环境演化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D.中国学者不仅能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还懂得风花雪月,刘东生卓越的科研成果和他在世界高峰上&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20世纪50年代,在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后,刘东生提出了&新风成说&理论,它比&水成说&理论更能解释黄土高原的成因。
  B.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和时空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创建了全球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否定了国外学者一直奉行的第四纪四次冰期理论。
  C.刘东生认为,研宄黄土以及其中丰富的生物遗迹,不仅能够揭示古气候信息,而且还能了解200多万年来黄土高原乃至欧亚大陆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
  D.刘东生结合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研究,把地球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相结合,使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
  E.刘东生在黄土研究、第四纪冰期理论、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以及青藏高原、南北极考察等科研领域中取得了大量成果,有力地推进了全球环境科学研究。
  9.刘东生院士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高中生》杂志?高考网 责任编辑:曾向宇]
友情链接:
中国高校招生联盟
中国高中学校联盟
中国高考研究机构联盟
中国校园社团联盟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主办,《高中生》杂志社承办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版网证(湘)字017号 湘ICP备号位置导航>>
珞珈山下南极夜(组图)
----《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展闭幕
发布时间: 17:52&&作者:&&来源:&&访问次数:
摄影:张然、李航 文字:张然
天宇明净,金风送爽,珞珈山一抹青黛,樱园顶华灯辉煌。10月28日晚,武汉大学首次校园文化原创展《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闭幕会举行,这也是学校首次在万林艺术博物馆天台举办文化活动。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黄泰岩,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鄂栋臣教授及中心师生代表,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负责人等与会。师生雅集,汇聚一堂,共享珞珈山下的南极之夜。
巨幅冰山照片、滚动播放的南极实景视频、憨态可掬的企鹅标本、猎猎招展的旗帜……栩栩如生的现场布景,将观众带入南极冰雪世界。
此境唯独珞珈有,青山星月伴琴音。师生们用中国传统艺术表达对武大南极人的敬意。
▲万林艺术博物馆天台的“南极之夜”
《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展览9月17日至10月28日在万林艺术博物馆展出。由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万林艺术博物馆联合承办,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支持。学校充分发掘校园文化特色资源,结合我校学科优势,以师生人物为主线,以南极科考为主题,梳理并展示了我校30多年南极科考的历史和成果,呈现了一个集学科成就、科普教育、艺术摄影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校园文化原创展。
▲《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展览独具特色
&& 这是我校着力涵育博物馆文化、打造文化育人平台、传承创新优秀大学文化的又一重要实践。展出六周时间,受到全校师生、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国庆黄金周期间,连续4天单日访客突破6000人,累计参观人数7万余人次。无数观众被武大南极人的事迹感动落泪,很多人激动地写下“我要报考武汉大学”“我要去南极”等留言。该展还受到了来自中国高校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地方博物馆等社会各界的巡展邀请。
▲《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展览吸引众多参观者
情系南极,薪火相传,璀璨年华,自强不息。武汉大学学生迄今共有45人次参与南极科考。他们彼此扶持,相互鼓励,漂洋过海抵达地球的尽头,用燃烧的青春在白茫茫的南极荒原烙下坚实足迹。武汉大学大学生南极科考团队,让求学岁月绽放别样亮丽,浇铸出一个属于武大学子的不朽传奇。他们的顽强和坚毅,昭示着南极科学考察事业后继有人。
▲武汉大学大学生南极科考团队接受“点赞杯”
“南极科学考察的经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当问到“参加南极科考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博士生张保军深情地说,南极科考的经历,虽然艰苦,但很快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学生考察队员代表张保军接受访谈
创造一流,凝聚合力,彰显卓越,无愧时代。30余年59人次参加33次南极科考,武汉大学教师南极科考团队迎着极限挑战,谱写华章。他们不畏艰险,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上空;他们砥砺奋进,将“武汉大学”铭刻在中国南极科考史册。他们弘扬“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铸就了团结奋斗、无私奉献、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团队精神,创造出具有鲜明珞珈特色、广泛社会影响的南极科考文化。
▲武汉大学教师南极科考团队接受“点赞杯”
&&“坚信一个人才辈出、成果累累的武大极地师生团队,将犹如一颗令人瞩目的星星,始终闪耀在祖国的极地上空。”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庞小平教授,代表全体武大南极科考教师,感谢学校对南极科考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表示将心怀感恩,励精图治,不断接力,谱写新的辉煌。
▲教师考察队员代表庞小平接受访谈
&&导夫先路,美誉铸成,华发丹心,矢志不移。鄂栋臣是武汉大学南极科考第一人、中国极地测绘的开拓者。从1984年参加中国第一支南极科学考察队起,先后七次远征南极,四次赴北极并曾到达北极点考察。是全国唯一一名同时参与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建立长城站、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建立中山站、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赴北冰洋考察、首次中国北极黄河站建站的科考人员,被誉为“中国南极测绘之父”。他身体力行,倡导、凝练并升华了“爱国爱校、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献身科学”的武汉大学南极科考精神;他精心培养和带领团队,弘扬极地科考文化,滋养现代大学精神,持续书写着卓尔不凡的珞珈风华。
▲鄂栋臣接受黄泰岩颁发的“点赞杯”并发表讲话
&&鄂栋臣号召全体武大极地人,在***精神的鼓舞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发扬南极科考精神,将武汉大学南极科考事业和中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做大做强。
▲熠熠闪光的“点赞杯”属于他们!
诗情流溢,乐韵未央。由武汉大学古琴文化研究所统筹,江柏安教授和张元俊、易栋等老师创意策划,一个个精心编排的节目,致敬武大南极人,辉映珞珈南极夜。
▲一曲唢呐《欢庆》开启庆祝氛围
▲教工模特队表演的武大老建筑特色服饰秀引爆高潮
▲为本次展览量身定做的现代舞《南极之光》压轴全场
据悉,学校将继续以特色学科为内容、以师生人物为主线,在每年开学季推出更多校园文化原创展,更好地发挥大学博物馆育人功能,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新生入学教育、新职工岗前培训等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相结合,不断传承创新优秀大学文化。
(编辑:杨欣欣)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当前第1页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国际交流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
招生就业工作处
继续教育学院
&电子邮箱:wdxw@ 新闻***:027-&&&&&&&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 传真: 邮编:430072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