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星期六的地图A Map for Saturday》
百度名词解释: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就在于,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于是指个人。旅游是在游玩,通常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但不管是旅行还是旅游,都并非现代人所专属的方式,说白了这本就是人类自我调节自我放松甚至自我追求的一种方式,所以想当年哪朝哪代的皇帝也会不时的来个微服私访说是体察民情实则也顺带离开沉闷的皇宫出去散散心了。民间自发组织的旅游也更是数不胜数,只是当时碍于交通并不发达,才不会像现代人这样如此容易实现在几个时辰内便跨越千山万水的旅程。 外国人更对旅行热爱有佳。美国人天生热爱生活并崇尚自由,他们会利用闲暇时间和假期去到别的地方旅行。二战结束后旅游逐步开始升温起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嬉皮盛行的时期更加热闹,加上当时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运动上的促进,那帮从婴儿潮长大的美国年轻人基本算是把去旅行发展到了一个高潮。那是饱含梦想与激情的年代,在那种氛围下旅行在某种程度上被那些昂然的年轻人改写成通向自由之旅的唯一通道。而欧洲人比美国人更注重闲暇时的外出游走,平均工作时间比美国人少了四分之一,那么多余出来的时间基本就是去度假了。这算是欧美人比较共通的一种老传统的爱好,而经由历史的积淀混杂着期间衍生出的文化,旅行这一行为发展到今日早已该被称为他们的一种习俗。 但真正的旅行其实是很苦的。那些享受昂贵酒店待遇或者肆意消费购买物品的人们,这种人只能称之为度假的旅客。而那些每一步都精打细算,为了节省出更多的资金以备日后旅行的必须,和许多陌生人混在一间青年旅社居住,学着彼此接纳对方,克服陌生的不适,克服病痛的侵扰,克服所有的不便和种种困难,一直向前进发的人们,这群在路上的人们才能称之为背包客。真正独立的去追求自由,才是背包客的意义。这也正是《星期六的地图》这部影片要讲述的事情。 影片中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面对镜头说出他们对旅行的看法和他们心中的世界观,以其中\一位主要人物(也是采访者自己)串联起各色背包客们在旅途上发生的故事与他们的感受。也有本是采访者却受到被访者的提问,镜头内与镜头外二者的互动带动了观影者的思考,非常有意思。这群人也曾不断反问自己为何在这里,为何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薪酬不菲的工作跑到这里来“受罪”。也曾遭受到来自周边的压力与质疑,自己也有过举棋不定,可最后竟也坚持下来并逐渐投入乐在其中。来自不同地区的人聚到了一起,也许初衷是各有心思,却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在路上。离开早已熟悉的地方,走出自己的视角,在不断接触探索中发掘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面貌。这有你的发掘,也有别人影响到你的,同时你也会影响到别人,所有人在一场旅途的邂逅中拼凑出别样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那种感觉是如此奇妙。 不断相遇又不断分离也是背包客所要经历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经的课程。这好像人生所有的因缘际会一般,只不过放在了异国他乡的旅途中,因此更显戏剧化。刚认识的陌生人一开始还因不得不挤在同一间旅舍内而纠结,没过一阵或许就成了彼此交心的铁哥们,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另租双人套房的小情侣。于是一同经历几天共甘苦的异国之旅,分享着快乐和喜悦。但也要随时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毕竟只是偶然的相逢一场,几天后就会有人再次踏上新的旅程,几条本不相关的线条在这里相交后继续各自分开延伸下去。有些残酷,于是有人落泪,有人学会保留自己不再投入感情。这似乎是一种很奇怪的状态,一方面你全情投入到旅行当中带给你的自由,将感情溶入到这个过程,另一方面却又是抽离的无情的,因为逐渐你说的再见比谁都多,因此你不要自己再过多的介入其中,与谁都保持一定距离,似乎慢慢变的有点无情了,但这也是懂得保护自己的做法。而换一个角度,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们因为自己的视角,在不断接触探索中发掘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面貌。这有你的发掘,也有别人影响到你的,同时你也会影响到别人,所有人在一场旅途的邂逅中拼凑出别样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那种感觉是如此奇妙。 不断相遇又不断分离也是背包客所要经历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经的课程。这好像人生所有的因缘际会一般,只不过放在了异国他乡的旅途中,因此更显戏剧化。刚认识的陌生人一开始还因不得不挤在同一间旅舍内而纠结,没过一阵或许就成了彼此交心的铁哥们,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另租双人套房的小情侣。于是一同经历几天共甘苦的异国之旅,分享着快乐和喜悦。但也要随时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毕竟只是偶然的相逢一场,几天后就会有人再次踏上新的旅程,几条本不相关的线条在这里相交后继续各自分开延伸下去。有些残酷,于是有人落泪,有人学会保留自己不再投入感情。这似乎是一种很奇怪的状态,一方面你全情投入到旅行当中带给你的自由,将感情溶入到这个过程,另一方面却又是抽离的无情的,因为逐渐你说的再见比谁都多,因此你不要自己再过多的介入其中,与谁都保持一定距离,似乎慢慢变的有点无情了,但这也是懂得保护自己的做法。而换一个角度,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们因为自己的一次选择走到了一起不也是一种巧遇的幸福吗,只是我们终究都有各自既定好的路线,所以就算说再见,也要感谢曾经给予彼此的相见吧。于是我们的采访者将这场历时一年行程所记录下的影像剪辑成一幕幕连贯的回忆,里面记录了许多人自己生命里其中一段重要的阶段,相信无论过了多少年后,当那些当事人再看到这段影像时,也会像片中那位年逾七旬却依旧矍铄的老者无悔的说道:那些美妙的回忆将伴随我一生。 有人说心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年轻的时候不需要家,只需要去流浪。我们都渴望从平凡的生活中追寻到新的意义。每次走进火车站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会莫名的激动,那应当是一股向往异乡生活的冲动吧。就像影片里那首旋律动听的吉他曲,如一股欢快自由的溪水奔流过心底,击打起层层浪花。记得一位朋友在自己的博客里写过一段话,大致是这样的“同样是年轻人,外国人追求的和我们就是不一样,他们可以不远万里只身来到中国,甚至连中文都不会说就在这里旅游。或者刚毕业并不马上找工作,而是骑上自行车去周游列国,他们觉得这就是有意义的。可我们懂英文的却不敢出去国外闯荡。。。”这似乎说明一些问题,我觉得蛮悲哀的。引用韩寒说过的一些话“在任何一个国家理想和现实都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在我们国家特别远,这样不正常,让年轻人活得很没理想。”“旅行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理想。80年代有很多年轻人去流浪,现在如果有人去流浪一定是认为不正常的。”“当这一代年轻人老了以后,回顾自己的一生,可以想到一个学生生涯和房奴生涯,然后就死了。”很遗憾作为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这个国家大多数的年轻人暂时还没有机会像影片中的那些年轻人去体验那种方式,我们要作出那样的旅行需要比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更多的勇气。想一想这种悲哀,或许是这个国家作为发展中阶段必不可少的代价吧。 如果说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将自己从马不停蹄的劳顿生活中解脱出来,停下脚步享受一下出行的快乐,那么背包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做一次精神上的苦行之旅。通过一场艰劳朴素的行程,来体味生活本身的意义,来反省自己之于生活的意义。这是一场在路上的修炼,可以是短暂的,抑或是漫长而没有尽头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需要我们用其一生去学习的最大课程。在路上只是一个过程,逃避也好,自省也好,最终我们都要通过这个过程找到自己的目的,去生活下去的目标。也许你又将回归到朝九晚五的复印机式的生活,也许你将因此获得新的生活动力。结果是次要的,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才是关键,而所有难能可贵的意义都铭刻在这个过程中,唯有自己心里清楚。 诚如影片中所说,留下的人依旧没有变化,而离开的人依旧还想离开,仿佛戒不了的瘾。为何这些人总是要上路,总是要追求更多的东西?难道就因为在这里的仅此而已而别的地方有更多的东西吗?是什么在牵引着我们一定要离开去走向那未知的地方?那些记忆中难忘的场景都是由人构成的细节,也是因人的参与而变得丰满真实。未知的地方也该是如此吧。或许人生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去追寻,去证明,错过了那个时机,这辈子都是遗憾。 许布鲁克和我还曾重逢过。看着他背包上路的时间背景----2005年----我这么想。 至少我能确定,那年夏天,在西贡以南的湄公河上,我曾见过另一位“持摄影机的背包客”。一个德国中年人,和布鲁克一样,拿着一台不算轻的PD150,制作着自己的“星期六地图”。为了纪录,这些家伙的行囊必然比我沉重吧。 当你走进周一的办公楼时,或许别人摊开了自己的星球六地图。只要在路上,甭管星期几,都意味着你在星期六,明天依然是假期。 布鲁克的纪录片,道出了背包客的一部分共同心声,比如独自上路的你,面临那些千篇一律的“普鲁斯特问卷”----你要去哪?从哪来?不是问你上一站,是你是哪人?去了哪些地方?感觉怎样?为什么出来玩?……直到第十个,才是“你叫什么名字?”再比如,短暂友谊甚至爱情的发生,习惯成自然的分别,每隔一段时间跟hostel里的新旧面孔say goodbye;还有,留了满满一本的私人账目和驴友联系名单,打开email,看看在曼谷认识的姑娘到哪了,然后渐渐地没了联系。 还有那些最能激发欲望的对别人经历的羡慕之情,“啊,我怎么错过了那座桥”,“你怎么能进去那个禁区”。这些经历因人而异,你羡慕着别人,别人也羡慕着你。比如,我碰到一个40多岁的中国女背包客,不会一句英文,拿着一本《走遍全球》就开始独行,却不管在开罗、在布达佩斯,都能坐当地公交,语言的障碍,反倒激发了她的身体和画图表达能力,她能以两个月亮和一个太阳告诉旅馆前台,第三天退房;比如,在琅勃拉邦碰到的三个意大利小伙,居然从云南西北开始,顺着澜沧江(出境后叫湄公河)漂流,准备直入南海。而我自己最近时常“吹嘘”的经历,也在途中被人“羡慕”,一个多月前,我在俄罗斯和爱沙尼亚边境被***扣了。 但或许是由于自己情感刻薄,总觉得作者吧布鲁克放大了一些情绪。“我觉得自己正在快速步入婚姻孩子房贷、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并不是那样的生活不好,只是我担心如果不去做这些我尚有能力做的事情,以后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出发前的他,辞去高薪工作,信誓旦旦地要和人生作对。周围的亲友说他疯狂,不可理喻,这种不解更让他对自己的苦旅目的,有着一种”中人皆醉我独醒“的沾沾自喜。而他镜头中的背包客们,也大多说着厌恶庸常的话语。 其实,很多时候,上路只是图个乐子,朝九晚五烦了,熟悉圈子腻了,更多只是想去找点新东西玩玩,不一定有着人生非得怎么不一样的心理憧憬。布鲁克不也在布鲁塞尔碰到了73岁还入住Hostel的老驴,《飞屋环游记》也告诉我们,花甲之年也能勇敢上路。至于引起周围的亲友一片惊讶,那或许是布鲁克的社交环境太为保守,太过于足不出户。而在我身边,既有从没迈出过家乡没见过火车的亲戚,也有经历了巴基斯坦监狱的冒险家。刚吹嘘自己的旅行经验没几分钟,就有人能接话”几年前,我在那的时候……“ 至于旅程的结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改变,这也是因人而异。布鲁克或许和我一样,省吃俭用颠沛流离的瘦了一圈后,又在熟悉的环境中暴饮暴食变本加厉地奔向中年体型;休息够了英模事迹汇报够了后,又回到朝九晚五的庸常里来。什么都不会改变,真如旅行归来,看到爸爸还是那般顺着妈妈,同事还是在老板面前那般阳奉阴违。 格格不入的异端是一小撮;格格不入的时间是一瞬间。 旅行只是用来回忆的。我常和朋友这样说起,在路上吃苦甚至被打被抢的时候你咬牙切齿,我干嘛来这受虐,归来后你也不觉得这经历有多精彩。可时间一长,苦难就成了谈资。那座几乎吞没你的雪山又在招手了,那片差点淹死你的海域又飘来鱼腥味了,那个甩了你的姑娘又来email了。于是,再次下贱地上路吧。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12-02 19:0312-02 19:0312-02 19:0512-02 19:0512-02 19:0712-02 19:0712-02 19:0812-02 19:0912-02 19:1112-02 19:13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6 开心网星期六的地图 A MAP FOR SATURDAY怎么样
况下林羽依
背包客的向往,影片很棒~如果你向往自助游,应该看看.那些人物的访谈让你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片中还记载了各个国家的影像,值得推荐.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星期六的地图 A Map for Saturday
星期六的地图的图片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豆瓣电影。
关于《星期六的地图》的问题
? ? ? ? ? ?
星期六的地图的影评
UCBOOT热爱这部片子,所以翻译了中文字幕。并打上了自己的LOGO:UCBOOT,你是下个旅行家! 不为别的,只为了找到恶劣得社会形态里,能独立思考,敢于去找寻真我、真生活的你...
喜欢这部片子的大多数都已不甘无............
45/45&有用
也许五十年或者六十年后我会死去,我希望那时的我说这辈子我过得很好。--Yens 27岁 德国人
布鲁克辞去了电视制作人的高薪工作,他告诉他的同事他将开始11个月的旅行,一个人踏遍4大洲26国。他坐在草地上对着摄像机说:我觉得............
31/32&有用
或许布鲁克和我还曾重逢过。看着他背包上路的时间背景----2005年----我这么想。
至少我能确定,那年夏天,在西贡以南的湄公河上,我曾见过另一位“持摄影机的背包客”。一个德国中年人,和布鲁克一样,拿着一台不算轻的PD150............
24/26&有用
感谢歪歪同学的安排与召集,昨晚八个相熟的朋友一起用高清投影看了这部关于自助旅行的纪录片《星期六的地图》,看完后一起交流彼此的观感,谈笑间幽默搞笑与体悟共鸣齐飞,又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啊!
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辞去收............
11/11&有用
00:04:37 看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导演布鲁克曾经在我工作的客栈住过,那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看上去平静深沉,也不像其他欧美背包客那样比实际年龄沧桑。用苹果机,电脑里有他采访Chris Garneau的............
以下豆列推荐
(世界的背面)
谁在看这部电影
订阅星期六的地图的评论: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星期六的地图/A&Map&for&Saturday:原来大家都一样
ALT="星期六的地图/A&Map&for&Saturday:原来大家都一样" />
一部关于背包客的记录片,来自纽约的Brook
Silva-Braga辞掉电视制作人这样人人眼中的好工作,离开舒适生活、熟悉的环境,以自助旅行的方式在全球行走了341天,用镜头记录下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及旅途偶遇的旅伴,他们有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荷兰人、瑞典人、德国人......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或背景,有辞掉工作的银行职员、有刚分手或离婚的失意人、有年迈且疾病缠身的老人......每个人都经历过刚开始面对陌生环境的无所适从,甚至是感到害怕,再到适应独自旅行的孤寂与艰辛,并慢慢融入背包客的世界,开始变得游刃有余。透过他们的视野、言语,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害怕被繁复的工作、规整的生活压倒,害怕就此老去,就此过完这庸庸碌碌的人生。他们勇敢地踏上孤旅,可当时间慢慢远去,旅途变得越来越长,一切也都不再那么有趣,甚至厌倦了看不完的风景,厌倦了重复再重复的问题,厌倦了不断地整理背包,厌倦了一遍遍说再见,厌倦了旅行。那好吧,该回家啦,却发现反而没有了勇气。就如Brook所说,无法想象不再旅行的生活,无法想象回去做真正的工作。
原来大家都一样呐。
与那些未曾独自背包出行的人,他们又是不一样的,他们得到更多。
放弃了银行高薪工作的Yens说“我觉得钱应该花在我想要的生活上。”,说“这是正确的决定,这是我这辈子最好的决定。”
和男友分手才出来旅行的Sabrina说“我思考的方式会不一样,我思考的方式已经不一样了。”
在斯里兰卡支教的Christian说“你见到的越多,就越不觉得奇怪。国家之间的差异比你想象中要小许多。”
走过更为广阔的世界,看过更多的人生,有过更多的磨炼,无论是继续行走还是退回去,他们都是成功的啊,因为曾经拥有过。即便是那些由人与事构筑起来的旅途已无法回去,那些短暂而纯粹的友谊已无法再续,拥有过也是美的啊。
好啦,借Brook的嘴问一句:“你上次超过十天的旅行是在什么时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