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苏联特种兵为什么打不过中国特种兵,原来他们都掌握这种技能
共&0&个阅读者&
军号:3293268 工分:223515
/ 排名:457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苏联特种兵为什么打不过中国特种兵,原来他们都掌握这种技能
1969年3月,中苏边界冲突爆发。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68年初冬,中苏官兵就曾在珍宝岛上爆发肉搏战。人数众多且身材高大,所以有些吃亏。为扭转不利局面,解放军高层决定从东北驻军中抽调特种侦察兵紧急开赴珍宝岛——他们是解放军中的顶尖格斗高手。抵达珍宝岛后,解放军侦察兵能很轻松地将苏联士兵撂倒。为对付珍宝岛上的中国侦察兵,苏军也调来。随着苏军特种兵的到来,珍宝岛上的局势再次改变——中国侦察兵在搏斗中讨不到便宜。一些解放军侦察兵回忆:“苏联特种兵出色的拳击技巧震惊了我们。中国侦察兵格斗时,左手一般用于防御,右手用于攻击,但苏联特种兵却善于 左右开弓,他们的左手和右手都能快速出重拳。其实我们的腿能克制苏联人的拳,但随着珍宝岛的天气日渐寒冷,我们穿的衣裤越来越厚,这影响了用腿攻击的效 率。”危急之际,解放军终于想出了新法子克制苏联特种兵。侦察部队中有位军官绰号“小山东”,此人精通武术,尤其擅长近距离搏斗。经上级允许,“小山东”开始带着大家练刀法,等大家练熟了再把砍刀换成又短又粗的木棒。不久后,解放军战士再返回珍宝岛,和苏方开打后,中国侦察兵突然拿出木棒狠敲苏联特种兵。中国人出棒的速度和力量让苏联特种兵大吃一惊。苏联人的拳头再硬也硬不过木棒,不少人被打得狼狈不堪。吃了大亏后,苏联特种兵也开始携带木棒登岛,然而战局并没有因此改变——苏联人往往挨打,然后狼狈逃跑。珍宝岛上的拳脚大战对解放军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驻东北的解放军侦察部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包括征兵要求变得更高,侦察兵倾向于招募身材高大、有摔跤或武术背景的新兵。此外,解放军侦察部队的格斗教材也新加入了大量西式拳击技巧,并设置了许多更科学的健身训练课目。苏联对中国的实力也有了新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苏联的战争企图。此后,中俄两国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中俄双方不断加深联系,现互为战略伙伴关系,此举不仅促进双边关系良好发展,更为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苏联特种兵为什么打不过中国特种兵,原来他们都掌握这种技能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苏联特种兵为什么打不过中国特种兵,原来他们都掌握这种技能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沈阳一线青工攀登技能高峰-中国青年报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 & 往期回顾 & && &&&
脚踏实地追梦 勇克技术难关
沈阳一线青工攀登技能高峰
本报记者 王晨
中国青年报
&&&&自团中央在全国开展“寻找最美青工”活动以来,连续9年承办“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的沈阳市掀起了寻找“最美青工”的热潮,大量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许多70后、80后、90后一线工人的故事,激励着广大青工攀登心中的技能“高峰”。
&&&&团沈阳市委书记王志刚认为,寻找最美、追求更美,是沈阳承办“振兴杯”的重要启示,在大赛的推动下,沈阳每年都涌现出大批青年高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在技能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在精神上也不断拓展着新境界,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实业报国的主流价值观,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
&&&&“山登绝顶我为峰”。在王志刚看来,“振兴杯”举办多年来,数十万青年工人用智慧和勇气攀上他们心中的高峰。
&&&&挫折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洪家光是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黎明公司”)的一名工人,1979年出生的他,目前已是中航工业首席车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申报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曾获第七届“振兴杯”大赛车工冠军以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1998年,洪家光从技校毕业,成为黎明公司的一名车工,当时整个行业都处在低谷期。
&&&&“以前是‘车钳铣(车工钳工铣工)’没法比,我们毕业时是‘车钳铣’没人理,找对象都困难。”洪家光说,刚进厂时他每月工资才180元,而在外面市场卖货的同学轻轻松松就能比他多挣好几倍,许多同事都离开了。但是,洪家光选择了留下,“干一行,爱一行,我不想背弃最初的选择”。
&&&&不同于流水线作业,车工每天接触的零部件都不一样。工艺人员设计的零部件在加工过程中有时会遇到问题,需要一线工人寻找解决办法,总结经验,使产品更成熟。
&&&&为此,洪家光平时特别注重钻研和创新,还常去“偷艺”。工作休息的空当,洪家光常常到老师傅身边安静地看。他从老师傅身上学到了车工技巧,对未来也逐渐有了清晰的目标----立志成为全国最优秀的车工。
&&&&追梦路上,洪家光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他把挫折当成走向成功的台阶。参加2007年的一次技能比赛时,由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出现技术问题,他没能进前3名,为此很是懊恼,也更明白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洪家光现在的目标是希望带动影响更多的青年工人,他带的徒弟也已进入第九届“振兴杯”辽宁赛区前6强。他还准备成立“洪家光青年工作室”,吸纳更多青工在此学习交流技术,共同提高技能。
&&&&只怕努力不够会有遗憾
&&&&沈阳机床集团工人刘刚是80后青工中的佼佼者。他曾获得第六届“振兴杯”大赛机械设备***工项目冠军、“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以他名字命名的沈阳机床集团中捷立式加工中心“刘刚青年创新突击队”,已完成企业创新创效发明15件,创造经济效益700多万元。
&&&&1985年,刘刚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高三时,成绩一直处于中上游的他,以7分之差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2005年,刘刚进入丹东一所技术学院,学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毕业那年,沈阳机床集团来学校招工,一向“性子比较慢、不善言辞”的刘刚“硬着头皮”来了一次毛遂自荐:“我是农村小孩,特别能吃苦,成绩也很优秀,我以后一定会用实力证明您的选择没有错。”
&&&&为兑现诺言,走上工作岗位的刘刚用心钻研。他常说,自己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琢磨。渐渐地,爱琢磨、好发明的刘刚成了厂里出了名的“发明能手”。2008年年底,沈阳机床集团和德国合作研发的一款新产品计划在南京展览,刘刚所在中捷立式加工中心事业部作为核心团队需要紧急装配。由于是初次接触这个项目,他们面临许多技术难关,完成任务困难极大。
&&&&“我可以24小时甚至36小时不睡觉,必须把项目拿下。”凭着这股劲儿,两周时间,刘刚硬是和队友攻破了难关,完成了任务。
&&&&“辛苦我不怕,我就怕努力不够有遗憾。”因7分之差而与大学无缘的那种遗憾,至今令刘刚心痛。所以,工作后,他告诉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全国冠军的称号也坚定了他“天道酬勤”的信念,“我就是喜欢这个专业,喜欢这份工作。有难题怕什么?解决了才有乐趣”。
&&&&如今,作为一名年轻的高级技师,刘刚被企业派到新加坡、韩国等东南亚地区担任海外服务经理。
&&&&走出一条自己的成才道路
&&&&1991年出生的张文良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人,初中没念完,他就考入了一所中专学校。获第八届“振兴杯”大赛工具钳工组冠军后,他被聘请到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工作。
&&&&读中专时,张文良的成绩优秀,曾参加过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获全国第七名。走上工作岗位后,张文良甚至想过转行。每月1200元的工资,交了房租后所剩无几,但他最终决定留下,因为他觉得,既然选择了钳工这一行,就要好好干下去。
&&&&他下定决心,苦练本领。后来,张文良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十佳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市技术标兵”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沈阳市五四奖章”、“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骄人的成绩离不开辛勤的汗水。
&&&&钳工是纯手工操作,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很高,刚开始学的时候特别枯燥。手上都磨起血泡是常事,有人还把手指甲锉掉了,张文良班上的30多人,最后只剩下6个,而张文良常常拿着锉刀,一锉就是一整天。
&&&&为更好地工作,每次来新活儿的时候,张文良都会默默跟在老师傅身边学艺。同事下班后打篮球去了,他则继续干活,经常干到深夜。
&&&&从熟悉机械加工涉及的各个工序,到加工技术技能的提升,再到加工精度的精确掌控;从单一地学习钳工技术,到学习车工操作,再到掌握铣工操作,张文良勤学苦练,走出一条自己的“钳工之路”。现在,张文良已经有工具钳工高级技师、装配钳工高级技师两个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也成为厂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20出头的张文良现在已是“大师傅”了,他的徒弟都很争气,在多项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好名次。张文良认为,90后是个性张扬的一代,每个90后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梦想,最重要的就是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