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拥有骨灰级粉丝粉丝纪念章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7日上午出席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特展开幕式,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追思献花。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7日上午出席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特展开幕式,马英九致词时除了表示,历史真相不可遗忘,也针对纷扰多时的钓鱼岛争议,重申台湾官方立场。&&&&&&&&7日是卢沟桥事变七十七周年纪念,今年也是台湾光复六十九周年,台北市政府在中山堂,举办相关纪念展,这也是当年台湾省,接受日本投降典礼举行地,据 凤凰卫视报道,马英九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追思献花,台北市长郝龙斌共同出席,希望世人不要忘记那段抗日岁月。&&&&&&&&郝龙斌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要彰显中华民族军民同胞对抗外侮,艰苦卓越的抗战精神。”&&&&&&&&马英九除了细数当时,在大陆战场和台湾战场,死伤惨烈的过往,对牺牲军民先烈表达敬意,也再度强调,对于钓鱼岛的所有权,寸土不让。马英九说,抗战是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国家御侮战争,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区最广、牺牲最大的一场战役,官兵死伤300多万人、人民2000多万人,不只是回顾历史,“最重 要的是我们怎样来看待战后的一切”。&&&&&&&&他说,1个月前诺曼底登陆70周年,20个国家元首参加,最为人瞩目的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德国人在战后为了面对纳粹历史,努力反省,最后走出阴霾,过 程相当不容易,德国从一个战败国,变成欧洲和平的主要力量,“欧洲是百战之地,能够透过和平解决争端,为人类所敬佩“。&&&&&&&&“这场民族浴火圣战之后,我觉得我们只是回顾历史,历史错误或可原谅,历史的真相不可遗忘。我们不要忘记,钓鱼台是最早被日本人侵略的中国领土,我们 虽然通过渔业协定已经让台湾渔民的捕鱼权利受到保障,但是领土主权一寸都不能让。”马英九说,马关条约签订3个月前,日本内阁下令在钓鱼台设立国标,由于 行动没有宣布,且侵占的是中国领土,在国际法上自始无效,“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马英九还说,希望努力保存史实,要帮台北市妇女救援基金会找地方,作为慰安妇历史陈列所。&&&&&&&&中山堂今年的纪念特展,以“铁血抗战荣耀七七”为主题,展示区分为大陆抗战和台湾抗日,马英九同时表示,明年就是台湾光复满七十周年,已经责成相关主管机管,扩大举办纪念活动。
来自澎湃新闻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这句话出自麦克阿瑟将军1951年在美国国会大厦发表的一篇告别演说。而“老兵回家”公益活动发起人、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说,“在别人都在追逐梦想的时候,我们,却在追逐着死亡。”
抗战爆发77年之际,记者戴盈与孙春龙进行了一次以老兵为题的对话。
老兵不死?
2008年10月 第一个回家的远征军老兵李锡全越过中缅界碑时老泪纵横 他于2014年5月去世。 记 &者:你帮助过的老兵有多少已经过世? 孙春龙:抗战老兵去世的速度非常快。老兵们的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按龙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龙越)去年掌握的情况统计,去世比例大概在10%,今年有可能是15%。根据我们估算,全国,每天有近10位老兵去世。 记 &者:今年5月,第一个在你帮助下回家的远征军老兵李锡全去世,你写下《自此再无“老兵回家”》的文字。“老兵回家”的事业有终点吗? 孙春龙:我写“再无老兵回家”,其实是觉得这是龙越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段新的历史开始。从个体老兵看,他们年龄大了,回家的希望越来越小。很多人问我:这些老兵都去世了,你们还做什么?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抗战老兵,我们真正关注的是战争背景下个体士兵的命运。将来还会关注包括跨国界、国际战争中士兵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我们想传递一种对人性、对生命的尊重。这样我们会走得更长久。 记 &者:如果说“老兵回家”的起点是中国远征军,现在龙越帮助的抗战老兵是谁? 孙春龙:我们说抗战老兵,是指在日----抗战胜利以前入伍的中国军人,包括了国共两党的军人。作为一家公益机构,我们这样做,是希望摒弃政治和历史的隔阂。当然,我们实际关怀的基本上是贫困的国民党老兵,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照顾。 记 &者:从为李锡全筹款2万元的回家开销犯难,你这一路走来,有很多人加入帮助老兵的队伍。资金还是老兵关怀计划的最大挑战吗? 孙春龙: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公益活动。老兵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募集到更大笔的资金,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资金缺口还是比较大。目前我们只关注到大概2000名老兵,约占总数的10%,他们去世速度特别快,也就几年时间。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努力。
期待,那一枚抗战纪念章
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四年前,湖南老兵吴远焯抱憾去世了。生前,他为了得到一枚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曾让他的儿子到北京找孙春龙。“他的儿子是个老实的农民,一个远征军老兵的后代,竟然要用乞求的方式,为弥留之际的曾保卫过这个国家的父辈求得认同和慰藉。”孙春龙很感慨。尽管后来有人花重金买下纪念章,嘱咐放在老人的遗像前。只是这位朋友也感到别扭的是,这是个买来的纪念章。 记 &者:去年,民政部宣布要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保,你了解到的情况怎样? 孙春龙:实际上,每个(中国)公民都享受社保。这个文件最大一点是立场和态度----国民党老兵要管,这是一个重要信号。此后,民政部出台两三份有操作性的文件,包括去年底一个比较核心的文件,要求各地民政厅要解决资金,给抗战国民党老兵提供关怀,资金比例参照在世的老八路。民政部提到要和民间机构开展合作,正在进行中,民政部开了几次会来落实。龙越与云南省民政厅很快会签署协议,民政厅拿出资金以政府服务外包的方式,对老兵提供帮助,这是我们机构在做。 记 &者:你说过龙越是一家小小的民间组织,“无法代表国家”,怎么理解? 孙春龙:从这场(抗日)战争看,这是国难当头的战争,保卫了我们的国家。从士兵的角度,他们更希望得到国家荣誉。国家包括政府和民间,民间在努力帮助老兵的同时,也期待政府把应有的荣誉给老兵。政府的承认通常才被视为国家的承认,可是,对参加抗战的国民党老兵的认可缺失太久,他们因此把政府的承认看得更重。 记 &者:在龙越组织的清明民间祭拜活动中,可以看到一些老兵身上佩戴着纪念章。这是什么纪念章? 孙春龙:现在老兵有的基本上都是民间机构制作的纪念章。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有一枚纪念章,是***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真正代表国家荣誉。不过,当时国民党老兵里,只有少将以上才有资格获得,军衔低的士兵是没有的。明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希望(政府)能给所有抗战老兵,包括原国民党老兵,都颁发纪念章。我们对此感到乐观。 记 &者:据说很多志愿者送给老兵的饼干、礼物,他们都不舍得动,不舍得用,为什么? 孙春龙:这可能表明,因民间过去对国民党老兵也有很大歧视,所以现在出现的民间认可对老兵也是弥足珍贵的。只要得到一点点肯定,他们的内心也非常激动。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
台湾老兵王成松与失散67年大陆女儿认亲。 记 &者:因为“老兵回家”的事情去过几次台湾,有何感想? 孙春龙:去过两次,最近的一次是今年6月,上一次是两年多前。我没有想到台湾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没有太多关注,我有点失望。这也与台湾本身的历史有关,包括老兵在台湾的地位不同。还有就是在台湾的一些人对认亲持怀疑态度,怕被骗钱,对认亲缺少人性的温度和感性的认知,似乎更愿意依靠法律。如果说起认同,第一代的老兵特别强烈。我们这次去台湾,有老兵看了报道,在路上认出我们特别激动,特别亲切。彼此是陌生人,一说都是老兵,两眼泪汪汪。第二代、第三代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就很少。 记 &者:有没有去台湾老兵的家里看过?家里人对老兵回家有什么看法? 孙春龙:在台湾,我们是希望接回单身亡故的老兵骨灰回家。换位思考,活着的时候没回家,希望死了以后能回家乡。与龙越接洽的台湾相关方是第二代,对他们而言,老兵葬在哪里都是中国。台湾第二代觉得接老兵回家没有意义,台湾就是他们的家乡。所以老兵有文化上煎熬。对老兵来说,对大陆亲切感非常强,每个人都想叶落归根,但对于第二代没有这种看法。
日,19具远征军遗骸回国。 缅甸九谷,和云南瑞丽只有一江之隔。当年,很多中国远征军老兵就住在九谷,终其一生没能越过这条江。在那边,他们说着汉语,用着人民币,甚至手机信号都是中国移动。他们中的许多人就这样看着近在咫尺的祖国,在那里去世。 记者:去年清明节,龙越曾经组织了对缅甸掏江盟军公墓的中国士兵的祭拜。这30多个埋在公墓里的中国士兵是谁? 孙春龙:掏江公墓里埋葬的30多个中国人是在缅甸战场加入了英军,在英军雇佣军里还有非洲人、缅甸当地人,所以他们才有这样一个待遇。最讽刺的不仅仅在此,我们在缅甸发现了日本人给台湾人立的纪念碑(加入日军入缅作战的台湾人) ----台湾同胞战殁英灵纪念碑。缅甸有过(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墓地曾经也很多。现在,缅甸还有两三个纪念碑。但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远征军的墓地就全毁掉了。现在政府有考虑重修,我们也开始了前期的调研。 记 &者:你们组织的每次老兵回家活动,通常会有迎接仪式,为什么? 孙春龙:谈到回家,人们往往想到一个词“衣锦还乡”。我们觉得,“衣锦”不是指外表光鲜,而是指内心体面,受到尊重,有尊严地回家。因此,我们不仅提供路费,还希望通过仪式给老兵体面和尊严。 记 &者:有网友质疑假老兵的问题,也有人认为部分老兵美化自己的历史,说自己出身黄埔军校,其实只是普通老兵。怎么回答这些质疑? 孙春龙:假的老兵非常少,出现过极个别的。更多人把自己的经历说错,原因一边是有的志愿者对历史并不了解,一方面老兵年龄很高了,记错了。包括美化的事情,这是人性,不影响历史对他的承认。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人性本身的东西。我记得自己三四年前做了一件有争议的事,接一个在越南的老兵回家。他纯粹是内战老兵,1949年才当兵的,志愿者也不愿意帮。我说,无论他是否参加抗战,他都有人性的需求。 记 &者:当最后一个老兵离世时,你觉得历史会怎么写?你说的“历史回家”,是什么意思? 孙春龙:我们对这些老兵的愧疚已经无法弥补,幸存老兵凤毛麟角,关怀杯水车薪,没有给他应有荣誉。以往的(历史)记载,对将军有记述,对个体几乎是没有记述的。我们真正的转变是要对历史叙述方式有个转变。历史是由个体的生命组成的,细小的故事组成的。个人口述史是一个进步,是对历史的丰满化。历史回家,就是尊重人性,尊重每一个生命。(摘自:《我报道》;文/戴盈,文中其他图片由孙春龙提供)
陕西省政府近日批准抗战牺牲的原国民党士兵徐治帮、郝兴泗、任丙杨、吴宗树、汪家强为烈士。徐治帮等5名同志系原国民党陆军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530旅1059团3营一等兵,日在山西省平陆县洪池乡西郑村中条山对日作战中牺牲。
批复全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徐治帮等5名同志为烈士的批复
陕政函 〔2013〕46号
商洛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批准徐治帮等5名抗日阵亡人员为烈士的请示》(商政字〔2012〕42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商洛市商州区徐治帮、洛南县郝兴泗、商南县任丙杨、柞水县吴宗树、汪家强5名同志系原国民党陆军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530旅1059团3营一等 兵,日在山西省平陆县洪池乡西郑村中条山对日作战中牺牲。根据民政部《关于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人和其他爱国人士 追认为革命烈士问题的通知》(民〔1983〕优46号)规定,批准徐治帮、郝兴泗、任丙杨、吴宗树、汪家强5名同志为烈士。按规定不发一次性抚恤金,其家 属享受遗属待遇。
陕西省人民政府
国民党老兵忆抗战 1千余人的团一战下来仅剩13人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政府2日召集多名文史专家,对近日在当地发现的大量人体遗骨进行了考证。专家认为,这些遗骨应该大多属于抗战时期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简称预四师)的将士。
国民党迁都重庆后,为阻断日军入川的线路,预四师曾在这一入川要道与日军对峙、鏖战近4年。
根据抗战老兵的回忆以及残碑记载,预四师至少有3000余名阵亡将士埋葬在此处。这段历史在《宜昌县文史资料第9辑》中也有记载。
“他们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遗骨发现地位于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村委会背后宜(昌)巴(东)高速公路工地的一片山坡上。当地63岁的村民李先爱已经在数十平方米的范围内找到数十截遗骨。多位村民回忆,他们过去在田间劳作时经常会发现遗骨。遗骨的分布范围大约为30亩地。
73岁的村民秦德标出生于南边村,回忆起小时候五六岁时的经历,老人记忆犹新。“1942年,预四师师长傅正模在南边村买下30亩地,用做阵亡将士公墓,并在旁边建了一所野战医院。”
“他们不应该被我们遗忘。”秦德标说,埋在这里的除了牺牲的抗日将士,还有许多当地支援前线、运送生活物资和武器弹药的民夫。
1000余人的团 战斗后仅剩下13人
1938年,预四师师长傅正模带领部队,与日本侵略军正面作战,转战于河南、湖北,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忻口保卫战、随枣会战和襄樊、沙宜等战役。
宜昌抗战历史研究专家刘思华和简兴安讲述了预四师在宜昌的战斗过程。
1940年6月宜昌沦陷,日军修筑了大量工事,明碉暗堡密布,铁丝网拉满山头,企图步步推进,进占四川。
预四师于1941年春担负小溪塔地区的防守,师部迁到南边村。最惨烈的战役是1941年冬的血战沙坝店子。
一日凌晨,师指挥部向10团下达夜袭沙坝店子日军据点的命令。约2点,主攻团进入预定区域,在离敌军阵地约300米的山地潜伏。当工兵剪第三道铁丝网时,触动了敌人的警报,一时敌军军犬狂叫,照明弹立即升空,我部1000余人顿时暴露无遗。
团长立即下令冲锋。我军一无掩体,二无战壕,一排排被日军火力扫倒,冲一次倒一批。三营营长冒着弹雨,带领50多人从侧面迂回,接近敌阵,连炸敌碉堡两个,接着与300多名日军短兵相接,展开惊心动魄的肉搏战。但因寡不敌众,10团在此次战役中仅剩下13人,其中3个重伤、5个轻伤。
严令禁止种吸鸦片 开办免费学校
预四师来南边村之前,这里称得上“鸦片之乡”,种鸦片的面积超过现在农户种油菜的面积。预四师来后,严令禁止种、吸、贩鸦片,轻者处以罚款,重者执行***决。一名贩子以卖香烟为名,将毒品藏在伞把子里,被驻军查获后***决。
宜昌沦陷后,难民涌向这里,大批学童无处读书。傅正模利用鸦片罚款作为经费,在师部所在地借用民房做教室,创办了“刚正民众小学校”。
学校共三个班,六个年级,共160多人。入学儿童免交学费、书本费,笔墨纸张都由预四师供给。
医药奇缺 重伤的将士存活的机会很小
易行锡曾是当年预四师的一个通讯兵,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夷陵区政协工作人员通过易行锡的口述,整理出一篇《回忆预四师在宜昌抗日的往事》。两年后,年近耄耋的易行锡与世长辞。
这篇回忆文章,详细记录了南边村野战医院的情况。
易行锡回忆,他每天都能看到成批伤员从前线运回。由于日军封锁了运输线,医药奇缺,全靠民工跋山涉水运到野战医院。重伤的将士存活的机会很小。
一次,有个重伤员没法医治了,战友将他抬出去准备掩埋。这个伤员口中喊着:“我还要杀敌报国,杀敌报国啊……”喊着喊着就断了气,在场者无不流泪。
傅正模在离开南边村时,为捐躯的将士立了一块纪念碑,还买了一块公地,请当地的村民易敬香种这块公地,负责每年清明给埋在这里的将士上坟扫墓,以示怀念。
20多位村民建议:建陵园纪念抗日英雄
过去南边村有很多石碑,刻着阵亡将士的编号。石碑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所剩无几。山坡上头有一块残碑,是傅正模为阵亡战友所立,上面所刻的“不成功,便成仁”几个字依稀可见。
村民易生权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自中央某大型企业的一位负责人,专门来到南边村,花巨资请大家找一块墓碑:这位负责人的舅舅是国民党军队一位连长,牺牲后就埋在南边村的山坡上。
经过村民们几年的努力,最终在一农户的厕所里,找到了这块石碑。后来,这块石碑被其主人的亲属移走。
秦德标等20多位村民已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建议保护遗骨发现地,建立烈士陵园,以纪念这些抗日英雄。
夷陵区文化局文化科科长杨永泉说,目前文化局已委托南边村村委会把暴露在地表的遗骨收集起来,具体处理措施尚在酝酿之中。
据新华社、《三峡晚报》报道
傅正模不仅是一位抗日名将,也是一位起义的解放军高级将领。昨天,他的儿子傅应秋、傅克刚讲述了父亲的抗日往事。
傅应秋87岁,现居武汉,傅克刚是傅正模8个子女中的“老幺”,现任珠海市斗门区政协副主席。
“父亲是黄埔1期毕业的,我是黄埔19期的。我们父子俩算得上是校友。”傅应秋说。
日,日军向上海市闸北大举进犯,担任第五军八十七师独立旅第二团团长的傅正模,随师驰沪,支援十九路军抗击日军。
抗战开始后,忻口会战时,傅正模任第十四军八十三师副师长,与日军精锐部队板桓师团正面交战,团、营、连级军官伤亡过半。傅正模右臂受伤,包扎之后,继续指挥作战。
此后的武汉会战中,傅正模的腿部被日军机***射中,面对冲上来的日军,已不能行动的傅正模掏***欲自杀殉国,副官一把夺下手***,冒着***林弹雨将傅正模背下了战场。
傅正模率领预四师在宜昌与日军作战时,他的妻子包粟晖是师政工队队长,也常常在***林弹雨中抢救伤员,有一次***线被炮火炸断,她骑着马冲过去将线接好。
1948年,傅正模在任第一兵团中将副司令时,与昔日黄埔校友陈明仁将军一同率部起义,为湖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傅正模率部起义后,傅应秋遵父命到香港去接母亲和弟妹,最终全家人来到武汉。新中国成立后,傅正模曾任解放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8年病逝于武汉。摘编自《长江日报》报道 &&
国军十大主力王牌军排名
第一名: 74军, 编制:3个整旅(师)&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应该没多少疑问。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注3],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链水之战重创共军王牌部队王必成部.虽然最早被共军歼灭,可共军上了五个第一流的15万主力部队围攻,而且牙齿也蹦松了,而这时候的整编74师早已不是抗战时的那个74军了。双方损失接近1:1。比起另外 “五大主力”的另外四个被歼灭时的表现强多了去,不愧第一主力。&第二名: 新6军, 编制:3个整旅(师)&印缅远征驻印军主力。抗战中国装备最好的两个军之一(另1个是新1军)。新6军的骨干班底为原属第5军的新编22师和原属18军的14师(参加了罗店血战),新22师在编入新6军之前还是5军的主力,昆仑关的胜利也有新22师的汗马功劳。42年底,5军回国新22师留印(当时隶属于新1军,军长郑洞国),换装美式装备,在兰姆伽整军经武,刻苦训练,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给日军的王牌18师团毁灭性打击,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鲜血的滇缅公路。作为驻印军的主力,新6军异域扬威,在第一次滇缅作战失败后,几经曲折与磨难,在印度的蓝姆伽重获新生,在异国土地上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国威、军威,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赞扬,新6军成为首批进驻南京的部队 。1946年远赴东北,进东北后所向无敌,多次以一个团大败东野一个军,威远堡门进攻击败3纵,沙岭防守完胜4纵,沙后所大败2纵4师。?&第三名: 5军, 编制:3个整旅(师)&第5军是国军最早的一个机械华装甲军,其下辖的200师更是中国第一个装甲师。200师前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也成就了5军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战斗。再次作为远征军参加滇西反攻。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5军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可见其转战的频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战”就来源于此, 46年进攻苏北解放区,参加徐州以西扫荡作战,重创豫皖苏部队,5军主攻连续攻克濮阳、大名等重要城市,给解放军根据地造成了重大损失, 淮海战役中在陈官庄附近时被解放军包围,困守40多天。&成军以后,老杜便提出“训练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5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39年军事考核中被重庆军委会评选为全国第一。该军战术多变,最擅长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协同密切,攻击时一般采用多梯队纵深配备,以密集队型波浪冲锋,攻击时间常常选择拂晓和中午,在山地常用多路攻击和迂回(如豫东战役战役解黄百韬之围),在平原和村落多采用正面攻击,中央突破。&第一次印缅战役同古保卫战 “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的铿锵豪言最终流传开来,成为那个时代的传世经典。&第四名: 新1军, 编制:3个整旅(师)&驻印军主力“天下第一军”。新1军的前身为新38师。财政部税警总团改编而来。41年入缅甸作战,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由此声名大振。第二次印度缅甸战役武器新颖精良,智取强攻,歼灭野人山敌寇,孟拱之战,围攻密支那、八莫,整个反攻战役中战果辉煌。缅北与滇西的反攻战,是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彻底胜利的一次歼灭战。&四平之战在新6的配合下终于第一个攻进四平,重创东北民主联军。德惠守卫战充分显示了不凡的战斗力,“只要不打新一军,不怕中央百万军”是东野部队在前期的口号。&第五名: 18军, 编制:3个整旅(师)&18军可以说是陈诚的起家资本,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抗日作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18军的骨干基本上都是黄埔系,这些人都能以身做责,作战勇敢。18军的巅峰期是胡涟当11师师长时,胡涟,黄埔四期,由于其作战有一套,后共军送他一个外号“狡如狐,猛如虎”,从这个外号就可以看出他有着优越的指挥才能。11师在军阀混战,围剿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1943年,正当11师在加固石碑要塞的时候,日军发动了鄂西攻势,在渔阳关失守后,国军准备全线撤退,但18军要坚守要塞掩护友军撤退。11师师长胡涟除鼓舞士气外,还写下了遗书要与阵地共存亡。随着日军的疯狂进攻,阵地反复争夺,胡涟亲往阵地第一线督战,他们受了要塞1个半月左右,11师孤军奋战,直到友军全面反击并彻底击败日军为止。当时有报纸说石碑一战为东方之斯大林格勒,虽然过分夸张,但是这一役在整个会战的胜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解放战争中,他率领的整编第11师一直充当着救火队的任务,哪里有难便被投入哪个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胡琏也被***老人家称为“狡如狐,猛如虎”。大王庄一战为淮海战役最惨烈的战斗。&第六名:52军 编制装备不详,关麟征手中的王牌,被称为国军的第六大主力&52军有个绰号叫“千里驹”因其善于长途奔袭,在抗日战场上,52军先后参加过长城抗战,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中越边境防御,在中国战场上都少不了52军的身影。香港歌星张明敏曾经有一首《爸爸的草鞋》就是说的52军的故事。我来简单说说第1次长沙会战中的52军,1939年,冈村集中了其精锐第6、第13师团5万余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湘北一路猛杀,由关磷征指挥的第15集团军,下辖52,79,37三个军来阻日寇。其中就52军能打,充当主力,张耀明当时任52军军长,52军在新塘河与日军展开激战,守军赵成武部胡春华营自战斗一开始就决心与阵地共存亡,坚守三日,打退敌人多次进攻,阵地几乎被炸平,除7名重伤号先后退出阵地外,自营长以下全体官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第3日拂晓,阵地失守。在以后的2天里,双方展开了一场极其惨烈的阵地争夺战,失去阵地后,常常几经肉搏,又重新夺回。52军各部均英勇抗敌,其中以守草鞋岭的三营官兵尤为悲壮。营长史思华带领全营官兵500余人在这里与5000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日军久攻不下,他们想不到在大军面前竟被一营把守的小小的草鞋岭档住去路,战到第3天,潭异之师长打***给三营“如无法坚持,不得以可向东靠”可史思华回答说:“军人没有不得以的时候”此时所有官兵决心成仁。第2日,全营500余人全部战死。日军支队长奈良晃少将毕恭毕敬地向他的敌人鞠躬。&内战时期,光头将军刘玉章任52军军长,这位黄埔四期的将军,说话粗鲁,颇有点巴顿的风格。他率领52军猛攻山海关打开进入东北的大门,而后又参加了打营口,四平,在战场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刘也喜欢大纵身长驱直入的进攻,在东北战场上象一只奔腾的骏马奔跑在辽阔的黑土地上,被共军视国军中少有的硬骨头。东北战场的失利,在多数部队被歼的情况下,52军能成建制的撤出,已数不易。后成为中原战场的主力,后也是为数不多成建制退回台湾的军之一,52军最后成为蒋在台湾的头号王牌。&第七名:10军:编制:3个整旅(师)&在衡阳保卫战中最为出彩,以一个不满员的军(常德保卫战中损失巨大尚未补充完)17600余人顽强抵抗日军4个师团10万余人的进攻达47天之久!创了一个伤亡比和坚守时间的记录,虽然最后弹尽粮绝放下武器了,但是给日军以重大杀伤,仅以日军防位厅战后统计来算,日军在进攻衡阳的过程中伤亡即达30000多人。此外在1939年冬季攻势大反攻、第2、3次长沙保卫战、常德会战中均有突出表现。在第3次长沙会战中是坚守长沙的主力,给日军以重大杀伤,为国军的反击争取了时间。常德会战中是最早打到德山接应74军57师残部突围的部队。&第八名:8军, 编制:3个整旅(师)&抗战中表现优秀的部队,荣1师加入后以原第5军的荣1师为其骨干。国军1944年反攻缅甸时的远征军的主力,内战中在山东和河北也是赶着共军跑,荣誉1师更是老兵不死。建国后逃出国境的少许残部仍能打的缅甸国找不着北,在西南边境与共党作对多年。&第九名:71军 编制:3个整旅(师)&71军,原辖下87、88师属于国军仅有的三个模范全德械师,可谓铁血虎贲,先后参加了淞沪、南京等会战,战功彪炳。抗战后期71军改编为全美械军。71军长陈明仁,字子良,1930年4月7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一个农民家庭。1943年冬,日军渡过怒江,开始进攻滇西。陈明仁奉第十一集团军宋希濂之命,以副军长名义指挥七十一军,主攻龙陵,经过大小几十次激烈战斗,龙陵守敌二千敌人大部被歼。战后,陈明仁接任第七十一军军长。1945年1月,率部主攻回龙山,他采取空军出击,步炮协同,很快占领回龙山,歼守敌八百多人。陈明仁也被联军视为“杰出的中国名将”。随后,陈明仁协助友军攻克了中缅边界重镇畹町。不久,陈明仁配合友军反攻湘桂,收复柳州、桂林等地。日军投降后,陈明仁部被调往无锡,担任南京、上海的卫戍任务。1946年1月,第七十一军奉命开往东北进攻解放军,多次被解放军击败。6月,该部退守四平,抵抗解放军的围攻,30日,解放军主动撤围。陈明仁以少数兵力坚守四平四十多天,巷战十九个昼夜,被蒋介石擢升为第七兵团司令官。1949年,4日,程潜、陈明仁领衔通电起义,将第一兵团改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陈明仁任兵团司令官,并兼湖南省政府临时主席。&第十名: 35军, 编制:3个师&抗战中打出来的名将名军,傅作义的本钱,打的聂xx找不到牙,毛XX发誓要洗“奇耻大辱”,让毛的三线四城计划变成笑料。军纪优良,也有很好的装备。抗日战争中曾被称“七路半“军。同样在偏僻贫瘠的地区,傅部队的战斗力强于该地区的共军部队。在华北48年底还敢孤军在北平张家口间来回溜达,视华北共军几个兵团如无物。可见其在华北的嚣张。
国军共军二战战绩全记录/中国日报战报对比
国军方面&1、凇沪会战&国军1937年战报:日军伤亡6万余人;孙元良个人在2005年估计日军伤亡4到5万。&日军战报:日军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9115人,伤31157人,共计伤亡40672人.&2、太原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2.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3、南京保卫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1.5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76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4、徐州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5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在1937年承认伤亡3.2万余人&5、武汉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0万余人 日军战报: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6、随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7、枣宜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3万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8、南昌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1.2万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3、上高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万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病减员600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4、晋南(中条山)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9900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计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5、第二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万余人(也有说4万)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7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6、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5万余人 日军战报:伤亡6000人,其中死亡160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7、浙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3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17148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8、鄂西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4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9、常德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5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2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0、豫中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335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1、长衡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6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6万余人(双方数字惊人的相似)(《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2、桂柳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3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6万余人(《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 [23、缅北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9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4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以上日方的资料全部来自日本国内
八路军部分战绩与日军战报的对比&1、平型关战斗&八路战报:歼灭日军1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67人,伤94人(儿岛襄著:《日中战争》,日本文艺春秋社1984年版)&2、广阳伏击战&八路战报:歼日军千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63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3、晋察冀区反八路围攻&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7人,伤52人;皇协军伤亡69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4、三次破袭平汉路&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2人,伤11人,无皇协军伤亡报告(《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938年&5、冀中1938年春季反“扫荡”&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6人,伤26人, 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6、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5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22人,伤51人,皇协军伤亡101人(《华北治安战》)&7、易(县)涞(源)战斗&八路战报: 歼日伪军14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22人,皇协军伤亡4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8、129师晋东南**军九路围攻&八路战报:歼日伪军4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1人,伤10人,皇协军伤亡79人(《华北治安战》)&9、晋察冀区1938年秋反围攻&八路战报: 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39人,伤132人,皇协军伤亡107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10、冀中区五次反围攻&八路战报:歼日伪军55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21人,伤65人,皇协军伤亡99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11、冀南1938年反“扫荡”&八路战报: 毙俘日伪军6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3人,伤11人,皇协军伤亡16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1939年&12、冀南春季反十一“扫荡”&八路战报:歼日伪军3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37人,伤70人,皇协军伤亡81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13、115师陆房突围&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0人,伤122人,皇协军伤亡67人(《华北治安战》)&14、五台山区1939年5月反围攻&八路战报:歼灭日军宫崎部队8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4人,伤27人(《华北治安战》)&15、太行区1939年夏季反“扫荡”&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7人,伤37人,皇协军伤亡70人(《华北治安战》)&16、冀中1939年冬季反“扫荡”&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7人,伤89人,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17、北岳区1939年冬季反“扫荡”&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36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34人,皇协军伤亡95人(《华北治安战》) [&1940年&18、平西区1940年春季反“扫荡”&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日军飞机1架&日军战报:日军亡8人,伤40人,皇协军伤亡22人(《华北治安战》)&19、冀中1940年春季反全面“扫荡”作战&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1人,伤91人,皇协军伤亡62人(《华北治安战》)&20、抱犊崮山区反“扫荡”(亦称鲁南区1940年反“扫荡”)&八路战报: 毙伤日伪军22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58人(《华北治安战》)&21、129师白晋铁路破击战&八路战报:歼日伪军6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2人,伤9人,皇协军伤亡12人(《华北治安战》)&22、晋西北1940年夏季反“扫荡”&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4490余人俘53人(内含日军11人)&日军战报:日军亡37人,伤107人,失踪3人,皇协军伤亡失踪201人(《华北治安战》)&23、冀中1940年夏季“青纱帐”战役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100余人俘伪军5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9人,伤22人,皇协军伤亡39人(《华北治安战》)&24、百团大战&八路战报: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日军战报: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202人(《华北治安战》)&25、太行区1940年秋季反“扫荡”&八路战报: 歼日伪军28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2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44人(《华北治安战》)&26、冀中1940年冬季攻势&八路战报: 歼日伪军23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0人,伤27人,皇协军伤亡59人(《华北治安战》)&27、太岳1940年冬季反“扫荡”&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6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7人,皇协军伤亡15人(《华北治安战》)&28、晋西北1940年冬季反“扫荡”&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5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8人,伤44人,皇协军伤亡102人(《华北治安战》)
没有国民党军队,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最近有人发帖说“没有国民党的正面抵抗,抗日战争照样会取得胜利 ”,看了以后真的很无语。说着话怎么对得起阵亡的300万将士,他们也是我们的骨肉兄弟。
& 八年全面抗战,国军总共伤亡三百二十一万人,两百多位国军将军阵亡,国军抗击着日军的几乎所有甲级作战师团。同时,在中国战场被击毙的日军共六十多万人,在中国毙命的日军将领近一百三十人,其中被国军击毙的日军将领至少一百名。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在抗日战争中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正面战场是一个历史禁区,没有谁敢提及这个敏感的历史话题,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有责任把历史真相告诉人民。
过去,之所以不能讨论这个话题,可以列举出众多的理由,但***主席在会见尼克松总统时,一语道破:他们称我们为“匪”,我们也称他们为“匪”(大意)。国共两党互相为“匪”,互相为敌的时候,抗战历史也就难以客观、公正、理性的表述。
当历史的桎梏被打破以后,一些人又从一个极端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好象抗日战争全是国民党打下来的,和***没有关系,或者相反。特别是在网络上,两种观点尖锐对立,各自论证,互不相让。
历史并非可以随便戏说,它既要合乎历史存在的真实,又要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那么,怎样评价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呢?我们只要简明地梳理一下那段历史,就不难从中得出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抗战划分为3个发展时期。
1931年9月----1937年6月为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9.18事变,东三省沦陷。此时的国民政府并不愿意向日本开战,采取的是外交调解的不抵抗政策,特别是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得人心的政策。而中国***发出了抗战的最强音,广泛的唤醒民众,倡导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这时,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领也有坚决抗战的,比如马占山、张治中、张自忠所进行的江桥抗战、第一次淞沪抗战、第一次长城抗战等,但这些战役就其本质上说,多少带有爱国将领的“个人行为”,并不完全是“政府行为”,所以,他们的抗战都没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
1937年7月----1941年春为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7.7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成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对于粉碎日本法西斯“三个月灭亡中国”战略阴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过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歼灭日军45万余,迫使日军停止了战略进攻,形成了抗战的相持阶段。
从7.7事变到1941年春,国名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进行重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歼灭日军86万人,自身付出了322万人的重大伤亡。特别是国民党军队中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涌现出郝梦龄、赵登禹、张自忠、戴安谰等一大批爱国将领,共有100多名将军血洒疆场,这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因此,国民党的抗战业绩和重大作用是不能抹杀的,也是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的。
在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第一次得到了确认。同时,对台湾同胞50年(从1895年起)坚持对日斗争的壮举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1941年春----1945年7月为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转为反攻阶段。由于日军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进而把作战的重点转向对八路军、新四军的进攻。由于国民党没有“敌后战场”,因此,大反攻就其本质上说,是敌后战场的大反攻。
这一时期有两大特点:一是八路军、新四军广泛收复失地,消灭伪政权,建立陕甘宁抗日民主政权,充分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粉碎日军的大扫荡。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等新颖的战法,时时处处打击消耗日军。特别是按照“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党员占1/3,开明绅士占1/3,左派代表占1/3)建立起来的抗日民主政府,已经成为新中国的雏形。二是国民党接连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特别是在1941年4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调集重兵,围歼新四军9000余人。但中国***胸怀开阔,顾全大局,并没有向国民党开战。而此时的国民党政府,腐败独裁,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逐渐失掉了民心,大厦将倾。
1945年春,中国***的党员人数增加到120万人,19个抗日根据地的军队人数发展到130万人,民兵260多万人,人口近1亿人。在整个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力量,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以上的史实可以看出----在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上惊天地;在中国***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上泣鬼神!就抗战的两大战场而言,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援,缺一不可,相互不可取代,具有同等的重大作用。如果一定要分主次,比高下,则有可能会走向机械的历史观。
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军在日本本土的作战,苏军出动陆海空三军歼灭日本关东军……否则,我们的抗战会花费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
正面战场会战。
1、凇沪会战
国军1937年战报:日军伤亡6万余人;孙元良个人在2005年估计日军伤亡4到5万。
日军战报:日军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9115人,伤31157人,共计伤亡40672人. 但是日本在1960年到1970年又公布:日军战死19594名,负伤80243名,共伤亡99847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83页)。
2、太原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2.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3、南京保卫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1.5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76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4、徐州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5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在1937年承认伤亡3.2万余人,在1960年日本官方承认日军伤亡5.7万余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5、武汉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0万余人
日军战报: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6、随枣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7、枣宜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3万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8、南昌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1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3000余人,后又把数字改成67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9、第一次长沙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3600人,病6119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0、昆仑关战役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1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81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1、桂南会战(包括昆仑关战役)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3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1.2万余人(日本出版的《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
12、豫南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1.2万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3、上高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万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病减员600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4、晋南(中条山)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9900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计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本文转自天涯论坛 作者:haoda159
二战时日本空军为何缕缕败于国军?指挥这次战斗的中方最高指挥官、第5大队副大队长王汉勋,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人物----他的女友,就是著名的中国特工女英雄郑苹如。1939年,郑苹如受命到上海接近并伺机行刺大汉奸丁默?,不幸壮志未酬,被捕遇害。
红潮网摘自《退后一步是家园》,作者:萨苏,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描日,成都上空爆发了一次抗战史上令人难忘的空战。中国空军29中队副中队长邓从凯带伤起飞,单机冲入日军轰炸机的密集火网,直扑敌领队长机,一举击落日军航空兵名将、海军大佐(死后追晋少将)奥田喜久司乘坐的三菱G3M中型轰炸机,自己也在此战中壮烈殉国。
是役,中国空军邓从凯(2903号机)和26中队段文郁(2609号机)战死,日方承认我军击落日本海航中型轰炸机4架。
事后,中国方面在奥田喜久司座机中找到了他刻有“轰炸之王”字样的短剑、护身银佛等遗物,我国抗战史研究专家樊建川先生至今保存着奥田座机的一块碎片。
这个日军大佐究竟何许人也,竟能有“轰炸之王”的美誉?他又是怎样踏上这次死亡的征程呢?
假如邓从凯中队长晓得,自己击落的这个大佐,不但是日本海军的“轰炸之王”,而且还是日本派驻国际联盟的一名特别代表,不知道他会有怎样的感想。
这里的礼堂舞台上至今悬挂有一枚浅间号巡洋舰的船钟,这枚船钟就是奥田喜久司当年弄来送给自己母校的。上面还铭刻了当时海军大臣米内光政题写的“报国之钟”字样----在日本的纪录中,奥田与很多高官关系密切,更像是一个在政治场合长袖善舞的风云人物而不像个一线军官。
奥田喜久司,日本兵库县人,1894年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1914年海军兵学校42期毕业,1922年被派到美国留学,1923年进入海军大学高级研修班学习。他在海军大学毕业论文中大力提倡战略轰炸理论,成为日本海军早期轰炸机部队最重要的领军人物之一。
1925年,奥田喜久司进入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摇篮----霞浦航空队担任教务副官和轰炸教官。根据日本《水交社》的资料,奥田喜久司所谓“轰炸之王”的大名,就是此时得到的。他由于在演习中将炸弹直接投进了靶舰的烟囱而一举夺得了刻有“爆?の王?”字样的短剑。奥田对这口短剑十分珍视,一直携带在身边,直到他被击落后成了中国空军的战利品。因为他教学出色,理论扎实,1926年被提升为海军少佐,并转任海军大学航空兵轰炸教官。
这段经历,后来被附会为奥田曾经在九一八之夜参加了轰炸沈阳的作战,并把炸弹扔进了沈阳兵工厂的烟囱里。
实际上1931年奥田不大可能出现在沈阳。首先,九一八的主要策划者是关东军,属于陆军,奥田则属于日本海军,二者之间存在不小的矛盾,双方不大可能在沈阳有这样密切的合作;其次,九一八事变时,奥田正在日本军令部任职,正准备以“天皇侍从武官”的身份参加12月份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联盟世界裁军会议。当时,正值伦敦裁军条约签署一周年之际,这个条约规定了美国、英国、日本的战舰吨位比例,仅仅是一个暂时性的限制条款。列强对此并不满意,因此,刚刚签约,对这个条约的修改讨论就展开了,从1931年到1933年,各国为此在日内瓦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拉锯谈判。奥田就是日本代表团的代表之一,三年里参加了无数次谈判,职位也从随员一直提升到全权领队。
奥田在日内瓦会议的纪念品,这张阿尔卑斯山的明信片上,是当时日本代表团四巨头的签名,分别是海军代表永野修身大将、陆军代表松井石根大将、驻英国和法国的两名大使。右侧可见奥田的题字和说明。这个马拉松谈判,终因日本贪心太甚而破产。1934年,奥田喜久司回国,继续鼓吹战略轰炸理论。1935年,他升任海军大佐、神威号水上飞机母舰舰长。此后,又升任联合舰队航空本部总务课长。
抗日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以鹿屋、木更津两个航空战队编成第1联合战队,负责战略轰炸,以12、13两个航空战队编成第2联合战队,负责制空战斗。随着武汉战役的结束,日军海军航空兵承担的轰炸任务比例明显增加,因此将大量轰炸机配属给第12、13航空队,以改变其任务性质。1938年12月,奥田喜久司调任海军第13航空队司令。以这样一位轰炸机专家领衔,意味着第13航空战队的任务向轰炸过渡,也带有一点让长期脱离一线战场的奥田镀金以便提升的意味。
奥田喜久司果然不愧“轰炸之王”的大名,他上任后狠抓日军远程轰炸训练,从1939年5月开始,日军13航空战队多次组织了对重庆的大规模轰炸。
日,日军第13航空队、鹿屋航空队、木更津航空队全军出击,从武汉王家墩机场起飞,轰炸中国抗战的重要后方基地----成都。其兵力包括13航空战队的36架96G3M轰炸机、鹿屋航空队的18架轰炸机和木更津航空队的18架轰炸机。这是一次日军罕见的大规模轰炸行动。
负责指挥这次战斗的日军指挥官,便是第13航空队司令官、海军航空兵大佐奥田喜久司。
由来镀金的奥田指挥这次大规模的轰炸,有一点奇怪,因为鹿屋和木更津航空队都属于第1联合战队,与他指挥的第13航空战队属于平行关系,互不统属。不过如果知道日军组织这次轰炸的原因,也就可以了然----日军组织这次轰炸,是为了报复10月2日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航空队对汉口机场的奇袭。那一次巧妙的突然袭击不但击毁击伤日军飞机一百六十余架,而且重创了日军航空兵在华的指挥机关----日军第1联合航空战队司令官筱原二四三少将和鹿屋航空队司令官大林大佐重伤,木更津航空队副司令官石川大佐战死,在武汉而未列入伤亡名单的日军航空兵司令官级别的高级军官,只剩了奥田喜久司一人。
遭到打击的日军恼羞成怒,严令迅速运来新机,对中国空军的基地进
行报复。这种情况下,奥田指挥这次战斗责无旁贷。 & 不过,考虑到部队的统属问题,善于协调的奥田把出击部队分为两个方阵,第一方阵是他亲率的第13航空战队36架轰炸机,第二方阵则是鹿屋和木更津航空队的另外36架轰炸机。第二部的具体指挥,仍然由两航空队的军官自行负责。 三菱96式G3M中型轰炸机,在从意大利订购的伊式重爆屡次被中国空军击落的情况下,日军转而对这种国产轰炸机投以青睐。 由于日军当时装备的97式战斗机还没有足够的航程可以掩护这种远距离轰炸,奥田采用将轰炸机密集编队,依靠各机机***和火炮相互配合组成火网来进行防御----每架96式G3M中型轰炸机装备有1门20毫米机关炮和3座机***炮塔,在当时算是很不错的自卫火力。这种做法,在美军B-24、B17轰炸机对德国、日本的战略轰炸中,也是常用的战术。不过和B-17“空中堡垒”那种全身如同刺猬一样的自卫炮火相比,96式就显得太单薄了,这也是奥田的密集阵战术不能奏效的原因。 应该说,虽然当时日军在华空中力量占有绝对优势,但其急于报复的心理使这次轰炸的准备并不充分。实战中,日军因此暴露出了极大的问题,由于飞机多为修复的负伤飞机或刚刚运来尚未磨合的新机,途中日军轰炸机不断出现故障返航,先后有18架飞机退出战斗,真正到达战场的只有54架轰炸机。 中国空军迎战的部队,是第5大队全部三个中队,包括: 27中队,中队长谢荃和,装备法国道华玎D510战斗机7架、苏制伊-15比斯战斗机7架。 26中队,中队长段文郁,装备苏制伊-16战斗机6架。 29中队,副中队长邓从凯,装备苏制伊-15比斯战斗机9架。 虽然数量上处于劣势,但由于中国空军的战斗机更加灵活,装备有高空作战所需的氧气面罩,特别是邓从凯等人无畏的突击冲散了日军防卫阵型,最终取得了此战的胜利,并把日本海军的“轰炸之王”永远留在了这块土地上。 值得一提的是,指挥这次战斗的中方最高指挥官、第5大队副大队长王汉勋,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人物----他的女友,就是著名的中国特工女英雄郑苹如。1939年,郑苹如受命到上海接近并伺机行刺大汉奸丁默?,不幸壮志未酬,被捕遇害。有人说,她就是《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的原型。 关于两人的恋情,我们只知道很少的详情----两人曾相约胜利后结婚,王汉勋只留下一张单人照片,背后有一行小字:“送给我最最亲爱的人,苹如你”,郑苹如则给了王汉勋一个奇特的外号“大熊”。 综合各方资料,邓从凯在此战中的表现也有一点争议----因为邓所在的第29中队是稍晚到达战场的,他的确被目击冲向日军轰炸机方阵,并将其带队长机击落。但因为奥田所在的第一方阵此前已经遭到第27中队的猛烈打击,邓从凯冲击的可能是日军的第二方阵,被他击落的日军领队轰炸机应该是鹿屋航空队第3中队中队长细川直三大尉的座机。 有一种说法认为奥田的座机是被27中队的一架D-510战斗机用20毫米机炮击中右翼根部,而后油箱起火而坠落的。而日军的说法更为奇妙,称奥田的死是“自爆”,也就是中弹起火后向下俯冲,试图撞击中方地面目标。日方飞行员形容他的飞机因为俯冲“自爆”的角度太大,把两个翅膀都飞掉了,机身如同一根铅笔一样冲向地面。 这个描述,倒是和目击者所见比较相似,中方称这架敌机坠落时没有落地翅膀就如同树叶一样飞掉了。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微妙的地方需要注意。 那就是奥田的座机并不是撞毁在成都的军事或民用目标上,而是撞毁在成都以东80公里的稻田里。所以,他不可能是所谓的“自爆”----用自己的飞机撞击稻田,这种死法亏“轰炸之王”想得出来! 邓从凯的座机,就坠落在它的附近。 根据这一点,我对此战的看法是这样的:奥田很可能是在空战中被27中队的D-510战斗机击伤,而后试图带伤脱离战场----以96式的巡航速度,它可能坚持了十来分钟才能飞到坠机地点,如果考虑到发动机受损,可能飞的时间更长。邓从凯发现了这架负伤逃走的敌机,驾驶他的伊-15比斯从背后追了上来,用一阵猛烈的扫射打死了奥田机的驾驶员----失去控制的奥田机因此才能玩出铅笔加树叶式的坠落动作来。 但是,因为邓是从敌机后方进入,这里正是936式背部自卫炮塔的射击范围,邓的飞机也同时中弹坠落,于敌同归于尽。否则,两机很难这样凑巧坠落于同一地点。 不管当时的细节究竟是怎样,我们只知道奥田的死对日军震动很大。 日本海军航空兵名将入佐俊佳(后来的大凤号航空部队指挥官)听到奥田的死,黯然摘下了自己的军衔章,说道:“我出击的时候就不带任何表明身份的东西了,死了,就无名地死掉吧。” 是啊,“轰炸之王”的死,实在是不怎么光彩的。
&1970年印尼排华,台湾中华民国国军出兵:1970年9月,印尼掀起又一波排华浪潮,短短5天内有近百名华人被打死打伤,消息传出,世界震惊。数百名受害华人涌入中华民国驻印尼大使馆寻求庇护,大使馆即将容纳不下,又遭印尼军警围困,遂发急电向台北方面告急。
&&&&电文传到台北士林官邸已是9月7日晚上10点,蒋介石自赴台之后习惯于早睡早起之规律生活,但事态紧急,便于子夜12点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此事。
&&&&参与会议的众国军将领及国府官员皆感到状况棘手,遂不约而同的沉默不语。蒋介石却露出其晚年难得一见之慷慨激昂,为众人曰:“我们中华民国,一向极为重视与各友邦之情谊,但是印尼今日如此凌辱、残害我中华血脉,就不再是我们的友邦,而是我中华民国七万万同胞共同之仇敌。今日窃据大陆的奸匪对华夏后裔之死活不管不问,我们既保存中华道统之最后余脉,断不可听之任之,令水深火热中的大陆人民和全世界炎黄子孙心寒齿冷!”
&&&&蒋介石随即部署对印尼华人之援救企划,其时正是戡乱动员时期预备反攻大陆的国军备战之高峰,陆海空三军皆士气高昂、训练有素。为预防事态转变为国家间战争,蒋介石点出两位国军名将、孙立人将军和黎玉玺将军分别作为此次救援行动的最高指挥官和运输行动指挥官。救援印尼华侨之企划最终由蒋介石亲自住持,抽调全军200余名精英军官组成国光企划室,制定了作战计划。孙立人将军与黎玉玺将军遂按照蒋介石之部署组建“印尼紧急事件特战行动司令部”,以海军陆战队之精锐“海龙”部队为地面作战骨干,军舰则有“丹阳”号、“剑门”号、“章江”号、“中权”号、“太平”号、“永昌”号、“沱江”号和“东江”号。空军另行抽调P2V型侦察机1架作为先期情报之用;时为新锐之美造UH-1型直升飞机8架以为救援部队突入雅加达市区及救援华侨返航之工具。
&&&&部队集结完毕后,各军种又分别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具体为:
&&&&1、海军“国威行动”
&&&&2、空军“粉碎行动”
&&&&3、海陆“无畏行动”
&&&&4、后勤“恼怒行动”
&&&&民国59年9月13日,救援部队集结高雄左营军港,于《军舰进行曲》中向南出击,前往雅加达方向。15日下午,救援舰队到达雅加达以西120公里之海域,此时空军的P2V型侦察机由“九三一”大海战后为国军收复的原越占岛屿黑岩岛上的机场起飞,前往雅加达侦查敌情,得到由黑岩岛经新竹基地拍发的印尼方面部署情报的我救援舰队当即出击,8架直升机直接起飞冒着印方高射炮火直抵雅加达我大使馆,各舰则逼近印尼海岸以为威慑及支援目的。
&&&&印尼军警原本腐化,以争权夺利及压榨良善为能事,面对呼啸而至的国军直升机和随之而下的精英“海龙”队员,围困使馆之印尼军警当即溃散,特战队员顺利突入使馆,与华侨汇合,随即于使馆外部署警戒线以防印尼军警反扑,并开始安排华侨乘国军直升机撤离。UH-1型直升机原本运力有限,在尽力装载,并多次往返于外海舰队才能完成救援华侨任务。
&&&&印尼当局闻讯,当即狂性大发,调集大批军警全力进攻我使馆,一时***弹横飞,腥风血雨,印尼方面以奸匪惯用之人海战术屡屡冲击我使馆正门,“海龙”部队廖钧少尉以美造M-60式机***猛烈扫射印军人浪,又指挥部下与侧面偷袭之印军部队展开英勇无畏之手榴弹战,最后以刺刀、工兵铲白刃相搏,击溃印军一个机甲步兵团,亲手击杀敌军不下百人,印军在付出重大伤亡后暂停攻势。廖钧少尉遂以“雅加达之兽”威名震惊世界。
&&&&至16日落日,滞留雅加达大使馆之574名华侨和大使馆工作人员全数为直升机救援往海上舰队处,“海龙”部队127名队员成功阻滞印尼军警12次人海冲锋,毙伤无算,国军亦付出12人阵亡、23人负伤之巨大代价。
&&&&最后一架携带着海龙队员和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到“丹阳”舰后甲板时,此次震惊世界的救援行动终于结束,残暴的印尼当局随即受到国民政府及国际上一致猛烈谴责,于9月18日下令禁止排华行为。
&&&&事后,孙立人将军、黎玉玺将军及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廖钧少尉等人均获升职及表彰,蒋介石更是下令设立“雅加达救援作战”纪念盾章授予所有参战及指挥、支援人员。
&&&&博主点评:对照1998 年印尼再次排华暴行,上万华人被奸被杀,世界各国同声遗责,伟大的中华民人共和国竟说:这是印尼内政,我们不干涉别国内政。最后还是美国武力出面阻止印尼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同时派出军舰从印尼接回了大量华人。被救的印尼华人在抵达美国时,在船上打出了“宁做美***,不做中国人”的横幅。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耻辱与羞愧。
&& & 98年印尼暴行,在中贡媒体上没有一次披露过。只有在境外媒体上和在大陆“非法”流传的光盘上才有很多照片,那惨无人道的屠杀华人照片,让人发指!
从登陆到离开:国军六十二、七十两军赴台详情:1945年,台湾光复,中国第六十二军和七十军奉命赴台接收台湾。而出现在台湾人眼前的,却是两支衣衫褴褛、军容不整的军队,不仅与台湾人民习见的日军军容相异,也与台湾人民想象中赢得抗战胜利的军队不同。被日本殖民统治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台湾人,不知道八年抗战已使祖国民穷财尽,经济濒临崩溃。拼力血战换得“惨胜”的祖国军队,也无从理解孤悬海外长达五十年没见过中国军队的台湾人,此时的复杂心绪。他们不知道彼此的期待、委屈、抑郁、创伤。一年后,内战爆发,第六十二军和七十军离台,消失在内战的炮火中。两军虽在台岛惊鸿一瞥,但在台湾光复初期的历史瞬间,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军、第七十军,这两支部队早已灰飞烟灭,之所以被史家屡屡提及,实因两军于抗战胜利后,第一批派赴台湾,参与光复接收事宜之缘故。阴错阳差,这两军于1946相继调离台湾,投入国共内战,岛内守备陷于空虚,未几爆发“二二八事变”,陈仪当局于变生肘腋之际,几度无法控制局面,紧急向蒋介石讨救兵,派二十一师紧急赴台,才解救了台岛危局。第六十二军、第七十军虽在台岛惊鸿一瞥,但在台湾光复初期的历史瞬间,这两支部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抗战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呈递了投降书。中国战区包括台湾在内,次第向各地中国部队受降主官,办理投降及交出武器的相关仪式。在台湾代表中国方面受降的,是台湾行政长官陈仪。
10月25日,陈仪向日本台湾总督兼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发布了《第一号命令》,“接受台湾、澎湖列岛地区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之投降,并接收台湾、澎湖列岛之领土、人民、治权、军政设施及资产。”依据这一命令,包括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军、第七十军在内的中国武装人员,次第由9月中旬,展开了接收台湾领土的神圣使命。
日本正式向各同盟国投降而签署了投降书的十二天后,亦即9月14日,一组中国空军人员,搭乘美国军机从大陆飞抵台北、台南两处日军空军基地,领衔的官员是司令张延孟。这是日本投降后,日军尚未在台湾正式呈递降书之前,第一批抵达台湾展开先期工作的中方军人。空军又于9月26日派遣第二批后续接收准备人员。
第三批到台湾的中国军方官员,是台湾接收前进指挥所主任葛敬恩、警备总部副参谋长兼前进指挥所副主任范诵尧等人率同军官47人及宪兵团一排宪兵,全员71人,于10月5日,自重庆抵达台北松山机场。
10月8日,宪兵第四团团长高维民率领宪兵一个连,在台北淡水登陆。该团团部及第一连,复于10月24日登陆,任务是对敌监视并协助***维持治安。
10月17日,台湾省警备总部参谋长柯远芬,率领警备总部官员207人,抵达基隆港,随即进驻台北。
与柯远芬同一天搭乘美国军舰抵达台湾基隆的,还有国民党军第七十军军长陈孔达中将,率领该七十军所属的一个团,先占领滩头阵地,掩护登陆,并逐次派兵向宜兰、台北、淡水、新竹等地推进。10月26日,第七十军的第二批军队抵达基隆,随后进驻新竹。
陈孔达,1897年生,浙江省嵊县人,保定军校步科八期毕业。与蒋介石、陈仪是浙江小同乡。北伐时期担任蒋介石大本营参谋。抗战期间曾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之役,后任职中央训练团办公厅主任。1941年,调国军驻福建第七十军军长,官拜中将。抗战胜利,奉命率七十军赴台接收。1946年初,转调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总司令为陈仪兼任)。国共内战爆发后,陈孔达被调往大陆,任第十七绥靖区副司令官,湘鄂川黔边区“剿匪”总指挥。随国民党当局撤退台湾,于1959年退役,转任交通银行常驻监察人。日,逝于自宅,享寿94岁。
11月18日,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军军长黄涛中将,率领该军第一批主力部队,搭乘美国军舰在台湾左营军港登陆。第二批人员于11月22日登陆高雄。第三批部队于11月26日,在高雄登岸之后,进驻屏东、台南、嘉义、台中等地。
黄涛,1900年生,广东省蕉岭县人,云南讲武学堂十五期炮科毕业,曾赴德法等国留学习军事。抗战时期曾经两次参与粤北会战,予日寇重创。1944年6月,率领六十二军投入衡阳保卫战,血战40余日。黄涛所部堪称抗战时期最骁勇善战的广东劲旅。胜利后,黄涛率领六十二军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再乘美国军舰到台湾接收台湾。1946年5月,黄涛因故遭蒋介石撤职,离开军职。大陆解放后,黄涛留在大陆,曾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等职。1973年病逝于广州。
从陈仪当时调派六十二军、七十军分别进驻台湾南北两地,可以看出陈孔达、黄涛两人虽同为军长,但是两人与陈仪、蒋介石的亲疏关系不同,所有的安排待遇也有异。陈孔达率领的第七十军,被安排接收台湾北部地区,等于被陈仪放在“身边”。虽然大陆学者褚静涛认为,七十军“由福建保安团改编而成,军风军纪较差,战斗力不强,蒋介石不及深虑,就照准了”。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两支部队,陈孔达带领的七十军,颇多闽籍人士;黄涛率领的六十二军,则为广东部队。福建、广东,恰为台湾百姓早期移民之原乡,陈仪的安排也有乡土亲近的政治考虑。说蒋介石和陈公洽“不及深虑”,似乎不甚公允。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府派六十二军、七十军进驻台湾,赋与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肩负“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所交付的万分繁重的接收工作。六十二军、七十军在大陆时期,均与日军有多年作战敌对经验,算是两支相当了解日军的国军队伍。尤其黄涛的六十二军,才刚从越南接受越南日本军队投降,转赴台湾,六十二军和日军多次于战场较量,派他们进驻台湾,何有不妥之处?
六十二军、七十军均非一般人认定的二流队伍。到台湾来,他们的肩头承担着民族重责大任,要把台湾从马关条约以来的殖民统治桎梏中,解放出来。接收工作,便是首要事务。
“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一共分成陆军第一组、陆军第二组、陆军第三组、军政组、海军组、空军组、宪兵组等单位。而陆军第二组,即由第六十二军军长黄涛兼任组长,在该组之下,配属官兵二百余人。第二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将日军第十二、第五十及第七十师团及第七十五混成旅团,规范集中于新化以东、潮州东南、斗六以东及苗栗附近各地区,并禁止其擅自活动,以防不测。第六十二军被分配的接收地区,是在台湾南部,该区域被划分为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凤山四个区。上级规定他们必须在1945年12月底前,完成南部地区的接收工作。该区一共有日军军火及给养仓库共105处。
第七十军军长陈孔达被任命为“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所属陆军第三组组长。陆军第三组的任务,负责解除驻扎在新竹日军第九师团的武装,解除台北州、花莲港厅、新竹州宪兵,以及前述地方要塞部队之武装。
陈孔达军在得到命令后,先行分配属下于11月1日,分别到基隆、台北、新竹、淡水、苏澳等地解除了日军第九师团、第六十六师团、及第七十六、第一0二、第一一二等各独立旅团与要塞部队的武装及交通工具、军用器材、文书档案等,随后遵照上级指示,将日军人员集中在特定地点,予以保护监管。陈孔达及所属并于日,完成所有武器装备与人员接收监管工作。
从“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交付的任务观之,国府当局派到台湾的第六十二军、七十军,是负有接收与光复台湾重责大任的。
日,亦即第六十二军登陆台湾后的第二天,陈仪以中国台湾省警备总司令的身份,向台湾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连络部部长安藤利吉(前日本殖民当局台湾总督兼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发出了一道命令,明确指出:“我黄军长涛,已率所部主力于高雄附近登陆完毕,进驻台南市、高雄市、凤山街、屏东街,各附近其后续部长亦将逐次到达……其余着自十二月一日起,准同命令之要领,按下列程序向我黄军长及其指定人员移交,兵器、弹药、车船、马匹、被服、装具、器材、粮秣、文书、图表,并由其派队保护监督工作……”。命令的第三项指出:“为受领传达黄军长之命令,台湾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连络部,及前项各日军连络支分部,应派员集合于台南市黄军长指定地点,受其指定人员之指挥”。
同一天,陈仪又给黄涛等军政首长一道命令,内容提及六十二军的部份是命令的第二项:“第六十二军,应即参照前颁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组织规程,及致安藤利吉军字第一号命令副稿,并本命令副件之规定组织接收组,自十二月一日起,概依下列程序开始接收,台南、台中、高雄各州及台东厅日陆军各部队之武装等,并依一与三之比,派队监护日军从事复旧工作。”该命令的第三项,指出了六十二军的部署情况:“随接收之进展第六十二军逐次就以下之筹备部署:军部直属部队步兵一个团,台南市附近。一个师直属部队及步兵一个团,嘉义市附近。一个师,台中、彰化、二水一带。一个师加一个团,高雄、凤山、屏东、台东一带……”
褚静涛在著作《二二八实录》叙述了六十二军、七十军人员素质与军队纪律上的问题:“接管台湾军事的国军达二万人。在基隆登陆者为七十军陈孔达部,由福建保安团改编,估计台湾十月天冷,官兵俱着新棉军装,准备御寒,不料抵台天气炎热,于是部队步行前进时,群将军装脱下,拎在手上或挑在肩上,赤膊流汗,赤脚穿草鞋,步伐零乱。两旁民众观者如睹,啧啧称奇,以为如此部队也能打败日本人,引起误会。在高雄登陆为六十二军黄涛部,美式装备,服装整齐,器械精良,先接收越南而后来台。”
台湾历史学者戚嘉林描写七十军抵达台北的场面氛围:17日中午,首批登陆基隆并旋抵台北的国军第七十军,士兵多穿草鞋,背着雨伞,甚至挑着锅碗棉被,这与台湾人民习见的日军军容相异,也与台湾人民想象中赢得抗战胜利的军队不同。
即使拥有全新美械装备,甫参加过越南受降仪式的第六十二军,在军容纪律方面,亦多有遭人诟病之处。学者引述,国军抵达嘉义火车站时,车站门口立满了迎接的人潮,民众但见军队队伍零乱,一人走一边,从车站走了出来,有一个身穿棉袄的军官,拿着一支拐杖在部队行列旁边叫吼,士兵完全不理会军官的叫骂。最后甚至出来一群扛着火炉、茶壶的士兵,鱼贯走出车站,依旧没人理会那位叫喊的军官。
虽然当年对第七十军与六十二军官兵,提出尖锐批评的台人,并无恶意,可是,与祖国隔绝了半个世纪的台湾同胞,何尝知晓八年抗战已经打得祖国民穷财尽,经济濒临崩溃(其实以东北沦亡十四年的时间来看,抗战实际已开打十四年);在日军炮火摧残铁蹄蹂躏之下,我国牺牲了三千多万军民同胞的生命,得盟军之臂助,才换来最后之“惨胜”。
国军部队到台湾,不光是光复与接收,还有更艰巨的遣返日本军队和侨民的工作,有赖国民党军协助完成任务。这些艰难繁巨的工作,都在军政人员努力之下,一一完成。据统计,台湾光复前夕,日本军队在台湾及宜兰东方先岛群岛的第十方面军,总兵力为199031人。光复台湾之初,包括第六十二军、第七十军、宪兵与零星海、空军部队在内,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二万兵力,尚不及当年驻台日军的九分之一。
1946年,凛于军费过高,恐拖垮财政金融等诸多因素,蒋介石准备大量裁并军队。按照相关的裁军计划,驻扎台湾的第六十二军、七十军降编为第六十二师及第七十师。又由于蒋介石计划发动大规模内战,于1946年10月,把六十二师黄涛的部队,调往天津。两个月后,第七十师也被调往徐州。
蒋介石于日,首次莅台视察时,蒋曾当面询问陈仪,台湾只有两个师的部队,是否足够防卫任务所需?陈仪担心过多的军警人员,压垮台湾财政,又担心不熟悉的部队调到台湾频增麻烦,制造军民对立,基于各种因素,故而告诉蒋介石,台民守法精神高,而且台岛没有***地下武力,也没有内地常见之土匪,以现有军警力量,已足够应付维持治安所需。同年年底,国防部甚至还针对七十师调往大陆,电询陈仪的意见,陈仪也未表达异议,于是,两支维系台湾治安的基础武装,就此调离台岛。
军统特务头子毛森在“二二八事变”爆发后,曾经告诉友人,台湾变生肘腋,主因没有防变的驻军。毛森表示,陈仪坚持不要驻军,汤恩伯、林蔚等人再三劝说,并曾跟陈仪争辩至舌敝唇焦,陈仪仍不同意驻兵台湾。台湾光复初期,国府一度顾虑,早年服役日军的台人,久受日本皇民化教育,内心仇视祖国,可能结聚作乱,驻军台湾目的在防变。陈仪却声称,我们以至诚爱护台人,台人绝不至于仇视我等,万一有意外,我愿做吴凤(编者注:吴凤(),五岁随父母渡台,居住在嘉义阿里山下,后为敦促汉族与当地高山族世代友好而献身)。“二二八事变”爆发后一个礼拜,驻台湾之宪兵第四团团长张慕陶,向南京宪兵司令张镇拍发的密电中报告:“此次台湾暴乱,其性质已演变为叛国夺取政权之阶段。外省人被袭击而伤亡者,总数在八百人以上。地方政府完全失却统驭能力,一切由民众控制。暴民要求,不准军队调动……”
1991年12月底,台湾“二二八事变”时期任职高雄要塞司令的彭孟缉将军,主动接受台湾“二二八项目小组”总主笔赖泽涵教授访问时透露:因陈仪与驻守台湾的七十军及六十二军军长陈孔达、黄涛不合,故而陈仪先后将两军调回大陆,以致事件爆发时,全台兵力仅约五、六千人。
归纳而言,裁军,陈公洽个人反对驻兵,陈公洽与陈孔达、黄涛彼此有矛盾,大陆国共内战军情紧急,国府亟欲抽调……各种因素并发,国民党六十二军、七十军遂结束在台岛为时一年的任务,派遣至华北战场。三年不到,这两支曾经在台湾光复初期,跃上历史舞台的南方部队,相继消失在国民党军的编装档案表,埋葬于黝黑无边的战地坟场中。
1945年:二十一师与南京
作家张拓芜的部队是二十一军----是的,这正是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后第九天,被紧急调到台湾去的二十一师,后来“军”整编为“师”。在七十军抵达基隆的两个礼拜之后,张拓芜所属的二十一军接到命令开赴镇江,中间会经过南京。
仅仅是“经过”,还不是去“接收”南京,二十一军就做了很多事前的思虑和准备。部队在距离南京城还有一段路的采石矶就停了下来,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整补,也就是上台之前对着镜子整理仪容和化妆:年纪大的、姿态难看的、拖着病、带着伤、瘸了腿的,还有众多做劳役的马夫、挑夫、伙夫,以及这些人所必须推拖拉扯、肩挑手提的锅碗瓢盆雨伞箩筐、弹药医疗器具货物等等,统统都在进城前三更半夜绕到南京城外,送上了火车到下一站等候。
年轻力壮、仪容齐整的兵,放在前排。
到了城门外人少的地方,部队再度整装:每个士兵把腰间的皮带束紧,鞋带绑牢,然后连背包都卸下,重新扎紧。
二十一军的装备其实克难之至。他们的背包,不是帆布做的,是九个竹片密织而成,棉被折迭成四角方糖一样,两面竹片一夹,就拴紧成一个包。他们的头盔,表面形状看起来跟德国士兵的钢盔一样,其实从来就不是钢盔----钢是奢侈品,他们头上戴的是“笠盔”,竹篦片编成,只是做成头盔的形状。
想想看。炮弹和机关***子弹扑天扑地而来,头上戴的是斗笠,连碎石都挡不住。
因为多了一份心,所以二十一军真正进城的时候,南京的市民所看到的,就是一个虽然戴竹笠、穿草鞋,但是基本上装备轻简、步伐矫健而军容整齐的队伍了。十七岁的张拓芜还记得,一进城门,看见路两旁还有很多列队敬礼的日本军人,城门上两串长长的鞭炮被点燃,劈哩啪啦震耳地响起。“我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草鞋踩在地上也特别稳重有力了……”
----摘自龙应台著作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