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腊平:我为何要解读中央党校的楹联?
日15:05&&&来源:
原标题: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我为何要解读中央党校的楹联
中央党校是求索真理的府邸,陶冶心性的熔炉,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精神气质高雅的神圣殿堂,也许,这就是赵腊平学员解读中央党校楹联的动因——
从2015年11月起,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干部教育专刊在其“综合文化”版陆续刊出了我撰写的几篇解读中央党校楹联的文章。内容主要是这些楹联的出处、作者、书者、背景、含义、故事、趣闻以及现实意义等。有朋友很是奇怪,问我一个当记者的,怎么不好好采写新闻,倒是研究起楹联来了?
首先要说明,我这个当记者的,还是干我的老本行,解读楹联纯粹是学习所至、兴致所趋,且都是利用夜深人静的业余时间所为。至于撰写这些解读的原因,说来话长——
众所周知,中央党校是中国***培养和轮训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精神气质高雅的神圣殿堂。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党校秉承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党校校园建设的实际工作当中,大力优化校园环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培育校园文化,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现在,中央党校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校园园林景观、水系景观和夜间景观愈加亮丽起来,党校教学、生活环境的层次与品味进一步提升,一个设施更为完备、功能更为齐整、环境更为优美的校园正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形成了具有党校特色的浓郁文化氛围。
政务倥偬或紧张的工作之隙,如果你有幸来到中央党校进修学习或进一步深造,那么你有福了:在这里,你可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了解其理论精髓、来龙去脉及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可以通过党性教育与党性锻炼,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从而达到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基础,拓展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领导能力的目的。
与此同时,紧张的学习之暇,当你漫步在环境清幽、风光旖旎、赏心悦目的校园时,可以一边游览那些集传统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于一体的亭台楼阁,或者历史悠远的名胜;一边欣赏那些得到精心呵护的参天古树,或者应季次第绽开的各色花卉,或湖光山色,或清风朗月,或竹林小径,或石上溪流……从中领悟到中央党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收获陶冶性情,寓教于乐的意外功效。
楹联(对联之上品)文化堪称中央党校校园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别具特色的奇葩。在中央党校紧凑而优雅的校园内,环掠燕湖及至周边,散布着鉴水平云、罔极阁、敷山亭、敞轩、秋观楼、听雨轩、留筠馆、正蒙斋等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这些建筑的门柱、檐柱、抱柱、门屏等上面荟集了楹联、匾额、雕刻等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而当中的楹联更是引人瞩目。
有人说,历史总是这样无情而又多情。它无情荡涤着那些毫无价值的文字垃圾,却又多情地把那些先贤们创造的文化瑰宝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馈赠给我们,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传统的文化遗产中,楹联与诗词如影随形,闪耀着永恒的光泽,迸射出销魂之美,让我们浸淫其中,心旷神怡,留恋忘返。
那些经典楹联的美有时是难以言诉的,它发韧于诗,滥觞于词,但又逾越了诗词的界线。有人说,这些美轮美奂的楹联,堪称民族精心培植的“语言之花”,显现了汉语言的文字个性、韵律之美、超凡之美,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和行为准则,乃至对于美好未来的更为悠远、持续的梦想与乡愁。
其实,对联的创作过程跟古体诗词的创作相仿,但更注重美学意义与内涵。“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岳阳楼的楹联。其景与《岳阳楼记》的主题相结合,解读了岳阳楼之所以出名的缘由,给人以联想和精神境界的升华。“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应;山色、水色、烟霞色,***皆空。”这是武夷山石湖涧的楹联。虽然也玩了技巧,但“声声自应”和“***皆空”却玩出了名堂,一下子提升了档次,呈现出很深的哲学思辩。这样的楹联个性鲜明,特色凸显,棱角分明,是不能挂到别处去的。
习***总书记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些纯粹的、精美的、考究的楹联里,跃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它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鲜活,充盈着澎湃的思想和浓烈的生活。同时,它以一种神奇奥妙的方式映入我们的眼帘,渗透到我们的精神里。特别是那些清爽明亮、质朴简约、积极向上、催人奋发的楹联,更是直接或间接地、春风化雨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塑造着我们的人格,浸染着我们的道德品质,激发着我们的生命之力,弘扬着我们的浩然正气。
悬挂于中央党校校园各种仿古建筑的楹联大约有25幅,都是由中央党校邀请国内一流甚至顶尖极的书法家亲笔书写的。楹联的来源或出处有二:一部分是书法家的原创作品;大多数是从古今的经典名联中精心甄选的,或出自于历代大师的手笔,或来源于集句、集字或摘句联,但果敢借鉴却不简单模仿,大胆吸收却不照搬套用。也就是说,选用的这些经典楹联,内容与形式既考虑了党校与别的院校在定位上的不同,也考虑了与其依托的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的协调与和谐。特别是将合适的经典楹联安置于合适的位置与载体,既彰显了继承,又突出了个性,让人感觉天衣无缝,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妙趣横生。
从内容上来看,中央党校的楹联,大都是对仗工稳,文字凝练,含意深厚,富有哲理,积极向善、正能量弥足的上乘之作:有的直陈胸臆,抒发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有的月明风清,表现对泰然淡泊、超乎物外的安静生活的向往;有的机敏睿智,妙语连珠,足见作者的横溢才华、独具匠心;有的纵横捭阖,驰骋古今,坦露出撰写者壮心不已、气贯长虹的豪迈与激情;还有的浅吟低唱,轻歌缓曲,流露出马蹄声碎、戎马倥惚之后的恬静、悠闲……总之,这些楹联风格各异,特色鲜明,赏心悦目,耐人品味,催人上进,让人流连忘返。
拿破仑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闲暇时光,漫步小径,当我们默默浏览或轻声朗诵这些千古绝对时,真善美的种子已经在心灵里悄然萌芽,道德与良知已经在天真的身体里茁壮成长。这样,那些才华横溢的先人的辉煌创造,或现代才俊的精品之作,就会凝聚成一种超脱于政治、经济、军事之外的温柔而又坚强的力量,直接参与到社会进步的进程里,参与到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里。
2015年9月至12月,笔者有幸到中央党校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之余,漫步校园,我为校园内无处不在、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楹联所吸引,并对其内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对那些我不太熟悉的楹联,内心萌发出一种想寻根溯源、刨根问底的冲动,比如,这些楹联的出处是哪,是什么背景,有什么含义,等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想,到中央党校来进修或深造的学员们,肯定也有不少产生过与我一样的念头:闲暇之余,了解这些楹联,并读懂其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思想内含,达到古为今用,以文教化,内融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
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我开始查阅有关的书籍,并利用网络进行搜索,没想到斩获颇丰。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样一来,便一发而不可收。于是,我尝试对几幅原本认为很难理解的楹联进行解读和诠释,并将稿件发给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选用。没想到稿件发出后,很快在《学习时报》刊出,到学习结束时,我已在《学习时报》发表了四篇文章,共解读了九幅楹联。不曾想到这些“解读”文字见诸报端后,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一些学员们反映,读了“解读”,再去观赏中央党校校园内各处的楹联,有豁然开朗之感。除此之外,“解读”也被《半月谈》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诗词网、江苏大讲堂等有影响的官方网站转载。
毕业后,应《学习时报》之约,我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对其余的楹联进行了解读。对此,笔者感到既兴奋,又诚惶诚恐。让人兴奋的是,有了这些解读,读者们包括到中央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课余时间可以随手翻一翻刊有这些解读的报纸,从中感受到党校浓郁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气质,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获得某种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感到惶恐的是,笔者尽管对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情有独钟,但并非这方面的方家,加之楹联涉及的知识很广,由此,恳切希望就教于大方之家。(作者系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文全、程宏毅)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小泥人过河中天堂在哪里***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