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业多年,准备把养猪当事业的人对中国养猪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对于一个从业多年,准备把养猪当事业的人来说,“中国养猪业将会进入一个怎样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其结果不容乐观,就如同知乎中我的***在该话题下面临的窘境,了解这个行业,并做出思考的人不多,其实很希望能引起讨论,渴望我的担忧只是杞人忧天,
一、国家政策的逐步调整,养猪业的多次阵痛决定我国养猪行业将快速走向成熟。
日《国务院关于切实作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开始到1998年,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村生产力,中央首次提出“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的思路。2003年在完成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在取消城乡限制后,农民不用上交公粮之后,农民务农少、农村养猪开始逐步减少,规模化猪场开始逐步铺开,规模化的兴起应该是在05、06年左右,与温氏发展的步调是一致的(我认为温氏是顺势而为做的最好的)。06、10年疫情肆虐造成07、11年的产量下滑,让规模化养殖模式,投资方式,投资商等被迫多轮洗牌。当郎咸平教授开始谈二元经济体制,谈投资环境恶化之后,养猪资本的投资渠道变得多渠道、多元化,“中”字头的国企巨头、房产商、IT也开始纷纷进入养猪业,业界认为的三年一个周期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难以预测,靠投机获取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尤其在日《新环保法》颁布后,养猪行业开始逐步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正面企业,开始自我完善,而资本市场、投资模式开始回归理性。未来10年是我国养猪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二、未来消费结构的调整将导致生猪存栏、能繁母猪数量持续下降。
中国是一个猪肉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生猪年末存栏为46583万头,同比2013年下跌1.7%,而2014年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了73510万头,较2013年全年同比增加2.7%。人均消费量是多少呢?2014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540万吨,较上年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5671万吨,增长3.2%。按201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为136782万人,如果忽略国内猪肉、杂碎的进出口量,2014年人均肉产量为62.43千克,其中人均猪肉产量为41.46千克。2014年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年)》明确了食物消费量目标,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肉类29公斤、水果60公斤。伴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人们对牛、羊、鱼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对猪肉的需求必然会下降,下降到多少?如果考虑中国人喜欢吃猪肉的习惯,猪肉消费比重按照60%来算,人均猪肉消费18公斤左右,2020年中国人口达到14.5亿左右,猪肉需要量只有2462万吨,下降一半多。按目前的标准每头猪产肉77Kg,那么年出栏将由现在的73510万头下降到31915万头。2014年底母猪存栏量在4300万头左右,虽然我对2014年母猪年提供17头左右的肥猪有异议,但能繁母猪逐渐减少,效率提高是大趋势,如果达到美国2009年水平20.56头,那么2020年可能我们只需要能繁母猪1552万头,未来胴体会高于目前的标准达到90公斤以上,那么可能只需要1330万头,下降70%的能繁母猪。大量的没有竞争力的猪场开始逐渐关门,当然这是理想算法,可能没2020年那么快,但形势也不容乐观。
三、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将导致生产方式逐渐改变。
中国复杂的地形结构造就了世界上最多的地方品种,1986年《中国猪品种志》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现有地方猪种48个。中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全球猪种的34%。尽管地方猪有诸多的优良品质,但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效益,在猪肉温饱的年代由于市场对高瘦肉率猪种的过度追求和经济利益的驱使,规模化的猪场绝大部分均是商业化非常成功的专门化品系,地方猪被要么被杂交改良,要么被挤到偏远山村,由于中国人对土猪肉的偏爱得以苟延残喘,虽然开发了”白猪肉黑猪皮”的品种,但没有真正对地方品种进行合理利用,目前生猪出栏量基本接近峰值,未来10年内人民对猪肉的需求绝对是求优、求精,如果还想用目前的快大猪(鸡)平淡的口味去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市场的主流,我认为利润空间不会高到哪儿去。我认为目前病态的高密度、高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之所以持续并成为主流,可能是被世界发展中国家猪肉温饱的市场巨大需求空间麻痹,未来如何开发地方品种、开发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去实现健康、绿色、有机、环保饲养模式绝对是一个大方向,也是一个大趋势。
四、日粮结构、环保消纳面积决定猪场的规模与布局调整。
自从养猪规模化开始,玉米--豆粕型日粮就成为主流,但中国的玉米、豆粕均无法自给自足,依赖进口,2014年全国玉米产量21567.3万吨,国内消费总量为18900万吨,其中饲料消费为117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450万吨,预计进口玉米270万吨,2014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为7140万吨,同比增加12.7%,而国内产量仅1200万吨。当中国的养猪原料开始依赖进口,并且让污染在中国的土地持续,而且还是免税的,这应该不是一个发展中的政府愿意看到的。未来市场、政府应该会主导日粮结构的多元化,区域饲料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该方向应该和地方猪的开发利用有更高的契合度,从而带动养猪模式向新型环保、健康、生态方向发展。
不管15年后环保如何实现零排放、达标排放等宏伟目标,如何规划禁养区,猪粪尿处理的最佳方式始终是还田利用,还田意味着每个猪场必须有可以消纳的土地面积,如果规模过大、过于集中意味着猪场粪污处理的成本要提高,在未来逐渐理性的养殖利润面前成本提高意味着丧失优势,中国的平坦的北方粮食产区不像美国,没能集中中国最大规模的养猪群体。中国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且人口稠密,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布局并站稳脚跟将是未来养猪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五、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下降至7%,关乎国计民生的养猪利润必然回归理性。
肉的消费作为CPI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CPI的比重不管是出于政绩、民生,不管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均是关乎国计民生重大事,猪肉温饱线下的养猪(快大猪)是不可能持续赚钱的,必须依赖工业反哺,政府补贴。这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降至7%,而且还要下降,商品猪的利润空间可能最多只有100~200元/头,近几年资本回报率可能保持在10~15%左右。近十来年传统式猪场的建筑成本在250~400元/平方米左右,抓住行情三年就回本了,资本回报率高达30%。但未来几年,伴随国家政策、法规及行业的不断整合发展养猪的黄金时期将一去不复返。目前新投资上马的有战略意义的10万猪场(5000头母猪),建筑面积+环保附属设施可能达到7万平方,投资大概2.1亿左右,单位建筑面积高达元/平方,如果只是一个商品场,资本回报率只有6%-11%左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剧资本回报率或许更低,甚至开始亏本。所有我始终觉得劳动密集型的畜牧行业,在要素禀赋结构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不同的,美国补贴畜牧业是因为其要素禀赋结构是资本多,劳动力少,畜牧行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竞争力,是为了民生迫不得已。而中国畜牧的补贴是因为决策者认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好,在违背我国的禀赋结构是资金少,劳动力多的情况下,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希望自己的生产者去选择美国的技术,以为这是行业的进步,而导致企业无法获利,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使得政府必须保护和扶持。政府一旦不扶持,畜牧生产将自动适应中国的要素的禀赋结构,那么大量的资本密集型猪场将因高生产成本而倒闭……所有我认为如何跟随中国要素的禀赋结构的变迁,逐步调整经营模式不过分超前也不落后,顺势而为在未来十年将至关重要。
六、种猪场之间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二元基本没有利润空间,原种场面临整合,大型种猪公司、猪场管理服务公司将逐步兴起。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种业国家战略地位,大众对种有迫切的愿望,但我国依然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畜牧业大国,不是强国。规模化养殖刚刚开始起步(不是个体水平高要看群体水平),对于高度商业化、集约化的养殖来说不论从技术、管理、理念均比较落后,在这个阶段不想引种,实施高科技、高投入的商业化品种的选育、提高,等于要在我国目前的要素禀赋条件下实施育种的赶超战略,如果硬要企业去生产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特征的产品,采用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技术,那么必然背离企业在开发竞争环境中的最优结构水平,如果政府给予的保护和补贴不够,那么实施赶超战略的育种企业将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身能力而倒闭。(类似于五六年代经济基础薄弱的时候,超英赶美发展重工业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经济学中有统计引进新技术的专利费用大致不会超过当初研究这项技术所花费成本的30%,而优秀种群的引进应该还远远低于30%。但拿来主义不可能一直持续,未来10年是种猪公司从“拿来主义”到“洋为中用”到“自主培育”的重要时期,因为商品猪6%-11%的低资本回报率必然导致种猪公司及种猪服务公司整合升级,抢占种猪市场,纯种猪的利润空间应该在元/头,一个投资2.1亿的十万头原种场,如果30%的种猪能卖出去,其资本回报率可高达20~40%,但如何才能当种猪卖出去,并稳定客户群体,将完全依赖强悍的技术团队去开发市场契合度高的种猪,用强悍的售后服务团队去稳定客户群体。并从企业层面整合上游饲料、中游商品猪、下游屠宰加工及市场等各环节,完善整个产业链建立策略联盟,才能实现稳定的共赢,未来10年畜牧公司必须进行自我定位,才能适者生存。
七、我国未来十年的要素禀赋结构变迁决定了猪场难以实现完全的机械化。
尽管2010年是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声,但中国13亿人口的基数,不管要素禀赋结构如何变迁,劳动力应该始终有盈余,越是先进的猪场,未来在开发竞争环境中的自身能力越差,尤其对于资本回报率较低的商品猪而言,人机辅助因地制宜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希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安排农民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没税收,没财政收入,那么必须有社会效益,如果连最传统的养猪生产都能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我想这不符合政府的既得利益,也不符合当前要素禀赋结构变迁速度,既然劳动力应该始终有盈余但却又存在找人难得现象,我想是因为目前政绩导向,导致各地都想建成国际大都市,大量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搞基础性建设,等基础建设搞得差不多,房产热慢慢回落,城市的集中发展转向卫星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起步,农村开始发展逐步起步,民工潮就开始回流,当地农民进入规模化猪场,猪场通过严格管理实现非驻场管理,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我想只要猪场条件高好点,管理自由点,回流的人从事养猪的人慢慢变成主流,比完全的机械化符更合政府的既得利益,同时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更有自身能力!
(文:付光栋)来源:知乎
我的更多文章:
( 10:59:19)( 09:05:04)( 09:03:04)( 09:01:42)( 09:00:41)( 09:59:47)( 09:51:29)( 08:59:14)( 14:37:40)( 14:28:4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养猪业将会进入一个怎样的发展模式?
散养户逐渐被淘汰,母猪群在500头至2000头的将会成为主体。 @江南 有一问,所以再补充一下***,个人见解。先上个图注:
散养户:年出栏500头以下
规模养殖:年出栏500----10000头
商业养殖:年出栏10000头以上
数据来源:农业部畜牧业司上图为我国过去十年的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走势,图中数据显示散养户的规模一直在呈现一个整体压缩下降的趋势。08年有一个上升的波动,是因为在前一年至08年3月份之前,猪价曾经持续上涨到一个令人咂舌的高度,利润十分可观。因此吸引了大批散养户重新入场。散户养殖的弊端是什么呢:肉价暴涨时一哄而上,肉价跌时挥泪杀猪。因为基数庞大,所以对猪价的影响也很大。一轮一轮的猪周期怪圈,反复循环。怪圈之外的大趋势则是,生猪利润越来越薄,而成本确未能同步下降。目前这一轮低迷,已经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还没有见到有猪价回升的迹象。均价一直没有越过14元/kg的门槛。年末内部讨论会上,BOOS也说:这是他从业25年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而且我们讨论出来的结论是,生猪价格即使上涨也将会长期维持在一个低利润的局面,像之前那样的大涨情况很难出现。薄利的情况下,只有规模化才能带来可观的利润。养猪业我们的感受就是: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的行业。以前,我们习惯靠行情来营利,而不是靠技术和管理。行情好的时候,大赚一笔。行情差了就苦苦支撑,期待行情好转。但是养猪不同于其他行业,从繁育到出栏有将近300天的时间,反映到行情上,就有严重的滞后性。比如本轮下跌,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6个月下滑,生猪存栏量也大幅下降,生猪出栏量却大幅增加。去年的生猪出栏量7.35亿头,历史最高。 太多的散养户,就在这漫长的等待中,被存栏的猪只一口一口吃掉了多年的积蓄,被迫离场。通常我们说,养殖场要关心的不是外部的行情,而是内部的管理。只要能控制好饲养成本,即使行情低迷,也能赚到钱。比如国外的饲养成本约为11元/kg,河南这边规模化场的成本为14元/kg,好一点的12元/kg。那么在目前的猪价情况下,就可以保持不赔钱。控制成本的方式,便是规模化养殖和散养户的差距。首先是饲料成本,饲料成本占据养猪成本的60%。大场可以凭借自身使用量的优势,从饲料公司拿到较低的价格。或者通过赊欠等行为,先用料待猪只出栏后再结款,缓解资金压力。还有自建饲料厂,或者和饲料公司共建饲料厂的,能够拿到更低的价格或者成本价。由此来降低用料成本。这一点,散养户基本没有议价权的,还要经销商再加一层利润。然后是技术优势,优秀的种猪、专职产房保育护理员和现代化猪舍、设备等等。这些都是老生长谈了。汇总起来是什么呢,就是高效率。好的环境可以降低兽药的使用成本,好的设备可以提高单个饲养员的饲养量,好的饲养员可以提供更多的健仔。 需要实现这些,都是以金钱的投入为前提。还有就是是国家补助这一块儿。国家政策也是引导规模化养殖。各级政府提供的良种补贴、贴息补助等资金,都是针对规模化养殖的。额度非常可观。最后就是新出现的环保压力。2014年《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实施,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大批环评不达标的猪场面临关停、拆迁的局面。下图的排污方式,代表大部分的散养户。如果要实现达标,则需要整改相应的设施,增加投入。达标以后,带来的结果又是支出增加,成本上升。知乎上已经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如果要实现达标,则需要整改相应的设施,增加投入。达标以后,带来的结果又是支出增加,成本上升。知乎上已经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写的好累............
谢 邀请 对于一个从业多年,准备把养猪当事业的人来说,“中国养猪业将会进入一个怎样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其结果不容乐观,就如同知乎中我的***在该话题下面临的窘境,了解这个行业,并做出思考的人不多,其实很希望能引起讨论,渴望我的担忧只是杞人忧天,虽然该话题对我来说比较难驾驭!我想大体会受到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抽空修改了一下错别字和语句--------一、国家政策的逐步调整、养猪业的多次阵痛决定我国养猪行业将快速走向成熟。从日《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开始到1998年,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村生产力,中央首次提出“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的思路。2003年在完成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在取消城乡限制,农民不用上交公粮之后,农民务农减少、农村养猪也开始逐步减少,规模化猪场开始逐步铺开,规模化养猪的加速应该是在年左右,与温氏发展的步调是一致的(我认为温氏是顺势而为做的最好的)。年疫情肆虐造成年的产量下滑,让规模化养殖模式、投资方式、投资商等被迫多轮洗牌。当郎咸平教授开始谈二元经济体制,谈投资环境恶化之后,养猪资本的来源渠道变得多元化,“中”字头的国企巨头、房地产商、IT企业、国际投行等也开始纷纷进入养猪业,业界认为的三年一个周期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难以预测。靠投机获取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尤其在日新《环保法》实施后,养猪行业开始逐步成为一个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开始自我完善,而资本市场、投资模式开始回归理性。未来10年是我国养猪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二、未来消费结构的调整将导致生猪存栏、能繁母猪数量持续下降。中国是一个猪肉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生猪年末存栏为46583万头,同比2013年下跌1.7%,而2014年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了73510万头,较2013年全年同比增加2.7%。人均消费量是多少呢?2014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540万吨,较上年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5671万吨,增长3.2%。按201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为136782万人,如果忽略国内猪肉、杂碎的进出口量,2014年人均肉产量为62.43千克,其中人均猪肉产量为41.46千克。2014年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年)》明确了食物消费量目标,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肉类29公斤、水果60公斤。伴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人们对牛、羊、鱼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对猪肉的需求必然会下降,下降到多少?如果考虑中国人喜欢吃猪肉的习惯,猪肉消费比重按照60%来算,人均猪肉消费18公斤左右,2020年中国人口达到14.5亿左右,猪肉需要量只有2462万吨,下降一半多。按目前的标准每头猪产肉77kg,那么年出栏将由现在的73510万头下降到31915万头。2014年底母猪存栏量在4300万头左右,虽然我对2014年母猪年提供17头左右的肥猪有异议,但能繁母猪逐渐减少,效率提高是大趋势,如果达到美国2009年水平20.56头,那么2020年可能我们只需要能繁母猪1552万头,未来胴体会高于目前的标准达到90kg以上,那么可能只需要1330万头,等于要下降70%的能繁母猪。大量没有竞争力的猪场开始逐渐关门。当然这只是理想算法,2020年可能下降没那么快,但这是总的趋势,养猪业形势不容乐观。三、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将导致生产方式逐渐改变。中国复杂的地形结构造就了世界上最多的地方品种,1986年《中国猪品种志》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现有地方猪种48个。中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全球猪种的34%。尽管地方猪有诸多的优良品质,但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效益。在猪肉温饱的年代,由于市场对高瘦肉率猪种的过度追求和经济利益的驱使,规模化猪场绝大部分都是饲养商业化非常成功的专门化品系,地方猪要么被杂交改良,要么被挤到偏远山村,由于中国人对土猪肉的偏爱得以苟延残喘,虽然开发了”白猪肉黑猪皮”的品种,但没有真正对地方品种进行合理利用。目前生猪出栏量基本接近峰值,未来10年内人们对猪肉的需求绝对是求优、求精,如果还想用目前的快大猪(鸡)平淡的口味去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市场的主流,利润空间肯定不会高到哪儿去。我认为目前病态的高密度、高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之所以持续并成为主流,可能是被世界发展中国家猪肉温饱的市场需求空间,如何保护和开发地方品种、开发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去实现健康、绿色、有机、环保饲养模式绝对是未来的一个大方向,也是一个大趋势。四、饲用日粮结构、环保消纳面积决定猪场的规模与布局调整。自从养猪规模化开始,玉米--豆粕型日粮就成为主流,但中国的饲用玉米、豆粕均无法自给自足,依赖进口。2014年全国玉米产量21567.3万吨,国内消费总量为18900万吨,其中饲料消费为117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450万吨,预计进口玉米270万吨,2014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为7140万吨,同比增加12.7%,而国内产量仅1200万吨。当中国的养猪原料开始依赖进口,并且让污染在中国的土地持续,而且还是免税的,这应该不是一个发展中的政府愿意看到的。未来市场、政府应该会主导饲用日粮结构的多元化、区域饲料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该方向应该和地方猪的开发利用有更高的契合度,从而带动养猪模式向新型环保、健康、生态方向发展。不管15年后环保如何实现零排放、达标排放等宏伟目标,如何规划禁养区,猪粪尿处理的最佳方式始终是还田利用。还田意味着每个猪场必须有可以消纳的土地面积,如果规模过大、过于集中就意味着猪场粪污处理的成本要提高。在未来逐渐理性的养殖利润面前,成本的提高意味着丧失优势。中国平坦的北方粮食产区不像美国,没能集中中国最大规模的养猪群体。中国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且人口稠密,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布局并站稳脚跟将是未来养猪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五、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至7%,关乎国计民生的养猪利润必然回归理性。肉的消费作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控制CPI的比重,均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情。猪肉温饱线下的养猪(快大猪)是不可能持续赚钱的,必须依赖工业反哺、政府补贴。这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降至7%,而且还要下降,商品猪的利润空间可能最多只有100~200元/头,近几年资本回报率可能保持在10%~15%左右。近十来年传统式猪场的建筑成本在250~400元/m^2左右,抓住行情三年就回本了,资本回报率高达30%。但未来几年,随国家政策、法规及行业的不断整合,发展养猪的黄金时期将一去不复返。目前新投资上马的有战略意义的10万头猪场(5000头母猪),建筑面积+环保附属设施可能达到7万m^2,投资大概2.1亿左右,单位建筑面积成本高达元/m^2,如果只是一个商品场,资本回报率只有6%-11%左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剧,资本回报率或许更低,甚至开始亏本。所以我始终觉得劳动密集型的畜牧行业,在要素禀赋结构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不同的。美国补贴畜牧业是因为其要素禀赋结构是资本多,劳动力少,畜牧行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竞争力,是为了民生迫不得已。而中国畜牧业的补贴是因为决策者认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好,在违背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是资金少、劳动力多的情况下,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希望自己的生产者去选择美国的技术,以为这是行业的进步,从而导致企业无法获利,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使得政府必须保护和扶持。政府一旦不扶持,畜牧生产将自动适应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那么大量的资本密集型猪场将因高生产成本而倒闭……所以我认为如何跟随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变迁,逐步调整经营模式,不过分超前也不落后,顺势而为,这在未来十年将至关重要。六、种猪场之间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二元种猪基本没有利润空间,原种场面临整合,大型种猪公司、猪场管理服务公司将逐步兴起。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种业国家战略地位,大众对种业发展有迫切的愿望,但我国依然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畜牧业大国,不是强国。规模化养殖开始起步不久(不是个体水平高要看群体水平),对于高度商业化、集约化的养殖来说,不论从技术、管理、理念均比较落后,在这个阶段不想引种就实施高科技、高投入的商业化品种的选育、提高,等于要在我国目前的要素禀赋条件下实施育种的赶超战略,如果硬要企业去生产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特征的产品,采用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技术,那么必然背离企业在开放竞争环境中的最优结构水平,如果政府给予的保护和补贴不够,那么实施赶超战略的育种企业将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而倒闭。(类似于五、六十年代经济基础薄弱的时候,超英赶美发展重工业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经济学中有统计,引进新技术的专利费用大致不会超过当初研究这项技术所花费成本的30%,而优秀种群的引进应该还远远低于30%。但拿来主义不可能一直持续,未来10年是种猪公司从“拿来主义”到“洋为中用”到“自主培育”的重要时期,因为商品猪6%-11%的低资本回报率必然导致种猪公司及种猪服务公司整合升级、抢占种猪市场。纯种猪的利润空间应该在元/头,一个投资2.1亿的十万头原种场,如果30%的种猪能卖出去,其资本回报率可高达20~40%,但如何才能当种猪卖出去,并稳定客户群体,将完全依赖强悍的技术团队去开发市场契合度高的种猪,用强悍的售后服务团队去稳定客户群体,并从企业层面整合上游饲料、中游商品猪、下游屠宰加工及市场等各环节,完善整个产业链,建立策略联盟,才能实现稳定的共赢。未来10年畜牧公司必须进行自我定位,才能适者生存。七、我国未来十年的要素禀赋结构变迁决定了猪场难以实现完全的机械化。尽管2010年是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声,但中国13亿人口的基数,不管要素禀赋结构如何变迁,劳动力应该始终有盈余,越是先进的猪场,未来在开放竞争环境中的自生能力越差,尤其对于资本回报率较低的商品猪而言。人机互助、因地制宜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希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安排农民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没税收,没财政收入,那么必须有社会效益,如果连最传统的养猪生产都能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我想这不符合政府的既得利益,也不符合当前要素禀赋结构变迁速度。既然劳动力应该始终有盈余但却又存在找人难的现象,我想是因为目前政绩导向,导致各地都想建成国际大都市,大量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搞基础性建设,等基础建设搞得差不多,房地产热慢慢回落,城市的集中发展转向卫星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起步,农村发展逐步起步,民工潮就开始回流,当地农民进入规模化猪场,猪场通过严格管理实现非驻场管理,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我想只要猪场条件搞好点,管理自由点,回流的人变成从事养猪的人就慢慢变成主流,比猪场完全机械化更符合政府的既得利益,同时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更有自生能力!
谢邀@袁霖手机答题,话不多,就说观点!去年和今年的猪价低迷,个人觉得是好事,有利于倒逼猪场把心思放到猪场生产力的提高上来,有利于淘汰那些心术不正的养猪场,有利于淘汰散户以维持市场稳定并有利于监管!在这一轮市场倒逼中,我希望养猪场形成:少量散户,绝大多数中等规模猪场(单场规模),少量航母型猪场(单场,适应于当地环境)。关于国内现在的规模变化,@宋俊明的***已经比较好了!(更新+更正:@宋俊朋,对不起,手机码字走眼了!)在这一轮市场倒逼中,我希望养猪业形成:规模养殖占比大幅度提高,全国从事专门化养猪的企业数量下降,行业领军型企业的数量能上升到100家(100个温氏集团就可以搞定中国养猪了)。这样有利于监管和市场调配,也有利于形成养猪行业话语权,获得一定的生猪定价权!在这一轮市场倒逼中,我希望养猪业形成:养猪产业链上下游打通,形成不同的经营模式,各种模式共存;全行业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导向,以提高生猪产品质量为己任;养猪业的服务更加专业化,养猪咨询托管服务日益成熟,最终使养猪业的资本与生产分离!好吧,我期望很高!
看丁大家对养猪的前景展望,似乎大家都一致看好?模化、集约化、工业化的未来。 从事饲料和养殖行业也有了几年,一直觉得很苦逼。但这两年的行情-来,让我突然有种养猪业直追金融、房产、互联网行业的感觉,都有点傲骄的任性了。 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为什么这么说。严酷的现实已经告诉r我们,第一产业终究是第一产业,它不是金融、房产、互联网。它的基本?律是长期的投入,和获得持续、稳定的同报,同时要重视技术的投入。 这里似乎跑偏题了,让我们再回到对养猪行业未来发展的问题上来。现在大规模鼓吹的规模化养殖的未来,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一片的赞捧声中迎来了“春天",可是接着"春天"的不是硕果累累的"夏天"和“秋天"而是“冬天",甚至是电影里的"后天"。但我并不是否认互联网的时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亲身感受到了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改变,翻天覆地、蓬勃千里。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必然是20年前都能看到的,可它也等待了20年。这20年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用户习惯,市场变化等一系列进步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发展也不是无源之水,从天而降的。它是建立在对技术发展的重视,对用户习惯培养等基础之上的。 当然,养猪和互联网有不一样,它毕竟只是第一产业它也有它行业的特殊性。 那我们就来看看养猪业自己的例子。就在几年前,猪肉价格一直引领cpi,养猪似乎成了并肩地产行业的国民生产行业的巨头。一时间,养猪是资本家的游戏,养猪回报高,养猪是未来等论调一路高涨。很多企业家纷纷投身养猪行业,养猪一时间成了繁荣兴盛的代名词。而这一切的基本逻辑是“规模养猪是未来的趋势”。从这个逻辑上讲根本没有问题,这确实是发展的必然。可是为什么紧接而来的又是一个比冬天更寒冷的冬天,甚至是让很多人看不到光明的“极夜”呢? 至于这个问题,之前很多的用户也都有回答,其不外乎“规模化是必然”,“小散户要淘汰”,“大力发展养殖规模化”,等等论调。这一就像是一个人面对着弥漫着黑暗的夜里,指着东方的天空说:"我敢肯定,太阳一定会从东边升起来。" 看到这你肯定想给我个嘴把子。你既说规模化不好,怕有泡沫,现在又说规模化是必然,是趋势。那你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并不矛盾。纵观人类历史,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阶段都是必然,只是"路"是怎么走的。规模化、集约化养猪肯定是必然,因为那是进步,是先进。但我们更关心的是:我们如可到达?怎么到达?以及如何更好的到达我们理想的养猪模式。其实,我们所说的规模化、集约化,其目的并不是要做到所有养猪都是几万头,几十万头的出栏。我们的真实目的:高效率,低能耗,生产力的上升。 现在的我们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了。因为, 而我们所提到的规模化其实只是达到这些目标的一种方式。符合我国实情的可能是多种模式共存,但是主要以小型规模化为主体的养猪产业结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存在。虽然现在在提打破“二元结构”,“城镇化”等,但是要消化如此多的人口还是很难,。这需要农民自己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专业化经营。其次,规模化猪场的投资巨大,成本回收率慢,且对养殖的技术和硬件设备的要求特别高(一个万头猪场的投入在4000万左右),有很少的企业或者企业家有能力和魄力做好养猪。就像近些年,受政府补贴和媒体的鼓动,很多企业家并没有做好面对养猪困难的准备,而盲目的进军养猪业,结果一败涂地。第三,规模猪场对缓解就业压力作用小。一个万头猪场可能只需要15个人左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难起到缓解作用。如果规模化猪场继续扩大,这也是政府不乐意见到的。当然,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都使得我国规模化养猪事业无法像美国一样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不要再被规模化猪场的美丽词藻迷惑,规模化这条路得慢慢走,得让有能力、有魄力、有财力的大企业家来做。而我们得先从高效、环保、低能耗的家庭农庄做起。只有政府的引导更合理,市场环境更稳定,养殖户(企业家)的心态更理性,媒体的眼光更客观,才能让我们的养猪事业更加蓬勃的发展。
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三种状态(1)低效率状态。(比如养猪业)(2)过度集中状态。(比如国内的某些垄断行业)(3)理想状态。有一部分产业尽管长期处于产业规模结构的低效率状态,但市场中的企业却仍然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日本学者越后和典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有:(1)产品差别化。 (2)廉价劳动力。(对于中国农业包括畜牧业,政策性保护、贸易保护起了很大作用)中国的养猪行业是长期处于低效率状态的一个行业。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高效率者对低效率者的挤压,高效率者将拥有低成本的融资途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甚至更多的政策支持,通过规模经济最终将低效率者挤压出市场。这一过程是实现高效率的必由之途,这是好事情。从整体看应该会有几个基本趋势:1、生产效率提高;2、能繁母猪群进一步缩小;3、高效率者对低效率者的持续挤压;4、波动中趋于长期微利。企业的规模大小与利润率在某种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市场结构对规模结构效率的影响表现为:过度集中和分散都会降低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当的规模结构,保持适当的大中小企业的比例。至于针对养猪业什么是合适的规模结构,我不知道,这同相关产业政策(种植业发展、环保要求等),同社会环境(城镇化的进展情况等)都有密切关系。根据现在情况看,几家领先企业(温氏、牧原等)规模会持续扩张;几千头母猪群规模的企业也出现倒闭的情况(自身效率低、融资成本高等因素,河南现在已经有了,甚至后续会有更大规模的企业出现倒闭);规模比较小专业仔猪育肥的农户可能过得也很好(中牟地区已经形成了专业仔猪育肥的群体,类似家庭农场的业态)。领先企业依靠现有优势逆势扩张应该是他们的选择,他们相对安全。中小规模企业策略上会非常多样,有的尝试产品差异化(话说好多卖黑猪肉的,卖有机蔬菜的就更不说了),有的寻求抱团或者同大集团合作,更多的就是熬。一点展望:1、技术与管理是保障高效率生产的关键,所以相关的托管、培训企业会多,可以实际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的企业会发展的很好;2、抱团可能成为一种选择,中小规模企业的抱团、农户的抱团,当然抱团之后内部管理结构的规范是个大课题;3、种猪企业的客户发生急剧变化,经营思路需要转变,大部分所谓种猪场面临倒闭或转型。
高效、环保、安全是方向
往年冬至一临近,香肠腊肉大军就忙活起来,猪肉价格也是蹭蹭蹭往上涨。但今年“腊肉行情”对肉价的刺激并不明显,近期,多地猪肉价格出现大幅跳水,行业内论证的一切利好因素成为“利空”。
据数据显示:日全国生猪均价11.92元/公斤,较周五跌0.02元/公斤,今日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12.05元/公斤,较周五跌0.18元/公斤。2月11日全国27省、直辖市范围内,共计8省份猪价上涨,13省份猪价下跌。
上周末两天全国生猪均价继续下滑,下跌的趋势仍是没有改变。全国跌声一片,华北部分地区猪价已经跌破6元/斤,养殖户期望心理再次被压低。东北及部分低于6元/斤的地区猪价已经处于价格洼地,猪价下降空间有限,短期持稳的可能较大。
时值腊月下旬,年关越来越近,由于猪价下滑趋势难改,养殖户当前抛售心理仍较强,市场上猪源仍不缺,杀年猪对猪价的支撑作用恐难改变整体猪价下滑趋势,局部地区的猪价将有短暂上涨期,整体猪价下降幅度或会缩窄。
据专业生猪研究员分析称生猪价格遇冷,主要是因为供大于求。基本上从2013年末到2014年全年,整个猪肉需求方面呈现了一个比较大的下降。尤其终端消费者这一块,整体来说,2014年要比2013年下降了30%左右。新年走势不乐观
市场的低迷,让猪农们苦不堪言。作为多年的养殖户,河南一位养殖户见证了这两年来市场的持续低迷。生猪2014年最低跌到4块多,自2014年8月到达年内高点之后,又开始跌跌撞撞下滑。这位养殖户说,2014年这轮行情已经让他亏损十多万,而今年的低迷形势让他开始负债累累。
目前,春节行情的持续低迷,养殖户等价的心理逐步被击碎,出栏心理逐步增强,但是屠宰企业的库存仍然很大,再加上过了春节就是消费淡季,这意味着生猪价格后期仍将承压。
因为2014年整个行情非常的低迷,养殖户都呈现了亏损。可以由此预测,整个2015年,猪肉需求方面可能不会有过大的提升。需求在未来几年当中,依旧是制约生猪市场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外国猪农同病相怜 带着小猪游行示威
猪农们的郁闷是国际性的,法国猪肉价格大跌,猪农为了抗议降价,竟然带着小猪“示威”,他们将小猪带到超级市场,任它们在超市里横行。
据外媒报道,法国农民组织FDSEA日前在西部地区雷恩(Rennes)的一家超市内示威,以抗议猪肉价格下跌,以及猪肉包装上没有标示原产地。
参与示威的一位猪农勒冈说:“向我们买猪肉的价格定得太低,我们根本连自己的食物和房价都负担不了。”自己和其他猪农是“在亏本工作”。他指着超市的货架说:“这一排的九成产品来自法国以外的地方。这对我们和法国消费者来说都是坏消息。”
谢邀,王老师说的比其他两个老师更让我信服。我大胆预测下:种猪等专业的养殖品种,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集中。商品猪场,会有少量航母级。中坚力量是家庭牧场(国人品格决定,养殖特殊性决定)。而政府主导的,不以融资为目的的合作社才是中国的出路。最好以县为单位,统购统销等等。
来美国第一年去了一户农民家里,然后震惊了,美国农民简直是地主。这是美国中部一个小镇,男主人专职养猪,女主人在镇上当护士,家里有四个小孩 最小的三岁 最大的十一岁 家里几百亩地,每年有一半种玉米,另一半休耕,但他家主业是养猪 玉米全部用来做猪饲料。有三个大养猪场,每个养猪场放的都是不同大的猪 有小猪 稍大一点的 和 已经全长大的。通风和供水都是全自动化 每间有摄像头 有温度控制。每头猪长到一定程度,就在耳朵上贴上标号,跟踪他的长膘情况。自己家盖了一间别墅,各种自动化,买了专门的养猪专业软件,纪录猪的成长状况,里面还有不断更新的数据库可以跟美国其他农场今年猪的成长状况对比等等。。。而这些平时都是男主人一个人在打理,每年只有两个月收玉米忙的时候找人来帮忙 冬天不忙了有时还出去度假。。。这种在国内怎么也要一个团队?更不用说散养模式一年顶多一两头了。。。养猪场的照片找不到了,发一张他们家放收割机的车库吧
春节回家时,正好和亲戚聊过这个问题,他以前散养生猪,现在和朋友一起开养猪场。背景:西部三线城市农村@宋俊朋 说得很对,我想补充几点,只是不知道下述情况能不能推广到全国。猪肉(还有某些其他畜牧产品)价格是个政治问题,政府一定要掌控。可以预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猪肉价格始终会让养猪户利润微薄。政府如何控制价格?那就是补贴养殖户,补贴养殖户就是补贴市场。现在养猪场高度依赖于政府补贴。养猪场卖猪赚的钱,只能说不亏钱,能和人工、饲料、猪种成本基本持平。那么利润来自哪儿?来自于政府每头猪数百元不等的补贴。(具体到家乡,大约每头300元,不过这个补贴一般人可能拿不到,所以说,县级畜牧局是真正的肥差)养猪场越大,越赚钱。均摊到每头猪的成本越低,政府补贴反而越高。在家乡,几乎所有大型养殖场都存在着虚报头数的问题,一年出栏1000头,翻倍往上报2000头。一般有点规模的养猪场,和畜牧系统官员的关系都不一般,权力寻租是常态。散养户不是未来消亡,而是已经在消亡。政府对散养户的态度是消极的,到农村看看,除了养猪自用,已经很少人养猪了。原因很简单:效率低,环境差,不赚钱。不止一次听到“养生态猪”“放养野猪”的拥趸者,当你去农村看过上述情况,你一定会想掐死他们。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