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二好玩不?大家来说什么手游好玩有什么想说的吗?葆贬都说最好。

不明白为何这么多人同情九红、贬二奶奶【大宅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472贴子:
不明白为何这么多人同情九红、贬二奶奶收藏
看了很多贴,感到同情九红的多,贬二奶奶的多,实在不明白。1. 作为一个大宅门的当家人,理所当然地应突出家法,也就是现在的法制,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这就是二奶奶的准则或政策,有错吗?2. 二奶奶的严厉执法,不偏不倚,并不单单针对九红,请看: (1)对待三老太爷。在老铺第一次被封、董掌柜等8位承办时,大宅门面临大难。三老太爷一方面在老铺有暗股,同时与贵武合开南记,并想方设法找秘方、挤兑二奶奶。二奶奶想方设法承办南记后,给了大房股份,不给三房。盘回老铺后,给了三房股份,但不让三老太爷插手经营。景琦小时三老太爷带到畅春园,二奶奶赶到后,当面打了三爷耳光,还要拿剪刀捅三爷----公平公正、爱恨分明; (2)对待自己儿子景琦。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景琦杀洋人、交日本兵朋友、与仇家女儿私定终身,二奶奶将其赶出家门。----宁可将自己的儿子当作“祸害”,大义灭亲;
(3)对待儿媳黄春。同九红一样默认了婚事。怀孕两月仍赶出门,玉芬带回待产时仍不同意进家门。----一视同仁,没有偏爱;
(4)对待自己女儿玉婷。玉婷迷恋戏子,二奶奶坚决不同意,“懂不懂廉耻”,即使女儿一直单身也不松口。----宁可耽误女儿终身也要坚持原则,毫不含糊;
(5)对待自己的孙子敬业。在敬业因军服厂事下狱后,二奶奶尽管要景琦将他弄出来,但严厉要求“今后永远不要他管钱”。----连孙辈都很严厉,即使是当今的爷爷奶奶,也难做到;3. 二奶奶对待九红尽管不喜欢,但并没有强行拆散。实际上她有能力拆散,但没怎么做,并让住外宅,事实上是认了(“你那个姨奶奶……”),只是不让进大宅门,不想看见她而已。第一次到新宅看戏时见到九红,命景琦“打这个不要脸的”,我认为这既有二奶奶的固执,也有九红的不对。九红此时绝不应提及“我是佳莉的娘”,哪怕不开口都可以。九红这样回答一是表示不满不服,更主要是顶撞二奶奶,犯了大忌。佳丽才正是二奶奶最要保护的人,九红这样说犯了更大的忌。下面还要说此事。4. 九红是***,不光彩,黄春为私生女,既不光彩,而且还是仇家外孙女、仇人女儿,按理二奶奶应都不喜欢两人才对,但二奶奶在对待两人的态度上明显有别。关于黄春的“私”,二奶奶还认为“是好人家的孩子”,关于黄春的 “仇”,二奶奶秉承的是“宜解不宜结”、“不能一代一代往下传”,故并不看重私和仇。关于九红,景琦第一次从济南回家时说“也是好人家的女儿”,二奶奶确实没有接茬。关键是:九红从小被哥嫂卖暗门,的确身不由已,小时不懂事,但***后并没有跳出火坑的意愿和行动,而且还乐在其中,逢场作戏,不感羞耻,什么事都“听我娘的”,主观客观都不想变。而黄春则不同,想逃出三老太爷控制、不愿回詹王府,找准机会还真逃出来了。仅从这点,我认为二奶奶对九红的做法就做得对:出生不由人,但道路由人选。即便是这样,当黄春回京待产时,二奶奶还要赶走她,只是敬业呱呱落地了,没有办法,“就留下吧”。5. 关于二奶奶对待孙女佳莉和九红对待孙女何琪的比较。二奶奶是为了保护孙女,“我的孙女哪能让一个窑姐带”,至情至理,九红如果为了女儿作想,应该感谢才对。但九红抱走何琪,纯粹是为了报复佳莉,“尝尝不认娘的滋味”,同时也是为了报复二奶奶(已逝),“为什么到我这儿就不行呢”,有点恶毒。个人见解,欢迎讨论!
大皇帝页游新区入口,三国SLG战争页游,点击领取礼包,新服送首冲高返利!
我弱我有理,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都是身不由己。
只说一点,二奶奶所谓的家法,是因人而设的,雅萍被休了常住娘家也不符合家法,不符合封建社会的纲常,二奶奶也就这么做了,还顺带着骂关家“都是一群狼”,因为“雅萍是我们家的***”,所以二奶奶照顾,那是义不容辞。而杨九红不是白家的人,二奶奶直接就来一句“她一个窑姐是什么东西”,并且命令白景琦当众“给我打这个不要脸的贱货”,如此双重标准,对比之鲜明,手段之蛮横,态度之霸道,不管是戏外的观众还是戏里的人物,都认为二奶奶的做法太过分,说好听了是没人情味,说难听了简直连道德人伦都不顾了。
刚看到,杨九红没有主动想要跳出火坑的行为吗?如果是那样,她就不会自己出钱赎身在陆家门口等白景琦了,她大可以顶着花魁的头衔在济南府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周旋于各种达官贵人之间,何必非要嫁给白景琦呢?风月场上比白景琦有钱有势的大人物多了去了。杨九红就是傻啊,就是不会享受生活啊,本来以她的才貌以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人脉可以过着很舒服的生活,就算人老珠黄了,开间妓院当个老鸨都衣食无忧吧?民国的小凤仙不就是那样吗?可杨九红呢?她跟杜十娘傻到一块儿去了!因为爱上一个男人,她洗尽铅华放下自己的尊严在那个小破屋里住着,为他生儿育女,不惜忍受他母亲的处处刁难,乃至于直接下手拆散她们母女!因为爱上一个男人她拿出自己的积蓄十二万只为了救他和另一个女人生的不成器的儿子!因为爱上一个男人她女扮男装九死一生与日军周旋,闯过重重凶险为他解决关外办药的难题,作为观众,我对她是既同情又怒其不争,杜十娘还知道斩断情丝沉了百宝箱了却孽缘呢,杨九红倒好,忍受着痛苦为这个男人奉献了一生,到头来被抢走的女儿不认自己,男人也不过就是到她坟头来站立了一会儿表表哀思,然后继续回到大宅门里抱着年轻的续弦过逍遥快活的日子。
关于楼主最后一点的说法,我也不同意。二奶奶抱走佳丽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保护孙女,事实上她对佳丽起初也没什么感情,只是这孩子是白家的种,用二奶奶的话来说“那我能不认妈?”她抱走佳丽,最初就是想看看孙女,直到后来,雅萍偷着去把孩子抱回来,二奶奶来气了:好啊,窑姐倒挑唆白家人跟我作对了。这下,二奶奶可不依了,所以逼着景琦“你去不去?把孩子给我抱回来去!”乃至于后来九红怀上二胎了,二奶奶依旧盯着那孩子,逼着景琦“你是不是还想叫她来当这个家啊?”、“我还知道火车八点一刻开,追回来!”明白吗?二奶奶抢夺孩子,本质上是为了跟杨九红赌气,孩子是白家的孩子,九红也是孩子的亲妈本来让不让九红带孩子,不过是二奶奶一句话的事儿,可先是雅萍玉芬黄春等人一边倒地支持九红,配合着九红抱回孩子,再是景琦一时心软放九红回济南,二奶奶害怕了,她知道,在孩子的事情上如果再不拿捏住九红,说不定过去支持自己的人转而都会支持九红,这种说法,应该可以站得住脚吧?
后期二奶奶对佳丽灌输了一套不认亲妈的思想,因为佳丽渐渐长大,已经不是谁抱在手里就跟谁走的婴儿了,所以,二奶奶有意开始制造一种佳丽没妈的假象(就是有妈,那个妈也是你绝对不能相认的不贞洁的妈),临死前,二奶奶对景琦说“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那佳丽,她是个没妈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佳丽真的没妈吗?她的亲身母亲明明还健在,而佳丽本人也是知道的,如果她真的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的话,就该反思,通过与母亲不多的几次接触好好感受一下,自己的妈,是不是真像奶奶说的那样不堪,即使她的出身不光彩,那人品呢?也是恶劣的吗?她对自己的母爱,是假的吗?没有,一切都没有,所以我特别理解第二部佳丽来找杨九红谈判,想要回何琪时,杨九红说的那句话“你闯荡了这么多年,也是有知识的人了,你的良心呢?”都是母亲,白佳丽就是不会将心比心,自己的孩子被抱走十多年,自己有过孺慕之思,那自己的亲妈呢?四十岁的女儿从来没叫过一声妈,连跟亲妈见面一个基本的好脸色也没有,自己的妈怎么就不会难过?大宅门看了这么多遍,对白佳丽的厌恶似乎从来没变过,即使这个死结最初是二奶奶打下的,可白佳丽对杨九红的伤害在这里面绝对起到了伤口撒盐的作用!亏杨九红最终敌不过母女天性,还是把孩子还给她了,可是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吗?难道就不该有一个道德法庭出来审判白佳丽吗???白景琦说杨九红这辈子没过过舒心的日子,我倒觉得,如果有,那就是外孙女何琪陪伴在身边的那18年,她把自己对女儿的母爱全都寄托到了外孙女身上。天伦之乐,人之常情,我不觉得杨九红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就叫恶毒。
同情杨久红是因为她的遭遇的确值得同情,至于二奶奶也没有人怎么贬啊,她是女中豪杰这点没人否认啊,她的才干能力魄力都杠杠的,这点没有人贬低啊,她给人诟病的就是对待杨久红不人道,大家谴责的也就是这一点。
为什么同情杨九红是因为杨九红过得不好,为什么贬二奶奶是因为杨九红过得不好是因为她,什么重礼法,大宅门的时代都是清末了,又不是宋明,礼乐崩坏的时代,说白了就是当家的说的算,三爷干了多少坑白家的事,二奶奶该照顾那也得照顾,谁让人家是白家的人,杨九红连家门都进不了的人,二奶奶哪有空理她,当妈的不让儿子弄个***进门败坏家风很正常,这没什么错儿,孩子的事虽然不近人情,但是杨九红一回要偷抱孩子回济南,一回自己跑回去,二奶奶不烦她就怪了,本来就看不上还不守本分,新宅羞辱她,那是有点欺压人的意思,那没办法,谁让人家有权力呢,杨九红见了人家就跑,完了还出言顶撞,加上以前的火,不修理她修理谁,不过有些过了,世上没有完全的公平,杨九红可怜,她也有可恨之处,她的命运是她自己选的,落子无悔,怨也无用
另外杨九红讨公道应该找二奶奶,她倒好,先是猫,再是槐花,再是白嘉莉……虽说迁怒可以理解,但是抢亲闺女孩子这事办的忒无语了……我已经完全相信她那会已经没有智商了……
1. 我的观点一是二奶奶的严厉不仅仅针对九红,对三老太爷、景琦、黄春、玉婷、敬业等都一样的(见原帖),只是各人情况有别。实际上,我觉得对玉婷的伤害比九红大多了,不能追求自己所爱,最后与照片结婚,等于是终身未嫁。不管九红如何悲惨,还有自己的女儿,玉婷有后吗?孤独一生,所受打击不更大吗?一次玉婷请万筱菊来家说戏,二奶奶知道后大发雷霆,“还是一个大家闺秀吗”,连戏子都这样,何况一个***!2. 我的另一观点是九红本人的问题更多些。这里就剧情本身来谈剧中的人和事,九红一生可以分为5个阶段:(1)在认识景琦以前为第一个阶段,可以用一个字“堕”来概括:堕落放荡。小时被卖暗门,这不能怪她,但懂事以后她作过反抗(如逃跑)来改变自己命运了吗?哪怕因逃未成、最后死心为妓也说得过去,实际上从环境、积蓄等来看,她是有机会逃离并有生存能力的。但她不是这样,而是乐于妓院营生,乐于长期被包养,乐于为老鸨挣钱,非常享受“全济南拔头筹窑姐” 的光环,以耻为荣,什么都是“听我娘的”,典型的认贼作父,难怪二奶奶和佳莉不待见,这能怪谁呢?(2)第二阶段为从认识景琦至女儿被夺,可以用一个字“情”来概括:温情。认识景琦后,她抓住了这个机会,找到了以为可以依靠的人,这时她是和平地离开了畅春园的,而不是依靠抗争离开的。不过还请注意:第一,这时并非九红真的爱景琦,而是被他的性格、出手大方、仁义所吸引;第二,也非景琦爱九红,他只是喜欢漂亮妞、与提督赌气、本性放荡而已,迫于她以死相威胁才答应的;第三,景琦不像与黄春那样多少还有点爱至少是从小时到***长时期感情的基础,在地窖同居以前,起码两人都还是真诚和纯洁的,请问他与九红结合的基础是什么?凭什么要娶九红?花点银子玩玩就行了,还当真娶回家?不过这阶段的确展现了她的执着、向善、通情达理:不嫌弃景琦在济南的“猪窝”、三顾提督府并最终感动玉芬、带女儿随玉芬回京时表示“不争名分”、二奶奶夺走小红时说亚萍黄春是好意甚至没有埋怨二奶奶,只是说“这还是那个七爷吗”?(此声嘶力竭的哭喊的确令人震撼!)应该说这段时间九红最幸福,尽管失去女儿,也担心今后女儿不会认她,但并没有从心里恨二奶奶或与二奶奶直接冲突,只是埋怨景琦。不过这个阶段的时间并不长。(3)至二奶奶去世为第三个阶段,可以用一个字“憋”来概括:憋气、委屈,并可细分为生怨----反思----消沉----受辱----生恶几个小阶段或心理变化过程。1)失去佳莉后,九红的确受到的打击很大,可以理解。担心第二个孩子同样的下场,开始怨二奶奶,坚持回济南,“看一个老窑姐是不是再生一个小窑姐”,但景琦被二奶奶所逼追到火车站时还替景琦担心,“怎么向你妈交代”,应该说还算通情达理;2)二次从济南回后,带回了卖她的哥嫂,“娘家没人受欺负”(我认为这是九红的第二个错,没有起到好的效果,连景琦都看不惯,可以设想二奶奶的态度;第一个错是这次不应回来,就待在济南。即使想夺回女儿,就应像佳莉一样,回避一段时期再说);与丫鬟红花探讨 “忠孝仁义”等;3)吸大烟麻痹自己,打不起精神,说景琦“一年来过几次,还要怎么…….”。我认为这不是自我消沉的理由,不能籍此怪景琦,因互为因果。景琦本来喜新厌旧,九红还不振作、尽力吸引,消沉的结果必然是招来冷漠;4)第一次受公开二奶奶之辱,“打这个不要脸的贱货”,的确令人同情,佳莉长大后也是第一次公开羞辱据九红,“我没有娘”。关于这两个第一次受辱,我认为九红不会做人,绝不应该在二奶奶和佳莉同时在场的情况下当作这么多人的面说“我是佳莉的娘”,一是公开顶撞二奶奶(连三老太爷后来都不敢),二是让佳莉公开难堪(在此以前必须考虑佳莉所受的灌输),在此不必多说,见原帖。随后佳莉又有两次羞辱九红:第一次是佳莉怀孕时九红主动找她,“真不害臊”,第二次九红深夜主动找到佳莉,受到佳莉的公开数落,而景琦在场又保持了沉默,九红要景琦、佳莉“把心放在中间”,应该说这次是最引人同情的场面,很感人,很多人同情九红恐怕由此起端。但我认为仍是九红不会做人,明知结果,却逆势而为,属于自作自受,尽管好心,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反而激化了矛盾,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应该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不管今后女儿会采取什么态度,但做妈的应先耐心,宁可伤自己的心,也不能伤女儿的心,这才是为母之道。难道景琦就不愿佳莉认娘吗?此时为何沉默?“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对的,但也要看“不是”的性质,别说在近100年前,现在的社会又如何?5)从此九红开始变了,开始显恶。可能有人不同意,我仅举几例:一是佳莉婚事,九红不同意,可以理解,但绝不能在景琦万分焦急痛苦时说“老太太还有多少活头”,且不说是不敬不孝,关键是只考虑自己,丝毫不考虑景琦的感受,幸灾乐祸,即使是气话;二是在佳莉极喜欢洛甫的情况下,逆二奶奶景琦佳莉三人之意反对婚事,犯了又一大忌,更主要的就是为了与老太太争婚事的话语权,也属自私自利;三是老奶奶临终拒绝九红戴孝,九红的确悲愤失望,可以理解,但捂死小猫解恨,属于残忍,即使心里痛苦,也不能拿另一生命出气,说明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设想一下,如果九红自己在家,也虔诚悼唁,结果会怎样?如此,九红把握了这样的好机会了吗?我不知道这时同情九红的是多还是少,反正我不同情,我的看法是二奶奶的去世、姑奶奶和黄春的同时随去,这个痛苦已经大上了天,九红的痛苦显得较小。当然,这阶段九红尚未完全向恶,如主动拿出12万,笼住了敬业,总算没对二房全面开炮。(4)第四个阶段至佳莉去台湾前,可以用一个字“恶”来概括:为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一是与槐花争宠、逼死槐花。尽管有一次槐花送景琦鼻烟没有理睬九红,但这是在收房以前,收房以后槐花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九红?反而是九红不断找茬:般花(自称上房)、熬粥(借玉芬在场抬高自己)等,最可恨的就是东北办药过程的设计、动机和骄狂,此情节不必在此多说。黄春故后,景琦身边只有两个姨太太,七奶奶主位悬空,为争宠(当然不一定是争扶正),九红不择手段;二是洛甫阵亡后,告诉实情,但动机不纯,以认自己、毁掉女儿精神支柱依托为目的。此事应由景琦找机会透露,而九红以安慰、帮助来解决最好,即使女儿不领情,也能说明做母亲的温情;三是夺走何琪,因这既不是为了佳莉好,也不是为了何琪好,见原帖,纯粹是为了报复自己的女儿,属于大恶,且这不能与二奶奶夺走佳莉相提并论;四是逼香秀交秘方。其他人因不知道景琦嘱咐,逼交秘方多少情有可原,但九红知道,她的目的一是救景琦,更主要是替自己在大宅门的位置考虑,动机可恶,尤其是在这大是大非的背景下更是如此。(5)第五个阶段至佳莉去台湾及以后,可以用一个字“静”来概括:心灰意冷、闭门拜佛,大宅门里感觉不到她的存在。此时她也认命了,真心愿意归还何琪。但她开始仍未彻底放弃,“没商量”就是证明,只是在景琦恳求“放她们母女一条生路”、不要将来“冤冤相报”后,才彻底松手的。3.?嗦这些,还得回到九红与二奶奶和与佳莉的两个矛盾焦点上。我的看法是:(1)关于九红与二奶奶的矛盾。错在九红,自作自受,自不量力,二奶奶没什么错,光明正大,一视同仁。关于九红:人品先天不足,在追景琦时,景琦和玉芬均已将厉害说清了,九红应有思想准备。但九红刚开始还可以,后来呢?正确的做法:一是回避(如待在济南),二是通过贤惠、仁孝来弥补先天的不足、尽可能感动二奶奶(即使二奶奶仍不接纳,起码自己无过错),通过景琦达到从良、下半辈子老老实实富富足足待在景琦身边的目的,服从大宅门规矩,而不是争这争那。这点还得学黄春,相夫教子,没有得罪任何人,就连景琦打断儿子腿也没大闹(景琦性格使然,闹也无用,我想黄春应是这么想的)。九红最后的苦是她无谓抗争的失败和没有“种个善因”造成的,属于自作自受。关于二奶奶的公正、仁慈、睿智不必多说,不接纳九红就是为了维护大宅门。与大宅门的稳定、兴旺目的相比,九红这个***出生的人无足轻重,鄙视九红正好是管理家庭的一个现存工具,因家法大于人情。我还觉得二奶奶很高明,树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反面典型,以警示全家。有人说二奶奶无情,首先必须注意大宅门当时的大环境气氛,即当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尊敬二奶奶,连三老太爷最后也这样,早先的白老爷也是,不能离开这一环境再谈其他是非。再从剧情来看,二奶奶恨过谁?即使对九红,只是不待见,并没有没有恨。(2)关于九红与佳莉的矛盾。错也在九红,见前说明。佳莉小时所受二奶奶的教育,不认九红,怪不得她。佳莉***后尤其是受学校教育、从医后不认九红,表面上不重母女情义,实则是大义所举,尤其作为一个知识女性更是难得。设想一下,如果轻易认了曾为***的娘,就能说佳莉善良、通情达理了吗?这时又该如何评价她的品行呢?尤其难能可贵的,佳莉即使非常想念何琪,也想急于夺回,但她没有采取恶劣的做法报复九红。再设想一下,如佳莉像九红那样不择手段(如告洛甫死讯等),对何琪说清九红的背景(注意这是实事求是,并非莫须有),结果会如何?这说明佳莉还是在坚持大义。有人认为只是怪佳莉绝情、没否认二奶奶,但佳莉与九红矛盾的起因还得归到二奶奶上,数落佳莉实际上也是在数落二奶奶。因佳莉是二奶奶调教出来的,也属于自强自立的人,我觉得像是又一个“二奶奶”。为了达到目的,矢志不渝,令我佩服。4.其他。有人提到杜十娘,我不赞成与杜十娘相比,理由是假如九红不遇上像景琦这样的人,就要一辈子呆在畅春园吗?换句话说,继续呆在畅春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直等像景琦这样的人吗?那羞耻观在哪儿呢?有人说二奶奶留亚萍在大宅门,并不是重家法,我也不赞成,一是这是白老爷在世时发生的,二奶奶的做法只是继承;二是亚萍无处可去,不待娘家行吗?这正说明二奶奶的仁慈同情和爱恨观,说明处理好了姑嫂之间(属于难处关系之一)的关系。有人说不满九红,是因为不姓白。这我更不赞成:二奶奶本姓文,也不姓白;为了大爷,收留、供养外姓韩荣发;对待佣人的态度;…..欢迎指教!
二奶奶对待自己家的人跟什么似的 对待外人反倒包庇纵容 三叔干了那么多愧对白家的事 甚至还把景琦领到妓院 领着鬼子强奸妹妹 可谓丧心病狂 二奶奶却抱着传统思想不放 认为家不可散 纵容着他 养着他 这样的行为我觉得是扭曲的
这个吧里太多人喜欢为杨九红摇旗呐喊。喜欢某个角色没错,但是洗白自己喜欢的又抹黑跟自己角色对立的,你说这不是扯吗。
笑死了,有些人说反了吧,觉得封建社会的道德法则都是对的人,才应该穿越回去当古代人吧。封建社会的糟粕不能批判,那么是不是都应该为封建社会的道德法则摇旗呐喊啊,如果孙中山先生都是你们这样的思想,他也不会去推翻封建社会了,从封建社会的道德法则看来,孙先生的行为可是谋反忤逆的哦,没有先烈对旧社会道德法则的批判和反抗,你们哪里有机会在这里自由幸福地唧唧歪歪?早就裹着着小脚三从四德去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法则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二奶奶为救大爷掉包又符合哪条封建道德法则?符合自家利益才是真的。二奶奶瞧不起***不让杨久红进门这点可以理解也没人批判,但抢人孩子不算还得教育孩子仇恨亲娘连面都不让杨久红见一次,这又是符合哪条道德法则?当着人家女儿丈夫的面故意羞辱杨久红,这又是符合哪条封建道德法则?“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难道不是古代的道德法则?还要感谢二奶奶抱养了白佳丽给了白佳丽一个高贵身份?呵呵呵,皇帝赐你死你肯定会毫无怨言地谢主隆恩是不是?说到底,就是她既强权又霸道,想怎么压迫杨久红就怎么压迫杨久红,连她的儿子女儿都看不过眼说她不对,只是迫于她的淫威不敢反抗而已,这样的行为作为现代人还不能批判谴责?批判谴责了就是黑二奶奶?难道我们这些人还得为二奶奶压迫杨久红的行为叫好不成?
另:何其活泼开朗乖巧懂事,怎么能算是九红的功劳?不知“甩白佳丽N条街”何意。
“二奶奶抢孩子和杨久红抢何其确实不能相比,二奶奶抢孩子透着残忍,杨久红抢孩子透着心酸”,我不赞成此观点。抢孩子表面上是很残忍,但更要注意其动机。二奶奶夺佳莉,理由是“我的孙女哪能让一个窑姐带”,我认为是为了佳莉的前途好,至情至理,怎么算是“透着残忍”呢?不同意此观点也罢,那九红夺何琪,理由是“尝尝不认娘的滋味”,明明是为了报复自己的女儿佳莉,怎么又属于“透着心酸”呢?我觉得“心酸”应用在二奶奶身上、“残忍”用在九红身上可能更合适点。
因为这年头,全职兼职的性工作者多,,,
再公正的人,在某件事上也会不公正。再和善的人,对某个人时也会不和善。这就是人类,一个有思想的神奇的动物。就算是一条按指令运行程序,都可能出错,更何况是人。二奶奶就是烦杨九红,往死里烦,怎么着吧!说得好像你们就没有死烦的人似的。
认孙女不认儿媳,偷孩子的杂种
实际上只是白文氏这个老东西太过于嚣张跋扈冥顽不灵而已 当时达官贵人娶从了良的青楼女子是常有的事 和她同辈的白雅萍还有白颖宇都能接受杨九红 怎么她就不行?什么家法不家法的 这都是虚的 真正原因是白文氏把自己当成老佛爷似的 她想一手遮天而已 白家其他人不得不屈服在她淫威之下
白文氏的洗脑能力太牛逼了 白佳莉小时候不认亲爹 奶奶让她叫爸爸死活不叫 只会叫奶奶 这么小的孩子被祸害成这样连话都不会说了真可悲 这也是白景琦的报应 谁让你强行抱走孩子的 长大后死活不认亲娘更加可恶 不过还好最好悔改了 在小说里和杨九红相认了 在电视剧里虽然没有叫出一声妈但是实际上已经是动心了 后来也写信问候了
要按现代思维,那就都按现代思维来说。不光杨九红能打官司拿回孩子抚养权,你也先查查一个东莞***死皮赖脸非要给一个妻子怀孕的已婚富家男当二奶,当不成就耗在人家门口不走,还敢堂而皇之给自己举办仪式,居然敢穿红,公开举行“婚礼”,“重婚”法律治不治得了这种不要脸的***。
要想按现代说杨九红的权利,那就都按现代,不能光说她有权利打官司拿回孩子抚养权而不提她作为一只东莞鸡在嫖客拒绝的情况下死皮赖脸给一个妻子怀孕的已婚男当二奶还敢公开举行仪式重婚的贱事。要按古代那就都按古代,杨九红作为***可以处心积虑给人做妾,大宅门更是合情合理不认她这个死皮赖脸贴上门的外宅***外室,觉得她不配养孩子。
白家是什么,京城的名门望族,紫禁城都经常出入,百草厅白家的名声大半个清朝都知道,这样一个家族,换做是你做族长,你会接纳一个***吗 ?
那个时代 本来***就是下九流 宅门里除了二奶奶 都能容得下她就不错了
从头开始看的话,的确杨九红落得下场就是一个字,该
分角度看问题而已,多年媳妇熬成婆,二奶奶当家是多么不容易,外有竞争对手内有白老三挤兑,白家二爷纯技术宅男,各位看客如果老了自己当老婆婆老公公。自己儿子在外面领回一个风尘女子做儿媳妇,试问谁这么开明能做到包容!呵呵,总之白文氏做的一点没错,于情于理当狠则狠!!杨九红的爱情与执着是另一码事,她可以打动白家长房大姐,照样撼动不了白文氏地位和观点!白文氏的狠与杨九红的冲突容易使观众同情弱者,但是指责白文氏完全就是吃瓜群众的误解,自己换位思考吧!
都是封建思想闹得,现在女的结婚前有几个是处女的?
贬二奶奶?**就是她的戏,演得很赞,几乎无可挑剔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庄子·大圆满》第二讲:外天下
我的图书馆
《庄子·大圆满》第二讲:外天下
&《庄子?大圆满》第二讲&《庄子?大圆满》第二讲:外天下时&&间:2014年6月14日地&&点:龙江书院&&&&&大家下午好!今天由我和大家分享《庄子大圆满法》里面修行的七个次第中的第一个“外天下”。第一讲,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大圆满的境界,什么是大圆满?怎样才能达到大圆满境界?在《庄子》里面是女?给卜梁倚传授了七个次第,我将分几节课逐步和大家分享交流这七个次第。今天讲第一“外天下”。&&&&我们再一次共同回忆一下上次讲的大圆满境界。我回家整理录音的时候就想起成都人经常爱说的一句话:&“你做归一没有,问你做归一没有?”,“你事情做归一没有?”归一,归一,万法归一,我们归一了吗?做好了就归一了。成都话随时在提醒我们“归一,归一”。怎么才能够归一?上节课朱长老和冯老师在这里和大家讲的“诚”,如果我们做人做事都能“诚”,那我们就归一了。我们可以做到“诚”就能够如“婴儿乎”,婴儿就是处于“诚”,他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除了吃喝拉撒睡动心,其他一概不能动他的心。你说,这个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以后亿万富翁,大富大贵,他不动心;你说这是一个帅哥,给他找个明星当媳妇,他不动心;这个孩子以后有大成就,他不知道,他就知道吃、睡、溺、哭。没有其他分别,这就是“诚”,就是大圆满状况。我们能“婴儿乎”我们也能大圆满,可惜我们现在不是婴儿了,我们已经被社会污染了,所以我们只能经过修炼,该修整的要修整,该剪掉的要剪掉,并不是乱剪一气,乱修一气,不是的,这里面有次第,有检验方法的,按照损之又损原则,最后回到“婴儿”回到“孩之”状态。当然,颜回心斋,坐忘是大圆满了;王骀,死生亦大矣,不得与之变,也是大圆满;伯昏无人大圆满,是知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壶子、列子等等无一不是。&&&&&女?这里传授梁卜倚修炼大圆满法有七个次第----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本来修行也可以无次第的,如六祖闻金刚经“言下开悟”,舜帝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这些都是上根器的人,一个机缘就大圆满了,但是我们达不到,连孔圣人还要“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是孔圣人啊,他都要经过这么多年的修行,最后才能大圆满。他的这个学修次第和我们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女?传授的道家的大圆满次第有什么相似之处。&&十五至于学,我的理解,是在年轻的时候,如饥似渴地学,就如《道德经》里面讲的“为学日益”,就是在该学习阶段,要多多益善都学,并不是既然要损啊损,我们就不学了,不是这样的,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学习,萱萱这个年纪就是学习长知识的时候,就不能成天去玩,就要“为学日益”。这个为学日益,孔夫子曾经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夫子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还有一个足有残疾的哥哥,孤儿寡母在社会上很受歧视“吾少也贱”,为了生存就要和一般老百姓一样从事各种劳动,管过仓库,也管理过畜牧,学过六艺,会骑射,会驾车,到太庙参加祭祀,受到传统礼仪活动的熏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指他从15岁开始进入自觉的自学阶段,在十五岁之前,可能还是在父母和族人的督促下学习,而十五岁以后已经进入自觉自学阶段,自己要学习了。其自学的主要内容是《诗》,&《书》,礼,乐等。那个时候的孔夫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夫子没有把学习当成痛苦和包袱,我们现在一说学习就成了包袱,据说小孩子连幼儿园都不想去,更不要说上学读书罗。孔夫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三十岁立了圣贤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足与议也”这就不是成家立业的志向了,如果你还在这个圈子,为衣食住所而忙碌,是没有资格和我谈论道了;论道,在于让大家明道而行道,不求仕而得仕“学而优则仕”不是不做官,学而优则仕,可以做官的,优秀的人做官,总不能让不优秀的人去做官嘛!以出世离尘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立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找到人生的根本“本立而道生”&,道心牢牢立住了,所以他才能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得道,晚上死了也不枉一生。&&&&到了四十岁,“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40岁前后,便树立“从周&”之愿,他最欣赏的就是周代了,并且对此终生不渝,已经不再选择,疑惑,后退了,就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复礼,就是恢复周礼,按照周礼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达到周礼要求,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孔夫子一生都在为此奔波。&&&&到了五十岁的时候“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尽管有个崇高的理想,但是又没有得到上天的庇佑,在战乱的中原各地,他只能“如丧家之犬”带着自己的学生出游列国,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困于陈蔡,想到晋国去见贤大夫,结果“窦明犊”被赵简子杀害了,站在黄河边上,喊出了:“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上节课,朱长老反复给我们讲“命也夫,命也夫”,孔夫子运气不好,只好放弃渡河,“天鸟兽之于不义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天上的鸟,地上的兽遇见不和时宜的事情也知道躲避,更何况我了!于是作了《陬操》这首曲子来哀悼窦鸣犊和舜华两人。结果又返回卫国,住在贤大夫遽伯玉家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述:“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进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闻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天鸟兽之于不义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zou周)乡。作为《陬操》以哀之。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到了卫国的贤大夫遽伯玉家里。这是一个终生知道反省自己的贤人,庄子说“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三年后,他想见的楚昭王又逝世了,离开楚国,又到哪里去呢?“归与!归与!”回到鲁国吧,从此结束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返回故土开设杏坛讲学馆,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经过如此长期修炼,到了“六十耳顺”这里的耳顺也包括眼顺、心顺,对于孔夫子来说人世间一切都“顺”了,所以“七十而从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就是得了大自在,达到大圆满了。&&&&曾经我和熊总探讨过“不逾矩”,我就说,既然已经随心所欲了,哪里还存在什么矩不矩嘛?没有矩!后来冯老师在广州讲课的时候,就说到这个问题,他说,孔夫子已经在“果”位上了,不存在逾矩不逾矩的问题,在“因”位上就有矩的问题。在果位上了,当然就是大自在,大圆满了。&&首先,什么是“外天下”?女?只花了三天,就让卜梁倚做到了,可见这个应该是比较容易的,比后面花九天的容易多了。为什么?只是让我们把物质的东西去掉,就是把社会上的事情放下,对功名利禄看淡一点,不要看成不得了了不得的事情,要把功名利禄、富贵穷达视着“敝履”烂鞋子一样,丢弃不要,当我们能够把功名利禄像烂鞋子一样丢弃不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外天下了,现在很多出事的人就是太看重这些身外的东西了,他们把功名利禄看的太高,你今天提拔了我,给了我高官,给了我权力,那我就对你顶礼膜拜,鞍前马后,管你是贪还是腐,尽管这些教训都是很血淋的,仍然有前赴后继的,就是看不破,不能外天下。还要把把世间的是是非非放下,今天的“是”可能明天就成了“非”,今天错的,说不定明天又对了,文革前长途贩运的投机倒把,现在是物流、搞活经济,怎么说是非?所以要看淡这些,要放下,包括人间的人情世故,也要看淡,也要放下。在网上就流传着这么一则,有朋友结婚了,送个红包,里面是张欠条,写着,当我结婚的时候,你也可以拿着这个抵800元的礼金;还有收到请柬的时候,说,哎呀,罚款单来了,~~~~这些哪有贺喜的气氛?我们还是要君子之交淡如水,看透这些,人与人之间淡淡相处。有能力就去,没有能力不去也无所谓,慢慢社会风气也要变的。为什么社会风气现在如今变成这样,也是我们大家在推波助澜的,反观自照吧。“外天下”这个也许算比较容易的,女?才花了三天就让梁卜倚达到了。&我们经过了这么多年在书院的学修,变化也是很大的,熊谷公司经过这么多年传统文化的学修、熏习,熊总曾经很高兴地说,现在他们公司里面没有人说是非了,大家要说,就说自己,我参加过他们几次学习会,人家王部长开口就是说自己哪点没有做到,邢部长又是如何帮助他们的,他们的学修会真的不错。大家不说他人,先管自己,他非我不非,自己不说是非。这算第一步嘛,比较容易做到。&&下面我们看庄子怎么说的:&&&(1)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有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无将为宾乎?~~~~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逍遥游)&&&&这一段尧帝让天下,在庄子第一篇《逍遥游》里面,所以修大圆满的第一步就是外天下。尧让天下在《徐无鬼》篇中“?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我逃避尧帝,因为他要把天下让给我,我不要;在《外物》篇云“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在历史上,尧帝是把天下让给舜帝了,从事功来说,舜帝是有担当精神的,敢于承担治天下的重任,并且把天下治理得很好,最后在他100岁去世的时候,把天下让给大禹。这个是我们社会性的一面,天下要治,是责任,是担当。&&&&在老庄学说里面“治天下”已经落二落三了,天下不用治,也不是人能够治理的。在《庄子?在宥》开篇就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只听说过天下安然自在,没有听说过需要治理天下的。&&&&天下,有什么了不起?也就是个物质东西,是个身外之物,比起我们精神的圆满来说,这个算什么,尧帝不要,许由也不要。&&&&太阳月亮出来了,你点个蜡烛,电灯干嘛,面对太阳和月亮,蜡烛电灯不感到羞愧吗?及时雨已经下来了,还用得着你再去抽水浇灌吗?这两天成都就在下及时雨,田里面刚插完秧子,正需要灌水,结果天上下了及时雨,对于田里的禾苗来说,你去抽水浇灌难道不是徒劳无益吗?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了。我记得在江西工作的时候,矿区里面每天有洒水车洒水的,有一次印象特别深,正在下雨,我到仓库去办事,就看见洒水车在洒水。我当时还问了司机原因,结果他说,不洒水我今天就没有补贴。我们那个时候还是月工资,不过有些岗位还有补贴的,司机出车就有补贴,就没有考虑到下雨天的问题。这个也算是计划经济“人治”的弊端,如果车子是他私人的,或者费用是承包的,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尧帝接着说:先生,你如果来治天下,就像太阳月亮对蜡烛,及时雨对抽水一样,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只要你站在那里,天下就一定会太平,(根据《史记》记载,尧帝治理中国的时候,天下真的不算太平,因为已经是“人治”是有为而治,不是无为了,尧帝的天下----儿子丹朱“凶顽”,共工“似恭漫天,不可”,“鲧负命毁族,不可”,因为人治,这些都不可避免。而韩非子更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为了一个天下,大家都争得血淋淋的,这个天下有意思吗?放下吧)。你看我占着这个位置,真是多此一举,所以我觉得很惭愧,请你来治天下吧。&&&&在庄子笔下,真正的太平盛世,是在《??quqie》里面说的“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轩辕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没有人治,大家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既没有战争,当然也没有流血死人,而是自然死亡。治天下已经落二落三了。&&&&接着许由说,你治天下,天下已经得到治理了(反正庄子,这里这样说,我们也妄听之,就算许由违背事实说的,因为许由根本不想惹这个麻烦,就说,天下在你手中已经得到治理了。)现在让我来坐享其成,难道我是为了得这个俸禄,取这个“名”吗?&&“名者,实之宾也”。名是什么?宾主、宾主,名只是宾,有个比宾更重要的“主”那个才是实在的,我不会为了一个虚名而把实在的东西丢了。那个实在的东西是什么?就是黄帝游赤水,登昆仑的时候遗失的“玄珠”黄帝把“实”丢了,所以才去治理天下。(在《天地》篇中,被无眼耳鼻舌身意的“象罔”找回来了。找回来后,黄帝就“捐天下”了。)尧帝,还是你回去做你的天子,拥有你的天下吧,我是不稀罕这个的,我也不会为了这个受累。&&&&当然最后,尧帝找到舜帝来代理他,自己就跑到遥远的姑射山,也就把天下忘了。“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故射山,汾水之阳,?(yao)然丧其天下焉。”实际上“天下”就是尧帝的一个枷锁,他背着这个枷锁,不得解脱,最后他把“天下”交出去后,把这个虚名的东西忘掉了,不为虚名所累,无债一身轻,身心才真正得到解脱,也就到了神仙之地。&&(2)当黄帝问广成子至道之精的时候,广成子说:“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就是你想问的是本质东西,是来问道,但是你所掌管的(天下)残渣而已(边角余料)。于是“黄帝退,捐天下”也是不要天下了。所以捐天下,外天下是修身入道的第一步。(在宥)&&&&&(3)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i)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ye)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这一段大家都很熟悉了,庄子在濮水钓鱼,这个生活当然是很多人羡慕的,下面更让人羡慕的是,楚国派了两个大夫来请庄子,干什么?要把楚国交给庄子,也就是把楚天下给庄子嘛,因为楚王也感到治理天下是很累的一件事,自己不想干了,听说庄子是得道高人,所以就想让庄子来当国君。这个当然是很多人羡慕的,梦寐以求的,不要说天下,就算当个局长,处长都要跑前跑后,不惜花重金去买来当。庄子要吗?不直接说,而是讲了一个故事,楚国有一只龟,据说到死的时候已经是三千年了,所以是神龟。你们大王平常都是用丝绸绫罗包裹好,装进一个精美的匣子里面,藏在庙堂之上的,可见之珍贵。平常是不轻易拿出来的,到了祭祀大典的时候,用来作贡品,让大家恭敬一下;另外遇见不能决断的国家大事,还要拿出来作为神灵占卜。这只神龟享受的待遇规格都是最高的。(一般人遇到这样的好事,还能放弃吗?)但是这只乌龟享受这样的待遇是以失去生命作代价的,失去生命被人放在供桌上让躯壳享受大富大贵。这个我们也可以想一想,所谓的大富大贵是什么在享受?难道不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吗?这个东西好吃,是舌头在吃;这件衣服好舒服,是皮肤告诉你的,都是你的躯壳告诉你的。乌龟的地位如此之高,是它的躯壳享受了,它的生命是没有享受这些的,如果它活着,就享受不到这些。但是乌龟是愿意让躯壳享受如此待遇还是愿意拖着尾巴自由自在活在烂泥塘喃?连两个前来当说客的大夫都说:“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这里也是不要天下,而愿意享受逍遥自在的人生。&&&&去年我遇见一个官场中的人,也对我说,理想就是耕读之家~~~,小块地,有个水塘养鱼,家里有读不完的书。但是还有社会责任,还要做事,身体上办不到,但心向往之,书是经常读的,只不过没有地可种,没有鱼塘养鱼。&&(4)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居,然不免於患,吾是以忧。”&&&&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於山林,伏於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ku)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狷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山木)&&&&这又是一则“外天下”的故事,让鲁国一位国君抛弃天下,把天下当成包袱甩掉,独与宇宙自然相游。&&&&有一个叫“熊宜僚”的楚国贤人,居住在“市南”,所以这里就称为“市南宜僚”。孔夫子曾经说过:“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孔夫子说的这两个故事也是春秋时的佳话,市南宜僚在别人两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跑到他们的门口去玩弹丸,其高超的弹丸技术吸引了大家,他们都忘记了吵架,而去观赏他的把戏。孙叔敖运筹帷幄,天天在屋里睡大觉虑使敌国不敢对楚国用兵,楚国得以没有战争。这样的功夫了不得。&&&&就是这个市南宜僚,他去拜见“鲁侯”,但是一国之君鲁侯一副忧虑状态面对他。问,你为什么这样?,有什么难处之事吗?&&&&鲁侯也很直率,就说,你看我从小就学先王(王季文王)之道,我们以前已经和大家分享过文王了。我们看过《康熙皇帝》电视剧,里面康熙年幼的时候,就是“玄烨(ye)”,天没有亮,睡眼蒙蒙被太监抬着去读书,一路上都在打哈欠,所以当皇帝也很苦的,现在都在喊小孩子苦,可以比一下。这里鲁侯当着市南宜僚,倒苦水,我从小就学先王之道,那个辛苦就不用说了。接手先君(周公伯禽)的基业后,我是敬奉鬼神,尊重贤人,自己又身体力行,不敢有丝毫懈怠,没有片刻休息,结果还是免不了祸患。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小诸侯国都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外面有齐、吴、楚,晋,宋,秦这些强国,内部又有权臣专政,都在想着如何把这个位子夺到手,你想鲁君能够不忧患吗?对付这些外忧内患,鲁侯就是采取“学先王之道,?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居”但是这些办法显然不行,否则鲁侯也不会忧患重重了。下面,市南宜僚就帮助鲁侯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你那些办法根本不行的,为什么?我举例子。自然界里面长着丰厚皮毛的狐狸和豹子,它们的皮毛既柔软又漂亮,对于人来说,这些都是稀有珍贵之物。所以尽管它们?居在山林,潜藏在山洞,远离人类,静悄悄的呆在这些地方,不可谓藏得不安静吧;只有晚上才出来活动,白天留在洞穴里面,这个够警戒的了;即便为饥渴所逼,也要跑到远离江湖的地方去猎食,这种定力够强的了。尽管如此小心翼翼,还是免不了遭受罗网机关的算计,到处都有陷阱,照样难逃被捕杀之祸。它们有什么过错呢?有什么罪过?就是因为“其皮为之灾也”,就是毛皮带来的祸患,这些毛皮都是人所喜欢和想占有的。大象有什么过错?因为它们的***(回来整理录音的时候,我看到网上一则关于大象的消息,我摘录如下----肯尼亚证实,世界最巨型大象“萨陶”因***而招杀身之祸。近日,它的尸体在其惯常出没的水源附近给发现,它整个面部被残忍砍下。萨陶约45岁(另有说法是50岁),因长度及地、每根超45公斤重的巨型***闻名。据闻萨陶生前有灵性,懂得以草丛遮掩***。&公园管理者表示,过去18个月,他们一直在用空中摄影装置跟踪萨陶的动静,但仍没能阻止它免遭偷猎者杀害。调查人员发现,偷猎者的毒***射中萨陶身体左侧,它的***已被盗走。动物保护组织称,2013年共有2万头非洲象被偷猎者杀害。更猖狂的是,一些人甚至会驾驶直升机去偷猎大象。&“萨陶”因为长着一副几乎能触地的巨型***而被成为“大象之王”。过去半个世纪来,萨陶一直在肯尼亚的国家公园内生活,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摄影师Mark Deeble多年来一直以萨陶为拍摄对象,上月中就拍到它与其他大雄象结伴到水源的画面,一双能触及地面的长牙令它总是一眼就能给认出,威风凛凛。萨陶有什么错?因为它的牙齿45公斤;犀牛因为它长了一对人类喜欢的牛角;如此而已,鲁侯啊,现在的鲁国就是你的皮,就是你的牙,就是你的角,只要你交出了这些,你就没有忧患了,谁要就给谁。希望你把“鲁国”丢了,把玉玺交出去,把财富捐出去,“外天下”不要这个天下,那么你就不会忧虑了。&&&&文大哥有个朋友,深圳的亿万富翁已经几年了,也是不要“天下”,把自己的事业放弃了,家也不要,跑到石渠那边一个庙子里面去了,去年还把最后一套别墅抵押了500万,捐给庙子里面了。听文大哥说,生活极其简单,吃得简单,穿得也简单,每天就是望着窗外的雪山“发呆”,其他不管,起码现在他不累了,因为放下,所以不累。&&&(5)【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斛不敢入于四竟。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田子方)&&&&&前面是文王想请姜子牙帮助他夺天下,所以托了一个梦来说这个事。把姜子牙请来后,怎么样呢?姜太公执政三年没有修改一条法律,没有颁布一条新的章程,三年之后,文王在陕西西岐一带巡视,看到什么呢?&&&&东南西北中,这就是“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官僚们都不结党营私,尚同也,只有一个声音,都听皇上的声音,没有自己的话出来了,只有这样,才能一以贯之,纲举目张;“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为官者大家也不去显耀自己的功德,不去攀比,这样就能齐心协力把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办好,“?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其它的度量衡不敢进入国境,都用一种度量衡,都用一种钞票,海外的度量衡不敢进入国境,那么诸侯就无异心,我们可以想一下,现在我们有多少种钞票在交易,那么多外币,这里面有价差,有价差就可以炒汇,人都是趋吉避害的,有差就有异心。&&&&仅仅三年,姜太公的政绩就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于是乎周文王就拜他为太师。师是三师之首,皇帝见了都要鞠躬的,那不是开玩笑的。&&&“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因为是皇帝的老师,宰相兼老师,所以让姜太公坐在北面的主位上,而自己则站在南面的宾位上,问太师,“我们实施了三年的政治,能够推行于天下吗?”这套东西可以推行到天下吗,可以帮助我得到天下吗?但是这个姜太公怎么样呢?“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立了这么大的功,已经被礼敬为太师了,当周文王向他请教的时候,这位老师什么态度呢?“昧然而不应”,说话含含糊糊的,不知是说话了,还是没有说话都说不清楚,很暧昧。就是不去真正去回答周文王的问题,根本就不想说这个事情。“泛然而辞”,若无其事的,很清淡的就告辞了,就把周文王向他提的问放在一边了。而且当天晚上就告辞了,从此销声匿迹了,不见踪影。也是外天下(大家知道庄子是“寓言十九”十分之九都是寓言,《史记》里面姜太公在文王过世后,是助武王灭纣建立了周朝的,后被封到齐地,“封师尚父为齐营丘”,“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当然姜太公不是为己私利而建国,而是以天下人的利益,并且教化众人。齐国的教化是最好的,后来形成了齐鲁文化。在这里也是讲他“外天下”这个境界,没有把功名利禄当回事,但是有责任有担当。&&&&&大家知道春秋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高名显,本可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威,夺天下万民之利,上节课长老在这里分享的时候,说舜帝“富有四海”,你只要得了天下就可以富有四海。不料他却携西施泛舟齐国,扬长而去。后来又凭自已的才智,纵横商场,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成为首富。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想拜他为主持政的相国,他自己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这也是“自知者明”,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换了一个地方。三次成为巨富,而又散尽家财,又从头做起,如此者屡,乐而不疲。“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68岁离开勾践,在他71岁的时候,勾践就死了,而范蠡却活了八十八岁,寿终正寝。&&&&(6)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示始存也”。(田子方)&&&&西周时代,楚国和凡国。凡国尽管是个小国,也属于周公之后。肯定楚国大,凡国小,所以楚国国君称“王”,而凡国称“君”。有一次,这两个君主坐在一起。过了一会,楚王左右的人有三次过来,说凡国已经灭亡了。但是凡君是什么态度呢?肯定无所谓,所以才有三次来报告。最后不得已说了他的看法:凡国的存亡都不能丧失“我”的存在,凡国没有了,“我”还在这里嘛,这个“国”有没有跟“我”没有直接的关系,我看透了这个的,凡国的存在不影响“我”的存在,所以凡国的灭亡不足以丧失我的存在,就像楚国的存在也未必就让我感到他的存在。我根本没有把这个当回事,而是楚王你在把这个当回事,三次来说这个。对于我来说,凡国不曾灭亡,楚国也不曾存在。&&&&因为已经“外天下”了,国家,不就是一个“虚名”嘛,这个东西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值得重视的,我该喝茶就喝茶,该聊天就聊天。如此而已。&&&&&&(7)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让王)&&&&前面已经说过,尧帝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这次尧帝又想让给另外一个得道的隐士,姓“子”名“州”字“支父”的一位得道隐士。结果“子州支父”说,你让我做天子也不是不可以的‘犹之可也’。虽然是这样,但是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我正患着病嘞。什么病?就是怎么样让天下人都能恬淡虚静寂寞无为,教化众生,自度以后如何度众生,就像释迦摩尼佛一样,把皇位丢了,说法四十九年。我正在做这个事情,哪里有闲暇功夫来管理天下。身体当然是重要的,但还有个更重要的,就是去行道。禅师连擦鼻涕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去管天下。&&&&当然也有这样的解释,说子州支父自己正在患病,我的身体比天下更很重要,没有功夫去管天下的事情,不能因为天下而妨碍了自己身体,就是说他已经对“天下”不在意了,结论就是,越这样不在意的人,更可以把天下交给他。“爱以身为天下,可以托天下”。不过我还是认同前一种理解,我的身体都没有行道、教化众生重要~~~&&(8)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让王)&&&&舜帝接任了治理天下的重任,后来他也想把天子位让出来。这里说让给子州支伯,其实就是子州支父,史书上说,就是一个人。他也说,我患了幽忧病,正在治疗,没有时间治理天下。天下大器,是不能用来交换生命的。《道德经》里面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天下既然是大器,就不是需要人来治理的,那自有天命主管,自有神来主管,岂是人力私欲可以得到的,你就顺着天意去做就行了,那是不可据为私有的。谁去占有,谁就会倒霉,我早就看穿这个了,所以我是不会要这个天下的。&&&&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chi);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让王)&&&&既然子州支伯不要天下,舜帝又去找到善卷。【善卷居枉人山(或称枉山),即今常德德山。就是云门佛源老和尚的弟子“明禅大和尚”当方丈的德山,那里是出高人,道人的地方。传说尧帝南巡北归时途经此地,以“北面而问”的大礼向善卷求教。随行人员不理解:尧是天子,善卷是平民,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尧帝解释说:因为善卷是得道的人。对于得道的人,不可傲视。我的德行智谋不及善卷,所以向他行弟子拜师的大礼。从此,善卷以“帝者师”的美称名闻天下。】&&&&舜继位后,听到很多关于“帝者师”善卷的事迹,也在南巡的途中千里迢迢专门赶到德山,要把帝位让给善卷先生,这样的诚意让善卷先生感动,但善卷先生还是婉言谢绝了舜帝的好意。&&&&善卷先生说:“我是站在宇宙当中的人,宇宙和我为一,“复通唯一”同呼吸共生存,天冷了我就穿皮衣,夏天热了,顺应变化我穿麻布衣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万物复生,该下田种庄稼,我这个身体还可以去劳动;秋天该收获了,把庄稼收藏了,我的身体也得到休养;我是个山野之人,只知道日头从东边升起的时侯就开始一天的劳动,日头一落山我就休息。在天地之间我是一个逍遥自在惯了的人,但我感到很满足。我怎么会有治理天下的想法和才能呢?您根本不了解我啊!”&&&&据说,舜帝劝不动善卷先生,他的大臣们就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善卷,说了一些一个帝王富甲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丈夫建功立业正在当时,这是一个好机会,你得赶紧出山啊!善卷先生觉得这是一些刺耳的言论,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舒服,甚至感到恶心,耳朵里像受到严重污染。&&&&善卷一口气跑到沅江边,挽起袖子,双手捧起水洗自己的耳朵,因为自己的耳朵听了大臣们的一番话以后像灌进了脏物,不洗难受。当然舜帝和他的大臣们还没有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总想继续劝解。&&&&为了避免舜帝和他的大臣们的继续纠缠,善卷驾起他的一叶扁舟,顺流而下,人们不知道他何时归舟。舜帝及其随从望着远出的帆影惆怅不已。有人说善卷“去而入深山,不知所终”。&&&&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卷卷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载,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让王)&&&&当然舜帝劝不动善卷,然后又找他的朋友,就是在“石户”这个地方的一个农民。我们知道,舜帝本人登帝位前就是一个农民,所以他与农民结为友人也是很正常的。结果这位农民朋友是这样拒绝了他的“哎呀,当国君是个劳苦的差事,就是个劳碌命,葆力之士也。”俗话说,讨口三年官都不做,更别说当国君了。你舜帝的德行还没有看破这个,于是这个农民也怕舜帝再来纠缠,和妻子背了一点生活的必须品,带着儿女全家隐居到海岛去了,一辈子都不回大陆。&&&&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因自投清泠之渊。(让王)&&&&舜帝可能也真不想要天下,又到北方去找到一个叫“无择”的友人,想把天下让给无择。无择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说“舜的为人,太奇怪了,本来在畎亩生活就很自然的,偏偏要跟着尧帝去治理天下。人各有志不强求,你当你的天子,我做我的百姓,但是你不能以治天下这样的羞辱行为来沾污我,我太羞于见你了”,为了不再见到舜帝,说完这个话后,就干脆投入到清泠的深潭里面去了,和舜帝永远拜拜了。&&(9)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曰:“非吾事也”汤问:“孰可?”曰:“吾不知也。”~~~~&&&&汤与伊尹谋伐桀,?(kei)之。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zhou)水而死。(让王)&&&&《易经》里面说过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民,革之时,大矣哉。是赞赏汤伐桀的。当时夏桀说过:“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我就好比天上的太阳!只要天上的太阳恒在,我的统治就万古长存!而人民恨透了他,诅咒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成汤的《汤誓》中记载这个:“我要告诉你们,夏桀大兴徭役,耗尽了夏民的力量,夏民对夏桀极其不满。因为夏桀自称自己是天上的太阳他们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意思是夏桀,你已经坏到这个地步,我们宁愿和你一起灭亡。所以商朝部落的首领“成汤”要顺乎天应乎民讨伐夏桀。但是这里不是这样讲的。&&&&商朝部落首领“成汤”准备要讨伐夏桀,找到卞随策划,结果卞随说,这个不是我的事;汤又问,那么谁可以帮助我策划呢?“不知道”,推得干干净净。(中间还有一段找“务光”策划,务光也推掉了)&&&&成汤就找伊尹一起谋划,并且重用伊尹,经过多年的谋略,最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袭夏都,把夏桀打败了“?”之,并没有杀死夏桀,而是夏桀看形势不好,渡江向南巢逃窜,最终病死的。&&&&这里说,成汤知道卞随是位名士,推翻了夏桀后,想把君位让给卞随,让卞随来治理天下。卞随说,你讨伐夏桀的时候,其实已经谋划好了的,找我策划,一定以为我也和你们一样是残忍之士,想去杀人,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想把这个罪名也让我替你们分担一些;得胜后又扬言要让给我,以为我也是和你们一样属于贪婪之人,表明你是没有野心的。我已经生在这个乱世了,而你们这些无道之人,还想用这些耻辱的行为来玷污我,我不愿意累次受到你们的骚扰。自己投入“?水”而死。&&&&后来的务光,也是不受汤王让位,背负石头自沉于庐水。&&&&&(10)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至于岐山,武王闻之,使叔旦往见之,与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二人相视而笑曰:“嘻,异哉!此非吾所道也~~~~”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焉。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ni)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让王)&&&&伯夷和叔齐是被孔夫子称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因为他们连皇帝位置都不要,视天下为敝履,为了不失自己的高尚品格,宁肯饿死在首阳山也不食周栗。在《史记》列传里面,他们被列为“第一”。&&&&孤竹国国君有三子,老大伯夷,老三叔齐,孤竹国君喜欢老三,想把王位传给老三,所以在孤竹国君死后,老三不愿意违背传长不传次的规矩,要让哥哥伯夷继承王位,但是伯夷不愿意违背父亲的意愿,坚决不做国君;于是他们兄弟二人都不要皇帝位置,《史记》中说“国人立其中子”就是立了老二当国君。&&&&这里说,在周朝兴起的时期,伯夷和叔齐听说西方有个有道的人当了国君,那我们去看看吧。到了岐山,武王听说这两位贤人到了,很高兴,就派周公(旦)去见他们,马上就封官加禄的,一等官职,二级俸禄,并且把这个涂了牲口血的盟约埋在地下,表示永不反悔。&&&&结果伯夷,叔齐一看,就说,这个不是我们所说的“道”,从前神农氏治国不是这样的啊,完全是无为而治,周朝道德已经衰败了,伯夷叔齐看见西伯刚死,武王载木主,举着死人的牌位,缢号为“文王”,东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父亲刚死,你就迫不及待发动战争)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尚纣王还是商朝的国君,武王还只是诸侯国,也算是臣下,你们以臣子的位置要杀害君主,这个难道是仁吗?)”。我们知道在文武王的时候,已经是“复焉执焉”需要教化,需要用“礼”,用“刑”王天下,家天下,并不是“性焉安焉”,已经不算圣人了,所以“道不同不相谋”,不能和他们合作,不能让这些来沾污我们,我们还是避开他们,给我们的官不要俸禄不要,连你们周朝的食物都不吃,以此来保持我们行为的高洁。于是兄弟两个到了首阳山,宁肯饿死而不食周栗。&&&&庄子就说,伯夷和叔齐二人对于富贵垂手可得,已经给他们了,连盟约都写好了,还永世不反悔,但是他们不取;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独乐其志,也不和乱世同流合污,这个才是他们的气节。&&&&(11)曾子居卫,?(yun)袍无表,颜色肿哙(kuai),手足胼(pian)胝(zhi)。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ye)?(zong)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让王)&&&&曾子没有人来把天下让给他,他也没有做官,但是曾子很了不得,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这里讲,他住在卫国时候的光景拿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是很寒酸的。什么光景呢?冬天穿一件用乱麻做里子的袍子,外面连件罩衣都没有,脸色浮肿,营养不良;手足长满了茧子,做苦力干粗活的。就这样劳作,家里面经常是三天断粮,两天不生火的,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十年都没有添置过一件衣服,头上的帽子,一整理,带子就要断,已经朽了;拉一下他的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布丝已经化了,一碰就断;穿的鞋子,脚后跟都破了。物质的东西全部是如此不堪的。但是当他拖着烂鞋子、穿着烂衫吟诵《商颂》,就是《诗经》里面有关殷商祭祀祖先的诗歌,表述了夏商这个民族的起源,兴盛,发展,歌颂先王的功绩。《诗经》是经过孔夫子编辑整理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里面都是真情的流露,所以听曾子在吟诵这个的时候,表达的就是他真实的内心世界。他的吟诵声音充满天地,就像敲击金石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表现曾子一身正气与天地共命运的节操。一身正气,天子不得使他做臣子,诸侯没有资格和他交朋友。真正养志的人是会忘记自己的形体,忘记形体就会忘记富贵贫贱,而求道的人连心机都会忘记的,因为他们已经“不羞于”用心机了,我们现在羡慕他人聪明,一踩九头翘,但是圣人不羞于用心机,因为有心机就不纯,不纯就不会虚室生白,就不合道。&&我们举了十几个例子,说明真正有道之人,都是“清心寡欲”,把自己在物质上的欲望减少到最小, 只是可以维持生命生存需要就可以了,因为我们身体里面也有亿万众生需要我们去关爱,所以我们也得把身体这个五蕴庙维护好,但是用不着去添二添三,一个馒头就能够吃饱肚子,但是你说,不行,我就是要吃包子,里面有肉馅,有豆沙,等等;本来两菜一汤就可以招待客人,不行,太没有面子了,要一桌子;冬天天冷,一件羽绒服,毛衣就保暖了,不行我得显示身份,要貂皮。老庄思想提倡少私寡欲,为腹不为目,没有说过“绝欲”,我们不要走极端,不食人家烟火。“嗜欲深,天机浅”,我们欲望太多了,就会遮蔽我们的天性,只有减少欲望,到连天下都不要,才有机会让天机显现。&&&&下一步就是“外物”就是把所学所用的知识去掉,乃至于“真理”,释迦摩尼佛讲法49年,我们连佛法都要扔掉,这些也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我们本性中,自然流露的,这些东西要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要为我们的自性所用,从本性中流出盖天盖地去。就不会如我在这里,一会老子说,一会中庸说,一会庄子说,或者又是冯老师说,都是人家说的,我只能在这里“拾人牙慧”,拣别人的话说,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讲这个,统统都不要,不能被“一句合头语”,就成了“千古系驴橛”。我们不能被真理系住,上师说的,善知识说的,佛菩萨说的~~~什么是我说的?能不能做到呢?能够的 ,我们又回到《逍遥游》&&&&是其尘垢?(bi)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逍遥游)&&&&尘垢,干的是尘,我们说尘土飞扬;油润的叫垢,身上的油垢、污垢;米糠、麸皮,这些也可以陶铸尧舜一样的圣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可以转念,我们也可以的,即便是现在这个环境,只要我们会转念,怎么转?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烦恼这么一转,就成为我们成佛的种子。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当然不错,在五浊恶世中,亭亭玉立,不被污染,你非我不非,不说是非,但是转一下“荷花出污泥而得养”,是池子里面的污泥滋养了我,我把污泥变成肥料,变腐朽为神奇,那就是另外一番境界了,大家去观察一下嘛,哪个池塘里面污泥多。肯定里面的荷花就开的好,反之则不然。这就是转念,你看把污泥变成养分了,所以污泥越多的水塘里面的荷花才开得更鲜艳,莲藕才长得更肥美,我们看起来才养眼,吃起来才有味道,更能健脾开胃~~~我们不怕是非,我们不怕世风衰败,我们会把这些作为成佛的养分,我们就圆满了。&&讲这个大圆满,第一外天下,是要把物质的东西放下。什么物质最大?天下最大,你的官位还小一点,比起天下,官位算什么?有了天下,富有四海,如果能够把这个去掉,把天下都不当一回事,没有被天下锁搏,那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锁搏你,可以捆绑你?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不在话下了。我们这里是讲境界,我们思想里面要牢固树立这么一个境界----天下我也可以不要。并不是不干事,而是在干事的时候,要忘记“得”什么,干事就干事,至于有没有得不管,既然我担当了,就去干,用心去干,全力以赴去干,就不要去想,如果干好了能得什么,如果干砸锅了怎么办?不想,统统不想,既然承担了,就是想如何干好,其他统统不想。以不得的心态去干,“无所得故”也就无所谓“失”了。至于干了以后,该得多少,不是你去考虑的,要有这个境界。如果你说,我已经外天下了,给我也不要,有的人可以不要,是自己有能力不要,因为他拿这个做其他事情了,如果我等着这个“得”养家糊口呢?人家给了我也是“要”的,这个和我把“得”放在前面,不做事就想“得”是两码事。刚才长老讲了,庙子里面的高僧大德,他们“得”了很多,但是他们不为自己私利,而是回向给众生,左手进右手出,仍然是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我们是社会人,不是职业出家人。我们这里讲修行达到的境界“外天下”,既然天下都可以不要,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这个先指物质方面来说。刚才我讲,洒水车在下雨天也去洒水,因为有补贴,是我们设计制度出了问题,不能说,开车的司机没有外天下,还谈不到这个。人家做了就该有得,先进生产者就该有奖励,还不能只是精神方面给个奖状,也得有相应的物质奖励,从设计制度的人要全面考虑,两手抓,精神和物质都要有。不过做事的人不要去想那么多,我能得多少。本来人性中,第一念是不会想这个的,我们回归到原点就不会这么想了。在《庄子》里面还有个故事,遇见灾害,有一个人小孩和一包金银财宝。结果他背着小孩在逃难,而视金银财宝不顾。小孩子比金银财宝重,背在身上很吃力的,又得不到物质的好处。所以事后人家问他,他就说,救人性命是天性,在生命和金银之间,肯定选择生命。我们本性中,没有看重物质利益的,看重物质,是后天被污染的结果。&&&&我们是在境界上提升,在思想深处提升,不是说,让你去工作,你说,我连天下都不要了,要什么工作?原来有个同修,学修很精进,但是有一个国外的工程项目,老板让他去谈判,因为他不想去,所以,故意谈崩了,后来被老板解聘了。我知道后,就说,这个老板做得对,如果是我,也会让你下课走人。&&&&如果因为我讲了“外天下”有人就以这个不做事,那么就是我的罪过,我要自责,没有把精神给大家讲清楚。我们还是要“内诚明于心性,外畅达于事业”,要敢于在“非常之世,做非常之人,成非常之功”,该去承担的事情要承担,单位派我去做的事情,我就要尽心尽力做好,在我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件事情做好。但是我们就不能想,我做了这件事,单位领导应该给我什么?如果不给,我就怠工,或者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这不行,你就应该去做,至于给不给,怎么给,领导看着办。你也得相信领导也在学习传统文化,你都学习了,也得去影响他人,首先是自己身边的人。如果是犯法的事情,你就不能听领导的,否则你就会吃不了兜着走,这个也看你的学识和修为了,看你有没有眼光,也怪不得别人,会怪怪自己,遇见这样的上司,你当然可以选择离开,坚决不同流合污,就不能说“荷花出污泥而得养”,那是荷花有本事“化”污泥,你没有的时候,选择离开是三十六计的第一计。前面举例子,舜帝要天下,我不要,可以选择离开,永不见面,也可以选择跳水自杀,那是各人的选择,你选择了就承担,那就行了。&&我们学修传统文化,首先把物欲的东西看淡,把名利看淡,如果我真喜欢教书,那么博士,教授这些名有什么意思嘛,我就专心教书,有没有论文发表,有没有评上职称,不管,我就专心教书,这样心就不会那么累,也能一以贯之,说不定在这方面有了成就,到时候,教授、博士这些虚名会送给你的,送给你的时候,你也不要去“清高”,你就笑纳,多开心,多轻松,也利于养生。&&&&看淡这些,就做事,少去讲价钱,现在这种人少,所以物以稀为贵,说不定最后有成就的就是你了。当然成了,你就必须担当更大责任,更多的付出,身体说不定更累,但想开了,心就不累,心不累身也不会累的。不能因为怕付出所以也不担,就成个自了汉,这种境界太低了,就应该担就担了,决定要干就干了,至于这个事情干好干坏是我的能力,但我要有心把这个干好。中间也会遇见这样那样的困难,失败了我们要学会去找原因,问题在什么地方嘛,那就不能说,失败就失败,我们是无为,不行,这个要有为,君无为,臣有为,做事情要有为。刚才丙林兄讲的那段,我也是很有体会的,憨山大师对庄子的评价确实如此,庄子站得太高了,也就是要把我们的境界拔高,王总在书院里面也是反复讲,学庄子就是学他站得比我们高。站高了,前面的路径你就看清楚了,是坡是坎,绕道还是转弯,你就比他人清楚,比别人心中有数,决策就更会趋于合理,有了决断你的行动就有了执行力,不会瞻前顾后了。如果你和他人一样高,那你有什么优势,只好人云亦云,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如果人家在进步,那么你就比他人矮了,什么都被别人挡住了,你只能眼前一片漆黑。所以,我们学修庄子就会比别人站得高,把这些事情看穿,连天下都不要,还要这些干什么?有这种气魄,那干什么事情就会无往而不胜,不想得都会得,老天爷都要保佑你。&&&&前几天我看《禅说庄子》里面举例,说,阿舅,你成天摸脉干什么嘛?当然那个时候阿舅是在学习中医,所以随时进入那个状况,但是你天天这样,人家就要说,你太在意这个身体了,随时在摸,那是不是真有什么病放不下心,你当医生的成天都是病怏怏的,谁敢找你看病?自己都调不好,怎么给别人调理?大家想一下,如果坐在你面前的是一个童颜鹤发的中医,你能不相信他?看见他,你的病都好了一半,剩下一半就信心百倍交给他了;反之,你自己面色发黑,阴阳不平,你自己就是形象代言人了,还用说话。我有时候和一些中医聊天,说,也不要怪现在很多人不相信中医,因为现在人心不古,自己的修为不到,没有做到“诚其意”,你的心不诚,自己带着情绪,怎么去感觉病人的脉象?那我还不如交给西医,用科学仪器,那个不太受情绪干扰(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在西北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拉肚子,结果化验结果,是正常的,我很奇怪,找到化验室主任,她到显微镜下一看,把那个实习生喊过来,让他看看看,这么明显的菌都看不见,学校怎么教你们的)所以现在看中医,要看医生的状态,而西医是看仪器状态,受人为情绪的干扰相对要少一些。中医,全部要讲心性的东西,这个太重要了,学习传统文化真是刻不容缓,你自己心性调不好,怎么去调他人的阴阳?丙林兄讲了,你自己搞不好,怎么去教育小孩?你去给老师送红包,还让小孩子知道,这个老师的印象已经在小孩子心中下降了;我加入“家委会”就是要让我们家孩子不受委屈,那么家长的功利形象也如此传达给小孩子。所以就是家长以自己行为污染孩子,还要怪学校,怪社会,就是不怪自己。人家丙林就是看书,书中不能说,都是反面的,还是社会正能量多,所以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就会受益一辈子。&&我们学庄子,要站高一些,把我们的境界提起来。能够这样,我们就没有白来书院,否则学了以后,和社会上的一样,那么我们就白花时间了,不值得,无益于消耗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事。我们也要自我检查。另外,我们也得有紧迫感,因为种种原因我和熊总担起了管理书院的担子。说真的,自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的心就没有安过。郭老师摸脉就有感觉,从我接了这个担子后,每次都说,脉象就是这样,不要太累嘛。尽管我自己没有怎么感觉太累,而是一种快乐感在做这些事情,不过,该做的事情,自己是不含糊的,每天该做的事情,就是要做完,过了子时就过了嘛,事情做完了再补。我整理大家在书院的发言以及冯老师,长老讲课的录音,都是一颗欢喜心在做,因为真的受益匪浅,有时候整理起来的时候,就是忘了时间。&&&&这次整理大圆满法,我对《庄子》是通翻了一遍的,所以里面很多片段不是我原来准备的(因为我整理了《庄子的故事》,当时是把一则一则的故事汇集的,没有把其他解说放进去),比如“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天下就不是人治的“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庄子心目中的太平盛世,等等。这次都是把原文找出来,然后看一下白话翻译,就加入我自己的理解,原则上没有看老师讲的,因为我想,那个是冯老师的,我试着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我可不可以自圆其说。头天才整了4000多,周四从幸福梅林回去的时候,因为计划打破了,所以晚上回去是加了夜班的,我计划是要把大框架整好,整好了是11000多字,肯定过了子时。在这个过程中,我越发觉得庄子的伟大,真如憨山大师说的“中国无此书,万世之下不知有妙法”。为什么“外天下”要放在第一篇?《逍遥游》就讲许由不受尧帝的让天下。不要,根本就不要天下。最重要,你连物质的东西都丢不了,怎么能够说到“无我”,无我所有,所有的亲情都没有,这个说起来就有点吓人了。前面我们讲了范蠡,他对名利都可以放下不要,但是儿女亲情放不下,不能舍亲情,仍然放不下,所以才有儿子犯法去说情,以后我们讲“外生”的时候,要讲到这个&,连我都没有,才能够返回来说,没有是非,没有人间的喳喳哇哇,只要有“我”就免不了有是非,一说就是我所有,我的。所以要一段一段地来。&&&&丙林兄很精进,每天一段孔夫子有关“君子”的论述,在网上传播,我是承诺了,要把《大圆满》整理出来的,不能言而无信嘛。&&&&我今天讲的“外天下”这些人并不是他们的德行不够不要天下,而是我们认为天下不值得他们要,因为现在的天下已经是“人治”《在宥》里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天下不是治理的。他们治理天下,已经是礼崩乐坏了,夏商周三代在老庄的笔下已经是祸乱开始“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孔夫子还提倡“克己复礼”恢复周礼。这个不是老庄提倡的,老庄提倡的是天下将自正,百姓皆谓我自然。你刚才也说了,释迦摩尼佛也是教化众生,他也不是要去治天下,而是教化天下众生,选择教化这条路。
& &&凯哥总结得很好,很劲道。本来我在郭老师那里喝的茶,觉得味道可以,但是他们一说,这个茶放到明年就不是这个价钱了。我当时就傻了,这个茶有什么喝头,你是喝钱还是喝茶?马上想起老师写过,茶就是树叶,可以去腐化浊,醒神,后来的都是人为加上去的。我看你一饼茶,还要等到明年才喝,因为明年更值钱。那已经不叫喝茶,那就叫喝钱,喝面子了。好,今天不错,已经过了半个小时。谢谢大家,下次我们继续分享“大圆满法”。
馆藏&3287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