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火影之傲视天下下,为什么没被人干掉

我眼中的李白 【范文十篇】
我眼中的李白
范文一:乱花影中倏地拂来一阵清风,带了些许酒气,我肆无忌惮地沉醉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是啊,夜,带着点点月光勾起了人们的情思。你执一柄长剑,在乱花丛中狂舞,借了三分酒气,七分才情,还有两分月光,和了这十二分的功夫,将诗意表达到极致。   只可怜,如此月光,独酌无相亲……   笔意纵横,恣谑汪洋,而最浪漫的,是瞥见一位诗人,从云端走来……   以常人之眼光去理解李白,他便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而人之所以区别于草木,是因为有情。李白,是一个多情的人,然而史书并没有记载他与哪家姑娘有多少你侬我侬的往事。我又缘何说他是多情之人呢?情,是对陪伴的人或事,真心去拥,真心去伴。我若说李白是多情之人,便是他与墨香,与月影,与清风,与凝露相伴,与梦想相拥。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如果我们融入了他的世界,便也只顾得望见眼前一飘飘君子,穿着一件透白长衫,一手捧酒壶,一手执画笔,跌跌撞撞而来了。若说陪伴,他便是陪了他的梦一辈子。所以,他是一个人,是一个多情之人。   若要再加上一层,李白,便是一个男人,一个“情”“趣”“味”皆备的男人,既有低头思乡的沉吟,又有随月光起舞的情思;既有换尽美酒的洒脱,又有投箸不食的纠结;既有侧身西望的豪迈,又有万里行舟的孤独。男人,就是要将情刻到最深,将意磨到最浓……   若以神仙的眼光去理解,李白,还是位跌落人间的神仙,一位挽清风明月,纵孤帆远影,和些许酒气,吟唱长歌的缥缈仙人。若论神仙与人最大的区别,便是凡夫有梦,仙人无意。李白面对着冰塞的黄河,覆雪的峨眉,便也只是微皱眉头,便拱手相拥,所拥的,非现实里的意象,而是禅境中的虚无,恣意寄托山水,纵情歌舞吟乐,约上三两好友,喝到三五更,纵是神仙,也无他这般逍遥。所以我只能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中一瞥,瞥见“孤帆一片日边来”……   但在我心里,他是一座山,壁立千仞,飞湍瀑流,他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绝壁千仞,飞鸟不可度:官至翰林,亦毫无返顾。诗仙,是古人对他的赞誉,更突显了其如高山般可望而不可即,使人望而生畏。   也许,在我心底,从未奢望与他相遇相知,因为重要的不是见或不见,而是他在与不在。   他在那里,这就够了。   【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高一经济学(1)班学生,指导教师:王竹香】
范文二:我眼中的李白(一)  李白是文学上的一座丰碑,他青衫长袖,持剑把酒,被誉为“诗仙”。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记得我在幼儿园时,就认识他了,他的是深刻的铭记在我的心中。  李白他的一生与月亮息息相关,生于月亮有关,离去也与月亮有关。据说,他妈妈在生他的时候,有一颗金星落下来,所以给李白取了这个名字----李太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出天门,苍茫云海间。”这时,我觉得他十分性情豪放。  李白还喜欢游山玩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在我眼中的李白无拘无束,格外逍遥。  李白不仅喜欢游山玩水,而且还喜欢交朋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孟浩然,汪伦都是他的好朋友。在我眼中的李白是一个看重情义的人。  酒是李白的最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五花马,千金裘,呼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李白觉得酒在他生命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与酒相伴。我眼中的李白是一个自由自在,超凡脱俗,真性情,真豪杰的人。  李白的诗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怪不得杜甫评价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你这诗仙,这青莲居士,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你功不可没。  我眼中的李白(二)  自从读了《静夜思》,我就对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产生了无比的兴趣。  幼时,李白曾经是一个不好学、贪玩的孩子。一天,他看见一位老婆婆把一根很粗的铁杆磨成针时,这让他感到十分惊奇。老婆婆看见他,就对他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李白听了,受益匪浅。从此以后,李白发愤读书,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位流芳百世的名人。我对他充满无限的崇敬与爱戴,因此这个故事伴随了我的童年,到现在也是如此。  读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浓浓的乡思,震动着我的心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着庐山瀑布的壮阔-----哗哗的水声,满天的水珠,极其美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流露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怀才不遇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感受到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李白的诗总能让人回味无穷。  我心中的李白,是一位面对宫廷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依然保持着那份潇洒的人。正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傲气和不屈中,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我心中的李白,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不然怎么会写下《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情。”李白对汪伦的深情厚谊,才会有汪伦在李白将要离开的时候赠歌相别。  ……  我心中的李白,是一个无可复制的经典,一个不可超越的传奇!  我眼中的李白(三)  在历史长河中,一些杰出人物纷纷涌现,他们吸引来了很多人的向往与喜爱。当然,好奇心特强的我也不例外。想知道我崇拜的是何许人吗?告诉你吧,他就是李白。  也许有人说,如今大红大紫的艺人才是人气指数最高的!你为何会喜欢过去的名人呢?真是没品味。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  李白是我国着名的诗人,有“诗仙”的美称。()他在我心中,是个积极用心的好榜样。他从小就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努力进取,始终坚信: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他终于创作出了不朽的诗篇,千古传诵。  李白在我心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山压不倒,风吹不掉,他的积极乐观的精神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我崇拜李白,崇拜他的每一首诗,崇拜他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迈奔放;崇拜他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远意境;崇拜他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清朗秀美。  我想这就是我崇拜他的理由吧! *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 *
我眼中的鲁迅 *
我眼中的名人
范文三:我眼中的李白
他,是仗剑远游的游侠,纵情山水,少了一分徐霞客目的性的羁绊,多了一分豪放与自由的畅怀;他,是怀才不遇的“逆子”,醉酒大命高力士脱靴,贵妃研磨;他,是满腹才华的诗仙,永远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他,是李白,一个传奇。
唐朝的开朗博大的胸襟接受了这个来自西域的游子,让他的满腹才华在纸上得以显现。大川大河的浩荡气魄孕育了李白的浪漫诗文,陶冶着李白的情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意的表现了诗人和孟浩然的友情之深;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明知“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却奋发向上,不畏艰难。李白字太白,似乎生来就和这大山大河缘分深厚,写出那气势磅礴的诗篇似乎也就顺理成章,美丽的山河给予李白创作的灵感,那悬在头顶的月亮更是他情感的依托。幼时,我们就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最简洁的思乡:少时又读他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忽作青云端。”最觉他的天真烂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旷达胸襟,使原本的孤独消失无踪,却平添“物我之间无所容心”背后深深的悲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飘逸,也含无奈,让我久久深思。李白用他纵横恣肆的笔触书写着他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情怀。
诗词,真的是一种对生命演绎的最好绝唱。李白的旷达胸襟,对自由的渴望而所做出的努力,我们未见其人只听其诗就可以想象出他的一身傲骨,浓浓的傲气,淡淡的踌躇。喜欢他那句气势浩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喜欢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气冲天,喜欢他“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的精神气概。他就像一缕漂浮的云,在天空恣意的挥洒笔墨,远离使他悲愤惆怅的现实社会,独居天姥山的悠游自得。
他是唐朝的浪子,浪迹天涯的游子,游遍中国的文人,以文扬名的仙人。他活在寂寞与喧闹的边缘。他会为友人直抒胸臆,把酒作诗,他亦会徘徊月下,浅饮独酌。他在幽幽的火光中,把现实的幻影踩在足下,傲然放歌。一生也终于伴着终生的老友酒抱月飞天。
李白,一个传奇。
范文四:我眼中的李白 李白,乃是一代文学大师。李白年轻时期,为人放荡不羁,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又遭到免职。正因为他怦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鄙夷世俗,蔑视权贵,所以才使你的性格不受拘束,为人热情奔放,才造就了你的诗歌***,无与伦比!【背景式开头,对要说明的人和事物做必要的概括说明,不错!】 你是盛唐文化的丰碑。走近你,我读懂了星河灿烂的奔放!【过渡引出下文。】 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都体现出你的壮志凌云;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你对朋友的重情重义。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到“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豪放与才气。从“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借酒浇愁的苦闷之情,道出了你渴望天下能有一知己的绵绵愁绪。你为“嫦娥孤栖与谁邻”而犯愁,希望“月光长照金樽里”---永远与明月为伴, “友月”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从儿时我们就会背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大一些时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无一不体现你的“友月”。读懂你的诗词,就是走进你的内心世界;只有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也才能读懂你的诗词!【并列结构,例举所知诗词,剖析对李白的理解,展现小作者的才情,不错!】 李白,无论你的豪情,你的才气,还是你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都使我敬佩你,崇拜你!你永远都是我眼中书写天地扬扬洒洒的“诗仙”,有着真实如我义薄云天的“酒仙”!【抒情结尾,使文章充满了才情,这才是作文。望你以后在记叙文方面多注意审题、选材和六大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范文五:我眼中的李白500zi
我眼中的李白
李白,乃是一代文学大师。李白年轻时期,为人放荡不羁,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又遭到免职。正因为他怦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鄙夷世俗,蔑视权贵,所以才使你的性格不受拘束,为人热情奔放,才造就了你的诗歌***,无与伦比!【背景式开头,对要说明的人和事物做必要的概括说明,不错!】
你是盛唐文化的丰碑。走近你,我读懂了星河灿烂的奔放!【过渡引出下文。】 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都体现出你的壮志凌云;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你对朋友的重情重义。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到“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豪放与才气。从“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借酒浇愁的苦闷之情,道出了你渴望天下能有一知己的绵绵愁绪。你为“嫦娥孤栖与谁邻”而犯愁,希望“月光长照金樽里”---永远与明月为伴, “友月”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从儿时我们就会背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大一些时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无一不体现你的“友月”。读懂你的诗词,就是走进你的内心世界;只有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也才能读懂你的诗词!【并列结构,例举所知诗词,剖析对李白的理解,展现小作者的才情,不错!】
李白,无论你的豪情,你的才气,还是你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都使我敬佩你,崇拜你!你永远都是我眼中书写天地扬扬洒洒的“诗仙”,有着真实如我义薄云天的“酒仙”!【抒情结尾,使文章充满了才情,这才是作文。望你以后在记叙文方面多注意审题、选材和六大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范文六:我国的大学问家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是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都是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体现了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足以照耀史册千万年。   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李白的激情澎湃,想象神奇,既浪漫又奔放;书写的壮观奇景既有浩瀚的气势,又变幻莫测;笔下的诗语,既有标举风神的情韵,又有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个体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杜甫的诗流响的则是对民生疾苦的沉重责任感,多灾多难,忧郁伤感,深沉落寞,杜甫也书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但他笔下的山河则是支离破碎,风雨飘摇,哪还有大唐的强盛及宏伟气象,吟唱出来的更多的是对普天苍生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生活的时代相差不过十年,为何有这样惊人的差异?   一、时代的气象不同   李白的黄金时代是在盛唐,强大的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使他的创作时时能迸发激情的火花。当时政治开明,思想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唐王朝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盛唐人,每个人都充满了时代的高度自信和自豪感,积极进取是时代的最强音,当然,这种精神也就会无一例外地反映在天才诗人的笔下。   而杜甫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他错过了一个时代,遇上的是让草木都为之变色的混乱时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所有的盛唐气象都不复存在,唐玄宗仓皇出逃,国家社稷犹如倾颓的大厦,风雨飘摇中的小舟,随时都将倾覆,百姓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个体的生命哪里还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   二、家境的优越程度不同   李白家境优越,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家资殷实,虽然他也并未直取功名,但他仍然可以裘马轻狂,一掷千金,毫无后顾之忧,所以他有闲情逸致仰头望月。   而杜甫生活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虽然祖父杜审言曾是初唐的文坛领袖,但到他这儿早已没落。早年,满怀雄心壮志,常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羁留长安十年,也无所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的境地,颠沛流离的生活,甚至后期多靠朋友的接济度日。难怪在他眼里呈现的风景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凄楚。   可不管怎么说,李白天才放逸,豪放乐观,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胸襟宽阔,是济世之干才,他们不愧为光耀史册的诗坛泰斗。   编辑 温雪莲
范文七:作者:吕福克文史知识 2002年03期  李白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诗人,同时也是属于全世界的诗人。也正因如此,我们置身在中国 以 外的人,也应该接触、了解李白的作品。于此我们还得仰仗中国汉学界同仁的大力协助。我 个人深信,伟大的文学作品一定会被一再传诵及赏析。文学作品并非和读者全然无关,而是 每次的阅读,作品都会被赋加新意。一首长年遭人遗忘的诗,或许在后人重新阅读时,会突 然展露出未为人知的全新一面。套句话说:我们所重复阅读的,已非原来的那首诗。也正因 此,虽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能欣赏解读李白的诗句。然而,错误的解析,也是在所 难免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实在应列入现代语文学的范畴。  歌德曾于1807年宣告民族文学的结束以及世界文学的开始。这当然也和他曾接触了当时在 欧洲仍属非常稀奇的中国文学作品有关。可惜他当时所读的都只不过是些二三流的作品,否 则他对中国文学的推崇将不仅于此。  一直到了1857年,一位名叫克里斯狄安?威廉?修特()的德国学者才尝试把中 国的诗的特色介绍给德国的读者。这事并不容易,尤其当时中国之学初兴,对中国事物所知 有限,要译介作品,问题甚多。在此我稍作个补充说明。修特原在哈勒大学研究闪语,后因 偶然的机缘而开始接触中文;当时普鲁士国王还曾派遣两名中国人去教他中文,以便他能耳 濡目染中国语文的精神。  修特后来成为柏林大学中文及鞑靼文的教授,1841年还成了普鲁士学术院的院士。他在185 7年的演讲《关于中国的诗歌艺术》中,首度提及李白的诗。其中一首是《金陵城西楼月下 吟》。此诗乍看之下并不困难,全诗是在描述高楼远眺的景色。金陵不难得知是南京故称, 然而作者对吴、越之地的独特感情,则非德国读者所能领会,尤其更因修特选错了版本,译 文于是漏洞百出。例如:李白原诗中的“谢元晖”乃指诗人谢眺而言,然而他所用为翻译 脚 本的版本却将此句误植为“辞元晖”。由是可知,修特之未能知悉此诗之倒数第二句乃袭用 谢眺诗文之原句,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在中国文学评论上惯见的“袭”或“相袭”的 手法,亦即:引用别人诗文的原句,对早期的西方汉学家是无由得知的。  或许我们可以说,修特当时所能使用之辅助材料不够完备。就连被后来从事翻译之人视为 理所当然的事:去中国住一段时间,然后和当地学者共同合作的可能性,也与他无缘。所以 尽 管修特是在欧洲推介李白作品的第一人,他的努力却不幸宣告失败。  直至上世纪末,李白这个诗人的形象,连同他的作品,才在德国为人知晓并逐渐闻名。然 而 德译李白作品的来源并非中文原文,而是间接来自德维?圣?丹尼侯爵以及尤蒂思?顾帖( 婚后冠夫姓为孟德丝)的法文译本。这两位法国译者所编选的《唐代诗歌》(成于1862年)及 《玉书》(成于1867年),直至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欧洲的汉学界中对中国诗歌的选取及 韵 味偏好,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由于彼时德国汉学仍在草创、新兴阶段,且诗歌、文学又向 来不甚受重视,所以翻译者及编写者不得不借助法文译本,且毫无保留地照单全收。因此, 同样的诗篇,甚至同样的错误诠释,总是重复出现。  李白的诗在这两本法文选集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德维?圣?丹尼侯爵所选的97首唐诗 中,李白的诗就有24首,杜甫诗有22首,其余51首则选自另外33位同期的诗人。由此可知李 白在欧洲读者心目中,一开始便享有盛名,然而这却和他的诗作品质无关,因为他那些为数 不 多且遭曲解的译诗,是无法代表他真正的诗风的。李白所以会如此知名乃和他无数的生平传 说 有关。像李白这样一个来自远方、藉赋诗以远离尘嚣、超脱世事的诗人,他诗中呈现的精神 境界,也正好是新旧世纪更替时,许多读者内心所向往与渴慕的。李白于是成为遁世者的偶 像,他也是一位醺醺然的先知:能藉由他神妙的诗歌艺术而超越了自身存在的困窘痛苦。他 的诗体现了对悲惨现实的脱离,对传统社会礼教的嘲弄,以及艺术战胜现实的成就。  因此这样的诗篇会倍受喜爱及广为翻译、流传,也就不足为奇了。常见的题材是别离、生 命的无常、饮酒、死亡、爱情、友情、现实的反映以及梦境等等。如“处世若大梦,胡为劳 其生”所流露出的人生感慨体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且易为西方读者所明白、接受。至于现 实与梦境的重叠,早在庄周梦蝶时便已触及,且在西方文学中亦时有所见,比如卡德容?德 ?拉?巴卡以及雨果?范?霍夫曼斯塔也曾处理过类似的题材。为了让西方的读者能更进一 步了解李白其人,我们也常拿西方文化圈内著名、但非主流的文人如法兰思瓦?维隆及拜伦 等人来和李白相提并论。诗人李白在唐明皇时代的不得志,可与意大利的宫廷诗人托尔夸透 ?榻索相较,后者之生平乃透过歌德之戏剧而流传后世。  有时对文学作品的错误诠释,反而得以成就另一杰出的艺术作品,本世纪初马勒的音乐创 作便是一例。古斯塔夫?马勒曾以中国诗歌为蓝本而完成了著名的《大地之歌》。  书上常有记载,马勒的《大地之歌》乃取材于李白的六首诗,然而这是不正确的。其实马 勒 总共运用了七首中国诗,且均选自1907年汉斯?贝特格所编录的《中国之笛》,而贝氏本 身不通中文,《中国之笛》诗文的翻译乃袭用汉斯?海尔曼于1905年的译本。此外,海尔曼 的译本也非本于中文原文,而是沿用上述两本法文译本。我们不难想象,经过这样多手辗转 翻译的结果,诗作原本的精神面貌会大幅流失。此外,马勒更发挥了音乐创作的自由,在组 曲的第六首歌中,将出自两位不同诗人的诗作合并入乐。  马勒所采用的七首诗中,其中五首可以轻易辨认出来:  第一首歌《大地之悲的饮酒歌》乃取材李白《悲歌行》的一部分,第四首歌《关于美丽》 乃取材李白《采莲曲》,第五首歌《春日中的酊酩者》乃取材李白之《春日醉起言志》,第 六首歌则是合并了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以及王维的《送别》,而此二诗均录于《唐 诗三百首》中。  熟悉中国诗的人可看出,这些诗的题材均是在悲叹生命的无常、醉以忘忧、描写女子的美 貌、爱情以及别离,此外这别离不仅限于朋友亲人,同时也包括了与大地、世界的别离。  我的“错误诠释的美感”于此也得验证,亦即:当时最为西方读者喜爱且被视为最典型的 中国诗,有时根本就非中国诗的原文原貌,而是后人的改编、再创造。马勒《大地之歌》中 的第三首歌《关于青年人》,题材乃磁造凉亭。这个凉亭的描述,揉和了许多当时欧洲人对 中国陈腐、几近公式化的想象:立于池中的凉亭、如老虎背脊的拱桥、着丝绸衣裳的人物等 等。特别是水中的倒影世界,于其中,一切东西都颠倒过来了。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主题,会 令读者听众深深觉得这就是所谓的中国风味。其实这首入乐的诗,并非出自李白之手,也 非其他中国诗人的作品,然而欧洲人心目中对中国的陈腐想象,却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 于诸如此类的东西时有所闻。甚至在1946年一位名叫卡尔?阿尔伯特?朗的诗匠还曾出版一 本小书,书名竟叫做《磁造凉亭----李太白的镜诗》。  我再举德国作家阿菲尔德?韩煦克()为例,说明当时欧洲的李白热。韩氏曾自 己取个别名叫“卡拉崩”,时人称其为“我们的最后一位浪漫派大家”,因为在科技文明挂 帅 的时代,诗赋文学仅居边缘地位,而韩氏犹逍遥漫步于无所不包的诗文梦境。韩氏颇醉心于 中国的东西,且欲于晦暗的现实及威廉大帝时期的德国抽身而出,遁入梦想的桃花源中。“ 卡拉崩”对中国诗有特殊的情感,同时也偏好中国诗的翻译改写。然而或许我们不该称其 为 翻译,因为“卡拉崩”根本一点中文也不会。再者,他也常会为了诗文的音韵、语言效果, 而毫无顾忌地篡改背离诗文的原意。所以“卡拉崩”的诗文改写品质不一,也因而如“耍噱 头”以及“不忠于原文”的抨击也时有所闻。  “卡拉崩”深受当时表现主义的影响,诗作力求音声之美及竭尽风格的夸饰。尽管如此, 他的诗文改写于当时仍堪称卓然有成。此外,他的书籍也颇畅销。若论李白或李太白这个名 字今日所以在德国的诗文爱好者中犹不算陌生,“卡拉崩”首居其功。  我想藉一个成绩平平的译作例子来说明“卡拉崩”是如何来译写李白的诗作的。我所选的 例子是《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因为这首诗在座的各位都耳熟能详的,另外上述李 白 对谢眺的推崇,也可于此诗中得到印证。  首先我们可在“卡拉崩”的改写译文中观察到,诗的首行会重复出现。或许“卡拉崩”把 这种重复视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他藉此来强调并悲叹生命的短暂无常,然而这样的重复 原来或许只是为了押韵之故。“卡拉崩”舍弃了诗句排偶对仗的形式,因此而忽略掉中国诗 的一大特色。他译诗的第二句“今日予我的压迫有如女子的小脚鞋”,这就完全背离了诗的 原意,而仅由西方对中国的陈腐印象自由衍生而来。他也以类似的手法处理了译诗的第十句 :“困苦一如油滴般地浮在酒面上。”这句其实并非得自翻译,而是他个人的自由发挥。  此外,李白有意使用的几个叠韵字,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中的“水”、“水”、“流” , 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三个“愁”字,乃欲凸显全诗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悲叹,可惜 “卡拉崩”却未留意于此。而有些李白未强调之处,他却大力彰显,例如“以泪水注满我的 酒杯”之句即是。这般过度的强调笔墨,套用中国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是未免“失之太 露”。  “卡拉崩”只注意到诗中的“我”,而忽略了诗中的酬唱者。原诗中的第一人称代名词出 现两次,然而在他的译诗中却出现十四次。他似乎忘了这诗是为了李白的叔父所作。诗在中 国的传统社会中原有其特别的社会功能,然而此点他却未加留意。“卡拉崩”虽译了原诗大 意,可是原诗的精神面貌却也已残缺不全了。简言之,“卡拉崩”的成就可以如是形容:  李白诗的德文改写功力平平,若名之为翻译则是他对李白艺术杰作的错误解读。  另一个和“卡拉崩”截然不同的翻译典型,则推奥地利的汉学家尔文?里特?范?查赫(18 72 --1942)。由于尔文?里特?范?查赫对他同期汉学前辈冷酷严苛、毫不留情的批评,以及 甚或有时太过激烈的攻击,而使他赢得“汉学界的酷吏”之名。他在他的汉学本行中几乎完 全孤立,他的文章也只能在名不见经传的杂志上发表。例如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保罗? 裴尔特在一再受到范?查赫氏的叫骂攻击后,便下令在他发行的《通报》上对范?查赫氏全 面封杀,不仅不刊出他的文章,就连范?查赫氏的名字也避免提及。  尔文?里特?范?查赫与众不同的两大特点是:一、精通中文。二、对他身为汉学家的任 务极为狂热。他因工作关系久居中国及东亚诸国,得以多方接触中文。范?查赫尤其醉心于 字典的编纂,他还曾有惊人的大胆计划,想将整部《佩文韵府》译为德文。另外,他还几乎 译全了《文选》以及韩愈、杜甫、李白的全部诗作。他所注重的不在较易取巧讨好的文学形 式,那些经他整理、翻译的诗文,对他而言,不过是用来编纂字典以及研究语言历史的基本 材料罢了。因此他的译文看似中文原文的逐字详尽翻译。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西方当时的中国热,暂告一个段落。野蛮残忍的战争席卷了欧陆,人 们因而无由回归田园牧歌。  战后西方汉学界的焦点就转移至历史、政治以及经济、贸易等课题。自1973年德国和中国 建交后,年轻一代的汉学家,得以至中国学习,且学习重心乃转移到欧洲完全陌生的中国新 文学。当然也有人继续从事李白的研究,可是在德国数得出名字的也仅有三位:其中一位是 现已退休的海德堡大学的根特?德波恩教授;第二位是奥地利籍的汉学家兼出版家恩特?史 瓦 兹;另一位便是区区在下我。这三人译作的共同特点是:力求兼顾语言文字的正确性及文体 形式的美感。而这也正是我们今日从事翻译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自从接触中文的条件改善后,对原文原典正确无误的理解,以及兼顾并参考、采纳常见的 文学评论,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翻译的基本要求了。汉学家所必须注重的,不再仅止于译文的 正确性,此外还需兼顾如何将中国诗歌的艺术特质介绍给欧洲当地的读者。因此光是如尔文 ? 里特?范?查赫那般一字不苟的详尽翻译已不足够,理由是:这样甚至可能会给予西方读者 错误的暗示,令他们以为中国诗是不讲究格律声韵的。而上述后三者之翻译均有一特点,亦 即:均讲求尽量在译文中保留原诗韵脚的特色。  另外,今日译者还需注重版本的选择。  李白的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约有十分之一是他的作品。这个数字除 了杜甫以外,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在西方,杜甫却不及李白知名。主要原因是:杜甫诗较不 易翻译。杜甫诗中的理性胜于感性,诗作既非奔放畅快的饮者之言,又无遁世者的超脱姿态 。再其次,杜诗较不符合西方读者对中国诗的想象。  当我在翻译李白诗之初,我也是先由翻译他的短诗及著名篇章着手,后来才大胆尝试篇幅 较长的《古风》。而其中遭遇到的困难,真是难以形容。究竟我是该以叹息还是该以赞叹来 开 始李白《蜀道难》的翻译呢?而且,我又该如何将诗人行旅至四川的感受传达给我的读者呢? 《梦游天姥吟留别》曾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被评为:乃非杜甫之所能作。彼乃李白 之特有风格,然而,这对西方的翻译家又是何等的不易?!他们必须熟知中国的神话传说以及 哲学 观念,尤其是道家思想也必须触及,如此方能知道天鸡、瀛州以及白鹿究竟何谓。西方的翻 译家还必须知道中国文学史及中国地理。不知中国文学史,便无法了解和楚辞、谢灵运相关 之背景、典故;不知中国地理,便不知吴、越、天台何谓何在。此外,译者还须充分掌握诗 人的生平事迹及传记掌故,以便能将作品作一正确的编年、整理。  欲将中国诗译为西文而不凭藉任何注释,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另一方面,李白之《 梦游天姥吟留别》却能令西方读者易于领会。因其诗中所呈现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对严酷现 世 之觉醒,以及归隐的决心,不必多费唇舌解释,便能令人领悟且感同身受,因为这样的感受 体悟,是到处皆有,不必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及文化的。  我试着在这短时间内将李白在西方被读者接纳过程的来龙去脉作了个简单的介绍:起初是 艰 难的开始,尔后是盲目的崇拜,或是一丝不苟的逐字翻译,以至于现今兼讲内容正确、形式 优美的翻译尝试。毋庸置疑的是,若无中国文人在文学上的努力及辉煌成就,我们这些西方 的艺术爱好者,就不会意识到世界文学的存在。而李白,则不仅仅是个人名,而且是世界文 学史上,一份来自古老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作者介绍:[德]吕福克,作者系德国科隆大学现代中国学系教授
范文八:篇一:我眼中的李白
我眼中的李白,是矛盾的集合体,他是将儒仙侠三者合以为气的第一人,他有那种天上地下独来独往的气概,又有用世济时,汲汲于功名的壮志。这种矛盾并没有困惑他的心志,而是勾勒出李白的棱角分明,狂放豪迈的真性情。
我眼中的李白,特例独行,淡泊名利。曾几何时,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昂首挺胸走进皇宫,在他的眼里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有的只是一展才华,报效国家的豪情。然而事与愿违,不可一世的李白怎能卑屈地作个“御用文人”?“安能捶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有李白这般狂放的人吐得出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他,能举起诗歌的火炬。他骄傲,因此不会向任何人卑躬屈膝,因而在他的笔下,无数的“若垂天之云”的诗篇留于后世也,千古不朽。
我眼中的李白,对酒当歌,享受人生。他的狂放,他的才气,终遭人妒;但即使仕途受挫,即使孤独寂寞,即使怀才不遇,他也仍可以高唱“天生我才毕有用”,仍可以“举杯邀明月”,也仍可以“一醉累月轻王侯”。酒的清冽张显了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迈给酒添了几分魅力。失意时借酒消愁,得意的时候饮酒助兴,酒陪伴李白走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无论何时何地,李白都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固然有愁苦,他固然有寂寞,可他从没放弃过,他知道人生短暂,转眼就“青丝如雪”。一去不复返,面对无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矛盾,他懂得享受人生,懂得抓住生命中每一个瞬间。
我眼中的李白,追求理想,向往自由。他眼中的长江,不仅仅是滔滔江水,而且有“白波九道流雪山”的气势;他眼中的天姥山,可以“势拔五岳掩赤城”;他眼中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他的内心世界,他追求没有阻隔的大地,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山水,将豪气赋予景物,一吞一吐道出他崇高的理想,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真实,真挚。
他是空中的一轮明月,月光所及的地方都有他浪漫的气息,他并没有陨落,他只是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寻觅了另一个世界继续发光发亮。 篇二:我眼中的李白
在历史长河中,一些杰出人物纷纷涌现,他们吸引来了很多人的向往与喜爱。当然,好奇心特强的我也不例外。想知道我崇拜的是何许人吗?告诉你吧,他就是李白。
也许有人说,如今大红大紫的艺人才是人气指数最高的!你为何会喜欢过去的名人呢?真是没品味。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
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有“诗仙”的美称。他在我心中,是个积极用心的好榜样。他从小就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努力进取,始终坚信: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他终于创作出了不朽的诗篇,千古传诵。
李白在我心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山压不倒,风吹不掉,他的积极乐观的精神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我崇拜李白,崇拜他的每一首诗,崇拜他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迈奔放;崇拜他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远意境;崇拜他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清朗秀美。
我想这就是我崇拜他的理由吧! 篇三:我眼中的李白   人们说:“真情流露的人是可爱的,更是令人钦佩的。”是啊!真性情自风流。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他的诗豪放而清新,奔放而雄壮,但其中又蕴含着一种飘逸,自由。“李白斗酒诗百篇。”他一生作诗无数,而我则更喜欢他醉酒后作的诗。因为酒后的诗更奔、更放、自由。    李白作的诗有许多方面的内容: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有抒发朋友离别之悲伤,有为祖国的腐败无能之痛心,有宣扬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之消极……其中的无以报国,为国君的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的悲伤诗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所以他选择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远离官场。  
他不贪荣华富贵,不贪高权,只想远离那黑暗的官场,与那真实,纯洁与壮美的大自然相依相偎,但恰恰是因为这一颗心,才酝酿出许多千古名句。看:李白吟诵着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陶醉了!被那浩荡、曲折的长江折服了,被那雄伟、壮美的庐山给震撼,被那青山,被那孤帆给深深感染……     李白可谓相识满天下,有杜甫、贺知章、孟浩然、白居易等。他们一起谈天、说地,一起畅怀大饮、作诗。当然也留下了许多与朋友相见的快乐,离别的悲伤的诗句:“五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白是沙漠中的绿杨,是人们心中的太阳,而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如风般的传奇,一朵芳香四溢的花朵,一本意味深长的书。是他教育我做人要清白,是他告诉我真性情自风流,是他给我以文字的享受和大自然的熏陶。     他----我心中的圣人李白  篇四:我眼中的李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颓废下藏着孤独、寂寞,但最多的,还是那种解脱。   李白早已挣脱了世俗的束缚,挣脱了那一幅幅无形的枷锁。他已经明白,时间的一切烦恼,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于是他决意,放下。从小便乐天的他,在仕途受挫后便明白自己的人生道路应去的方向:斗酒诗百篇,眠于酒家,与诗为伴。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坚信,诗人,是他最合适的人生道路。的确,只有诗,才能道出他心中的愁绪,只有诗,才能给他灵魂的解脱   所以他不再追随功名,他的生活,只剩诗、酒。他的创作,无关功名,只遂诗意。   看,诗意给他灵感:无论是幻影还是实景,无论是浪漫还是孤愁,一切的一切,李白用一杆笔、一张纸,尽数倒了出来。他将百味情感冗杂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赞叹,有浪漫,有实际,有惋惜……他,是诗意附体,他,是诗仙无疑,诗中有他,他中有诗。   我心中的李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那便是游遍祖国山河,沉醉其间,高歌一曲,岂不美哉?有美轮美奂的《登金陵凤凰台》;有险峻曲折的《蜀道难》;还有清明孤远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我心中的李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情操。这时间,既然已是不如人意,何不用想象和诗句,将它在笔下描写得更美好?皆因李白是位诗人,且是位乐天派的诗人。于是瀑布便“疑是银河落九天”,于是月亮便“月下飞天镜”,而晕呢,便也“结海楼”……李白的想象与浪漫,使他赋诗一首,世间万物俱已失色。   我心中的李白,散漫的外表下是不羁的灵魂。他不需要管束,不管是谁,就算“天子呼来”,也照样“不上船”。因为管束,早已偏离了他胸中的那一片热忱;因为管束,早已偏离了他胸中的一腔豪情;因为管束,早已成为与他对立、与自由开放豪爽的他对立的事物!于是李白不要管束,他只要活给诗、活给自己。他,确是不羁的。   当历史的铅华渐渐褪去,我看到了李白。他一身布衣,提浊酒一壶,正对酒当歌,高呼着“人生几何,今朝一醉方休!”   这便是一个真实的李白。   最为史上最有天赋的诗人,你永远无法探知李白内心的全部,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静静的去品味他的作品,静静地去感受这位伟大“诗仙”的灵魂。   无关功名,只遂诗意。 篇五:我眼中的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诗人。在中国不论学问深浅,没有人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他的诗歌被唐文宗御封为“三绝之一”,与裴?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并列,他本人更是被后人誉为“诗仙”。这是一个集浪漫主义,狂放色彩于一身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浪漫与狂放,才有了中国文坛上那辉煌的一页。
李白是个诗人,也是个侠客。具《野史》上记载,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从他以后的诗文当中也可以感受到丝丝剑气。而
范文九:我眼中的李白作文(一)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是李白。  寒风萧萧。皇宫一片金碧辉煌。你独自站在皇门之外,想数月之前,天子堂前跑马;醉酒之时,让高力士脱靴。想奉命之时,你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羔人。”;想鼎盛之际,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使皇城上下万千痴迷。却也是这句妙诗,却遭高力士恶语。站在这皇宫之外,没有泪,没有悲,寒风不能使你弯腰,挫折无法把你压倒!是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你走了,在诗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作文  惊涛翻天,黄沙飞卷/你独驶一叶孤舟,独自走去。你清楚地听到,一身又一身踏浪高歌。蓦一回首,是汪伦的身影,不断走近。一时,友谊溢满了碧水,也溢满了你的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走了,带走了一江友谊。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  独在异乡,何人共酒?在月下,你独自举杯。于人,无人与你共酒。于心,无人把你赏识。你举杯高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何须共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孤影,岂非永远的朋友?纵使千人离去,依有明月,孤影,守于己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欲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  李白,是你这诗仙,这青莲居士,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二)  在中国说起诗,人们就会想到李白,这就好象在阿根廷说起足球就会想到马拉多纳一样。李白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中一座令人仰慕的的里程碑,他创造出来的文化价值,在今天仍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  和所有才华横溢的文人一样,李白一生都渴望在仕途上取得成就,渴望为国效力,渴望飞黄腾达。他自二十岁起,为了增长见识,十年壮游,纵情山水,写下了许多豪情万丈的诗句。诗写得好,名动皇城,于是他吟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到了都城长安,入皇宫作翰林。  可上天总是公平的,李白并没有安邦治国的本领,唐玄宗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只想让李白做个御用诗人,写些歌功颂德的诗句打趣解闷。李白哪里受得这一套,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诗犯杨贵妃和让高力士脱靴。带着对朝廷的失望,李白离开了京城长安,重新过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云游生活,走时还不忘补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其实李白是幸运的,如果他真的仕途通畅,青云直上,抑或只是甘心做一名碌碌无为的御用诗人,我甚至感觉得到唐朝硬朗的文化脊梁在瞬间坍塌了一半。没有了李白,谁来“举杯邀明月”?没有了李白,谁来“与尔同销万古愁”?没有了李白,谁来演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没有了李白,谁来吟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没有了李白,谁去《送孟浩然之广陵》?没有了李白,谁去《下江陵》?没有了李白,谁去《望庐山瀑布》?幸哉!世间因此少了一个所谓的大官,多了一位流芳千古的大诗人。我甚至能听到,当皇城的门在李白身后重重地关上的时候,历史老人那如释重负的一生叹息。  诚然,他也曾迷茫,也曾糊涂,随永王起兵造反,兵败后成了阶下囚,若非郭子仪出手相救,怕是已成了刀下鬼。在那里,我看不到那个拔剑四顾把酒临风的壮士,有的,只是一个迂腐无能的小文人。但在那个时代,李白还太渺小,手无缚鸡之力,他只是一个天真烂漫的诗人,又何必把过多的道德桎梏强加于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为青丝暮成雪”;“噫吁唏,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一个仙风道骨的诗人,左手举杯,右手挥毫,借着皎皎的月光记录下这一切。每每读到这些的时候,我眼前展现的不是那宫中飘逸的霓裳歌舞,不是长安城外的漫天牡丹,不是白马寺里的暮鼓晨钟,不是范阳城前的金戈铁马,只是一个青衣长髯的诗人,他俊朗地笑着,他无奈地叹着,把他眼中是盛唐缓缓地向我们诉说,一说,便是一千二百多年。  对于李白的死,一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在发配边疆的路上因水土不服病死,有人说他醉酒后去捞水中的月亮溺水身亡。我一直相信后者:他抱着与他生死相衣的清酒,望着水中对着他微笑的月神,带着他恍若一梦的一生,翻身跃入水中的月宫……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理应以最浪漫的方式结束一生。  因为,这才是我心中的李白!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三)  我眼中的李白,是矛盾的集合体,他是将儒仙侠三者合以为气的第一人,他有那种天上地下独来独往的气概,又有用世济时,汲汲于功名的壮志。这种矛盾并没有困惑他的心志,而是勾勒出李白的棱角分明,狂放豪迈的真性情。  我眼中的李白,特例独行,淡泊名利。曾几何时,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昂首挺胸走进皇宫,在他的眼里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有的只是一展才华,报效国家的豪情。然而事与愿违,不可一世的李白怎能卑屈地作个“御用文人”?“安能捶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有李白这般狂放的人吐得出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他,能举起诗歌的火炬。他骄傲,因此不会向任何人卑躬屈膝,因而在他的笔下,无数的“若垂天之云”的诗篇留于后世也,千古不朽。  我眼中的李白,对酒当歌,享受人生。()他的狂放,他的才气,终遭人妒;但即使仕途受挫,即使孤独寂寞,即使怀才不遇,他也仍可以高唱“天生我才毕有用”,仍可以“举杯邀明月”,也仍可以“一醉累月轻王侯”。酒的清冽张显了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迈给酒添了几分魅力。失意时借酒消愁,得意的时候饮酒助兴,酒陪伴李白走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无论何时何地,李白都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固然有愁苦,他固然有寂寞,可他从没放弃过,他知道人生短暂,转眼就“青丝如雪”。一去不复返,面对无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矛盾,他懂得享受人生,懂得抓住生命中每一个瞬间。  我眼中的李白,追求理想,向往自由。他眼中的长江,不仅仅是滔滔江水,而且有“白波九道流雪山”的气势;他眼中的天姥山,可以“势拔五岳掩赤城”;他眼中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他的内心世界,他追求没有阻隔的大地,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山水,将豪气赋予景物,一吞一吐道出他崇高的理想,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真实,真挚。  他是空中的一轮明月,月光所及的地方都有他浪漫的气息,他并没有陨落,他只是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寻觅了另一个世界继续发光发亮。 *
我眼中的冰心作文 *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 *
我眼中的贝多芬
范文十:李白眼中的孔子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其人富个性,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不喜欢受约束,爱无拘无束的生活。史书记载:他是一位道教徒。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尚等级制度和“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却都有着一腔热血、远大抱负却无法施展。这样的两个人若在同一朝代必会成为知己吧?
李白天生狂放,不喜约束,不愿意考取功名而得到仕途,也因此一直未得人赏识。便一直云游直到唐玄宗天宝元年供奉翰林,但也仅仅不到两年就离开了长安,由于他的桀骜不驯的性格。李白很难以让人琢磨,作为道教徒的他本应少私寡欲,摒弃财权贪欲,做到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可他却努力的想要得到仕途,一生却离不开国家、政治。纵使他蔑视权贵,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但其实他也想得到权利的吧。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是李白更加颓废。据《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孔子有着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只能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但并没有因此得到他人的赏识,还险些丧命。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但他却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坚持。鲁哀公十二年孔鲤去世了;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这一年孔子已经70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他的一生都在默默努力,直到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两人相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即使李白的诗也为人传诵,但心底产生的那抹悲哀是无法消失的吧。或许每当李白失意伤心地喝着他的兰陵酒时,脑子里想的是孔子的豁达与乐观吧,不知他当时有没有想与孔子一样做到乐观向上。再老老实实地放弃一切私念,做一位真真正正的道教徒。可李白是个极其个性化的诗人,他敢爱、敢恨,敢喜、敢忧,他的一切似乎都是和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背道而驰。在他的诗里,常会出现诸如愁杀、笑杀、狂杀、醉杀、恼杀等夸张的用字,与儒家,甚至是道家都相违背。
李白眼里的孔子应该是一个知己,即使他对儒家思想充满叛逆。而李白一生寻求入世为官,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的影响。所以我想,孔子在李白眼里应该是一盏明灯,照耀着、激励着他的前行。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