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英雄 电影帮派可不可以改名?

股票/基金&
武侠电影市场困局:中国武侠片已死?
  武者的起点和追求都不够高,不能称为侠。武侠片的整个历史上,被塑造为真正英雄的人物都不算多……  武者的起点和追求都不够高,不能称为侠。武侠片的整个历史上,被塑造为真正英雄的人物都不算多……  在新派武侠电影诞生后的20多年间,导演张彻给武侠片导演一个排名,其结论就是,胡金铨排第一,他排第二,楚原排第三,这个排名得到了普遍认可。可是排名后面的世界就不那么光明了。在拍摄《侠女》结束后,电影厂已经不能容忍胡金铨大手大脚,加上长期不务正业,根本不相信这部电影会在戛纳获奖。结果,胡金铨自费去影展,费用还都是借的,如果不是后面的得奖,他的导演生涯很可能就完结了,还会沦为笑话。  胡金铨虽然高中学习理工科,可是喜欢文艺。他的前妻回忆他的生平,觉得他的乐事就是不务正业,最怕的就是拍电影,因为一拍起来就拼命,一拍一两年,还不能喝酒,又没时间看闲书,又不能和朋友吹牛,所以他觉得拍电影对于自己是人间地狱。他平时最爱跑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包括研究他最爱的作家老舍,而拍电影把这两项爱好都淹没了。  这从一个反面证实了胡金铨拍摄电影的认真。他拍摄《侠女》的时候,搭设了一个仿古建筑群,包括三条街道,百余幢房屋,历时9个月,动用了1.2万名工作人员。现在看来也许觉得正常,可是在那个时代,是绝对的大手笔,片场根本无法忍受。  这里面就包含着胡金铨对武侠世界的理解,虽然拍摄的是外人看起来也许怪力乱神的武侠电影,可是因为自己是明史专家,他热爱且盼望还原真实的世界,明朝锦衣卫的服装就是他考证出来的,光考证出来还不够,还要花大价钱去购买原料,去制作服装,这些习惯,都使得片期无限拖延,而成本大大增加。在电影工业里面,他的这种习惯实在不能让人容忍。在这种情况下,胡金铨已经很难找到愿意投资给他拍摄电影的片商,后期拍摄《空山灵雨》和《山中传奇》,因为他觉得大部分外景地已经无法给他提供他所要求的画面感,所以去了韩国拍摄,还对老板保密拍摄,和投资者闹得很不愉快。结果,这两部电影虽然艺术成就很高,可是观众并不认可。  胡金铨又爱字画,后期生活已经入不敷出,靠他早年培养成功的弟子去照顾,郑佩佩提供其在美国的起居,他回台湾则都由弟子们买单。坚持创作出完美武侠世界的他却落得这种下场,实在是不懂妥协的结果。可是,正因为这种坚持,真实的武侠世界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他的镜头里。研究者徐浩峰发现,晚年胡金铨拍摄的电影里,已经不再使用他早年被视为楷模的若干特技,比如说使用弹床,让人物表现轻功;而是展现真实的武侠世界,在里面,人物的行走是小心翼翼的,而试探来试探去的功夫则成为最主要的画面。他把大价钱花在人物造型、寺庙场景和更绚丽的犹如山水画一样的场面上了。可是,这个追求显然有悖于武侠片观众的初衷,一般观众谁愿意光看见意境不看见动作呢?  当没有戏拍的胡金铨得到从美国归来的徐克的邀请去拍摄《笑傲江湖》的时候,他的兴奋之情显然溢于言表。遗憾是,他并没有改掉自己追求极致的习惯,这部电影筹拍了很长时间,香港片商已经在等待上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还在研究锦衣卫服装的布料。它使徐克的公司面临破产,而若干演员的档期也已经快结束了,在这种环境下,徐克换掉了他,自己和兄弟们七拼八凑花一个月的时间把《笑傲江湖》完成了。  不过徐克也是花钱的大王,在拍摄自己早期喜爱的题材《新蜀山剑侠》的时候,有一场仙女齐飞的戏,几乎召集了香港所有的武术指导,大家一起拉威亚,才完成那个经典场面。只不过,徐克对武侠世界的追求不在真实性上,更多在炫技派的奇观里。  几乎每一部徐克导演或者他监制的影片都在寻求奇观:他的首部电影《蝶变》中,就用了蝴蝶杀人、火药工厂、飞火神鸦等奇异画面,想和西方的科学幻想电影挂钩。到了后期,他已经不满足于和西方挂钩,开始制造东方的各种奇怪,姑且不论蜀山里面的仙山奇境了,就是以实际人物为版本的“黄飞鸿”系列都开始制造宏大的不可能场面。如《狮王争霸》中,他不仅让广东群狮走向了北京故宫,还让黄飞鸿在大海之上议论西方的船只渺小如蚂蚁,这些宏大场面,背后是他与西方对抗的观念。不过借助的方式,还是电影的新,不断用新技术去攻克各种新影像难题。他最新的电影《龙门飞甲》甚至比《阿凡达》走得更远,采用了实景和人物在蓝幕前结合的拍摄,这种结果,就是雇佣了九个公司的特效团队为自己服务,而他厉害的地方是把九个公司的成果还捏齐了。  徐克的眼光肯定比前辈要开阔,他把武侠元素散布在各种类型的电影中,比如神怪片《青蛇》、科幻片《黑侠》等等,可是在开阔的同时,他的观念,尤其是他的新观念、新灵感却都表达得结结巴巴,以至于缠杂不清。他的感染力飘忽不定,忽视了电影最核心的一个好故事的基本原则。上世纪90年代他巨大的武侠成功,很多来自旧经典故事的更改,一旦开始新一轮的原创,他就难以面对“讲好故事”这一难关了。最新的影片《龙门飞甲》似乎在证实这一论断。  从胡金铨到徐克的左奔右突之路,似乎在证明武侠片这一类型电影的“天生难题”。两个极端都不能走:做真实的历史大片,没有出路;而做高科技的武侠电影,如果没有好的母题,很可能养育出一个苍白的小怪物。胡金铨、徐克尚且如此,更不用论及等而下之的武侠片导演们了。徐克之后的第三代武侠片导演们,明显地人才凋零。当年张彻指出的徐克的接班人、香港导演李仁港,明显不如徐克的能力,呈现出来的大片都乏善可陈。  好莱坞开始另辟蹊径,他们研究了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的武侠片系列,沿用套路制造了“功夫熊猫”系列:学艺,对付背叛师门的恶徒,展现拳脚功夫,到了《功夫熊猫2》,索性练起了内功。他们最厉害的地方,是把中国的武侠片逐镜头分析,进而融会贯通,创作出来的每个动作都是大家熟悉的,再加上美国的英雄主义,反而呈现了全球热卖。  与此同时,中国武侠电影在做什么?许多技术上的似曾相识,不断出现在新武侠电影中。尽管数量是多得多了,可是,质量上并没有多大突破。每部电影都幻想自己能剑走偏峰取胜:《剑雨》重新诉说了归隐的故事,陈可辛的《武侠》回归彻底写实风格,借用了大量美国电视剧中的画面和分析方式;《精武风云》则走好莱坞超级英雄路线。可是,这里面所有的挣扎,都有着明显的投机取巧痕迹,向观看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习惯的年轻观众群讨好,取悦于他们的多口味、国际化。在这种讨好中,很多电影完全没有中国式的侠的塑造,侠文化的精髓丧失殆尽。按照一个有趣的武林说法:只练习“化功大法”,自己不够强大,乱吸取别人的功力,最后只能被反噬。  有论者说,中国的武侠片长期追求的是复仇的快感,总是在宣泄着某些愤怒,最明显是新拍摄的“叶问”系列,不管叶问面对的是谁,最后一定要去殴打洋人,在打败了东洋人之后的第二集则是改编为打倒西洋人,被击倒的对手永远高喊一声武者的名字而佩服。武者的起点和追求都不够高,不能称为侠。武侠片的整个历史上,被塑造为真正英雄的人物都不算多,即使如胡金铨,拍摄那么多优秀的电影,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他塑造的高僧所面对的问题,也不能点化人心,往往是把高贵之物烧毁的笨办法,是一种贪图省事的价值观念。  武侠电影除了一串热闹外,必须有核心的价值观,可是我们的侠文化恰恰没有形成这种观念,渲染的永远是丛林法则。这样的武侠世界,不能长期说服观众,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我们还在期待,因为毕竟武侠片是中国的独特片种。“每一个导演都有一个武侠梦”,不管这句话是宣传,还是某种真实的内核,武侠片这种类型已经延续了这么多年,没有理由就此断绝。  武侠片在美国:中餐如何外卖  对于西方人而言,华语武侠片距离现在最近、最有效的参考坐标无疑是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年,这部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映,头几个打斗场面一出来,在场的西方人都被震撼了,到武打戏的高潮,观众不约而同鼓起掌来。他们已经有25年没有看过这种类型的电影了,上一次看到是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隔了整整一代人。《卧虎藏龙》在全球累计票房2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的票过1亿美元,如果说《侠女》当年在戛纳电影节上的获奖给西方人首次引入了中国特色的“武侠片”的概念,那么,《卧虎藏龙》则向好莱坞首次显示了这一类型在西方主流电影市场上可能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  在此之前,“武侠”这个名词对于西方电影观众来说含义并不确切,他们更熟悉的是李小龙的“武打”。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是李小龙的“疯狂年代”。1973年,李小龙猝死于片场,但他的功夫片进入了美国,“前所未有地抓住了票房,并最终成为美国电影中一个崭新的类型”。美国文化学者戴维·德瑟(David Desser)说,他将那个年代的北美李小龙热定义为“美国文化史上一个扑朔迷离的阶段”。其实在李小龙之前,已经有华语功夫片在北美市场上发行。“第一部广泛发行的是罗烈的《天下第一拳》,美国几千家影院上映。”好莱坞华人制片人张家振告诉本刊记者,“同时期还有一个出生于台湾的香港"打女",叫茅瑛,拍了一系列功夫片,部分在美国也有发行。”然而红起来的只有李小龙一个人。“时至今日,如果你在街上随便拉住一个美国人,让他说一个华人影星的名字,最有可能的还是李小龙。”浸淫亚洲电影圈多年的美国电影制片人贝·洛根(Bey Logan)告诉本刊记者,“接下来则是成龙和。”  这三个名字奠定了40年来好莱坞对华语电影的兴趣格局。事实上,70年代之后,美国人就一直在寻找李小龙的继承人来填补其去世留下的利润增长点的空缺,香港的动作导演和动作明星顺理成章进入了他们的视线范围。  首先被选中的是成龙。1980年,他到了好莱坞,接受美国导演的指导,模仿李小龙的“悲剧功夫片”的模式,拍了一部《杀手壕》,结果在北美和香港市场上都遭遇了商业惨败。美国电影公司开始直接挑选一些香港拍摄的动作片,翻译成英语,在美国市场上推销。1992年,张家振到美国好莱坞发展时,香港电影在美国的名声“已经变得很坏,那些功夫片拍得很烂,在美国地方有线电视台上都是夜里零点以后播,译制效果也糟糕,一个人配音全片”。  而当“功夫片”变成华语电影在美国市场上的代名词后,香港导演和演员们初来乍到好莱坞,便被迫做出适应和改变。1993年,吴宇森应比利时功夫明星尚格云顿的邀请,到美国拍了自己第一部好莱坞影片《终极标靶》,试图在这部影片中体现自己此前已经初具的***战英雄片风格,然而在试映时,却被观众抱怨功夫戏不够多,又专门花了两天补拍打斗戏。1998年,李连杰到美国拍的第一部片子《致命武器4》中,角色的任务就是打斗,从头到尾只有一句英文台词。而无论是李连杰还是成龙,他们在好莱坞票房成功的第一部电影都是与黑人演对手戏。“好莱坞的制作人都知道,在美国,成龙和李连杰的巨大市场的主力是黑人,我们把它叫做"都市市场",基本意思就是黑人观众。”贝·洛根说。  同是1998年,周润发到好莱坞拍了第一部电影《替身杀手》,定位是惊悚动作片,紧接着第二部《魔鬼英豪》中,他的戏份依旧以火爆动作和激烈***战为主。“其实周润发在香港根本不是个武打明星,演了很多的文艺片,只有吴宇森拍他的几部片子有***战,但是只有这几部片子在美国上映,所以美国人当他是一个动作明星。”张家振告诉本刊。细数下来,周润发在好莱坞拍的电影除了一部《安娜与国王》之外,都是动作片。当时张家振是周润发在好莱坞的经纪人,拍《安娜与国王》的初衷是打破好莱坞对周润发的形象的类型化倾向。“剧本是特别为周润发写的”,结果这部片子的票房并不理想。  “90年代,好莱坞很有钱,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张家振说,“因此很多香港导演被请去好莱坞拍片。”特纳、新线、哥伦比亚、三星、20世纪福克斯等美国电影公司都在拍摄香港影星主演或者香港导演执导的美国片。“一开始,片子的类型非常多元,爱情片、剧情片、喜剧片都有,连香港的动作片导演都尝试在好莱坞拍喜剧,但是最后存留下来的,还是以吴宇森式的动作片为主。”  另一方面,美国人也开始系统吸收“中国功夫”在技术层面的知识,正是武打动作本身,构成了“武侠片”对美国人最大的吸引力。“其实吴宇森在海外最受欢迎的是《辣手神探》和《喋血双雄》,而不是中国人偏爱的《英雄本色》。”张家振告诉本刊记者,“年前后,马丁·斯科塞斯还给吴宇森写过信,说《喋血双雄》拍得有多好。”2006年,斯科塞斯自己拍了《无间行者》,是《无间道》系列的好莱坞翻版。  “昆汀·塔伦蒂诺的第一部电影《落水狗》,其实是周润发以前的一部戏,《龙虎风云》的翻版。”张家振笑道。他说,昆汀·塔伦蒂诺出道前,在曼哈顿的音像店打工,“每天看很多很多片,其中很多是香港片,他后来拍《杀死比尔》,是向袁和平致敬”。  1999年,袁和平到好莱坞担任《黑客帝国》的武术指导,正是缘于导演华卓斯基兄弟对“中国功夫”动作的兴趣。张家振说他认识《黑客帝国》的制片人和导演,“他们看了很多香港动作片,能够分得出袁和平和程小东的动作有什么不同。他们指名一定要袁和平,我就把袁的***给了那个制片人”。《黑客帝国》上映后北美票房超过1亿美元,主演基努·里维斯在媒体采访中给这部电影起了一个副标题“中国功夫对抗机器人”。美国评论家则纷纷指出,正是香港经典武打片的程式赋予了《黑客帝国》视觉上极大的吸引力。“从20世纪60年代的剑术片、70年代的功夫片,到八九十年代的警匪片和复兴的武侠片,这种来自香港的电影制片传统把优雅的身体置于场面调度的中心。”戴维·波德维尔在《动作美学:功夫、***战和电影表现力》一文中写道。  “武打片的一个核心魅力是人体动作极限的发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对本刊记者说,“或许好莱坞可以通过3D、电脑特效创造视觉的奇观,我们中国人大概就是通过人体本身不可思议的动作来创造视觉奇观吧。”  然而,技术层面的武打动作也是最容易被模仿的,并且这种复制和借鉴的速度相当快。“不过5年到10年。”张家振说,“比如吴宇森的开***造型,现在好莱坞几乎每部动作片里都有。美国人在我们身上学了很多东西,偷了我们动作的好看元素放在他们的片子里面,比较普遍化了,所以再反过来看我们的戏,很难感到新鲜。”  《卧虎藏龙》则给美国人带来了一种难得的新鲜感,“很酷”是美国观众对这部片子的评价。这部片子一开始在美国做宣传的时候,还是以“武打”作为卖点。“吸引观众注意的主要是三个人。”张家振说,“袁和平,刚做了一个《黑客帝国》;杨紫琼,刚拍了一部007,是007女郎;还有周润发,那个时候也已经拍了好几部西片了。”然而,影片上映后,却吸引了男女老少、各阶层的美国人观看。“武打片自李小龙时期以来在北美形成了固定的"粉丝"群,而《卧虎藏龙》以武打片的名义,接触到了这些小众群体以外的主流观众。”贝·洛根说。  他把《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称作华语武侠片在美国的“三巨片”,然而,《英雄》的北美票房只有5000万美元,是《卧虎藏龙》的一半,《十面埋伏》则是《英雄》的一半,只有2000多万美元。《卧虎藏龙》树立起来的“武侠片”类型的新鲜感在北美市场上被之后的“中国制造”迅速耗尽。  “后来还有两个片子卖得不错,一个是1993年甄子丹的老片子《铁猴子》,2001年拿出来在北美市场上演。其实甄子丹并不是主演,海报宣传上没有演员的名字,但是武打戏打得很好,导演是袁和平,票房卖了1000多万美元。另外一部是2005年周星驰的《功夫》,美国人也不知道周星驰是谁,但是那个故事的确拍得很好,卖了2000多万美元。”张家振说。他谈到的都是在全美主流院线公映的华语影片,“《功夫》之后就再没有了”。  “我们都期待着能有下一部可与《卧虎藏龙》相媲美的华语大片掀起美国观众的观影热潮。”贝·洛根说。“武打片”和“武侠片”两个类型在美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变成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有时候,影院里突然出现一部华语武侠大片,吸引所有观众去看,其余时间里,这个市场很常规。”他告诉本刊,“《叶问》、《叶问2》,在北美的DVD市场上卖得很好。年,我们引进了《七剑》、《夜宴》,也卖得令人难以置信地好。看到《七剑》、《夜宴》DVD封面的人觉得,这看起来很像《卧虎藏龙》、《英雄》,所以我要买。这显示了在北美仍然存在华语武侠片的受众,只是市场还不够大,不足以进影院。”  与此同时,张家振的感受是,在美国电影院里,外语电影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小。“美国的观众变得越来越保守了。”张家振说,“他们不喜欢看配音的电影,也不喜欢看有字幕的电影。以前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看外语片是一个很高级的事情。60年代,日语片在海外也是很受欢迎的。但是现在,美国都没有人看日语片了,甚至欧陆片他们也不愿意推广和发行,以前都是有的。”  去年,华狮电影发行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旨在海外发行华语电影的公司,其总裁蒋燕鸣和张家振曾聊起北美的华语电影市场,张家振估计,一部普通华语影片在北美的销售总额不太可能超过50万美元。一年下来,华狮在北美推出的十几部影片中,票房最好的并不是武侠片《大武生》,而是一部喜剧片《非诚勿扰2》,票房几十万美元。“我们目前在北美的主要目标观众是300万华人。”蒋燕鸣告诉本刊记者。  武侠电影的两个世界  从胡金铨到徐克,中国电影创造的武侠世界,虚幻而迷人,可是与此同时,当所有的动作和技术都似曾相识、可能性逐步丧失之时,武侠电影的道路越来越窄了。  尽管武侠电影一直是以幻想为主要的创作思想,可是,在其中一直并存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尽量真实化的世界,无论是人物感情和武功招数,尤其是后者,按照武术指导们内行的话来说,那里面的打斗是物理的,符合力学原理的;另一个则是幻想世界,讲求天马行空,越来越超越地球引力。在天上飞只是最简单的例子,最新鲜出炉例子的是徐克电影《龙门飞甲》中在龙卷风中的决斗。  两个世界都不能过于极端。过于简单的打斗可能真实,可是一代宗师胡金铨的武侠电影最后少人观看;而当黄飞鸿和***支、和美国西部牛仔肆意决斗的时候,同样丧失了大批观众。  客栈:江湖开始的地方  徐克监制的“笑傲江湖”系列拍摄到第三部,中国大明朝的武林人士迎来了西班牙的舰队,一个怪模怪样的西班牙船长问明朝的武林中人:江湖是什么地方?答:就是我们武林中人出出入入的地方。  江湖是什么?不仅困扰这些外来者,即使是中国人,也很难说清楚江湖的具体所在。这江湖也许是荒山野岭。至少一开始是这样设计的。  上世纪60年代,有感于香港粤语武侠片的一阵乱打,机关布景加满天气功的状态,大名鼎鼎的邵逸夫想开创国语武侠片的新出路,他是旧上海著名电影人邵醉翁的六弟,听兄长说过旧上海武侠电影的盛况。此时他从南洋刚回香港主持自己的公司,想从美国西部片和日本的剑戟片中吸取精华,结合中国武术招式,要求手下拍出超过粤语武侠片的新武侠电影来。第一个接任务的是李翰祥。可他是拍风月片和黄梅调的高手,武侠片拍不出来。即使勉强拍出来,里面的侠客也会打一段唱一段黄梅调。  熟悉香港电影掌故的影评人魏君子告诉本刊记者,邵老板一开始也不知道武侠片如何拍摄,招考了一批年轻的能打架的街头少年,在邵氏片厂清水湾的后山上真刀真***乱打,那就是他想象的江湖,完全放弃花拳绣腿。可是拍出来一看,全部傻眼,因为就是一锅粥式的群殴,最后不了了之。  谁来破局?是写专栏出身的张彻和演员出身的胡金铨。张彻后来回忆,拍武侠片,胡金铨是冠军,他是老二,楚原是老三,这个评价,至少在之后的十余年内非常中肯,直到徐克、程小东等新一代对武侠电影语言有所突破的新人出现。  胡金铨当时并不受重视,也许就是因为出身不高级。他是大导演李翰祥的拜把子兄弟,第一部导演作品是反映北平抗日的《大地儿女》,但因为在新加坡等地放映的时候不能触及抗日题材,删节很多。他拍摄的《大醉侠》事先也并不被看好,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部不被重视的影片,成为迄今为止所有的武侠片都要致敬的影片,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把想象中的江湖创造出来了。  最经典的一幕,是在一家河边的小客店里,江湖诞生在这里。从前只拍摄过歌舞片的郑佩佩扮演的女捕快走进小客店,一群山贼虎视眈眈坐在四周,观察着,伺机进攻。不知情的店伙计还在往上端酒菜,而这些酒菜转瞬就成为搏击的道具。  胡金铨虽然是演员出身,可是酷爱读书,他精通《明史》,对明朝的典章制度、人物服饰都非常有研究。为了弄清楚明朝锦衣卫的服装,他专门去故宫钻研《入狴图》和《出警图》,他非常反对以往电影里胡乱照着舞台上的戏班子穿衣服的方式,所以当郑佩佩男装出场的时候,非常有视觉效果,一反黄梅调电影里的戏台造型,以往的女扮男装都是故意要留存女性的造型感的。而郑佩佩称八府巡按为“制军大人”,也符合明朝官场制度。  她坐在最中间的桌子上。我们现在看惯了一群人围攻的场面,但实际上,在胡金铨之前的各种早期武侠电影中,所谓的“预备期武侠片”中,基本上流行两人间的打斗,三人戏就不行了,群殴戏更是一团糟。超级流行的关德兴的武侠电影《黄飞鸿》中,是典型的广东式拳脚功夫,推两下,倒下,起来喝茶,再打,缓慢而舞台化。《大醉侠》里面的女捕快金燕子在众大汉围攻中,随手一挥,就用筷子串起了一串铜钱暗器,这个场面看得观众目瞪口呆。将桌子一推挡,脚下一使劲,则把四周围上来的山贼群落逐个击退,整体气氛渲染天衣无缝。  小客栈不仅有内部情景的紧张,还有外部戏份,金燕子和大醉侠从屋顶上飞来飞去追逐,窗外的山贼往室内吹毒气的手法,都成为日后武侠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桥段。从此,客栈成为江湖的一个代名词。  熟悉徐克监制的《新龙门客栈》的人都会对客栈斗法印象深刻,毫无疑问,徐克将客栈设计得更加“江湖化”了。不仅有楼上楼下打斗不同层次的空间,还有地窖、隐藏洞窟等更能深入其中的设计,而在他最新的《龙门飞甲》中,地下洞窟甚至是两层,可以在里面发生更多的隐匿的秘密和更复杂的武林争斗。  徐克在美国读书时候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胡金铨,事实上,他的《新龙门客栈》也有向胡金铨致敬的含义,将胡金铨两部电影《龙门客栈》和《迎春阁之风波》结合起来,这两部电影按照胡金铨的解说,都是007电影的中国翻版,客栈里发生的都是间谍戏。  胡金铨的客栈江湖在《大醉侠》之后有了更大的发展:他自己设计的《龙门客栈》使客栈江湖更加充满动感,各路人马赶到一个封闭空间内,每个人的特点,一一和京剧舞台上的人物对应:武生、花脸、刀马旦一应俱全,可又是完全严格明朝风格化的人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东厂诸位的穿着,首领曹少卿是大红披风,大档头穿白袍,二档头身穿黑褂,别以为这是胡金铨的编造,这些服装是他在故宫所藏的锦衣卫千户的画像中翻制下来的。  客栈内外,仍然机关重重,桌边人用酒壶接飞箭,而且一扬手,用酒壶将飞箭打回,充分展现了窗户纸内外的江湖险恶。以至于徐克现在还认为:龙门客栈是江湖的浓缩版。  《迎春阁之风波》则是女人戏,一群女人占据了客栈,人来人往分不出青红皂白,虽然情节复杂,阴谋重重,可是表面气氛又是悠然而喜剧化的,许多段落能让人想到老舍的《茶馆》,他在用电影向自己怀念的老北京致敬。胡金铨成长在北京,那里是他的记忆之根。在正反两方齐相之后,才展开生死决斗。  而里面的风骚老板娘则被张曼玉发扬光大到了《新龙门客栈》之中,成就了武侠片的经典人物金镶玉。从胡金铨、张彻开始,武侠片中不仅刀光剑影,文戏也有轻松幽默一面,武侠不再只有仇杀,到徐克这里就更不用说了。而客栈的内外险恶,则远远超过了胡金铨的设计,客栈开始经营人肉生意,地下有各种秘道,当梁家辉骑马出现在夕阳西下的龙门客栈前面的时候,所有人的内心和影片中风流的金镶玉一样,一起感到莫名的兴奋。客栈不仅仅预示着腥风血雨,还预示着情感的波澜。  一直到了大片时代,李安还念念不忘胡金铨的客栈江湖。玉娇龙初走江湖,第一场与江湖人士的恶斗,就发生在一家酒楼,许多人都会心一笑,因为这场戏和郑佩佩的女捕快恶斗山贼有几乎同样的节奏。最别致的,是玉娇龙斗的江湖人士都有虚张声势的外号,和早年的山贼也类似。  武侠片的空间存在  竹林,则是另一个武侠片最典型的江湖场景。同样,这个江湖也出自胡金铨的《侠女》。当年此片在戛纳电影节获得技术大奖,这个江湖有很大功劳,侠女从竹梢俯冲的特技,成为武侠电影中的经典,此后,站在树梢之上就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镜头。北京电影学院的副教授徐浩峰向本刊介绍:对空间的紧张感的制造,胡金铨是天才,他太明白高低错落会出现什么样的紧张气氛了,所以他在镜头设计上是天才。在《侠女》的下集中,侠女下山,三个东厂高手站在周围的三块石头之上,刺探,假装逃遁,开打,是真正的小空间,却让人联想到大江湖的无路可逃的绝境,是典型的武林空间。可是到了后来的武侠片,却基本把人的动作MTV化,只注重演员的动作,非常失败。  将小空间做出大意境,一直是好的武侠片导演的本事:在“笑傲江湖”系列片《东方不败》中,导演程小东一开始就让日本浪人在草尖上飞驰,虽然肯定是威亚的功劳,可是镜头特写在脚尖之上,展现了“草上飞”的技巧。而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站在树巅,则是另外一种江湖气质。  事实上,这些江湖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得益于中国电影剪辑向西方靠拢。胡金铨和张彻当时改造中国武侠片的时候,中国电影只有300多个镜头,而美国西部片有1000多个镜头,镜头少则进展缓慢,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胡金铨竹林的剪辑风格,发现最快的镜头只有1/6秒,突破了传统剪辑的惯例,“运动速度超越了现实的符合界限”,加上竹林特有的清气,成为中国武侠的经典场景。  李安在拍摄《卧虎藏龙》的时候,想大家都在竹林里打,那么他就要在竹梢上打,他把竹林作为江湖场景的原因说得很清晰:竹林光影斑斓,竹子有弹性,可以在竹子里面做交叉,倒栽葱等动作,形成视觉冲突,尖竹又能把人戳死,非常多花样。果然,在他之后,张艺谋在自己的《十面埋伏》中,把竹林大战一场戏发挥到淋漓尽致。  而李安非要选择不同点,他觉得,竹子很软,很性感,他可以让武打场景变得“意***迷”,所以,他让演员站在竹梢上。当时袁和平作为动作设计第一个反对,他喜欢“力从地起”,讲究腰腿有力。他总是质问李安:你要打还是要有意境?李安说都要,他则无奈长叹:文人说大话。不过,他还是尽最大能力设计了竹梢飞舞的场面,结果章子怡的母亲来探班,吓得当场大哭起来。  竹林之戏使得乔治·也好奇,因为美国的高科技做不出这种效果。实际上,中国武侠电影中设计出来的江湖,许多都不是玩的场面,而仅仅是一两秒的意境。比如悬崖绝壁之上横着走路,树梢之间飞速盘旋的场景,都充满了东方趣味。程小东告诉本刊,他是个喜欢幻想的人,所以,他会经常在本来不可能出现场景的地点出现场景。素有“威亚王”之称的他从拍电视剧集起家,酷爱用土办法制造各种场景,最擅长的就是让他电影里的侠客在各处飞个不停。  树林在他的电影里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气质,最典型的是他的“倩女幽魂”系列,虽然这是鬼片,可是被他和徐克做出了武侠气质,电影中的侠客燕赤霞和女鬼一起,不断在树林盘旋。而《东方不败》中,横着身体在绝壁上行走几乎成了电影中人的常态,这是他的另一个发明,他说,是在电视台拍摄1500集电视剧的产物,使他什么都敢于去做。张艺谋的“黄金甲”也用了他的大胆设计,几十名黑衣武士从天坑顶上降落,周围全是不可攀爬的悬崖绝壁,虽然武士身上挂着绳索,但是下降的场面,使人想到星球大战。程小东解释:江湖必须不断创造出来,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江湖因什么而深入人心?也许不仅仅是外在画面。早在“预备期武侠”中就反复出现的山洞,幽暗、深邃,常常被设立为阴谋所埋葬之地,或者是武林秘籍的所在地。可是只有思考的导演,才能赋予这些江湖不一样的意义。在李安的《卧虎藏龙》中,山洞是至阴之地,是一切的归结地点,也是隐藏着欲望,结束一切恩怨情仇的地点。李慕白死在这里,说明了山洞才是最神秘的江湖。  大漠则是开放的江湖。以往香港武侠片无法取景,直到进入内地后,大漠之美才成为武侠片必备场景,这还要归功于文艺片出身的许鞍华。她拍摄《书剑恩仇录》,一定要实景拍摄,效果非常之好,可惜耗资巨大,成为前车之鉴。这种局面,直到徐克监制的《新龙门客栈》取景于敦煌才改变过来,武侠展现大漠之壮阔成为常态。  侠客的类型  非常奇怪,尽管胡金铨竭尽全力在他的电影中塑造侠客的类型,可是给人留下印象的却是他镜头下面的女性。有评论者认为,胡金铨的电影从京剧和地方戏曲中吸收了很多东西,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人物脸谱化,复杂的人性被抽离,所以他电影中的男性很容易成为善恶忠奸的符号化代表,并没有多少情感。  相比之下,同期的张彻就好得多,与胡金铨正好相反,张彻是塑造男性的代表,尽管他的电影中不考证时代,描写清朝的电影中男主角不剃鬓角不刮头发就出场,可是他有他的美学观念,大侠总是穿着白衣服,即使是摄影问题无法解决白衣服反光,反对穿白衣服的年代,他也要自己的侠客白衣飘飘地走来。二是主角肯定会死亡,打破大团圆结局。三是打到一定阶段,肌肉壮硕的男主角一定会赤裸上身大战,恍惚如三国时的许褚。他自己说,中国电影一贯以女角为主,他就是要矫枉过正扭转风气,结果他开风气之先的系列电影,成就了一系列之后的动作片明星。李小龙受他的复仇片影响,成龙的醉拳吸收了他的咏春拳系列电影的精华,而吴宇森更是他常年的副导演。  男性情谊和阳刚因素,一直是这些电影中最主要的色彩。也因此,中国电影里的侠客多了起来,不过张彻成就的更多是拳脚功夫片,不像胡金铨专著于古装武侠片。另外,张彻电影还有致命伤,就是水平高低差别太大,常常让人觉得不是一个人拍的。这和他自己后期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有关。他拍摄后期的名片《上海滩十三太保》的时候,常常在椅子上睡着了,刘德华他们在前面拍戏,不敢出声,只在那里无声地打来打去。  侠女、高僧和市井英雄,毫无疑问是武侠片另外几种类型。胡金铨首创了侠女类型,和他的男性人物一样,他的侠女仍然是木无表情,甚至是中性的。有评论者发现,即使是经典名片《大醉侠》中,醉侠给侠女上药时,两人的表情都僵硬如石头,非常尴尬,而侠女在江湖上行走更是冷若冰霜。胡金铨善于拍摄出电影中的诗意,比如在《山中传奇》里面,书生和鬼娘子成婚,他拍摄了一连串的蝴蝶和蜻蜓的动作,全部是山水画意境,可是,在情感上,他是著名的“感情的疏忽者”。  真正把侠女形象复杂化的,是徐克在《新龙门客栈》中的功劳。林青霞扮演的侠女邱莫言事实上就是《大醉侠》中女捕快造型,可是情感却很细腻,侠骨之外更多了柔弱的气质。而张曼玉扮演的金镶玉则是充满了个人魅力,不是为了侠义,就是为了情感而生活是古装武侠电影中很少出现的类型。将武侠电影中个人情感发挥到极端的,是王家卫,他虚构出来的女性,如欧阳锋的嫂子,盲武士的妻子和卖鸡蛋的无名少女,包括人格分裂的慕容燕,都异常孤独。陷于自己情感的纠缠中无力自拔,这个江湖被寂寞化了。  侠女走江湖,肯定都有几分泼悍,即使是初出茅庐的玉娇龙也是如此。她对长者毫不留情,对俞秀莲说:打不赢怪兵器不好,去选,我等你。李安开始还怕台词不好,后来想想,很有一种非常恶毒的泼辣感,最终选用。  高僧的出现,以及武功的东厂太监的出现,还是归结于胡金铨的贡献。在《龙门客栈》中的东厂厂公曹少卿出现后两年,武功高强的太监形象出现在武侠小说中,最著名的是的《笑傲江湖》,包括离奇的武功秘笈《葵花宝典》。  而高僧的想象和中国武侠文化中一直存在的世外高人的想象合流,在《侠女》的下集结尾,一位高僧出现,化解了锦衣卫高手的围攻。胡金铨用自己特殊的镜头和剪辑把高僧渲染得武功和佛法都莫测高深,先是树林、竹影,再是日光、佛影、波光,这种镜头在20年后王家卫和徐克的电影中才常常看见。可惜这个锦衣卫高手不懂厉害,不能被教化,枉自丧失了性命。这种高僧的形象,在导演张鑫炎1980年到内地拍摄的系列少林电影中发扬光大。《少林寺》的高僧们形象系列化了,如舍身自焚的方丈,兼具高僧气质和俗家情怀的师傅,还有固执的僧值,这些僧人统一坚持的是“侠道”,不损害侠义精神。相比之下,新拍摄的《新少林寺》中,方丈既无法力,也无智慧,和尚们就像大盗一样飞檐走壁去偷粮食,形迹可疑。有些论者觉得,此电影之所以难以达到以往的全民兴奋的高潮,很大程度是武侠片特有的伦理在里面不见了,破坏了人们对高僧的想象力。  在武侠系列片中,关德兴的黄飞鸿和李连杰的黄飞鸿一脉相承,而且独树一帜,成为武侠人物中的一种类型,成就某种神奇的形象。徐浩峰觉得,关德兴早期的粤语残片中的形象,非常有意思,动作不剧烈,可是真符合中国武术的精髓,推两下,动两下,只是试探而不是决斗。打的时候讲究恕道,认错之后就原谅上门挑衅者,动手的武器是扇子、椅子,日常事务是照管自己家的药铺,这样就给武侠人物带上了生活质地,街坊邻居都出现在周围环境里,生活的氛围很强大。徐克设计的黄飞鸿也是这样,他生活在中西交融的广州市井,周围的人物是典型的100年前的市井小人物,面对的是国家刚刚被西方科技打开大门的尴尬。包括英雄黄飞鸿也对各种西方科技又爱又恨,他只是一个传统英雄,对科技他是一个不无可笑之处的学生,很生活化。不过徐克赋予了他更多使命,要求他去挑战各路西方英豪,与霍元甲一样,成为扬民族之威的挑战者,这个形象一直被延续到各种现代武侠片中,包括叶问、陈真都是如此内核。  李连杰的黄金时代正是那个时代。许多人觉得李连杰不会演感情戏,可是在黄飞鸿系列中,他显然是可以胜任的。其实李连杰不能塑造的类型是江湖浪子型,导演楚原在上世纪70年代拍摄了大量的古装武侠片,把已经陷入低谷的武侠世界拯救出来,靠的就是取材于古龙小说中的江湖浪子,那些漂泊在江湖上的人物,常常说的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说话机警带有文艺腔,这些都是李连杰所不擅长的表现。在《东方不败》中,他演的令狐冲喝酒都带着一股假劲,是因为他实在是个严格守理之人。  器之用:从筷子到刀剑  对武器的迷恋,肯定是武侠片不容置疑的一个内核,早期张彻电影很好地将武器形象化了,在他著名的《独臂刀》中,残缺的刀谱、断刀、连环刀都纷纷呈现,使得中国人记忆中固有的十八般武器形象化了许多。徐浩峰觉得,其实中国人所使用的武器系统并不玄虚,一支***,一把剑就足够了,因为***乃百兵之王,剑乃百兵之帅,重视的是武器的杀伤力,可是如果真的这么简单,显然无法满足观众的观赏欲望。  真正对兵器迷恋的,肯定是徐克。在他翻拍张彻的电影《刀》里面,显示的是刀这种原始武器的凶猛。武术设计董玮说到那里还是满脸兴奋,董玮是香港著名的武指之一,《英雄》、《十月围城》、《七剑》都有参与。他8岁就演电影,甚至在胡金铨的电影中都有参加演出,熟悉香港武侠片的掌故。  董玮告诉本刊:徐克只告诉他,《刀》里面的武器要狠,怎么狠?再怎么拍摄刀的锋利也是没有用的,只能拍刀砍上去的效果。虽然受到香港电影管制的限制,但是里面的肢体残缺,血光四溅的场面还是让90年代的香港观众受不了了,影片遭遇了票房失败。但是徐克对武器的迷恋,他拍摄武器的功力,还是都在这里展现出来,旋转镜头拍摄断刀不断旋转,镜头又剪辑得非常细碎,刀锋的光彩尽情显露,虽然是彩色片,却有黑白片的效果,很多人说看完这电影如同经历了一次可怕的鬼域旅程。  对刀剑的迷恋,是徐克在自己的武侠片中反复出现的回旋曲。《新龙门客栈》中,周淮安正是用子母剑完成了杀人任务,而片尾是胡人小二的剔肉刀,他的《蜀山正传》中出现的天雷两剑合一才能制胜的主题,笼罩了整个影片,可惜只有迷恋早期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的读者才能在他的电影中找到共鸣。这部影片之后,徐克电影中的武器似乎消失了光彩,轮到了李安的“青冥剑”。不过,这把剑虽然是影片中争夺的焦点,甚至一开始就给了剑若干特写和描绘它的台词,但是,这把剑更多还是作为隐喻存在,是女性争执的欲望客体。真要发挥剑的武器才能,还是徐克。董玮回忆,《七剑》刚开始,徐克就一直要和他研究出来七把剑不同的使用方式,七把剑代表七个人物的性格,包括了若干旁白,可惜后来电影大量删节,整个武器系统的精心策划没能表现出来。  进入内地的武侠大片时代后,整个武器系统越变越精严,董玮和张艺谋合作过《英雄》的早期,武侠用手拨动箭雨成为他们讨论的焦点。董玮说,他是个实在人,他本来的设想是侠客不直接去面对飞来的箭,而是搅动空气,让空气中的灰尘飞舞,气流导致了箭射击的偏向,可惜当时的摄影技术无法达到,而动画技术也还不纯粹,所以这个设计没有成功。但是另一把无名使用的剑的速度,却通过破雨珠的感觉而实现了。而张艺谋的武侠片中,虽然对武器没有具体描绘,但是气势极大,现在董玮还对片尾那个万箭齐发的场面感到钦佩。  经历了《七剑》和《狄仁杰》的努力方向后,徐克的武器梦终于在《龙门飞甲》中尽情呈现出来。魏君子分析说,看徐克的电影特别有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努力方向,比如在《狄仁杰》里,下到鬼市后,鞭子、剑和锏都在发挥作用,肯定是徐克特别想让这些武器生出光彩来,可是受制于镜头和场景,观众仍然没什么印象。  但是在3D版的《龙门飞甲》中,每种武器都有了运动轨迹。例如李宇春使用的飞镖,短小精悍,可是环环相套,她的大兵器是关刀,符合她女匪首的身份。徐克解说,这种武器的更换,展现的是这个人物能够在不同状态下使用不同的兵器,有气魄,突破人物的心态。周迅使用剑,她的使用方式像老鹰下击,非常迅捷,擅长在小空间腾挪。陈坤则有三把剑,当他对付真正的高手李连杰的时候,三把剑都要用上,并且和对方的铁链条缠斗,非常有变化,而且怪异。即使是最后露面的宫廷女间谍,也会用凶狠的蚕丝当武器。显然,3D技术,使武侠电影中武器的使用方式和人物多了很多设计空间,也在某种程度上圆了徐克的武侠梦。  早期的胡金铨电影中,郑佩佩使用筷子当飞镖,依靠的是镜头剪接,在徐克这里却有了发展,难怪有论者评论,徐克的科技化有望走向现代,胡金铨的哲理有望走向永恒,是将来发展的两大起步点。  武侠片的科技春梦  徐克的科技梦究竟有多么长?事实上,1979年,刚从美国读书回国的徐克拍摄的《蝶变》就是最明显的科技梦的起点。在这部电影中,深受好莱坞影响的徐克显然不接受中国武术的神奇之处,他设计的种种人物都有运动轨迹。比如说精通轻功的女侠实际上有随身携带的绳索,她只是擅长溜索而已,而武术再厉害,碰上身披铁甲的铁甲人就失败了。铁甲虽然厉害,碰上炸药也失败了,环环相扣,并不令人惊异。  其实胡金铨也是这样,徐浩峰说,胡金铨使用的武术指导韩英杰出身于戏班,也干过马戏团,他创造性地用弹簧垫子作为演员起跳的基础,这使电影中的轻功展现是有物理轨道的,非常实在。在他最后的几部影片中,越来越苛求武术的真实性。比如《空山灵雨》中,小偷、***和女贼一起到寺庙偷经书,他们在白天活动,是因为寺庙白天反而是清静少人的,而武功也不是硬碰硬的搏斗,恢复到传统的试探中,大家都在试探对方功力,一颗小碎石弹出,立刻知道对方的高下了。徐浩峰曾经写过《逝去的武林》,是一本形意拳高手的口述,他对中国武林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也对胡金铨处理武功的方式很佩服。  可是,中国的武侠世界要是都这么表现,也就没有武侠电影了。许多武侠电影热爱表现天马行空的动作,爱展现刀***不入的铁布衫功夫,尤其是武林恶人。不过,魏君子看了大量早期武侠电影后发现,那种刀***不入的设计只是表面,这种恶人都还有命门,最后的解决方式也都是以高手刺破其命门而结束,这实际上是探讨中国哲学中“相生相克”的主题。  可是,另一种武林梦想又出现了,就是武术能抵挡西方的***炮,尤其是徐克的中期电影特别明显。这显然来自于他自己的内心困扰:在西方留学,可是又要展现中国的神奇武林,怎么办?有人说,他的内心焦虑直接导致了他的电影中近乎走火入魔地人与***弹对抗:开始武林高手还能被***炮消灭,可是越来越反向。每集黄飞鸿都要对付***炮,第一集是靠快身法,后来是绑铁片,再后来是用身躯去挡,还大喊“我有经验”;后来去了美国西部,用无影身法去面对西部牛仔的快***,最后都是黄飞鸿赢了。可是拍摄到那阶段,几乎已经没有拍下去的可能了,徐克自己的心魔始终未解决,最近的是在《龙门飞甲》中,非要完成不可能的龙卷风中的决战。  徐浩峰说,武侠片中这种对付***的春梦,近年越演越烈。《叶问》是把***掰坏,而《十月围城》等电影讲究点合理性,就用电影中人命令,不许开***。日本剑侠片似乎更能面对这一崩溃场景:《黄昏的清兵卫》写武士的没落,而《剖腹》中,武士则被***炮射死。  武功不能对付***,这是肯定的,可是近代中国人似乎不愿意相信。从义和团开始,到还珠楼主写《蜀山剑侠传》,一下子用到了各种神奇的西方科技去改装中国侠客世界,包括手榴弹和直升机,都在武侠世界里有了代用品,他当年就订阅科普杂志,并不是完全瞎想。徐浩峰觉得,还珠楼主的心态,是武侠片春梦的母体,就是武侠要宣泄,要不顾及人情,武侠恐惧科技,可是又要糊里糊涂战胜科技,这就成为武侠片难以克服的迷梦了。  武侠的大片时代  不过观众真是没那么好糊弄,随着武侠电影长大的观众,当他们开始面对一个不断重复且混乱的世界的时候,对武侠片的抗拒之心开始萌生。魏君子告诉本刊,徐克在90年代初期把武侠电影带进了高潮,每家公司都在疯狂仿制天马行空的武侠片,一阵乱打,多数导演都不懂武侠电影的精髓,可能动作导演是一个人,文戏导演是另外一个人,王晶这种时装片导演也大捞钱财,技术和质量都不断下滑。  武侠明星李连杰也不例外,脱离徐克后他拍摄了《方世玉》、《洪熙官》,包括《太极》和《倚天屠龙记》,也都算众人皆知的武林故事。可是就拿《倚天屠龙记》为例,上集投入了3000万港元,只收回来1000万港元,下集干脆不拍了。1993年之后,丧失了创造力的武侠电影开始走入末路。  港片导演进入内地拍片以来,王晶的头部电影迅速火爆,当时他提出了论断:港片的黄金十年可以在内地复制。可是没有想到,第二部粗枝大叶的影片就卖不动了。别的导演也一样遇到挫折,《刺陵》等大明星、大场面的现代武侠片一样惨败,即使请来高手程小东,他拍摄的若干电影也一样面目模糊,带给不了人们任何惊喜。最新的例子是《白蛇传说》。  程小东告诉本刊,他是电视台起家,很善于用低成本的紧急智慧去拍摄一些东西,最精彩的例子是在《新龙门客栈》里,当时没有剑的道具,他就用一根木棍,号召剧组成员把香烟盒里面的锡纸贡献出来,然后把它们糊上去,成为东厂高手甄子丹的宝剑,再借助快速剪镜头将之弥补。可是,这套技术,在现在的电影界,却显得不够用了。香港低成本电影时代遭遇了好莱坞式的中国大投入电影,突然就不好看了。  第一个最明显的打击来自《卧虎藏龙》。李安精心设计了武林人物的性格,尽管他的武侠场面不乏被人诟病处,比如玉娇龙在城墙上和俞秀莲大战的一场,身上的威亚甚至都能把衣服掀开,露出破绽被人看见,许多人说,这是没有找到“威亚王”程小东的结果。可是,对于多数外国观众来说,这个场面已经够神奇的了,他们注意的是电影整体呈现的武林的美感,包括场面的宏大,而不是像以往武侠电影中只是飞那么一小下。  而这种美感,背后是巨大的投资。董玮说出了奥妙:在《卧虎藏龙》之后,有导演请他去做动作设计,问他3天够不够。他和鲍德熙都在现场,鲍德熙是知道奥秘的,因为他是《卧虎藏龙》的摄影,董玮说:鲍,你别说,让我来分析,电影中两人在屋顶飞翔,在城墙上打架,至少需要多根威亚,而这些威亚至少要10人一根去拉!他觉得15天左右才可能拍完这几个场面,问鲍:李安花了多少天?26天。这就意味着光是一小段场面的投资就要上去几百万元,有几个导演愿意支出?  在《卧虎藏龙》之后,张艺谋的《英雄》更加大了普通小成本武侠电影的拍摄难度。光拿九寨沟的水面飘浮的场景来说,这个场景需要大吊车吊着演员完成表演,可是一般人哪里有资源能让大吊车进入九寨沟?但是从观众角度,他们不关心你能不能做到,只关心那么漂亮的场面出现后,仿照的小场面没有人要去观看了。包括前面提及的天坑中从天而降的奇观,这些都是大投资,大资本才能办得到的场面。  魏君子说,更不好的结果是,张艺谋的武侠电影打破了从前的江湖。他的电影里,只有庙堂之高,而缺乏江湖之远,无论是《英雄》,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都充满了宫廷阴谋,貌似从天下苍生出发,可是本质上并没有升华侠文化,不过是清朝公案小说黄天霸的升级版,这些都应该算是古装大片,实在算不得武侠片,因为里面没有江湖了。反倒是李安,还保留了江湖的影子,比如说镖局,比如说大漠,这些都是中国人熟悉的武侠江湖。  因为大片冲击,使得新出现的武侠电影只能去寻找自己的新道路,《精武英雄》是与好莱坞的英雄片嫁接的新类型电影,可是票房一般。陈可辛拍摄了很写实的武侠片《投名状》,里面没有人会飞,程小东得意地说,厉害的是用了很多威亚,可是没有人觉得。之后,陈可辛又野心勃勃地拍摄了《武侠》,借助《豪斯医生》的科学探案方法,和所谓穴道的科学理解去重新构造武侠世界,可是,直接可以看美剧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元化了,他们显然没那么容易被打动,这部电影丝毫没有起到想要的效果。  3D似乎是目前唯一的拯救武侠片的道路了,可是问题同样存在。3D的世界只解决了部分技术问题,获得了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可是武侠片的内在世界显然要丰富得多,不仅要有场面,还要有动人心魄的侠客们的心灵。这就是大部分观众喜爱《新龙门客栈》胜过《龙门飞甲》的缘故。  武侠片中的经典角色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从胡金铨开始,武侠电影有了魂魄,大侠们有了风骨。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自从金庸为武侠世界定下了宏大主题之后,江湖就是属于男性的世界,无论家国情仇、兄弟情深、个人成长,通常都是男人的心灵史。因此,最具魅力、流传最广的是大侠,而不是女侠。  金燕子式的俏皮侠女发展到后来就是玉娇龙。《新龙门客栈》的邱莫言则和《侠女》一样,心事重重,担负着铲除奸佞的重担,偶尔才能流露一点侠骨之外的柔肠。  在武侠电影式微之后,它变种为功夫片,嫁接进现代背景。香港有两个女星动作片品牌:霸王花系列与皇家师姐系列。皇家师姐是专为杨紫琼打造,她虽然是练舞蹈出身,但动作比其他女星有力量,长相偏硬,有侠气,不娇气,经常在银幕上一人独打好几个壮汉。为了对抗皇家师姐,对头公司找来了杨丽菁,八九十年代有一批二线女打星,李赛凤、大岛由加利、胡慧中,她们不会功夫也得勉强上阵,常常受伤,最严重的一次胡慧中和李赛凤被***烧伤,险些退出娱乐圈。  霸王花系列由成龙监制,以群戏为主,有些女演员根本不会打,吴君如负责搞笑,叶子楣负责软***,文艺片出身的胡慧中负责打戏,经常使用替身。这个系列更像是喜剧而不是功夫片,所以这些女演员在武星界的地位没一个比得上杨紫琼。在半自传体电影《阿金》里,杨紫琼展示了她各种受伤经历。李安考虑用杨紫琼演俞秀莲,也是由于她片酬在女演员中最高,却没有一部代表作,身上还保留着演技没被开发的淳朴。  张彻性情偏激,他创造的侠客也和他一样。他的御用男一号、男二号是姜大卫与狄龙,从外表看,英俊高大的狄龙比姜大卫更像大侠,但张彻自从发现姜大卫,就让他做男主角,唯有《刺马》里,狄龙是男一号马新贻,偏偏是个反派。  导演李仁港形容狄龙拘谨,别人和他讲话忍不住要抱拳叫“大侠”,姜大卫随和通透。他的鞋永远趿拉在脚上,对什么事都蛮不在乎。浪子性格的导演喜欢浪子型演员很自然。  王羽的大侠比较火爆,他扮演的银鹏一出来就是谁挡他,他就杀谁,后来王羽到台湾加入了竹联邦。这些角色显然给那时尚年幼的导演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多次邀来前辈致敬。陈可辛费尽心思找来王羽参与《武侠》,里面王羽年纪虽老,但脾气比甄子丹可大得多,心狠手辣,承继的是他以前的风格。中正平和的吴宇森就喜欢狄龙这种君子式大侠,《英雄本色》里狄龙一句“我不做大哥好多年”,银幕里兄弟落泪,银幕外观众心碎。李安请郑佩佩演碧眼狐狸,周星驰找梁小龙演《功夫》……可以看出他们的童年是看武侠片长大的。  黄飞鸿  黄飞鸿是中国电影史上拍摄次数最多的男主角,目前有100多部关于他的电影,20多位演员扮演过这位佛山民团教练、跌打医生。黄飞鸿的父亲黄麒英是广东十虎,师从陆阿采。陆阿采、方世玉、洪熙官是少林寺至善禅师的一支。黄飞鸿习洪家拳法,在广州新豆栏的仁安街创立了宝芝林医局,他人生的是担任广州民团总教练,低谷是在政府下令民间自卫团体解除武装时引起宝芝林被烧。除此之外,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略带悲情的武师。  黄飞鸿的伟岸形象是广东武师集体塑造的,据资深武术指导刘家良回忆:《黄飞鸿》电影的前四集,每位师傅和他们的徒弟各拿了十块钱,找到在戏曲舞台上演关公的关德兴,武师们教他身段拳法。另一说法是台湾片商出了大部分投资,总之早期的黄飞鸿电影就是香港午夜节目里的“粤语残片”。  关德兴一张大长脸,不苟言笑,为人刚正,一出场就是中年人,讲起话也是中气十足,一板一眼,完全是旧戏台上的道德君子,讲究礼、义、忍、恕、和。洪金宝在七八十年代拍《林世荣》时,就模仿关德兴的腔调:“叫、鸡、吃”拖拉成“***”。那些系列里的大反派由石坚扮演,他的形象非常卡通,每次被黄飞鸿教训之后就说“师傅我知错了”。到下一集继续和黄飞鸿作对。从黄飞鸿衍生出了许多戏剧人物,他的徒弟梁宽、牙擦苏、猪肉荣、鬼脚七,个个都作为独立的篇章被拍过影视剧。  1976年,刘家辉的《陆阿采与黄飞鸿》开始讲少年黄飞鸿的故事。从这时起,少年黄飞鸿形象大变,飞扬跳脱,风趣顽皮,直接引出了成龙的成名作《醉拳》,后来为香港武师公会筹款所拍的《醉拳2》延续了这个风格,尽管那时成龙已经一脸褶子,他这个黄飞鸿还是在民族大义的剧情里保持谐星本色。  关德兴演了八九十部黄飞鸿作品,但对于今人来说,李连杰是最成功的黄飞鸿。本来他不在徐克的构思里,就像他原该是《新龙门客栈》和《卧虎藏龙》的男一号一样,徐克心中的黄飞鸿是大侠狄龙,周润发来演黄的首徒梁宽,如果是这对组合,应该不会跳出关德兴的窠臼,戏份也会由一生一旦变为双雄会。因为档期不合,找了李连杰,因此当时李的压力很大。  李连杰个子比较小,在过去的少林题材里经常演些调皮可爱的小和尚,他的黄飞鸿沉稳持重里带着年轻人的特征,主要表现是他和十三姨的感情戏,把英文“我爱你”说成“爱老虎油”,被十三姨偷吻后的害羞窘迫,面对西方文化入侵的自豪感和无所适从,比关德兴版要复杂得多。过去的黄飞鸿没有一个是帅哥,李连杰本身具有的武术功底和那时还很清秀的面容,使他的黄飞鸿更有偶像魅力。在李连杰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像样的黄飞鸿,即使是徐克发掘的赵文卓,外形、身材比李连杰还要出色。成龙说过武打明星不需要好看,但一定要有观众缘,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玄妙然而必备。  方世玉  方世玉属于少林寺系列,在左派导演张鑫炎北上实景拍摄《少林寺》之前,港片中的少林寺基本是指南少林,并不是最正宗,所以《少林寺》的开篇专门有一段纪录片讲述嵩山少林的源流。方世玉的父亲方德是丝绸商人,外公苗显是少林五老。  历史上的方世玉身形矮胖、一脸麻子,如果按照史实拍电影,观众要绝望。他是个哪吒式的人物,出生起被母亲苗翠花浸于铁醋药水里,用竹板、柴枝、铁条捆绑,戴铁帽、着铁靴,习得一身刀***不入的横练功夫。阿喀琉斯的弱点在脚踝,方世玉的命门有点恶心。相传他打倒五枚师太后,一脚踏过去,被五枚师太捏住肛门,掏出了肠子,死时才20多岁。  五六十年代演方世玉的演员叫石燕子,李连杰和他长得很像。张彻拍《少林五祖》、《洪熙官与方世玉》时,傅声扮演方世玉。张彻最喜欢血腥暴力,怎么能舍得不用方世玉的惨死?只不过变成了被白眉道人一剑刺穿。  李连杰自组正东公司后,拍了许鞍华的电影《方世玉》,这部电影的编剧有蔡康永。方世玉的主要事迹是与雷老虎打擂以及反清复明,于是方世玉变成了红花会成员、陈家洛的徒弟,把金庸小说杂糅进来。方世玉和其母苗翠花成了一对喜剧母子,惯会惹是生非,小错不断却本性善良,萧芳芳的苗翠花喧宾夺主,把花瓶李嘉欣、胡慧中衬得毫无光彩,这种小生老旦的搭配新鲜罕见。  因为死得早,方世玉是一个少年英雄,谐趣是少年的天性,如果是喜剧,血腥爆菊场面就非常违和,从此,李连杰的方世玉形象固定下来,再也没有新花样。  陈真  以前香港没人知道霍元甲,他是津门大侠,香港武师都是练南拳的。1972年李小龙拍摄《精武门》,虚构出霍元甲的徒弟陈真一角。比起正统的大侠霍元甲,身世飘零、勇猛偏激的陈真更吸引人。  李小龙踢武馆一场戏,所有人一袭黑衣,只有他一身白色中山装,他是模仿姜大卫在《报仇》中的出场。研究香港电影的影评人魏君子说:以今天的眼光看,李小龙的表演一无是处。他出招时的嚣叫像猫叫,举手投足过于夸张滑稽,除了打斗谈不上有表演,特别是一到感情戏部分,就能看出李小龙的生硬局促。  但仅仅有打斗,就足以让李小龙成为神话。他闪电般的三脚,瘦长型的肌肉,硬朗的面部轮廓、傲慢孤独的气质,东西方融合的格斗方式,前所未有。最重要的是他打的是日本人,一脚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对受惯欺凌的中国人独具象征意义。  李小龙的陈真是无畏也可以说轴到有点傻的悲情英雄,面对日本人的子弹,他凌空一脚定格在银幕上,但之后千疮百孔的惨状观众可以想象,更增添了悲壮感。李连杰的《精武英雄》里,陈真就显得比较有心计有策略,他用假死逃过了日本人的惩罚,去往另一片天地。可中国已经沦陷,他又能去哪里?还是一个悲剧结尾。  陈真代表了中国式的尊严,抵抗外侮的决心有了,为此付诸的行动有了,但用功夫去抵挡子弹是义和团式的愚蠢和凄凉。李小龙曾经在何守信主持的电视节目中表演过手指插入易拉罐,他在片场怂恿其他演员和他一起食生牛肉增强肌肉,甚至借助于药物。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李小龙骨子里深埋着古典主义英雄情结,有些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到了李连杰时期的陈真,更讲究人情味与人性的多面,不过这些精神内核都是给华人看的。西方人喜欢《精武英雄》胜过《黄飞鸿》,只不过因为前者是拳拳到肉的功夫片,后者是吊威亚的侠客片,前者让他们感觉打得更过瘾。  李连杰在拍《霍元甲》时,试图想讨论武力的无用,霍元甲用武术击败了外国人,击败了中国对手,但他并没有得到内心的安宁,冤冤相报换来了灭门之灾,当他放下了仇恨,变成了佛一样宽恕的人物,才进化成一代宗师。这是基于个人经历之上的思考,观众并没有同理心,他们更喜欢甄子丹在同时期推出的陈真和叶问,甄子丹打倒外国人时,影院里一片叫好声。  比陈真更极端的人物是马永贞,清末民初的侠客是最后一拨,近现代的***炮使武功变得可笑无用。徐克的电影里就不断要面对这个问题,他甚至找出了非常荒唐的解决办法。先是让侠客腾空躲子弹,后来发展到让林青霞在《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里徒手接炮弹,反掷回去,罔顾物理知识,只能说是极致的浪漫主义。  马永贞固然也是清末人,但他闯荡的上海滩在人们印象中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样子,所以大多以马永贞为主题的电影里,他没有留辫子,而是短发短打扮,一副青帮弟子的模样。他的身份是拳师,被斧头帮暗算身亡。搬到银幕上的马永贞,是一位出身底层的野心家。  与之前大义凛然的侠客们相比,马永贞是自私自利的,他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出人头地,手段也未必光明,这个系列开启了上海滩热,争地盘、打帮派,更接近黑帮电影。  金庸、古龙的大侠  金庸作品搬上银幕通常比较失败,篇幅浩瀚,枝杈过多,经过删减后不伦不类。如果看邵氏早期电影,会发现郭靖、杨过的扮演者会让当下的观众极为不习惯,比黄蓉、小龙女难看得多。比如既演郭靖又演杨过的傅声,两个角色留着同样的发型,贴鬓角,假眉毛,脸上两砣红胭脂,像个有着成年人身体的小孩子。用张彻的话:查兄是长江大河,他是激流瀑布,他只能表现查兄作品里的一枝一节。  到了徐克、王晶、王家卫时期,随意对原著进行解读,金庸本人肯定是不喜欢这些电影的,但对原著感情没那么深厚的观众可以接受。许冠杰版的令狐冲并不倜傥,但那首《沧海一声笑》弥补了表演上的不足;周星驰版的韦小宝极尽夸张,充满恶趣味,票房却比《大话西游》成功;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可以说是妖孽式的反串,可是突破了原有的想象空间,有一种凄厉的美感。  古龙比金庸更难拍,他的小说重文字轻故事。他笔下的侠客和美女都似仙人一般,不是凡物。有了楚原和古龙这两个文艺青年的相遇,古龙小说的意境才能在银幕上表现出来。楚原最爱的大侠是狄龙、岳华,一脸正气,亦舒说过岳华长得就是一副好人的样子,为人也是好好先生,狄龙也是这样。古龙对自己的相貌自卑,因此他的书中除了《欢乐英雄》里的郭大路像他一样有一颗大头,其他无不是英俊潇洒迷死少女之辈,郑少秋就是古龙人物的最佳代言人,岳华还是长得太敦厚了点。楚原电影里的大侠和大侠的女人,永远是白衣胜雪,但无论怎么打扮,还是美不过古龙的文字。倒是程小东在《倩女幽魂》里使用的手法,比较有古龙电影的感觉。王祖贤也更像是从古龙小说中走出的人物,她在《新流星蝴蝶剑》里的小蝶比以前的井莉、恬妮更加不食人间烟火。  导演罗维签下成龙之后,曾带成龙去见古龙。古龙说:“我的大侠是给狄龙拍的,不是给你拍的。”传说成龙哭着出去了。但古龙还是把两部书版权卖给了成龙,一是根据《七杀手》改编的《风雨双流星》,一是《剑花烟雨江南》。第一部戏的男主角是王羽,成龙演反一号,后一部戏成龙倒是演男一号,但情节是他被女人设局陷害,均是失败者角色。《剑花烟雨江南》的女主角瞧不起成龙,演大侠让他非常受挫,发誓再也不拍武侠片。  金庸、古龙小说改编的古典武侠片,不需要大侠会功夫,只要长得像大侠即可,白衣飘飘,手拿白纸扇,至于翻跟斗,那是武丑的事。TVB的台庆上,近视眼郑少秋摆楚留香的POSE摆得非常纯熟,和他同台的刘德华就摔了一个大跟头。  真正的高手大隐隐于市,古龙中年隐于死亡,楚原晚年隐于肥皂剧的甘草演员里。
01/28 07:3701/25 09:5601/21 10:3801/21 10:3801/21 10:3801/21 10:3801/21 10:3801/21 10:38
科技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