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一千五的要点是?“23联防篮球战术跑动图”?

  有关“人海战术”的一点常识  所谓“人海战术”的狭义理解,从战术角度说,就是密集的战斗队形。这种队形在拿破仑时代   就已经开始被散兵线战术所取代,到自动火器普遍应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密集战斗队形就   基本淘汰了。而密集战斗队形的使用,要求军队对这一队形有相应程度的训练,因为未经这一   队形训练的军队在敌火打击下会立即溃散,根本不可能保持密集战斗队形。   共军对于战斗队形的训练,从建军之初就强调疏散队形的训练。最早对部队进行疏散队形训练   的是朱总司令,时间是南昌起义后在范石生所部隐蔽的时候,接受这一训练的包括朱德部队中   全部的中下级军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黄埔毕业生。   红军训练中对于疏散队形的强调,在刘伯承、叶剑英先后主持的瑞金红军学校教学中也有大量   内容。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期间林彪提出的“三三制”。也许老国军不知道,“三三   制”的另一种称呼就是“疏散的班组战斗队形”。   国军有哪些部队对于密集战斗队形有过训练我不清楚。而在著名的48年塔山战斗中,国军劲旅   独立九十五师采用密集战斗队形反复攻击,伤亡惨重,战斗结束之后一个团只能编成一个营;   淮海战役中国军名将胡琏指挥王牌十八军同样采用密集战斗队形反击共军,一天之内一个团就   伤亡殆尽,很令人怀疑这两支部队对密集战斗队形不是训练有素。   对“人海战术”的广义理解,国军名将杜聿明有过解释,是指共军常用的“集中绝对优势兵力”   的作战原则。这个原则对于作战的意义谁都明白,但实际运用起来就有高下之分了。以强凌弱   的自然可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而以弱敌强的也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这就是军事指挥水平的   体现了。   所谓集中优势兵力,并不仅仅是集中优势兵员,也包括集中优势的兵器和火力。在有一定编制   的军队作战中,兵员的增加也就是意味着兵器和火力的增加。相对落后的兵器在数量上的绝对   优势可以在相应程度上抵消相对优势兵器的在质量上的相对优势,这是战争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因此,集中优势兵力的军事原则对装备相对落后的军队来说就更为重要。但是,这一原则不是   以单纯兵员数量的优势去抵消对方兵器上的优势,而是以兵力的优势去对抗敌方兵力的劣势,   老国军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兵员和兵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兵器火力得以发挥的条件下,单纯的兵员数量优势根本不可能抵消火力的优势。在集团炮火   和自动武器发扬火力的控制范围内,有生力量没有火力支援是不可能运动的。所以,在热兵器   作战条件下单纯的密集战斗队形无论伤亡多大,也不可能取得战斗胜利。装备火力处于劣势的   军队就需要集中更多的兵力以形成能与对方装备优势抗衡的火力密度和更强的攻击力量。战场   上的火力压制和反压制是相互的,在双方都可以发扬火力的对等条件下,数十支步***有组织地   集火射击形成的压制力不会亚于单独的一挺机***。我们大家都知道战例中有大量放“排***”的   情况,这就是装备非自动步***的部队在利用兵力兵器数量优势以形成必要的火力密度。在这个   意义上,可以说共军经常使用“人海战术”,而这种“人海战术”却不是老国军所想象的那种   电子游戏式的战术。   武器的杀伤力表现在其发射速度和火力面积,而不可能按照某种武器在单位时间内可杀伤多少   目标来计算,因为在实际作战中部署兵器时根本不可能预先设想在单位时间内会在某种武器的   火力范围中出现多少目标,也不可能预先设想某种武器在其火力范围内的杀伤数量极限。那种   认为某种武器在单位时间内可杀伤多少多少目标的观念,大概也只有在电子游戏中才有应用的   意义。   武器杀伤的指标还有命中概率。战术的制定不是和这个有关系吗?象反坦克火力  单位和装甲目标比例应该达到x:1,这就是典型的“实际作战中部署兵器时预先设   想在单位时间内会在某种武器的火力范围中出现多少目标”电子游戏中有“某种  武器在单位时间内可杀伤多少多少目标的观念”,那来自兰彻斯特方程,并非没  有道理。  在战术部署上还是一个火力控制范围的问题。   在实战中,使用多少兵器控制多大范围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   而是一个相对变化的情况,需要控制的范围相对大,兵器的机动   性相对弱,命中概率自然就会相对降低,这时提高命中概率的作   用就表现为加强火力密度。   战场上的火力控制范围,是一个面目标的概念,而不是在控制范   围内一个一个的点目标概念。部署火力时要考虑的是火力能够达   成压制效果,对点目标的杀伤和摧毁是压制效果的内容,但不能   等同于压制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根据命中概率,   杀伤一个战斗兵理论上一支步***一颗子弹就够了,火力压制一个   战斗兵使其在原地(活动面积)不能移动,就需要至少两支非自动   步***的交叉火力。我们看这个例子是往往会想到,一***把那个兵   击毙了不就完了么?但是在实战中双方的对抗是一种活的对抗,   目标自身的主动和具体环境使得兵器的命中概率出现无法预定的   变化,所以在兵器的具体使用上,命中概率就会演化为火力控制   范围。一个战斗兵被压制在原地不能动作,在战场上的作用也就   等同于被击毙(当然直接击毙也是这个效果)。而要单纯追求击毙   这个兵,就有可能因地形和目标的自身的主动规避或反击而使得   为击毙而使用的火力在具体效果上出现难以预定的变化。   设计电子游戏使用的数学模型当然是有效的,但是战场上的实际   变化不可能由这些数学模型所涵盖。我们在计算机上所对抗的是   已经设定了的程序,即便是两人对抗也是在程序的设定范围之内,   而战场上要对抗的则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对于杀伤概率的认识,我是从火力控制角度看的。所谓杀伤,就是造成对方   的伤亡出列,被杀伤的目标失去战斗力。在火力控制范围内有目标没有失去   战斗力,那么就是火力控制不完善,所以我说在控制范围内的杀伤概率应当   是100%,由于任何火力控制范围在战场上是变化的,且一定存在某个死角,   所以在对火力控制范围概念在理论认识上100%的杀伤概率, 就很容易发生   混淆,特别是我们又谈到了武器的命中概率。   也以地空导弹为例,过去的红旗导弹在战斗守则上是三发齐射命中率为95%,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火力控制范围的概念。导弹的设计原则是一发一中,但在   战场上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就必须以增加火力来保证控制范围内的杀伤力。   在这个意义上,导弹这种点目标攻击兵器在使用上也就成为面目标控制的部   署了。狙击步***的火力控制范围就是保证其瞄准基线内100%的杀伤(暂不考   虑射手的素质内容),但狙击步***的火力控制范围非常狭窄,要加大其范围,   就需要增加单位内***的数量,而替代简单增加狙击步***数量的方式就是采用   其他轻武器的集团火力。其他轻武器的准确程度与狙击步***比较要差很大,   在形成集团火力后其火力控制范围反而是狙击步***无法企及的。这里就有一   个问题存在了,达成必要的火力控制范围首要条件是兵器的数量还是火力密度?   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但又不是等同的,不同的兵器火力不同,但在一个火力   控制范围内需要的火力密度是相对确定的。那么形成这个火力控制范围就首先   要考虑火力密度,其次才是根据这一密度部署相应数量的兵器。如果兵器数量   不足,就需要缩小这个控制范围以保证火力密度。所以,控制范围、火力密度   和兵器数量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实战的部署中,最先决定的必然是   控制范围,其次是火力密度,最后才是兵器数量。变化的过程则相反,数量不   足就需要集中或增加以保证密度,密度不足就需要缩小范围。在这两个过程中,   兵器相对固定的性能(命中概率等)就只是一个相对小的参照因素了,因为性能   在实战中的作用是通过其他三项的变化来实现其作战能力的,由于存在着战场   上时间空间的限制,兵器性能也不能通过数量的简单迭加无限增加。所以,兵   器的命中概率等性能最终会异化为集团火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发射数量即火力   密度。   100%杀伤概率的问题,我是指对出现在火力控制范围内的目标要做到100%,   这样方能保证对方在我火力控制范围内无法遂行战斗动作或不得不退出火力   控制范围,如果不能达到这两个指标,那么就等于没有达到火力控制的目的。   敌方在我火力范围内隐蔽而无法动作,就是因为一旦动作就100%会被杀伤,   这就是压制的效果。而敌方的反压制火力和在我火力控制范围内的主动规避   等等,都是为减弱和缩小我火力控制范围以遂行其战斗动作,一旦我控制范   围内的火力密度不足以保证100%的杀伤,或者范围缩小到不足原定的空间和   时间,敌方就有可能在我原定火力范围内采取战斗动作,使我之火力控制范围   的变化向对其有利的方向发展。   武器的命中概率在设计上都是依照最佳条件追求尽可能高的指标,在这个指   标完成的前提下,加之各种客观因素的参照进行试验的。因为最佳条件也是   在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条件之一,所以武器命中概率的最后定论还是以最佳条   件为基点再计算其他因素的。   关于点射的命中概率问题,是我错了,谢谢指正。   数学的问题,我的本意是指在认识论上,世间万物都可解析为数学现像,但人   类对数学的把握是有限的,是在发展中的。这个有限和发展也包括数学解析本   身,当对某一事物的数学解析没有完成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可能以数学方式去   描绘和解决某一事物。在数学领域内,大量的应用数学门类在发展史上都曾处   于“纯数学”领域,随着人类对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深化,纯数学领域的知识   逐步成为应用数学。用相对低层次数学不能解析的事物,在相对高层次的数学   领域就可能被解析。过去不能解析的事物,现在或将来就能被解析。数学和其   他学科一样,都在不断发展之中。战争领域内相当多的事物,目前数学还解析   不了,所以电子计算机还不能准确描述和解决所有的战争行为。但我们也可以   看到,许多过去用非数学方式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可以用数学加计算机解决   了,这就是发展过程。人类认识向自由王国发展,作为认识手段之一的数学也   在发展,应用数学和纯数学也同样都在发展,纯数学向应用数学的转化也是在   不断进行的。对于战争,我还不认为现代数学可以完全解析,否则老国军也就   不会出那个笑话。他的笑话实际就是将一个还不能以数学加以完全解析的事物   强行以数学(而且还是低层次的数学)方式来解决。   这其实已经是哲学范围的讨论了。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更多
  杀伤概率,火力控制范围  可是黄仁宇在黄河青山里说:人海战术就是几百码宽的地方(那是多宽?)只能放一个连,共军确有一千人,你能用机关***把600人打成碎片,可还有几百人等着冲上来。  这是在四平战场的事,当时新一军只有1个105榴弹炮营统共500发炮弹,跟本挡不住。  林也是在那之后才强调33制的(雪白血红),据47军老兵(在俺们大学里租武侠的,现在还在恨老彭,粗人,不会打仗,俺们林总如何如何)说:打四平满地死人,趟不过去云云。  黄仁宇可是在驻印军受过机***训练的啊。你是不是把理论射速和实际射速弄混了,机***不换***管的话是无法持续射击的啊。四平又基本是巷战,才有攻击面窄的问题。  布尔战争时7000发子弹杀一个人,  几百码也有几百米是宽,不是攻击距离  水冷机***完全是因为太重才淘汰的,请参阅《战场武器系统与技术》  风冷的机***,风扇的动力源无法解决,如果不使用风扇,很大的散热片也不起作用,也请参阅《战场武器系统与技术》  淘汰水冷机***的必要条件是:  单兵自动武器的普及使步兵部队使用步***就能获得较强火力,降低了机***作为压制武器的重要性,因此对机***持续射击能力的要求也随之降低了。实际上没有一种现代机***的持续射击能力能比的上水冷机***。现代机***的设计重点转为在较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子弹,以求在从开火到敌军卧倒前的几秒中内造成尽可能的杀伤,而不是象以前能够那样持续射击数十分钟之久。  淘汰水冷机***的充分条件是:坦克的出现使步兵部队必须携带反坦克武器,为此急需去掉一些重量,水冷机***和为它们配备的大量弹药就首当其冲。  车载机***的冷却不可能是靠开车时产生的风,不然停车或车辆低速行驶时岂不是不能战斗?实际上谁也不会在车辆颠簸行进时射击,因为什么也打不中的,只有近几年配备了最昂贵的火控和悬吊系统的新一代主战坦克有行进间射击的能力。架设在车辆上的机***有可能使用风冷设备是因为车辆本身能提供电源驱动风扇,但是设计机***时要尽可能考虑通用性,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车载机***没有专门的设计,无一另外全都是在步兵用机***上做不大的改动就装备在车辆上。
  楼主说得太明白了  
  首先提出战术要求才能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没有足够钱装备就只好折中,这才是该书的精要所在。目前网上的垃圾军事小说就完全忘记了这一点基本的问题“你是否有足够的钱研制生产装备武器,提供训练,平时补充”  1,反坦克***不是一种有效的武器,苏式也是。  2,英式的。303水冷是循环水啊,只要战前准备,就还好啊  3,行进间射击就是因为命中率的问题才使稳定装置十分贵那,所谓面积射/压制射是美军提出的,英  银质双头鹰:开站纪念章  我也不知道,说的另外了。  1,战场的数学模型很难建,因素太多,很难考虑周全,结果就不可靠。你也别费劲弄了。  2,共军早期作战是人海为主,牺牲很大,但补充相对快,国民党就输了。这一点偶同意黄人宇的说。  3,机***乱扫大约会阻止开始,挡不住后来。  1,我比较信黄老  2,有点,可那租书的老爷爷说起四平:尸首齐腰,趟不过去,俺们爬着冲锋,***子和下雨一样云云。  够酷把,第一手资料。  他在嘲弄完全和他的理论不相符的战争方法时,曾经试图作出证明,指出任何火器的进步最终都能增强进攻的力量。他还补充说,“数学的证明是说明真象的最简单的方法。”如果要显示一个有理性的人如何完全地被不合理的理论所缠绕,那么,这种方法还是值得引录的:
  假设:你用2个营的兵力对付1个营
  那么也就是用2000人去对付1000人
  步***一分钟发射一颗子弹
  1000个防御者就将发射出1000颗
  同样的步***,2000名攻击者就将射出2000颗
  结果,进攻者就赢了1000颗
  再假设:步***每分钟发射10颗子弹
  1000名防御者在一分钟内就发射10,000颗
  2000名进攻者就能发射20,000颗
  结果,进攻者就多了10,000颗
  “可见,由于火器改进的结果,使发射的物质优势很快地提高,这对进攻者有利。这种优势增长多快,进攻者战胜防御者的精神优势也随之增加”。(第32页)
  这是数学的胡言乱语,从中举出一例便可证明。因为1000名防御者是保持伏卧状态的,他们所构成的目标,只是二千名实施进攻的攻击者的八分之一;这样;攻击者的命中率就应该减去八分之七;结果,攻击者将多受七千五百颗子弹,而并非他们多占一万颗子弹的利益。
  如果说,杜皮克比克劳塞维茨还克劳塞维茨,那么,福煦也就比杜皮克更杜皮克。福煦曾引用约瑟夫?梅斯蒂 [ 注 ] 的话说:“一场失败的会战是一场一个人自以为已经失败的会战,”“因为一场会战是不可能在物质方面失败的,”所以,它只是精神上的失败。换句话说,一场会战的胜利,也只能是在精神方面获胜。我们扩充这样一句名言:“一个胜利的会战;也就是一个人不肯承认自己被打败的会战。”(第286页)如果说,在战斗中双方都以木棍为武器,那么,上述思想也许多少还有一点真实意义。但是,在现在的战斗中,双方都装备着***炮,再有这种思想,简直已是愚蠢之极,因为不管攻击者的精神多么坚强,这种精神并没有避弹的功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F.W.Lanchester投身于作战模型的研究,并得到了一些可以从中得到交战结果的数学模型。著名的“Lanchester平方定律”:ay2 - bx2 = ay02 - bx02 = c先给个简单的吧:  缆车斯特定律是很早以前看的,看看俺现在还记得多少:杀伤因子:射击发生在向一个在平原上无穷大士兵方阵(士兵间隔1米)进行,每秒每作战单元发生n次射击流,单次射击流杀伤概率b,那么杀伤因子:nb  然后就是3大定律,依次是:向不还手的部队用相同武器射击,向还手的部队用相同武器射击,向还手的部队用不同武器(当然,nb指数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射击  第三定律是合成军作战模拟的基础。  在实际的运用中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因子,比如地形因子,疏散因子,士气因子,疲劳因子等等分别作用在不同的地方。  在实际的作战模拟中受到计算机运算速度的限制,模拟的射击单元是不同的,可能把多次射击流算一种射击流来考虑。  一点资料:二战时是平均三万发子弹杀死一个人,越战时则上升到二十万发。用轻武器杀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主要还是靠重武器,不过弹药消耗也是很大的。  日本二战前期为了提高机动性并保持水冷机***的火力持续性,采用气冷97式机***,在***管上装置了大量散热片,结果提高机动性的目标完全失败了----加装了散热片的机***和水冷机***几乎一样重,火力持续性却大大减弱,这也许是日军在***管散热史上的一个创新吧??!!--------其他国家的气冷都是采用包附有小孔的铁皮以增加***管表面空气流动的方法的,尽管火力持续性有较大降低,但综合性能还是较好的。
  在我的印象中,Lanchester方程是包括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的,而且是在假设参加战斗的双方都准确向着点目标进行射击的情况下的模型,用机***扫射是不在此列的,因为后者除了杀伤外更大的意义是在于压制和切断兵力的机动路线。其实我认为这一类推演通常只有定性和半定量的参考意义。  这个是其一次方程,二次方程的大概描述可以见下:  数学建模在军事问题上的应用  模型1 正规战争模型  模型2 混合战争模型  几点说明  战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因素很多,如兵员的数量和质量,武器的先进与落后,地理位置的有利与不利,指挥员的艺术、后勤供应、气候条件等。因此,如果把战争所涉及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样的模型是既难建立又难解决。但是对于一个通常情况下的局部战争,在合理的假设下选择主要因素建立一个作战数学模型,我们将会看到得出的结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F?W?Lanchester就投身于作战模型的研究,并得到了一些可以从中得到交战结果的数学模型。  对于一次局部战斗,有些因素可以不考虑,如气候、后勤供应、士气等,而有些因素可认为是双方是相同的,如武器配备、指挥艺术等。  模型1 正规战争模型  令x(t)表示t时刻甲军人数,y(t)表示t时刻乙军人数,假设  (1) 每一方人数减员率与另一方人数成正比;  (2) 两军士兵都处于双方火力范围内;  (3) 不考虑双方支援部队;  (4) 双方的初始兵力分别是和。  由以上假设可得正规部队的作战模型为  其中a&0,b&0均为常数,表示战斗系数。  积分(2.2.16),得  这就是著名的“Lanchester平方定律”。(2.2.17)式在 x-y 平面上是一簇双曲线,如图2.2.4所示。双曲线上箭头表示战斗力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方向。  可以看出,如果 c & 0,轨线将与y轴相交,这就是说存在,使,,即当甲方兵力为零时乙方兵力为正值,表明乙军获胜。同理可知c&0时甲军获胜。当c=0时双方战平。  进一步分析可知,乙军要想获胜,既要使&成立。可采用两种方式:(1)增加 a,即配备更先进的武器。(2)增加最初投入战斗的人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2.2.17)中,a 增大两倍,结果也增大两倍,但增大两倍则会使增大四倍。这正是两军摆开战场作正规战时Lanchester平方定律的意义,说明兵员增加战斗力将大大增加。  为此我们考虑有增援情况的战争模型。即除了模型1的基本假定之外,进一步假设f(t) 和g(t)分别表示甲军和乙军t时刻的增援率。(所谓增援率,就是增援战士投入战斗或战士撤离战斗的速度)。此时正规作战模型为:  模型2 混合战争模型  如果甲军是游击队,乙军是正规部队,由于游击队对当地地形熟,常常位于不易发现的有利地形。设游击队占据区域R,由于乙军看不清楚甲军,只好向区域R射击,但不知道杀伤情况。为此,我们假设:  游击队x(t)的战斗减员率应当与x(t)成正比,(因为x(t)越大,目标越大;被敌方子弹命中的可能性越大)。  游击队x(t)的战斗减员率还与y(t)成正比,(因为y(t)越大,火力越强,x(t)的伤亡人数也就越大)。  游击队和正规部队的增援率分别为f(t)和g(t)。  由以上假设可知,游击队的战斗减员率等于cx(t)y(t),作战模型为  其中c称为敌方y的战斗有效系数。  若无增援f(t)和g(t),则  积分(2.2.20)式得  (2.2.21)式在x-y平面上定义了一簇抛物线,如图2.2.5。  如果M&0,则正规部队胜。因为当y(t)减小到,游击队x(t)已被消灭。同样,如果M&0,则游击队胜。  几点说明  (1) 在模型(2.2.18)中,如果a,b,f(t)和g(t)已知,则可用显示求解。在模型(2.2.19)中,因方程组是非线性的,求解困难,可利用计算机求解。  (2) 事前确定战斗系数a、b、c和d的数值通常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对已有的战役资料确定a和b(或者c和d)的适当系数值,那么对于其它类似于同样条件下进行的战斗,a和b(或c和d)这些系数可认为是已知的。  (3) 由(2.2.20)式有  利用上式可以估计出正规部队要取得胜利需投入多少初始兵力。美国人曾用这个模型分析越南战争,以及二战时美国和日本硫黄岛战役,发现模型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的很好,这就说明Lanchester作战模型是能够用来描述战争的。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有关文献。  (4) 上述模型没有考虑交战双方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因而仅靠战场上兵力的优劣是很难估计战争胜负的,所以我们认为用这些模型判断整个战争的结局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局部战役来说或许还有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建模的思路和方法为我们借助数学模型讨论社会科学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示例。
  关于人民战争的一个简单总结  有朋友说,人民战争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军队伪装成平民,以平民为掩体来保护自己,另一类是真正的平民与敌方军队进行的战斗,应该区分对待。这种分类方法当然是可行的,但我并不认为应该反对前者而支持后者。  我的观点基于两个前提。第一是对每个平民来说,有权选择生命为最高价值。如果你认为生命不重要,相对于另外一些东西,无论你的生命还是其他平民的生命都不重要,那么我承认无法说服你,也没有办法跟你讨论下去。第二个前提承接第一个前提,就是说,在战争中有必要避免或减少平民的伤亡。如果你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打仗总是要死人的”,那我跟你也没什么可讨论的了。  但必须指出,这两个前提,也是我们得以谴责大屠杀、种族灭绝的讨论基础。如果你不认可这两个前提,那么在战争中,任何人的生命根本一钱不值,南京大屠杀也好,纳粹集中营也好,都是战争期间正常不过的事情,有什么可谴责的?一些朋友既谴责南京大屠杀,又鼓吹人民战争,在逻辑上就是陷入了悖论。  为什么在这两个前提的基础上,人民战争必须反对?这不是一个价值判断,而是一个事实问题。从技术上看,在人民战争的前提下,要避免平民在战争中的大量伤亡,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要避免平民在战争中免受伤害,平民和军队之间必须共同保持一个平衡。一是军队必须保持一个底线,就是不以杀伤平民为直接目的。军队在攻击的过程中“顺便”杀死了一些平民,虽然不好,但还算是军队。但如果纯粹以杀死平民为目的,那就不是军队而是禽兽了。比如民族主义者喜欢崇拜的成吉思汗,就是不折不扣的禽兽。二是平民也必须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不能以平民的身份直接攻击军队。你要和敌人战斗,可以参加自方的军队,也可以组建军队,但你必须转换为军人,才能发起攻击。  以上两个条件中,只要破坏一个,平衡就会被打破,而大量平民的死伤就不可避免。如果军队变成禽兽,那么这本身就已经是屠杀而不是战争。这样的军队行为,我们就称之为“反人类罪行”。一支军队越能避免、远离这种行为,我们就认为他们是越文明的军队。现在我们认为美英军队是文明军队,就是因为他们绝对不是以杀伤平民为目的,也能尽可能避免杀伤平民。  另一方面,只要平民放弃自己的底线,则无论你是被政府鼓动、胁迫,还是自发地对敌方军队展开攻击,后果都是一样的。敌方军队即使不是禽兽,它也很难分清哪些平民参与了攻击,哪些平民没有参与攻击。这样的情况,就相当于经济学上的“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敌人就只好来个“平均定价”,见到平民就杀,直到平民的反抗停止为止。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平民的伤亡是很难避免的。  有一些朋友认为,保卫国家是每个人的责任,用蒋委员长的话来说,就是国难当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的责任。谁不承担这种责任,轻则是懦夫,重则是汉奸。而且你不承担这种责任,也不能妨碍、阻挠他人尽责任。这话貌似有理,但问题在于,你去杀敌人,敌人杀回来的时候可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一定是把我们一起杀掉。你可以认为国家比你的生命更重要,但你有什么权力替我做出同样的决定?何况,你要去杀敌,一样可以参加或组建军队。当然这没有直接拿起家伙干他的那么爽快,但你的爽快就比我的生命更加重要么?  所以,分清楚军队和平民非常重要。灰色空间转载的日内瓦公约中对军人的描述是非常清楚的:“甲、有一为其部下负责之人统率;乙、备有可从远处识别之固定的特殊标志;丙、公开携带武器;丁、遵守战争法规及惯例进行战斗。”即使你的爱国热情高亢不可遏止,但要做到这几点真的那么困难么?为了保护无辜同胞的生命做这么一点事你都不愿意,还奢谈什么保家卫国、舍生取义?  所以,决定反抗敌人的平民,有责任首先将自己区别于平民。至于本来就是军人,居然伪装成平民来保护自己,这就更加不可容忍了。某种程度上,这是变相的反人类罪行,和以杀伤对方平民为直接目的的禽兽军队并无本质区别。  还有朋友说,人民战争本身无对错可言,关键要看敌方军队的目的是什么,是推翻一个你并不支持的政府,还是掠夺资源、奴役人民。我认为这是混淆了“是否反抗”和“如何反抗”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一个价值判断,而后者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一定要记住,在人民战争的情况下,平民的大量死伤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人民战争,就是选择大量平民的死亡。谁选择了人民战争,谁就要为这些平民的死亡负责。  人民战争的一般表现:  以平民身份接近敌军,出其不意消灭之(包括下毒、爆炸、***击、刺杀等等)。被敌军追击时,躲到贫农大娘的床上装孙子。敌军屠杀平民后,出现在残余平民中激发对敌仇恨。  所谓“人民战争”的实质是用平民的大量伤亡换取敌军的伤亡(比例悬殊),再进而利用由此产生的仇恨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控制区域,以此达到最终的军事目的。作为战争策略,对手确实很难防范,但与“人道主义原则”是一点沾不上边的,其实是变相的大规模的恐怖主义。许多第三世界中没能通过游击战夺取政权的武装团伙现在纷纷转变为专职的恐怖主义团体并非偶然,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保家卫国的责任,永远属于政府,而不是平民。我纳税给你,就是要你保护我,你拿了我的钱还要我自己保护自己,岂不是抢劫吗?所以,平民愿不愿反抗是一回事,应不应该反抗是另外一回事。任何一个鼓动人民战争的政府,不是无能,就是不负责任,大诗说的没错,这样的政府与屠杀平民的军队无异。举个简单的例子。你遭遇抢劫,抓罪犯的责任显然属于政府,你奋起反抗当然是可以的,但那不是你的义务,你有权乖乖就范的。在战争中,情形就更复杂一些。因为你奋起反抗,可能会危及其他平民。  以前在什么地方见到萨拉丁的轶事说,他在敌大军压境撤出之前占领的某基督教城市时,把先前收的税款退还给市民,说是无法保护诸位,所以把税金退回,因此被称赞行为高尚。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北部活动的北欧雇佣军,也有向村镇勒索保护费之后阻止其他类似团体来勒索的惯例。这可能说明收税就提供保护是某种古老的习惯性契约,只是在近代王权膨胀之后才逐渐被遗忘的说。  实际上不要把国家想成什么高尚、有道德和负责任的机构啦,他要反对外敌,就要想办法把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利用起来。采用人民战争的做法,不但可以利用愿意反抗的民众,还可以裹胁态度中立甚至“X奸”的民众,何乐而不为呢?道德的观点始终比不上功利的观点啊,只要打得赢,胜利者至少在国内是最有发言权的了。“人民战争”是某种和道德沾不上边的逻辑,而不是像提倡这种理论的人所鼓吹的那么正义。  现今的各国政府,其实都没有发动人民战争的条件,米国就最典型,越战以后,将军队职业化。但这并不表示,在特殊因素的刺激下,人民战争可能出现。另,米国努力发展精确武器,就是为了少承担杀人的罪名。因此发动战争者要为平民的死伤负责,米国自己是非常清楚的。  究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斯大林等社会帝国主义头子不惜把孩子、妇女和老人也赶上战场,去充当炮灰;还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内,广大德国人民纷纷拿起了武器,自发加入了狼人特攻队、国民自卫军等组织和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令侵略者陷入了德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取决于视角。
  @马克思VII世
22:58:27  关于人民战争的一个简单总结  有朋友说,人民战争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军队伪装成平民,以平民为掩体来保护自己,另一类是真正的平民与敌方军队进行的战斗,应该区分对待。这种分类方法当然是可行的,但我并不认为应该反对前者而支持后者。  我的观点基于两个前提。第一是对每个平民来说,有权选择生命为最高价值。如果你认为生命不重要,相对于另外一些东西,无论你的生命还是其他平民的生命都不重要,那么我承认无法......  -----------------------------  汉奸洋洋洒洒,写这么多东西,无非就是说中G打仗不光彩,“人海”“以贫民做掩护”,汉奸楼主嘴里,斯大林成了帝国主义,德国成了“反抗侵略”,南京保卫战,没有***,国民党基本上没有人民战争,日本法西斯有人性吗?全民抗战的时候,不谴责法西斯的残暴,倒是谴责起人民战争了,汉奸楼主也是奇葩了。
  歼敌两亿胜利转进台湾,你们又赢了。  
  ***的军队一贯不赞成、利用“人海战术”。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1000余人,当看到八路军战损500余人时,心痛的几乎落泪。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军队极端重视兵员伤亡!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